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七集)  1996/10  新加坡居士林  檔名:15-012-0007

  請掀開經本第十三頁,倒數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

  【如是彌勒。於後末世五百歲中。當有菩薩。鈍根小智諂曲虛誑。住於賊行。汝應護之。】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一大段的經文很長,一開端世尊為我們說了四十樁事。經文是十五段,每一段裡面,有的是一樁事,有的是兩樁,有的是四樁,十五段合起來一共說了四十樁事情。這些事情世尊在此地為我們明白的宣示,是他老人家不說的。我們要記住,這些都是末法時代,也就是現前世間,出家在家四眾弟子所犯的通病。因此我們要細心去觀察,認真去檢點,如果有這些毛病,一定要趕快把它改過來;如果沒有,也要常常勉勵自己,不能犯這些毛病。

  從末後這段文裡面,看出世尊的大慈大悲,雖然犯這麼多過失,這些菩薩佛並沒有捨棄他,還是囑咐彌勒菩薩要好好的護持他們。經文很清楚,叫著彌勒菩薩說『於後末世五百歲中』,這是指我們現在的時代,『當有菩薩』,這是總結前面常常犯過失的這些人,『鈍根小智』,沒有智慧,前面講的愚痴;『諂曲虛誑』,虛誑用現在話是虛偽,諂曲是心地不踏實,所以他才有這麼多的過失。佛說『汝應護之』,汝就是指彌勒菩薩,囑咐彌勒菩薩應當要護持這些人。

  這些人究竟是什麼人?我們從前面讀過、見到,這些人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出家修道,或者是在家修菩薩道的,善根福德可以說非常深厚。這麼深厚的善根福德,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的毛病?這就是說的習氣難除。他之所以會造罪業,要依經上說的這批人,他們過去生中在俱留孫佛(賢劫第一尊佛)的時候,由於嫉妒、障礙造下的罪業。佛在這裡講得很清楚,法師講經,他們懷嫉妒心,破壞道場,讓這些信徒對法師喪失信心,造這種罪業,這墮阿鼻地獄。阿鼻是無間地獄,黑繩地獄到燒熱地獄,這都是大地獄,以我們人間時間來算是一千八百萬年。地獄罪滿了以後再到人間來,受了許多苦難,前面我們已經看過,不再細說。一直到今天,到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期,你看經過(世尊是賢劫第四尊佛)這麼長的時間,我們現在才得人身又聞佛法,還有這麼多的習氣。畢竟是善根深厚,所以世尊囑咐彌勒菩薩好好的護持。行嗎?我們細細來觀察,行!善根深厚如果得諸佛護念、菩薩照顧,他能夠回頭、能夠覺醒,這就是世尊囑咐彌勒護念義趣之所在。如果他不能回頭,迷得太深不能回頭,佛菩薩照不照顧他?還是照顧他,真正是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才看到真實的慈悲。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最後末世五百歲中。唯此六十諸菩薩等。業障所纏。為復更有餘菩薩耶。】

  彌勒菩薩問得很好,他問末法時期是不是就只有這六十位菩薩,他們是愚痴,被這些業障纏繞,還有沒有?這個意思就是請教世尊還有沒有。我們看世尊的開示。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菩薩。多為業障之所纏覆。是諸業障。或有消滅。或復增長。】

  世尊說得非常之好。在末法現前這個時代,有許許多多的菩薩,『諸』就是多數,『多為業障之所纏覆』,這句話我們能夠體會。這些人由於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都深厚,在這個時代依舊能夠聞到正法,聞到正法之後他就覺悟了,認真依教修行,業障就消滅。還有一些智慧、定力都差一等的人,這些菩薩敵不過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不但他的業障消不了,反而增加。我們細心觀察一下都能夠見得到,而且很普遍。這些事情縱然我們見到,也不足以為怪,為什麼?佛在三千年前就說得這麼清楚、說得這麼明白,現在社會現象正如佛所說,這是我們對於世尊不能不佩服。再看底下這一段,這段經文很要緊,末世修行尤其要明瞭。

  【彌勒。於此五百諸菩薩中。有二十菩薩。業障微少。】

  這裡面有二十位,少數,五百人當中才有二十個人,比例很少,業障比較少。在這個地方,我們簡單的說一說什麼叫業障?這兩個字它的含義一定要很清楚。業是造作,就是身口意三業,口是言語,稱之為口業;身是動作,稱之為身業;意是念頭,起心動念這是意業。身口意三種造作,佛在講經說法之中往往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大類,一類是善業,你所造作的是善;一類是惡業,你造作的是惡;另外一類叫無記業,無記說不上善惡,非善非惡。一切造作總不外乎這三大類。善惡的標準是什麼?最簡單的標準就是佛的教誡,佛在經上教給我們這些,如果我們遵守佛的教誡,這是善業,違背佛的教誡那就是惡業,這是以經教為標準。除了經教之外,佛給我們講經有宗旨、有原則,如果依這些宗旨、原則來說,最簡單的一個說法,凡是自私自利的都是惡業。我們的言語、身體造作、心裡的念頭都是為了自己,這是惡業;如果能夠為社會、為一切眾生,不為自己,那就是善業。

  這個原則從何講起?佛在一切經上告訴我們,輪迴從哪裡來的,果報從哪裡來的,佛說得明白、說得透徹。十法界是從妄想來的,你打妄想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你有執著,在十法界裡頭又變現出六道三途,所以六道三途是嚴重的執著,這是佛在經上講的「人我執」。只要你有人我執,執著這個身體是我,念念都要為我、為這個身體,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佛是基於這個事實真相,基於這個道理來說的。你起心動念都為自己著想,諸位想想這是增長我執,增長我執就是堅固輪迴。學佛我們要了生死出輪迴,天天在輪迴上加強、增長,那輪迴沒希望了,出不去。所以佛教給我們一個方法,叫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為一切眾生,把自己給忘掉,不再想自己,我執就逐漸淡薄,我執斷了就超越六道輪迴。是依這個道理來說的,非常真實,絕非虛妄。所以,念念都為一切眾生,對我們自己才是真實的大利。

  懂得什麼叫業障,業障消除沒消除自己就很清楚。如果自己業障消除,就是是非人我念頭少了,不再執著。如果我執、自私自利的觀念、這種行為一年比一年減少,你的業障就少了,逐漸在消除。如果是非人我、自私自利的念頭是一年比一年強,雖然讀經、念佛也沒用,你經念得再多、佛念得再多,世間人所講食而不化,不起作用。你所念的經沒懂,念的經沒有產生效果,你起的作用是反作用,這個現象也很普遍。你要問,你為什麼念經?為什麼每天念那麼多佛?「我為了求佛菩薩保佑我,我要長壽,我要健康,我要發財、要升官。」你看看誦經、念佛都是為了自私,這就錯了,這就是沒有智慧。佛教給我們讀經是教給我們開智慧的,會讀經的人,古人常說「隨文入觀」,隨著經文自己境界就能夠跟它融和,就不斷向上提升,境界的提升就是觀念的轉變。從前的念頭都是為自己,現在念頭逐漸轉變,可以為別人、可以為社會、可以為一切眾生,這就跟佛菩薩的知見逐漸接近,這樣讀經才有效果。

  念佛是要念清淨心、念平等心、念出覺悟的心,念佛的作用就是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給念掉。念頭一生,馬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伏下去、壓下去,這樣念佛就有功德,這是會念的。不是念佛增長我執,念佛號還增長輪迴,那就大錯特錯!所以同樣是經文,同樣一句佛號,會念的消業障,不會念的『或復增長』,佛講得沒錯。但是我們接觸許多同修當中,消業障的不多,增長業障的不少,這是值我們警惕的。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這都是小段,都是這一大段當中的,這段文很長。這是二十個菩薩業障微少。

  【後五百歲還來生此。】

  人數不多,二十個人,這二十個人就是我們俗話常講的再來人,倒駕慈航的人,再來人。他們是從釋迦佛那個時代到我們現在,輾轉三千年了,到現在他又到我們人間來。他示現什麼身分不知道,佛在此地沒講。但是他決定是菩薩,或是示現在家,或是示現出家,『還來生此』,到這個世間來。

  【城邑聚落市閈山野。】

  這是處所。『城邑』是都市,『聚落』是村鎮。『市閈』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市區,市中心,最熱鬧的地方。『山野』是野外,城市外面。這是說他的處所。

  【種姓尊豪有大威德。聰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調柔常懷慈愍。多所饒益。】

  由此可知,這個人不多,只有二十位,確實是再來人,善根福德都能夠顯著的展現出來,我們細心觀察不難見到。『種姓尊豪』這是講他的出身,有威德這句是總說。下面具體跟我們說明,他很聰明,他有智慧,不但聰明、智慧,他還很靈巧,『善巧方便』,他很靈巧,反應很快,做事情敏捷細心。『心意調柔常懷慈愍』,心地很慈悲。『多所饒益』,他心之所思,身之所行,都能替別人著想,就是現在所謂的熱心服務社會大眾,他樂意做這些事情。

  【顏貌端嚴。】

  顏是顏色、光彩,貌是容貌,容貌清秀、端正、莊嚴。

  【辯才清妙。】

  他有智慧、有聰明,也很靈巧,當然他就有辯才。

  【數術工巧皆能善知。】

  這是講他的手藝,他對於像現在科技,電子、電腦的工程,他很容易就學會,而且比別人學得高明。他有這種能力,他『皆能善知』,這是說他的智慧德能。下面這三句更難得,從這個地方來看,看他是不是菩薩?不在前面這些,在後面這三句。如果前面這些智慧德能他具足,又有後面這三條,可能就是這二十位菩薩當中的一位,他跟一般人不一樣。

  【自隱其德。】

  這個不容易,他有智慧、他有德能,他不求表現。用現代的話說,他在這個社會上,處處顯示是低姿勢。的確他的智慧才能都比人高明,但是名聞利養他都不要,他都能讓給別人,他能夠屈居第二位、第三位。以他的智慧德能來幫助別人,他不取名聞利養,『自隱其德』,這是菩薩。第二:

  【安住頭陀。】

  『安住頭陀』是什麼意思?他過得生活水平很低,他有能力過好的生活,他不願意,依舊過一般平民的生活。安住頭陀,你不要想到他們都去修苦行,也是苦行,在社會上一般工作的時候,他縱然有很好的待遇,但是他的生活過得很清苦。把他所得的多餘的錢財,去做社會福利的事業,這就是修頭陀行。做一件衣服能夠穿上十年、八年,不再添新的,這是頭陀行。特別是學佛的同修,知道素食的好處,長年吃素這也是修頭陀行。所以此地安住頭陀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就是他能夠過一種清淡的生活,所謂是知足常樂。

  【功德之行。】

  他確實有功德。功是功夫,什麼是功夫?六度就是功夫。布施是功夫,得的是什麼?慳貪的煩惱沒有了,貪心的業障消掉,慳貪的業障消掉,消業障就是得。持戒有了功夫,持戒是守法,樣樣都依照規矩去做,絕不做違法違規之事,這個有了功夫,一切惡業就消除。底下不必多說了,哪一條修功,後頭都有收穫。六度度六種業障,業障就是慳貪、惡業、瞋恚、懈怠、愚痴、散亂,這是業障。業障很多,不過是略舉幾類而已,你懂得這個,就懂得什麼叫功德之行。功德是什麼?生活,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穿衣、吃飯是功德。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你要會了,哪個地方不是道場,哪個地方不是在用功,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功德,這才成就無量功德之行。這個三句要相應了,就可以肯定這個人是再來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

  【在在所生捨家為道。】

  『在在』是生生世世。『捨家』,不一定是講現在出家,這個家的範圍很廣,不是狹義的。家指的是煩惱之家、生死之家、無明之家,是指這些。明白這個道理,在家居士他也是「捨家為道」,佛在經上講四種出家,心出身不出,身在家,心對家絲毫留戀都沒有,沒有貪戀,那他心出家,是這個意思,捨家就是出家,是這個意思。念念都在道上,念念是菩提大道,菩提是正覺,真正覺悟。真正覺悟的人,必定是跟諸佛菩薩一樣,捨己為人,廣利眾生,這個是道。

  【已於無量阿僧祇俱胝劫中。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說他過去生中善根福德的深遠,他不是一生、兩生修來的,這個意思我想我們的同修讀到、聽到大家都能夠肯定。如佛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如《金剛經》中所說的,這些人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種植的善根。《無量壽經》佛說阿闍王子五百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個善根夠深厚了。諸位在座的同修們,你們當中有不少人,過去生中所積集的善根超過阿闍王子。你要問我:你怎麼曉得?我看你這個樣子就曉得。你什麼樣子?你們聽到這部經,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要發心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證明你超過了。你看阿闍王子這批人聽到釋迦牟尼佛,聽佛講經,不是聽我講經,聽佛講經還沒有起一個念頭要往生,這個念頭還沒生起來,才知道供養四百億佛往生極樂世界的念頭都生不起來。你要聽到這個經、聞佛名,就要發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善根福德因緣超過他們,道理在此地。所以這個地方講的『已於無量阿僧祇俱胝劫中,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當然是沒問題的,我們是可以肯定的,佛說的是真實語。

  【護持正法不惜身命。】

  我們有沒有這個意願,『護持正法不惜身命』?我看看同修們當中有。我聽木源居士告訴我,你們同學當中有晚上讀書讀到兩、三點鐘的,這就是「護持正法不惜身命」。這樣認真努力在做,這是正確的。用功還要求三寶加持,求三寶加持不是跪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磕頭作揖,那個沒用處。你的心願要跟佛的心願相同,就得佛力加持,所以形式上不關重要。形式有什麼用處?形式有用處,形式是唱戲、表演給別人看的,自己修行是在後台,這個要懂得。譬如在大會當中作法會,我們在表演,就跟唱戲一樣表演,表演給那些初學的人看、未學的人看,讓他們看了有所感動。這些人對佛這麼恭敬,他起心動念他也想學佛,是做樣子接引他們的,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要做得很逼真、很認真去做,你才能感動人。你在做的時候敷衍塞責,人家一看不像、假的,人家一看就退心了,不再對佛教起仰慕的心。所以表演的時候要做得很認真,要誠心誠意去做,不能夠虛假,我們明瞭這個意思。自己用功就是心願解行樣樣如佛,你就得佛感應。不求佛是決定不行的,一定要求佛,這就是護持正法。

  特別是在這個時代,不但在國內,在全世界都一樣,弘法的人太少,諸位真正能發弘護之心,立刻就得諸佛護念。過去隋唐時代,高僧大德太多了,到處都是,不稀奇;像我們這種人得不到佛護念,比我們高的人太多了。現在沒有了,你一發心你就是寶貝,每尊佛菩薩對你都關心,唯恐你不發心,一發心你就是諸佛的寶貝弟子。這個都是事實,一定要明瞭,要勉勵自己認真去努力。

  【住阿蘭若空閑林中。】

  這些經文不可以望文生義,望文生義古人常講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一看到『住阿蘭若』,我就找個阿蘭若去,找一個『空閑林中』去,你到哪裡去找?要明白他的意思。阿蘭若是梵語,意思是很安靜的處所,避免熱鬧的場所,找個安靜的地方,空閑林中也是這個意思。一個修道人、一位菩薩,無論在家出家,就在我們環境裡面鬧中取靜,這是說你居住的所在。

  【常勤精進不求利養。】

  『不求利養』是非常重要,後面本經的下卷有很長一段經文,佛給我們講利養的過失,所以這個一定要把它避免。如何能避免?就是我們的生活一定要知足,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安住頭陀」,安住在一個清苦的生活。清苦的生活,世間人認為我們出家人很苦,他們在眼目當中看我們都很可憐。肉都不吃,衣服一年到頭就穿一個樣子,也沒什麼花樣好變,說我們的生活很單調、很可憐,他們看我們。我們看他,他也很可憐,他比我們還可憐。道理在哪裡?他不懂得最簡單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世間人不懂,現在科學家、醫學還沒有發現,最簡單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你心裡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常生歡喜心,每天生活所需,一點點就夠,你說怎麼不快樂?人到這個境界,在社會當中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說他快不快樂?這才過得是真正人的生活。如果你再提升一點也可以,他過得是神仙生活,也講得通。

  所以要精進,「常勤精進不求利養」,精進就是要一門深入。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你選擇之後就決定一門深入,不能搞多、不能搞雜,凡是搞多、搞雜的,成就都非常困難。我們看古來的大德,看他們的歷史,他們在年輕的時候也曾經學了許多的法門,可是到晚年他什麼都捨掉,他就一門。這個例子我們看得太多了。我們看了之後,要不要學他?你們自己去想想,是學他聰明,還是不學他聰明?你要是學他你就是笨蛋,你不聰明。怎麼笨?因為他沒有智慧,他年輕的時候到處去摸索、去找路,找了幾十年才把路找到,找到之後他就一門深入,他就成功了。我們如果聰明的話,他路找到了,我就跟他的路走去,他那幾十年的摸索我們不就省掉了嗎?這才叫聰明。你要跟他學一樣的,也去摸索去找,他找了幾十年路找到了,你找幾十年可能路還找不到,那才叫冤枉!所以諸佛、祖師大德,特別是到晚年教誡學生,那真是苦口婆心,前半段不能學,學後半段才叫高明,這都是教給我們一定要一門深入。

  但是這個事情難,真的要大善根大福德,為什麼?習氣很重,自己的業障習氣太重,環境的誘惑力量太強。看到別人都學好多東西,樣樣都學、樣樣都精通,好像我搞這一樣,顯得太笨拙、不如人,這叫業障現前,沒智慧。如果自己有善根、有福德,真正遇到一個善知識、遇到好老師,百分之百的服從,一門深入,過個幾年你再看看誰有成就?那個學的東西很多的,到後來沒成就。學得太多,門門都不精,用現在世間話來說,沒有一樣東西拿出去能出人頭地。那個學一樣的,譬如學《彌陀經》,十年就學一部《彌陀經》,十年之後你走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大家看到你合掌:阿彌陀佛來了。你是活的阿彌陀佛,這一點不假。為什麼?什麼人能在一部《彌陀經》上下十年工夫?你這一門出人頭地,世界第一,沒有人能跟你相比。你要十年學十部經,你平平常常,誰也瞧不起你,你的東西很普通。這就是一個專精,一個廣學,一比較就出來。

  佛經上教給我們廣學多聞,那不是現在的事情,那是什麼時候?像《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廣學多聞。你要曉得,善財童子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去參學?見思煩惱斷了,等於阿羅漢,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破一品,圓教初住菩薩,法身大士,他智慧開了,這時候才有資格廣學多聞,四弘誓願裡頭「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我們現在。現在我們幹什麼?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現在是斷煩惱;煩惱斷盡,智慧開了,才能夠廣學多聞。所以學一部經、學一個法門,一門深入是斷煩惱。你同時學得很多很雜,不但煩惱斷不掉,正是佛此地所講的「或復增長」,你增長煩惱,你不會斷煩惱,這不能不知道。佛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多少人看了也沒看出來,聽了也沒聽懂,還是盲修瞎練,到最後說佛法不靈,謗佛、謗法,造阿鼻地獄罪業。諸佛菩薩看到搖頭,佛菩薩沒講錯,是你自己把佛的意思錯會了。所以精進重要,特別注重在「精」,一定要守規矩,要如法,一門深入。

  【善入一切眾生心行。】

  這一句意思很深,不是普通人的境界,是普賢菩薩的境界。意思我們略略的透一點,就是一切眾生與我是一體,自他不二,生佛不二,性相一如,是屬於這樣的境界。這個境界不是我們現前做得到的,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相似,趣向這個方向、目標,雖遠但是方向很正確。怎麼做法?念念想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的願望、一切眾生的需求,幫助一切眾生斷煩惱,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就接近這個意思。

  【咒術言論悉能了知。】

  『咒術言論』是世間人所崇尚的,是世間人所喜愛的,菩薩也知道。你知道的菩薩都知道,菩薩知道的你還不知道,世間人對菩薩才能起恭敬心,才能起仰慕之心。

  【於諸義理少聞多解。】

  一切法的道理、一切法的真相,菩薩『少聞多解』,這個話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聞一知十,聞一知十就是這個意思,聞一,少聞;知十,多解。在佛門當中也有所謂一聞千悟,都是這個意思。這種能力從哪裡來的?從清淨心來的,《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就現前,所以清淨心最重要。我們要得清淨心,就不能不一門深入,一定要懂得如教修學,才能得清淨心。所以,古大德的教學,可以說從阿難尊者一直傳下來。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的註解裡面說,解釋「佛不說法」,這裡面有一條的意思值得我們重視。佛之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古佛所說的,就如同中國孔老夫子,他求學的態度一樣,夫子自己說他是「述而不作」。孔夫子有沒有創作?他沒有,我所說的都是古聖先賢所講的,述而不作。一切諸佛為眾生說法也是述而不作,都是古佛所說的,並沒有新意思,這個道理很深,不但深而且廣。

  我們今天學道為什麼不能成功?我們有個創意,有這個念頭,「我講的要跟別人不一樣」。可不可能?可能,邪知邪見,這叫胡說八道,跟別人不一樣。諸佛如來都沒有創意,我們心裡天天要搞創意,創意是什麼?創意是魔的心,不是佛心。魔心是動的,天天在動,天天在想花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他搞這個東西;佛心清淨,沒有創意。我們要想學佛,哪一天把創意這個念頭打掉,我們菩提道上許許多多的障礙都沒有了,而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德能,就像泉水一樣往外面湧。那我們問,這是不是創意?這不是,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這樣,怎麼說都是古佛所講過的。你要問什麼原因?一切諸佛自性圓滿的開顯,你到圓滿開顯也跟他一樣,你不會比他多一點,佛佛道同,哪有創意!所以學佛,不但學佛,在從前讀書、學藝跟一個老師,都要對老師的教誨絕對服從,你才能成功。而老師所傳,方法巧妙極了,最巧妙的方法就是最笨拙的方法,這個道理現在也很少人懂。最笨拙是最巧妙、最有效果的方法,為什麼?能教你得清淨心,能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讓你自性本具智慧現前。今天有幾個人能夠懂得這個意思?有幾個人能夠認清這個事實真相?得來不容易。諸位真正明瞭之後,你才曉得世出世間一切義理的確是一聞千悟,你要如法的修學。

  根性的厚薄,從哪個地方看?就看你是不是徹底放下。果然徹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一切成見放下,你就是上根。你能夠放下個十之七、八,還要保留二、三,你是中根。你說我放一半,還保留一半,你是下根。上、中、下根就從這裡看,準沒錯!而成就的快慢、成就的大小,也與這個成正比例。再看底下這一句。

  【辯才智慧皆悉具足。】

  這一句好懂。

  【彼諸菩薩於是法中。精勤修習得陀羅尼無礙辯才。】

  這些菩薩就是佛前面講的二十菩薩,在我們現在這個時候又來了。這二十位菩薩『於是法中』,這個法是在佛法之中,也在現前世法之中,就在這一個大時代當中,他能夠『精勤修習得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古時候翻作總持,要用現代話來講就是總綱領。他在一切法當中,他抓到了總綱領、總原則,他應用就自在,自自然然就活潑自在,得『無礙辯才』。

  【於四眾中宣說正法。】

  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為一切眾生,四眾弟子當中宣說正法。

  【以佛威德加被力故。於佛所說。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越多伽。闍多伽。毘佛略。阿浮陀達摩。優波提舍。】

  下面就是講的十二部經。因為他自己有善根、有福德,又能夠勇猛精進,悲願利益一切眾生,就得佛威神的加持。不但講的人得佛威神加持,聽的人也得佛威神加持,所以能說、能聽,成就這個佳會。佛所說的這十二部經,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把它分類,不外乎這十二類,所以十二類就代表整個的佛法,此地都是用梵文音譯的。『修多羅』就是經典,梵文稱修多羅,我們一般講長行,像此地經文的文字就是屬於長行,屬於修多羅這一類的。『祇夜』翻作中國的意思叫頌,偈頌,是詩歌的體裁,祇夜是屬於重頌,前面佛說過,然後再用偈頌再說一遍,像前面我們曾經讀過幾首頌,都是屬於祇夜,屬於重頌。第三『受記』,受記這是完全是中文翻譯的,這個不是梵文,受記用現代話來說,是佛的預言,告訴你,你將來在什麼時代、哪一劫你會得道成佛,佛的名號叫什麼,佛可以預先告訴你,屬於這一類的就是受記。這樣的文字在經文當中也很多。下面一個『伽陀』,伽陀也是偈頌,叫孤起頌,這種偈頌是前面長行文裡頭沒有說到的。前面長行文說的是屬於重頌,就是祇夜,這是前面所沒有的,很多是補充前面所說的不足,佛往往用偈頌來作補充,這是屬於伽陀。

  『優陀那』翻作自說,像《阿彌陀經》沒有人問,佛是自己說出來的,這個就叫優陀那,無問自說。『尼陀那』翻作因緣。『阿波陀那』是比喻,這個好懂,比喻。『伊帝越多伽』是本事,是說佛在菩薩當中,過去沒有成佛之前做菩薩的時候,生生世世修行這些事情,叫本事。『闍多伽』翻作本生,本生、本事這個經裡面都不少。『毘佛略』翻作方廣,大乘經裡面屬於方廣的數量也很多。『阿浮陀達摩』翻作未曾有,這個都好懂。『優波提舍』翻作論議,一般翻作論,譬如我們淨土宗的《往生論》,就叫作優波提舍。這總共十二種,叫做十二分教,在《大智度論》三十三卷裡面,將這十二種解釋得很清楚,解釋得很多,諸位如果要多知道一些,可以參考。

  【皆得辯才無礙自在。】

  這就是說這些菩薩們,他們對於佛所說的一切經,十二分教,他們都有能力辯才無礙。請看下文。

  【彌勒。彼諸二十善巧菩薩。從於和尚阿闍梨所。得聞無量百千契經。皆能受持。當說是言。我此法門。從某和尚阿闍梨所。親自聽受無有疑惑。】

  這兩行經文很重要,就是講師承。他們是再來人,再來人的老師未必是再來人,就是諺語裡常說的,狀元的老師未必是狀元,狀元的老師可能是個窮秀才。菩薩的老師未必是菩薩,可能是個凡夫身,但是菩薩做榜樣給我們看,雖然他是個學生,學生超過老師太多,但是依舊給社會大眾做典型、做榜樣,尊師重道,一生一世不忘師恩,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不能說自己將來有成就了,把老師都忘掉,甚至於不承認自己是老師的學生。現在社會這種人很多,叫忘恩負義,那絕對不是菩薩。不但不是菩薩,世間一個賢人君子都不會做這個事情,怎麼可以做三寶弟子?三寶弟子怎麼能忘師恩?所以這一段就非常重要。

  『從某和尚阿闍梨所』,和尚是親教師,傳法之人,我的法是從他那裡得來的,是跟他學的。阿闍梨是我們的榜樣,阿闍梨翻作軌範師,他的言行、舉止都可以做我的模範,都是教導我們的,我們從他那個地方『得聞無量百千契經,皆能受持』。當然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經上講得很清楚,這二十善巧菩薩他們是再來人,正是所謂一聞千悟,他有這種能力,聞一知十,有這樣的能力。可是他還是這麼說法,「我這個法門是從某和尚、某阿闍梨所親自聽受,無有疑惑」。為什麼無有疑惑?他自己親證這個境界,他當然沒有疑惑,若非親證,很難斷疑,親證這個境界,所以他沒有疑惑。這是師承的重要,世尊許多大小乘經典裡面,給我們這樣慈悲的教誨,我們要留意,不能輕易看過,那就辜負佛的苦心。

  佛弟子要發心端正社會的風氣,從哪裡做起?從我們自己本身,要做社會大眾的好榜樣。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這是好榜樣裡面的根本,如果這兩條都做不到,其他的就很不容易。學佛從哪裡學起?三福裡面一開端就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樣的教訓在大小乘經典裡面常常看到。世尊真是苦口婆心,時時提起,我們要能體會、要能警覺,這就叫學佛。再看下面經文。

  【彌勒。於彼時中。當有在家出家諸菩薩等。無有智慧善巧方便。於此受持正法菩薩所說之法。卻生譏笑輕毀謗言,如是之法。皆由汝等善巧言詞。隨意製造。實非如來之所宣說。我等於中。不能信樂發希有心。】

  以下這一段是世尊給我們講的魔障,正是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由此可知,世尊為什麼在前面教導我們要「自隱其德,安住頭陀功德之行」?避免障礙。他們所要的名聞利養統統給他,他們所要的種種享受我們都供養他,都給他,成就自己真實的功德,這個重要。所以你修持稍稍有成就了,要說是外面沒有魔來障礙你,做不到,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還要有降魔這一關。你有成就,魔就來了,魔為什麼會來?都是你過去無量劫中的冤家債主,不是別人,都跟你有關係;跟你沒有關係的,那些妖魔鬼怪再不找你。凡是來找你的,總是過去有瓜葛,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學佛之後絕不跟任何人結怨,這個很重要。

  這些魔他的身分,『在家出家諸菩薩等』,這愚痴菩薩,在這個地方我們明白了。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魔王波旬給釋迦牟尼佛說他要破壞佛法。世尊說,我的法是正法,沒有任何人能夠破壞。波旬就講,到你末法時期,我讓我的魔子魔孫統統出家,披上袈裟來破你佛法。釋迦牟尼佛聽了,一句話不說,流眼淚。「譬如獅子蟲,還食獅子肉」,《楞嚴經》上世尊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就是指這個。我們自己要警覺到,自己想想我是佛的弟子,還是魔王子孫?我是來弘揚正法、護持正法的,還是來滅正法的?我們不能沒有這個警覺。怎樣護持佛法?一定要讀誦、信解、如教修行,那你就是護法的。如果不能讀誦、不能信解、不能奉行,那就是魔王波旬的子孫,到這個地方來是執行他的任務,來消滅佛法的,很清楚。這些人、這些菩薩,沒有智慧、沒有善巧方便,也就是他沒有能力弘揚正法。

  『於此受持正法菩薩所說之法』,這是講前面這二十位善巧菩薩,他們是宣揚正法、弘護正法的,這些人見到了反而『譏笑輕毀』,輕是輕視,毀謗。說這些菩薩所說之法不是佛說的,『皆由汝等善巧言詞,隨意製造』,不是佛說的,我們不能相信,不能接受。這種言論在現在世間是愈來愈多,不僅僅說大乘非佛說,甚至於還有人說,《彌陀經》、《無量壽經》都不是佛說的,說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誰?阿彌陀佛是太陽神。你說有什麼法子?現在這個時代跟過去不一樣,過去是君主時代,整個社會要服從帝王的意旨,要服從他。現在是民主、開放,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他喜歡怎麼說他都不犯法。在從前國家有管制,現在民主,沒人管制,我們遇到了怎麼辦?佛弟子要有智慧,遇到這些事情決定不要跟他辯論。我們把姿勢放低,信心絕不動搖,我們還弘我們的正法。隨他怎麼說,他說累了自然就不說了。而且,我想古今中外都有一個原則原理,那就是所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我們說我們的,我們不要批評他,他說他的,聽的人自然有個比較,那就行了,何必要去跟他爭論?用不著。

  他罵我們,我們見到他恭敬;他侮辱我們,我們對他頂禮,這就好了,就沒事。這是佛教給我們的,罵不要還口,還口是愈罵愈起勁,我們罵不過他。我們不罵,他罵了一、兩個鐘點,太累了,他要休息,他也受不了。你看他多傷精神、傷體力,我們多自在、多愜意。他要打,我們不還手,讓他打。讓他打,他第一下打下去,第二下他手就軟了,第三下就打不下去,第四他就下不了台,他不知道怎麼辦好。所以不能打,兩個打愈打愈起勁,那麻煩大了。打不要還手,罵不要還口。最後哪個是正,哪個是邪,自然有許多大眾做公平裁判,我們何必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處在今天複雜的社會,這是妙訣,佛教導我們的。請看下面經文。

  【彌勒。當爾之時。無量眾生於是法師皆生誹謗。捨之而去。互相謂言。是諸比丘無有軌範。多諸邪說。不依契經。不依戒律。猶如倡妓戲弄之法。汝等於中。莫生信樂發希有心。非正法也。】

  這是佛告訴彌勒菩薩。這段是講什麼?一般社會大眾。前面一段記住是我們佛門裡面的,自己破壞自己,因為自己破壞自己,這就影響社會大眾,社會大眾對於佛弟子就有許多的批評,這些話都好懂。我們看看現在的社會,是不是這樣?如佛所說,佛講的沒錯。那我們要怎麼辦法?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人對事對物?下面佛有教誡。

  【彌勒。彼諸愚人為魔所持。】

  『愚人』是講社會大眾,邪正不分,不但是善惡,連利害他都沒有能力辨別。這是我們現在見到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是非、邪正、利害都顛倒,『為魔所持』。

  【於是法中不能解了。】

  對於佛法不能明瞭。所以我勸勉同學們,講經一定要往淺處講,講深了人聽不懂。儘量避免佛學的名詞術語,因為那個東西人聽了也不懂,儘量往淺處講。長經要短講,深經要淺講,從這個地方奠定基礎。現在這些社會大眾,在佛法裡面講他是小學程度,要用教小學生的方法來開導。等你教個十年、八年,他們程度逐漸提升了,你再用中學的教法、大學的教法才行。現在拿高深的東西來對大眾講的話,註定失敗,這個例子我們看到許多。出家在家發心出來講經說法的,開頭剛剛出來的時候也很熱鬧,聽眾也很多,可是三年五年之後就沒有了,消聲匿跡,什麼原因?他自己都不曉得,真的叫曲高和寡。而自己本身後繼無力,這才走到失敗的路子上去,我們一定要明瞭。這是為魔所持,於是法中不能解了。

  【謂非如來之所演說。於是持法諸比丘所。生於誹謗。作壞法業。以是因緣。當墮惡道。】

  佛在此地將這些因果都說出來,這些因果細說前面已經講過。就像前面那六十比丘過去生中造作的罪業一樣,這個時間太長。下面這一行半,是佛教我們怎麼做法,一定要遵守。

  【是故彌勒。】

  『是故』就是因為前面這個緣故,教彌勒就是教我們。

  【若諸智慧善巧菩薩。欲護正法當隱其德。】

  你自己的智慧德能不必到處去炫耀,要藏一點,所謂是不露鋒芒。不要處處去搶先,處處要想站在別人前面,這是錯誤的;換句話說,一定要收斂,一定要放低姿勢,這個非常重要。要能夠忍辱,要有耐性,處處忍讓,這就對了。我們求法,跟著老師磕頭作揖那裡求來的,今天我們把佛法傳給別人,可不可以也叫別人向我們磕頭作揖來求?你要是擺上這個姿態,你活上一百年,也不會有一個人來跟你求法,為什麼?人家根本沒瞧得起你。我們處的時代不一樣,應該怎麼做?我們要磕頭作揖把佛法送給他,他還未必肯要。肯接受的很好,不肯接受的就合掌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也不必介意。在這個時代,佛是這樣教給我們,這就是智慧善巧的菩薩。所以要記住『當隱其德』,要低姿勢,要處處不如人。我們吃的不如人、穿的不如人、用的不如人、住的不如人,樣樣都不如人,大家對你就比較好一點,少找你麻煩。我們只有一樁事情不讓人,弘揚正法,只有這一樁不讓人,其他的都不如人,這個要學。

  【於多分別諸眾生所。應須護念。莫令於汝生不善心。】

  這個真的叫慈悲到了極處。這些妄想多的人、分別多的人、執著重的人,你要用智慧、用善巧方便去對待他,不要叫他對你生煩惱;換句話說,不要叫他因你他去造罪業,你看看這慈悲到了極處。所以對於一切眾生要用智慧去觀察,避免忌諱,他忌諱的我們儘量避免。譬如有很多人不願意聽過失,你要說他過失,他恨透你,他就會起反感。我們明白了,對他只有讚歎,絕不說他過失,看到他有過失也不說他,這就好相處。縱然好朋友,可以互相規勸的,古德也教給我們,勸勉這個事情不能超過三次。看到他犯過失,勸了三次,第四次不可,第四次再來就惱火了。現在人能夠攝受三次的就不多,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要說了。這是舉一個例子,諸如這一類的事情我們要很小心很謹慎,絕不觸犯別人。前面講的,講得好,佛教給我們,第一個就是「不求他過,不舉人罪」,太重要了!請看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菩薩甚為無智。於大眾中誹謗正法及持法者。復於其中。當於辯才及陀羅尼。而於是法不能信受。】

  這是講末世魔眾,我們應當要知道。彌勒菩薩一開口,稱『希有世尊』,這句話是稱讚世尊,將三千年後的事情說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確實不容易。在『末世五百歲中』就是指我們現代這個時代,有許多愚痴的菩薩,這愚痴的菩薩都是魔的眷屬,他們所作所為,是在大眾當中壞佛法的。『誹謗正法及持法者』,持法是依照正法修行的人,對於佛的大乘經教他們不相信,惡意毀謗,同時也毀謗真正修行的人。不但如此,『復於其中,當於辯才』,「當」跟阻擋的「擋」是一個意思,對於有辯才的人障礙,得陀羅尼的人障礙,於人於法他都想方法來阻礙。『而於是法不能信受』,佛所講的一切正法,他們不相信,他們不能接受。下面彌勒菩薩舉了一個比喻說,這個比喻好懂。

  【世尊。譬如有人渴乏須水。】

  這個人害渴,渴了當然想喝水。

  【往詣泉池而欲飲之。】

  遇到一個池水,他想去喝水。

  【是人先來。】

  還是這個人,就是想喝水的這個人。喝水這個人以前他從這個池經過。

  【投諸糞穢於此水中。後不覺知欲飲其水。便取嗅之。既聞臭已不飲其水。】

  他渴了想喝水,再看這個水很髒,聞一聞很臭,他就不喝了。誰污染的?他自己污染的,不是別人把這個水污染,他自己污染的。

  【彼之自污更說其過。乃至歎言。奇哉此水甚大臭穢。】

  他還感嘆這個水怎麼這麼髒,還在埋怨。

  【是人過失都不覺知。而於是水反生怨咎。】

  他還埋怨這個水骯髒,他自己渴得不得了,想喝水沒水喝。他已經忘掉水的污染是他自己造成的。這個比喻,想想我們現在地球上的生態環境被污染,還不就跟這個比喻一樣嗎?我們看經文上的喻合。

  【世尊。如泉池者。當知即是持法比丘。由佛神力。於此法眼善能解說。】

  這是把泉池比作依教奉行的這類人,得佛威神的加持,於佛的經教能解、能說、能行,得佛力加持。

  【又復如彼愚癡之人。若於泉池自投糞穢。後不覺知欲飲水者。世尊。最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無智諸菩薩等。亦復如是。】

  把這個害渴,自己污染了池水的,比作末法時期這些魔王的子孫。披上袈裟,也有菩薩的樣子,愚痴的菩薩,自己把佛法毀壞,還要想學佛法,到哪裡去學?跟這個比喻意思相彷彿,自己毀壞佛法,還想學佛法。我們看底下經文。

  【於彼正法及持法者。生誹謗已。復於是人聽受法味。】

  他自己不相信佛法,也毀謗這些依教修行的人,可是有時候他還想聽聽佛法,還想跟這些人學學。

  【彼人自失都不覺知。】

  『自失』是這些人他們觀念不正、思想不正、見解不正,曲解經義。雖然聽菩薩演說正法,但是他把意思都錯解、都曲解了,所以說『彼人自失都不覺知』。

  【以疑惑過污染意根。】

  因為他有疑惑。第一個以這個經輾轉相傳不可靠,不一定是佛說的,後世人偽造的,他懷疑這個。第二個懷疑依教修行的人,未必真正是善人,是不是在這裡裝模作樣欺騙信徒。他自己心不善,看到所有修行人都不是好人,都不是善人,嚴重的過失,污染了意根。

  【彼持法者當被戲弄。或受譏笑。】

  這是依教修行的人,受他們的戲弄,受他們的譏笑。

  【乃至歎言。】

  他們還在感嘆,還在說:

  【奇哉此法。為諸過失之所染污。彼無智人。於此正法及是法師。不能聽受。】

  對於經教、對於說法的法師他都懷有很深的成見,他也聽,但是聽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不但如此,他還:

  【伺求其短。】

  他來聽經是找碴、找毛病,這個事情真有。你們將來出來講經要小心,你上台的時候,可能下面就有這些人來找麻煩。他也來聽經,聽經什麼?專門來問難,在你講的,找幾個麻煩讓你下不了台,給你難看。我在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講經,下飛機頭一天晚上暢懷法師就警告我,他說香港有一批這樣的人,很難對付,他說法師,你要小心,他們是當場給你難看的。不過我在那裡講了四個月,蒙佛威神加持,他們這些人都在座,還好還沒有問問題,沒找我的麻煩。這些人以後我都認識,而且都是在社會上有名的大學教授,在家菩薩,專找碴,多少法師吃了虧,我還算不錯,還沒找我麻煩。

  【謗言污辱。生厭離心捨之而去。】

  他給你污辱,找了麻煩之後,他離開了。讓這些聽眾信徒對法師喪失信心,破壞道場,幹這些事情,他自己很得意,不知道他造了重罪。這個在許多地方講經,大概一般都不是寺院正規的道場,正規道場比較好一點,也不免。我在香港那也算是正規道場,暢懷法師的「中華佛教圖書館」,是倓老法師辦的,也算是個正規道場,裡頭也有這些人。所以我們要到外面去講經,譬如說人家學校裡面,公共場所的地方,這樣的人就更多。所以你們要去講的時候,要很小心謹慎,言語、動態都要端莊,都要大方,不要叫人抓到把柄來污辱你,那就不好。這是我們自己要小心防範,要求佛加持。我們的心要正,這是最重要的,心要正,不能夠有委曲之相,這才遭到些魔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