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九七年春季佛七講話  (第四集)  美國達拉斯  檔名:21-040-0004

  諸位同修:

  昨天我們談到佛法的修學應該如何落實在生活當中,我們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佛法就是生活,生活即是佛法,這是我們學佛人必須要認識清楚的,如果修學跟生活脫節了,那是完全錯誤。要是與生活不相關,試問我們學這個有什麼意思?學這個東西有什麼好處?所以這一點我們首先要把它認識清楚。整個佛法終極的目標,是叫我們開智慧。而佛告訴我們,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我們的智慧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佛的智慧有多大?我們可以從他所說的一切經典當中體會得到。

  而世尊當年在世所說的經典,流傳到中國來是小部分,不是完全傳到中國來,也不是大部分都傳到中國來,實在是小部分。何以是少分傳到中國來?諸位必須要能夠體會到,古代那個生活狀況,就是以外國人的講法,佛滅度到今天已經兩千五百多年了。兩千五百年前是我們中國周朝時代,那個時代印刷術還沒有發明。佛所說的一切經都要靠手寫、手抄,紙也沒有發明,筆也沒有發明。中國人講文房四寶,在那個時候統統沒有。那個時候書寫用什麼?諸位在故宮博物院裡面可以看到,漢朝時候用竹簡。這在中國就是竹片,竹片上用漆,或者是用刀刻這些字,大家在故宮可以看到,然後把這些竹片,竹片只能寫一行,許許多多行用繩子編起來叫冊。你看那個「冊」,篆字,是象形的,就是這麼來的。

  在印度跟我們中國不一樣,實在講古人也都是就地取材,中國竹子多,印度貝多羅樹多,梵語稱貝多羅樹,那個樹葉很厚,他們用這個樹葉把它裁成一條一條的,用它來寫經。所以我們稱佛經作貝葉,這個在博物館裡面,諸位也能夠看到,古代留傳下來的佛經,梵文寫的。它一片大概有兩寸寬的樣子,它那個葉子很像巴蕉葉一樣,但是巴蕉葉脆,很容易破脆,它那個很堅固,能夠保存很久。大概是一面寫四行,也是一頁一頁兩頭打個洞,用繩子把它穿起來。所以佛經稱為修多羅,修多羅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線,穿貝葉的線叫修多羅。

  一部經典分量有多少?我們很難想像。我們今天一本經薄薄的,手上拿到就是一部經。大家常見的像《法華經》這一部,如果用貝葉寫的《法華經》,可能要用一個卡車才裝一部經,你才想到是多困難。在從前沒有車,用騾馬,用馬匹來馱。大部經一部經要幾十匹馬來馱,馱一部。你才曉得這個經典傳到中國的艱難,哪有現在這麼方便。因此印度的高僧到中國來,把佛經帶到中國來,總是選了又選。中國法師到印度去取經,也不是隨隨便便都拿著,也是樣樣在仔細挑選,挑其精華,又能夠適合中國人的口味。這樣子從漢朝一直到南宋,差不多一千年當中,陸陸續續來到中國,交通運輸非常非常的艱難。所以傳到中國來的是少分,不是全部。由此可知,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典籍實在講太豐富了。很可惜,這些東西都失傳了。而中國人的習性,實在講都是大而化之,傳到中國來原始的經典,我們都沒有保留。這在今天講是非常非常遺憾,那麼多原始的經典到中國來,沒有能夠保全,都把它失掉了。

  是不是古人疏忽了?太大意了?我在早年學佛,就有過這個疑問。我將這個問題提出來,請教方老師,方東美先生,方先生聽了哈哈大笑。我說:「老師笑什麼?」我們中國古人不像現在人,現在中國人自信心喪失掉了。所以國家這樣衰微,這是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信心失掉了。中國古代,你看看歷史上,中國是強國、大國,自稱為天朝,外國是番邦,我們是天朝。你想想這個人多自負!所以佛經到中國來,翻成中文了,中文所翻譯的經本,不僅僅是將佛經原來的意思絲毫沒有錯誤的翻譯出來,而且我們的文字比梵文還要華麗,足以取而代之,那個梵文可以不要了。這麼自豪,現在中國人沒法。所以方先生笑,我聽了很有道理。所以翻成中文,那個原文沒有保存的價值,用不著了,取而代之。這種思想、理念、氣概確確實實是世界上一等國的國民,那不是普通人。但是總是很遺憾,原來的這些典籍,沒有能夠留下來,這也無可奈何了。

  現在的確原始經典是很不容易得到。不過還有少分,那是極少分的,保存在許多大的圖書館裡面。大概像《法華經》可能有,聽說大英博物館裡面,還有一套原文的。我還聽人說,《四十華嚴》有完整的本子,其他的經典都很少了,原來的典籍都沒有了。這是中國人對於佛經譯本的態度。雖然是少分經留傳到中國來,但是這個少分確確實實是經典裡面的精華。從這個少分能夠看出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

  我們學習,在這許多經典當中,一定要抓住綱領。前面跟諸位說過,修學的次第,必須要遵循信、解、行、證這個順序。解當然是要廣學多聞,可是行一定要一門深入,你才能成就,成就就是證。說到廣學多聞,絕不是初學的事情,所以佛的教學,我們不能不理解,更不能夠錯解了。錯解如來真實義的人太多太多了,原因可以說都是粗心大意,憑自己的想像,望文生義,不求甚解,毛病都出在這個地方。

  其實佛對我們的教導很清楚、很明白,四弘誓願就是基本的原則,我們都常常念,學佛的人都能夠記得,都能夠說得出來。「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講首先你要發願,你不是要學佛嗎?學佛就是學覺悟,你要想覺悟,想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最基本的條件就是你要把心量拓開,小心量決定不能夠了解事實真相。起心動念都為自己,都為我家庭,樣樣都為自己身家著想,這個心量太小,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你怎麼可能體會到!你要問為什麼不能體會,佛跟我們說了,宇宙人生、虛空法界是你自心變現出來的,所以這個事實真相是你本來應該知道的,不需要學,本來你曉得的,你自己變現的,自己哪裡有不知道的道理?自己變現出來,為什麼自己不知道了?就是因為你這個心量太小了,自己變現的境界,自己一無所知,道理在此地。

  所以你要想真正了解宇宙人生,在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在教下講「大開圓解」。基本的條件就是心量要擴大。大心量是自己的真心,小心量是自己的妄心,真妄差別就在此地。真心,經上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我們今天起心動念都想到自己一身、一家,甚至於說這世間的偉人,了不起的民族英雄,他起心動念想到這一個國家、這個民族,都沒用處,都不能解決問題。甚至於心量更大,不只一個地球,還想到太陽系,想到銀河系,也枉然,還沒用,還是太小了。

  虛空多大?無量無邊的星系都在裡面,都是你自性變現,你才想到一個星系、兩個星系,有什麼用處?還是小,還是不能解決問題。所以你要想學佛,學什麼?學佛就是禪家講的恢復自己本來面目,不是別的。頭一個條件,就是要把心量拓開,你起心動念「眾生無邊誓願度」,沒有邊際,沒有限量,你要發這個心。發這個心就叫做發菩提心了。菩提是覺,你真正覺悟了,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不要去想自己。

  心發了之後,要修行。修什麼行?怎麼個修法?這兩個字的含義要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為。當然行為錯了,才要修正;行為不錯,你修個什麼?所以修行對誰說的?對那些想法錯了、看法錯了、作法錯了,那些人要修行。把你一切的錯誤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所以諸位必須要知道,修行不是說天天念經是修行,天天念佛、拜佛是修行。那是修行的樣子,那是一種姿態形式,真正的修行不在這個地方。真正修行在起心動念,在這個地方用功夫。所以你看古大德,無論是宗門教下,常常講:「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是起心動念。一念迷就錯了,要把迷除掉改正成覺,覺就對了。一念迷就是凡夫,一念覺就是佛菩薩;一念邪就是凡夫,一念正就是佛菩薩;一念染是凡夫,一念清淨就是佛菩薩。

  真正修行在這上面用功夫,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現在的話講,我們每天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必須把迷、邪、染修正為覺、正、淨,就對了,這個叫修行,這叫學佛,這叫功夫。如果連這些基本的原則都不知道,那你修的是什麼行?每天念多少卷經,念多少聲佛號,「佛菩薩很喜歡我,我都念給他聽了」,這叫修行?一天到晚還打妄想,還搞貪瞋痴慢,你就全都錯了。那個與學佛、修行,給諸位說完全不相干。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這些人在佛教裡稱作什麼?給諸位說,他叫做外道。外道不是指其他的宗教,是指「心外求道」。你不從覺、正、淨裡面求,你希望「我搞這些佛歡喜,菩薩歡喜,他就保佑我。」你就叫心外求道,這就是外道。自己學佛學了一輩子,作了外道,自己都不知道,還以為是佛的好學生,你說糟不糟糕?

  怎樣把佛的教誨落實在生活,生活就是修行。佛教給我們最根本的就是「淨業三福」。這個同學們要記清楚,決定不能忘記,起心動念都要與三福相應,你就有福報了。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不但要修慧,也要修福。成佛,佛叫「二足尊」。我們念三皈的時候,「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二就是講的福慧;足是滿足,圓滿的意思。成佛,智慧跟福德兩種都圓滿,圓滿就是絲毫欠缺都沒有。世間有很多人不相信佛,不學佛,實在講,他不了解佛的意思。他不學佛,你可以問他:「你要不要福報?」要!哪一個人不要福報?你要不要智慧?你不要智慧,你就愚痴。福跟慧他都要,迫切的需要。福慧在哪裡?佛就是福慧二足尊,你不學佛,你怎麼能得到兩種圓滿?

  你要把這個意思說明白了,個個人都來學佛了。不但一般人來學佛了,基督教徒、天主教徒都要來學佛了,連上帝都來學佛。為什麼?他要求福慧圓滿,這個是事實。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佛常常在天宮說法,忉利天主、大梵天王,這都是宗教裡頭稱為上帝的,他們都與會參加,聽佛講經說法,都皈依三寶,這是經上說的。明瞭之後,自然他就認真的來修學了。凡是不願意學佛的,排斥佛教的,說實在話,是對於佛是什麼沒搞清楚。我們有責任把這一樁事情,為這些人說明白,講清楚。然後學不學,那是他的事情,我們的責任盡到了。

  所以你看看佛沒有講慧,先講福。雖然佛法的中心是智慧,但是他接引眾生一開端用福,用三福來接引。這個是佛菩薩的善巧方便,但也是修學的事實,必須要從這個地方下手。佛教給我們什麼?第一個教給我們要「孝養父母」。外國人雖然對於孝道很陌生,可是看到兒女對老人尊敬,他也很歡喜,他並不排斥。他年歲大了,他的兒女常常送一點禮物來看他,他喜歡,他沒有排斥。由此可知,親情是天性,佛的教育就從這裡開端。而整個佛教說實在話,就是孝道的大圓滿。什麼人能把孝道作圓滿?成佛才把這一個孝字作圓滿。

  所以佛法傳到中國,立刻就被中國人接受,就被中國朝野所歡迎,道理在哪裡?就是因為整個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發揚孝道,圓滿孝道,跟中國儒家的教學完全相同。儒家的教育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而比儒家講得更周詳,講得更徹底。所以傳到中國來,就受中國的歡迎。當年佛教的傳播也是四面八方,並不是偏愛中國,可是到西方,沒有辦法立足,很短的時間就失傳了。什麼原因?中國這個環境適合於佛法的弘揚,中國人講求孝道,重視孝道。外國人對於這一點疏忽,所以跟佛法遠離了,真正的原因在此地。

  怎樣孝養父母?我們先從三福內容裡頭來說。第二句「奉事師長」,那你要不能夠聽老師的話,不能接受老師的教導,你就是不孝。第三句「慈心不殺」,你對於一切眾生不愛護,沒有慈悲心,你就是不孝。第四句「修十善業」,換句話說,你要斷惡修善,你不能斷惡修善,你就是不孝。三福總共有十一句,這個孝字全部貫徹到這十一句,少一句,你那個孝就不圓滿。你們想想這個多有味道?第一條四句,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孝養父母也貫徹這三句。什麼叫受持三皈?受,接受,依教奉行;持,一生都不違背這個原則,三皈是覺正淨,這個才是孝養父母。

  「具足眾戒」,不但是佛的教誡我們要明瞭,要做到。持戒這個意義引申出來就是守法,國家的法律、地方的規約以及風俗習慣、道德觀念統統要遵守,不能夠違犯,這叫持戒。所以持戒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守法、守規矩。「不犯威儀」用現代話來說,待人接物要有禮貌,要懂得禮節。威儀就是禮節,一舉一動都能合乎禮。而且這個禮要合乎現代的禮,不是叫你合乎古人的禮,古人的禮是那個時代的。所以佛法是現代化、是本地化,我們住在美國要守美國的法律,要遵守美國的風俗習慣,合乎美國人一般通俗的禮節,這才能行得通。所以守法是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它不是呆板的。所以佛法講的是原理、原則,在生活上是活用,活活潑潑。這都在孝道裡面。

  第三福,第一個就是「發菩提心」,剛才講你要發大心普度一切眾生,這是盡孝。你的父母看到你發這個心歡喜。「深信因果」,深信因果的人起心動念,他一定會收斂。知道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因緣果報是世、出世間的定律真理。沒有人能改變,諸佛菩薩也不能改變因果,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就不會被人欺騙了。你造作的罪業,別人欺騙你,你到我這來信我的教,我就可以赦免你的罪,就可以叫你增長福報,這個是違背了因果定律。我在年輕的時候,有一些傳教的人跟我這麼講法,你造什麼樣的罪業都沒有關係,只要信了教,你的罪業就可以被赦免,會得福。我聽說,我不信。他說:「為什麼?」我說那個不是黑社會的大頭目,罪惡包庇所!我犯了罪,還可以保護我,這個社會不是一個好社會,這是黑社會,哪有這種道理?你說你做惡事就有惡報,做善事有善報,這個有道理。

  所以我們眾生犯了罪的時候,求佛菩薩保佑,沒這個道理,佛菩薩做不到。說老實話,誰都做不到。要真的有人能夠赦免一切罪惡的,佛菩薩都要拜他了,哪有這種道理?講不通的。佛教給我們,你造作罪業不要緊,從今之後再不要造了,斷惡修善。把你那個惡緣斷掉,佛講這個有道理。你過去造的罪業有因,但是因一定要有緣才會結果。沒有緣,他就結不了果,佛是教我們趨吉避凶。這個我們聽聽有道理,我們一切的造作,無量劫來,善惡業因統統都具足。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作佛的因。遇到不順心的事情,起一念瞋恨,墮地獄的因。所以十法界,佛菩薩到地獄、餓鬼、畜生,我們那個因統統具足。

  所以一個人在臨命終時到哪裡去,那是大問題,就看你最後一念。你最後一念瞋恨,地獄去了;最後一念愚痴,就變畜生了;最後一念還有貪愛,就變餓鬼了。所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說,最後一念是念阿彌陀佛,就往生了,你就作佛去了。所以臨終最後一念,就是你來生的結果。因為十法界的因,你統統具足。至於來生往哪裡去,最後一念作主宰,不是別人給你作主宰,是自己作主宰。因此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勸我們念佛,把這個佛念熟,到最後一念佛出來了,其他的念頭都沒有,其他念頭都變成生疏了,這一句最熟了,那你就決定作佛去了,往生不退成佛,就是這麼個道理。你要知道這個道理,知道事實真相,知道利害得失,你就會死心塌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了,其他的一切萬緣,自自然然你就肯放下。你曉得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真的,其他的全是假的,怎麼全是假的?你一樣都帶不去。所以深信因果裡面,特別講求的是你要相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讀誦大乘」,大乘經典常常讀誦,天天讀誦,你才能明理,你才不迷惑。全都是孝道。我要怎麼樣孝親?你把這些都做到了,那才叫孝養父母。末後一句:「勸進行者」,不但我自己要這樣做,我還要勸導一切大眾,希望一切大眾都能這樣做法。這十一句裡頭,每一句都含攝其他的十句,這一句就圓滿了。孝養父母,這十一句全都是孝養父母,一條做不到都不孝。

  第二句「奉事師長」,怎麼樣才能奉事師長?你要孝養父母才是奉事師長。奉事師長用一般的通俗話來說是尊師重道。我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尊敬我的老師?孝順父母就是尊敬老師,老師教你孝順父母。「慈心不殺」就是奉事師長,斷惡修善就是奉事師長。你就曉得,這十句全是奉事師長。所以這十一句裡頭任何一句,都圓圓滿滿包含其他的十句,少一句,你的意思就不圓滿,你的修持就有欠缺了。這就是《華嚴》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能夠圓過來了,那你就入不二法門了。入不二法門,在《華嚴》上說,那你就是法身菩薩了,不是普通人。這個道理要懂,不懂,你就不曉得怎麼修,你不曉得從哪裡下手。

  三福的道理明白了,六和、三學、六度、十願、無量法門都是這一個道理。怎麼樣落實在生活當中?生活是多方面的,同修當中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真正懂得佛法,為佛弟子,依教修行。你要明瞭佛教誨的真義,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佛的教誨雖然好,很多人聽了都點頭,但是他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說老實話,佛所教的你沒懂。你如果真懂了,哪有做不到的!佛法確確實實是知難行易,做起來很容易,不難,知太難了。你為什麼做不到?你不知道,不了解裡頭的真義,所以你做不到。正因為如此,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給你說明,可見得知難,行真是容易。日常生活當中,他都表演出來,天天是這個作法,作我們的榜樣,作我們的表率。

  上一次我記得我在休斯頓作了一次講演,講完之後有個同修問我,「佛法的修學如何落實在生活上?」我們舉了一個家庭主婦的例子。家庭主婦不好作,每一天做的工作都是一樣的,煮飯、洗衣服、打掃環境,天天搞這個。日久天長,不甘心不情願,煩惱牢騷滿腹。如果懂得佛法,這個念頭一轉,每一天做這個工作都是修六波羅蜜,都是修菩薩行。那個念頭一轉,他就很快樂了,他這個心結就解開了。家事原來就是菩薩行,圓圓滿滿的六波羅蜜。不但圓滿六波羅蜜,剛才我們講的三福,圓滿的三福,圓滿的普賢十願。還要找別的道場,找別的地方修行?錯了。在家裡煮飯、洗衣服,就成佛了,就成菩薩了。可見得行容易,知難。

  今天我利用這點時間,我也舉一個例子。作生意、作買賣,你看他怎麼樣行菩薩行?這是今年前一個月,我到新加坡,新加坡有一個同修,聽我講經也聽了不少年,但是我們很少接觸。來聽經的時候,他坐在後面,聽完了,他就走了。這一次到新加坡住了幾天,大概李木源居士他們大家工作很忙,他比較清閒一點,找他來接待我。所以有機會陪我三天,我在這住了三天,每天在一起。他給我講他學佛的心得,他是個作生意的人,姓傅,傅來成居士,年歲也不很大,大概五十左右的樣子。事業做得很成功,這是一個菩薩商人,標準的菩薩商人。

  他告訴我他年輕的時候,家裡面環境不好,生活非常困苦,所以學業沒有完成,書念得很少。新加坡那一個城市,主要的言語是英文,華語是這幾年才提倡的。他不懂英文,諸位想想這生意怎麼做?也沒有能力,也沒有學問,言語也困難,他最大的長處是老實,老實人,誠懇,對待人恭敬,他的特點就這三樁事情。作人一生不欺騙自己,不欺騙一切人。偶然的機會,遇到歐洲商社裡面這些老闆,在新加坡作生意,看到這個人這麼老實,這樣誠懇恭敬,他們很歡喜,就把代理權交給他。他就做了很多大公司的總經銷、總代理,生意是這麼做起來的。

  但是人家生意交給他,他不會做,也沒有這個知識,也沒有這個能力。他怎麼辦?請人做。他說:「我不是請經理,不是請夥計,我是請老闆。」他請人的時候,把這個事情全權交給他,那個人就是老闆。他請哪些人?他很聰明,因為他是虔誠的佛教徒,常常跑寺廟,看有些年輕人在寺廟裡燒香,聽聽他說些什麼,他父母有病了,他在那裡求佛菩薩保佑,看他很孝順、很真誠,這個人一定是好人,不是壞人。他就找他跟他往來接洽,認識一段時期看看這個人的確不錯,人很誠實、很孝順。他就把這個生意介紹給他做,這是他的聰明處,常常到寺廟。他說我不能先講,人家會偽裝,會欺騙我。我在旁邊觀察,細心觀察,去找那個真正孝順父母,誠實不欺騙人,然後他再教導他作人一定要真誠。他納稅百分之百,絕不偷一點點稅,他說我還是有賺。對待這些人非常厚道,所以他的生意就這麼做成功。

  他說我所請的都是老闆,人心地好,相貌都好,看的都是老闆相。他自己?等於說作當中介紹人,所以他就囑咐請的這些人,你們做成功,我就成功;你失敗了,我就完了。他講的話很老實,所以很多人都喜歡他,他能夠把佛法應用在他的事業上,應用在他的生活上。他是真誠希望他所請的這個人,將來在商業上有前途、有成就,他有這個心。並不是希望這個人將來為我做,一切聽我的,他不是的,他都希望將來你獨立,能夠在商場上飛黃騰達,這一種熱誠心對人。這樣三、四年,他觀察這個人很不錯,就直接介紹給這個公司的老闆,他並不想在這裡謀利,並不想把這個人控制壓在這裡,希望他們直接去做,等於說他來介紹。於是這些商社老闆更欣賞他、更佩服他,沒有私心。

  於是這一些傳出去之後,歐洲這些大的商業老闆都找他,都來委託他。他說我每天沒有事,天天開車就是作導遊,這些老闆來的時候,帶他們去玩玩,陪他們吃飯。他說我其他的沒有事情,所有事情都是別人替他辦了。這個裡面布施、持戒、忍辱全具足,他這個作法,他能捨,他不為自己的利益。他說我自己生活很簡單,家裡人口也不多,一家四口,生活很容易維持,我也不需要那麼多錢。賺來的錢?拿去印經,做錄音帶、錄像帶布施,勸人念佛,勸人學佛,他天天幹這個。每一天開車,他車後面都是經書、錄音帶、錄影帶,走到哪裡送到哪裡。他說我每天幹這個事情。

  生活非常節儉,他太太日中一食,非常難得,常常在醫院裡,病院裡頭照顧老人作義工。他對於自己的兒女並不照顧,讓學校老師去照顧,他照顧社會上這些年輕的小孩、學生,幫助他們。我照顧別人的小孩,一定別人照顧我的小孩,他是這個理念。全心全力照顧社會,造福社會,這是布施波羅蜜。無論做什麼事情奉公守法,這是持戒波羅蜜。你看他做事情,觀察人,選擇代理,替他做事情的人,他很有耐心、很有智慧,他選擇的人,第一個孝順父母,這個比什麼都重要。人能夠孝順父母,就不會做壞事。做壞事對不起父母,讓父母在這個社會上不能立足,讓人瞧不起,這個是一個孝子決定不肯做的。

  所以他選人是選孝順父母,選誠實,他是這兩個條件。細心、很有耐心的觀察,他這個觀察不是選了一個人以後,他長年不斷的去觀察、去認識、去選擇。有機會他就找那些人,把這種商業機會介紹給他們。希望大家都發財,希望大家對社會都有好的貢獻,菩薩心。所以他有耐心,耐心是忍辱波羅蜜。他心地清淨,沒有妄想,平常一天到晚開車念阿彌陀佛,車上聽我的那些錄音帶,精進波羅蜜。心裡面沒有雜念,沒有利害得失,一心向佛,幫助社會,幫助這些好人,幫助好人就是幫助社會。他的心裡頭有主宰,他不亂,禪定波羅蜜。他一切都明瞭,一切通達不迷惑,不會受人欺騙,般若波羅蜜。你看在他日常生活當中六度具足。

  所以這三天的時候,我接觸他,我說你不錯,你是標準的菩薩商人。《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菩薩所表現的,就是我們社會的形態,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菩薩表演的這個商人,是商人當中的模範、典範。他做到了。所以不要看現在社會很亂,各行各業裡面都有菩薩,我們沒發現而已,都有菩薩存在,都有好的榜樣、好的表率在其中。不要看社會亂,很有救,不是沒救。這個社會很有前途、有光明,因為有諸佛菩薩示現在其中。這是舉一個經商的榜樣,他做得很自在。他的生活很美滿、很幸福。一切事業做得很成功、很順利,同樣的行業,他有些朋友他們做不起來,賠了很多,他是年年賺錢;而且自己根本就不聞不問。

  他以為他的成功,就是在誠實、守法,熱心的幫助人,以為就是這個條件。我告訴他,我說不是的。他就很奇怪,那不是,是什麼?我說你這三個條件是緣,佛法講因緣果報,你這三個條件是緣。真正發財的因,是你前生修的財布施。你為什麼這一生當中沒有聰明智慧?學業都沒有完成?是你前生沒有修法布施,你命裡頭有財,你命裡頭沒有學位,沒有智慧。命裡頭沒有財,發不了財,遇到這個緣就是機會,遇到這些機會,你也發不了財。你命裡頭有財,你遇到這個機緣,這是緣,你自己這三個條件也是緣,三個條件是緣,因緣具足,你才得這個果報。

  由此可知,世間人希望自己有財富,有財富就要修財布施。他現在生意愈做愈好,他告訴我,他起步的時候只有兩千塊錢,開始作生意的時候。現在一年差不多可以作到一千多萬新加坡幣,新加坡幣一千多萬合美金差不多七、八百萬的樣子。而且自己根本不要操心,根本不要過問,一年有這麼多收入。這從哪來的?這是你不斷的布施,你天天在修財布施,你沒有貪財。你所得的這些利潤,除了你家裡開支之外,幾乎你全部布施掉。愈布施愈多,愈多要愈布施。所以這個財叫通貨,要流通,要讓它流,不能把它堵起來,堵起來就死了,就變成死水了,那就有罪業了,一定要叫它流通。流通,這裡得來,馬上就流掉,決定不要把它守住在那裡,那就壞了。你流通的愈多,後頭來的就愈多。

  他明白這個道理,因為懂得這個道理,他才喜歡去做,身心健康。最幸福的是心裡頭沒事,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沒有雜念,這是最幸福的。所以他生活快樂自在。事業交給別人做,一點都沒有牽掛,是因為他沒有得失的念頭,他只是祝福別人,沒有想到你要多做一點給我多賺一點,我要多分一點,他沒有這個念頭。以真誠心待人接物,這是他成功基本的條件。所以佛法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他聽我的錄音帶,他告訴我,才三年,他真聽懂了,真正去照做,愈做愈快樂,愈做愈自在。

  這一樁事情與佛的教誨能相應,你就曉得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樁事情,沒有不相應的。點點滴滴都是大圓滿,這個諸位如果深入《華嚴》,你就看到了,你就明瞭了。無論那一個行業,問題就是你有沒有真正的覺悟,世間最不好的行業是殺生,這是最不好的行業。特別是有一些餐廳賣海鮮的,都是活生生的東西現殺,這個殺業最重。能不能落實在圓圓滿滿的佛法裡?能。五十三參甘露火王就是幹這一行的,大菩薩。看你用的什麼心。甘露火王就像海鮮店的老闆,天天殺生,活活的殺。他是菩薩,他殺生,殺了是超度他,你造的是惡業,給你消業障,讓你投生到好道去。你殺生,把你這個肉賣的錢,替你做功德,不是賺來自己享受,賺來自己享受,那就是冤親債主來了,那個麻煩就大了,你就跟眾生結冤仇了,冤冤相報那就不得了了。你不是自己用,完全度他。你前世不做好事,墮落在畜生道,今天我殺你,拿你這個生命賣錢去做功德來救你,這是菩薩!所以菩薩一樣可以殺生,你才曉得任何一個行業裡頭都有菩薩。真正如清涼大師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五十三參裡面,唯一差別的地方,就是其他一切行業,你看善財童子參訪,有禮敬、有讚歎。像傅居士經商,我們就讚歎。如果菩薩開海鮮店天天殺生,我們對他禮敬,絕不讚歎,雖行菩薩道,我們也不讚歎。為什麼?那是惡業、逆行,不是順行。所以在五十三參裡面,善財童子差不多都有讚歎,只有三個人沒有讚歎,甘露火王,殺生的,幹這個行業的不讚歎,有禮敬不讚歎。第二個是勝熱婆羅門,他代表的是愚痴。另外一個是筏蘇蜜多女,她是代表貪愛。這三個人代表貪瞋痴,貪瞋痴是三毒,他們幹的是貪瞋痴,菩薩!他們做這個事業能夠化貪瞋痴為戒定慧,他有這個本事。

  因為他是逆行,在這個社會上最好不要提倡,因為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真正是沒有自私自利,能憐憫眾生救護眾生的人,才可以做這個事情。如果我們自己還有利害得失,還念念會想到自己,決定不能幹這個事情。你幹這個事情,那只有罪過沒有功德。像他們這種菩薩,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四相破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念念為救護一切眾生,他行,他是功德。他殺生是功德,我們殺生是罪業,所以這個事情不能幹。

  所以善財對他有禮敬,沒有讚歎。仔細去讀經,要留意這一點。稱讚、讚歎的是鼓勵我們做,禮敬不讚歎的是不鼓勵我們做,讓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了解這個道理才知道,真的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我們無論是過什麼樣的生活,無論是從事哪一種行業,無論是什麼樣的身分,都可以修圓滿的菩薩行,就在自己生活當中,就在自己工作當中,成就圓滿的菩薩道。換句話說,我們的家庭就是道場,我們的事業就是道場,道場不一定在此地。把這個地方當作道場,你到哪裡去修?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是道場,要在這個地方修,你才會有真正的成就。所以諸佛菩薩是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釋迦牟尼佛示現出家人的榜樣,他那些諸大弟子裡面,很多是古佛再來的。示現出家修學各種不同法門,那就是各宗各派的榜樣,你懂得這個意思。

  世尊當年在世,這些在家的信徒有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各行各業,那些也都是諸佛菩薩的化身,跟《華嚴》五十三參沒有兩樣。是作整個社會、各種不同行業人的榜樣,告訴你怎麼學佛,怎樣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怎樣入不二法門,入一真法界,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就在你生活當中,就在你自己行業裡頭,要緊的你要覺、要正、要淨。《無量壽經》好,非常適合於現代人,經文不算長也不太短,裡面的道理講得很圓滿、很透徹,你細細去研究,細心去體會,你就會開悟了。你就能在一切時、一切處,在生活點點滴滴裡面,與覺正淨都相應。

  可見得大乘佛法沒有離開生活,沒有離開穿衣、吃飯。穿衣,六波羅蜜圓滿;吃飯,三福圓滿,那叫會吃。我們每天穿衣、吃飯,白吃了,人家會吃飯的,每一粒米裡頭都是六波羅蜜。你穿一件衣服的時候,都具足三福;然後你才曉得,大乘佛法很有味道,這個不能不學。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這個圓滿,我們世間人常常講真善美慧,唯有大乘法裡頭才是真的,真正具足,念念具足。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緣之中,沒有一樣不具足。我們這樣修學,你才真正得到法喜充滿。你得到法喜,給諸位說,你就百病不生。人會生病,人會衰老,是憂慮、煩惱太多,憂能使人老。諸佛菩薩永遠不老,永遠不生病。為什麼原因?他得大自在,得大歡喜。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明天還有一會,明天一會我跟諸位講我們修行重要的綱領。我在新加坡教學的時候,給同學們講了,我這個法門叫「傳心法要」。但是不是禪宗的,是我們淨土宗的。好!我們念佛回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