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六祖壇經  (第十二集)  1986/11  美國達拉斯  檔名:09-005-0012

  「《楞伽經》云: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如來果位上所證得的真正智慧,自覺所得的;「非言說妄想覺境界」,佛法裡常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不是言語能夠說得出來的,也不是我們思惟想像當中的境界,這個是聖智自覺。「又云:第一義者,是聖樂處」,這個聖就是如來與大菩薩常說的離苦得樂,他們得的是究竟樂、是真樂,這個第一義也是指這麼一個境界。「因言而入,非即是言」,這兩句話很重要。佛在經裡面是以言說來把這個境界說出來,理論與方法給我們講出來,希望我們也能夠證入。但是這個言語文字,所謂第一義,並不是聖樂處。聖樂處是真有,我們希望從這個地方入進去。「於第一義而不動」,也就是上上禪定。這一句話諸位要記住,為什麼?與底下這一章有關係,底下是教我們如何去坐禪。到這個地方我們將這一章介紹完了。接著底下這一章是第四章,第四章是:

  【教授坐禪第四】

  這一章在大小乘修學,諸位都知道,禪定是佛法修學裡面的根本法。而坐禪這個名詞,不要說是佛門裡面大家曉得,這個不學佛的世間人也知道有坐禪這麼一句話。這個坐禪究竟怎麼坐法?什麼才叫坐禪?這個裡面學問很大。是不是一定是盤腿面壁就叫做坐禪?在這個地方祖師要為我們做一個說明。我們先把這個題目的意思給諸位做個簡單的介紹,『教授坐禪』。

  「古德云: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是禪定。」這個不憶一切法就是心裡面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就像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不憶一切法就是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就是真正的禪定。所以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只要你心裡頭保持著本來無一物,那麼你都在禪定裡面。由此可知,這個禪定不一定是用一種形式在打坐。「又云,坐禪雖標三業不動」,這三業就是身口意,三業不動,「然一切處心不動,則語默動靜無往不禪。若謂坐是禪,而其他非禪」,這個不是祖師門中的真正禪定。祖師門中真正的禪定是本來無一物,他不管你是行住坐臥,只要你能夠保持著心地清淨,一念不生,無論你在什麼時候,無論你在什麼環境裡面,都叫做禪定。所以這個地方,「教授坐禪」是以此為宗旨。請看經文:

  【師示眾云。】

  『示』就是開示,開示大眾說:

  【善知識。何名坐禪。】

  這提出什麼叫坐禪?

  【此法門中。無障無礙。】

  諸位要曉得,我們這個心在一切法裡頭,才起一個心、動個念就是障礙。得無障礙,像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裡面告訴我們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就是如來所說的坐禪。

  【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

  可見得這個『坐』並不是叫我們盤腿面壁,一天要坐幾個鐘點,不是這個意思。「坐」是什麼?是一個代表的字,因為我們坐在這個地方是不動的,不動就叫做坐,坐在這裡就不動了,是表示這個意思。而且我們站在那個地方也不動,立正站在那裡也不動。但是坐這個相顯得穩當,立在那個地方不見得穩當,坐在這裡很安然、很穩當、很自在,取這個意思。所以說只要我們在一切境界裡,『外』就是在外境上,在六塵境界裡頭不動心、不起念,一切了了分明,這個就是坐。

  【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這是把坐禪兩個字給我們講得很清楚,簡單明瞭,一句話就道破了。什麼是禪?見性不動就叫做禪。這是我剛才說過,於前面一章所講的,「於第一義而不動」,那就是禪。

  【善知識。何名禪定。】

  前面把坐禪兩個字的意思說出來,再說什麼叫『禪定』。

  【外離相為禪。】

  『離相』兩個字的意思,諸位一定要把它搞清楚。前面說過,於一切相不執著,不取於相,就叫做「離相」,這個叫禪。

  【內不亂為定。】

  心很清涼、很自在,一點都不亂。前面我跟諸位講過,一心不亂,這就是禪定。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

  你要是執著世間一切法相,你生煩惱,你心亂了。你要是執著佛法裡面的一切法相,你有障礙,你心也亂了。這個是修行人非常重要的關鍵所在,我們修行能不能得定,關鍵在此地。如果你不能把禪定的意思搞清楚,你想得到禪定那是相當不容易的。為什麼?因為你處處著相,你處處離不開境界,換句話說,你雖然勤苦的用功,你也很不容易得到禪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

  【外若離相。心即不亂。】

  這很要緊,我們對於外面境界不執著、不分別,我們的心就不亂。

  【本性自淨自定。】

  所以真正講禪定,像佛在《楞嚴》上所講的,統統都是講的自性本定,所謂是首楞嚴大定。六祖大師在此地所說的,跟首楞嚴大定是一樣的境界。

  【只為見境思境即亂。】

  我們自性本定,本定為什麼失掉?就因為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被境界所欺騙了,不曉得一切境界、一切有為法是虛妄的。你把這一切有為的境界當作真實,你在裡面起心動念,所以你的心亂了,你的自性本定就這樣的失掉,不能夠現前了。

  【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真正禪定就是如此。可見得沒有離開外境,六根常在六境之中,像一面鏡子,了了分明,如如不動,這是真正的禪定。《華嚴經》鬻香長者示現修禪定,這六波羅蜜裡頭他示現的禪定波羅蜜。他在哪裡修?在市廛修。什麼叫市廛?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市場,人最多、最熱鬧的地方,他到那個地方去。換句話說,他在那個地方什麼都看得到、什麼都聽得到、什麼都接觸得到,而在這個境界裡頭能夠『見諸境心不亂』,這叫真正的禪定。他是這個修法。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這是對禪定下了一個定義。

  【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

  這幾句話含義很深。丁福保註子裡頭引高子的幾句話講,《高子遺書》卷一裡頭有這麼幾句話說,「但自默觀吾性」,只要你自己,默觀就是反省、檢點我們自己的本性,也就是自性清淨心,「本來清淨無物,不可自生纏擾」,這個纏擾是自生的。我們的性本來完全具足,一切法統統在裡面,佛法、菩薩法、聲聞緣覺法,沒有一絲毫欠缺,所以不可以自己懷疑虧欠了。我們真如本性本來是蕩平正直,也就是平等正直,所以不可以自作迂曲。我們本性本來是廣大無有邊際的,不可以自以為是侷促。「吾性本來光明照朗,不可自為迷昧。吾性本來易簡直截,不可自增造作」。這幾句話我們都應當要好好的把它記住。這是解釋《菩薩戒經》裡面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的本性本來是清淨的。

  【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這三個『自』字很重要,正是說明了佛法教學的特色。佛法絕不依賴任何人,為什麼?任何人都幫不上忙。這個事情是要我們自己悟、自己修、自己行、自己去證,證得佛道。這個地方我們要想到《楞嚴經》裡面有幾句話,跟此地所講的也非常接近。《楞嚴》在「十番顯見」裡面有幾句經文說明,「見性是心」,就是眼根的見性,見性「不動」,見性也「不滅」,見性也「不失」,「無還、不雜、無礙、不分、超情、離見」。這就是《楞嚴經》裡面很有名的「十番顯見」,這一共是有十句,「是心」一句,「不動」是一句,「不滅」是一句,一直到「離見」,這十句,「是謂之楞嚴大定,是謂之性定」。六祖教給我們的跟《楞嚴經》所講的完全是同一個境界,這是真正的禪定、是無上的禪定、是諸佛如來所證的禪定,也是諸佛菩薩所傳、所教給我們修學的大定。再看底下這一段:

  【然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

  『著』字當用字講,又可以當作著相講。換句話說,坐禪,就是剛才說明了什麼叫坐禪,諸位已經懂得這個意思了。坐禪的時候不可以用分別心、不可以用妄心,也用不著作意的去觀清淨的境界,用不著,就是說不可以著清淨的相。譬如說坐禪,心很清淨,這很自在,你要是著清淨的相、自在的相,那就錯了。為什麼?你就不清淨了。清淨自在自己能不能感覺到?能感覺到。感覺到可不能夠執著,一執著就失掉了清淨、失掉了自在。所以說:

  【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

  這就為什麼不能用心,為什麼不能執著,你要是用心,要是著心:

  【心元是妄。】

  這個『心』是講妄心,分別執著八識五十一心所的心,這個心是妄心。既然是妄心,所以妄心要捨棄,我們不能再用它。

  【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

  曉得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如夢幻泡影,因此我們絕不執著它。如果你執著一個清淨的境界:

  【若言著淨。】

  我們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的。

  【人性本淨。】

  本來是清淨的。

  【由妄念故。蓋覆真如。】

  由於妄念的緣故,蓋覆了真如。那個妄念是妄不是真的,顯出一個不清淨的相,那個不清淨的相是妄相不是真相。所以只要:

  【但無妄想。性自清淨。】

  這是說明了為什麼不可以用意識心,為什麼不能著清淨的相,把這個所以然的道理給我們說明白了。

  【起心著淨。卻生淨妄。】

  那又是一個妄想,又是一個妄念。

  【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你要在無形相裡去建立一個淨的相,而說這是自己的功夫,這個是錯誤。所以你要有這樣一個見解,那是障礙了你自己的本性,你又被這個淨相束縛住了。既有束縛,你就不能夠見性。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

  這幾句話很要緊。

  【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諸位要是讀了大師這一句話,也許你馬上心裡就動個念頭了,那要是這樣的人不是變成白痴了,對於一切是非善惡都不能辨別了嗎?你要起這一念,你就又錯了,為什麼?因為你已經見到人的是非善惡過患。前面跟諸位說得很清楚,清淨心中一切境界無不明瞭、無不通達,而無有障礙,怎麼會不曉得是非善惡過患?當然曉得。曉得怎麼樣?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不取於相,這就叫『自性不動』。

  【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

  這是講一般不曉得如來教法真實義的人,他學坐禪只是面壁、盤著腿,所謂是眼觀鼻、鼻觀心,身不動。『身雖不動』,可是他起來的時候,出了定:

  【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

  與道的心大大的又動了,哪裡曉得佛所說的坐禪是要你心不動?身動不動無關緊要,身坐不坐不要緊,心不動就是坐禪。所以說:

  【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你要是用心,你要是執著在境界裡面,這就錯了,這就不是真正坐禪了。我們讀了這一節「教授坐禪」,才曉得六祖大師所傳下來的,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祖祖相傳真正坐禪的意義和境界是這個樣子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能夠錯會。我們要問:我們盤腿面壁,眼觀鼻、鼻觀心這個辦法還要不要?我給諸位說,還要。不要說看了這個一說,那我們這個可以廢掉了,我們從此也可以不必去打坐了,禪堂也可以不要了,早晚功課也可以不要了,只要二六時中我們心如如不動就可以了。這個話在理上講沒錯,在事上講你又著了相。著了什麼?祖師給你開示這一番言教,你又執著這個,你豈不是又錯了嗎?教你不要執著,這才是真正禪定,你聽了這一番話之後,又被祖師言語所轉,又被祖師牽著鼻子走,你還是算不了好漢,你還是錯了。究竟怎樣才是對的?你要是拿這一句話來問我,我就叫你把這一段的經文念上三千遍,好好的去參,自然就會開悟了。下面一章是本經的第五章,這一章非常有意義。

  【傳香懺悔第五】

  在這一章裡面,這個香是指法身因果。我們先將這章的題目給大家介紹一下。『傳香懺悔第五』,「香」是指法身因果,大家特別要記住這個意思。換句話說,這一章就是六祖傳授我們見性修因致果的方法。在這一章裡面,經文一共分為五個段落,五節。第一就是「傳香」,在這一段裡面,這是屬於解門。諸位要曉得,修行是先要求解,然後才談得上修行。也就是先有一個正確的知見,這個正確知見是將來修行的基始所依,就是他基礎開始所依據的,所以非常的重要。第二段講「懺悔」,懺悔就是斷煩惱,除掉修行一切的障礙。第三段是講「立願」,我們世間講立志。為什麼?願它是領導修行的,所以願為行門的前導,導引你修行,使修行有方向、有目標,功不唐捐。「唐捐」在佛經裡頭常常用這兩個字,這兩個字是中國古時候一個術語,我在此地特別提出來,希望大家以後讀經,看到之後曉得這個意思。功不唐捐,要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功夫不白費,換句話說,他有成就,不至於浪費了。第四段講「三皈淨戒」,三皈淨戒這是真正開始修行,是定慧的基礎,是正行的最初開始。第五段講「自性一體三身佛」,這個就是所證之果,也是《華嚴》裡面所講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者是也」。這是五節的大意。

  這個大意我怕諸位一下還不能夠體會得過來,不曉得它連接的關聯,我在此地舉個比喻給諸位說明。這個比喻,「傳香懺悔第五」的大意,我把它比作航海,這五段就像這個樣子一樣。第一段講「自性法身」,就好比我們聽了哪個地方有寶藏,我們聞之寶所。第二段「無相懺悔」,就好比我們曉得哪個地方有寶了,我們要去採寶藏去,我們航海坐船去,現在要把這個船隻檢查修理,我們來準備準備,來整理、來預備,就是這麼一個意思。第三段講「自心弘願」,這個弘願就好比我們準備要去了,一切都準備好了,我們現在把羅盤、把方位定好,把航線再把它找到。第四段講「自性皈戒」,就好比是我們出發了,我們向這個目標前進。第五段講「自性一體」,就好比到達寶所了。可見得這五段是五個層次,是講修因證果,它是一段一段緊接得非常的密切,這是大乘佛法,尤其是一乘佛法的修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程序、一個次第。我們真正想修行證果的人,一定要依照這個方法,依照這個程序,認真的去修學,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會有了不起的成就。請看經文: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聽法。】

  這幾句話是敘說大師說法的因緣。『廣』是指的廣州,在那個時候講的廣州,『韶』就是韶州。那個時候的廣州也就是現在的廣東省的省會廣州所在地,而韶州則是現在廣東北部指曲江,就是當時候的韶州。以及『四方士庶』,「士」是指讀書人,「庶」是指一般的老百姓。這個「四方」是指各處所來參學的這些大眾,這裡面有出家眾、有在家眾。『駢集山中』,這個「山中」就是指曹溪寶林寺,當時大師駐錫弘法的道場,大家都到這兒來了,到山中來聽六祖大師說法。這個因緣非常非常的殊勝。

  【於是陞座告眾曰。來。】

  『來』這個字非常的親切,你們都來了,非常非常之難得,也非常的歡喜,這因緣成熟了。

  【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

  『此事』就是修行成佛這樁事情,或者我們講修行證果這樁事情。這個事情,談到修行,一定要從自性當中起。

  【於一切時。】

  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說了『時』,就包括了處所,不管在什麼處所。

  【念念自淨其心。】

  這個『念』是講正念。既有真如本性,本性像《楞嚴經》所講的不失,從來也沒有失掉,自性是不動的,自性是清淨的,自性是盡虛空遍法界的,自性起作用就是正念。所以說是「念念」,這個就是講自性起作用,自性起作用還要保持它原來的樣子,那就是『自淨其心』,絕不為外面境界所染著。所以叫「念念自淨其心」。

  【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

  那就是真的,這才是真正的如法,這是真正的學佛,是一個真修之士,是如來真實弟子。如其不然的話,那就是叫外道。為什麼?心外求法,那叫做外道。這幾句話是開示修行的總綱領。

  【到此。】

  你們大家很難得到曹溪這個地方來。

  【既從遠來。一會於此。皆共有緣。】

  如果過去沒有緣分,不會聚集在一會。既然我們能夠在一會了,我們過去都是很有緣的人,現在我將這個修行證果的方法傳授給大家。

  【今可各各胡跪。】

  這個『胡跪』,我們通常跪(中國人跪)是兩個膝蓋都著地,這是我們中國的跪拜之禮。「胡」是外國,在那個時候我們稱外國人叫胡人。胡人的跪法是一個腳的跪,通常是左腳跪,右腳立在那個地方,是跪一隻腳,跪一隻腳這叫「胡跪」。為什麼跪一隻腳?這是起立方便。跪是表恭敬,恭敬當中有承事,老師吩咐我們做什麼事情,很快就能站起來,就能夠替他辦事。兩個膝蓋都跪著,起來的時候比較緩慢一點,沒有一隻腳那麼樣的快捷伶俐。所以這是禮節當中也是有恭敬承事的意思。叫大家跪下,這表示恭敬。

  【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

  我先開始傳授大家自性五分的法身香。

  【次授無相懺悔。眾胡跪。】

  然後我再告訴大家,授與大家無相的懺悔法門。這個地方一共有五段,大師當然都說明了。可是記錄的人可能他是省略,只寫了兩項。下面這就是傳授五分法身香。大眾聽了大師這個話,當然這個因緣太難得了,真正是不容易,所以都非常聽話,和尚叫大家跪下來,大家統統都跪下來了。

  【師曰。一。戒香。】

  於是六祖大師就說,第一是『戒香』。說到這個地方,五分法身都叫香,所以題目是傳香,我們先要把「香」這個字認識清楚。古人說,佛在世的時候,教這些學生們要以智慧之火燒如是無價寶香。這個如是是指什麼?就是此地六祖大師要傳給我們的五分法身香,實際上就是五種功德法。這個香是說的這個。這個五種功德法是無價的寶香。我們以智慧來修這五種功德法,就是燃香供養十方諸佛,意思在這個地方。「今時眾生,不解如來真實之義」,唯將世間這些火,這個外火不是智慧之火,就是拿四大裡面的火,燒於世間沉香、檀香、熏陸這些香,「希望福報,云何可得乎」,這樣燒香怎麼可能得福報?佛法裡面講修福報,是教你以智慧火修五種功德之香,這是希望諸位燒香要記住這個意思。我們現在佛門燒香是表法,一看到燒香就是提示到我們要以智慧修五種功德法,這五種功德法就是此地六祖大師給我們所說的,這個叫燒香。我們學佛的人早晚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燒香,這個香一點燃,就要想到此地六祖大師開示我們這個五點的意思。如果不能照這五點意思去修學,我們那個香就白燒了。第一個,戒香。戒香是什麼意思?

  【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

  我們常說的戒定真香,你想想看這個香,說是燒香、燒好香,好香是這個意思。在此地,我們把這個意思提要的跟大家說明。修行要由戒起修,它的目的是要入定,所謂因戒得定,由戒起修,入定。而定的目的是開智慧,入定則開慧,開了智慧,這才得解脫。智慧解脫是根本智,而解脫知見則是後得智。這是六祖大師開示人真正修行的次第,我們要記住,應當要學習。『戒香』,實在講就是要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是這麼一個意思。『無非』則是是,『無惡』則是善,換句話說,「戒香」是無非純善之心。怎樣才能夠達到無非純善?一定要斷貪瞋痴。『無嫉妒』就是無貪,『無貪瞋』著重在瞋恚上,不貪不瞋;『無劫害』,這個「劫」在戒律裡面是偷盜的意思,不盜,不劫奪別人的財物,「害」則是殺生。這幾個字就是把佛法的根本戒律都說到了。這個根本戒一共有四條,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五戒裡頭又加了一個遮戒叫不飲酒。此地雖然沒有這些字樣,它的意義、精神全都包括了,這個叫戒香。我們心地得到真正清淨,斷惡修善,這個是戒香。剛才講了,由戒我們就要入定,所以第二個講:

  【二。定香。】

  『定香』是什麼?

  【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這裡特別我們要記住,我們的自性清淨心本來就是不亂的。如果你要是在外面一切善惡好醜境界,你這個心被它所動了,被它所動的是妄心,你心就亂了。你要想心常住在清淨不亂的境界裡頭,像《起信論》所講的,我們了知一切法性是清淨不動,我們才真正懂得修學禪定波羅蜜。由此可知,凡是講到修行,一定先要通達一切理事的真實相,也就是說必定是先解後行。好比走路一樣,先要認識路,然後才能夠談得上走路,才不至於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路徑。這個就是心在境界裡如如不動,不為境界所轉,這就是『定香』。雖然在境界如如不動,不為境界所轉,同時又要在境界裡頭了了分明,這底下講「慧香」。

  【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

  就是外面境界是了了分明的。

  【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修一切的善事,心裡頭不執著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做了多少功德,沒有這個念頭,善事天天做,不執著修善的相。底下幾句就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天天要做的。

  【敬上。】

  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師長、我們的長上,我們要以孝敬之心,這個是修善。

  【念下。】

  『下』是說在我們手下的人,在從前家裡面有奴婢,奴婢是下人。像現在如果你是一個機關首長,你底下有幹部,這些幹部是你的部下。你要是一個公司行號的老闆,你底下有夥計,這些夥計是你的部下。你要常常關懷他們,要常常照顧他們,這就是「念下」。在社會裡面更應當發大慈悲心:

  【矜恤孤貧。名慧香。】

  對於孤苦伶仃的,或是老人,或是小孩,我們都要發心去照顧他們,要以愛心去幫助他們、去援助他們,替他們解決苦難。行這些善行,而不著一切行善之相,這就叫『慧香』。

  【四。解脫香。】

  『解脫』是從定慧當中所生的。

  【即自心無所攀緣。】

  天天斷惡修善而不攀緣。

  【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如果我們斷惡修善而著了斷惡修善的相,你就得不到自在了。換句話說,雖有定慧,沒有解脫,你的定慧是有障礙的,你的定慧不圓滿,你的定慧不清淨。定慧的功德是要達到自在,自在剛才講了,這就是成就你的根本智。所以佛法裡頭非常重視根本智。根本智從哪裡來的?根本智是從戒定慧解脫而來的。

  【五。解脫知見香。】

  『解脫知見』是講的後得智。

  【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

  這個時候你得定慧自在了。可是祖師在此地也告訴我們,這個時候特別要緊的:

  【不可沈空守寂。】

  不能夠守在這個境界裡面,這個境界是很清淨。如果你要是死守在境界裡,那就變成小乘,所謂是墮在無為坑裡面,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個時候應該如何?實在講我們在講席當中也說過很多,根本智得到之後,就要像善財童子一樣出去參學。你看看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的座下成就了根本智以後,他就開始五十三參。五十三參他的目的就是博學多聞,此地六祖大師也是這樣告訴我們:

  【即須廣學多聞。】

  這就出去參學。出去參學是要在境界裡頭歷事鍊心。參學的目標,這個地方跟我們講得很清楚,目標是為了:

  【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祖師這幾句話把《四十華嚴》,這四十卷的《華嚴經》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一品四十卷經文完全說盡了。換句話說,這四十卷《華嚴經》就是這幾句話的註腳,這幾句話就是四十卷《華嚴經》的總綱領。四十卷經的義趣真正是在此地,幾句話統統說盡了,這叫做真正的學問。所以參學是為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參學的時候是與一切境界相接觸,與一切人物相接觸,應當要和光同塵。在這裡面修真正的平等心,修真正的『無我無人』,也就是《金剛經》裡面教給我們要破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在哪裡修?要在這個境界裡修,一直到成佛,我們的真性從來沒有一絲毫的改變,這叫『解脫知見香』。最後祖師勸勉我們:

  【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

  修行是講內功,不能向外求,不能向外攀緣。為什麼?外面根本沒有。所以佛學稱之為內學。如果心要向外去攀緣,那就叫外道,那就不叫做學佛。這個五段,這是第一段。第一段其目的是教我們開悟,悟自家有五分法身。就好比航海一樣,我們先聽到了寶所。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第一段,下一次我們從懺悔講起,「無相懺悔」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