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一)  (第六集)  2001/4/26  香港九龍  檔名:12-039-0006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接著看講義第二面,第三大段的第三小段第二句,我們從頭念起:

  【要能供事真善知識,諮問法要無疲厭。】

  這一句講過了,我們看第二句:

  【要捨慳吝無所藏積,於身命財無愛著。】

  這是第二句,這一句是佛菩薩教導我們捨根本煩惱。煩惱無量無邊,根本就是個「貪」,我們自己要常常虛心檢點,怎麼樣把貪煩惱斷掉。貪從哪裡來的?貪從愚痴來的,由此可知,有智慧的人不貪。如果說這個人有智慧、智慧很高,他還貪,他還放不下,智慧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智慧決定是徹底放下。有智慧而不能放下,這是佛法裡面講的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也就是經上常說的世間人的聰明智慧,不是佛菩薩的智慧。佛菩薩的智慧是從戒定裡面生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世智辯聰是從意識心裡頭生的,不一樣。意識心產生的世智辯聰,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

  菩薩在此地教我們,頭一條『要捨慳吝』,「吝」是吝嗇,「慳」是慳貪,要捨棄。『無所藏積』,世間人總是有藏積的習氣。『於身』,身體,一切凡夫沒有不執著身體的;要這個身體生活得很舒服,要有豐足的五欲六塵的供養,貪圖享受;命更愛惜,總希望自己長生不老。世間人求福、求壽、求男女,古人總喜歡兒孫滿堂,現在人這些觀念跟中國古人不一樣,受了西方文化的衝擊,現在中國人喜歡小家庭,也不喜歡兒女太多,這跟古時候,跟古人觀念不一樣。

  第三個財、財物,我們如何能夠對『身命財無愛著』,愛就是貪,愛著都是貪,怎樣能夠學到諸佛菩薩、真善知識,他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對於身命財適可而止,決定沒有貪心,所以他心清淨,他沒有煩惱。如果對於這三樁事情,這三樁事情是最難捨的,難捨能捨這才是功夫。今天我們講捨身,不是捨這個身體,是捨身體的享受;能把這個捨掉,身在這個世間,命在這個世間,乃至於財物,隨緣而不攀緣。我們的身在世間不是為自己,為服務眾生的,為成就道業的。對自己來說是為成就道業;對大眾來說是為教化眾生的,自行化他的一個工具。一定要認識清楚,這是我自行化他的工具。如果我要為了它貪圖世間名聞利養,那就錯了,那就完全顛倒,變成什麼?變成身是主宰,我們自己做了奴僕,起心動念要伺候這個身體,你說可憐不可憐?譬如飲食貪圖口味,誰貪圖口味?舌頭,舌頭不過三寸長,為三寸的舌頭在飲食上造種種惡業,豈不是大錯特錯?

  諸佛菩薩不如是,飲食之間絕對沒有起一念貪心。世尊當年在世,是行托缽的制度,每天沿門托缽,而托缽只托七家。因為在古代的社會,物質生活都非常缺乏,一般平民在沒有準備之下,突然來了一個人,多一個人吃飯,他措手不及。出家人來托缽,只能給他一點點,這一點點可能是一瓢羹兩瓢羹,他吃不飽的,所以還要到第二家,到七家差不多,七家給你的,你這一頓飯可以能吃得飽。從這個地方想古代生活的艱難,不像現代,現代開發中的國家,人民生活富裕。但是我們有沒有想到現代社會,現在這個地球上還有許許多多貧困的地區,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還很多,他們生活在饑餓的邊緣,日子過得非常辛苦,我們要常常想到。我們能夠省一點,對他們就多幫助一點,要常常存這個心,要常常行這個好事,決不為身體某一個器官它的貪心,我們順從它,而造許多的業障。釋迦牟尼佛不會為三寸舌而貪吃,他要利用三寸舌為他講經說法教化眾生。舌為我用,我不被舌所欺騙,凡聖差別不就在此地嗎?

  凡人的眼睛現在看什麼?看色。大概現在觀色相裡頭可能時間最長的是電視,每天用好幾個小時在看電視節目,外面形形色色滿足他眼根的欲望,眼貪;耳貪噪音,都不正常,眼貪亂色。我們看佛的眼,佛我們沒有見到,我們看現在所造的這些佛像,佛的眼是眼觀鼻,鼻觀心,決定不隨順眼根的欲望。佛利用眼根觀機,用眼根觀法,我們要學,我們要用我們寶貴的眼根看經,用我們的耳根聞法,這就正確。自己在五欲六塵裡頭要做得了主,不要被六根的貪瞋痴欺騙了自己,決定不能滿足六根的欲望,滿足六根的欲望是大錯特錯!所以佛菩薩善知識教我們看破放下,我們要用眼根看破世界,我們要放下一切非分的享受。

  今天澳洲同修給我打電話,我們那邊小道場在修建,來問我的意思;我告訴他,我沒有意思,我沒有意見。諸佛菩薩教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要加一點意思在裡面,錯了!世出世間法為什麼今天混攪到這個程度?大家意見太多,彼此不相讓,彼此不相容,問題出來了。我們要為社會大眾做個好樣子,先要看看社會大眾流弊在哪裡?就是意見太多、成見太多。我們怎樣教他?我沒有意見,你有意見我聽你的,我沒有意見。他們要問,假如是個壞人、壞意見來,那怎麼辦?佛菩薩會幫我們解決,這是真話。我這個方法不是我想出來的,我的老師章嘉大師傳授給我的。原則:「真信佛」,我真信佛,佛也真信我;我真心為佛,佛也真心為我。這是相對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如果有不善的人要破壞這個道場,有佛菩薩有鬼神遷他的單,他在這個道場自己心神不定,他待不下去,他一定來告假他要走。這個事情有,我們過去在台北華藏圖書館裡面遇到過,我跟館長都很滿意,這個惹麻煩的人自動走了,不再來了。佛陀教育基金會成立的時候也有這麼一個人,不守規矩,惹了不少麻煩,總幹事簡豐文居士來問我,我說:「我信佛,不要理他,你要是把他開除,得罪人,何必跟他結個冤仇?」他說:「那不走的話,我們這邊大眾受不了。」我說:「慢慢等待」,果然一個月之後,他自動請假辭職。簡豐文說:「法師你這個話應驗了。」對!有佛菩薩照顧,佛菩薩會遷他的單,不是他出什麼事就是他生病,他非走不可,而不是我們叫他走的。所以我跟簡居士交代一句話,他辭職,不要挽留就行了。他提出辭職照准,以後還好見面。

  所以我們真正要相信佛菩薩,章嘉大師告訴我:「你一生有佛菩薩照顧,自己不要操一點心。」所以我沒有成見,我沒有意見,我隨順眾生。希望大家都懂這個道理,你的心就清淨,唯有心地真誠清淨,才能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至誠感通。我的意思很多、意見很多,哪裡來的感應?感應是靠誠心,要誠到極處,愈真誠感應愈明顯。我們今天在澳洲建這個小道場,純真的心,純正的念,我自己深深相信,一絲毫疑惑都沒有,這個道場有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我有信心!所以我告訴大眾,任何一個人到我們道場來,我們眼睛都要把他看作是諸佛菩薩,都想別人的好處,不要想別人的壞處。「他到我這兒來是不是將來破壞我道場的,是不是會來找麻煩的」,不要想這些,這些是打妄想,不善的心,別人還沒有動作,自己心就壞掉了,那哪有不著魔的道理?魔怎麼來的?魔就是這麼來的,不善的心行招惹的妖魔鬼怪;如果是真誠的善心一定感得諸佛菩薩,一定感得善神擁護。

  所以決不為身的享受,也決不為命的長短,我們就能改造命運。了凡先生把命運轉過來,孔先生算命算他只有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四歲,多活了二十一年。我看印光大師年譜,印光大師在年輕的時候也有人給他算命,算他的壽命只有三十八歲;印祖八十歲圓寂的,他多活了四十多年。不要去想這些,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錯了!所以我們不要去看相,也不要去算命,也不必去看風水。佛在經上教導我們,只要心好行好,我們提倡的四好,「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那你就是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不必操這些心了;你說這個多自在,你就不會被命數所拘。

  第三、財捨掉,心裡頭決定不要有貪財愛財這個念頭,這個念頭錯了。這個念頭不捨,死了以後多半墮餓鬼道。所以世間人常講人死了都變鬼,實在講這個話是很不合邏輯的,明明六道擺在面前,為什麼人死了就去作鬼?他不會再來作人嗎?他不會生天嗎?為什麼一定要說鬼?可是大家都這個說法,那我們就得想想這個原因何在?細究根由,好像也不無道理,為什麼?鬼是貪心重,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財是第一個。貪財這個心行是餓鬼道的第一個因素,所以說人死了之後都作鬼,也還是有點道理。換句話說,我們不貪就不墮餓鬼道,不瞋就不墮地獄道,不痴就不墮畜生道。佛給我們講,貪瞋痴三毒煩惱;如果貪瞋痴不能夠拔除,來生到三惡道的機會最多。佛陀的教誨慈悲到了極處,說實在話就是幫助我們明瞭貪瞋痴、拔除貪瞋痴;明瞭是看破,拔除是放下,這是功夫。

  所以頭一個要把財看破,縱然我自己命中有財,有大的財富,心裡面要常常看作這些財富是一切眾生的,我是代他看管的,我個人不能貪圖享受,決定要做利益眾生的事情,這才是正確;決定沒有絲毫貪戀的念頭,這是「捨慳吝無所藏積」。世間人財物裡面包括珍寶,世間人愛好的東西很多,世俗人貪財寶,有些人收藏古物、古董;讀書人喜歡藏積古書,把古書看作珍寶。無論貪圖哪一樣東西,都是過失。佛教我們斷貪心,不是說我們慳貪的對象,不論慳貪的對象,要把慳貪的心斷掉。

  過去出家人好,真正是三衣一缽,一無所有,他慳貪斷得乾淨,他在生活上雖然清苦,但是無憂無慮。為什麼?天下叢林、寺院、庵堂都可以掛單,到那邊去吃飯有人招待,到那邊住宿沒有問題,你喜歡住多久就能住多久。現在是困難了,現在社會跟從前不一樣,現在的寺院庵堂我們佛家叫子孫廟,不是十方道場。子孫廟是他家裡的,你去,他歡迎你喜歡你,供給你一餐飯,招待你住宿;他不歡喜、不喜歡,他連一餐飯都不招待你,所以現在出家人苦。苦怎麼樣?他又不甘心受苦,那就得自己去想歪主意,把佛陀的教誨忘得一乾二淨,攀緣心生起來了。

  佛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現在我們是攀緣而不隨緣,錯了!結交權貴,拉攏信徒,清淨心怎麼能夠得到?沒有清淨心,道就沒有了,戒定慧三學都沒有了。於是身雖然出家,心跟在家沒有兩樣,依舊是有煩惱、有憂慮、有牽掛,樣樣都放不下,這怎麼行?這怎麼能成就?所以我們學佛要想在這一生真正成就,一定要自己認真反省,我對這個世間哪一樣東西最貪愛、最執著,從這個先放下,然後其他的都容易了,就不難了。連弘法利生都包括在其中;如果對弘法利生也非常的貪愛,也錯了!還是出不了六道輪迴。不過弘法利生是好事,在六道輪迴裡面受好的果報,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然後你才知道慳貪的可怕。

  出不了六道輪迴,你就一定要曉得,決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為什麼?因為我們這一生貪圖佛法不貪圖世間法,都做利益社會的事情,昨天講的修積的是福德不是功德,來生得福報;享福的時候就又糊塗,福報一現前又糊塗了,於是又造殺盜淫妄,又起貪瞋痴慢;來生的福享完了,後生就墮落,這是佛法裡面講的「三世怨」。就是你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造業,第三生墮落,叫三世怨。這個事情不能幹。

  弘法利生無論世法佛法都要栽培別人去做,自己要做一段時期,但是要知道什麼時候該放下;如果執著不肯放下,你的麻煩就大了,功變成過,福變成禍;認識時節因緣,這是智慧。所以佛家,世間法也一樣,世世代代要有傳人,這是你成功了,真正的成功。你的接棒人愈早,那你就提前享福,一定要把接棒人培養起來。不管是哪一行,我講經,我要栽培講經的接棒人;我主持道場,我要栽培主持道場的接棒人。無論我從事哪一個行業,我一定要培養接棒人,認真的去培養他,希望他將來做得比我更好,這是圓滿的功德、圓滿的成就。

  否則的話,自己做得再好,自己死了之後就完了,你的成績等於零,你這一生完全叫白做了。你對不起祖宗,在我們佛門裡講你對不起祖師大德。代代相傳,傳到你這裡就完了,你怎麼對得起?世間人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佛法裡也不例外,佛法也是無後為大。所以選拔一個接班人、栽培一個接班人、教導一個接班人,使他將來做出成績出來,超過我們這一代,弘光大法,利益眾生,這是真實究竟圓滿的功德。所以世出世間一切的事業,講經說法也是個事業,就像流水一樣,在我們面前流過,我要善於利用,不能把這一段大好的機緣錯過,要好好的利用它;像水一樣,我要好好的疏導它,決定要叫它暢通無阻,這是真實功德。

  再看下面一句:

  【要離憍慢,心無高下,安住不動。】

  這是一句,『憍』是驕傲,『慢』是我慢,這個煩惱很重。世尊為我們常講貪、瞋、痴、慢,後面還有一個疑,疑是懷疑,對於聖教懷疑。這五條叫根本煩惱,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這五個根生的。慢是第四個,人如果憍慢不捨,他什麼都不能成就,為什麼?無有受教,好像這個杯子,這個杯子裝得滿滿的,一滴水都不能加上去,加上去就流出來了,滿了,「滿招損,謙受益」。人要學謙虛,唯有謙虛別人才肯教導你,歡喜教你。你愈謙虛,你得的就愈多;愈自滿,一滴都得不到,那可惜了。把憍慢捨掉,學佛菩薩的謙虛。諸佛如來眼目當中,一切眾生皆成佛道,我們要多想一想。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菩薩眼睛看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不敢輕慢。佛比菩薩高,佛眼睛看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在《大乘無量壽經》裡面講的「一切皆成佛」,平等的。

  『心無高下,安住不動』,「不動」就是自性本定,《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大定,對人對事對物不動心。不動心就是不起念頭,不起念頭心是平等的,無有高下;念頭才動就不平等。要在這個地方下功夫,這叫真功夫。無論對什麼人,對人對事對物不動心,不動心那個心是真實智慧;所以處理事情,是真實智慧、高度的智慧。動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起來,這個東西是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心才動,三大類的煩惱統統起來了,風起雲湧,智日就被掩蓋住,智慧沒有了。

  你要想智慧用事,一定要像佛菩薩一樣,「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個意思就是說,一切時一切處,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緣也好、惡緣也好,總是如如不動,這是大定,是自性本定。定心起用就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這個智慧不要學的,不是從外頭得來的,是自性本具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它都現前。為什麼我們自己不會?宗門接引學人,常常講:「會麼?」這句話很有意思,你真會了,凡夫就成佛;不會,那你還是當凡夫,你還要在六道裡面去受苦受難。這一「會了」就超越,佛法裡面講頓超、圓超,這一「會了」就永斷煩惱。他怎麼斷的?安住不動就斷,見思、塵沙、無明統統斷掉。

  這個心安住,安住在哪裡?《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住在無所住裡頭,你心裡頭可不能著「無所住」,如果真的「我安住在無所住」,那你錯了,你還有住處;還有住處,你的煩惱根就在那裡,所有煩惱那個根就是你還有一個住處。住處都消融了,煩惱連根拔掉。我這個說法,所謂是點到為止,同學們你們自己好好的去想想,好好去體會,體會得了很有受用。我不敢說受用無窮,我告訴你很有受用。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