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普救夜神章  (第二十五集)  197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6-0025

  【於此十佛世尊所。令我開悟最初門。此後次第有十佛。相續出興於世間。最初佛號虛空住。第二如來名普光。第三名出生住諸方。第四如來正念海。】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個向下每十尊佛是一個小段落,代表他在因地當中修行的進展。在上一次我們講過,菩薩最初得法就是證得圓教初住,從初住,我們就跡象上來說,這是第四地的菩薩,他已經經歷三十四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個位次,從初地到第四地,就一共三十四個位次。這就是說他逐漸逐漸將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當中遇到這麼多的佛。遇佛之殊勝,經文裡面已經說得非常之多,當然這個裡面最重要的,是要我們依教奉行。佛的名號就代表佛在那個時代、那個地區,一切眾生的時節因緣。名號就是教學的宗旨,所以他經歷這麼多的如來,名號不相同;換句話說,對治自己無始劫以來無量無邊的煩惱習氣。所以他才能夠成就無上道,我們注意這點就行。回想自己煩惱習氣跟菩薩在因地上沒有兩樣,他能夠對治,我們也能對治。他的因緣殊勝,我們的因緣也可以說是相當殊勝,只要我們自己善於把握,會應用這個時節因緣,無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我們不會用,那正是古人所講的「頭頭錯過」,每個好的因緣都錯過,那就很可惜。

  這是第二個階段,第一尊佛號『虛空住』,「虛空住」的意思,就是《金剛經》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要住無住那就是虛空住。而我們現在的心起心動念都有個住處,這個事情是麻煩事情。當然如果真正做到應無所住,那就是圓初住的菩薩,就入了道。我們今天到不了這個境界,也是應該的,不足以為奇怪。在念佛人來說,到無所住是理一心不亂,事一心起心動念還有住處;理一心就無住,無住生心,跟《金剛經》的境界完全相同。不過這個原則我們要曉得,曉得之後,對於這個住要逐漸的淡薄這樣才好。換句話說,在目前我們的修行,一定要注意到「擇善固執」。

  蕅益大師教給我們,「持戒為本,淨土為歸,觀心為要」。其實這個觀心就是指念佛,他不叫念佛,叫觀心,這就有他特別的意義,唯恐念佛人將這句佛號從口頭滑過,那就得不到利益。一定要聲聲佛號把自己的自心喚醒,這就叫觀心。念念覺而不迷,這觀心為要。「善友為依」,在一起往來修行的同修,都是諸上善人。這個時節因緣,實在說就是如來的正法,我們能夠根據這四四十六個字去做,就是正法;離了這四句,那就叫末法。其實佛的法運是隨我們的心在轉,佛的法運並不是固定的。其實佛哪有法運?佛如果還有運,佛是凡夫,凡夫才有運,佛沒有。佛的法運是隨眾生心在轉,其實是從眾生心建立的,不是從佛法上建立。雖然擇善固執,它是有階段的,一定要把自己的境界不斷的向上提升,不能住在這個階段上,那一住就壞了。雖然往上提升,即使提升到等覺菩薩了,我們要問,等覺菩薩持不持戒?還得是持戒,不但持戒,他的戒律最極清淨。沒有說是到等覺菩薩就不要持戒,那就錯了。不過戒相也許有不相同,但是不會差得太多,這是一定的道理。

  真正講到成就,這幾天有幾位同修問我,念佛可不可以也參禪?禪淨雙修;也有人問可不可以學密?密淨雙修,哪一種方式來得快?這個用心不錯,都是希望快快的成就。其實快快的成就無過於念佛,真正是個很如法的念佛堂,就是如來正法道場。我們今天在此地建立這小道場,非常的難得,我們念佛堂在頂樓,大致上完成,我想再一個星期就可以用了。如果同修們喜歡,我們就可以開始,大家在一塊共修,不但是理論要明瞭、要通達,如果理論通達、明瞭了,沒有實際的修行,還是落空。古人所謂「說食數寶」,不是自己的,自己得不到受用。如果不通教理、方法、境界都不曉得,天天在那裡苦修,也很難成就,盲修瞎練,不容易成就。好比走路一樣,要有眼睛,要認識路,要肯走路才能到達。沒有眼睛肯走,走到哪裡去不曉得,而且這道路危險太多,險道太多。所以不認識路走路是很危險,認識路不肯走路,等於不認識,都不能成就。所以這解行相應的道場,是相應不容易得到。我們今天有這個機緣,真正是三寶加持,大眾有福。

  『第二如來名普光』,這個意思很明顯,諸位一看就明瞭。『第三名出生住諸方』,這個德號完全是從度化眾生上建立的,「出生」就是生心,《金剛經》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的什麼心?生的普度眾生之心。佛願廣大不可思議,所謂是不動道場而遍十方,能在無量無邊的世界隨類化身。像《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無處不現身,是說這個意思。

  『第四如來正念海』,「正念」很難講,也很不容易體會。你看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就這個問題,就有相當長的一段文字在解釋,雖然他解釋得很多、很明白了,我們聽了之後還是不容易體會,正念無念,又是無念無不念,那愈搞愈糊塗。最簡單可以能夠提起一個概念,離心意識,這就叫正念現前。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就第六意識,如果你不用第六意識,不用第七識,也不用阿賴耶識,這個時候就叫正念現前。這不好懂,為什麼?不是我們的境界,這佛與菩薩的境界,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裡面所講的,正等正覺,正念就是正等正覺。見性而後,就像交光大師所講的,捨識用根的境界。如果我們六根對六塵境界,用六根根性,而不用心意識,這個時候就叫正念。正念非常廣大,所以用海來比喻。佛法所求的目標,實在講就是正念,正念也就是正知,也就是菩提。

  【第五佛名高勝光。】

  這三個字都是讚歎高、殊勝、光明。

  【第六世尊須彌雲。】

  『須彌』在佛法裡面,它代表的意義都是高大,堅是堅固,通常是以這三種來表法。『雲』在佛經裡面用得非常之多,表它之妙非有非無,二邊不立,中道不存,這是用「雲」來表。

  【第七如來法焰光。】

  『焰光』就是表智慧之光,形容如來智慧廣達,與一切法明達無礙,他都明瞭、都通達而沒有障礙,法自在,「法焰光」。

  【第八如來名稱山。】

  『名稱』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名譽,佛的名譽像山一樣的高顯,提起『如來』沒有人不知道。

  【第九出生蓮華王。】

  『蓮華』在佛門裡面,可以說無論是大小乘,無論是哪一個宗派,都是用「蓮華」來表法,它表世出世法都不染著,表這個意思。蓮生在污泥,就是污泥代表六凡法界;泥上面是清水,水代表四聖法界,我們講的十法界。蓮花開在水上面,就是四聖六凡它都不染,不得已叫它個名字,叫一真法界,所以蓮是代表一真法界。『王』有殊勝的意思,有自在的意思。

  【第十大悲法界華。】

  這個名號,我們常講的倒駕慈航,示現菩薩身分教化眾生,這是以大慈悲心。這個地方的『法界』,就是講十法界,十法界除佛之外,九界有情。佛示現在九法界裡面,教眾生如何發心、如何修菩薩行,像善財童子所說的,怎麼樣去修菩薩道?怎麼樣學菩薩行?菩薩做榜樣給我們看,而這些菩薩都是佛倒駕慈航所應化的,這個『華』就是修因,修因之後才能夠結果。

  再看下面的十位,就是這段,第一個十位是說菩薩在初地。他雖然是第四地,清涼給我們講《華嚴》,說得非常明白,所謂「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一修一切修,初地菩薩,他也修法雲地的那些功德。在法雲地的菩薩也修初住菩薩的那個行門,這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往往在經典裡面,看到這地位並不很高的菩薩,他在門行上按步就班,他怎麼會修到法雲地?十地都修滿,其實他可能還是初住、二住,位位都要這樣修法。這種修行方法,在我們佛門裡面非常的普遍。譬如說我們初學,佛法的儀式,出家五年學戒,就是五年是沙彌,是從頭學起的,從《沙彌律儀》學起。可是在這五年當中,他讀誦許多大乘經論,那些大乘經論連等覺菩薩天天還在那裡用功,可見得一發心就從初學修到等覺位,都包括在其中。

  縱然到十地、等覺,他在生活當中還是《沙彌律儀》。換句話說,最初學的東西他並沒有丟掉,那是他平常的生活,還是循規蹈矩,這就是學、行幾乎都是一樣的,內證不相同。個人所證的淺深次第不一樣,所以佛法是平等法,給我們說四十一個階級是方便說,對沒有入門的人這個說法,已經入門了,這個階級不存在。如果還有這個階段,諸位想想,怎麼能叫一心?他有十個階級就有十個心,初住不是二住,二住不是三住。法身大士還有四十一個心,那怎麼行?怎麼能叫一心不亂?法身大士理一心不亂,就是內證他有淺深不同,從這個地方方便建立的階級。這個階級都是為沒入圓初住以前人說的,入了以後就沒得說,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

  【此十佛海光明照。令我悟入第二門。】

  這就從初住入了二住。由此可知,我們上一次講的頭十尊佛是他入初住,這個入了第二住。

  【此後相續時無間。次第復有十佛出。】

  這個地方頭一句,我們要注意,就是『相續無間』,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的修學就怕中斷,如果要不中斷的話,一生必定成就。最怕的所謂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那就沒法子。這點如果沒有大福報的人、大覺悟的人,不容易做到。一般人,我們講修學,一天二十四個小時,我們這個心裡頭有幾個鐘點是在佛法上,有幾個鐘點沒有佛法?這就是中斷的現象。真正有功夫的人,他這一天二十四小時絕不中斷,他念念相續。所以這個要真正覺悟,覺悟到這個世界,一切法都是假的,一切法俱不可得,要真正放下。放下不是說這個事情不要做,工作都放棄了,不是這個意思。不要掛在心裡,什麼事情隨緣隨分,盡心盡力都把它做得很圓滿,內心的覺照一時一刻都不失掉,這是功夫相續。

  做不到這個境界的,念佛,諸位要曉得,這一句阿彌陀佛不可思議,沒有入到這個境界,很難體會。能夠把一句阿彌陀佛抓住,決定不放鬆,他就走上覺而不迷的道路,雖然目前沒有開悟,他已經是向開悟的大道上邁進。這句名號的功德利益說不盡,實在是難相信。一句阿彌陀佛這有什麼了不起?怎麼能叫人相信,這四個字具有無量無邊恆沙功德?雖然經裡頭都是這麼讚歎,都是這麼說,我們也看得很多,聽得很多,就是不相信。我學佛學了三十多年才相信,透過這麼多的大經大論,在境緣當中來鍛鍊自己,這麼久的時間完全肯定它不容易,實在不容易。不經過這番的歷鍊,實在很難體會到它這個殊勝的功德利益。這真正不是幾句話能夠講得清楚,所以這一句佛號把它念念相續不斷,就有成就,決定有成就。我們再看這底下十尊佛的德號:

  【第一如來光幢王。】

  這個意思好懂。

  【第二佛名智慧光。第三佛名利益心。】

  這個『利益』,是利益眾生,諸位要記住,如果我們起心動念,不起心則已,一起心都是利益眾生,這個與道就相應。起心動念還有為自己,雖然有為眾生,裡面還有為自己,這叫摻雜,不純。在我們目前發心,當然有自私自利的心,為什麼?我們是凡夫,我執還沒脫掉,希望這個發心,利益眾生的心成分佔得多,自利的心成分佔得少。希望這個少,是年年減少,一年比一年少,少到哪一天完全沒有了,給諸位說,這個時候你的功夫不成片也自然成片,往上再求一心,不難。如果念念當中還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心,得一心不亂不容易,為什麼?事一心破了我執,理一心破法執。念念還有為自己的,這個我執沒斷,念念還在滋潤我執,怎麼能夠得事一心不亂?所以這個利益,希望這個起心動念都利益眾生,那才叫真正利益自己。為什麼?幫助你破我執,破法執,證事一心,證理一心,這不是真正的自利嗎?所以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自利真正是障礙了自利,破壞了自利,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曉得。

  【第四如來帝吉祥。】

  這個德號完全是從福德上建立,也是教化眾生上建立的。

  【第五如來名天智。】

  天人有智慧光明,但是此地這個『天』,經典裡面講這個天有五種天,佛是稱為天中天,第一義天是指這個。

  【第六佛號尊慧王。】

  這個好懂。

  【第七佛名智吉祥。第八佛號光照王。第九勇猛天行佛。第十法界蓮華尊。】

  這兩尊略略的介紹一下,這第九尊佛的名號,他是從精進上建立,勇猛精進。《易經》裡面所說,「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與佛法裡面所講的勇猛精進,是一樣的義趣。這個佛的德號就是提醒我們應當要精進,不能夠懈怠。第十這尊佛的德號『法界蓮華尊』,十法界裡面真的最尊最貴無過於蓮花,這並不是說我們把蓮花捧得那麼高,取它的意思,蓮花是清淨不染,取這個意思。如果我們的心能夠說是四聖六凡都不執著,超越四聖六凡之上,當然尊貴。世出世間法裡面第一尊貴,用蓮花來表法,取這個意思。在中國的邊疆蒙藏地區盛行密宗,密宗裡面持咒是以六字大明咒最為普遍。六字大明咒,就是這尊佛的德號,「法界蓮華尊」。

  我記得我初學佛,第一天跟章嘉大師見面的時候,他就教我這六個字,教我常常念,他很慈悲,他把這六個字教給我之後,把這個意思講給我聽,我才歡喜受持。他要不講這個意思,我念這有什麼用?第一個「唵」,唵是表身,唵是身;「嘛呢」是蓮花,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嘛呢是梵語表蓮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這是印度的文法,身蓮花保持意,如果要換成中國的文法來說,保持身心(意就是心)像蓮花一樣。我們中國的意思是這樣,保持身心像蓮花一樣,這是六字大明咒的意思。我當時聽了之後,愈想愈美,原來這咒子裡頭有這樣深妙的義趣在當中,可惜沒有人給我們講解。這一句真的是大總持法門,像我們平常所看到的「唵阿吽」,就是身心清淨,清淨的意思。我們看這佛像,尤其畫的佛像頂上有三個字唵阿吽,我看到香爐上頭,藏文也是這三個字,這是代表清淨,這是身心清淨。就是我們常講的身口意,阿是口,身口意三業清淨,一塵不染,取這個意思。三業清淨至極就是佛,所以這佛法修什麼?就是修三業清淨,所以佛像頂上安這三個字。

  【此十能顯廣大法。令我成就第三門。】

  這就是從二地又入了三地。

  【此後無間復值遇。次第相續十佛出。】

  我們注意這句話,又是無間,這些諸佛如來過去有無量世,我們也有無量世,不是說他比我們早,我們比他晚,沒這個道理。我們同時起步,為什麼他們都成佛、成大菩薩了,我們還在做生死凡夫?他們累劫修行,我們也是累劫修行,我們為什麼不成功?就是剛才所講的斷斷續續,所以沒有法子成就。人家的成功就是不間斷,你看遇到這麼多佛,他都沒有間斷過,這種發心可貴,真正是勇猛,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地方。所以功夫決定不能間斷,間斷就沒法子成就。到來生來劫遇到因緣再幹,再幹也是往往還是間斷。不間斷是要自己發勇猛心、精進心。所以這些句子,我們要特別注意它。『此後無間復值遇,次第相續十佛出』。

  【最初寶焰山吉祥。】

  這不難懂,都好懂。

  【第二功德吉祥佛。】

  『功德』,在此地提示一下,「功德」不是福德,這是我們要特別留意,因為現在我們佛門當中,許多同修把這福德當作功德,這是很大的錯誤。功德是講定慧,我出一點錢出一點力護持佛法,那是福德,不是功德。戒定慧三學,定慧是功德,戒就是福德。如果這個戒能夠得定,這個戒就算功德;如果持戒不能得定,這個持戒是福德,將來的果報是三善道的福報,這是我們要曉得的。我在《六祖壇經》裡面給諸位詳細的討論過,戒應當怎樣持,就是戒決定是戒自己,不戒別人,才能得定。如果這個戒戒自己,也戒別人,那個人不持戒,那個人破了戒,諸位想想,你自己戒律雖然很精嚴,你不能得定。為什麼不能得定?你有分別心,你煩惱不斷,看到那個人不如法,心裡就不高興,你的煩惱不能斷,你不能得定。所以,戒是戒自己的,不是戒別人的,別人持戒的是菩薩,破戒的也是菩薩,以清淨心、平等心看外面境界,自己戒律精嚴,這樣才能得定,那個戒就是功德了。這是順便在此地給諸位提一提。

  【第三佛號法光明。第四佛名蓮華藏。第五智月妙眼佛。第六如來香寶光。】

  這些名義都非常的明瞭,第五尊佛『智月』,佛法裡頭這個智慧常用日月來做代表。如果說智日多半是表根本智,根本智像火一樣,般若如火焰,一切法觸到般若,都被般若燒盡。要是指「智月」就代表權智,就是後得智,利益眾生,月光是清涼的。『妙眼』,就是如來的五眼圓明,這稱之為「妙」,能夠觀察一切眾生的意感,眾生有感,佛就來應。而佛的應完全是以智慧為基礎,他不是以感情為基礎,這是佛法。六根裡面只舉一個;換句話說,佛的眼耳鼻舌身意無有一樁不妙,樣樣都妙,要懂這個意思。他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

  【第七善逝須彌德。】

  須彌山的功德也是無量無邊。

  【八名乾闥婆光明。】

  這尊佛也是從他應化上建立的名號,『乾闥婆』是八部鬼神之一,佛要度這一類眾生一定要現同類身。雖然他是個神的身分,那是跡象上看,他的本地是如來,佛示現在八部鬼神裡面去度化他。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無處不現身,無類不現身。所以我們修行人一定要謹慎,我們每天接觸這些大眾,哪曉得哪個大眾是古佛應現來的?我們不知道。我們輕慢他,那就是得罪諸佛如來了。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佛菩薩來示現就很多,現在大家所熟悉的,國清寺當年的寒山、拾得,那個時候他們兩個在寺廟裡面,誰瞧得起他?沒人瞧得起他。豐干,豐干的工作,是在寺院裡面舂米,就跟六祖大師當年在黃梅一樣,每天破柴、舂米,都是做粗活的。寒山、拾得在廚房裡燒火,打雜的,誰知道那是佛菩薩再來的?豐干是阿彌陀佛,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也是西方三聖來,在國清寺裡給大家服務,沒人曉得。所以諸佛菩薩應現在我們世間,尤其眾生有苦難的時候,佛菩薩特別慈悲,示現的特別多。我們是肉眼凡夫,不認識,當面錯過。

  再告訴諸位,凡是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絕不露身分的。不要在今天聽到,某人是什麼佛再來,什麼菩薩再來的,那這個騙人的。依照經典,依照古大德這個例子,身分一露馬上就走。沒有人露了身分,還住在這個世界,沒有的。他生死自在,他一露身分他馬上走,他走了可以再來,又現一個身分,你還是不認識他。露身分不走的那都大有問題,他要藉這個招搖撞騙,來欺騙一些眾生。所以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這一招,釋迦牟尼佛早就曉得,在末法時期,有些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薩住世欺騙眾生。所以佛的規矩,身分一曝露馬上就走,這是真的,決定不假。

  還有一個就是身分被人知道,死不承認,我們印光大師就是如此,你看印光大師《永思錄》,他是四年前,也是有一個居士,這是個學生年歲很輕,《永思錄》裡頭有記載。他是作夢夢到觀音菩薩,他不信佛,一家人都不信佛,是個學生。他晚上夢到觀音菩薩白衣大士,告訴他,說大勢至菩薩在上海講經,你應當去親近他。他到第二天醒來的時候,因為什麼?觀世音菩薩,雖然不信佛,印象很深,看到那個樣子,有點像觀世音菩薩來托夢,他說大勢至菩薩在上海講經。他就問,哪個是大勢至?那個觀音菩薩就告訴他,印光法師。所以他第二天就到處向人打聽,你們佛教裡頭有沒有個大勢至菩薩?問很多人都不曉得,大勢至菩薩不出名。以後問了很多,很久的時候,好幾個月以後遇到一個佛教徒,告訴他有一個,西方世界有一個大勢至菩薩。

  然後他又再問,你們佛教裡有沒有個印光法師,他說有,他現在在上海打佛七,在那主七。於是乎就證實了,他一家人就到印老那裡去禮拜,就把這個事情說出來。印光大師把他狠狠的呵斥了一番,哪有這個事情,你胡造謠言,夢裡頭事情怎麼能做得了主,以後不准胡說八道,他不承認。觀音菩薩說,他四年就要回西方極樂世界去,果然印光大師四年之後就往生。所以這個事情,他作的夢是真的,可是印光大師絕對不承認,不准他胡造謠言,不准他跟任何人說。他是印祖往生之後,他才發表,他才把這個事情說出來,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所以諸位要記住,如果一個人自己稱什麼菩薩再來,他又不走,還叫人給他宣傳,這個靠不住,這我絕對不相信。

  【第九摩尼藏王佛。】

  『摩尼』是自在的意思,這是清淨自在。『藏』是寶藏,含藏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功德,無量的德能,現在的話就是無量的才藝。所謂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就叫「藏王」,取這個意思。

  【第十具足威德佛。此後次第有十佛。相續出興於世間。最初佛號廣大智。】

  這一尊也很好懂。

  【第二佛號寶光明。第三如來功德雲。第四佛名最勝相。】

  『勝』就是殊勝,佛的相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像西方世界、像華藏世界那是實報土,實報土裡佛示現的是報身,報身佛。你看,經論裡面常常讚歎,「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種相好光明是自然的,不是屬於修來的,不是修得,是報得,為什麼?他是稱性功德所現。佛又說,應化身,像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這是應身,他示現的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世間人觀念當中,哪個相是好相、是貴相,凡是你說的好相、貴相佛都有,佛一樣都不缺,這個好相、貴相就圓滿了,這樣才能夠攝受人心。人家一看佛相貌這麼好,都願意跟他學,這是攝受眾生的。這種相,佛常說他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圓滿之後,再以一百劫的時間來修相好,為了教化眾生。諸位要知道,這個三大阿僧祇劫,他所成就的佛果,如果是依天台家四教來講,他是哪個教的佛?實在說藏教的佛,因為別、圓的佛不要再修相好,用不著修。

  藏教的佛為什麼要修?因為藏教的佛還沒見性,他可以八相成道,示現佛身教化眾生,所以我們講佛,佛有藏、通、別、圓四種佛,他的內證淺深個個不相同。唯有圓教才是究竟圓滿,別教的佛只等於圓教十行位菩薩的第二行,因為他四十一品無明,只破十二品,這些我們都要曉得。藏教佛,他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相好光明。由此可知,這個地方也是教給我們,學佛要福慧雙修。當然我們重視修慧,我們也不能夠輕視修福,福慧都重要。如果自己有慧,沒有福報、沒有法緣,想度眾生,眾生看到你掉頭而去,不肯親近你,你也是沒法子幫助別人,所以一定要修福。不過在自己沒有成就之前,福慧雙修,那偏重在慧上。到自己有成就了,我們就多修一點福幫助眾生。如果一開端就偏重在修福上很危險,福報太大,一享福就會享糊塗了,道心就沒有了,這是個很可怕的事情。所以這個福要重視,但是初學的人一定是把慧擺在前面。

  【第五苦行圓滿光。】

  『苦行』,雖然在大乘法裡面,佛說不修無益的苦行,無益的苦行不修。可是佛對於苦行,也非常的讚歎,為什麼?因為初學佛的同修這個大病就是放不下,肯修苦行的人就能放下,值得讚歎。小乘有頭陀行,大乘也有頭陀行,那個名目是一樣的,十二頭陀行名目是一樣的,境界不相同。本經到後面會講到,在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那個裡面,舉出大乘的十二頭陀行,這是值得我們讚歎。修行要肯吃苦,要能吃苦,福報給別人享,這是絕對正確。那我們就想到印光法師、虛雲老和尚,這兩位大德是近代的人,福報不能說不大,福報太大了,可是他的福報真的都給別人享。

  虛老和尚一生穿的衣服補了再補,你們看看他那照片,你們看看他那《年譜》裡面附的有很多照片。我看他每一張照片穿的衣服都是補了再補的,他海內外皈依的弟子數不清,每年收的供養不曉得有多少?他都沒有做一件好衣服穿穿,他從來沒起過這個心,沒動過這個念頭。別人做好了,曉得老和尚給了錢他也不會做衣服的,做好了衣服供養他,他看到這個衣服太好了,自己沒有福報,趕緊看看,哪個法師有福報的去供養他,轉供養了。吃的是跟大眾一樣的飯菜,大鍋菜,沒有說是加一點營養,沒有過。虛雲老法師一生在大陸上建寺廟,修復舊的寺廟,你看《年譜》上,他一生當中修建的寺廟多少,一建好了馬上請一個人做住持,領眾修行,他老人家走了,別的地方再去建廟。為什麼人?為四眾修行人,為他們服務。

  印光大師在靈巖山那個道場建立念佛堂,一生很少下過山,領眾在一塊共修,凡是他的學生都有相當成就,就是到台灣的這些我們都能看到。以前這個念佛團創辦人李濟華居士,那是一個預知時至往生的,他是印光大師的學生。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也是印光大師的學生,成就的很多。這個老人教我們腳踏實地,真正修福,都是以苦行,要能夠甘心,能耐得了勞苦。所以一定要勤勞,要肯吃苦,這樣才能夠培養我們的道心。佛的名號裡面都有『苦行圓滿光』,唯有苦行才能夠成就圓滿的智慧光明。

  【第六佛號那羅延。】

  『那羅延』是天的名稱,「那羅延天」。金剛神裡面也有執金剛神那羅延,都是屬於天人。這三個字是梵語,有端正、莊嚴,有威猛、有剛健的意思,剛強健壯、威武含著許多意思在裡面,這也是形容佛的威德。

  【第七世尊須彌德。第八功德輪圍王。】

  這是『功德』以輪圍山來做比喻,輪圍山可以說除須彌山之外,須彌山通常是一個世界的當中,輪圍山是一個世界的周邊,都是大山,以這個來比喻如來的功德。

  【第九如來無勝幢。】

  就是無比的殊勝,無能勝的意思。

  【第十佛名大樹王。】

  樹的功德也是很多,數之不盡。在末後的一章,也就是我們這個經最後的一卷,普賢菩薩用『樹王』來比喻菩薩修行證果,說得非常之多。

  【此後次第有十佛。相續出興於世間。】

  這個裡面雖然省略掉他證入的法門,但是每十尊佛代表一個階段,他自己的地位提升了一個層次,這是我們在前面讀了,後面就可以能夠想像得到,雖然沒說,他的境界確實提升。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初名帝德娑羅王。二名普現世主身。】

  這兩尊都是以『世主』的身分,出現在世間。在「世主妙嚴品」裡面我們讀到過,十地菩薩常常應現在欲界天,為欲界天主。三賢菩薩也時常示現在六凡有情世間,為有情的「世主」,在這個地位上教化一切眾生。這就是像「普門品」裡面講的,應以國王的身分得度他就示現國王,是這麼個意思。

  【第三佛號高顯光。第四佛名金剛光。第五世尊地威德。第六甚深法德王。】

  這個意思都好懂,第五尊我們說一說,『地威德』,這個大地的威德實在是不可思議,而是我們往往把它疏忽掉。諸位想想,我們如果離開了地,你還能有什麼作為?世出世間一切法依大地而建立,所以佛法的大根大本,就是佛法修學的基礎,是地藏王菩薩代表。世間一切動、植、礦都是依大地而有,依大地而生,依大地而建立。世出世間一切佛法是依心地而生,依心地而立,依心地而成就。所以,我們學佛先要學地,地能容,善能夠包容,惡也不排斥,心廣厚要像大地一樣,從這個地方建立。地藏菩薩在心地德行裡面,為我們拈出了綱領,那就是孝,孝親尊師,親與師是一不是二。我們這個身,身體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身命。慧命得自於老師,如果我們沒有慧命,人與禽獸又有什麼差別?人之所以不同於禽獸,人有慧命,所以老師是我們慧命的父母。

  孝親尊師,這是心地裡頭萬德萬能的總綱領,由孝親尊師再把它發揚光大,就變成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慈悲一切。如果說這個人在家裡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他能大慈大悲,你們諸位想想,這人能相信嗎?不可能。古時候帝王選臣子還得選孝子之家,忠臣出孝子之門,在家能盡孝,在國就能盡忠,這是一定的道理。他不敢做壞事,他做壞事對不起父母,他不要法律拘束,他常常念著父母,孝敬父母師長。在社會上無論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師長的事情,你說這種力量多大。大慈是以地藏大孝為基礎,才能夠修觀音法門。文殊代表的大智慧,這個孝慈是福,是福報,福報大了智慧就現前,智慧就開了。我們中國人所謂是「福至心靈」,心靈就是心開悟了。到那個時候他樣樣通達,文殊是大慧,大智慧。

  講孝、慈、智慧是自受用,他受用就是普賢的大行,應用在生活裡面,佛法是活活潑潑的佛法,佛法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佛法,佛法怎麼會與生活脫節?如果與生活脫節,與生活有礙,那他當然就斷斷續續的,那是沒有法子相續不斷的修學。正因為佛法與我們生活不脫節,生活與佛法是一不是二,這樣二六時中相續不斷,一定要悟入這個道理。把佛法變成實際的生活,變成我們的行為,我們自己行為起心動念、一切造作,與大乘經典裡面的理論、境界完全相應,這叫修行,這真修行,這個叫修普賢行。這是講「地威德」。

  【第六甚深法德王。第七法海大智音。第八佛號須彌幢。】

  這都好懂。

  【第九如來智光照。第十妙寶吉祥王。】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幾尊佛號的意思都非常明顯,不必多說了。今天時間剛好也到了,我們就到此地告一個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