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德圓滿愛敬林神章  (第十集)  198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3-0010

  請掀開經本第九百零一面第四行,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善男子。如是菩薩十種受生藏。一切菩薩無不從生。】

  從這裡看起。向下這段也是有十句經文,這是在十種菩薩受生藏之後一段總結的文字。總結裡面先說「總示功能」,就是我們剛才念的這句,菩薩受生藏的功用、能力是什麼?那就是一切菩薩都是從此而生。由此可以知道,這段經文的重要性。從十信位一直到等覺位,這是我們在這段時間裡面都看到。每個階段菩薩修學的是什麼,菩薩的形象是什麼,可是經上,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為我們開示出來。底下十句這是總結菩薩的修德,當然這總結是相當重要的,包括了從初發心到等覺。

  【若諸菩薩為欲成就廣大菩提。修習增長圓滿此法。】

  底下這句我們再念下去:

  【則能積集種種功德。】

  這個還是總說。這段是講的修行,前面這句講修行,後面這句是講成德,這句修行就總結前面的十段。菩薩希望成就『廣大菩提』,「廣大菩提」就是無上涅槃,我們俗話講成佛。菩薩要想成佛,要想證究竟圓滿的佛果,當然這個地方成佛要依天台家講,這是圓教佛,華嚴講五教小始終頓圓,也是講的圓教佛。菩薩要想成佛,那必須要依照前面所說的原則來修行,這些綱領來修行。『修習增長圓滿此法』,「此法」就是指前面所說的十種菩薩受生藏法。後面這句這是講他成德,『則能積集種種功德』,就能夠圓滿功德;換句話說,你要不修,這功德不能圓滿。功德不能圓滿,就不能成佛,成佛一定要功德圓滿。因此,『十種受生藏』,是一切菩薩必須修學的法門。後面這個十句就是舉例說明,說明種種功德。

  【於一莊嚴中出一切莊嚴。普遍莊嚴一切佛剎。】

  這是第一句,第一句就講莊嚴佛剎,這個在別說裡面,這句又是個綱領。你看我們常常念迴向文,我們不念別的,只念「莊嚴佛淨土」,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莊嚴佛淨土是總說,把一切的功德莊嚴都包括在其中。總說裡面,又包括了三世十方所有『一切佛剎』,所以『於一莊嚴中出一切莊嚴』。這句裡面,我們要著眼的就是「一莊嚴」,就這個「一」字,這個地方著眼點就在此地。你要把這個地方疏忽了,那我們用什麼方法莊嚴佛淨土?這個一是指什麼?指一心。《華嚴》所講的這叫一真法界,如何能入一真法界?要一心。一心是能入,一真是所入,能所不二,這是我們在講席裡面時時提起來的。因此,你就曉得《彌陀經》與這個經的關係之密切,《彌陀經》修什麼?修一心不亂。你看一心能入,《華嚴》的一真法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西方極樂是華藏世界裡面的精華,最精華的一個部分。所以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入了華嚴境界。

  諸位要仔細去看看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你就了解。這是一入一切入,所以這是一莊嚴就「出一切莊嚴」,為什麼?一心就是真心,一心就是本性。人要到了一心,就是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就見性了。二心是見不到性的,你就想想這個事情重要。如果我們要想明心見性一定要一心,一心就是用個純真無妄的心。怎麼樣才叫純真無妄?我再告訴諸位,你這個心裡面沒有妄念。因為佛在前面說過,《華嚴經》前面「出現品」裡頭佛講過,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佛講得清清楚楚,換句話說,我們心裡面一絲毫的妄想沒有,一絲毫的執著也沒有,這個心就是一心,這個心就是本性。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所以得到這個莊嚴,你就得到一切莊嚴,用這個莊嚴,莊嚴一佛土,就是莊嚴一切諸佛淨土,為什麼?一切諸佛淨土不離一心。所以,《華嚴》念是念了,修行還是這一句阿彌陀佛重要,無怪乎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有道理的。

  如果不用信願持名這個方法來修行,我們入這個境界可以說是不可能,億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這相當相當不容易。如果我們選擇信願持名這個方法來修學,那就不難!人人可以成功,萬修萬人去。這個問題就是你肯不肯修?你會不會修?佛度眾生說老實話,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大家求生淨土。十方諸佛統統都是這個願望,而淨土這一門最容易接受的上智,根性最利的人他們一聽就明瞭,立刻他就接受這個法門,就採取這個法門,毫不懷疑。另外一種人下愚,什麼都不知道,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他就老老實實一生就一直念下去,這種人決定往生,品位也不低。

  最難度的當中這一截,高也不高,低也不低,一天到晚是疑問多多,這是最麻煩,最不容易的。所以對這類的眾生,這類眾生人數佔絕大多數,要費盡唇舌來勸導他,給他解釋,給他說明,跟他辯論,最後還不曉得有幾個能相信。相信的可以說都成佛了,所以不管幾個都非常之難得,信了就成佛。不信是成不了佛的,信了就成佛。所以我們這些年來常常到國外,每個地方去宣揚淨土法門,有沒有白去?我很高興沒有白去。為什麼?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二個人他相信了,這一、二個就成佛了,這就非常難得,沒有白去。換句話說,我們應該要去,去到一個大城市能度一個人成佛,我們都應該要去,幫助一個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作祖。這個因緣無比的殊勝,這就是『普遍莊嚴一切佛剎』。第二句:

  【示現變化種種威儀。普遍調伏諸眾生界。盡未來劫無有休息。】

  這句是講「調生不息」,調生,生就是一切眾生,調就是調順,要拿現在的話來講,此地講『調伏』,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教導,我們教他,我們誘導他,這就是「調」這個字的意思。「伏」是效果,你善於教導,學生果然接受,將一切煩惱習氣他都伏住,斷是沒斷,伏住了,這個教育就成功,教育成功。所以佛法用這些名詞術語,簡單也有力量,調是因,伏是果。佛菩薩用什麼方法?『示現變化種種威儀』,「種種變化」就不一定,這個種種變化威儀,拿現代話來講,就是教學的方法、教學的手段,這是變化多端的,看在什麼時候、什麼場所、對什麼人,應當用什麼方法來教導他。他歡喜,他能夠理解,他能夠接受,這就到佛的程度,他肯依教奉行。這是諸佛菩薩在這個世間他們唯一的事業,佛經裡面稱之為佛事。絕對不是現在社會裡面所講的佛事,那個佛事超度死人的。佛陀當年出世在這個世間沒有超度死人,不但印度沒有,根本沒有這個事情。

  佛教傳到中國來也沒有,這個超度死人什麼時候開始?過去我們在中國佛教會辦大專講座的時候,道安法師曾經講過,他說我們中國超度佛事,起源於唐明皇的時代。怎麼搞起來的?唐明皇那個時候安祿山造反,搞得是國家一片混亂,幸虧得力於郭子儀把這個亂平定。平定之後,當然死傷的軍民很多,所以國家就在主要的戰場建寺來做紀念,這個寺就叫開元寺。開元寺也就是好像我們現在講忠烈祠一樣,紀念那個戰場傷亡的官兵,請出家人做法會超度。大概從那個時候開始,實際上那個時候超度就是追悼會的意思。國家就是超度死難的軍民,老百姓馬上就學會了,所以他自己家裡有親戚、眷屬、老人過世,也請法師來念念經超度超度,所以在從前是附帶的。寺廟裡面是講經修行的道場,與鬼神沒往來。這個事情逐漸演變,演變到清末民國初年這就喧賓奪主了,所有一切寺廟裡頭幹什麼事情?都是為死人超度做這些法會。水陸法會是大超度,平常經懺佛事小超度。反而把這個講經說法修行都疏遠了,我們都見不到,這樣才造成一般社會對佛教的誤會,認為佛教是迷信的,佛教對社會沒有貢獻,才造成近代人對佛教很深的誤會。

  要曉得,佛經上所講的佛事,統統是說的講經說法。因為在一塊修行,佛陀的時候沒有,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就是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修行還是你自己的事情,與別人不相干。寺院庵堂只是講經說法,集合大眾在一塊共修,我們在中國歷史上所看的,第一次出現共修的,實在講就是廬山遠公大師,他在那裡建念佛堂,召集了一百二十三個志同道合的,大家統統都是想修淨土的,在一起共修。這是我們看到第一個共修的道場,其餘的我們在這歷史上沒有看到。到以後是各宗各派統統都有共修了,這共修道場在什麼時候?在唐朝中葉的時候「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這正式提倡共修。所以以後各宗各派都有共修的這種活動,在這個以前統統是講經說法大家在一起,修行各人修各人的。因此,這個度化眾生完全是走教學的手段,我們現在講的教學法。

  末後這句,這使我們敬佩不已,菩薩發心,『盡未來劫無有休息』。像普賢菩薩一樣不疲不厭,這個了不起,無有疲厭,「無有休息」。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為了利益眾生決定不怕辛苦,一定要去幫助他,這是菩薩的精神。第三句:

  【諸佛法海種種因緣。種種境界。展轉流通相續不斷。現前覺悟無不周遍。】

  這句所說的是示現佛的境界。『法海種種因緣』,「法」是指法界,法界無量無邊,「海」是形容大。實在是沒有法子形容,我們這個世間曉得最大的是海,用這個字來做比喻,真正來講比不了的。「種種因緣」是無量無邊的因緣,《華嚴經》說得就相當的詳細。這個世界的形成是無量的因緣,佛為了便利說法起見,所以把無量的因緣把它歸納,歸納成四種因緣,叫四緣生法。這個四緣裡頭每種裡頭不曉得有多少,這四緣就常說的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這是把無量的因緣歸納成這四大類。一切有情眾生必須要具備這個四緣,少一條它都不能生。無情的眾生,像這個植物、礦物,我們現在把一切眾生分三大類,動物、植物、礦物。佛法是分兩大類,有情世間、器世間,有情世間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動物,器世間就是植物與礦物。器世間只要兩種緣,親因緣,增上緣,二緣就生了。但是有情眾生一定要四緣,他除了親因緣、增上緣之外,他還要所緣緣跟無間緣。這是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出不了這四個原則,這講因緣。

  『種種境界』,譬如說十法界就是十種完全不同的境界。『展轉流通』,流是不止在那個地方,通是沒有障礙。「展轉流通」實在講是自然的現象,套一句佛門術語來說,法爾如是。是一種自然的現象,一切法,你讓它輾轉流通,那就完全正確了。如果你要障礙阻止它流通,必定出毛病。這句話拿現代話的術語怎麼講?就是自然形態的循環,我們今天講自然生態,自然生態的循環,這就是這句話的意思,佛經裡面輾轉流通的意思。我們今天科學是發達了,可是把這個自然生態的循環破壞了。所以,你看近代人許多奇奇怪怪的病,在古時候沒有。所以破壞了生態自然循環,會給我們人類帶來很大的災難。

  這種災難的確不能算是天災,人為的,現在人家知道了,也有警覺了,警覺了怎麼樣?還加倍的在那裡破壞,還不肯終止。你說這有什麼法子?為什麼不能終止?因為他有利可圖,真是見利忘義,這是現代人的愚痴,現代人的無知。『相續不斷』,這種種種輾轉流通是「相續不斷」的,這是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現前覺悟無不周遍』,這一句就是對於十法界的景觀,他不迷,他樣樣都清楚,這是大覺,這就是諸佛與大菩薩的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裡面的因果、境界、流通,他統統覺悟,統統明瞭。第四句:

  【現不思議佛自在力。普遍充滿虛空法界。】

  這句是說佛的自在,『不思議自在力』,大經裡說佛有十種自在都是不可思議的,譬如第一個壽命自在,我們就沒有法子做到。佛在十法界示現的應化的身形,他這個壽命自在,願意住世多久就可以住世多久,變化所作。他要願意說我年年都十八,我年年都不老,他做得到,他自在,不是他做不到。我們就做不到,這是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我們要知道的,他為什麼自在,我們為什麼不自在?這個重要。諸位要明白,我們因為有煩惱,所以不自在;佛沒有煩惱,所以他自在。因此佛教給我們,第一,你要斷煩惱,為什麼叫你斷煩惱?斷了煩惱,你就得自在。佛教你破我執,破法執;換句話說,因為你有執著,所以你不自在。你沒有執著,你就自在了。

  佛教我們要修覺心、正心、清淨心,你就得自在。我們的心是迷惑顛倒,邪知邪見,心不清淨,那你就不自在。所以我們要找到如來十種大自在的根源,我們把這個搞清楚、搞明白了,然後回來跟自己對照對照,比照一下,我們哪些地方不像佛,把不像佛的那個地方修正過來,跟佛一樣,那我們必定也就得大自在了。所以這個大自在不難得,為什麼說不難得?因為人人性德裡頭本來具足的,這不是外來的。換句話說,本來你是自在的,你現在不自在,原因就是你有了分別、執著、妄想,所以你不自在了。由此可知,佛教我們去分別、執著、妄想是有很深道理的,不是隨隨便便叫我們這麼做的,這就是要去我們的病根。

  底下這句是講他自在到了極處,『普遍充滿虛空法界』,這句是什麼?這句就是我們常常講的清淨法身。正因為清淨法身如此,那佛的身相多大?盡虛空遍法界都在佛的身上,那是真正的身,這是法身。所以你想想看,這太虛空當中,這個世界上哪個角角落落能夠說瞞得了佛?瞞不了。為什麼?沒有離開他的身體,身體哪個地方痛癢馬上就知道了。像我們身上一樣,再小一個螞蟻咬我們一口,立刻就知道牠在哪裡。所以要知道這個諸法實相,這是真正的實相,「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也是這個意思。再看底下一句:

  【於諸眾生心行海中。為攝取故而轉法輪。】

  這句講佛度眾生。佛為什麼要來教化眾生?完全是為了利益眾生。佛在什麼地方度眾生?一定要在眾生心行海裡面,才能真正度得了眾生。由此可知,單單搞外表是度不了眾生的。所以佛法叫心法,佛學稱為內學,內學就是要在『眾生心行海中』,這是內。外表上一切的設施,一切的威儀,其目的就是影響你心情,這是屬於教學法,教學手段。換句話,就是製造一種氣氛,而希望這個氣氛能深深影響你的心行,是這個意思。目的還是要影響你的心行,才能夠產生效果,就是經上常講的降伏其心,降伏其心的效果才能夠達到。所以說為攝取眾生,這才『轉法輪』,「轉法輪」就是講經說法。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諸佛菩薩講經說法都是幫助眾生開悟的,幫助眾生脫離三界六道,幫助眾生明心見性,幫助眾生成佛作祖,目的在此地。

  深祕了我們不知道,能不能說說?經上早說過「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就是為了這個原因。無緣是無條件的,緣就是我們現在話講條件,無條件的,佛對眾生教化的慈悲無條件的。父母對兒女的慈悲,還是有條件的,第一個,因為他是我的兒子。第二個將來他長大學好了之後,我養老的時候有靠,還有條件的。佛對於一切眾生教導、成就是無條件的,這是我們要學的,為什麼?因為無條件才稱性,有條件就不稱性。有條件裡面有煩惱,無條件的沒煩惱。譬如說,假如我們到外面講經,我們是有條件的,一定要多少聽眾,到那裡聽眾人太少了,我們的煩惱就生起來,好像面子不夠了。或者是我們想到那裡講一座經,大概能夠收多少供養,結果到那裡去,沒有人供養,這個生煩惱了。諸如此類的,你有條件你就有煩惱,無條件就無煩惱。所以我們要學習,無論到什麼地方去講經說法,幫助人無條件。如果他供養,我們也收;他不供養,我們歡歡喜喜,因為我們不是為供養而來的。他對我們很有禮貌,很禮遇、很客氣,我們很歡喜;他對我們沒有禮貌,我們也很歡喜。

  我們一下飛機場一個接的人都沒有,你煩不煩惱?你不能煩惱。這種事情,諸位同修將來要發心在國際上弘法,會遇到的,尤其在國外人地生疏。我們第一次去,當然他是有人來接,可是有的時候,他路上發生了其他的因緣,他來遲了,這情形有的。在我們中國,東方比較上好一點,為什麼?學佛的人多,還有一點佛教宗教的情操;換句話說,迎接的人很多。到美國去能有一、二個人迎接,那就不錯了,這很正常的。如果來了六、七個那就很難得,人數就很多了;要來了十個、十幾個以上,那就破天荒的大事,那個場面就盛大了。可是在我們東方,像香港這個地方就很難得,我每次到香港,接送的人大概都有五、六十個人,這都很平常,常見的。到新加坡的時候,差不多也總是五十人以上,不會少過五十人以下的。在東方有這個場面,到西方沒有這個場面,沒有,有一個人來開車到飛機場迎接就可以了。因為我們想到,我們不是為這個來的,我們是為弘法利生來的。

  【普於十方一切世界諸如來所。親近不捨。】

  這句就是「常隨佛學」,菩薩要成佛,就不能離開佛。我們如果要想學術上造詣提升,我們不能離開指導教授。我們想成佛,離開佛怎麼能成得了佛?現在佛不在世怎麼辦?釋迦牟尼佛雖然不在世,阿彌陀佛現在在,阿彌陀佛不是過去佛,不是未來佛,他是現在佛。我們到他那裡去,親近他老人家就行了,去得了嗎?決定去得了。怎麼去法?你就依照淨土三經的理論方法去修。要修多久?如果照經上講,修得最快的一天,最慢七天。你看看,哪個法門比這個快?這是真正如理如法的修行。這經上講的,《彌陀經》上說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無量壽經》也是這麼講法,也是講七天成就。七天成就不了是我們在方法上有錯誤,不純,沒有百分之百的如法。假如你能夠有一半如法,百分之五十如法,你修上個三年到五年,也成功了,也就行了。百分之百的如法,七天成就,我們做不到。做不到,我們能有百分之五十的如法就行,我們有三、五年的時間,決定成功。這個事情的確不難,可是理論、境界、方法、因果,你要真正明瞭。

  因為這些東西不明瞭,你就很難如法,我自己想這樣做大概如法,不見得是正確的,所以這經典一定要讀。譬如修學淨土,世尊最早的開示教給我們修三種淨業,這是淨土的基礎,講因果。《觀無量壽佛經》就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因果,頭一個就給我們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淨業正因」,就是這三條。所以這個三條,你想想看多麼多麼重要。你要不深入這個經典,你怎麼會知道這些因果?所以你一定要讀經,不可以一天不讀經。讀經就是聽佛講開示,經要念得熟,佛講開示,我不懂,不懂沒有關係,你聽,你天天聽,聽的遍數多了,自然就懂。所以你要讀,我們中國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什麼原因?那個人把這書念上一千遍,他心定了,定能開慧,所以,這個意思不要人講解就自然通達了、就明瞭,就是你開悟了。開悟,一定要定才能開得了悟;心裡亂糟糟的,一天到晚妄念紛飛,胡思亂想,這種人怎麼能開得了悟?

  怎樣把我的妄想東西統統都除掉、斷掉?念經,我念經的時候沒有打妄想,打妄想經就念不下去了。所以,念經目的在幹什麼?目的是斷妄想。所以要知道我們念佛是修定,念經也是修定。念經專心,沒有妄念就是修定。因此念經的時候要不要懂得經裡面的意思?不需要。就一直念下去,不要求解,這就是修定,這就是修戒,修戒、修定、修慧,不求解釋。如果念到豁然之間這個意思往上湧,那是什麼?那是悟,這是好現象。雖然這個意思一時湧現,湧向心頭,那時候真是無量無邊的意思都出現了。可是既然有這個境界不理會,還是繼續念下去,不要歡喜,為什麼?你一歡喜,好了,到這止住不通了,你的境界不能再往上提升。雖有這個境界,不理會,不要害怕:這個意思湧現,我要不趕快把它記下來,明天又忘掉了,明天真的忘掉了。趕緊把它記下來好不好?不好,為什麼?你記下來之後,擋住你更高一個層次的悟進。

  既然有這個意思湧現到心頭,這是你本性裡本來具足的,你不要記沒有關係,明天忘掉拉倒、算了,不理會,你繼續不斷的這個經再念下去,到以後慢慢它又會湧上來,湧過幾次決定不會忘記。到以後你也就成了正遍知,盡虛空遍法界無有一法你不知道,為什麼?本性裡頭一切本來具足。所以大家不曉得讀誦大乘的好處,三種淨業裡面,裡面就有一句「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就是這句。我們念佛的人讀什麼?讀淨土五經。我上次跟諸位報告,我幾天以前,我編了一部淨土五經讀本,因緣非常的殊勝,我們能夠印二萬多本。今天我們又找到《往生論》,我們把《往生論》也附進去了,五經一論,我們淨土經典圓滿了,量不多,五經一論合起來也只薄薄的一小本,沒註解,就是經文,叫讀本,提供給大家念的。

  如果你有時間,一天可以念一遍,就是五經一論統統可以念一遍。如果你沒有時間,你可以分開來念,一天念一段,或者一個禮拜五經一論念一遍。你能夠是周而復始,能夠不間斷的念三年,我想你雖然一心不亂得不到,你的功夫成片一定有了。你的心清淨了,不能說很清淨,但是,可以說有相當程度的清淨,為什麼?你沒有妄想,你只想到這一樁事情,沒有別的妄想。這種境界就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你念到功夫成片。如果把這個境界稍微再提高一點點,給諸位說,的確就生死自在,預知時至,人人做得到。這是我們講到清淨如來,一定要往生西方,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跟著阿彌陀佛,不成佛不離開西方世界。實在講每個往生的人統統都是這樣的。

  經上還說到,我這看到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有的人悲心太切了,看到娑婆世界這麼多親戚朋友、兄弟姐妹都在這邊,我到了極樂世界去,我如何想辦法把他們都帶過來?可不可以回來?可以回來,可以天天回來。但是到那個時候本事大了,為什麼?因為人不離開西方極樂世界,不離開阿彌陀佛,分身過來。這個本事大了,他可以分身,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每個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有這個能力,都可以有千百億化身。你們看過《西遊記》的,那個神通道力比孫悟空大得太多了,孫悟空只有七十二變,差遠了。你到那個地方神通變化是無量無邊,所以不離阿彌陀佛,可以分身到十方世界,好在此地。我們這裡沒有辦法,不能分身,你看這世界上許多地方找我去講經,沒有辦法分身。如果我有辦法分身,每個地方分一個身多自在!就不要老是跑來跑去的。

  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人人都有這個神通,每個人六種神通統統具足,他有這個能力。而且這個能力非常之大,遠遠超過了阿羅漢與一般的菩薩,他的神通為什麼會那麼大?阿彌陀佛神力加持,使他的神通道力幾乎就跟阿彌陀佛相等。這是諸位你去看《無量壽經》,看四十八願你就曉得,如果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樣的神通道力,阿彌陀佛說我誓不成佛。他今天成佛了,可見得他那些話都是統統兌現了,這樣一個好的世界,我們要不去,真是愚痴,真是個大傻瓜。第七句說:

  【無量法雲普遍現前。以清淨音演諸法海。】

  這句是佛以圓滿音說法利生,所謂「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才叫『清淨音』,圓滿音。『無量法雲』,是形容佛法無邊,佛所說的一切法無量無邊。龍樹菩薩在龍宮,就是大龍菩薩所住的地方,看到的《華嚴經》那還是個有量,他看到那個《華嚴經》多大?說起來真是嚇人,那一部《華嚴經》搬到我們地球上來裝不下。你看看這個經有多大,地球容納不下,你怎麼能讀得完?它有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龍樹菩薩所見到的。「法雲普遍現前」,比這個數量還要可觀,這是佛「以清淨音」演說出來的,為我們說出來。但是我們今天明白了,大經上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真正一部經通了一切經都通達,無量無邊的法海,不是不能通達,到什麼時候通達?見性就通達了。因為統統從真如本性裡邊流出來的,你一見性你的性跟如來的性無二無別,見性就通達。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見性?用這一句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講得很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個心開就是見性,心開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我們念佛人所謂的理一心不亂,就是這個境界。不要再用任何的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不假方便。這第八句是:

  【住一切處。所行無礙。】

  這個行是講修行,無論在什麼處所,這一切處所可以分為兩大類,一個是順境,一個是逆境,總不外這兩大類。順境、逆境不礙修行,『所行無礙』,這個菩薩行,如果就近說,就是指前面十種菩薩受生藏;如果泛指,就是指菩薩六度萬行,確實不妨礙。如果要是歸到念佛法門裡面來,那更是沒有障礙,不管順境、逆境,心裡一句阿彌陀佛保持著,不間斷、不夾雜,誰也礙不了你。你念阿彌陀佛,旁邊人討厭,我口裡頭不念出聲音,我心裡念,還是沒有障礙。行住坐臥統統沒有障礙,所以這個法門,叫易修法。所謂易,就是把這個障礙減少到最低的限度,幾乎沒有障礙,這個才容易。

  修其他的法門,往往會受環境的干擾。唯獨持名所有環境不能干擾,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所謂金剛念是口動,沒有聲音叫金剛持。默念,默念口也不動,心裡面念佛。或者用一種觀想念佛,什麼觀想念佛?所有一切音聲,仔細去聽,統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在美國,有一次我從華盛頓飛到達拉斯的時候,飛機差不多是兩個小時五十分,將近三個小時,這段時間裡聽到飛機聲音,統統是阿彌陀佛,兩個多小時非常快樂,沒有感覺到的時候,飛機已經到了。所以能夠把外面一切音聲都觀成阿彌陀佛,所以這個法門確實是無障礙的法門。第九句:

  【以一切法妙光明網。莊嚴種種菩提道場。】

  這句是莊嚴佛國土,這個佛道場就是佛國土,莊嚴佛國土,用什麼莊嚴?用『一切法妙光明網』。這句話怎麼講法?我們從下面來講起,「網」是羅網,表示眾多的意思。「光明」是智慧,無量無邊的智慧,這光明網是表這個意思。「妙」是什麼?這真的關鍵就在「妙」這個字,妙是不著相,天台家講善惡,講到究竟處,是真正講到一切法圓融無礙,這是善。一切法圓融無礙,他心裡還有這個相:我一切法圓融無礙,那就是惡。這個善惡講到頂處了。換句話說,你有執著就是惡,這個著什麼?著一切法圓融無礙。這真的就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你還有一切法圓融無礙,你還有了一物,你有這一物就是惡;你沒有這一物,這是善。諸位要知道,我們今天本來無一物,有沒有?有,還有個本來無一物,你還不是真正的善,你還是惡。天台家講到這個善惡講到極處,真的說到這個境界。

  清淨心中一法不立,這是真如本性的體性完全顯露了。再告訴你,真如法中一法不捨,一個不立,一個不捨,不立跟不捨是一不是二,它妙就妙在此地。實在講你們天天念《心經》,《心經》就是宣說這個道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個空就是一法不立,色就是一法不捨,一法不立跟一法不捨是一不是二,這就圓融。所以空跟有是一不是二,這才跟你講悟入這個境界了;空跟有是二,你沒入進去。所以沒有入;換句話說,這個入是解入,你根本就沒懂。什麼叫懂?空有不二,空有是一,你懂了,明白了,解悟了。可是解悟怎麼樣?不能運用在生活上,沒證得這個境界。信解行證,你只有信解,你沒有行證,什麼時候才有受用?要行證才有受用,證是你入這個境界了。入這個境界是個什麼現象?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常不斷,入這個境界了。這是你真正入這個境界了,這是我們要做的。

  所以講信解,這個悟有兩種,有解悟、有證悟,信解行證。解悟沒有什麼大用處,解悟是幫助你修行的,你要是不修行,單單只在解悟上不能了生死,不能脫離輪迴,你也不能往生。你一定要去做到,把你所解悟的這個理論,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之處,這樣就變成證了。理跟生活、跟事相融合成一起,這就證了,這樣才能入得了佛的境界。行裡面最要緊的,這個關鍵的,就是一定要破執著,要斷煩惱,要破妄想。我們妄想煩惱執著都沒有了,我們就走上了證悟,就入境界。所以解,解得再圓,說得天花亂墜,你的執著、煩惱、妄想沒斷,那你只是止在解悟的這個階段上,這個談不上功夫。最後變成什麼?變成了世間學問,把解悟變成學問,世間學問沒有修養的功夫,那是非常的可惜。如果能夠將解悟指導修行就對了,完全正確了。將解悟指導自己的修行,也就是指導自己的生活,指導自己的做人處世,這是妙光明。這個妙就是空有是一不是二,理事一如,空有不二,這才妙。所以這才是真正莊嚴菩提道場。末後這句說:

  【隨諸眾生心之樂欲。】

  這個字念去聲,『樂』是愛好,好樂,「樂欲」。

  【開演無邊種種法藏。顯示種種諸佛境界。隨應開悟一切世間。】

  這句是顯揚如來的境界,也就是給我們說最殊勝、最真實的法門,像哪些經?《華嚴》,《華嚴》是諸佛現量境界。《法華》、《無量壽經》,這些經典都是大乘之大乘,了義之了義,尤其是《無量壽經》,自始至終純屬如來最高的境界。《華嚴》到最後導歸極樂它才圓滿,它要不導歸極樂,它圓滿不了,所以《華嚴》得淨土才圓滿。《無量壽經》在淨土經論裡面稱為第一經,就是它是最圓滿的經。像《彌陀經》只說了一部分,沒那麼詳細,不清楚,裡面沒有說四十八願。《觀無量壽佛經》只講方法,對於佛這個境界說得很少,西方極樂世界源起它沒提到,它只講方法,只講因果。所以最完全的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少人弘揚,少人讀誦,古人說得好,是因為沒有好的版本。所以淨土法門雖然是流傳得很廣,修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主要是對於這個理論、境界、方法沒有透徹。有信心,信心不堅固;有願,願力不強;有行,也天天念阿彌陀佛,有口無心,唱唱歌而已,因此我們的念佛不得力。

  所以我們這次,這邊有幾位同修非常的難得,把經論各種版本統統蒐集齊全,我們很快就把它印出來。這樣將來真是天下修淨土的同修,都能夠得到一部最完善的淨宗經論,最完美的,沒有欠缺的,實在講連近代的淨土宗大德都沒有見過。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十年,李老師沒見過,五種原譯本他沒見過,他只見過康僧鎧的本子。四種會集本,他只見過王日休的、夏蓮居的,他總共只見過三種。《彌陀經》曉得玄奘大師有個譯本,沒讀過。出家人裡面道源老和尚也沒見過,為什麼?本子沒有,這找《大藏經》,《大藏經》的字太小,年歲太大,尤其道源老法師近視眼三千度,你看他的眼鏡這麼厚,那麼小的字,他不能看。李炳老雖然是眼睛好的,你叫他親自去找《大藏經》,找那個他也不找,所以多少弘揚淨土的大德都沒有見到。這一代的人福報大,我們印出來供養你們,你們有這麼大的福報,要不好好的去學,那真是辜負了佛陀,也辜負了我們基金會這些同修,辛辛苦苦在這個地方蒐集,在這裡編印。

  無邊法藏,法就是佛法,就是指經典,經典裡面含藏著無盡的義理,這稱之為法藏。可是古德在《無量壽經》裡面,就把這『種種法藏』解釋為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諸佛的法藏,這個解釋也很有道理。展開來是無量無邊的經論,佛法,把它歸納起來就一句阿彌陀佛,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無量無邊的功德。『顯示種種諸佛境界,隨應開悟一切世間』,這裡頭注重一個「應」,應是應不應該,什麼時候應該?這個眾生成熟,根性成熟了。什麼人根性成熟?他能夠相信,他能夠發願,他能夠念佛,這個人就是因緣成熟了。如果他還不相信念佛法門,還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還不願意念阿彌陀佛,這個根性沒成熟,沒成熟就不應該給他講解。所以佛接引一切眾生,一定是契機契理,看眾生的根性,應該給他說什麼法,就跟他說什麼法;應該給他說某個層次的法,就跟他說某個層次,這叫應機說法。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