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華嚴—普救夜神章 (第二十集) 197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6-0020
六百九十九面第六行,末後這句開始:
【時彼如來復為其女開示演說發心已來所種善根。所修妙行。所得大果。令其開悟。甚深信解。成就如來圓滿廣大所有願海。一心趣向一切智位。】
從這個地方看起。經文到這個地方,這是佛為她顯發以往因地法門。前面的兩段經文不長,我們費了不少時間,那個兩段非常重要。在大經我們研討也有一個原則,那就重要的地方我們要深入去討論,可以把時間多耽誤一點。不太重要的,或者說重要是很重要,我們現前用不著,那我們也就輕描淡寫把它帶過去。否則的話,經文太長,那要講到何年何月?這是一個原則。前面要緊的是修定,唯有定中才能生無量的智慧心,才能引發廣大願,才能成就普賢行,這就比什麼都重要。定之得來就是依本經,不但我自己讀這個經深深有這個體驗,古大德也不例外,同樣有這種體驗,就是修定無過於念佛,念佛三昧就是楞嚴大定。
往年李老師在台中講《楞嚴經》,為什麼講這個經?就是有些台中的蓮友,覺得跟著李老師念佛,念佛都是老太婆教,沒什麼了不起,看到人家修禪、修密的,心都動了。所以李老師沒有法子就講《楞嚴經》,楞嚴與禪、與密都有很深的關係。他老人家講那個宗旨在哪裡?就是告訴人念佛是楞嚴大定。何以知道念佛是楞嚴大定?你們想想《楞嚴經》裡面,最重要的一部分是第六卷,這是大家公認的。第六卷裡頭戒定慧三學具足,「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是講定,楞嚴大定;文殊菩薩揀選圓通是智慧;四種清淨明誨是戒律。所以如果沒有那麼長的時間讀《楞嚴經》全經,讀第六卷就夠了,這是《楞嚴經》最重要的一部分。二十五圓通章裡面,兩位菩薩代表特別法門,它這個特別是不按順序,如果按順序,觀世音菩薩應該擺在第二位,它這個順序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觀音菩薩是耳根圓通應該擺在第二位,把他擺在最後,這就說明特別法門。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是根大,就是見大,排的順序應當要排在彌勒菩薩前面,七大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大勢至菩薩是見大。彌勒菩薩是識大,應當在彌勒菩薩之前,它把彌勒菩薩提前了,他擺在後面。所以《楞嚴經》墊後的兩位是大勢至跟觀世音,這兩位菩薩是西方世界阿彌陀佛的左右手。我們要問,《楞嚴經》講的是什麼?它要不講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把大勢至、觀音菩薩這麼樣特別的標榜,我們從這個地方應當得到啟示。所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是修的楞嚴大定。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這一句佛號才死心塌地的念到底:原來我們這個念佛是修楞嚴大定。不但修禪定還是最高的禪定,這才恍然大悟。他不動心、不被外面境界所動搖了,選擇這部經的確有他的慧眼,有他很深的用意。把這個人心安撫下來,好好的一心念佛成就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一得到了,無量三昧就現前,才能引發像本經前面所講的,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
今天這段經文要說的,就是佛要告訴她過去世的因明。同樣的,如果我們過去世沒有深厚的善根,你在這一生當中怎麼會遇到佛法?今天全世界這麼多人,我們台北市將近二百萬人,有幾個人聞到佛法,有幾個人是聞到正法,又有幾個人能依照正法去修行,又有幾個人依照正法修行而不退轉。諸位想想這一層一層淘汰,別看這個地球上四十幾億人口,淘汰到最後沒幾個,這個難得了。所以佛在此地為她說,其實也就是為我們說,我們要能體會到這層的深意。
『時彼如來』,「時」就是指前面三昧引發大願之後,就是這個時候。『如來復為其女開示演說發心已來』,她這個發心是久遠劫之前的事情,是講他最初發心,這一發心生生世世都不間斷。所以說發心以來,『所種的善根,所修的妙行,所得的大果』,這個三句是相續的。發心之後就是善根,這個善根要累積,愈積愈深厚。善根是智慧、是福德,以智慧、福德表現在生活當中就叫「妙行」。行之結果就是你的境界不斷的向上提升,在教下來講,就是菩薩地位不斷的向上提升。你看從初發心到這個地方是第四地,這個在教下來說叫四地菩薩。「大果」,什麼果才叫大果?這個經是圓教,初住以上就叫大果,初住以上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證得初住就叫做大果。在念佛,理一心不亂就是大果,事一心不亂是小果,他的斷證等於小乘阿羅漢,所以事一心是小果,理一心是等於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大果。
由此可知,功夫成片不算是果位,雖不算果位,太特別、太奇妙了,諸位要是去研究,蕅益大師的《要解》,跟蓮池大師的《疏鈔》,你就曉得真是不可思議,是十方諸佛國土裡頭所沒有的。它那個境界太特別了,那就是雖然是凡夫,他有上三土的享受,這是查遍一切經典,佛給我們講的無量塵沙國土裡頭所沒有的,這是這個法門之好,釋迦牟尼佛絕對不會騙我們,不會說拿著這個我善意的欺騙,不會,釋迦牟尼佛也不能對我們善意的欺騙,不許可的。如來是如語者,如語是什麼?如語是完全如事實不增不減,這才叫如語。如來是真語、實語決定不假,所以我們要相信。你能夠相信你就是有善根,你就有福,為什麼?你要相信,你肯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你這一生一定證果。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哪怕是下品下生,一生成就,不要第二生。一生證得補處的地位,這是他方世界都沒有的,這個叫得大果,這個大果是從初住以上來說。
『令其開悟,甚深信解』,佛當時看她一發心了,就跟她說這些道理,說善根、修行、果報。諸位想想看,佛法確實不是空談,句句都落實,不是談玄說妙;換句話說,它是真實的學問,真實的功夫。說法的目的是開示,佛為他開示。聽法之人要能從開示當中悟入,所以叫「令其開悟」,開悟是兩方面的,開是老師教,悟是學生接受。這個教學真正有了效果,他一聞就悟入,悟入是「甚深信解」。信解是善根,信解而後當然就奉行,所以行依信解這叫妙行,行成就提升的境界,稱之為果證。『成就如來圓滿廣大所有願海』,你看看前面發願,到這個時候這個願才達到圓滿,有如諸佛如來在果地上的願一樣。
『一心趣向一切智位』,「一切智位」就是如來的果位,就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上所證的,這是修行目標要鎖在這個地方,不是說到菩薩地位就滿足,一定要成佛。等覺菩薩還不能滿足,為什麼?上面還有一個位次,還有比他高的境界,一定要證得究竟圓滿,我們發心要發這樣的心,發這樣的心才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位要記住這個。如果我說我到等覺菩薩就可以了,我不要成佛,到等覺菩薩就行了。你發這個心就是發正等正覺心,無上沒有,因為等覺往上去的那才叫無上,從等覺一直到圓教初住,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叫做正等正覺。所以我們常常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者要發無上心,你要曉得那個無上的意思是什麼?無上是究竟佛果,不能搞錯。所以我們常常是有口無心,口裡這麼念,心裡沒這麼想著,心裡我證小乘須陀洹就可以,你看看這心量多小,嘴裡說得很大,心裡不大,口氣很大,心量不大,我們心口要相應。
如何才能「趣向一切智位」?諸位要記住,一心這兩個字是功夫。真正修行人說實在話,應當是從初發心到如來果地,用的是什麼心?一心無二心就行了。無量的行門,就是八萬四千法門修的是什麼?就是修的一心,禪定也是一心,三昧相應也是一心,不一心就不相應。由此可知,小本《彌陀經》裡面所修的,是直截了當就修一心不亂,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到的。在平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最好用一心,他就相應了,一心是真心。一心是無分別心,一心是平等心、是清淨心。這個地方又怕諸位聽了發生誤會,總得說的千遍萬遍都不多,為什麼?境界沒轉過來。我用無分別心不就變成白痴,是非善惡都不曉得了。樣樣清楚,清楚而不分別,這個不分別是對內的。對外?要分別,如果對外要不分別,佛也不必給我們說法了。說法要分別法相,佛的法相名詞,你看看,大字典精裝本十大本那麼多,那就是分別。那要不分別的話,那怎麼能說得出來?分別是為他,自己沒有分別,自己曉得萬法皆如、萬法皆空,對自己不分別,為他分別。
為什麼為他分別?因為他有分別心,他有執著心,他的分別執著還沒斷掉,你要接引他,只有隨順他的分別而分別,隨順他的執著而執著。佛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決定沒有。這是我們要修的,無論在什麼境緣之下,境是講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任何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自己決定保持一個無分別,身心清淨。對待外面,人家來問什麼,隨他分別,分別的決定不錯,樣樣都如理如法,才能夠普度眾生。所以分別跟不分別是一不是二,不分別是自受用,分別是他受用。不分別是清淨心,分別是慈悲心,是一不是二,這個裡頭沒有矛盾,是一樁事情,這是我們要明瞭,也要認真的去修學,要學。再看下面這段經文,這是佛為他說明。底下這段是講發心的開始,對我們來講很適合,因為我們也可以說是初發心。
【善男子。復於此前過十大劫。】
這句是講時間,可見得就是初發心過去也有因,如果沒有因,為什麼這些人不發心?我們今天發心當然過去世有因,過去世要沒有因你怎麼會發心到這裡聽經?有因。我們的因很淺,沒有菩薩的因那麼深,這是我們比不上他的。比不上他,就是我們有幸而能夠讀到《華嚴經》,不簡單。這個真是開經偈裡面所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應當曉得珍惜這段的因緣。那個時候:
【有世界名日輪光照摩尼王。】
這是世界的名稱,從這個名稱,我們就想到這個世界好,一定有許多諸佛如來出世,這個時代的眾生善根福德必然深厚。否則的話,不會有這麼好的名稱。『輪光』,「輪」前面我們講過轉法輪,也代表圓滿的意思,圓滿光明。『照摩尼』,是自在的意思,『王』也是自在,如意自在,智慧光明普照,沒有一樣不如意,沒有一樣不自在,就是這麼個意思。這個時代太好了!這個時候有一尊佛住世。
【佛號因陀羅幢吉祥相。】
這是佛的德號。
【時此蓮華眼女。】
這就是轉輪王的女兒,也就是普救女神的前身,前一世的。
【於彼如來遺法之中。】
這個要注意了,這位聖女就是『蓮華眼女』,她並沒有生在佛的正法時代,沒見到佛。而是生在佛的遺法之中,就是像法、末法,遺法一般都是講末法,如果是像法,它一定要註明像法。我們現在也正好生在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代,經上說末法有一萬年,如果照西洋人的算法,末法已經過了五百多年。照我們中國人的算法,末法已經過了一千年,就算過了一千年,後面還有九千年。所以我們還是相當幸運,我們在末法的開端,不是末法的最後。所以佛法將來必定有大大興旺的一天,這個不要悲觀,不要消極。我們看這段故事,這段故事很重要、很重要。
【普賢菩薩勸其修補蓮華座上故壞佛像。】
諸位要特別注意這個事情,因為是佛的末法了,佛不住世,佛像留在人間,好像我們現在供的佛像。它這個佛像是塑像,『蓮花座上』的塑像,但是這個像一定是很久,年代很久,所以這個佛像壞了。壞了的時候,普賢菩薩就勸他,你把佛像修補好,不是叫他做新的佛像,是叫他補舊的佛像。那個意味就在此地,造新的不如補舊的,尤其是在我們末法時期,為什麼?舊的像多半是正法時候留的、像法時候留的,年代久遠。正法那個時候造像多半是菩薩、阿羅漢造的,不是凡人造的。像法時期有許多佛像是天人造的,末法時期是凡夫造的,不相同,你仔細去觀察不一樣。這就是修補舊佛像,功德利益無量無邊。
我們政府現在也想到了,想到什麼?保存古蹟。這世界上其他地區,我沒去過不曉得,日本我去過,我對於日本人保存古蹟,我簡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沒話說。它能把幾千年的東西保存得完整,真是難得,連一條古道,從前行的道路古道,它要開馬路,都捨不得在那舊的道路上開,它在古道旁邊開一條,古道還保留,跟原來的樣子一點沒有改變,你走在那邊去就像走在幾百年前那個環境一樣。這麼久了,當然也有壞了,壞了它就修補, 它用同樣的東西,欄杆那個的樣子壞了,再換一個木頭,原來用什麼木頭做的,現在還用什麼木頭都不變更,一樣的形式,所以你就看得出來古色古香。甚至於很多佛廟,二次大戰被炸毀了,現在它又重建起來,重建還是原來的老樣子,你要去看決定看不出它是重建的,只看得好像很新,除了這一點感覺之外,其他感覺不出來,為什麼?原來的圖樣,原來的材料,絲毫不改變,這是他們的特色。
如果就近代藝術眼光來說,修補佛像是保存古物,這是值得提倡的。沒想到《華嚴經》上也提倡,普賢菩薩跟我們提出。諸位想想,這一尊故的佛像多少人瞻仰禮拜過?我們俗話說它靈。新的佛像沒有人拜過它,沒受過香火,舊佛像受了幾千年、幾百年的香火真靈,真有感應。我們此地供的千手觀音就是個古佛像,是從大陸來的。大陸哪一間寺廟,我們沒有法子考究,從大陸流到香港,香港那邊同修發心請來,送到我們講堂來供養,我們應當要珍惜。所以造新的不如補舊的,普賢菩薩在此地給我們這個重要的觀念,創新不如守舊。因為舊的方法裡頭,不知道有多少人成就的,這個方法要不善,怎麼會有那麼多人成就。新法子建立,意思很美,但是還沒有經過考驗。那要什麼人才能創新?大善知識。我們普通人想個什麼主意去創新,一定要貽誤眾生。叢林制度是創新,馬祖、百丈是什麼人?菩薩再來。《壇經》裡面都有授記,馬祖是懷讓大師的徒弟,讓大師是六祖的徒弟,你看看六祖對讓大師所講的話,在《壇經》裡面一段開示,就是這個授記,他底下有個高徒馬祖,菩薩再來。所以我們凡夫煩惱重重,智慧沒開,就想學佛菩薩來創意、創新,沒有不墮地獄的。創的什麼新?他創地獄派,結果是自己下地獄,還帶了一群人去,這個罪過大了。
就是在求學這方面,我自己個人深深的體驗,真正成就還是古老的方法。我們佛門裡頭這一代的這些大德們、老和尚們,都是學古老傳統的方法成就的。演培法師告訴我,他的成就是講小座,複講,從這裡學起。他也是很小就出家,跟諦閑法師,諦閑法師教他講小座。我自己學佛跟李老師,李老師也是用古老的方法,私塾教學(個別教學)這個方法學成的,古老的方法有它的特色、有它的長處。不是不能創新,如果我們真是明心見性,可以,確實是菩薩地位,可以講創新;沒有到這個地位,這個話不敢講。佛在經上明明白白告訴我們,沒有證得阿羅漢以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阿羅漢才算是正覺,破了我執,見思煩惱破了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在這個以前都叫不覺,用自己的意思沒有不錯的;換句話說,準錯。所以我也常常在講席裡面,我自己勉勵自己,也勉勵諸位同修,我們的講席是學習,在講台上是學生不是老師,是在作學生,是大家在一起互相的商量、互相的切磋,最要緊的是修一心。
近代科技,那是西方東西好,天天在那裡創新。學佛,還是老辦法好,它跟近代的科技不一樣,性質完全不相同,不要搞錯了。我就是為了這個新舊,曾經很頭痛過一個時期,最初是什麼?戒律。我一入佛門對經律論三藏,戒律叫我非常頭痛,我不容易接受。這就是跟現在年輕人的觀念差不多的,經論所講的道理好,我們應當接受,戒律那些死板的生活方式,同時又是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生活的規律,我們學這個幹什麼?這個執著太深,我的老師費了三年的時間才把我轉過來,實在不容易。還算不錯,我三年還能轉得過來,轉不過來就糟了。
因為我們讀禮,讀儒家的東西,我們曉得三代之禮皆不同,禮是我們生活規範。戒就跟儒家的禮沒有兩樣,戒律是出家人的生活規範。禮既然古今中外不相同,戒律也應該如此,才能講得通。可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到後來我才覺悟到,戒律不是我們凡夫的禮,凡夫的禮的確是因時因地有所改革的,有所增易的。可是戒律是凡聖的標準,就沒法子改,你要想超凡入聖,那你就得學聖人的規範,聖人的規範是純真無妄,所以它沒什麼改變。明白這個道理之後,這才認真讀這些戒律方面的經書。在從前我看都不看,這個念頭轉過來,章嘉大師費了三年的工夫,實在是大慈大悲,我們在佛法上才能奠定基礎。可是這個觀念,今天有許多年輕人跟我那個時候犯同樣的毛病,他們沒有我那樣幸運,我能碰到一個好善知識,花那麼長的時間,那麼大的耐心叫我醒悟過來。
戒律是古老的方法要遵守,不但在精神上要完全接受,在形式上縱然有變更,形式上是因時因地有所損異,但是決定不違背精神。你看百丈大師的清規,就是把戒律中國化,戒律唐朝化了。歷代祖師所修訂的這些儀規,都是適合於當代,但是它的精神絕對不違背戒律的本意,所以他能成就,能夠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戒律是規律的生活,我們生活一拿住規律,就不打妄想,不會一會想我要做什麼、我要做什麼,不用想了,自自然然他的心就定下來,好處太多了。到你的心定下來之後,你才曉得那個享受戒約清涼,果然不錯。你沒有得到好處的時候,戒律是束縛人的,這也不能動,那也不能動,好像處處都給我不方便,那是你沒入這個境況,沒有嘗到這個好處。真正是入了境況,嘗到了那個好處,你才曉得,「戒為無上菩提本」,戒是清涼法。沒有說是不因戒而能得定,沒有這個道理。如果說不要戒可以得定,佛又何必制戒?二學就行了,何必要三學?我們要覺悟。所以從普賢菩薩教誡我們,修舊的勝於創新,我們也在這裡體會到很多的意思。
【既修補已。而復彩畫。】
既然修補好了,再加莊嚴,這修補好了再裝金,在我們中國貼金(裝金),再給它加以彩畫。
【既彩畫已。復寶莊嚴。】
再以七寶來莊嚴佛像,佛像裡面,佛所穿的衣服,戴的帽子,身上配的瓔珞,再用七寶把它裝嚴起來。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他這個發心這麼個發法,這個佛像把它修補、彩畫,再以眾寶把它一莊嚴,心裡面非常歡喜,因為這樁事情,佛成佛,我也要成佛,我也學他一樣,見賢思齊,這是造像無比的功德。見到菩薩像,我們禮拜菩薩,我們要學菩薩,我們這也是個道場,時常提醒諸位同修,絕不是因為我拜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我有好多罪過,你要赦免我,求他來保佑你,這個錯了。把他當作神明來看待,一昧的去依靠他,那個靠不住。可是你要曉得菩薩真能保佑你,真正有靈感,那就是你見像之後能夠發心,你這一發心就感應道交。再惡的人,一個善念發了,那個惡就消除。佛經裡常常有比喻,「一燈能除千年暗」,千年暗室就好比那個人造罪業,罪業太深,一盞燈就照明,黑暗沒有了。所以一個人一念善,那個功德不可思議,一念回心那就是菩提種子,無上道的根源。
佛法實在是平等法,實在是講理的。我們世間人也常講「浪子回頭金不換」,怕他不回頭,一回頭人上人。他在這裡看到佛像的時候見賢思齊,發了大心,我拜觀音菩薩、拜阿彌陀佛,就要拿著佛菩薩的像來塑造自己,做為自己的榜樣。我像什麼?我也像阿彌陀佛,我也像觀音菩薩,我天天拜他,看看我像不像他?佛菩薩怎麼不保佑你!我們不求他保佑,就問我們天天起心動念,我們的心像不像佛菩薩的心,我們的行為像不像佛菩薩的行為,這叫學佛。這是佛門造像的功德利益,也是造像的本意。所以不能把它當作神明去膜拜,那是迷信,那是錯誤的。今天一般社會說我們佛教迷信,其實不是佛教迷信,是他迷信,他不了解佛法的本意,就相信說我們佛教是迷信,這說他是迷迷信,加一倍的迷信。這是有賴於我們大力的去宣揚,叫他對於佛教有個正確的看法,不至於看錯,才曉得佛法住在世間真正的價值利益。說發心,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發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念過去。由普賢菩薩善知識故。種此善根。】
這句話說得非常的明白,什麼是『善根』?我現在問這句,諸位應該馬上就答得出來,發無上心就是「善根」。我要發作佛的心,我要發作菩薩的心,這就是善根。拿世間人來說,我要在社會上做個好人,我要做個賢人,做個君子,這是善心,世間善根。你要成佛、成菩薩,大善根,再沒有比這個善根更大了,為什麼?以後一切善法都從這個心生出來。你為什麼要發願?為什麼要去讀誦大乘經典?為什麼要修六度萬行?不都是從這個心裡生的嗎?我要像佛、我要成佛不都從這個心生的嗎?這個心就是善根。
【從是已來。不墮惡趣。】
『惡趣』是三惡道,你們想想看,他會不會墮三惡道?當然不墮。為什麼不墮?不是佛菩薩保佑他,不是,是他不造惡了。他要想學佛、要想學菩薩,哪有佛菩薩墮三惡道的道理?由此可知,你要是發三惡道的心就墮三惡道,你不學菩薩,學鬼、學地獄,當然要墮餓鬼道、墮地獄道。也許你問,哪一個願意去學鬼?我告訴諸位,學鬼的人太多了。我們常講某人鬼頭鬼腦,什麼叫鬼頭鬼腦?鬼的心是什麼?鬼的心是慳貪,當然其他的很複雜,對於這是最重要的。慳是慳吝,自己有的捨不得給別人,人家問他求一點,他一毛不拔,自己沒有的希望貪得,慳貪是鬼心,就是鬼頭鬼腦。我們要是有這個心,這個心天天在增長,那你就是學餓鬼道,你將來不到餓鬼道,誰到餓鬼道去?地獄道是瞋恚,小小的不如意就懷恨在心,報復的念頭非常強烈,瞋恚是地獄道的業因。
愚痴是畜生道的業因,愚痴就是善惡、是非、利害分不清,顛倒是非,所以畜生愚痴。我們對於邪正、真妄都搞不清楚,把正法當作邪的,邪的當作正的,這就是學畜生。你們諸位想想看,世間人學三惡道的人,有,我天天都看到。學惡道的人多,學善道的人少,學佛菩薩道的人是少之又少。他既然發無上菩提心,怎麼會再去增長貪瞋痴?決定不會增長,貪瞋痴的意念一天一天減少,就是從三惡道裡向上提升。六道是果報,這是講業因,沒有因當然就沒有果,有這個因,那個果怎麼能避免得掉?所以說教理上給我們講得這麼明白,我們立刻要回心轉意,要遠離三惡道,遠離三惡道就是遠離貪瞋痴,我們就離了三惡道。所以菩薩從此以後決定不墮惡道,他明白,不會再造三惡道的業因。
【常於一切天王人王種族中生。】
為什麼?他修善,善與善相感應。天人當中,王是福德最大的,沒有大福德,他不能作王,這些王福德大。菩薩修的福德也大,我們在經論裡,古來高僧大德傳記裡面,看到確實許多高僧大德都是出生在帝王將相、富貴之家,那個再來示現的,那就更不必說了。這能夠勸化一些人,因為世間人所追求的所謂是功名富貴,他是已經得到了,捨棄,去修苦行。像我們佛門的龐居士,諸位曉得,他是個大富長者,他把財產都丟掉,不要了,每天靠編草鞋過日子,他自在。這就是我們世間人想不通的,有那麼多財吃用不盡,何必不要,天天編草鞋賣錢?
我過去在受戒,戒壇裡面老和尚告訴我的,這些在台灣的傳戒法師,多半都是江蘇的多。他說他們家鄉有一個老頭要飯的,他的兒子發大財,他家裡不是沒有錢,非常有錢,兒子總感覺到父親在外面要飯沒面子,想盡方法把父親找回來,找了之後,好好的供養他,沒一個多月他又跑出去,還做要飯的去。人家問他為什麼?他說沒有這個自在,那個是享受。處處受拘束,沒有這個自在,到哪個地方破廟一睡很自在,沒有受人影響,他自在。諸位要曉得清福跟紅福不一樣,清福裡的確身心自在,無有牽掛,所以我常常講,福報是身心無事是最大的福報。世間人喜歡一定要有事,忙得很有味道。他一下子沒有事情做,他不曉得怎麼辦了,這個人就沒有福。身心無事是真正的福報,這就是我們特別要說的,隨緣而不攀緣,你才得自在。你要攀緣,心就不自在,攀緣沒有辦法避免不造業,隨緣可以避免,攀緣無法避免。這是說他生生世世生在富貴之家,富貴之家必定學佛,為什麼?他善根種子深厚,他曾經發過無上菩提心。
【一切生處身形殊妙。端正可喜。色相圓滿。令人樂見。】
這個幾句話是形容他每次示現在人間,或者示現在天上,沒有一樣不圓滿,沒有一樣不叫人羨慕,『樂見』,就是我們今天講,別人看到羨慕、尊重、喜愛。底下就是剛才說的,必然學佛。
【常見於佛。常得親近普賢菩薩。】
這就是善根深厚,無論在哪個環境裡,他沒離開佛,沒有離開善知識。
【令我憶持所得法門。乃至於今。】
生生世世不離開佛,生生世世都有啟發;換句話說,他那個境界不斷不斷的都在那裡提升,沒有後退。後退就是墮落,他沒有退轉,道與學都是天天在進步。
【示導開悟。成熟於我。令生歡喜。】
『歡喜』是得法益,法喜充滿。從這裡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佛法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問題你是不是真正發了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在一切境界裡頭不再迷失。如果在境界裡一轉眼又迷了,那個發的心也是古人所講的露水道心,心是發了,像露水一樣,太陽一出來痕跡都沒有了。這就是心是發了,境界一現前就沒有了,被境界所轉,這不行,這個不能成就。佛菩薩縱然慈悲,也沒辦法照顧你,為什麼?你是隨緣隨著變,這個東西麻煩。這四句我在講席裡也常常說,我把這四句配著四種人,隨緣隨著變是凡夫,心做不了主,這個可憐,心為境轉。隨緣不變是菩薩,隨緣是學不變。不是不可以隨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隨緣,他在裡面學什麼?就是學不變。《金剛經》裡面所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學這個,這就是本事,這就是功夫。
不變隨緣那是諸佛如來,他已經到不變,他來隨緣,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得度,他已經不變,隨緣了,這叫再來人。不變不隨緣是阿羅漢,墮在涅槃坑裡,他不錯,他是不變了,他不隨緣。這四句話常說,我把它配著這四種人。所以我們要學菩薩,要在生活當中學不變,學如如不動,學這個本事。一旦心為境轉了趕緊提起佛號,為什麼?佛號就是幫你調轉過來,你不是迷了嗎?佛號把你喊回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皈依,皈就是回來,依什麼?依覺而不迷。你不是迷了嗎?一句佛號就把你喊回來。所以這個佛號不能間斷,佛號一間斷心就迷了,心打妄想,想東想西不就是迷了嗎?念念一句佛號就是念念覺而不迷,這很要緊。我心裡不打妄想,沒有妄念了,要不要念佛?還要念,為什麼?你心裡沒有佛號、沒有妄念,那是無明。你要記住那不是好境界,不要以為這個境界就不錯了,這個境界我們一般念佛人講失念,念頭失掉了,落在無記境裡頭。
我們平常的念頭,不是落在善,就是落在惡,再就是無明,無記是無明,善惡是妄想,你不是被無明轉,就是被妄想轉,這怎麼能成就?所以這心裡縱然沒雜念,一句佛號還是不能斷。你再問,我這個佛號到底念到什麼時後才不念?跟你說,念到成佛才不念,等覺菩薩還要念。你不是看到《楞嚴經》,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還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一心,連等覺菩薩一天到晚這句佛號都沒有斷,我們怎麼可以斷?不能斷,這個要記住。所以念佛的好處非常之多,可是我們凡夫的確煩惱障太重,會斷,念了不知不覺就忘掉,忘掉之後後悔得不得了,怎麼把佛號斷掉?什麼時候斷掉不曉得,這種情形常有。
我常常教人,凡是佛號容易斷的,現在好,現在買個隨身聽,用耳機套在耳朵上,不要用大的,大的太難看,用小的耳機像助聽器一樣。我們這個地方櫃台上有念佛的錄音帶,那個錄音帶是贈送的,不是賣的,我們贈送的。現在有一種隨身聽的,帶子可以來回反覆轉的,一直到電池用完,我就是常常用的那個,不中斷。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覺而不迷,你功夫用久了,像這個境界自己能體會得到,怎麼樣?諸佛菩薩跟普賢菩薩諸大菩薩,你會感覺到菩薩常常在你左右,這不是幻想。你每天接觸到諸佛菩薩,這個人怎麼不自在?怎麼不歡喜?真是法喜充滿。才曉得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之重,從來不捨棄,時時刻刻照顧你。
這段經文歸納起來講,敘說他在得法前十大劫的時候,顯示得法因緣的深厚。他自己善根是因,普賢菩薩給他做的增上緣。這裡面有兩層意思,一層就是諸佛菩薩的護念,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真的,不是假的。縱然我們在迷,佛菩薩也沒有捨棄我們,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感應。譬如說他的光明是照著我,我自己用個東西障礙住,不讓他照見,這個沒法子。不是佛菩薩不慈悲,是自己有障礙;那個善根深厚的,他把自己的障礙去掉了,那就接受到了。第二個意思,是講修因,因雖然很小,能夠在很小的因裡頭啟發大心,這個不可思議,所以他的成就也不可思議。
像他這樁事情,他的因不過是修補一個壞的佛像而已,這個因不大,從修補佛像上他發了大心,這個不可思議。人家發了個大心,要記住不是露水道心,露水道心那就沒有用了,他發的這個心,這個心是真的向善,真的是念念嚮往著無上正等正覺,他真覺悟。譬如我們現前,大家都曉得西方淨土好,可是多數人怎麼樣?對西方淨土半信半疑。這就是經論不能不詳細的探討,不能不詳細的解說,研經、講經目的在哪裡?斷疑生信。換句話說,就是培養我們的善根,成就我們的信解,真正相信了就成功百分之九十了。真正相信了,他念念都是西方淨土,他腦子裡沒有第二個念頭,我一心一意就想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界是旅館,到這來是玩玩而已,這裡不是我的家。如果把這個世界當旅館,你們諸位想想,你還有什麼煩惱?旅館茶杯打爛了,是他的不是我的,是老闆的,我不負責任。旅館房子漏了,老闆我退給你,我另外租一間,一點煩惱都沒有,你那個煩惱障不斷自然就沒有了。
我們今天最大的毛病,是把這個地方當作老家,樣樣都是自己的,堅固執著不肯放下,西方世界雖然想,想,這裡不肯放下,就去不成。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頭,沒有一願說:你們把娑婆世界所有家當都可以帶到我這來,帶業往生,帶著財產來往生。沒有這一願,阿彌陀佛沒發這一願。如果發了這一願,好,你的家當可以帶到西方極樂世界裡去;沒發這一願,帶不去,所以要放下。在這個世界隨緣度日就好了,念念嚮往著西方極樂世界,一天比一天接近,你要是能夠發現這個了,你的心裡好安慰、好愉快,天天接近,一點不假。唯有這一法是真實法,這個地方給我們啟示,佛菩薩的護念,自己要真正有道心。
另外一個啟示,我們特別注意,果相要尊重,連帶說的善本書要尊重。我們今天講的善本書是線裝書,你翻開來一看,看裡面刻的年代,最近的也是清朝末年。就像是宣統刻的,比我們中華民國這個年代還要超過一些。《嘉興藏》明朝刻的,距離我們現在差不多五百多年,代代相傳,傳到現在,傳到我們手上,我們怎麼可以把它糟蹋掉?這就是說明什麼?要保存古籍,經書、佛像要好好的保管。如果這個經書年代太久,年代久了這個紙漸漸會變成粉了,保存不住了,怎麼辦?裱褙,像裱畫一樣裱。
我這裡有好幾部書,我的《法華經大成》一張一張統統裱出來。《梵網經直解》原本也是一張一張裱出來的,年代太久了,這樣一裱至少又可以保持五百年,裱的是棉紙裱的。這樣的保存一部書這個功德,絕對不亞於你在此地印刷廠給你印一萬本書跟人結緣,我想這個功德,比你印一萬本經書去結緣的功德還要大,你相信嗎?你要不相信,你把這個經多念幾遍,你就相信。佛教的這些文物佛像、經書,我們要愛惜,要把它好好的、完整的保持,一代一代傳下去。世間的文物、古籍,我們也要曉得愛護,不可以隨便的破壞,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