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第二集) 1986/11 美國達拉斯 檔名:09-005-0002
請掀開經本第三面,倒數第六行,第二句開始:
【能安置母畢。即便辭親。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問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從這一段看起。前面講到他得法的因由,他是在賣柴,賣了柴之後,偶爾的聽到一個人念《金剛經》,當然他是很注意的去聽,聽他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經文念了一段,聽到這個地方,他有所領悟。我們說到這一段的因緣。經裡面講,客人就告訴他,五祖曾經教誡學人說,但持《金剛經》就能夠見性。向後我們會討論到這個問題。什麼叫「但持」,特別要注意這兩個字,不是叫你每天去念《金剛經》,要注意到這個問題,要依照《金剛經》的道理去做,那就會見性。每一天念念不離開經中的道理,因為本性沒有四相、沒有四見。如何受持?就是在一切境界裡面離四相、離四見,當然就見性。假如一切境中四相、四見沒除掉,天天念《金剛經》,那也不行。這個意思後頭我們還會看到,所以此地不能夠誤會。
他的因緣非常之好,年紀又輕,他這個時候是二十四歲,年歲很輕,就有一個客人發心送他十兩銀子,給他作安家費用,叫他到黃梅去禮拜五祖,他接受了。這個機緣非常之難得,所以惠能大師將母親安置畢,就是我們想像當中,必定那些送錢給他的這些客人,一定會幫他照顧他的母親,使他無後顧之憂,這樣他就離開了家。『不經三十餘日』,「不經」就是還不到,不到三十幾天,他從廣州就到了湖北的黃梅,這一段路途相當之遠。因為他在廣東,還是在廣東的南方,他住在廣東的南方,新州(新興縣)還是在廣州的南面,這個縣在廣州的西南面,他要經過湖南省再到湖北。現代交通很發達,以前他是要靠兩條腿這樣走到那邊去的,三十多天就走到,他走得很快,路上沒有休息。由此可知,求道心切,為法忘軀,把自己身體疲勞都忘掉了,希望早一天能夠見到五祖。
他到黃梅,禮拜五祖,當然五祖會問他,你是什麼地方人,你叫什麼名字,你怎麼知道到這兒來的,什麼人介紹的?一定會問很多。你來幹什麼?這是揀最重要的來說。惠能對答說,『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這就說明他是遠道而來,很辛苦的到達這個地方。『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這種口氣太難得了,恐怕五祖一生只遇到這麼一個人。在我們自己學佛經驗當中,我們要去參訪一個善知識,他要問你,你來做什麼?你有沒有說,我是來作佛的。可見得人家的志向不一樣,他來作佛的,他不求別的。這些地方都是我們學習的所在。今天念佛、拜佛的人很多,到佛門來幹什麼?求消災的,求平安的,求佛菩薩保佑升官發財的,都求這個。幾個人曾經想到他是來求作佛的?從這個問答當中,能看到一個人的志氣之所在。五祖聽了,一定知道這個人不是一個平常人,平常人沒有這麼大的抱負、沒有這麼大的志向,學佛就應當作佛,有這樣的志向才能成就。他既然這麼說了,五祖就得順便考一考他,下面就等於是口試,考一考他,看他有沒有資格作佛。
【祖言。汝是嶺南人。】
『嶺南』,跟諸位說在當時是邊地,文化非常落後的地區。
【又是獦獠。】
『獦獠』就是夷蠻之族,像我們在台灣講高山族,沒有開化的族群。
【若為堪作佛。】
你怎麼能作佛?這就是考試他的話。
【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
湖北對嶺南來說,湖北是北方,廣東是在南方。湖北是中原地帶,文化水準最高,距離當時的首都長安很近。這個答的好,人雖然有南北,佛性沒有南北。下面一句答得就更高明,一下就要與祖師看齊,這個是真正不容易。
【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我們兩個人身不一樣,可是佛性沒有兩樣。這一答就行了,就及格了,就真的有資格來作佛。
【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
祖師再想問他(那一問,對答的時候那真是不得了),看看旁邊還有許多徒弟大眾在,就不問了。為什麼?這一問一答,人家聽了會吃驚、會驚訝,所以就不問。諸位要曉得,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法中真正要是遇到一個很高明的人來了,這個團體會不會歡喜?歡喜的人當然有,也有不歡喜的。為什麼?嫉妒。嫉妒心是大煩惱,嫉妒裡面就會有傷害,尤其他是個南方遠道來的,到這個地方真是無親無友,無所依靠,很容易被人欺負,甚至於被人謀害。五祖曉得這個情形,所以就不再問,就叫他做苦工去。
【乃令隨眾作務。】
『作務』就是寺廟裡頭做這些比較粗的工作,因為他沒有念過書,是一個砍柴的出身;砍柴出身,在寺院裡面還叫他去砍柴去。這個寺廟住一千多人,一千多人每天吃飯,廚房裡也相當之忙碌,那個時候燒的是柴火。寺廟裡頭收租,寺廟裡面有田產,租給農夫,農夫每一年耕種就是繳納稻米,就是繳納稻子送到寺廟,稻子還要把它碾成米,米還要把它舂熟,要經過好幾道的手續。所以廚房裡面的人就相當之多,一千多人吃飯。這是分配他的工作,叫他去做工。在寺院裡這是修福,凡是初到寺廟裡面去掛單,想在那裡住一段時期,都要做這些工作,都要做,沒有例外的。再看底下這一段文:
【予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
這個幾句話說得也非常的高明,他把他自己的境界說出來。五祖前面只問了一句,可是祖師已經知道他的程度了。大概他恐怕五祖老人家還不太清楚,沒問,自己也要說。這是修福,我不要修福了,我還修什麼福?我心中『常生智慧,不離自性』,這就是『福田』,你再叫我做什麼事情,修什麼福?意思就是這個。這幾句話的意思,實在講就是他已經有資格應供,應該接受大眾的供養,因為他是真實的福田,我還修什麼福?經過前面這一答,此地再自己敘說自己的境界,這已經就說明這是一個大徹大悟之人。我們再想想我們自己,他是心中「常生智慧」,這個智慧是真智慧,不是世智辨聰,為什麼?它與自性相應,稱性。我們今天心中常生煩惱,常生邪見。所以你要想一想,他這個時候是二十三、四歲的時候,他在黃梅八個月,傳授衣缽的時候他是二十四歲。所以他這個時候二十三、四歲,這個是值得我們反省的,這是大菩薩的境界,不是普通人的境界。五祖聽到他這幾句話:
【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
『著』是命令詞。『根性大利』,就是告訴他,你的境界我已經明瞭,你也不必多說,派到槽廠裡面去。前面講隨眾作務,沒有說派到哪裡去?現在下了個命令,派到槽廠去。『槽廠』就是廚房裡面,本來「槽廠」是養馬的地方,在寺院裡面也養馬匹,因為作為運輸,也許這個地方從前是養馬的地方,這也不一定。但是現在這個地方,就是堆積這些柴火、糧食、稻米。這個地方他天天在那裡工作,每一天的工作就是破柴(打柴)、舂米,做這些很苦的工作。這是法身大士。我們想想過去天台山國清寺,這一次夏老師到那邊去打水陸,智者大師的肉身像還在。當年豐干和尚在國清寺就是舂米的,他那個工作跟惠能大師的工作是一樣的。豐干和尚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阿彌陀佛的化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是大廚房裡燒火的。佛菩薩都做這些粗重的工作,來供養那些凡夫,凡夫不知道供養佛菩薩,佛菩薩會供養凡夫。所以我們看到能大師在寺院裡做這種工作,就想到國清寺的三位聖人。
【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
『行者』,在過去習慣上的講法就是居士,沒有剃髮。在寺廟裡面修行,沒有剃頭,這種人都稱之為「行者」,我們今天一般稱為居士。所以寺院裡面許許多多這些工作,都是這些人來承擔。
【差能破柴踏碓。】
『碓』是舂米的,就分派他這樣的工作。
【經八月餘。】
經過八個多月。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是講到黃梅去禮祖。下面這一段是敘說五祖怎麼樣把這個法傳授給他,這個很重要。
【祖一日見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知之否。】
這個事情經過八個月了,可見得五祖沒有把這個人忘掉。他什麼見解?就是前面這三句話,第一個,他是來作佛的,不是來求別的;第二個是南北人不一樣,佛性沒有兩樣,獦獠身與和尚身不一樣,佛性也沒有兩樣;第三句就是分派工作時候所說的,他講他自己心中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五祖所說的『之見』就是前面這三句,這是佛知佛見,你這種見地『可用』,「可用」就是可以承擔大法,可是恐怕有人要傷害你,有這些嫉妒障礙在。所以八個月不跟你見面,不跟你談話,故意遠遠的離開你,把你當作一個平常人一樣來看待,這一番的用心你曉不曉得?
【能曰。弟子亦知師意。】
他知道,真是心心相印。所以五祖不來找這個人,他自己也不見五祖,彼此心裡頭好像有個默契一樣。所以他:
【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也叫人並不覺得這個人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所以大家也把他當作一個平常人來看待。這是經過八個月,五祖來看他一下,給他說了這麼幾句話,這個默契當然就更深了。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
這就是把他的學生、他的徒眾統統集合起來,集合起來向大家宣布,說:
【吾向汝說。】
『吾』是五祖自稱。
【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這就是五祖宣布要傳法了。諸位要知道,祖師要宣布傳法,換句話說,他住世的時間就不久了,他交代了。他交代完了,他就得走了,底下是由第六代祖師來領導了。這個時候五祖年歲也很大,大概總有七十歲左右,他圓寂的時候好像是七十三、四歲的樣子,也就是能大師得法之後的三年。所以當時應該是有七十歲、七十一歲的樣子,這樣的年齡。
這個幾句話我們要留意,句句話都是真實的,我們一定要常常念到『生死事大』,世間其他的是假的,如何能了生死出三界?我們再反省、檢點一下,現前所作所為、起心動念都是生死邊事。正像《地藏經》上所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舉心動念無不是罪。《地藏經》上這幾句話也是實實在在的,所以我們今天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我們幹些什麼?不但是生死邊事,而且是三途的業因,這怎麼得了!根本的業因在什麼地方?就是在貪瞋痴慢,這根本煩惱;還有個疑,疑就是對聖教懷疑,不肯相信,不肯死心塌地的去修學。像這樣下去,我們這一生想了生死出三界太難太難了。
世俗人,天天求福田,修福。出家修道的人,也天天在求福田,這個不得了。蓮池大師曾經說過,這一生持戒、修福,修福是布施。諸位在此地研究過《阿難問世佛吉凶經》,講這個經之前一定會介紹翻譯的人,安世高的傳記。你看安世高這故事裡面,他的一個同學前身是法師,「明經好施」,明經是對三藏經典通達,沒有障礙,又喜歡布施。出家人沒有錢,拿什麼布施?講經說法是法布施。明經好施,就是有一點小習氣沒斷,傲慢。他這個傲慢的習氣並不很嚴重,很輕微的傲慢習氣,就這麼一點習氣沒斷,你看到第二生變成了蛇身,跑到中國宮亭湖當龍王去了。做龍王這一段期間,那就造了很多業,這是安世高去度他的。這是我們要記住的。
所以蓮池大師講,持戒、修福的出家人,如果是心地未明,就是沒有能夠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種人他又不求生淨土,來生多半都是生到富貴之家享人天福報。這一享人天福報,一定是迷惑顛倒,一定又造業墮落。他講這個話,有一位老和尚不相信,搖頭,不相信。他就講了,他說你不要不相信,不要講來生,我現前看到,親眼看到了一個出家人,非常之好,在山上建一個小茅蓬苦修,修了十幾年,相當有成就。可是後來遇到什麼?遇到一些信徒,信徒把他請到城裡來,供養也多了,禮敬也多了,可是道行一落千丈,從前所修的那一點功夫現在統統沒有了。以前謙虛,待人謙虛、慈悲、真誠,現在都沒有了;現在要敷衍人,曉得敷衍人,曉得攀緣、巴結這些權貴。連從前那點道心都沒有了,這一生都尚且如此,何況來生?這個老和尚說,你說的是誰?蓮池說,我說的就是老兄。這個人啞口無言。確實如此,退轉了,沒有從前道心那麼樣清淨,那麼堅固。
所以學佛一定要發心『出離生死苦海』,要講到「出離生死苦海」,跟諸位說,唯有念佛。除了念佛法門之外,我老實說一句話,沒有第二條路可走。禪好不好?好,做不到。密也好,也做不到,而且還容易出毛病。前天翁陽春居士給我打個電話,洛杉磯學禪的有兩個同修,兩個都是女同修,出了毛病,生理上的毛病。實際上,說學禪有魔障,她們沒有資格著魔,她們有什麼資格著魔?著魔得有功夫,沒功夫魔瞧不起你。她們現在修的那個禪,講老實話,你要展開《六祖壇經》,完全不相應。實際上是什麼?是人家欺騙她,運氣用內功,用這個東西,用的不恰當,或者氣岔到哪個地方,身體出了毛病。你們看看禪裡頭有沒有運氣的,有沒有講任督二脈打通的,沒有這個事情,禪是講清淨心,哪有這種事情?所以現在一般講禪、講密的,裡面有很多法術,道教的,或者是印度一些瑜伽、印度教那些法術,再加上中國從前練武功的一些東西在裡頭。你一修,果然不錯,氣脈就循環打通了,好像這個很有效,這個了不起,這就是修行。搞錯了!所以她沒有遇到真正的禪,真正的密。這個世間正如同《楞嚴》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一定要求出離生死苦海。
祖師告訴我們說,『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你天天在修福,迷失了自性,修福是沒法子救的。一定要修定,定是講不動心。六祖所承傳的是以《金剛經》為依據。這一宗修學的原理就是《金剛經》上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第四章「教授坐禪」,就是這兩句話的法會。所以就囑咐大眾,『汝等各去自看智慧』,照見叫「智」,與一切法都能夠通達沒有障難這叫「慧」。而且要求的是『取自本心般若之性』,這就是覺性。我們講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就是「般若之性」,你要修這個;換句話說,勸大眾要以明心見性為自己修學的目標。你要見了性,你作一個偈子,呈給我看一看,就是送給我看看,看看你是不是真的開悟了;如果真開悟了,我就把衣缽傳授給你。『付汝衣法』,「衣」就是衣缽,衣缽在過去就是憑據,就是祖師的證明。這個衣缽是釋迦牟尼佛自己用的缽、自己穿的衣,一代一代傳下來。現在這個衣缽還在南華寺,現在還在。所以諸位將來有這個機緣,到大陸上去觀光看看,短時期沒有關係,現在它正是開放的時候,到南華寺去看一看,看看六祖的肉身,看看他的衣缽,傳來的衣缽。這個衣缽到六祖之後就只傳法不再傳衣缽了,所以衣缽到他為止。這就是『為第六代祖』,中國禪宗這第六代的祖師。
『火急速去』,趕快去、趕快去,一吩咐完了,叫大家趕快去。『不得遲滯』,不能夠遲。為什麼?你要是『思量即不中用』,那就錯了,你就落到心意識裡頭去了。前天我們講《彌陀經》,講到「如是我聞」的時候,我也特別提出這一點。尹建維居士現在學講經,我提醒他一點,但是相當不容易。我教給他,講經在講台上是稱性發揮的,事先你可以充分的去準備,但是上了講台,所預備的東西不一定用得上。如果上了講台,統統用你所預備的東西,全是死的,都是死的。上了講台之後心地要真誠、要清淨,這個時候智慧自自然然就現出來,所謂「無說而說,說而無說」。他能夠體會到這點意思,所以那天晚上你們大眾散了之後,他在這裡跟我談到十二點多鐘,他才回去。這一點當然相當不容易,絕不是每一個初學人都能夠做得到的。
首先我們要做的,那就是要多讀經,要多讀、要多聽。多讀、多聽是我們修學的基礎,但是這個是常識。要從這些常識當中開發我們自性的智慧,這是我們的目標。自性智慧從哪裡開發起?不要忘記佛跟祖師所說的話,「至誠恭敬」。連世俗間,那個畫符念咒的,也說「誠則靈」。這個話是真的,一點不假,誠就靈了,誠智慧就生了。所以祖師說不可以思量,思量就不誠了。思量落到第六意識去了,不是真心。這個事情要用真心,真心裡面決定沒有思惟想像,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這個樣子才行,因為佛法絕對不是思量分別所能夠理解的。所以才說,『見性之人,言下須見』。像前面五祖跟六祖的問答一樣,不經過思考的;經過思考的問答,那就錯了,那是世間法,不是佛法。果然見性了,下面他老人家舉個比喻說,『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輪刀上陣」,在戰場上,戰場上衝鋒陷陣的時候能不能見性?也能見性,一樣見性。五祖把這個話分咐完了,叫大眾快去,快去什麼?快去作偈子來看,把你修學的心得報告上來。
【眾得處分。】
這個地方是第六段。第六段要說神秀大師他作了一首偈,也等於說是來應試,五祖要考一考大家的境界,他作一首偈說明他自己的境界。大眾聽了五祖這番話,五祖要傳法,要傳衣缽了:
【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五祖這麼一宣布,這些大眾私下一商量,算了,我們也不要作偈了,我們有什麼境界?這個祖位必定是傳給『神秀上座』。「上座」就是教授師,除了和尚之外,他就是首座,他在寺廟裡面地位非常之高的,平常講經說法教導大眾。五祖這麼一吩咐,大家想想,那一定是我們的教授上座和尚,我們哪裡能比得上?我們哪有分?算了,別作偈了,作偈也獻醜,這個祖位必定是他。而且神秀上座在寺院裡頭也很得人心,大眾對他印象都好,都很擁護他。於是大家這麼一商量,大家就不作了,作了也沒用,看準了這個祖位一定是神秀上座。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
神秀一看沒有一個人呈偈子,心裡一想,大家還不都是為我嗎?我是教授師。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大家乾脆也不要作偈子,就看他的了。他非作不可,因為老和尚要考一考。
【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
這是他必須要向老和尚報告他的境界,他的心得。他的態度非常難得,很好,說:
【我呈偈意。求法即善。】
我作偈子呈給老和尚這個用心,我是求法。
【覓祖即惡】
如果我一心一意想這個祖位,那就不好,那這個念頭就是惡念。
【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
有什麼兩樣?我等於來搶這個祖位一樣。
【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他是想求法,求法的心重於祖師的地位。所以神秀大師用心非常的善良,也是非常之難得。所以他以後有大福報,受到帝王的恭敬供養,這是有因緣的,這個人心地正大光明。所以就感覺到難!因為怕人家講,神秀作偈子,目的還不是要祖位。其實,他是真的為求法。他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自己沒有真正開悟,難在這個地方。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
『廊』就是走廊,堂旁面的走廊。
【擬請供奉盧珍】
『供奉』是唐朝時候宮廷裡面官職的名稱,凡是他有專長,在宮廷裡面服務的,這個叫「供奉」。這個盧供奉他畫畫得好,所以他在宮廷裡面是畫畫的,『盧珍』。請他來作什麼?
【畫棱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
諸位要曉得,佛法它在很早的時候就與藝術、音樂集合成一體,藝術裡面特別是塑像,就是雕塑、繪畫,把佛經裡面這些故事都把它畫成圖畫,讓大家一看就能夠悟入,一看就能夠提起自己的警覺心,用意在這個地方。所以『畫《棱伽經》變相』,這個『棱』跟《楞嚴》的「楞」是一個意思,在古時候通用的,這就是《楞伽經》裡面的故事把它畫出來。同時再畫『五祖血脈圖』,「血脈」就是承傳,從第一代達摩祖師,達摩祖師傳給慧可,慧可傳給僧璨,僧璨傳給道信,這樣一代一代的傳下來,把祖師的像、傳法的故事要畫出來,就是畫壁畫,在三間走廊上畫壁畫,畫出來之後『流傳供養』。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
神秀大師把自己的偈子作好了,作好了之後想送給和尚看,可是走到和尚門口,心裡面慌慌的,又不敢送進去,就是自己一點把握都沒有。
【遍體汗流。】
可見得他很緊張。
【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他走了十三趟,四天走了十三趟,想送,走到門前,又不敢進去。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
到最後想一想,走廊準備畫壁畫的這個地方,現在還沒畫,我就寫在牆壁上好了。寫在牆壁上:
【從他和尚看見。】
『從』是隨,就是隨老和尚看,老和尚明天出來,走在這個走廊底下一定會看見。
【忽若道好。即出禮拜。】
假如和尚說偈子作得不錯,我再出來禮拜承認,這是我作的;如果要是不好,我也就算了,也就不說話了。
【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
覺得很慚愧,如果和尚說不好,我在這個山裡頭住了這麼多年,冤枉。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
就是他自己的見地,他在半夜人家都睡覺了,他偷偷的在這個走廊牆壁上,把偈子寫在那邊。這個偈子就四句:
【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一首偈,當然我們這個《壇經》也念了很多遍,沒有見性。雖沒有見性,對我們初學的人來說非常好。我們從哪裡修起?實在講要從這兒修起。能大師那個偈子是見性的,我們著不到邊際,我們沒法子下手,換句話說,我們程度不到。所以五祖看這首偈子也非常讚歎,為什麼?大利於初學。前面兩句是個比喻,『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我們用心要像鏡子一樣。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裡面也談到這一點說,鏡子能夠照一切物相,可是物相沒有來的時候,鏡子不去找;物相走了之後,鏡子裡面也沒有留下什麼,不留痕跡。換句話說,它真正是隨緣而不攀緣。鏡子正在照外面境界的時候,也沒有生憎愛,為什麼?沒心。沒心,這個是比喻鏡子是真的沒心,我們人有心。比喻什麼?比喻我們用真心,沒有用妄心。諸位要曉得,貪瞋痴慢、喜怒哀樂都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清淨的,真心是不動的,所以把真心比作一個鏡子。佛菩薩用心就像鏡子一樣,常照常寂,雖然照,心地清淨,一塵不染,要學這一點。
可是我們這個心照外面境界時時有染污,有染污你要把染污去掉,那就是你要覺。所以,『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兩句話是功夫。他老人家這一首偈所講的用功原則,也是通一切法門,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你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把你煩惱習氣要把它掃除。念佛人最講求這層功夫。古來的祖師大德,教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在日用平常之中,起心動念之處,提起佛號。提起佛號就是「時時勤拂拭」,因為起心動念那就是「塵埃」。佛號是什麼?佛號就是把塵埃給它擦拭掉,把它除掉。可見得念佛的功夫跟他這個偈子很相應。由此可知,我們念這一句佛號,如果不能把煩惱伏住,我們這個佛號不得力,我們這個佛號沒用處。就是什麼?你沒有把塵埃擦掉,塵埃還是塵埃,那有什麼用處?用功,諸位要問,我要用多久才有成效?你果然真肯幹,三年就成就。古人所說的,「三年小成,九年大成。」這個話說得有道理,三年決定能夠到功夫成片,就是你的煩惱真伏住了;所謂九年大成,九年能夠得理一心不亂。第二個三年,六年,可以得事一心不亂,九年可以得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跟禪家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相同,境界就相等。他這個境界是什麼境界?要拿淨土宗來說,功夫成片,他沒有到一心,他功夫成片。如果他到一心了,他不會「心中恍惚」,也不會「遍體汗流」。所以從他呈偈這個態度上來看,神秀大師沒有得禪定,他得的是功夫成片。他平常講經說法那是博學多聞,當然也有幾分相應,這個相應就是他功夫成片,是在這個境界裡面。
【秀書偈了。】
神秀大師把這個偈子寫好了。
【便卻歸房。人總不知。】
他是晚上偷偷的寫上去,沒有人看見,也沒有人曉得。
【秀復思惟。】
神秀大師自己又在那裡想,這是胡思亂想。
【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
他要看到了歡喜,那我與法有緣。這意思就是說,他就可以繼承五祖了。
【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他一夜沒睡覺。所以我們看到這一段文,神秀大師也是心地正大光明,一心一意是想求法的。實在講,的確就是像他自己所說的,『宿業障重』。所以在黃梅幾十年,有二、三十年,沒有開悟,沒有得法。再看下面一段,底下一段是五祖評斷,就是對他這個偈子評論、斷定。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
『入門未得』,這個意思就是說還沒入門,還在門外。這一句話的用意,跟永明延壽大師所說的「有禪有淨土」,有。有是入了門,沒入門,雖然參禪不能叫有禪,這個諸位要記住。說有禪,什麼叫有禪?參禪而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就有了。決定不能說,我參禪,我每天在打坐個把鐘點,我已經有禪了,那大錯特錯。我們在念佛,有沒有淨土?沒有。什麼樣的條件才叫有淨土?二六時中這一句佛號不間斷、不夾雜,這個人叫有淨土了。所以有淨土比有禪容易,有禪一定要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才叫有禪;有淨土,像神秀大師如果是念佛的話,他可以說有淨土,因為他已經能伏煩惱。一句佛號已經起得了作用,煩惱一現前馬上就換成佛號,只起第一念,不會有第二念,第二念一定是阿彌陀佛,這個人就叫有淨土。有淨土決定往生,這是生凡聖同居土。諸位想一想,這個容易,這個我們可以做得到;有禪,我們真是拼上一生的命,未必能做到。所以有淨土容易,有禪不容易。這是我們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一定要知道生死事大,要知道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要成就。這是五祖曉得神秀大師沒入門,因為在平時言行舉止當中能看得出來。是不是入了門,是不是見了性,他在言談舉止當中不一樣的,跟別人不一樣。我們在這一部經裡頭,你特別留意六祖大師的行狀,你就能夠觀察得出來,真正開悟的人是個什麼樣子。神秀沒入門:
【不見自性。】
這是平常五祖早就觀察到了。
【天明。】
這是第二天早晨。
【祖喚盧供奉來。】
本來預定在這裡要畫壁畫的,就把這個盧供奉召喚過來。
【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
準備在這個地方要畫壁畫的,忽然看到有一首偈在這個地方,看到之後五祖就說:供奉,咱們畫別畫了,不畫了。說:
【勞爾遠來。】
唉!辛苦你,你從長安這麼遠到這兒來,我請你來畫的,現在我想還是不畫算了,看到這首偈子,咱們不畫了。
【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因為看神秀在這寫一首偈子,所以就不畫壁畫,原來要畫壁畫這個念頭就取消了。這首偈子寫在這裡就可以了,讓大家常常能夠看看、念念,把這個偈子就留下來了。祖師評語,前面這個兩句是真實話,後面這個一句是稱讚的話、是勉勵的話。說真實話,就是『免墮惡道,有大利益』,這是真實話。依照這個偈子,就是在這個境界裡面,絕不墮三惡道。不墮三惡道,諸位要記住,它是人、天兩道,縱然修到有相當禪定的功夫。所以現在人難,現在人只看外表,不觀察實際。如果有一個人,在此地一面壁,在那裡一坐,坐上半個月,你們會把他當作活神仙看待,這個人還得了;再跟你說過去、現在、未來,神通,不得了了。這樣一個人他有什麼樣的成就?他頂多來生也不過是欲界天跟色界天而已,不能出三界。你們要懂這個道理。
所以,今天真正的善知識擺在面前,可能你不理他,你瞧不起他。像六祖這種人要在你面前,你怎麼會瞧得起他。他在五祖道場八個月,禪堂裡他一天沒去過,他一支香也沒坐過。他八個月的工作,日夜的工作,就是舂米破柴、伺候大眾,你怎麼曉得他是個聖人?當年豐干、寒山拾得在國清寺,誰知道那是阿彌陀佛、是文殊普賢,沒有人知道。真正佛菩薩在此地,你們不會認識,真正善知識,你們也會親眼看過的,而把那些有小小功夫的人當作不得了,那真是了不起。所以一定要明瞭事實的真相,這一種境界是免墮惡道而已。『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這是勉勵的話,以這個作基礎,把你境界不斷向上提升,這才行。『門人』,就是一般的這些徒眾們,他們淺見,聽到祖師這幾句話都信了,也都服了。『皆歎善哉』,讚歎,「善哉」就是太好了、太好了,非常難得,非常希有,這種讚歎。再看底下文:
【祖三更喚秀入堂。】
三更的時候把神秀大師叫到禪堂裡來,或者是五祖的方丈室,他老人家住的地方。
【問曰。偈是汝作否。】
問他,南廊寫的這首偈子是不是你作的?
【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
這就說明,我不敢動這個念頭想求祖師的地位。
【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這就順便請教老和尚,請他指點,看他有沒有智慧。有沒有智慧就是有沒有開悟,就是這個意思,求老和尚做個證明,我有沒有開悟。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這是直截了當告訴他。在此地諸位要特別留意,五祖這些話不能夠當眾來說,為什麼?神秀是大眾的教授師,當面這樣一批評,學生以後還有誰聽他的話?學生以後還有誰願意跟他學?原來你不過如此而已,學生對老師馬上就生了輕慢心,恭敬心沒有了,這把整個佛法破壞了,神秀畢竟有能力教誡初學。你們看看古人的用心,講這種真話的時候,叫過來關著門面對面,沒有第三個人聽到,這個是慈悲。今日之下的人,諸位想想,是什麼樣子的?不但大庭廣眾之下呵斥、批評,甚至於還寫成文字到處去流通。換句話說,天下善知識只有你一個人,除你一個人之外,沒有任何人可以能夠接引大眾了。你一個人能不能分身、能不能化身?又不能。這個在世俗眼光來講有失厚道,這些地方我們要學五祖。
所以,僧團講的什麼?和合僧。他為什麼能和合?難道僧團裡的人沒有過失嗎?有過失,過失,老和尚是關著門來責備的,當眾決定和合。這個是諸位特別要留意。所以你多讀經,你能夠長見識,你在社會上接觸這些大眾,尤其是佛門裡面在家出家的,多多少少你能夠觀察到一些,是不是有真正善知識,可不可以親近,可不可以跟他學,心裡有個底子。今日之下的確眾生心迷,不但是善惡不能辨別,連是非都不能辨別,甚至於連利害都不能辨別,可憐極了。正法、善知識遭受毀謗,遭受批評,邪思、邪教到處流行,這個怎麼得了,這個後果就是世間大劫難的現前。世間這個果報是由於人心,眾生心覺悟,這世間就有福了;大眾心都迷惑顛倒,災難就要現前。
毀謗正法的果報不得了!過去我在筆記上看到有一則,是有一個念書人,不相信佛法,他把一部經,好像是《地藏經》,用筆把經本亂塗,以後把這個經本丟掉了。沒有多久他死了墮在地獄,託夢給他父親,他說他就因為塗這個經本,把經本丟掉,造這個罪業,請他父親幫助他,把那個經本找出來,把那個墨跡洗掉,他說我的罪才能夠減輕,不然的話痛苦不堪。他告訴他那個經本丟在什麼地方,他父親第二天起來之後想想,到那個地方去找,果然找到了,找到之後來洗。實實在在果報不得了。今天有許多人糟蹋佛法、毀佛滅僧,看到好像是沒有這些顯著的果報,諸位要曉得,他有個總報在後頭,有大的果報在後頭,這個劫難沒有法子避免。
所以我常常勸勉諸位,諸位要覺悟,要建立正法,將來在大劫難當中,共業裡頭有別業,你還能夠免掉這場災難,一定要護持正法。我講護持正法,我絕對不會說你們將來護持我。我告訴諸位同修,我把佛法送到這個地方來供養諸位,我不在此地長住。我要在此地長住,不像話,為什麼?原來你說的,都是供養你,都是尊敬你。不如此,我不可能在此地長住,我把佛法送到此地來,貢獻給諸位,介紹給諸位。真正有四個修道的人,無論是在家出家(四個人以上就行,就是一個僧團),這一個僧團裡面,最重要的是修一個法門,理和同證。如果是參禪的,這四個人統統是參禪;學密的,這四個人統統是學密;念佛的,四個人統統是念佛。比如我們四個人當中三個念佛、一個參禪,這個不行,這個不能成為一個僧團,為什麼?他們目標不一樣。所以要同修一個法門,依據一部經典,同修一個法門,然後守六和合的條件,見解相同,遵守戒律,身同住,口無諍,法喜充滿,利同均。諸位能供養四個人(出家人找不到,在家也行),真正在這個地方修行、修道的,這個道場就是美國第一個佛教道場。真正道場,真實的道場,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什麼樣大災難,你這個道場建立在此地,換句話說,一個達拉斯,甚至於一個德州,都會消災免難。
如果是念佛,除了讀誦研究《彌陀經》之外,日夜佛號不間斷,就像打常年佛七一樣。四個人在一塊共住,我們還有工作怎麼辦?三個人念佛,一個人燒飯伺候,輪流,一個人工作,護法。或者是一星期一輪流,或者是一天一輪流,都可以。真正發心修行的,你們大家供養四個人。不要到外頭找人,如果到台灣找人,你們還要給他辦身分,很麻煩,還要給他付保險,開銷太大了。找什麼?就在本地找,他們已經有身分、已經有保險,我們只供養生活費用,你也不要去工作在這裡念佛,在這個地方修行。這個修多久?修三年。三年以後你畢業了,你再出去找工作,另外再有幾個人再來修行,輪班,也是了不起的道場。要真修,要把工作離開,專心來修三年,我們大眾同修來護持。我給諸位建議這樣建道場,同學當中哪幾個人發心先來幹,四個人一組、四個人一組。這個是能夠救命,救佛教的命,救眾生的命,救這個世間大劫難。你不這樣修法都是搞假的,都不是真的。所以我在全世界到處去走,沒有一個道場,非常遺憾。
杭州南路本來想建一個道場,我把日常法師請去,他那個時候告訴我,他一心一意要念佛;結果往印度跑了一趟,心變了,去當喇嘛去了。所以我現在那個講堂裡面是禪密。最近的時候簡居士打了個電話給我,說是現在有幾個人要想把廟送給我們,裡頭還有個密宗的廟,要送給我們講堂,送給我們基金會,打電話來問我可不可以接受。我心裡一想,這個好了,日常法師有地方去了。我就跟他講,我說可以接受。我說接受但是有個條件,他們所有財產歸我們基金會,住持、執事由我們董事會選派,我們來任命。他說,當然我們是有這個條件的。我說,遵守這個條件可以,可以接受,我馬上派日常法師到那做住持,他去學密去。我們基金會不錯,有密宗道場,有顯宗道場。
所以說一定是四個人,真正的修,他修密我贊成,我不是不贊成,你好好規規矩矩的修,四個人能修,認真的修,生活,我們基金會供養。一定要建立真正的道場。他如果要離開的時候,杭州南路講堂上面的道場,就純粹是念佛道場,我供養四個人。我是到處建道場,我哪個地方我也不長住。我勸人這個做法,你們大家聯合每個月捐一點錢作道糧,供養四個人在那裡修行,我們這個世間就有福了。叫這四個人不要做事情,實際上他修了三年,三年要真念佛會念到一心不亂,起碼功夫成片,往生就有把握了;然後你再來供養,另外再換四個人。這樣我們的道場在現前這個世間可以建立,否則的話全是搞假的,沒一個地方搞真的,希望同學們要多想一想。我們接著再看下面經文: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到這裡是一段。在這一段經文開示裡面,是把見性這個境界說出來了。重要的是,『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這個含義就是建立自己真正的信心。所以六祖一到黃梅,一開口就說明我是來求作佛的,不求餘物,這就是他的信心。我們今天諸位要想到,李老師送我們這塊匾,這塊匾是他老人家一生最後的墨寶。他給我們寫了這四個字之後,再也沒有給別人寫東西了,他走了。這是他對於達拉斯學佛社的期望,這是你們葛大哥到台中去見他,他對你們這個地方的期望,希望將淨土宗傳到美國來,在美國建立淨土宗的道場,這種期望、這種的厚愛,決定不能辜負。
修淨土的人要有什麼樣的信心?我這一生決定往生,要有這個信心。我來生決定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果然這個信心建立了,你對於現在這個世界人的看法不一樣,決定不一樣。為什麼?我到這個世界來是作客的,我過不了多久我就要回家了,現在你們對我好很好,對我不好也很好,不會見怪了。你會對待一切人心平氣和,你會在這個世界裡,一切的一切,沒有得失的念頭了。為什麼?我到西方極樂世界樣樣現成,此地什麼樣的好東西也比不上極樂世界。所以對於這個世間決定沒有留戀,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心自然就清淨,心清淨煩惱就少,念佛功夫也就得力了。
所以李老師這個期望與厚愛,今天我把這個方式提供給諸位,就是幫助四個真正修行人在此地念佛,能夠有人講經更好。像尹建維居士,這是一個講經的材料,我一定要幫助他,希望我們華人活動中心,一個星期一次的講經永無中斷,讓他一直講下去,我會從中協助。這個道場能有四個人天天念佛,不講經,行。你看過去印光大師的蘇州靈巖山報國寺的念佛堂,他們就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念佛,他不講經也不傳戒,就是念佛。我們道場多大?現前這麼大夠了,四、五個人住,夠了,不要搞太大,不要搞太多。太大、太多了,人多了,現在有道心的人少,要是在這裡搞是非、鬧意見,那道場破壞了。能夠有老老實實的四個,在家人都行,甚至於一些老太太、老先生都可以,只要他老實念佛,大眾同修你們有空就來隨喜,跟他一道念,沒有空你們就工作,你們做護法,他們住在此地要日夜的念。這樣才是真正建立道場。
一個道場建立起來之後,我相信會有許許多多的地方模仿。所以這個影響非常非常之大。這樣一個道場建立,人家要是知道了,沒有不恭敬的,沒有不讚歎的。我們目的不是求人家恭敬,不是求人家讚歎,不是求人家出錢出力來幫助我們,我們用不著。我們是求什麼?是求自己成就。你要知道,你幫助四個人往生,你自己一定會往生。為什麼?他四個人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之所以能往生,是這些人護持,使我們安心什麼事都不要做,在這裡念了三年佛,現在來見你老人家,那些人都不錯,都是好人,我們不去接引他,不好意思!他在阿彌陀佛那說說情,到你臨命終時,你不念佛,佛也來把你接走了。確實如此,這個是一點不假。從前大慈菩薩說過,能勸兩個人念佛就勝過自己念佛,這兩個人要往生的,你一生當中勸兩個人念佛真正往生了,比你自己修行念佛往生就要強,換句話說,你決定能往生。所以希望大家要發這個心,不要辜負了這個道場。
下面這是說這個境界,見性的境界。『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見性不是像石火電光一樣,見了一剎那之後就沒有,不是的,除非你沒見性,見性之後不會失掉的。過去黃檗禪師說過,他說「百種多知,不如無求最第一也。」我們在這個世間,要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安分守己來辦道,念佛人要求往生,只要具足信願行三資糧,這三個條件就夠了。經典我跟諸位選過,就是現在這個精裝本的《西方公據》,一本就夠了。這一本裡面有四樣東西,第一個是《彌陀經要解講義》,我們現在正在講,一三五在講;第二部分是《西方確指》;第三部分是《西方公據》;最後一部分是《釋門法戒錄》,那是講因果報應的,勸你持戒、念佛。所以這一本就行了,就夠了,這是講本道場,就行了。如果還有能力,我們研究其他的大經大論,是接引眾生,目的是在此地。把這些眾生接引入門來幹什麼?念佛求生西方。
所以我各地方多半講《華嚴》,我是用《華嚴》接引大家入淨土,因為我自己本人本身是從《華嚴》進到淨土裡面來的。所以我用這個方法來接引大眾。可是對於這個世間,決定要能做到無取無求,我們自己心才清淨。無求的心,心就不生,無著就不滅,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自性。換句話說,什麼叫迷失自性?迷失自性就是你於世有求,於一切境界相執著,你就迷失了自性。果然真正能做到一法不求、一法不執著,你的心就是不生不滅的心,你的自性就現前,這個境界在念佛人來講就是一心不亂,而且是理一心不亂。所以你要懂得這個理,要懂得這個方法,要明瞭這個境界,努力去修學。一個人修很好,自己固然可以能夠往生,但是不能建立佛法,這個世間還是沒有僧團,很遺憾,可以自度,不能度他。能夠幫助四個人組成一個僧團,這是自利利他,這是續佛慧命,使釋迦牟尼佛的佛法永遠流傳在世間,繼續不斷的廣大,廣利眾生。所以希望大家發這個心。
我剛才說過,我絕對不是要你們來幫助我,我不會接受,我會到別的地方再去勸別人也這麼做法。我勸大家做彌陀村,是幫助一些退休的老年人。今天跟諸位提出這一個構想是希望建立正法,四個人以上就是一個僧團,最小規模的僧團,這個僧團不可思議。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