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九四年淨空法師早餐開示—在三福、六和上下功夫  (第四十七集)  199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20-018-0047

  佛在經論上講「境隨心轉」,這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句話說破了。現象是自然的,經上講的「法爾自然」,與《無量壽經》上講的八個「自然」是一個意思。心地清淨,這個境界就是自然的、就是清淨的;如果這個心是迷、是邪、是染,就會把境界轉變成妄想、煩惱、苦報,惑業苦,如果心地清淨就自自然然轉變成戒定慧。所以戒定慧是性德,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本來就是這個樣子,這是自性本具的。所以自古以來真正修行人,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曉得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心,從心地上去修。凡夫的心出了毛病,毛病就是自私自利,念念只顧自己,不顧別人,這個凡夫就非常非常可憐,把這個外境就轉變為三途苦報。縱然心量大一點,為家族、為團體,乃至於為國家,他的心量還是有限,還是招來不如意。所以圓滿的結果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用的什麼心?圓滿的真心。念念所想的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剎土諸佛眾生,沒有一個遺漏的,這個心是圓滿的心,所以能夠成就圓滿的果報,圓教的佛果。這些道理、這些事實我們都要曉得,對於修行證果就會有幫助。所以自己要明瞭,小心量是決定不能成就的,不但一般的果不能成就,往生也得不到,因為西方世界是純一大乘。所以經上一再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沒有菩提心,一向專念也不能往生。你要問什麼原因?這個心不相應。人家那邊心量大,你這個心量狹小,這不能往生,所以學佛要從拓開心量開始。

  三福裡面第一句講「孝養父母」,那個「孝」字就是盡虛空遍法界,那叫「孝」。那個孝的意思是一體,老一輩跟底下一輩是一不是二,一體。老一輩上面還有老一輩,晚輩下面還有晚輩,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一體。無始無終,從橫的看就是橫遍法界,所以我們經上常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是一個整體,那個體是什麼?就是自性,就是真性。普賢菩薩所修的就是這個境界。所以我們念念為自己,甚至於為團體,這是現在一般人講得好聽,為團體;你為這個團體,別的團體呢?你這個裡面界限就劃分了,你的性德就不圓滿。所以起心動念要想到盡虛空遍法界,這個裡面沒有等差、沒有分別、沒有界限,你用這個心就開智慧了。修福、修慧,福慧從哪裡來的?從這個地方來的,自性裡頭本具的福慧。可是性德要靠修德才能顯現得出來,才能得到實在的受用。沒有修德,雖有性德,性德不起作用,換句話說,還要在六道裡頭受苦。這個六道,剛才講了,性德不起作用變現出來的。迷了就有六道,就有十法界;悟了,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

  所以在修行總綱領裡面,雖然是經典裡面太多太多了,可是真正抓到一個綱領也能成就。所以我們淨宗提出這五個綱領,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特別在三福、六和上奠基礎,要不在三福、六和上真正下功夫,你這一生決定會空過,念佛也不能成就;念得再好,念得一心不亂了,也不能成就。真正念佛人,真正修行人,三福六和的基礎一定非常非常好。這個就是他處世待人,我們今天講的對人、對事、對物的原則,決定遵守這個原則,決定不違背這個原則,那麼念佛一定往生。大家仔細去觀察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就在這五個科目裡面實現,這五個科目就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就是實現四十八願的;四十八願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之中,就是這個綱目。天天發願,發願做不到,那個願是空的。願落空了,那不是真的願,這個一定要曉得。你曉得了,你才會歡喜去做,你做得心裡有歡喜、法喜充滿。你不知道這個道理,不曉得事實真相,這樣做好像別人約束我,好像我被人欺騙了,做得不甘心、不情願,那是迷惑,對事實真相不了解,了解的人是快樂、法喜充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