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德圓滿愛敬林神章 (第一集) 198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3-0001
《華嚴經》講到此地,是第九地的菩薩。在上一次講完八地之後,同修們提議《華嚴》暫時告一個段落,我們啟講淨土五經。可是以後又有不少的同修,特別是台南的開心法師,一再強調《華嚴經》非常重要,佛法的根本法輪,希望將這部經能夠有始有終。這部經我們是從民國六十年開講的,講到現在,大概我很保守的估計,已經超過二千五百個小時。我們看看現在這個本子後面還有這麼多,這要講完還得二、三年,至少要三年,三年恐怕都講不完,根據我們過去的進度。這經實在太長、太大了。現在同修念佛心切,非常希望了解淨土法門。今天下午,我們幾位同修在一起研究,希望兩方面的人士,他們的意見我們都尊重,我們都顧及。就想出一個什麼方法?在《華嚴經》後面這一部分,我們選擇重要的地方來講。重要的標準是什麼?這裡面善友的開示,對我們修行、對我們生活有密切關係的,我們統統能夠用得上的,我們選擇這些東西來講。其餘的,我們就可以把它省略了,這樣一來,我們的進度就會加快,希望今年年底能把它講完,選講。所以今天黑板上寫的這個段落,就不是從二十六卷開始,而是從當中善友對善財童子開示的這段讀起。要講這段,前面也得簡單介紹一下。
今天這段經文,是善財童子參訪十地菩薩。第九地妙德圓滿愛敬主林神,這是九地菩薩他所示現的身分。林神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樹神,這個樹神是九地菩薩示現的。前面我們讀到不少位是主夜神,主夜神是屬於鬼神,也是地上菩薩示現的。確實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分得度,菩薩就示現什麼樣的身分。這在《華嚴經》裡面,我們看得非常的清楚,大權示現,所以確實有許多鬼神都是菩薩示現的。但是,諸位要知道,菩薩以鬼神身分示現,度什麼人?當然是度那一類的鬼神。善財童子有緣去參訪到他了,像我們一般人凡聖同居土,沒有緣分的見不到,這是要注意的。絕對不會說是以鬼神的身分來度人,沒有這個道理,這是我們要記住。因為在現前有不少是真正的鬼神,並不是佛菩薩,這些鬼神冒充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度人,這個我們要辨別,千萬不能上當。
所以我們要牢牢守住佛陀給我們的教訓,「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我們修行一定要依據經典;換句話說,把佛陀的教訓,要實在的把它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就叫依教修行,決定不會差錯的。如果我們捨棄經典,去依那些天天講吉凶禍福、神通的,跟這些人去學,一定要走錯路,這是希望大家要特別注意到的。這位林神他代表的善慧地,這是第九地,稱之為善慧地,成就無礙辯才,說法度生。凡是第九都是代表法師地,都是代表法師弘法利生。第十地這叫灌頂位,那是代表成佛。它每一地都有個表法的義趣,我們要明瞭、要認識它。好,請看我們今天選擇的這個一段,前面這個文我們就省略掉,從:
【時彼林神告善財言。善男子。菩薩有十種受生藏。】
這個很重要,我們學佛想成佛,怎麼樣把自己變成個菩薩?這是我們大家都很關心的事情。妙德林神就要開示善財童子,我們聽了之後,實在講對善財的開示,實際上就是對我們的開示,我們仔細的聽,用心在這個裡面學習,必然可以提高我們修學的境界。佛法重實行,特別是這個部分,《普賢行願品》,這一大本都是《普賢菩薩行願品》著重在實行。我們要把它做到,這才能轉自己的境界。我們現在一般人非常關心命運,怎麼樣轉命運?你轉境界,命運就轉了;換句話,轉思想、轉見解,當然命運就轉了,這是非常合理的。
【若諸菩薩成就此法。】
『此法』是底下所說的。
【則能速疾生如來家。】
『生如來家』,就是佛的真實弟子,像《無量壽經》裡面所講的「如來第一弟子」。
【念念增長菩薩善根。】
這一句是講最善,你依教修行,一定增長善根。
【不休不懈。不退不斷。】
『休』是休息,不休息、不懈怠,不退轉、不間斷。
【無厭倦。無繫縛。無疑惑。無迷亂。無怯弱。無惱悔。】
『惱』是煩惱,『悔』是後悔。
【無遺失。】
這個幾句是講離過,所有一切的過失,我們永遠離開了。底下這是講依教修行所得到的成就。
【一切智體等十方界。】
『一切智體』,「智」就是如來的智慧,也就是一切種智,梵語稱為娑婆若海,我們經上常常看到的;換句話說,你就能夠得到如來的智慧。就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般若智慧。『等十方界』,「等」是等取,或者是平等,與十方法界平等。
【隨順佛境入法界門。不退廣大菩提之心。】
這個境界實在說全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雖然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應當學習,努力的去學,不是學不到的,可以學得到的。尤其是修念佛法門,這個法門實在不可思議。這句是特別強調的不退菩提心。
【增長一切波羅蜜行。】
『波羅蜜』,在本經裡面所講的是十種,十波羅蜜。通常一般大乘經裡面講六波羅蜜,就是六度。六度跟十度內容是一樣的,只是在條目上有開合不同而已,內容是一樣的。這是菩薩行的綱領,菩薩行持總離不開這十條綱領,這稱之為十波羅蜜。
【捨離一切世間趣類。】
『趣』就是指的六道,『類』就是講的四生胎卵濕化,六道眾生,我們要捨離六道輪迴,要捨離。捨離六道輪迴,要在因上捨,果是捨不掉的;換句話說,從今天起不再造六道輪迴的因,你將來就不會有六道輪迴的果報。也許諸位聽了之後有疑惑,我現在不造了,可是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造的六道輪迴之因那怎麼辦?它將來會不會再受報?這是個大問題。佛法講因果,當中有個緣,這個緣非常的重要。因永遠不會消失,換句話說,在你阿賴耶識裡面永遠不會滅的,它遇到緣就會起現行,就要受果報,這起現行。因此,佛法懂得這個道理,它特別教你自己掌握到緣,所以佛法一切講緣分,因要沒有緣它不能結果。譬如我們舉個例子,我們這個瓜,瓜的因是瓜子(種子),那個種子如果我們把它放在抽屜裡頭,放一百年它也不會長大。
為什麼?它沒有緣。它的緣是什麼?要土壤、要水分、要陽光、要肥料,這些緣統統具足這個瓜才長得好。這個瓜長得好不好,是看它的緣具不具足,緣具足一定長得好;緣不具足也會長,長不好。所以佛就教我們控制這個緣,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不再造六道之緣,不再造這個緣,我們過去生中雖然有六道的種子,它不會結果;換句話說,不會在六道裡面受六道之身,受這個果報,不會的。我們應該怎麼做法?我們應該全心全力去造佛菩薩的緣,因為我們過去生中也種了佛菩薩的因,每個眾生十法界的因,可以說一樣他都不缺,一樣都不缺,十法界的因統統都有。現在就是看你哪個緣有力量,哪個緣最殊勝,這個緣先受報,它第一優先,它先受報。因此,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我們既然有作佛、有作菩薩的種子,我們為什麼不去作佛、作菩薩?要想作佛、作菩薩,你就要特別加強作佛、作菩薩的緣。這個經就是教給我們作佛、作菩薩的緣,在這上加強。六道的緣我們把它斷掉,這樣才行。
【疾入一切如來智地。神通智力常現在前。種種佛法皆能順入。究竟獲得真實義境。】
這就是講得果的大用。『獲得真實義境』,這是成佛,就像淨土經論裡面所講的常寂光淨土,那才是「真實義境」。下面這個文就重要了:
【何等為十。】
哪十條?我們在這段裡面,就特別強調、討論這個十條。
【所謂願常供事一切諸佛菩薩受生藏。普遍成就菩提心菩薩受生藏。觀諸法門方便修行菩薩受生藏。以深淨心普照三世菩薩受生藏。平等光明普照一切菩薩受生藏。生三世一切諸如來家菩薩受生藏。佛力光明普遍莊嚴菩薩受生藏。微細觀察普遍智門菩薩受生藏。法界變化種種莊嚴菩薩受生藏。速疾履踐諸如來地菩薩受生藏。】
這是把菩薩十種『受生藏』的名稱說出來了,這個名稱裡面,它的意思是有橫有豎,豎說,可以說將菩薩四十一個位次統統都包括在其中。第一相當於十信,第二就相當於十住菩薩,第三這句裡面相當於十行、十迴向,第四句是初地菩薩,第五句是從二地到七地,第六句、第七句都是講八地菩薩。第六句,是講八地菩薩自分,就是在八地菩薩自己修行的本位上;第七句,是講他再努力精進,他可以能夠升到九地。第八句就是九地菩薩,第九句就是十地菩薩,最後一句是講等覺入如來果地。這是十句名稱,我們在此地不必細說,因為下面它這個十句每條都要給我們細講,再看底下經文,這就細說了。
【善男子。云何名願常供事一切諸佛菩薩受生藏。】
這就給我們解釋了,所以我們把研究的重心,放在這段經文上。菩薩叫著善財童子:
【善男子。此菩薩初發心時。】
諸位要記住,這個第一條是講十信位的菩薩,這是初學的,所以說『初發心時』。
【作如是願。】
他初發心學佛,他發這樣的願,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我們初學有沒有發這個願?他發的什麼願?
【我當親近承事諸佛及諸菩薩。現見諸佛。恆生歡喜。】
我們有沒有發這個心?我想大家也都有這個心,雖有這個心,這個心願不強,你沒能做到。雖然學佛,還是常常遠離佛菩薩。怎麼說?這五欲六塵一現前,佛菩薩都忘得乾乾淨淨,這就遠離了。要怎麼樣才是真正『親近承事』佛菩薩?今天佛菩薩都不住世,可是佛的遺教留在人間,佛的儀容我們也常常見到。我們要把彩畫的、泥塑木雕的這些佛菩薩形像要當作真人來看待,早晚焚香禮敬供養。這個供養不拘在形式,內心裡面對於佛菩薩確實有一種恭敬的心,這就是供養。恭敬要有具體的行為,具體的行為是指什麼?是指的讀誦大乘,經典是佛菩薩的遺教,我讀經就等於聽佛菩薩給我開示,要以這樣的恭敬心來讀、來接受。聽開示的時候,經上常講「諦聽、諦聽」,所以我們讀經的時候就要像佛常常叮嚀囑咐,要諦聽。諦是什麼意思?這個心裡面一念不生,沒有一個妄想,這才叫諦聽。
所以讀經的時候,展開經卷,從頭念到尾心裡一個妄想都沒有,經裡面什麼意思不要去想。我們專心就是聽佛開示,不要想佛給我們講的開示裡頭是些什麼意思,不要想,因為你一想就打妄想了,就不是諦聽。諦聽裡面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妄想,這才叫諦聽。所以這樣念經會得定,會得三昧,這樣念經會開悟。一打妄想你三昧也沒有了,開悟也不可能了,悟門就堵塞了。所以你要會聽,每天在佛菩薩面前念一卷經,要這樣念法,這就叫承事供養如對佛前。我們以這樣的恭敬心,也不要求定,也不要求慧,自然成就定慧。因為你有求的心,這個心就是妄念,妄念就是定慧的障礙。所以要把一切妄念統統放下,這樣去讀經。『現見諸佛,恆生歡喜』。
【於諸佛所。以尊重心恭敬供養無有厭足。】
我們今天最重要的是對於經典,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的真身所在之處,這是法寶。佛不在世,三寶裡頭是以法寶為第一,最重要。我們沒有佛像,沒有供養佛像不要緊,我們不讀經、不念佛,我們不會成就。所以只要我們天天讀經、天天念佛,雖然沒有佛像一樣成就。由此可知,佛不住世,法寶是第一,我們要讀誦。供養裡面,除了自己讀誦依教修行之外,還要流通。如果沒有流通,我們所修學的佛法只有自利,不能利他,那就變成自了漢,絕對不是佛的本懷。佛的心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聞到佛法,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這是佛的本願。因此我們盡心盡力去弘揚佛法,去流通佛法,這才是『恭敬供養無有厭足』。要把這個事情,做為我們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業,其他的事業附帶的。附帶什麼?我們這身體在世間,你們在家同修有家庭,總得要生活,附帶的是維持我們一個生活就夠了。多餘的精神、多餘的體力、多餘的財力,都要把它用在弘法利生的大事業上,這才如法。你看人家菩薩初發心發的這個願就很偉大,值得我們敬佩。
【增長淨信。心無退轉。】
他的清淨信心天天在增長,他的願行沒有退轉過。
【積集功德。恆不斷絕。為欲清淨一切智性。積集善根令增長故。是為菩薩第一受生藏。】
這個意思總括起來講,就是念念都像諸佛菩薩的大願一樣,利樂一切眾生,莊嚴國土。受持正法,弘揚正法,流通正法,這才是智慧現前,智慧的大用。所以,佛在這段經文裡面告訴我們,『積集功德』,『積集善根』,不但「積集」,都要叫它『增長』。這是第一個菩薩『受生藏』,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再看第二段:
【云何名菩薩普遍成就菩提心受生藏。】
前面是十信位,這第二就是十住位,十住菩薩就發菩提心了。我們在《金剛經》上,在《大乘起信論》上,乃至於在《楞嚴經》上,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初住菩薩發菩提心,所以初住叫發心住。由此可知,不發菩提心則已,一發菩提心就是初住菩薩,圓教初住,這個地位相當之高。我們通常講小乘阿羅漢,阿羅漢要跟圓教的菩薩相比較,阿羅漢只等於第七信位的菩薩,你看,比這個初住菩薩還要差很多,七信往上面去有八信、九信、十信,再到初住,差這麼多,小乘阿羅漢。實在講阿羅漢等於七信位菩薩,只有一個方面他相等,斷煩惱,見思煩惱斷了。要論功德,要論禪定、智慧、神通、道力,那阿羅漢怎麼比也比不上,就是比不上七信位的菩薩。所以他這個等只是將見思煩惱斷了,七信位也是斷見思煩惱。
這個地方我要特別提醒同修的,什麼事情?淨土經論上講,這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帶業往生,下下品往生凡聖同居土他也圓證三不退。為什麼?大家要記住,發菩提心。你看看《無量壽經》、你看看《觀無量壽佛經》,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論是上輩、中輩、下輩,《無量壽經》講的「三輩往生」,統統有發菩提心,可見得發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一樁事情。我們發菩提心,實在講跟圓初住的菩薩比,那是比不上的。人家是真發了菩提心,我們那個真的是沒有法子達到,我們要發一個什麼?相似的菩提心。心跟他差不多,雖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要發個相似的菩提心這樣才行。那菩提心是什麼?這段經文說得很詳細,所以我們要特別留意。菩薩所講的這個心,我們有沒有?我們有沒有去做?雖然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告訴我們,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發無上菩提心。這個話說得沒錯,一點都不錯,這是與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實在講是同樣的發心,因為他們每個人也是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不曉得這個生活當中,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處世、來待人,此地講得明白了。
【所謂起深厚大悲心。於諸眾生能救護故。】
這是第一條,不但是慈悲,真正的慈悲是大慈大悲,念念這個心裡頭都不忘要救度一切眾生,有這個心。你有這個心當然就有這個行為,決定表現在你日常生活當中。究竟圓滿真正的救護一切眾生,給諸位說,無過於勸眾生念佛。我們要勸一切眾生念佛,我們要以種種方法,教一切眾生知道阿彌陀佛,教一切眾生知道觀世音菩薩。我們這個基金會,每位同仁都有這個心願,所以我們努力向這方面去做。在台灣,我們會常常常常看到許多這是像標語牌子一樣,「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電線桿什麼到處都有都有掛的。我們曾經做了七千多個,到處去釘,遍滿全省,連蘭嶼、馬公我們都去釘過,這是一種方法。另外一種方法,我們在電影院打廣告,很多年前我們就開始做,電影院裡面做廣告。公共汽車裡面,我們做廣告,我們都印著佛像,都是勸人家念阿彌陀佛、勸人家念觀世音菩薩。
再有把我們講經的消息告訴大家,這點過去我們剛剛創辦的時候常常做,現在不常做了,都是想盡方法勸人念佛。我們印的藍色的貼紙,印的南無阿彌陀佛,那是供給國外人用的,國外不能隨便亂貼東西,那犯法的。那貼到哪裡?貼到他家裡門上,這個不犯法的,這個警察管不到的。所以我們印的紅紙長條的南無阿彌陀佛,我們送給那些同修,他們都貼在門口,我們找他們也很好找,一看到貼著南無阿彌陀佛就曉得是我們同修。那個藍的、紅的貼在汽車上,前面、後面都貼,這是使外國人看到他也會念一句,我們有英語翻譯的,翻譯的南無阿彌陀佛。所以要想盡方法去救護一切眾生,印送經書、印送佛像、印送佛菩薩名號的貼紙,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我們應當盡心盡力的去做。這是第一個是大慈悲心。第二:
【起供養諸佛心。令諸如來增歡喜故。】
剛才我們所講的這些做法,就是供養諸佛;救護眾生,就是供養諸佛。諸佛看到我們這樣做,沒有不歡喜的,可以說是佛看到你這樣做法,無比的歡喜。如果要佛對你特別歡喜,那還有辦法,有什麼辦法?你要發心出來講經,講淨土五經十方諸佛那就特別歡喜,特別加持你,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弘法利生。講經不一定要出家,在家的身分一樣。我學佛三十多年,我所看到成就的人,在家比出家多。我看到不少往生的時候,沒有生病預知時至,多半都是在家人。他不生病,一個月之前他就曉得哪一天走,到那一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毛病沒有,說走就走了。所以那個佛要是真正念好,有不思議的功德,有不思議的好處。什麼好處?告訴大家不老、不病、不死,你看這個好處人人都想,人人都想不到。
佛門裡頭有,確實叫你不老,老而不衰,六根都健康,沒有毛病這就是不老,不生病。死的時候預知時至,又不害病,說走就走了,沒有死苦。不但沒有老病死苦,再告訴諸位,那個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都可以念掉。世人八苦交煎,佛要真念好了,八苦都沒有了,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好處。我們自己得到這個好處,如果不能把這個好處介紹給別人,我們對不起佛,我們對不起眾生。這種好處,佛給我們,佛要給一切眾生,所以我們要想報佛恩。我們要供養佛,那我們就要常常把這些真實的利益介紹給大眾,推薦給社會。他相信,那他是有善根,他這一生必然成就了;他不相信也不要緊,不相信,種子種到他的阿賴耶識裡面去,不會壞的,將來他遇到緣也會起現行。換句話說,只要種了這個種子,早晚都會往生到西方世界去的。因此,我們要努力去做,這是真正能供養,『令諸如來生歡喜故』。再看底下一句:
【起。】
『起』就是生起。
【勤求正法心。於諸所有無吝惜故。】
去求正法,一切大乘佛法都是純正之法。第一正法,給諸位說,是念佛的法門。你看看《華嚴》,這大家推崇的,沒話說的,稱為經中之王,稱為根本法輪,這對《華嚴經》的尊重。可是《華嚴》是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歸宿。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他就是修的念佛法門,他是念佛求生淨土。大經上說,這就是《華嚴》前面講的,「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為什麼?因為念佛他才能成佛,他念菩薩就成菩薩。我們之所以不能成佛,我們天天念貪瞋痴,這個不得了,念貪瞋痴是什麼回事情?念貪瞋痴就是念三惡道。貪是餓鬼道的業因,因緣;瞋恚是地獄道的因緣;愚痴是畜生道的因緣。咱們天天念貪瞋痴;換句話說,我們天天在造三惡道的業,我們的前途當然是三惡道。十地菩薩聰明,真正有智慧,他一心一意想作佛,他菩薩都不念,始終念佛。
我們再看看這部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位參訪的德雲比丘,教他念佛的法門,第一個善知識教他念佛。最後一個,第五十三位普賢菩薩,不但教他念佛,教他十大願王,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看是不是徹始徹終不離念佛!這是《華嚴》給我們的啟示。當中五十一位善知識,說實在的話,顯示出一個念佛人如何面對社會,如何面對著我們現實的生活,這部經裡頭就是講這些道理,所以這「普賢菩薩行願品」非常實用。所以要曉得『勤求正法』,正法裡頭有第一純正之法,無過於此。所以「普賢行願品」是淨土五經之一,可以說最早提倡念佛法門,提倡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普賢菩薩,華嚴會上提倡的。因為這個時候方等經還沒有講;換句話說,彌陀三經都還沒說。在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已經就提倡,求生極樂世界了。所以我們講到「勤求正法」,要曉得第一純正之法就是淨土。
『於諸所有無吝惜故』,「所有」是指世出世間法你要能夠捨棄,不要「吝惜」。世間法我們要捨,佛所說的一切大乘佛法,我們也要捨,為什麼?我們只取一個念佛法門,勤修正法,要專修。善導大師告訴我們,專修淨土的人,身專禮阿彌陀佛,禮拜,我們拜佛就拜阿彌陀佛;口專稱阿彌陀佛,口裡常念阿彌陀佛;意專想阿彌陀佛,天天想阿彌陀佛。因此,我們對於淨土三經、五經一論要熟,要多讀。多讀什麼?常常想經裡面的境界,就是想阿彌陀佛。所以必須要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變成我們自己的本願。我們跟阿彌陀佛同願、同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如果真正的把《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把裡面這些理論、見解、方法、境界,都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你必定上品上生,這叫真正學佛,真正念佛人。我們的思想見解就是《無量壽經》、就是《彌陀經》,這才能成功。絕不是早晚課誦把這個經念一念,念給佛菩薩聽,那個沒用處,那不行的。念了之後要反省、要檢點我們自己有沒有做到?究竟做到了幾成,要盡心盡力去做這樣才行。
對於其他一切法門,我們把它暫時放在一邊,要把它放下,縱然想學,想學不要緊,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學不遲。你想想看,你要專心的話,你這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花開見佛,不得了。如果你要搞個下品下生,給你說個還得十二劫花才開。十二劫的時間很長,當然比起經上講的,我們凡夫修成佛三大阿僧祇劫,那是短得太多了,十二跟三大阿僧祇劫不能比。所以還是西方極樂世界快速,它那邊最晚的十二劫成就;最快的,生到那邊就成佛了,花開見佛。所以我們要發大心,什麼大心?我們要求上品上生。上品上生,那你這個「勤求正法」,這點非常重要。你要勤求正法,世出世間法要放得下,決定不吝惜,要放得下,所以這個很重要。這樣說《華嚴經》裡面很多開示的確是有好處,確實我們馬上就能用得上的。再看底下一句:
【起所作廣大心。令一切智悉現前故。】
這句說明了,智慧與心量有關係,不但有關係,而且是真正成正比例。你心量愈大,智慧就能夠現前;心量很小,不能容人,給諸位說,這個人沒智慧。我們世間人看,這個人很聰明,那是佛法裡講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一定是心量大的人才有,心量小的人充其量有一點小聰明而已,就是世間的聰明智慧。為什麼?他那些聰明,實在講就是我們所說的不正用,那個聰明智慧都用來自私自利,都用來增長貪瞋痴慢,他搞這個東西。他一生追求的是名聞利養,追求的是五欲六塵,他搞這個錯了,大錯特錯。為什麼?這些東西帶不去,沒有一樣能帶得走的。真正聰明人,他所作所為他能帶得去,那才叫真正聰明人。
所以必須要發『廣大心』,把你的心量拓開,念念為一切眾生,念念為諸佛菩薩。諸佛菩薩要普度眾生,我們念念想盡方法來宣傳佛教,來弘揚佛教,來流通佛教,豈不是講上為諸佛,下為眾生嗎?這樣把我們心量拓開,這個智慧就會現前。為什麼?那個自私的念頭沒有了。障礙智慧最嚴重的就是自私自利,凡是自私自利他的智慧決定透不出來,不是別人障礙他,別人障礙不了他,他自己障礙他自己,這是沒辦法的。所以佛把事實的真相告訴我們,我們自己要想將本性裡面般若智慧透出來,就得把自私自利這個念頭化解掉,化成念念為一切眾生、念念為諸佛菩薩,把它轉過來,智慧才能現前。
【起圓滿大慈心。為普攝取一切眾生作饒益故。】
這慈悲心,『慈』是給眾生快樂,令眾生得究竟樂,這是大慈之心,普遍的『攝取一切眾生』,給他們最豐饒的利益,『益』是利益,最豐饒的利益。所以俗話說,我們自己有福讓大家享,不要自己享。大家享,你的福報就大;你那個福報一個人享,沒幾天就享完。福報跟大家享,這個福報永遠是享不盡的,享不盡的福報。這句就是這個意思。
【起不捨眾生心。被求一切智堅誓甲故。】
『誓』是誓願,堅固的誓願,『甲』是比喻,「甲」是甲胄,比喻誓願堅定。什麼誓願?不捨一切眾生。「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我們真正要發這個心,這是大悲心的德用,念念不捨一切眾生。念念不捨,當然你會盡心盡力的去幫助一切眾生,只要我們能力做得到的,沒有不幫助。雖然這樣說法,諸位要記住,佛法利眾生是以智慧為基礎。所以佛門常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就有流弊。為什麼?失去理智,慈悲方便就有流弊了,就錯了。佛門又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方便都要依理智,不能依感情,這點大家要記住;換句話說,我們對人慈悲、方便必定是善法。恆順眾生也是順他善法,不是順他惡法,他作惡,我要隨順他那就錯了,善惡要辨別得清清楚楚。
【起無諂幻心。得如實智。普照一切差別法故。】
無諂、無幻,『幻』就是虛幻不實,『諂』是諂媚巴結,這都是不真實的心,都不是真心。真心裡面沒有諂媚,也沒有虛幻。所以這個要離開,離開一切妄境,才『得如實智』,真實的智慧才能夠現前;換句話說,妄心裡面不會有真實智慧的。所以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觀無量壽佛經》裡所講的,「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就是以真誠之心處事待人接物。真誠的心要利益一切眾生,要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惡,要這樣做才對,你才能得有如實的智慧。『普照一切差別法故』,「差別法」就是講九法界依正莊嚴,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起如說而行心。修習菩薩一切難行諸苦行故。】
這句前面半句的意思,就是言行要相符,言行一致。後半句是勸我們要修菩薩一切難行的苦行,不要怕苦。為什麼?怕苦,苦難那些眾生你就捨棄了,你就不能度他。苦難的眾生特別的可憐,真正發大悲心,度苦難的眾生,應該列入第一優先,他太苦了,我們第一個要幫助他。所以不怕苦,不畏難,這個才是勇猛之心。
【起不誑一切諸佛心。願常守護一切如來大誓願故。】
誑是騙人,這條我們的確要多念幾遍。為什麼?很多人都犯這個毛病,這是真正對不起諸佛。天天在諸佛面前念,念的什麼?『一切如來大誓願』,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一條沒做到,這不就是『誑一切諸佛心願』嗎?「誑」是欺騙他,沒做到。你看,此地菩薩勉勵我們,要「不誑」,我們要真正做到,做到就是『守護』。要把這個四弘誓願做到,自己真的要斷煩惱,真的要去學法門。學法門,我也跟諸位說過了,我們修淨土的人是五經一論。
我們讀經就讀這五種經,研究就研究這五種經。這五種經確實能夠幫助你離苦得樂,破迷開悟,能生淨土,不退成佛,確實能夠做得到,所以希望大家多多的留意。學佛一定要抓到一個重點,一定要有個方向、有個目標,我們才能看得出自己顯著的進步。你說漫無目標,沒有方向,那個進步就很難,將我們的時間、精力都浪費掉。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一切經典裡面,我們選擇這幾種,一生當中專修,這才是「常守護一切如來大誓願故」。如果專修淨土,我跟諸位說過了,一定要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那就是「守護一切如來大誓願故」,那是真正的大誓願,無比的大誓願。底下還有兩句,我們把它念掉:
【起一切智大願心。盡未來際調伏眾生無斷絕故。】
這句是教化眾生,這個心願不可思議,『盡未來際』不是一生,生生世世發願度眾生。『調伏眾生』,就要度眾生,不疲不厭,永無斷絕。這是最後一句,要發長遠心,要發恆心,不間斷的心。
【此十為首。】
這個十句。
【有佛剎極微塵數菩提心大功德聚。若諸菩薩成就此法。則得常生諸如來家。是為菩薩第二受生藏。】
這個十條,可以說把菩提心的德用,非常具體的給我們提示出來,我們應當學習,應當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所謂修行就是依照這個標準,把我們過去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修正過來,這就是修正的標準,這是菩薩成佛的標準,你想想多麼重要。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