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四年淨空法師早餐開示—先以利欲牽,後令入佛智 (第八集) 1994/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20-018-0008
昨天我把蘇州靈巖山的課誦本找出來,它裡面有一篇是精進佛七的儀規,你們研究研究,可以做參考。另外一份就是靈巖山的規制,這一份我早晨也把它影印出來,這個都可以輸入電腦,提供給每一個念佛道場,給他們做參考。印光大師距離我們的年代最近,裡面有一些規矩制度,現在還適用。當然適合於我們現前道場生活方式、共修環境還是需要修訂的,可以用靈巖山這個規制做底本,從這個底本就很好,所以它那個東西可以輸入電腦,分送到每一個淨宗學會。
另外就是大陸上曾經發表一篇,就是現在大陸全國的常住公約,他們是全國統一了,這個也非常難得,就是寺廟裡頭的清規。從前寺院清規,是每一個寺廟常住大家自己擬定的,現在在大陸上它是統一的。統一有統一的好處,也有統一的缺點,統一當然多半都是講原則性的,實際上在一般生活裡面還須要增加一些條文才能夠適應。所以這兩樣東西合起來,給我們做常住規矩的一個基礎,從這個基礎上來重新定一套東西,這個是非常有必要。所以經上常講「建法幢,立宗旨」,就是說的這些,我們必須建立一套良好的制度。
佛七儀規去研究研究,從這裡面去修定改進,自己想如何在現前這個環境,我們擬定一個適用的儀規。行策大師的《淨土警語》,台中蓮社有印,台中蓮社印了一套綠色封皮的,沒有看到,我們這裡都沒有?有兩本是吧!我記得我們這裡好多,過去到處結緣、到處送,台中蓮社送了好多過來,你等一下拿一本出來。那《警語》後面就是有念佛堂的這些規矩,它那個規矩我曾經跟大家提是非常理想,但是它法師很多,它那是大道場,人數多的時候適用。小道場人數不夠,沒辦法。它最低限度要有十二個法師,四個法師一班,這樣領眾。念佛堂就十二個,還有旁邊照顧的,絕對不止十二個。所以它那個是大道場適用,我們現在這個小道場很難做到,但是可以做參考。
照它那個儀規,常住出家人至少要有三十個人才夠。十二個也要換班,不換班也不行。如果有一班準備換班,十二個就二十四個。總得有三十個以上的人才能夠照顧得過來。我們現在用念佛機,跟我想的幾乎是一模一樣。所以我看到那一篇,我也很高興,我們後人想到,前人已經在做了。但是我們在台灣,這些念佛道場從來沒有看到採取行策大師這個方式。這些資料都可以把它輸入電腦,我們提供給一般道場,提供他們做參考。有了一個模式,再參照修訂自己的規約就方便太多,自己去想一個架構就比較上困難,利用這個模式。
今天中午,陳大川居士帶了幾位同修要到這來,十點鐘來,中午在這邊吃飯,我們加兩個菜好了。今天給你們做個實驗,看看怎麼樣對待客人。那天對待林校長,實在是對不起他,不是待客之道。記住,很重要!道場興隆,你道場將來有沒有人護持都在這些方面。佛門,佛教導我們接引初學的眾生,「先以利欲牽」,牽引他,「後令入佛智」,這是接引眾生的方便,特別是對於初學。你看人家從事教育的,當校長,他要真正了解佛法、學了佛,他會影響一個學校,他教好多學生。這你們完全不懂,你接引這一個人,就不曉得接引多少人。
一個人在這個世間,這一生要是真的沒有空過,決定往生,往生就沒有空過。如果不能往生,無論做什麼事業都是空過,做到帝王、做到總統也是空過。所以念佛求往生,第一重要。幫助佛弘揚這個法門,這就是我們在現前最大的一樁事業。我們在迴向裡頭常念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怎麼報法?怎麼濟法?就是自己念佛求往生,再把這個法門盡心盡力的宣揚,這樣就是上報四恩,下濟三苦。
昨天上海有三次電話來,我母親生病在醫院裡,昨天上午見到阿彌陀佛。她上一次生病,在醫院是見觀音菩薩。她給我弟弟講,她下午要走。我弟弟的意思是今天給她轉一個好的病房,或者是把她接到家裡來,可能會接回家,接回家助念方便一點,在醫院裡助念,八個小時助念有困難。上海有不少同參道友,到家裡助念比較方便。我算算她念佛十年,有這個成就也難得,在臨終見到佛來接引,這個往生是真的,這不是假的。
這一次達拉斯廖居士臨終也預知時至,這個都是決定往生的。雖然他沒有說見到佛來接引,但是他臨終的時候是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就決定往生,這個真叫一生沒有空過。一般人最大的恐懼就是死,怕死,貪生怕死,連送往生也是覺得很悲哀的一樁事情。這個觀念是絕大的錯誤。真正往生是天大的喜事,永遠脫離輪迴了,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在輪迴裡受苦、受果報,這一下超越了,這大喜事!所以廖元德的太太打電話告訴我,我說好,好事情,應該歡喜,他到西方世界成菩薩,我們努力跟進,他先去了,我們要在他後頭跟進,這才是對的,學佛、念佛目標就在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