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二集)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08-0012

  請看十九頁:

  經【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這段經文還是說明佛講經的處所。經文一共有兩段,前面一段上次已經介紹,這一段比前面一段的意思要深一層。前面是講法性理體,這個地方要講法性起用,如果不起作用,佛就不與眾生說法了,唯有法性起用,才能利益一切眾生。

  講義【此明我佛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之中,稱體起用。】

  這一句就將這一節經文的宗旨說出來了。體與用是一不是二,所以從用中也就能顯體,從體裡面我們也能明瞭它的作用。

  講義【身心寂滅,平等本際:此二句,正顯體深。】

  學佛、修行總是以這二句為目標,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只求心的寂靜。『寂』是講寂靜,『滅』是講滅一切煩惱、滅一切妄念,妄念要是不能滅除,寂滅不會現前的。佛在大經裡常常給我們說「生滅滅已,寂滅現前」,生滅就是妄念,所謂生滅心,我們一天到晚起念頭,這個念頭是一個生一個滅,這叫生滅的念頭,這個念頭沒有了,這個境界就叫做寂滅的境界,就是寂靜的境界,這個境界在淨土法門裡面叫常寂光淨土,在《華嚴》裡面叫一真法界,這個境界就現前。這個境界是什麼樣子?下面一句就說出來了,『平等本際』,底下這一段是解釋這一句的,所以它的樣子是平等的。「本際」就是理體,完全與法性相應,本體實際。

  講義【言佛住寂光真境,是法性身,本無身心之相,故曰寂滅。寂滅者,不生不滅也。既無生滅,自然平等一相,復歸本源,實際理地,諸佛眾生,皆不離此大光明藏中也。】

  這個境界,實在說,生、佛沒有兩樣,佛住在這個境界裡面,眾生也住在這個境界裡面,這個境界是真實的,決定不是虛妄的。為什麼說佛、說眾生?迷的時候就叫眾生,悟的時候就叫佛。換句話說,只有佛、眾生這個名詞,並不是真的有佛與眾生,諸位要曉得這個意思。換句話說,只有迷悟不同,除迷悟之外沒有任何差別。悟的人悟「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就是悟這個法性身,迷也是迷這個法性身,可見得法性身是一不是二。法性身、法性土並沒有改樣子,因此說迷悟一如,這個境界實實在在沒有改變。但是迷悟很難說出一個清晰的概念,我在此地略略給諸位提一提,因為你把迷悟的概念搞清楚了,無論在什麼環境裡,你修行不會迷失方向,所以這個概念非常重要。

  平常我們常常在講堂裡面給諸位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但是要一切明瞭、一切通達,這就是覺。如果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而外面情形不明瞭、不通達,諸位要曉得這是無明,明瞭通達就是開悟,諸位先記住這個概念。我們六根在境界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而我們很多事情明瞭了,這算不算覺?這不算,這叫邪見。換句話說,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而一切明瞭是邪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而一切都不明瞭,這是無明,統統都是迷。希望諸位能從這個概念裡面得到一點消息,就是迷悟的情形,大概的樣子我們認識了,然後我們的修學則是破迷開悟。既不墮在無明,又不落在邪見,這才能開悟。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註疏,解釋經題裡面,就說明一切眾生不是增長無明就是增長邪見,這種情形他怎能開悟?幾時能把無明、邪見都滅除,正覺、徹悟自然就現前,這也正是古人所謂「但除妄想,莫更求真」。你要存一個求真的心,這個心就是妄想、就是妄念。所以學佛、修行,從初發心到如來果地,無非就是去無明、妄想而已,去盡了就成佛,去掉很多就叫菩薩,這一點我們首先必須要認識的。

  講義【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此二句,乃明用廣。其用則稱體而起,圓滿周遍,含裹十方,廣大無外也。】

  『圓滿十方,不二隨順』,這二句講作用,圓瑛法師說這二句『乃明用廣』,它的作用廣大,也就是剛才我所說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切明瞭,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作用廣大無邊。這個作用『稱體而起』,「體」就是本性,稱性而起的作用,這個作用才『圓滿』,這個作用才『周遍』。我們讀這種經文,看這個註子,心裡面免不了要生起疑惑,真是這樣的嗎?我們能不能相信?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果然是這樣,那豈不叫全知全能!西方人說,上帝是全知全能;我們在佛法裡面看,人人都是全知全能。所以我們首先要信得過,確實每個人都是全知全能。我們現在這個能力失掉,失掉的原因就是被無明、邪見障礙住,只要有這兩樣東西存在,我們的智與能就不全,不能說沒有,還是有一點,但是小得不能再小了。

  像上次跟諸位說的,我們見的能力,譬如這本書,字不算太小,我在講臺上,你們書擺在講臺桌子上面我就看不清楚,這麼遠的一點距離這個能力就失掉,隔一道牆,牆那邊的情形我也看不到,原來是圓滿周遍的見性,現在變成小得這個樣子。這就是首先我們要曉得邪見、無明障礙之可怕。除邪見不難,除無明難。邪見,只要我們一切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的心就清淨,可是破無明就不簡單,所以我們先除邪見,容易斷的先斷。邪見沒有了,心就清淨,煩惱就不生,所有的煩惱都是依分別執著而生起的。邪見斷掉,在念佛功夫上可以得事一心不亂;如果要證理一心不亂,必須斷無明。斷無明要靠很深的定功,諸位想想,阿羅漢、辟支佛他們的定功是九次第定,還破不了無明,所以這個定功我們要重視。

  禪家所講的禪定跟淨土所講的念佛三昧沒有差別,諸位在《楞嚴經》上所看到的,念佛三昧就是楞嚴大定,如果不破無明,這種廣大圓滿的作用雖然有也沒有辦法現前。現前之後,如何起作用?起作用是利益眾生,利益眾生那就要隨順,隨順裡面特別要注意的就是不二,「不二隨順」,這才是十大願王裡面所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順一切眾生,隨一切眾生,但是自己是住在一真法界裡,自己住在法性土裡面,這就是不二隨順,換句話說,自己是住在正覺上,絕對不迷,這才是不二隨順。如果一隨順就迷了,那我們還夠不上隨順的資格。隨順的時候不迷!什麼叫迷?什麼叫不迷?先前我說過,希望諸位要把它記住。不迷就是覺,迷就是不覺,迷的隨順是凡夫,覺悟的隨順就是不二隨順,是佛菩薩。

  講義【不二隨順,作二種解。】

  『不二』此地有二種解釋,二種解釋都好。第一種:

  講義【一、體用不二,用隨體遍,體用一致,故曰不二。】

  這個解釋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真正做到這一條是諸佛如來才能做到,勉強相似可以做到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第一個意思,佛與諸大菩薩才能做得到。第二個意思:

  講義【二、謂身土、聖凡、自他、動靜,一一皆是一真法界。身土圓融,聖凡不隔,自他平等,動靜一如,隨順一真,無有二相,是為隨順不二。】

  這個意思就寬廣得多,換句話說,初發心就可以學習。前面那個不二是講果地上的不二,後面這一條是講因地上的。當然,說因,果包括在其中;說果,因也包括在其中,正是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我們要學就學第二種的「不二隨順」,但是這裡面當然有很深的道理,這些道理一定要明瞭,不明瞭不但是增長無明也會增長邪見。邪見是什麼?用自己的想像來推測,這是邪見,就是用自己的思惟想像,換句話說,以凡夫心來測度聖人的境界,以妄想心來測度真實的事理,這個裡面當然很容易產生邪知邪見,同時必定增長無明,因此這些理論就很重要了。

  為什麼身土不二、凡聖不二、自他不二、動靜不二?不二就是一,事事物物皆是一,這叫一真法界。像這些理論、這些道理,諸位一定要在大乘經典裡面去留意,一遍、二遍是不容易理解的。我在講堂裡面也常常告訴大家,同樣一部經我每講一遍,境界就提升一層,就不一樣。這兩年當中我們講得最多的就是《六祖壇經》,講過四遍,四遍就有四個樣子,換句話說,愈講理愈透徹,每講一遍都有悟處,每看一遍也有悟處。

  今天我告訴諸位「迷、悟」,我這樣說法你們在過去沒聽說過,今天這個說法一聽就好像容易懂得多,容易體會得多,我這個講法是在《金剛經》裡面講的。最近我們在錄影,在錄《金剛經》,《六祖壇經》前面四個帶子模糊,重新再錄,再講一遍跟先前的意思又不同。由此可知,大乘經的經義非常深奧,決不是我們學過一遍、二遍,「這門我學過了」,學過了自己想想邪見沒有破,無明沒破,學了也沒用,縱然無明破了幾分,沒有破徹底也沒有用。所以大乘佛法到什麼時候畢業?成佛就畢業了。等覺菩薩還沒有畢業,他還有最後一品無明沒破。但是諸位要曉得,圓教初住菩薩邪知邪見就沒有了,由此可知,從這個以後,這四十一個階級統統是破的無明。我們從大乘經論裡面首先得一個正知正見,這就非常的可貴,進一步就是破無明,破無明是甚深的定功。這個定功,諸位必須要曉得,不是每天早晨、晚上盤腿打坐面壁,這個定在初學的時候有一點用處。

  昨天有個學生打電話給我,說他有位同學跟一位道教學打坐,他說他一坐下來之後全身就發抖,有許多奇怪的動作,他來問我是不是入魔了?我說這個情形我曉得,這不是真正的定,真正的定是坐在那個地方如如不動,坐在那裡亂動不叫定。他那些動是不是自己動?不是的,所以他們很多人學,不是自己在動。實在告訴你,是鬼神操縱他在那裡動作。常常與鬼神打交道沒好處,那種功夫既不能破邪見又不能破無明,諸位要曉得,基本上它這個功能對我們沒有幫助,這一點要搞清楚。

  佛法裡所講的定,就是《金剛經》裡所講的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是定,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也是這樣教給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不著相就是禪,不分別、不執著就是禪,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定。所以大乘,特別是一乘的禪定,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去修學。你們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人家入定是怎麼入的?以前我們讀過,鬻香長者修禪定是到市場裡面去修,經裡叫「市廛」,市廛像我們現在的百貨公司、市場,最熱鬧的地方,他到裡面去參觀,到裡面去玩,樣樣都接觸,他在裡面修禪定,就是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是像小乘人把一切境界都離開了,跑到深山住在石洞裡人跡不到的地方去修禪定,那是小乘人的定,那種定不能破無明,可以斷妄想不能除無明,在小乘也只能證得阿羅漢果,往上一著他就有障礙,所以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曉得怎麼修法,我們要恆順眾生。

  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什麼樣的境界、什麼樣的人事都接觸,這個接觸不是故意去接觸,故意去接觸你已經有分別,起心動念了,不是故意的,是隨緣。我們早晨起來出門趕車看到許多人,那些人都不是約好的,我們沒有約好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見,這叫隨緣。並不是事先約好,並不是事先大家都存這個心,沒有存心,這才叫隨緣。從早到晚都隨緣,隨緣裡面修不變,不變就是不動心、不起念、不分別、不執著,就修這個,這叫一心。我們念佛修的一心,除念佛之外,一切事相當中都要修一心,這才叫做念佛人。不要以為一天到晚心裡有阿彌陀佛就叫一心,一心裡頭哪有阿彌陀佛?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心是無心,無心是真心,為什麼真心?他一切明瞭,他不是不明瞭,他一切無心,無心又樣樣明瞭,明瞭是智慧,無心是禪定,定慧等學,這樣修法。換句話說,你起心動念就錯了。這樣才能修隨順不二。

  我們果然明白這個道理,在生活當中這樣去用功,用上三年,你這個人就變樣子,就不相同了,大乘法的修學的確是不可思議。你修上三年,你就得定,就開智慧了,就像惠能大師所說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三年就有功效,你要不真修那就沒有辦法,要真修。用這種理論方法來修學,這一生當中,我們念佛講得理一心不亂,在禪家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是決定可以做到的,你要是做不到就是你違背這個原理原則,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迷失方向,你不肯修不二隨順。你隨順是隨著生煩惱,隨著打妄想,那有什麼辦法?這樣搞下去,再搞上無量阿僧祇劫,還是這個樣子,可能連目前這個樣子還不如。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的,要記取的。

  講義【故於一真不二境中,現諸淨土。】

  這句話如果說是釋迦牟尼佛的境界,那與我們有什麼關係?不錯,是他的境界,他告訴我們也是我們自己的境界。一真、淨土本來具足,問題在哪裡?在現或不現。不二隨順的人現了,一真淨土現前,他受用到了。我們是隨緣隨變的人,一真淨土的確沒有離開,但是這個境界不能現前,不能現前的原因就是我們迷了,被無明、邪見所障礙,一真淨土所以才不能現前。我們如果懂得修不二隨順,你下一分功夫,這個境界就現一分,二分功夫就現二分,妙極了。一真淨土好像一面鏡子,鏡子本有光明,但是現在鏡子上面塵土蓋得厚厚的,沒有光明,雖沒有光明,它光明在不在?在。佛的境界好像這面鏡子乾乾淨淨沒有染污,我們凡夫的境界同樣是一面鏡子,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但是上面蓋著很厚的塵土。修行修什麼?塵土代表無明、邪見,去掉一分鏡子就放一分光明,它就起作用了,再去掉一點,光明又透多一點,就這個意思。去塵垢的方法,在《華嚴經》、《法華經》、《圓覺》、《楞嚴》裡面,這幾種經都屬於一乘了義經典,可以說都是教我們修不二隨順。

  我在《華嚴經》裡面提出兩句重要的原則,「不二」是「託法進修」,「隨順」是「依人證入」。《華嚴經》經文長,說得詳細,《圓覺經》經文短只有兩卷,可是《圓覺經》裡面講的理論、方法、境界,跟《華嚴經》的理論、方法、境界完全一樣,沒有兩樣。一個是用那麼多文字來說當然說得很詳細,一個文字這麼少也要把這些道理都包含在裡面,所以《華嚴經》便於說理,便於講解,《圓覺經》便於受持,我們在受持是愈少愈好。諸位要是曉得這個意思,這段經文與我們現在就有作用,就有關係。佛在什麼地方說的?佛就是在「不二隨順」的境界說這部經。

  講義【不二境,即寂滅真境,諸佛自受法樂之地。】

  『諸佛』,這個「諸」字就包括有我們自己一分在,這個意思就親切了。諸佛,沒有說到我,那是你迷惑顛倒,明明裡面有你,你自己不敢承當,那有什麼辦法?自己要直下承當。你要是承當了,你也修這個方法了,平等、清淨是自受用,從平等、清淨裡面生起慈悲是他受用,自他不二。

  講義【現字,即稱體起用。以無身心之相,哪有說聽之事?】

  『現』字就是他受用,就是從清淨平等裡面現起大慈大悲,『即稱體起用』,也叫做稱性起用。『以無身心之相,哪有說聽之事?』所以起作用一定要現相。相怎麼現法?是不是有心去現?諸位要曉得,有心就錯了,我們要學就在這個地方學。無心,完全隨緣,就是《楞嚴》裡面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自己要想「我要怎樣怎樣做法,我想怎樣怎樣做法」,諸位想想,你有沒有起心動念?你有沒有分別執著?你到底是迷還是悟?

  我們學佛的人常常會問,無明是什麼理由生起的?幾時生起的?當你一起心動念,無明就生起了。不起心動念,雖然無明不再增長,你把它守在那個地方,又錯了。守是什麼?你把它保持在那裡不能破除它,無明怎麼可以保持!《楞嚴經》裡面佛講阿羅漢的境界,「內守幽閑」,他就是守住他的無明,他不能破它,所以他不能見性。它不增長,但是它也不會消除,他把它守在那個地方,這是小乘人的大病。我們凡夫麻煩在哪裡?無明跟邪見天天增長,小乘人已經能夠守在那個地方不叫它增長。諸位要是在此地真正能得到這一句「不二隨順」,則一生受用無窮,這個境界我們現前就可以證得,不必等來生。只要你懂得這個原理原則,在一切境界裡面修你的平等心、清淨心,這就是一心,為什麼?起心動念就不平等,有我有人就不平等,就有分別,就有執著。有我,諸位想想,唯識裡面講的「我痴、我見、我愛、我慢」四大煩惱常相隨,那怎麼能平等?轉第七識才叫平等性智,你的平等心才能現前。平等心是一心,諸位要懂這個道理。

  末那識裡面有兩重執著,一重是我執,即四大煩惱常相隨,另一重是法執。破我執還沒有破法執,在淨土裡面講是事一心的境界,也相當於阿羅漢的境界,再能夠把法執也破了,那就證理一心,圓初住以上的境界。這些大乘法門裡面基本的修學原理原則,我們雖然一下到不了這個境界,可是我執能夠淡一分就有一分相似的受用,不是真實的,要轉末那為平等性智才是真實的。《華嚴經》那個境界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圓覺經》也不例外,也是這樣的,你一看經題「大方廣圓覺了義經」,這個境界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可是我告訴諸位,我們能得到相似的受用,就是天台六即佛裡面的「相似即佛」,不要看到相似,相似是很了不起的受用了,這也是修行必經的途徑,一定要經這個程序。

  講義【今云現諸淨土者,正顯從自受用身土,現出他受用身土。唯識云:「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此地講『現諸淨土』,正是顯示出從法性土變現為他受用身土。《唯識頌》裡面說『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如來」就是指真如本性,佛在《金剛經》裡面給我們解釋,「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我們講這部經,開端「如是我聞」就把這個意思給諸位說出來了。「如是我聞」的「如是」兩個字就是諸法如義,就是如來的意思,是我們自己的本體,禪家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說的就是這個,換句話說,就是自己的理一心,這樣講法就更親切,我們從理一心裡面變現出他受用的身土。本經的當機者這十二位菩薩都是等覺菩薩,這個實在是太高了。《華嚴經》裡面四十一位從圓教初住到等覺,這個地方十二位全是等覺菩薩,這個境界多高!

  講義【現諸淨土,為十二位法身大士,說此圓滿修多羅教。據此,則他受用身土,仍依圓滿覺性為緣起。】

  這部經說經的處所太特別,與其他經論所說的完全不一樣。它的當機者,我們把尺度放得最寬也是地上菩薩,如果再放寬一點,勉強也能說圓初住以上是這部經的當機者。前面玄義我們說得很詳細,雖然當機者有這麼高的地位,我們初學的人也能得受用,受用的淺深各人不相同,就看你自己的領悟,你的信心,你的修行。

  經【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

  諸位先想想這個境界,釋迦牟尼佛在說法,照一般講法,二千五百多年前沒有擴音器,座下有十萬聽眾,各個人都能聽得清楚,都聽得歡歡喜喜,這個境界不可思議。也許有人會想,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講經說法,道場裡有十萬多人,哪來的這麼多人?那個時候相當於中國周朝時候,總在春秋之前,印度還在部落的時代,他們的一個小國家,一個小的部落,整個一個國家也沒有十萬人,大的國家大概也只十幾萬人而已。那個時候的大國,像台北市這麼大幅員的,大概都找不到,我們景美區在那個時候就是大國。你讀歷史,周朝時候「八百諸侯」,翻開地圖來看,大概只有中國現在版圖的五分之一,就是黃河流域跟長江流域這一塊就八百多個。這十萬都是『大菩薩摩訶薩』,這怎麼可能?這個境界必須要曉得,這些菩薩是娑婆世界的菩薩,我們地球是娑婆世界的一點點,像今天所講的外太空來的,這個確實有,不是沒有,的確講得通。從外太空來的,從其他星球上來的,雖然是其他星球,依然是佛的教化區。

  講義【此舉同體法眾。皆證法身理體,故名同體。】

  科判裡說『同體法眾』,同體法眾,都是菩薩,都證得清淨法身,這才叫同體,換句話說,裡面沒有一個是凡夫俗子,沒有一個人還有邪見,無明還沒破,沒有這種人。

  此地我們先要解釋菩薩與摩訶薩這兩個名詞。「菩薩」是梵語音譯,它的意思是「覺有情」,玄奘大師翻的。「有情眾生」就是情識還沒有斷乾淨,還是有情,雖然有情他已經不迷了。所謂「情」,嚴格的來講,無明就是情。他雖然還有無明,但是他覺悟了,不迷了。覺悟了,無明並沒有斷盡,所以叫覺悟的有情眾生。凡是覺悟都稱之為菩薩。在大乘佛法裡面一般有兩種講法,第一種比較嚴格一點,像《金剛經》所說的,必須離四相才叫菩薩,經裡說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就不是菩薩,這是大乘一般的標準。大乘菩薩一定要斷四相,換句話說,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這個標準合乎《華嚴經》也合乎本經。另外一種說法,我們現在只要發大心就是菩薩,這個尺度就寬得多,這也是為諸佛如來之所讚歎。

  不但是菩薩,你的心要是發得大也稱之為「大菩薩」,像《金剛經》裡面佛所稱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都可稱為大菩薩。這句話裡頭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勸大家直下承當,真正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證法性,勸我們證法性。第二個意思是鼓勵我們的作用,這種鼓勵就是叫我們不能退轉。我們這一退轉怎能對得起釋迦牟尼佛?他對我們的期望有這樣的殷切,我們對不起佛。所以有兩重含義在裡面。

  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我們可以發得起來,但是首先要明瞭大乘的義理,這個心才能發得很正很純,真正發心了。在《華嚴經》裡面有「初發心功德品」,那個初發心就是指我們。真正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佛講過,十方諸佛如來都讚歎不盡,我們信不信?相信,為什麼?這個心太難得了。我們今天看看全世界有四十多億的人,幾個人發這個心?你就曉得多麼的可貴,億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真正發心的人,這是從空間上來說。要是從時間上來說,我們過去生生世世從無量劫以來,什麼時候曾經發過這個心?所以這個心不說是發多,發的時間長,就是一剎那,你發一秒鐘就難能可貴,好像幾千年來的黑暗忽然閃了一下光,這個光雖然只有一秒鐘那麼長,就很可貴了。幾千年來從來看不到光,突然閃了一下,雖然時間不長,但是這已經可貴得不得了。就是在你的無明黑暗當中,你曾經放這麼一道光,這是不容易,雖然非常短暫,這就很難得,你總算是有一剎那時間的覺悟、覺醒,雖然這一覺醒馬上又迷了,但是這一點點的覺醒很可貴,不能說它這個沒有用處,不能這樣說,為什麼?有一次就會有第二次,有第二次就會有第三次。所以真發心不容易,如果這個真發心能夠保持不失去,那你這一生決定成佛。

  像六祖到黃梅,五祖問他,你來幹什麼?我們常常到道場,法師問你到這兒做什麼?想學什麼?你一定說想來學《圓覺經》。六祖他不學經,他不學這個,來幹什麼?我來成佛,這還得了!你們不相信可以到處去打聽調查,有幾個人敢到一個道場說「我來作佛的。我什麼都不求,我來只求作佛」?多難得!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他連菩薩都不求,等覺菩薩他都不求,都不希罕,他要作佛!唯求作佛,這是發大心之相。

  此地跟我們講大菩薩具有七個意思:

  講義【一、有大根:已於無量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

  第一個,『有大根』,大根就是善根,『已於無量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我們要問我們有沒有?我跟諸位說,你們各個具足,這個話不是我在這裡隨便說的,佛在《金剛經》裡面講過,你們不相信我相信。在座學佛的同修,你們哪一位在過去生中不是「已於無量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所以你們每個人都是善根深厚,你自己不敢承當那有什麼辦法?你要是問「我已於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我為什麼還不成佛?我為什麼還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要是提出這個問題,我的答覆很簡單,就像你現在一樣,你不相信,那有什麼辦法?你不敢當,你生生世世都太客氣,「這個我不敢當」,那就壞了,這樣才誤了你自己。

  講義【二、具大智:以真智了空,俗智照有,中智不著空有二邊。】

  第一個條件,人人具足。第二個條件就有問題了,雖有問題,這個要訓練。這是什麼智慧?根本智與後得智。『真智』就是根本智,『俗智』就是後得智。根本智是無分別智,就是《般若經》講的「般若無知」,那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是「俗智」,照有。但是這一點在目前的確就難了,因為目前的教育跟這個理論完全相違背。中國過去這些祖師大德,無論在家出家的,開悟見性證果的人有那麼多,因為中國古代的教育,無論是佛門或者是世俗都是注重根本智,小學的教育就是訓練根本智,佛門裡面這一出家,五年學戒訓練根本智,所以他有根底。現在把這個廢棄,麻煩就來了,沒有根本智,後得智就沒有了,後得智就不叫智慧,剛才講了,邪知邪見。如果你有根本智,這些邪知邪見統統變成後得智,就變成無量智慧,所以這一點要訓練,要懂得。修禪定、讀誦大乘經典都是訓練根本智。

  訓練根本智就是訓練在境界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不但是訓練定,而且是訓練根本智,為什麼?你一切明瞭就是根本智,起作用是為別人解說,那是後得智,一切明瞭裡面又沒有分別執著,又不起心動念。從明瞭上講,叫做根本智,叫真智;從不起心、不動念上來說,這叫禪定,定慧等學,意思在此地。這是我們學佛,在中國古時候的教育,世間教育,也都是從這裡下手,所以我們歷代修學成就的有那麼多。現在雖然佛學很普遍,沒有一個成就,原因在哪個地方?本末倒置,這一倒置,本末都沒有了,全都失掉了,縱然對佛法通達,你能夠講解,甚至於能著書,都不出邪知見的範圍,原因就是沒有根本智,沒有能夠轉八識成四智,轉八識成四智要靠這兩種智慧,沒有這兩種智慧轉不過來的。這是第二個條件,這個條件我們可以訓練。

  講義【三、信大法:深信圓覺,即心即佛之法,一切眾生,本成佛道。】

  第三個條件,『信大法』,就是佛法裡面這一切大乘了義經典你要能深信不疑。這個地方講得也很有道理,就本經來說,『深信圓覺,即心即佛之法,一切眾生,本成佛道』,這是《圓覺經》上說的,除《圓覺經》之外,佛在《華嚴經》上講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問題是你現在迷了,雖迷了,不要緊,你善根深厚,你要想這一生恢復、成就確實能做得到,怕的是你沒有信心,怕的是不肯依照理論方法來修學,所以決定是在自己不在外境,不在佛菩薩也不在別人,成功與否統統是自家決定。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