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疏論節要研習報告  (第二十集)  1997/11/2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6-0020

  請看講義:

  【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飲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燄。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前面曾經說到,只要是顯示諸法的義理,一切法都是教體。這一段經文,這是世尊叫著阿難跟他說的,說明這個事實的真相,也就是說明一切諸法無非佛事。既然是佛事,那就是教體,就是教化眾生所依據的理體。文雖然說了這麼多,實在講還是略說,省略到不能再省略。廣說是說不盡的,一切諸佛無量劫也沒有辦法說盡,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懂。

  『或有佛土』,這個「或」是或者有,意思是並不盡然,有些佛土。為什麼有些?諸佛說法都是應機而說的,眾生的機緣不相同,所以佛說法就不一樣。因此,我們如果細心去觀察,佛在經上所說的種種法,以及說法的儀式,也就能想到,那個時代眾生是屬於哪一類的根性,自然可以明白。『以佛光明而作佛事』,大概這都是一類根性很利的。實在講,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佛菩薩哪裡會像我們這樣講經說法,沒有!華藏世界的菩薩皆是破無明、證法身的法身大士,這個境界裡面不但沒有分別執著,連妄想都沒有了,諸位想想那怎麼說法?西方世界是大光明藏,沒有一樣東西不放光,佛全身放光,所有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也是全身放光,一切物質現象皆放光明,所以西方世界不需要日、月、燈、火,不需要!大光明藏,光明而作佛事。

  什麼叫做「佛事」?這兩個字我們必須要清楚、要明白,佛是覺悟;換句話說,能令一切眾生大徹大悟,這個事情就叫做佛事。所以「佛事」千萬不要誤會,為亡者誦經超度叫佛事,那就全都搞錯了。一切經論裡面講的佛事,跟我們現在世俗裡所謂的佛事,風馬牛不相干,這是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的。能令一切眾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能令一切眾生斷煩惱、證菩提、了生死、入大涅槃的,這就叫做佛事。作佛事方法無量無邊,所謂是無量法門,種種形式皆不相同;但是它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令一切眾生覺悟,所以都稱之為佛事。在極樂世界、在華藏世界,佛是以光明作佛事。這些菩薩們,法身大士,他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那個地方實在講,不能叫六塵,六塵是對我們這說的,六根所接觸的境界無一不是佛事。諸位讀《無量壽經》多少能有一些體會,西方極樂世界所謂「六塵說法」。

  『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這是屬於這一類的。『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這是一種特別的機緣成熟,感得佛菩薩的化身。這些事情古今皆有,如果我們細心時時刻刻能夠留意,也許會發現、會見到。在過去台灣周邦道的夫人,在大戰之後,她住在南京,曾經見到地藏菩薩的化身,那是化身而作佛事。地藏菩薩變化一個出家人,到他家去化緣,化也不多,化五斤香油,並不多。周夫人那時候沒有學佛,看到這位出家人化緣也沒有給他,以後這位出家人就走了。走了之後,她忽然覺悟了,覺悟就是佛事,覺悟什麼?他們家的庭院很深,她住的地方我曾經去過,三道大門,大門進去是很大的院子,樹木花草很多,然後再進二門,才到她裡面,所以有三道門進去。這位出家人到她那裡化香油,還講話講了好半天,她也沒給他。他走了之後,忽然想到三道門沒有開,他怎麼進來的?人不見了,他怎麼出去的?這個時候想起來,寒毛直豎,才曉得那不是人。但是現的出家人像是很和藹、很慈祥,並不是很恐怖的樣子。

  這個事情就一直耿耿於懷,一生當中遇到這麼一樁事情,白天遇到的,又不是晚上作夢,境界太清楚。以後到台灣遇到李炳南老居士,把這個事情告訴李老師,李老師說:可惜!你遇到的是地藏菩薩。她這才覺得真後悔,那時候沒有拿香油給他。以後她就常念《地藏經》,常念地藏菩薩,念得很有感應,因這個因緣而學佛。這就是以化人而作佛事。所以各人入佛的因緣不相同,佛菩薩統統照顧到,真是無微不至,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像周夫人與地藏菩薩化身的事情,在佛法裡面講冥感顯應,她並沒有求,菩薩忽然就來了,菩薩就應了,非常明顯的應。雖然沒有心求,她求的念頭很弱,自己都不能覺察,確實有這個意念,意念從哪裡來的?過去生中的善根。這個善根興起,因為自己煩惱雜念很多,這個念頭雖然起,沒有覺察到,微微的念頭起來,佛菩薩那裡感應到了。我們想是很微弱的電波,一般都感受不到,但是佛菩薩感受到了,很明顯的來應,叫冥感顯應,這是這一類的。

  這一次你們也有不少同修到普陀參加觀音菩薩聖像開光典禮,李木源居士告訴我,大家都見到觀音菩薩現像在空中,這個可以說是顯感顯應。明顯的求觀音菩薩,雖沒有求觀音菩薩現像,那感應的力量很大,你到那邊去朝拜,到那邊參加聖像開光典禮,這是很明顯的,所以觀音菩薩現身,這是屬於顯感顯應。另外還有冥感冥應、顯感冥應,都是真實的,所以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菩提樹是釋迦牟尼佛成道的處所,他在這個樹下打坐,示現的開悟,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所以以後他老人家坐在這棵樹下,我們就叫這樹做菩提樹。佛雖然滅度了,沒有在這世間,後人到這些聖蹟去參訪的時候,有見到這棵樹而受感動,這是菩提樹作佛事。在西方極樂世界,樹木、花草作佛事的就太普遍太普遍了。

  『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這正如古時候,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帶來了釋迦牟尼佛的衣缽。達摩傳給慧可,代代相傳,傳到惠能大師就不傳衣缽了,這是以佛的衣缽而作佛事。六祖以後,因為傳衣缽爭執很多,為了避免爭執,以後傳法不傳衣缽了,這是我們見到的。

  『有以飲食而作佛事』。像經上講的香積國,香積國的眾生六根的舌根最利,你給他看,他看不懂;你跟他講,他也聽不懂;你做一頓飯給他吃,他一吃就開悟了,這不可思議。飲食能夠開悟,所以諸佛如來到香積國去,個個都是頂尖的大廚師、大師傅,廚房的大師傅,都能辦一手好菜好飯,讓這些人一吃都覺悟了,都明心見性了,這是根性不相同。我們這邊要辦起好吃的,增長貪心,不會開悟。這個地方眾生耳根最利,所以佛為我們講經說法。有耳根利的,有舌根利的。

  『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這是講生活的環境,物質生活環境,樓臺亭觀,到這個地方,進入這個範圍,這個園林心曠神怡,就能夠自然的煩惱輕,智慧長。這個境界我們很難懂,實在說要用現代科學家講的話,磁場。佛菩薩在那個地方設計的磁場不一樣,讓凡夫進入這個磁場就能夠受到改變,受到感應,所以以修行的環境來作佛事。

  『有以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而作佛事』。這個裡面有兩種意義。一個是對佛菩薩的相好光明,自然生起仰慕之心。就像阿難尊者一樣,在楞嚴會上,阿難說出他出家的原因,是因為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非常仰慕,他說佛的這個相好,決不是父母肉身所生的,一定是他修行成就的,他喜歡相好光明來學佛,他的目的希望將來自己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用相好接引他入佛門的。

  另一層意思,每一個相好都是果報,果必有因,有人一看到相好光明就想到因緣果報絲毫不爽,真正是種善因得善果。這個意思在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裡面就說得很清楚,三十二相的因果,八十隨形好的因果,如果有興趣都可以去看看,一般人因為看到這個太麻煩、太繁瑣了,所以講經說法也只略為提幾句而已,都不會細講,細講耽誤很長的時間。

  『有以佛身而作佛事』。佛身作佛事在《華嚴經》講得很多,佛的身真是一一毛孔都不可思議,都放無量光明,光中化佛,化佛為一切眾生演說佛法,佛身而作佛事。大概也不是我們六道眾生所能夠見得到,這大概在聲聞、緣覺、菩薩就能夠接觸到,四聖法界裡面有。

  『有以虛空而作佛事』。虛空,有一類根性的眾生,從空義裡面體會到心性,心性像虛空一樣,但是虛空是個頑空,心性是真空,這個空的相雖然是一樣,但是空的性質不一樣,虛空不能現相,心性雖空能現萬象。所以從虛空,佛常常用這些比喻,有一類眾生,他從這個地方悟入。

  『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緣是因緣,各個眾生的因緣不一樣。因緣是多生多劫薰修的習氣,不是一生一世養成的,是多生多劫累積的,所以各個人的因緣不一樣。佛與大菩薩他們觀機的能力殊勝,阿羅漢只能觀五百世,他要看一個眾生五百世以內的,生生世世的業因果報他知道,超過五百世,阿羅漢的能力就達不到了;但是佛與大菩薩,無量劫前的事情,他都能看得很清楚,所以說法就特別契機,遇到佛與大菩薩,沒有一個不得度的。我們為什麼遇不到?佛菩薩既然大慈大悲,為什麼不常常現在我們面前?其實佛菩薩確確實實是常常現在你面前,可惜你不認識,不能怪他,怪自己!這什麼原因?業障,因為自己有業障,所以佛菩薩在面前當面錯過。就像剛才講的周邦道的夫人,地藏菩薩去化緣,當面錯過,不認識!所以諸佛菩薩現種種身在我們面前,我們應當要留意。接著再看下面這一段。

  『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燄,如是等喻而作佛事』,這一句是講比喻。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而用比喻這個方式非常之多,幾乎我們在一切經論裡面常常看見。一切眾生確實因聽比喻而悟入的人很多,尤其是中等根性的人。這些都是比喻,「夢、幻、影、響」,夢大家都容易懂;幻就像變魔術一樣;影是假的,我們人站在太陽底下,站在燈光底下,都有一個影,這個也好懂;響是回音,大的山谷,我們長嘯一聲立刻就有回音過來,這個響是講回音,都是虛幻不實。「鏡中像、水中月」,世人常講「鏡花水月」,就是這個意思。「熱時燄」,燄是火燄,也像夢幻泡影一樣,都不是真實的。說如是這些比喻,能令一切眾生聽到比喻而覺悟,這都是佛事。種種比喻,比喻幫助一切眾生了解事實真相,幫助他覺悟都叫做佛事。

  『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這就像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利、眼根利,眼能看佛經、能看佛像,耳能聽佛說法,佛就以這個方式來作佛事。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就用的這一條。

  『如是阿難』,佛在這裡做了一個結論,上面都是舉幾個例子。「如是」是總結上面,如是等等。阿難。『諸佛威儀進止』,「威儀」是事相,或者是在生活上,或者是在工作上,或者是在處事待人接物上,威儀用現在話來講是規矩,它都有規矩,能令人見到生歡喜心,生恭敬心,這是表演。『諸所施為,無非佛事』,佛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待人接物也好,講經說法也好,一生當中要用我們凡夫人來講,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別的,只為一樁事情,幫助一切眾生開悟,所以「無非佛事」。

  這一段的意思,雖然是一樁一樁分別解說,實際上講,它是圓融的、是圓滿的,不過一樁一樁的說,我們容易體會,容易接受。如果是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很難體會到,可是事實上確確實實是圓融的,無有一法不是佛事。問題是在我們自己粗心大意,我們接觸了不覺悟,所以古德才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人學法,無法不圓。什麼叫圓人?覺悟能力特別強的人,這一類的人就叫圓人,他的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都能覺悟,他都不迷。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圓人跟其他人的差別在什麼地方?給諸位說,圓人心是清淨的。其他的人心不清淨,也就是說他有分別,他有執著,他有妄想;而圓人的分別執著非常薄弱,也就是我們一般人常講的,能看得開、放得下,不跟人計較、不執著。真能看得開,真能放得下,就很容易覺悟,如果是大乘經,你要是多讀誦幾遍之後,你在生活上真的是左右逢源,真的是頭頭是道。

  所以「大方廣佛華嚴」不是假的,只要我們捨一切分別執著,雖然不能夠直入這個境界,但是這個境界的氣氛,我們會感觸得到。這個古人有比喻,好像燒火,我們雖然沒有接觸到火,但是接觸到暖氣了,那個溫度我們已經接觸到,就是這個意思。雖然沒有入華嚴境界,華嚴的氣氛感受到了,那對我們的受用幫助就很大了。這就是常講的轉凡入聖,改變我們凡夫的生活,我們也能享受幾成佛菩薩的生活,不能完全享受到,也能享受幾成,那就不一樣了。這是在此地透一點這些消息,告訴我們,《華嚴》如果認真的來學習,真的是有好處,對於將來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當然是有很大的幫助。再看底下這一段。

  【生公云。若投藥失所。則藥反為毒矣。苟曰得會。毒為藥也。是以大聖為心病之醫王。觸事皆是法之良藥也。苟達其會。眾事皆畢矣。菩薩既入此門。便知佛土本是就應之義。好惡在彼。於我豈有異哉。】

  『生公』,我想一般學佛的人對他都不會太陌生,他有一個很有名的公案,「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這一段話是他老人家說的,說得非常好。前面用一個比喻來說,人生病了,總不免要用藥,藥一定要對症,對症那才叫藥,藥是要把病治好;如果這個藥不對症,不但治不了病,反而把病加重了。這一點我們世間人都有這個常識,所以生病決定不敢隨便輕易用藥。即使平常,高貴的這些藥品也要仔細去研究,對我們這個身體有沒有好處?不見得高貴的藥材對自己身體就會有好處,每個人的體質不相同。

  從大的區別上來說,一般人的體質就分做熱性跟涼性。熱性的體質,現在人講進補,他就不受補。藥材裡頭名貴的高麗蔘,對熱性體質的人來說,那不是藥,那是毒。這種熱性的這些藥材,對於體質涼性的,對他有好處,對他有幫助。我的體質是熱性的,如果今天人家送高麗蔘來泡茶,我喝一杯,晚上就不能講經了,毛病就出來了,內熱就出來了,這個就沒有法子,所以自己一定要曉得自己的體質。我的體質是熱性的,一般人講西瓜是涼性的,很多人不敢吃,我可以吃大量的西瓜,沒事!吃得很舒服,體質不相同。所以這是用藥的時候就要注意到。

  『苟曰得會』,會是會通,你要是真正能夠明白它,毒也能治病,以毒攻毒,毒藥也是良藥,它能治病。你真正要懂得藥性,要明瞭病況,對症下藥,這就對了。

  比喻說了之後,再說到正題上。『是以大聖為心病之醫王』,「大聖」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佛為大醫王,這個話說得也很恰當。不但六道凡夫統統是病人,六道外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佛,沒出離十法界的也都是病人。他們病輕,我們的病重,都有病。佛是醫王。病根是心病,所以身病都是從心病來的;心裡沒有病,身體是不會得病的。你的身為什麼會有病?心有病。心病裡頭最嚴重的是三毒,貪瞋痴三毒。我們今天這個世間,現在醫藥所謂是發達,發現許許多多的病毒,他沒有發現貪瞋痴,你說冤不冤枉!沒發現貪瞋痴是最嚴重的病毒,他沒發現;大聖佛陀發現了,這才真正是醫王,所以佛現身說法。

  『觸事皆是法之良藥也』。佛給我們講一切法表法的義趣,如果我們能夠契入表法的義趣,給諸位說,你在這個世界跟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兩樣,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此地又何嘗不是六塵說法?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你在經上讀了,「這很明顯,它在給我們講經說法」。我們這個世間所有一切萬事萬象,一切有情、無情從無間斷的為我們演說妙法,我們沒覺悟。不是它沒有說法,是我們沒有聽到,沒有見到,只能怪自己,不能怪諸法。

  佛菩薩住在這個世界,跟住極樂世界,跟住華藏世界,無二無別。華藏在哪裡?就在此地。離開我們現實生活環境,哪來的華藏?一定要懂這個意思。『苟達其會』,這個意思是假使你通達,你能體會明白了,『眾事皆畢矣』,你的修學大事就圓滿了,就畢業了。就像禪宗裡面所講「識得一,萬事畢」。一是什麼?萬法歸一。一是什麼?前面講過,無所有不可得。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離這個真相,這叫諸法實相。

  『菩薩既入此門』。菩薩是一切眾生裡面,悟性最高的,上根利智,他入這個法門。『便知佛土本是就應之義』。佛土,我們這個土是釋迦牟尼佛的佛土,娑婆世界;「就應」,應是感應。眾生有感,什麼感?所造作的業,業感。我們住在這個佛土,佛是願力應的,佛是願應的,我們是業感的。如果我們把這個業轉變成願,那我們住的佛土就不一樣,那就住真實的報土;真實報土,淨宗裡面講的實報莊嚴土。四土也是天台大師所說的,一切經裡頭並沒有講四土,天台大師說的。說的沒錯,經上雖然沒說四土之名,但是有四土之義,依義不依語。正如同淨宗裡面講的帶業往生,佛在經裡沒有說帶業往生這四個字,帶業往生也是祖師說出來的,可是經裡頭有意思,有這個義,雖沒有這句話,有這個義,我們依義不依語就行了。這個話沒說錯,所以四土也沒有說錯。

  釋迦牟尼佛也有他的報土,實報莊嚴土,法身大士所居的。但是報土之中,裡面變現出來的化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實在說,四土就是一土,一就是四,四就是一,這才叫圓融具德。可是你不入這個境界,雖然在這個地方,你侷限在這個小範圍,你見不到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沒有遠離你。

  所以說『好惡在彼』,「彼」是人心,「好惡」就是分別、就是執著。因為你有分別,把佛的報土變現出方便有餘土,自己去受用;再加上執著,就把佛的報土變現成六道的凡聖同居土,你在這個裡頭過日子,沒有離開。實報是本,就好像這個身體一樣,方便、同居是影,在光底下照的影;沒有本哪來的影,影不離本,本不離影,沒離開。由此可知,只要除妄,不要去求真,求真又是個妄念。所以《楞嚴經》上佛說了真話,「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無所得就是不可得,就是無所有。所以只要契入不可得無所有,你的心真的乾淨了,一塵不染。六祖惠能大師講「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就是真心,本來無一物就是真土。講到法身,講到常寂光土,身土是一不是二,這才說到究竟圓滿處。『於我豈有異哉』。這個「我」不是我們凡夫執著的我,這個我是真我,就是真如自性,沒有兩樣。生公的這一段話,意思說得很深,都是講的諸法實相。請看講義:

  【香積世界。餐香飯而三昧顯。極樂國土。聽風柯而正念成。絲竹可以傳心。目擊以之存道。】

  清涼大師這幾句話告訴我們,善學的人見色聞聲無不是道,那裡要用言語?實在說,言語傳法真正是不得已。固然可以傳法,可是被一切眾生誤解、曲解了,比比可見,不在少數。所以宗門它知道這個事實狀況,乾脆不用言語文字,直截了當教你用心去體會,所謂是「以心傳心」。什麼心?不是達摩的心傳給慧可的心,慧可的心再傳給僧燦的心,不是這個,這怎麼傳法!這個傳法現在講要用外科手術了,不是這個傳法。

  心是什麼?萬法皆是心。你在一切萬法上體會到,心法是一不是二,你就會了。諸佛之所以成佛,就是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要明白通達了,你就成佛了。這個地方舉幾個例子說。『香積世界』,餐是吃,這地方當動詞講,『餐香飯而三昧顯』,剛才說過,他們是舌根很利,六根裡頭舌根最聰明,品嘗味道他就入三昧,就得正受。正受是什麼?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那個受就是正受。我們試問:他知不知道酸甜苦辣?如果嘗味道,酸甜苦辣都不知道,那個舌頭麻木不仁了,那還能叫成佛嗎?哪裡是能成佛?樣樣清楚,樣樣明瞭,而又沒有分別執著,這才叫正受。我們是樣樣明瞭、樣樣分別、樣樣執著,壞了,所以不能叫佛!石頭雕的人,木頭雕的人,你把味道讓它去品嘗,它那個舌頭什麼都不知道,它也不叫做佛。樣樣都清楚、都明白,而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叫三昧,這叫做正受。

  我們這個世間人,聽經聞法而三昧顯,佛講這些道理,講這些事實真相,我們真的明白了,真正覺悟了,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然後你的生活是正受。你這個享受跟世間人享受沒有兩樣,世間人吃甜的,你也知道甜;世間人吃酸的,你也知道酸。他有分別執著,我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心清淨的,清淨心就是正受。他有分別執著,他有貪!這個不錯,回去怎麼做,到哪裡去找材料,他心裡有煩惱,他沒放下,他那個受就不是正受。他有欲望,他裡頭引發的是貪瞋痴,三昧引發的是戒定慧,這個就是感受不相同的地方。世間人的受是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都不是正受,離開這五種受,這才叫三昧,才叫正受。

  西方極樂世界,聽聽風聲、流水聲,寶樹枝條花果相碰的音聲,『而正念成』。什麼叫「正念」?正念是沒有邪念,離開一切邪念,那個念才叫正念。什麼是邪念?與煩惱相應的是邪念,也就是說與貪瞋痴慢疑相應的是邪念,起這個念頭會落在這些心所裡頭,煩惱心所。《百法明門論》裡面告訴我們,煩惱心所歸納起來有二十六個,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惡心所,與這個相應是邪念。除這個惡心所之外,還有十一個善心所,與這十一個善心所相應也是邪念,不是正念。善惡、邪正兩邊統統離掉了,那個念才叫正念。初學的同修,聽這個說法恐怕也不太好懂,也很難體會,跟前面的例子相同,沒有兩樣。正念成就的人,我們問他,他知不知道善念?他知不知道惡念?知道!很清楚、很明白。雖然一切明瞭,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是正念。

  諸位讀《華嚴經》,《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諸佛如來,都是法身大士,他們都是正念成就的人。但是他們所表演的,各種不同的身分,各種不同生活的方式,有歡樂也有苦惱,有善法也幹殺盜淫妄,那是什麼一回事情?他們統統住在正念之中,他們種種表演皆是佛事,都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的。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幫助他覺悟的手段不一樣。

  世間有一些人喜歡聽戲的,你叫他來聽經,他決定不肯來,你叫他去哪個地方聽戲,他去了。佛菩薩就可以把這個經編成劇本在那裡表演,讓他去聽戲,聽了之後,他就開悟了,方法不一樣。現在一些年輕人喜歡卡拉ok,你們能把經本變成又唱、又跳、又蹦的,讓他跳幾次、蹦幾次,他在裡頭就開悟了,就聞到佛法了。五十三參就是表演這些,所以那些表演的人都是正受。由此可知,佛家的善巧方便。善,不捨三昧、不捨正念是善,巧是什麼?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投其所好,讓你在這個裡面去覺悟、去體會。

  佛門裡頭《大藏經》裡面,這麼厚的本子,我看到有兩大本,在《嘉興藏》,我看的是《嘉興藏》,他們縮印的二大本,裡面是什麼東西?統統是唱歌的歌詞,我們看到這個歎為觀止,佛門這些祖師大德真了不起,把佛法變成歌曲。很可惜的現在沒有人去演唱,譜成曲子都可以唱。在從前大多數是用蓮花落跟黃梅調來唱的,很多,這都是一般民間非常愛好的。所以佛法、佛經可以把它寫成劇本,可以拿到舞台上去表演,可以放在電視上做連續劇。

  上一次也正在我們這個學期當中,從中國來的游本昌,演濟公的,他到這個地方來看我,很難得,我就把它劇本裡頭加了許許多多的佛法進去,所以他第二集裡佛法的味道就很濃,用這種方法講經說法。我還教他,最好能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編作五十三個單元的連續劇,拿到電視上去表演,這五十三參要細細的說一說,讓他們寫劇本的人,明瞭用什麼方式來表達,把佛經的經義,佛事用這個方式表達出去來覺悟眾生,所以樣樣都是佛事。

  在中國古代教育不普及,根本都沒有學校,只有大戶人家請一個秀才,教教自己家裡幾個子弟而已,稱之為私塾。從前國家這些帝王,主管地方的這些官吏,用什麼方法來教化廣大的人民?用戲劇。每年總有一些喜慶的聚會,利用這個時間來演幾天戲,時間短的三天、五天,時間長的可以演到一個多月。因為中國是農業社會,特別是在農閒的時候,這個時候請戲班來演戲。演戲的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叫廣大群眾接受教育。所以中國的戲劇,歸納到最根本的,它裡面的中心思想,所謂忠孝節義,教忠、教孝、教節、教義。如果社會大眾都能夠懂得這個道理,社會就安定,人人曉得善有善的報應,作惡一定沒有好下場,他處事待人接物,他就不會用惡心。縱然作惡,自己也常常提心弔膽,怕報應現前,他有所畏懼。這種效果從哪裡來的?都是從戲劇表演上所產生的。

  所以古時候這個戲劇,不是娛樂是教育,是用娛樂的手段達到教學的目的。這個構想,我們在歷史上所看到的,第一個是孔老夫子,是他的想法。孔子之前,當然也有聖人,這些聖賢可能他們也想到,但是書上沒有記載,記載的是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刪詩書,訂禮樂。所以中國古代的樂,歌舞、音樂、表演,目的是教育不是娛樂;不像現代,現代是純粹娛樂,裡頭沒有教育。中國是把教育用娛樂的方法來達到,這的確是高度的藝術,藝術的教學。在佛經裡面我們所看到的,諸佛菩薩教化眾生,那是達到最高的藝術水準,真正做到究竟圓滿。

  『絲竹可以傳心,目擊以之存道』,這兩個都有公案。絲竹代表的是音樂,音樂的演奏,可以能夠感動人心,可以能令人心覺悟。「目擊」是眼睛所接觸到外面的境界,所謂「翠竹黃花無非般若」。根性大利的人能夠在物質環境裡面,他所接觸到的時候,能夠恍然大悟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一段是說明,決不是僅僅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這個世界並不例外,只在我們個人用心不同。真正有道心的人,心地清淨的人容易覺悟,何況讀經聞法。再看底下這一段:

  【苟能得法契神。何必要因言說。】

  如果我們真正能夠得法,這個『得』就是通達的意思、明瞭的意思。宗門裡面常講「會麼?」你會了,這個會就是會得的意思。『法』是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真的要是明白、通達了。『契』是契入。『神』在此地可以當作心性來講,心性是不可思議的,神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神奇莫測,就是自性、真心、真如。佛經裡面名詞術語很多,都是說這樁事情。你真正是能體會得,六根一接觸,你就能體會得,『何必要因言說』?

  言說實在講是末技,不是很高明的方法。言語範圍是非常有限,而事實往往是言語的能力達不到,用言語來表達,一定要通達。藉著言語這個方式要能夠突破,你才能夠通達,才能夠明瞭;否則的話,如果死在言語句下,這個言語就變成一種障礙,文字障、語言障。所以佛菩薩都教給我們離言說相,這個離就是要突破,我們要藉著言語,但是要突破言語;要離文字,藉文字要突破文字,所謂是意在言外。但是不用言語,也沒有辦法引發出來,言語文字引導而已。希望你從這個引導,你能夠突破,契入真實,這就對了。

  宗門不用這個方法,用更直截的方法,是好,但是那種直截方法,必須要上上根人才行,中下根人那個方法用不上,所以中下根人還是言語文字比較妥當。一定要善教、要善學,善教就是教你不要執著言語文字,善學是能夠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那就善了,這樣才能夠契入。請看講義:

  【華嚴性海。雲臺寶網。同演妙音。毛孔光明。皆能說法。華香雲樹。即法界之法門。剎土眾生。本十身之正體。一切世間諸境界。皆悉能令轉法輪。】

  這是清涼大師就《華嚴》的教義,跟我們說出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佛法裡面最圓滿、最究竟的佛法。不但是一切諸佛如來,一般講十方三世,三世有過去、現在,還有未來,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演說這個法門,從來沒有間斷,從來沒有欠缺,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演,無時不演。我們這個生活空間也包含在其中,沒有說我們這個世界是在其外,沒有!這就是講的法爾常說,這是事實。

  但是若非圓教根性的人,跟他講了,他也不相信,哪有這回事情?他們這些人看到,有的地方有佛說法,有的地方沒有佛說法,他看的完全是跡象,跡象也是看在一邊,也沒有把這個跡象看圓滿。看了之後,在這裡面生起嚴重的分別執著。由於看的角度不相同,體會的不一樣,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矛盾鬥爭,種種知見,都是沒有把事實看清楚所發生的。所以佛教化眾生的對象,最歡喜的對象是圓頓根性的人,這是他最歡喜的,好教!他的妄想分別少,知見少,這一類的眾生就好教。

  妄想知見之產生,譬如我們拿這個是水瓶的蓋子,這一邊的人看,這是什麼形狀?凸出來的,沒錯,一點沒錯。這邊人看的是凹進去的,這兩個人非打架不可,打得頭破血流,各個不相讓,到最後翻過來一看,「我們都錯了」,這才了解真相。都是偏在一邊,毛病發生在這裡,不知道萬法是一。所以宗門說得好,「識得一,萬事畢」,什麼事都沒有了,問題全解決了。

  『華嚴性海』就是一,底下所說的都是性海裡變現的現象。如果你要明瞭,所有一切現象是自性變現的,哪個相不是性?正是古人所講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問題不都解決了嗎?只要是顯性,那就是佛法,就是令一切眾生,不但是開悟,圓滿的開悟。『雲臺寶網,同演妙音』,《華嚴經》上說的,毘盧遮那佛的依報。依報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環境,我們的生活物質環境。《華嚴》講得非常豐富,有十一卷半的經文,從《華嚴經》一開端,十一卷半的經文講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這裡面只舉出一個例子,「雲臺寶網,同演妙音」。

  『毛孔光明,皆能說法』,這是講正報。毘盧遮那佛的報身,毛孔放光,光中化佛,佛為眾生說種種法門,這是正報。所以這四句就說明,華藏世界的依正莊嚴都是從性海裡面流露出來的、變現出來的。性是自性,海是比喻,自性的深廣像大海一樣。實在講,深廣再找不出東西比喻,在我們這個世間,大海很深很廣,不得已用這個來做比喻。而自性的深廣,大海怎麼能比得了?沒法子比!無限的深廣。

  所以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諸佛的一真法界,我們凡聖居住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性海流露出來的,都是性海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正如同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就好比是性海,器就好比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哪一天你恍然大悟,原來這些依正莊嚴就是自性,性相不二,理事一如,你就真的開悟了。

  這些文字我們常常念到,這些話我們常常聽說,有時候也會跟別人講幾句,可是天天還生煩惱,這是怎麼回事情?這就是說,法你是聽到了,你沒有能悟入進去。要以清涼大師這四個階段來講,信、解、行、證,你信了、解了,沒行;所以你的行還是煩惱,還是分別執著,你沒行!為什麼你沒有行?說老實話,你解的還不夠透徹。如果你解的真的透徹,行跟解就合成一體,就集合成一個。那是什麼現象?你對於一切萬事萬法,再不會起心動念,再不會有貪瞋痴慢,再不會有分別執著了,你就是行證了,你入進去了。

  由此可知,我們今天信解了,還沒有能夠契入,要用什麼方法來契入?不斷的薰修,沒有別的方法,「一門深入,不斷薰修」。今天下午,南大不少同學來看我,也提到這個問題:學佛怎麼能契入這個境界?沒有別的方法,一門深入,無止境的薰修,就這八個字。一門深入,不斷薰習就成功了。在佛法裡頭,無論是哪個宗派,無論哪個法門,所用的方法不一樣,原理都是這八個字。決定不能想新方法,新方法不行,新方法是妄想,是分別執著。一定要守諸佛如來的成規,所有一切諸佛如來都是用這個方法成就的,我們要另外想一個方法修行能成佛,那才怪了,從來沒聽說過的。想些新花樣來修行成就,成什麼?成魔,不是成佛。成佛一定要守規矩,老辦法才行,永遠不變的,這叫真的。你想起的那個花樣都是會變的,不是永恆的;不是永恆的,就是虛妄的。所以真理永恆不變,真的方法永恆不變就是一門深入。無論是哪個法門,只要一門深入,不斷的薰習。

  你要曉得,一門深入,不斷薰習,你守住這八個字,這叫持戒,你有戒了。因戒就得定,你心裡面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捨掉了,你就得定了。定起作用就是智慧現前,你問題不就解決了嗎?不可以想新花樣,想新花樣都是落在妄想分別執著,都落在這裡頭,那就不是佛法,那叫世間法。今天多少人把佛經當世間法在學習,所以他可以成為世界上佛學家、佛學博士,拿到多少個博士頭銜掛在身上,還是過煩惱的生活,還是搞六道輪迴,與生死毫不相關。那是什麼?把佛法當作世間法,不是佛法。如果你真正能守定這個成規,一門深入,不斷薰習,給諸位說,世間法都變成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為什麼?你會在這裡得定,定了就會覺悟。不接觸佛經也會開悟,也能證果,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今天有個同學,這個同學跟我見過幾次面,非常難得!他的功課很好,對佛法很有興趣。他問我:到底是先學佛法好?還是先學世間法好?我上一次告訴他,先把世間法學好,你把大學念畢業,學位拿到,然後再去專心學佛,心無二用。你現在在念書,又想念書,又想學佛,結果佛也沒學好,書也沒念好,兩樣都搞糟了。一樣一樣的來,先讀書,把書念好,然後再學佛。

  他今天就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佛法這麼好,為什麼不早一點學?沒錯!如果要想修行證果,當然愈早愈好,世法、佛法都一樣,愈早愈好。但是問題就像世間念書選學校、選科系,在世間選擇你的行業,這是大前題。如果你選我們這個行業,出家這個行業,你就不要念書了,你念大學、中學都沒用處。學佛,你念的書念到什麼就可以了?認識字就可以了,然後全心全力來學佛法,我們是幹這個行業。你學校裡所學的東西,跟我這個行業沒用處,你何必浪費那麼多時間,浪費那麼多精力。而且還有不良的、最不好的,那個學校種種科目,頭腦裡頭亂七八糟,染成一團糟,這對佛法都造成障礙,所以只要認識字就行了。然後你在佛法法門裡面,你選擇一部經論一門深入,不斷薰修。

  你如果十幾歲入佛門,在古時候有不滿十歲的,念過兩、三年的書,認識一些字就行了,經典拿來他能認得就可以了。遇到真正好老師,以這個老方法來教他,十幾歲開始學,二十幾歲就開悟、就證果了,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很多。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就得到五祖傳的衣缽,他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幸虧他沒念中學,沒念大學,一念就完了,他二十四歲保險開不了悟。六祖惠能為什麼會開悟?沒有念過學校。你們去想想這個道理,所以他的頭腦簡單,他不胡思亂想,老師教他一門,他就一門,鍥而不捨,他在這裡得到正受,成就定力,他成功了。

  我們今天修學最大的困難,不是在用功上,是觀念上。我們有個錯誤的觀念,障礙我們的功夫。用功哪有什麼困難?你們這些同學到此地來,四個月一百多天,我想你們多多少少懂得這一點道理。你們這四個月在此地,一部經搞了十幾遍,天天在搞,一門深入,不斷薰習,才四個月,你們想想就有這個成就。如果是四年還得了,不得了!這樣下去,就一門深入,天天這樣搞法,一遍搞完從頭再搞,一遍搞完從頭再搞,決定不要改換,四年你們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真的佛來了,一點都不假。可是你這四年要搞個十門、二十門,什麼都不是。成敗的關鍵在觀念,不在功夫,不在用功。所以錯誤的觀念浪費我們一生的時間,一個正確的觀念給我們,短短的時間就有成就了。

  我們看《高僧傳》,《大藏經》裡面的《居士傳》,在家、出家修行,三、五年開悟的,三、五年成就的人很多。為什麼他們能,我們現在的人不能?他們那個時候生活艱難,得一本佛經不容易,都是手抄,哪有經書?我們今天一般人生在這個時代,你自己擁有一部《大藏經》都不是難事。今天科技帶來了許許多多的方便,我們的聰明、智慧又不輸給古人,為什麼成就落在人家後面,落得這麼遠?你要追究其原因,就是一個錯誤的觀念所造成的,這個觀念就是喜歡新。現在這個時代是新時代,一切要新,這一個新就壞了,就麻煩大了。凡是成就的人一定要守住舊規矩、老方法,我們才能成功。所以我們今天的毛病,自己要清楚、要明白。

  特別是在這個短短期間當中,諸位有了體會了,你如果是以現前這個方式,在我想四年到五年,你們講經說法就不必要準備了。還用得著去查參考資料嗎?不需要!經文一翻開,自性流露了,不必要依靠任何人的註解,藉著釋迦牟尼佛文字般若的光明,把自己心性裡頭般若智慧就引出來了。這個時候講的經,是自性當中流露的經文,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古來的祖師大德能做到,我們現在人也能做到,問題是你肯不肯用上四、五年的工夫,走這個老方法,決定不可以標新立異。然後才曉得塵說、剎說,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有一法不在那裡說法。

  末後,『剎土眾生』,這就是我們講的依報、正報,剎土是依報,眾生是正報。『本十身之正體』,《華嚴經》上講身,講十種身,十種身都是從德用上說的,依正莊嚴都是《華嚴》講的十身之體。『一切世間諸境界』,一切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皆悉能令轉法輪』,不僅僅只是知正覺世間,情與無情統統在轉法輪。所以《華嚴經》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與無情同轉法輪,情與無情同說妙法。諸位往這個地方去體會,大乘佛法妙義無窮,你才真正能體會到一些,而後才能契入這個境界。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