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九七年春季佛七講話  (第五集)  美國達拉斯  檔名:21-040-0005

  諸位同修:

  今天在未講之前,有一位同修提了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是我們念佛人共同的問題,有說說的必要。他說:「臨終念佛得一心不亂,是靠自力得一心不亂,或者是靠佛力加持得一心不亂?」

  這個問題應當要很清楚,不能夠有疑惑,因為疑惑會產生障礙。你沒有疑惑不要緊,有疑惑的時候,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念佛人往生,經上說得很清楚,它的條件,《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可是真正講,一心不亂是相當不容易。你看我們古大德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註解裡面,都告訴我們,事一心不亂要斷見思煩惱,理一心不亂要分破無明,實在不容易。見思煩惱如果斷了,他的功夫等於阿羅漢,絕對不是在六道裡面。分破無明就是法身大士,絕對不是我們凡夫一生當中能成就的。可是《彌陀經》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他譯是用意譯的,不是直譯的,就是依佛講的意思翻成中文,中國人讀起來很喜歡。另外還有一個譯本就是玄奘大師所翻譯的。玄奘大師的譯本沒有人念它,念得很不順口,外國的文法是直譯的。直譯裡面就比較上跟原文沒有改變,而梵文的原文不是一心不亂。

  諸位看那個本子能看到,現在這些本子我們都把它印出來了,大家不難得到。我們有《彌陀三經合刊》,這三種譯本合刊。《無量壽經》有九種本子的合刊,這些我們總集在《淨土五經讀本》裡面。這個本子流通很廣,流通數量很多,大家都很容易找得到。梵文原本裡面是講「一心繫念」,不是講不亂。繫念就容易多了,確實容易多了。而《無量壽經》裡面也沒有講「一心不亂」,《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的,你看「三輩往生」,都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沒有講不亂。要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特別是十八願裡面,講的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那也是屬於一向專念,就能往生了。

  鳩摩羅什大師的翻譯有沒有翻錯?給諸位說,他沒翻錯,他的意思翻得很好。我們往生的時候,是不是得一心不亂?給諸位說,真的是一心不亂,但是不是我們的功夫,我們只做到一向專念。諸位要知道,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你,接引你先放光照你。佛光一接觸,就把你功夫提升了一倍了。由此可知,一心不亂是佛加持的。在一般講的大概都是這個情形,我們念到功夫成片,佛一加持就到事一心不亂。如果我們念到事一心不亂,臨命終時佛一加持,就變成理一心不亂,就把你的功夫加倍了,是這麼個道理。所以羅什大師翻的沒錯,這個意譯有它的道理,這就說明我們只要老實念,只要一心專念,不要打妄想。你這裡面是靠自力還是靠佛力?這都打妄想。管它靠什麼,只要能往生就成功了,所以不必打妄想,這一點很重要。如果還有自力、他力,臨命終時就去不了,那個問題就嚴重,因為你心不清淨,這個要注意到。

  第二個問題:「念佛是用相續念佛,最後與佛相應,像我們現在佛七念佛法的第一種叫追頂念佛,靠一句追一句,勿使妄念生。」他說:「這好像是靠自力得一心不亂,所以弟子認為這是禪淨雙修人的念佛方式,不是純淨土修行人的念佛方式,這個對不對?」

  這個問題是亦對亦不對。你要不分別、不執著就對了,你要分別、執著,必定造成你自己的困惑、障礙,那就不對了。剛才說了,管它什麼念佛法,只要念的相應。什麼相應?是不是跟佛相應?不是的,這一點要知道。最淺的講法是心口相應,我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頭真想阿彌陀佛,心裡頭真有阿彌陀佛,這叫相應,這種相應叫事上相應。所以平常我們念佛人大概都會供養佛像,你家裡有佛堂供養佛像。供養佛像,你應當好好的去選擇,選擇這個佛像莊嚴,自己看了心裡很歡喜,一生都不要改變,不要去換。看那個佛像不錯,這個佛像也很好,你要搞一大堆的佛像也麻煩,到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你,到底是哪一尊佛像?你就會懷疑了。這一懷疑,佛就走了,就不來接你了。所以供一尊佛像好,佛沒有一定的像,佛是隨眾生心現相。你平常供養這尊佛像,你歡喜,臨終佛來接引,他就現這個相。你每天看這個像,終於把佛等來了,這非常歡喜!這一點要注意到,這個講事上相應,這是功夫最淺的。

  功夫深的是理上相應,理是什麼?《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我念這句佛號,我心清淨,我心平等,心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覺。與這個相應,那就更殊勝了,比與那個像相應還要高明。何況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你看世尊不是問阿難「你要不要見清淨平等覺?」這就說明清淨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別號,與清淨平等覺相應,理事都相應,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我們有一念分別,有一念疑惑,有一念執著,與清淨平等覺就不相應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明瞭。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與什麼相應?這是講得最淺、最白的了,能做到這一層,往生都有把握。這個問題提得很好。

  修行到今天,我們要認真的來討論一下,你修的是什麼?你學的是什麼?你希望得到的是什麼?這個總得要清楚!如果有人來問你,你學佛學的是什麼?自己想了半天都不知道,你怎麼能叫人家相信佛教,怎麼能夠勸人家也學佛?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過去我們曾經做一個專題講演,這是好幾年前了。第一次講這個專題「認識佛教」,是在舊金山媽祖廟講的。因為時間很短,只有一個半小時,當然不能講得很清楚。但是總是扼要的說出來。第二次我在美國東部幾個大城市講演,末後一站是邁阿密,在邁阿密是曾憲煒居士,那個時候他還沒出家,他邀請我。他的英語能力很強,而在座聽眾有不少外國人,我看到這個現場,就臨時把講題改了,改成「認識佛教」,連續講了七天。現在他們寫成小冊子,就是那一次講演的內容,這個講得比較清楚、比較詳細,流通的也很廣。

  學佛第一步就是要把佛法搞清楚、搞明白,這才不迷信!佛是什麼都不知道,他信佛、拜佛了,那不能不說是迷信。佛是覺悟的意思,這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音譯過來的。當時為什麼不翻成「覺」,要翻成「佛」?在古代翻經的體例當中,有所謂五種不翻。這個字裡面,它就含著有兩種,一種是含多義不翻。佛陀這個名詞裡面,含的意思很多,覺是主要的一個意思。另外一個意思,尊重不翻。所以在這個體例當中,他有兩個條件。所以用音譯過來,再加以解釋。覺有自覺、有覺他、有覺行圓滿,我們在這裡不要細說了,細說耽誤很多時間,我想這些常識大家都知道。

  我們學佛就是學自覺、學覺他。覺他,幫助別人覺悟,最後達到自覺、覺他圓滿,我們學的是這個。這裡面哪裡會有迷信?不但沒有迷信,對於任何一個人,在佛法裡面叫眾生,佛法不稱一個人。如果說你有一個道場,你這個道場住多少人?這在佛法裡面講叫外行。佛法怎麼說?你這個地方住多少眾?住多少個眾生?要這樣說法。這個說法,住多少眾跟住多少人差別在哪裡?說住多少人,你容易起執著,你容易分別、執著,那就迷了,就不覺了,就著了人相、我相。住多少眾,這就是幫助你覺悟,告訴你,眾緣和合而生的假相。你這個道場住了幾個眾緣和合的假相,這個意思你容易覺悟!你不會執著這個身是我,我相、人相,從這些地方提醒你,覺而不迷。這是言語作佛事,言語、名詞、術語都是幫助你覺悟的。

  這個釋迦牟尼佛懂得,所以他用的這些東西,真的善巧方便達到極處了。佛教沒傳到中國來以前,大家曉得,佛教是漢朝時候傳到中國來的,在漢朝以前,我們中國就有文字。中國文字的起源,根據歷史的記載,至少可以追溯到三代,夏、商、周,周朝時候就相當完備了,這文字相當完備了。那個時候佛法沒到中國來。可是中國文字也充滿了智慧,你看佛是用音聲作佛事,音聲裡給你講的這些名詞術語都是教你覺悟,讓你聽了不至於迷惑。中國的文字,文字是符號,而這個符號也充滿了智慧,讓你一看就覺悟、就明瞭了。這個都是高度的藝術,真實的智慧。譬如我們隨便舉兩個例子,我們修學裡面頂要緊的是思想。思想這兩個字不是好東西,跟佛給我們講的妄心,八識五十一心所,它就相應。

  中國古聖先賢跟釋迦牟尼佛沒接觸過,沒見過面,沒在一塊研究討論過,居然教學手段、方式那麼樣的接近。這也正是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思」跟「想」都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裡頭沒有思想,沒有思想那個心是真心。你看思,心上面畫了很多格子。那個是什麼相?那是分別。因為你有分別、你有執著,把你的真心變成妄心。所以思,心上那個田,田是畫格子、畫界限,心裡頭本來沒有界限。你現在畫了這麼多界限,我的、你的、他的;我們的、你們的、他們的;我們國家、他們國家,這糟糕不糟糕?原來沒有這些東西,那個格子就代表這些,你在這裡虛妄分別、執著,不是好事情!

  「想」,想比思固然是輕了很多,沒有思那麼嚴重,思有執著、有分別;想可能裡頭還沒有分別,還沒有執著。但是那個想,妄想!佛給我們講的,我們的病根是妄想、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思。想裡頭雖然沒有分別、執著,它有妄想。想了怎麼樣?心上就有個相,你想就有個相。想一個人,心裡頭就有一個人的相;想一樁事,就有個事的相。你曾經到哪裡去玩過,想一想,那個風景相也就現出來了,他心裡有相,這都不是真心。如果你把那個相拿掉,把那個田拿掉,那個心就是真心,你們想想這個味道。你才知道中國文字裡面充滿了智慧,決不亞於佛經裡面所講的善巧方便。所以你真正是會讀書或認識字,認識字的人不多。那個字裡什麼意思他不知道,深深的意思他不曉得。那個字為什麼是那個造法,為什麼要那麼寫法,為什麼要那麼念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中國古時候專門有解釋文字的一本書叫《說文解字》,把字的根源一個字一個字給你介紹出來,那很有味道。所以我們學佛決不能夠含糊籠統,一定要把這一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學的是什麼。

  佛法自始至終只有一個目標,恢復自性。除此之外,佛沒教給我們一樣東西,只是教給我們恢復自性而已。自性才是真正的自己,換句話說,要把真正的自己找回來。一般凡夫把自己迷失掉了,幾個人認識自己?幾個人明瞭自己?明瞭自己、認識自己的人,在佛法裡就稱他作佛,稱他作菩薩。聲聞、緣覺比我們一般凡夫雖然高明,他認識自己了,可是還認識得不夠清楚,還在半明半昧的狀況之下。我們凡夫是全昧,完全不明,他是半明半昧。到法身大士這才明朗了,才真正認得自己了,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教下講「大開圓解」,我們淨土宗講「理一心不亂」。

  自性就是真心,這一樁事情很難講。為什麼難講?它沒有形象,沒有形象就難說。任何方法都沒有辦法表示,不但言語不能解釋,連思惟想像都用不上。你才動念頭,你就變成思跟想,你就不是真心了,真心裡頭沒有思,也沒有想。所以佛說這一樁事情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就是言語說不出來,心行處滅就是你的心不能思、不能想,真心的全體大用就現前了。諸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凡夫接觸外面境界,他會思,他也會想;佛菩薩接觸外面境界,他不思也不想,所以他的接觸是真心接觸。真心接觸外面的境界,那個境界很不可思議,就是我們沒有法子理解。不可思議在哪裡?心、境是融合的,是一體的,這個不容易體會。所以古人有個比喻叫「水乳交融」,把心比作水,把外面所有一切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比如乳,牛奶。牛奶跟水泡在一起的時候,哪個是水?哪個是奶?融成一片了,這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心境一如、理事不二,這個境界叫「一真法界」。這個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人我、沒有自他、沒有是非,什麼都沒有。清淨、平等,這是一真法界的樣子。不入,怎麼說都很難體會,一定要你自己親證這個境界,你證得這個境界,那你就成佛了。

  佛教給我們是教這個,這才叫真正的學佛。如果只求世間名聞利養,只求財富聰明、健康長壽,這在佛法裡面叫雞毛蒜皮,微不足道。能不能求得到?有求必應!這太小了!大的都可以得到,小的哪有得不到的,這一些小事輕而易舉。可是求要如理、要如法,也就是我們講的合情合理,你才能求得到。為什麼?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都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他不是外來的。現在大家念經知道阿彌陀佛無量壽,其實哪一個不是無量壽?一切眾生個個都是無量壽。你為什麼壽命那麼短?是因為你迷惑顛倒,糟蹋了你自己的無量壽。生佛不二,眾生跟佛沒有兩樣!

  佛的富貴不但人間不能比,大梵天王也比不上。《無量壽經》你們念得很熟,經上有比較。聰明智慧那更不用說了。欲界天人、色界天人,乃至於超越三界的聲聞、緣覺、菩薩,都不能夠跟他相比。智慧從哪裡來的?自性本具的。財富也是自性本具的,壽命還是自性本具的。佛教我們求自性,什麼都得到了,一樁得到了,統統都得到了,這才顯示出佛教學的高明,真正看出它的善巧方便。

  我們現在是迷失了自己,不是從今天迷失,也不是今生才迷失,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就迷了。這麼一來是愈迷愈深,說老實話就是一世不如一世,這個話是真的,每況愈下,它不會往上提升。能往上提升的是極其少數,那是聰明人、不迷的人,他來生會比今生好,他不迷了。幾個人不迷?你去想一想,冷靜的去想一想,幾個人不貪財、幾個人不貪色、幾個人不貪名?你這一想就曉得了,貪瞋痴的增長要往三惡道去。我們看看周邊的這些人,看看社會大眾,幾個人將來不墮三惡道?佛給我們講,什麼人不墮三惡道,能保持人身?真正修五戒十善的人,五戒十善他確實做到了。

  身絕不造殺盜淫,口決定沒有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心裡決定沒有貪瞋痴,來生才保住人身。我們不要看別人,想想自己,來生還能得人身嗎?如果五戒十善做不到,那你就要知道,來生必定去作餓鬼、畜生、地獄了。六道輪迴哪裡說人死了一定作鬼?可是世間人大家都這麼說,人死了都作鬼,大家都這麼講,想想也不是沒有道理。為什麼?人死了作鬼的是佔絕對大多數,至少是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去作鬼去了。你問他為什麼會作鬼?貪心太重了。連學佛都貪佛法,你說糟糕不糟糕?貪佛法還要作鬼。這個諸位要曉得,作鬼是貪心去作鬼,並不是我貪的那個對象換一換,不是這個意思。跟換對象沒有多大關係,問題是貪心,貪瞋痴這個意念。

  你要想來生不墮三途,你要把貪瞋痴斷掉,你要好好的去修五戒十善,才能保住人身。修得很好的可以生天,生到哪一種天?生到四王天、忉利天,再往上去不行。所以憑五戒十善,上品十善,上品的五戒,生忉利天。忉利天再往上去,夜摩天、兜率天,單單憑上品善還不行,還要加上禪定。禪定是什麼?清淨、平等、覺,要加這個功夫。當然這個功夫並不是很高明的,你沒有這一點功夫,你就不能往上提升。

  果然得禪定,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就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禪定,跟禪家禪定境界是相同的。這是什麼樣的功夫?煩惱、習氣並沒有斷,但是他決定不起作用。你的定功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貪瞋痴慢、是非人我伏住了,像石頭壓草,沒有除根,壓住了,有這個力量壓住、控制住,它不起作用,這樣你才能夠生色界天。諸位要曉得,念佛人要念到功夫成片,不求往生,你會生到四禪天,因為你有這個條件,有四禪天的條件。

  這個條件簡單說一說。欲界就是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你的定功,你念佛這個定功,能夠把這五樣東西克服了,財、色、名、食、睡在你面前,完全不動心,這個念頭都不會生了,那這個境界就是功夫成片的境界。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十萬聲,境界現前怎麼樣?人家說你幾句好話,好開心;罵你幾句,心裡就不痛快了,你就曉得你那個功夫很差勁。你心還被外頭境界轉,換句話說,你還是在欲界,念得再多,色界天沒分,初禪沒分,這是老實話!見思煩惱統統都斷了,你才能出得了三界,超越色界、無色界證阿羅漢果。這個在我們念佛人講,這是事一心不亂。可是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依照淨土經論來修學,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只要念到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就超越三界,不但超越三界,還超越十法界;三界就是六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這個是顯示出淨土的無比殊勝。

  我們凡夫想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十法界而成佛,只有這一條路可以做得到。其他的法門你去做做看、試試看,財色名食睡、是非人我擺在面前,還動不動念頭?如果動念頭,換句話說,你欲界都超越不了,外面還有色界、無色界,沒指望了,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

  淨宗法門一定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之心。蕅益大師說得最好,我們一心嚮往極樂世界,一心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諸位要曉得,發這個心不容易,很難!一般人貪戀這個世間,沒有出離的念頭。什麼人把這個世間看穿了、看破了,全是假的。真正看破了,不想再在娑婆世界逗留了,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難得。凡是起這個心的,沒有一個不往生的,為什麼?跟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還有一念貪戀這個世間,不管貪戀什麼事情,與阿彌陀佛的本願就不相應了。

  再給諸位說,世法裡頭最殊勝、最好的,無過於弘法利生,這是世間第一等好事。如果你要覺得這是好事,我要多做,那你也完了,你也迷了,你也就不覺了。所以才告訴你,好事不如無事!無事不是叫你什麼事都不幹,那你又錯解意思了,是叫你作而無作。我們這個身在此,還沒走,活一天做一天,決定沒有留戀。念念都是求生極樂世界,絕對沒有一念「在這個世間還做好事」,沒有這個念頭,那就對了,這才真正是好事不如無事。好事不如無事,可見得不是在事上,是在心上講的。你心裡頭要有做好事的念頭,不如無事的念頭,這個決定不能把意思錯解了。龐居士那樣慈悲示現,你要把他意思搞錯了,他就冤枉冤枉,你把他的意思搞錯了。他的意思是教你心上不能有好事的這個念頭。

  所以《華嚴經》上,文殊教善財,善財童子第一個親近的老師是文殊菩薩。他在文殊菩薩那裡畢業了,他怎麼畢業的?發菩提心就畢業了。菩提心沒發決定要跟著老師,你要不跟老師,你一定會迷失方向。就好比走路,你沒有能力辨別方向,你不認識路,那你一定要找人帶路,你跟著人走,就像小孩、兒童一定要依靠父母,學生一定要依靠老師,就是你自己沒有能力辨別。菩提心一發了,沒有問題了,你有能力辨別方向,有能力認識路,老師再不帶你了,路你自己走,這才叫你離開老師去參學。所以你看經上講,善財童子在那裡學的是什麼?就是發菩提心。發心之後,老師勸導他去參學。而參學的時候特別囑咐他幾個條件,這對我們來講非常非常重要。

  經文一開端,文殊菩薩讚歎發心難,能夠發菩提心,不是容易事情。這個心一發就是圓初住菩薩,就超越十法界了。為什麼?十法界裡面的人決定沒有這個念頭,不會發這個心。所以你發這個心就超越十法界了。善財童子發心之後,還要求怎樣修菩薩行,心發了之後還要去做,這是更難得了。所以老師對他讚歎,這個學生好,學生難得!老師要幫助他,要成就他。怎樣去成就他?叫他親近善知識,叫他去參學。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很好,提出一個疑問,他說:「那文殊菩薩為什麼不教他,要叫他出去參學?」清涼大師給我們說出十個理由,說得太好了。老師不專制、不跋扈,讓你廣泛的去接觸,在一切人事物當中,成就你圓滿的智慧。

  所以老師不必帶著,在老師會下只培養你的菩提心,大心、大願,大行你去參學。這就告訴你,第一個要求真善知識。這一句話如果不細心的去體會,決定會把意思錯解了。哪個是真善知識?真善知識、假善知識從哪裡辨別?界限在哪裡?你要認為某個人真修、修得不錯,那是真善知識;那個人破戒,不能跟他學,那是假善知識。你要這個想法,文殊菩薩都要流眼淚了,你把他的話全搞錯了。真善知識、假善知識不在外頭,在我們自己裡面。你要用真心去求法,外面境界全是真善知識。你要用妄想、分別、執著,你遇到釋迦牟尼佛,遇到阿彌陀佛,是假善知識,都不是真的。

  所以蕅益大師在《靈峰中論》裡頭有一段開示,也是他的一個學生,開示這幾句話講得好:「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說個境緣就把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統統包括了,這個裡頭是平等的。沒有好醜就是沒有善惡,沒有是非,沒有善惡。是非善惡是在自己的心裡頭。你起心動念就有是非善惡,你不起心動念,哪來的是非善惡?你不明這個道理,文殊菩薩教你參訪真善知識,你不就全搞錯了!他老人家的話,真正的意思是教我們用真心來修行,不可以用妄心。

  我們體會到這個意思,所以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我寫了個緣起。緣起裡面提出我們修學的依據是淨宗的五經一論,又提出修學的綱領,我們一生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遵守的原則: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五個科目。用什麼態度來修?這個關係重要了,就是文殊菩薩對善財開示的精義、精華,一定要用真心。於是我們提出我們自己的修學以及幫助一切眾生的總綱領、總原則,第一個是真誠,對人、對事、對物我們要用真心,要誠實,決定不自欺、不欺人,從這裡下手。這個就是文殊菩薩教給我們要參訪真善知識,意思在此地。用真誠心修清淨、平等、覺。真誠裡面有清淨,如果不清淨就不是真誠。如果不平等,也不是真誠。如果是迷而不覺,當然不是真誠。真心裡頭一定是清淨、平等、覺。然後從清淨、平等、覺裡面,自自然然流露出大慈大悲。

  這個大慈大悲就是孫中山先生講的「博愛」。我們樓下有兩個字是孫中山先生寫的,「博愛」。「博愛」兩個字出在哪裡?你們應該知道,《無量壽經》裡面的。這個是真的愛,大愛,因為裡頭沒有分別,平等的愛,佛家稱之為慈悲。為什麼不說愛?愛是從情生的,所以不用它,換個名字叫慈悲。慈悲是什麼?慈悲是從真誠心生的,從理性裡頭生的,從智慧裡面生的,不是感情的。表現在事相上,真誠的關懷,盡心盡力的照顧,對人、對事、對物展現出大慈大悲。這個五條具足了,你就不是凡夫了,不但不是凡夫,你不是普通的聲聞、緣覺、菩薩、佛,那是十法界裡面的,你是真正一真法界裡面的法身大士。

  我們學佛要用這五個作為我們的標準,我們所修的,我們希望得到的,得到真誠、清淨、平等、覺、慈悲,你就得到無上菩提。換句話說,這五條就是無上菩提的樣子,無上菩提所現的現象,所起的作用。《華嚴》講的是體、相、用。這是我們所修、所求的。我們用什麼方法來求到?這個五條我想一切眾生都嚮往的、都羨慕的。怎樣才能得到?那我們在修行也舉出五條綱領: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你才能達到真誠、清淨、平等、覺。

  看破,了解事實真相,六道的真相清楚,這個裡面事理因果、體相作用一切明瞭。十法界明瞭,一真法界也明瞭。毘盧遮那的華藏世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諸佛的淨剎,樣樣清楚,樣樣明白,你就看破了。看破之後,你一定會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一切疑惑、顧慮,統統放下了。也就是剛才講了,那個思跟想,你把那個田放下了,把那個相也放下了,露出來的真心。真心就是真誠、平等、覺、慈悲,就現這個相。這是諸佛如來所現的德相,我們常講萬德莊嚴,萬德莊嚴就是這個相。而這個相跟體、跟作用融成一片,水乳交融,盡虛空、遍法界,遍一切時,遍一切處,叫大圓滿。你有絲毫放不下,你就得不到圓滿,這個都很現實。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就不能得究竟圓滿,他也能融、也能遍,但是融遍沒有佛那麼圓滿。為什麼原因?他一念生相無明還沒有放下,所以真正的功夫就是看破、放下。

  一個好的老師,過來人的老師,他要教導你,必定是這個教法。你們大家學佛,最初接觸佛法的因緣不一樣,接觸的老師也不一樣。老師教你什麼?我最初學佛,第一個接觸的章嘉大師。第一天見面我就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我聽說佛法很好,方東美先生介紹的,說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聽了很中意,我很想學習。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有沒有一個很快的門徑,讓我一下子就入進去,我急著要入進去。他老人家看到我這態度很誠懇,這個心很急,他的教學方法就巧妙了。我急著要知道,他偏偏把我那個急的性子打掉。我提出這個問題,他也不說話,他看著我,看了半點鐘,一句話不說,讓我這個急慢慢停下來。我在這兒等,等他答覆,等了半點鐘的時候,才說六個字。那六個字就說得很慢、很慢,「看得破,放得下。」我說得很快,他說的語調很慢很慢,把我們那種急的性子降服住了。所以這都是他的善巧方便,高度智慧。所以這個教學法讓你真的一生都不會忘記。

  這兩句話當時聽得似懂非懂,不能說不懂,但是像經裡頭這麼深的意思,的確是不懂。我聽了之後,我還是急性子,還是很急,問他老人家:「從哪裡下手?」這又等了很長的時間,沒有半小時,大概有十五分鐘,說了兩個字,布施,教我從布施下手。我記得頭一次見他老人家的時候,大概有一、兩個小時,就說這幾句話,都在靜坐,他看我,我看他。老人家非常慈悲,那個時候他六十多歲,我才二十幾歲。他送我到大門口,拍拍我的肩膀告訴我:「今天我跟你講了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也就真聽話,真去照做。所以我遇到這個老師,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教我看破、放下。

  到以後這麼多年來,深入經藏才曉得,不但釋迦牟尼佛,一切諸佛如來教人沒有別的,就是看破、放下。這也就是文殊菩薩講的真善知識,不講假話,不囉嗦,不拐彎抹角,直捷了當告訴你。你能夠修自然得受用,你看破一分,你就增長一分智慧;放下兩分,你就增長兩分智慧。放下就是斷煩惱的秘訣,看破是破無明的手段。一切眾生的障礙講到根本,就是無明、煩惱。這兩個方法就是專門對治這個毛病的,真正從根本拔除。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相輔相成,你真正一切放下了,得大自在。

  一切眾生對於這種教誨,我想學佛的人,深入經藏的人也不少,可是就是放不下,他說我是看破了,我懂了,就是放不下。你們想想他有沒有看破?決定沒有看破。看破的人一定放下,不能放下還是沒看破。沒看破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世、出世間事實真相,他並不了解。了解之後一定會放下,放下之後就得大自在。那個就是方東美先生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大自在。這是你自受用,佛法講自受用。有自受用還有他受用,他受用是跟大眾相處,大眾不是聖人,大眾是凡夫。大眾都迷惑顛倒,現在你一個人覺悟,一個人醒,你跟他們怎麼相處?隨緣就沒有妨礙了。

  你過的日子,是佛菩薩的日子;你做的一些工作,是佛菩薩的工作,跟《華嚴》五十三參裡面,那些善知識所表演的遊戲神通,無二無別。隨緣是作眾生最好的榜樣,無論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應酬上,都作出一個覺悟的好樣子,遊戲神通。這還不能到大圓滿,真正做到大圓滿一定要念佛,有了念佛了,那就到達究竟圓滿,所以《華嚴經》上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淨土。你要問為什麼?得究竟圓滿。

  這個十句,每一句裡面都含攝其他的九句,那一句的意思、意味、法味才滿足。給你說真誠,真誠裡頭一定有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那個真誠就圓滿了。我們講看破,看破裡頭一定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一定有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你這個看破就圓滿了。由此可知,你念佛,你念佛裡頭沒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沒有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你那個佛念的決定不相應,你那個佛一天就是念十萬聲,也是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個十句,每一句裡頭都含攝其他的九句。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你這樣去體會,那個味道就很濃了。

  以後人家問你,修的什麼,學的什麼,我們就能答的出來,就能講的清楚,講的明白。講清楚、講明白,令人羨慕。他羨慕,他就要向你學習。所以自己不認真的修行,怎麼能夠化他?可見得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就是化他。這是跟諸位講的,真善知識,你到哪裡求?你明白這個道理了,哪一個人不是真善知識?哪一樁事不是真善知識?善財很幸運,遇到的都是真善知識,我們跟善財沒有什麼差別,我們遇到的也都是真善知識。文殊菩薩這一句話的意思深了,太深太廣!你要細心去體會。

  然後他老人家又有幾句話囑咐我們,這幾句話多半從事相上說的,補助我們真誠之心。第一個就是求善知識不可以有疲倦、懈怠的念頭。善知識在哪裡?剛才講了,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人與人相處,天天在一塊相處,家人父子天天面對面,看幾十年了。最初看得蠻好看的,愈看愈討厭。文殊菩薩教給我們,要看不厭才行,不能有厭倦,不能有懈怠。覺悟就沒有這個念頭了,不覺悟的人有這個念頭,看久了會討厭。他為什麼會討厭?妄心起來了;真心裡頭沒有分別就不會。所以《華嚴經》很難,難在什麼?意思太深,你從文字表面,真的是沒有祖師大德詳細跟你解釋,我們的確看不懂,望文生義,用自己的意思去解佛的意思,全錯了。這是《華嚴》上佛自己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很有道理的。第一個不能夠有疲倦,不能有懈怠。

  第二個,見善知識勿生厭足,厭足就是滿足。你生這個念頭的時候,你也錯誤了。你生一個滿足的念頭,你就不會更進步了。你的境界就終止在這個地方,這也是文殊菩薩為什麼不自己去教善財,叫他去參學。這個裡頭的道理實在講,不可以對一個人生厭足,你要廣學多聞,很有道理的。

  第三個,對於善知識所有的教誨,你要能夠隨順,認真學習,不能夠違背。善知識所有的教誨不一定是言教。他身體的造作,裡面的思想,你只要用真誠、清淨、平等、覺,你就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順逆兩方面都是教誨,順是善,我們要做,要勸別人做。逆是惡,我們不做,我們也勸別人不做。善知識有沒有善惡?沒有善惡,他表演給我們看的,教我們明瞭善惡,斷惡修善,所以他惡也是教我們。譬如說,你看到那個人發脾氣了,看到那個人是善知識,發脾氣不好,我不要像他那樣,他在教我!所以你懂得的時候,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全是真善知識。以為善財不錯,命很好,他遇到的,我一生一個也沒有遇到,善知識在你面前,你不認識,這有什麼法子?這教你認識,教你要隨順學習。

  第四、這很重要了,對於善知識的善巧方便一定要恭敬,絕不能夠見他的過失。他發脾氣、打人、罵人,甚至於侮辱人,你不要認為是他的過失,他沒有過失,他是來教我們的,來表演給我們看的,讓我們在這個裡頭覺悟,所以他就是真善知識。我們要看他的過失,是我們錯了,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你看六祖在《壇經》裡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為什麼會見到這個過失?是你自己的煩惱,你自己過失的種子,遇到這個境界起現行了,糟糕不糟糕,你跟他相應了。你為什麼不用真誠、清淨、平等、覺跟他相應?用真誠、清淨、平等、覺跟那些惡的現象一接觸的時候,他也變成善了。你在他的表演當中得到真實智慧,你在他的表演當中,一定得到很多啟示,你就有大受用。

  可見得無上的佛法不在外頭,在自己內心,外面是緣,你以清淨、平等、覺去接觸,什麼緣都是善的,都給你真實的智慧,成就你無量的福德,福慧雙修,福慧圓滿。希望我們同修能夠明白這個道理,本著這個原理、原則來修學,你這一生當中一定得幸福、美滿,一定得自在快樂,將來往生決定沒有問題。好,我跟大家報告的,打閑岔就到這裡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