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第四集) 1986/11 美國達拉斯 檔名:09-005-0004
第七面第七行第二句,我們念一段經文,對對地方:
【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縣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喫肉邊菜。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
這是說六祖從離開黃梅之後,就到四會縣獵人隊裡面去避難,這一避就是十五年。有一天他自己想一想,弘法的機緣成熟了,不應該再躲躲藏藏的。這就離開了獵人隊到廣州,廣州有個法性寺,這個寺廟到現在還在。『值』就是遇到,遇到印宗法師在法性寺講《涅槃經》。在此地我們對於古來的大德,他們修學的態度,必須有一個認識。佛法是世尊當年在世,所謂是應機而說的。佛滅度之後,留下來這麼多經典,後來的學人必須要有所選擇。你要是會選擇,最好的就是專攻一部經。這專攻一部,並不說其他的經論我們不可以看、不可以接觸,不是的,可以看,凡是與這部經有關係的經論,都可以涉及,可是功力一定要用在一部經上。『印宗法師』他一生就是專攻《涅槃經》,所以在當時是相當有名的一位大法師,在嶺南可以說是第一位大法師,《涅槃經》講得非常之好。這個也是一部相當有分量的經典,這部經有兩種譯本,一個本子是四十卷,一個本子是三十六卷,可見得這個經文都相當之長。我們看到《楞嚴經》只有十卷,《法華經》只有七卷,《涅槃經》差不多是有四倍的《楞嚴》,《法華》跟《楞嚴》分量差不多。所以也是一部相當大的經典。
【時有風吹幡動。】
講堂外面有旗杆,旗杆上懸的是『幡』。旗杆上懸「幡」,這就是告訴外面人,今天寺院裡面有講經法會。從前不通知的,也沒有廣告,也沒有報紙,也沒有像我們現在發通知單,在從前沒有,以前沒有郵政。如何告訴大家我們此地講經?就是旗杆上懸幡。所以它不是掛國旗,掛幡。外面人一看,旗杆上今天懸幡,就曉得今天有法師講經,大家就來聽經了。所以幡、幢都是信號,旗幟一類,它屬於信號。幡懸上去之後,正好有風,風吹著幡在那裡動,裡面就有兩個出家人看到,在抬槓了:
【一僧云。風動。一僧云。幡動。】
這兩個人就起了爭執。
【議論不已。】
誰也不服誰,兩個人在辯論,辯論聽起來好像各人說的都有道理,爭論不休。這個時候正好惠能大師到那個地方。
【能進曰。】
惠能就走進講堂,聽到他們在爭論,他就在當中打了個閒岔,告訴他們說: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這個『仁者』就是稱呼他們兩位。在我看,幡也沒動,風也沒動,你們的心動了。兩個爭論不休,要吵起來,就是心動了。這個話說得是一點沒錯,把他們的爭執解開了。
【一眾駭然。】
『一眾』就是當時在會的大眾,聽到他這幾句話都吃了一驚,這個見地實在是高明,確實是高明,不是普通人能夠說得出的。
【印宗延至上席。】
『印宗』法師,『延』是延請,請他到『上席』,把他當作貴賓來招待。
【徵詰奧義。】
『徵』就是徵求的意思,就是向他請教;『詰』就是問,提出問題向他請教;『奧義』是一切大乘經裡面甚深的義理,來請教他。能大師這是有問即答,不用思惟,也不用考慮,隨問就隨答。
【見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
言語很簡單,而且把道理說得清清楚楚,這就是一個高明之人。諸位如果在參學的時候,一定會遇到這種情形,你提出一個問題,他給你說了老半天,最後還沒有結論,不知道說些什麼,這個就是本身沒有能真正通達。真正通達的人,你提出問題,他只幾句話就給你解決了,惠能就是這樣的人。這個時候印宗法師就想到了:
【宗云。行者定非常人。】
『行者』,在當時就是稱一般修行人,我們現在習慣對在家稱居士,他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剃頭,還是在家相。
【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
所以印宗就懷疑了,『黃梅』是五祖,五祖傳法給惠能,這個事情在十六年之前,就是惠能究竟到哪裡去了誰也找不到。他說,今天聽你這一番議論,莫非就是你?
【能曰。不敢。】
這個就是承認。雖然是他,稱他是得祖師傳法,他很謙虛,我不敢當,確實衣缽在這邊。
【宗於是執弟子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
這個印宗實實在在是了不起,這是當年嶺南一帶第一位大法師,也是名滿天下的。幾句話,這一問答就佩服得五體投地,立刻就『執弟子禮』,就把能大師當作老師,自己是學生,這個絕對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所以蓮池大師曾經說,大家都知道六祖,把印宗給忘掉了。他說,印宗跟六祖是同一類的人物,如果不是同一類,決定做不到。這個說法非常有道理。於是就要求把衣缽展示出來讓大家看看,這個是信物,大家看到衣缽,這就知道他的的確確是五祖的傳人,就是禪宗第六代的祖師。
【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
這就請教,五祖傳衣缽給你,有沒有什麼囑咐你的?他傳給你的,有沒有什麼指示?大家都想知道。五祖傳法給你,傳什麼法給你?我們都想知道一下,給你說了些什麼?
【能曰。指授即無。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你看他講話實實在在是簡單。有沒有什麼指示、傳授?沒有。怎麼傳法的?『唯論見性』。諸位要曉得,見性就是佛,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如果你要見性,你就不會再有生死輪迴,換句話說,如果修行不見性,決定免不了生死輪迴,沒有法子出離六道。這是非常非常要緊的話。這就說回來了,必得修淨土,不修淨土,任何一個法門沒有法子出三界。『禪定解脫』,這在佛法裡非常非常重要的,而黃梅(就是五祖)跟他不談這個問題,只談見性。如果不見性,古德說念佛、誦經、持齋、持戒都沒有真正的利益。這真正利益是什麼?真正利益就是了生死出三界。你要沒有見性,你這種修持都是世間有漏福報,不過是三善道受生而已。所以這個不是真正的利益。三善道享福,享福的人沒有不造業,福享盡了惡業又現前,還是免不了要墮三惡道。這個事實我們要認清楚、要相信。印宗就說:
【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
底下這就說明禪宗的宗旨,禪宗的宗旨就是見性。
【謂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今天有沒有入佛法?沒有。為什麼沒有?我們這個心裡頭不止二法,千頭萬緒,一天到晚在胡思亂想,這哪是佛法?所以念佛法門裡面,一再提示我們,叫一心稱念。一心稱念是佛法,二心就不是佛法。這不是佛法,好像與我們也沒什麼太大的關係。你要這麼想法就錯了,佛法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佛法,所謂心就是性、性就是佛、佛就是法,這是一體的。不是我們心性之外還有一個佛法,那真的就有二法。所以『佛法是不二之法』,這是禪宗至高無上的說法。我們在《頓悟要門論》裡面也見到,什麼叫頓、什麼叫悟?所謂頓就是頓除妄念,悟就是悟無所得。一是無所得,有所得就是二。有所得,實在講是有所不得,你得不到的東西太多太多了。如果你什麼時候到無所得,那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你統統得到了,為什麼?沒有一法不是自己,這個是大徹大悟。這是指示我們修學的總綱領,要以這個為我們修學的目標。印宗聽了之後,於是乎他就生起疑問,這種疑問說實在話,也是利樂有情問。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什麼叫『不二法』?
【能曰。法師講涅槃經。】
這是他一到法性寺就聽到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六祖不認識字,但是他對《涅槃經》很熟,這個到後面「參請機緣」裡面我們會看到。六祖接黃梅之法之後,第一個得度的就是惠明,第二個得度的是個比丘尼,就是無盡藏比丘尼,那也是他在逃難的時候遇到的。就是在曹侯村他住了九個月,在那個地方避難住了九個月,曹侯村遇到一個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也就是專門念《涅槃經》,雖然念,她意思不懂。所以正好碰到能大師來避難,常常向他請教,於是乎他在那裡就講了一部《涅槃經》。他對《涅槃經》很熟,無盡藏比丘尼念給他聽,他就跟她講,從頭到尾統統講過,所以他對《涅槃經》很熟。碰到這個印宗法師也是個講《涅槃經》的,這很有緣分,所以他就講『法師講涅槃經』。
【經明見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
《涅槃經》裡也有這個說法。
【如涅槃經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這就是他引用《涅槃經》裡面一段經文,來給印宗法師解釋『佛法是不二之法』。這樣解釋就非常之親切,因為印宗法師是專學《涅槃經》的。六祖給無盡藏比丘尼講這個經是在十五年之前,這個事情已經過了十五年,他還能記得這麼清清楚楚,這個不是普通人,如果不是見性的人做不到。要以世俗眼光來說,六祖雖然沒念過書,不識字,聰明絕頂,記憶力之強,也不是平常人能夠跟他相比的,這是我們以世俗眼光來看。他過去也不過聽一遍而已,就能夠記得,就能夠把經文都記得這麼清楚。我們天天念經的人,都未必能把經文記得清楚。他一向也不念經,他手上大概也沒有《涅槃經》。像這些地方,的確使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
『高貴德王菩薩』,這一品是在《涅槃經》第二十一卷到第二十六卷,可見得這一品經相當之長。這一品經裡面有這麼一段,「高貴德王菩薩」,請教釋迦牟尼佛。他說,『犯四重禁』,這就是破戒,破了什麼?重戒,殺盜淫妄,我們在一般戒律裡面講,這個是不通懺悔的,這個四重戒不通懺悔的。『作五逆罪』,「五逆罪」是墮阿鼻地獄。所以說「犯四重禁,作五逆罪」,果報都在阿鼻地獄。五逆,一般講就是殺父親、殺母親、害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個五種。這五種,前面三種不容易犯,畢竟殺父、殺母,這種人不多;殺阿羅漢,阿羅漢在哪裡,你找也找不到,所以這一條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後面這兩條就有可能,出佛身血就是對於佛教存了一個惡意,等於是謗佛,毀謗佛法,惡心毀謗佛法等於出佛身血,這是五逆罪;最後就是破壞僧團,這個罪業也是非常之重的。
過去在台北有一位老居士,叫趙默林老居士,他也過世了。這個人是一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在佛門裡面資格很老。有一天請我吃飯就特別提出這個問題,講破和合僧,這是五逆重罪,墮阿鼻地獄的。他講到現在出家人彼此毀謗,他說這怎麼得了,心裡頭很難過,提出來問我,告訴我。我就跟他說,我說你老人家不必難過,我說他沒那麼重的罪。為什麼?我說,你看過和合僧嗎?我沒看到過。他一想有道理。這個世界上哪有和合僧團?沒有!和合僧團,我們在此地曾經講過,至少四個人要守六和合,這個才叫做和合僧團。四個人他是修一個法門,譬如我們念佛法門,我們四個人統統修念佛法門,這叫理合。另外就是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要守這個戒條。還有一個,大小事情是要做羯磨,羯磨就是開會,僧團裡面任何一個人不能夠自作主張。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也是如此,佛要辦什麼事也是開會,向大眾宣布,如果同意的就不說話,就是默然,叫默認;如果不贊成的,不贊成,你就說話。這樣才成為一個僧團。
我就問他老人家,我說你一生這麼大的年紀(他那個時候七十多歲),你曾經看過僧團嗎?他一想,沒有。我說,那怎麼能破和合僧?現在這個世間已經沒有和合僧團了。如果真的有這麼一個和合僧團,四個人在一塊共修,確實照這樣做的,那你要破壞它,果報在阿鼻地獄。所以我常常勉勵同修,你們能夠真正發心,真正是建立一個僧團,供養一個僧團,這個福報無量無邊,除佛之外,沒有人知道你的福報多大。可是找四個人在一塊同修不容易,相當之難,兩個人在一塊都要打架,都要鬧意見,何況四個人。所以,四個人在一塊,真正能夠和睦相處,能夠守住這個條件,那真是這個世間人就有福報了。為什麼?諸佛護念,龍天護持,這個世間許許多多災難都免除了。所以修行確實不是為自己,是為了救度一切眾生,真正是自利利他。這是講五逆之罪。
『及一闡提』,「一闡提」是梵語,翻作不信,就是對於佛法完全不能接受,也翻作一個沒有善根的人,叫一闡提。實在講,沒有善根,就是對於佛法沒有一絲毫的尊敬心。所以高貴德王向釋迦牟尼佛提出來,他說像這些人,『當斷善根佛性否?』這個地方問了兩個問題,一個「善根」,一個「佛性」。佛,答覆得好。佛說,『善根有二』,有兩種,『一者常,二者無常』。可是,佛性裡面沒有常,也沒有無常。由此可知,善根是有斷、有續的,佛性不斷。所以說『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另外一種說法,一個是善,一個是不善,這個也是相對的。凡是相對的就叫二法,佛法是不二法,就說明佛法不是相對的。所以『佛性非善非不善』,說不上善與不善,『是名不二』。
知道這個原則了,我們再把這個原則應用在一切法上面。『蘊之與界』,「蘊」是五蘊,「界」是十法界,說五蘊、說十法界就是說世間一切萬法,一切萬法歸納不外乎五蘊與十法界。五蘊與十法界,凡夫眼睛裡面看到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智者」就是一個覺悟的人,有智慧的人他能夠通達一切法,他曉得五蘊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就是五蘊是一不是二。為什麼?歸納起來講五蘊,展開來就是十法界。所以十法界跟五蘊的確是一不是二,從相上講固然品類繁多,從體性上講是一不是二。《華嚴》說得好,「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你自性變現出來的。『無二之性,即是佛性』,這句諸位要牢牢的記住,「佛性」就是我們自己的真性,也就是自己的真心。六祖悟什麼?就是悟的這個。諸佛、菩薩證的什麼?也就是證的這個。你要是悟入,你要是證得了,你就叫佛、就叫菩薩,你什麼問題統統解決了。
學佛修行就是修的這樁事情。這部經到後面一直都是討論這個問題,以這個問題為主,可以說全經都是討論這個問題。我們要想成就,要想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要想證得一心不亂,明心見性,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道理,你才真正發現念佛法門修學的真正好處,因為念佛這個法門是直接修不二法門,直接修見性之法。六祖這個法門,確實上上根能得受用,中下根沒有法子,不得其門而入。可是淨土法門用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下下根也能夠成就上上的智慧,這個法門妙極了。一天到晚二六時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個念頭,這就是「無二之性」,這個就是不二法門。所以,只要起心動念,馬上換成阿彌陀佛。所以念佛修什麼?念佛修上上禪,這是許多人不知道的。《楞嚴經》裡面所說的是首楞嚴大定,首楞嚴定是如來果地上的名稱,不是菩薩的定,是佛果上的定。修這種定,有許許多多的方法,念佛也是其中之一,大勢至菩薩就是代表用這個方法修楞嚴大定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他是用一句阿彌陀佛修首楞嚴大定。所以一般人把念佛法門看輕了,那是他無知,那是他真正沒有善根、沒有福報。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
聽了六祖這一番開示之後。這一番開示的要義歸納起來,就是《心經》上所講的「照見五蘊皆空」,不二之性就是佛性。所以我們要想見性,你常常心裡頭有個念頭就不行,這就不能見性,有念就二,所以說有念就落在二、三。「二」就是講的分別執著,二意。「三」是講三心,三心就是心意識,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你一動念就落到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迷、不覺,求覺的人二六時中就是要修一心。一心在哪裡修?在極不平靜的時候,這個時候真正見到你功夫,譬如生氣,很生氣的時候,這個時候能夠提起阿彌陀佛,把它壓住,這功夫。這是舉一個例子。很歡喜的時候,也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是功夫。如果你心隨著外頭境界轉,縱然念佛修行功夫不得力,太危險了,臨命終時必定被外面境界牽跑了,你做不了主。甚至於極度危險的時候、極憤怒的時候、很喜歡的時候,在這些環境當中你能夠做得了主宰,你有把握。所以功夫考驗在哪裡?在這些地方考驗。如果像這小小境界,風一動,自己都做不了主宰,一定要提高警覺。萬一在這個時候,走的時候,怎麼辦?必定隨業流轉,三途有分。世間可怕的事情,沒有比這個更可怕。說實在話,在這個世間餓死、凍死,甚至於人家拿著刀一片一片的割死,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什麼?來生墮三惡道,這個可怕!所以大家把最可怕的事情忘掉、疏忽掉了,把現在眼前雞毛蒜皮的事情,認為是大的不得了的事情,這顛倒錯亂,這樣學佛怎麼能成就?我們繼續再往底下看,印宗大師說:
【某甲講經。】
『某甲』是他自稱,說他自己講經:
【猶如瓦礫。】
像磚頭、瓦塊不值錢。
【仁者論義。猶如真金。】
『仁者』是稱六祖,「仁者」是敬稱。你看在經典裡面常稱菩薩稱仁者,稱善知識稱為仁者。
【於是為能剃髮。願事為師。】
這個了不起,真正了不起。印宗給他剃頭,就是叫他出家,剃頭。給他剃了頭之後,反過來再拜他做老師。剛才說過,印宗是一個非常有名氣的大法師,六祖這個時候才剃度,要算起來他是先輩、長輩,如果稍微還有一點貢高我慢,做不到,還有一點勝負的心存在,他也做不到,可見得印宗也是真正道行成熟,心平氣和,尊賢重道,捨己為人,了不起!所以印宗跟六祖他們程度是平等的,不是平等的決定做不到,這是聖賢聚會,絕對不偶然。也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佛出世,千佛擁護」,絕對不是凡人。凡人怎麼樣?必有嫉妒心,雖然給你剃度,「好,剃度,你做我的徒弟」,他收了個高明徒弟,不肯倒過來去拜他做老師。他這樣一做的時候,把六祖整個捧起來了。否則的話,六祖要是在那裡示現出家,要是弘法利生的話,要達到他那個知名度、那種聲望的話,至少也得要用十幾年的功夫去培養,大家才知道。這印宗法師一倒過頭來拜他做老師,他一下就水漲船高,一下就提升上去,這是印宗法師的老師,這還得了!印宗是何許人物,一下就把他捧上來了。所以六祖省了十幾年的功夫。六祖度的那些人,豈不是就是印宗度的嗎?六祖一生所修的這些功德,也就是印宗的功德。換句話說,沒有印宗,六祖不容易起來,不容易立刻就受到人家尊重。他剃度這一年是公元六百七十六年,今年是一九八六年,這是六七六年。再看下面經文:
【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
這個裡面有一段故事,就是廣州光孝寺的『菩提樹』,這棵「菩提樹」是過去在梁朝的時候(就是梁武帝那個時候),西域有一個法師,印度人,叫智藥三藏,他種的。而且這個菩提樹是從印度帶來的,種在這個地方,種了之後,他曾經有個預言,他說將來以後,有肉身菩薩在這個地方受戒,弘法利生,這就是預言的六祖。這個菩提樹結的子,就是我們現在諸位念佛星月菩提的數珠,就是這個樹上結的。所以它這個種是從印度傳過來的,叫星月菩提,念珠裡頭常常用這個。而且這個星月菩提的念珠,它之所以能夠名貴,就是愈久愈好看,時間愈久,光色愈好。『東山法門』,這是講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之後,一代一代的承傳,四祖、五祖都是住在東山,六祖就是在東山得法的,他這個道統是這麼來的。所以在廣州,他也就是繼續了這個道統,稱之為「東山法門」。這就是禪宗,達摩祖師傳過來的這一個宗派。
【能於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因。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
說到此地,祖師也非常感慨的說,他從黃梅得法之後,的確吃盡了苦頭。當時嫉妒、障礙的人那麼多,要奪取他這個衣缽,他是東躲西藏,真是『命似懸絲』,朝不保夕。今天有這個緣分『與史君』,「史君」就是刺史,以及當時地方的這些官吏,『僧尼道俗』就是開頭我們所看到的一千多人,在這個地方聚會,這是有很大的因緣,不是偶然的;『莫非累劫之因』,多生多劫的因緣,同時也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他把他從黃梅得法經過的情形,為大家這樣敘說。真正講到得法,就在淨心除疑,這底下幾句話很要緊:
【教是先聖所傳。】
『教』是教學、是方法,像這些經典方法,這是從釋迦牟尼佛一代一代傳下來的。
【不是惠能自智。】
不是他自己編造的。
【願聞先聖教者。】
如果你發心願意要聽佛菩薩的正法。
【各令淨心。】
這一句話很重要、很重要。我們聞法不能夠悟入,就是心不清淨,心有染污。我們在前面看到這個例子,惠明在五祖會下那麼多年,之所以不能開悟,就是心不清淨。他去追六祖,追到了,到拿衣缽的時候拿不動,這才真正生了慚愧心,向六祖求法。六祖就首先告訴他,要「屏息諸緣」,身心放下,「勿生一念」,你要真正能做到這個就行,就可以傳法,你就可以真正得法了。他在很短的時間做到了,他做到了,他就能得法。我們一般人就是放不下,所以雖然看經、雖然聽經也沒有辦法悟入,為的是心不清淨。
【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世聖人無別。】
『除疑』就是斷疑,斷疑就是見性,真正能夠斷疑見性,那你跟過去的這些佛菩薩沒有兩樣。我們要是反省反省,我們現在的疑慮,實實在在太多了,這個是修學上重大的障礙。「除疑」兩個方法,一個是真正把這些事理貫通,這個講研教,在教下來說,事理貫通,可以斷疑生信;另外一個方法就是至誠恭敬能斷疑。所以佛法的修學,我們在講席當中時時討論到,修學的綱領就是三皈依,覺正淨。覺正淨雖然講三,講三寶,要曉得它是一而三、三而一,一樣得到了,那兩樣必定得到。譬如說覺悟的人,覺悟的人他會邪知邪見嗎?他心還不清淨嗎?不可能的。他有邪知見,他心不清淨,他決定不覺,決定是迷惑顛倒。所以只要有覺,一定有正,一定有淨。如果這個人正知正見,我們一定能想像,他一定覺,他一定清淨。正知正見的人如果說他還迷,他還染污,那他一定是邪知見,他不能算正知見。同樣一個道理,如果心地清淨的人,必定是覺悟,必定是正知正見。
佛法修學就是修這個東西,千經萬論,無量法門,那是方法、手段,所修的、所證的就是覺正淨。好像一個房子三個門,覺正淨是三個門,不管從哪個門進來都一樣,進來全都得到了。可是你要曉得,這三個門進來有難、有易。從覺這個門進來,這個就是禪宗,六祖這個法門就是從覺這個門,從覺門入門的,登堂入室的,這要真正上根利智。我們一般人不覺,他沒法子,想從這個門進來,不容易。第二個從正,正知正見這個門,教下都是從正知正見,像天台宗、賢首宗、法相宗、三論宗,這些全是從經典裡面培養正知正見入進來的。這個時間要長,要去深入經藏,修正自己邪知邪見,從這個門入,這也不容易,但是中上的根性都可以,這就是從教下手,從這個門入。念佛人跟持戒的人,就是律宗跟淨土宗,它是從淨這個門進去的,它不是從覺,也不是從正,它是從淨。所以從這個門入比前面兩個門,確實是要方便一些,你不通教理也行,你沒有那麼高的悟性也行,只要你念佛念到心地清淨。所以,你如果真正把這些道理都搞明白了,你再仔細去想一想,這些法門裡面哪一個法門最適合於我們自己來修學,而且我們決定有把握修學成就的。實在講,念佛法門。
所以佛在《華嚴經》上,這《華嚴》是經中之王,是佛所講的第一部經,就提倡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念《華嚴經》不能不懂這個道理。如果《華嚴經》讀了,這個訣竅、門道沒有看出來,《華嚴經》就算白讀了。實在講,一部《華嚴經》要是真正把這個祕密發現了,《華嚴經》不讀也等於完全讀了。你果然死心塌地,相信一句佛號從初發心到無上道,絕不改變,那《華嚴經》不必讀了。為什麼?《華嚴經》講的就是這個事情。因為你有疑,所以才用這麼大部的經來說,這個大部的經教你除疑。疑除掉了,我何必找這麼多麻煩?用不著了。其實《華嚴》到最後還是要念佛,真正在《華嚴》上覺悟了,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所以我們今天這個蓮社用「華藏蓮社」,就是從《華嚴》走到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淨土這條路。李老師的成就,也是晚年二十年的時間講《華嚴經》,他真正得力,得力在《華嚴》,就是很遺憾的,他《華嚴經》沒講圓滿。所以真正通《華嚴經》沒有不念佛的,它是把所有宗派、所有法門都給你做一個很詳盡的分析,讓你自己去發現哪一個法門是最究竟、最圓滿、最可靠的。我們繼續再看底下這一段,這一段開示我們見性的方法。
【師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上也說,般若智慧不是心外所生的,般若智慧是我們自己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佛就本來具足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可惜的,就底下講的:
【只緣心迷。不能自悟。】
這個就是轉佛菩薩變成了凡夫,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走的這個路子,『心迷』。「迷」什麼?就是迷了自性般若,就是迷了這個,所以你『不能自悟』。而且這個迷,迷得深,愈迷愈深,因此我們在六道裡頭墮落也是每況愈下。下面他教給我們:
【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假』就是要藉,我們要藉一個『大善知識』來指導我們,來指示、來誘導我們見性。一般這個就是講的教學,教學在佛法裡可以說大致上分成三類。第一類就是神通,示現神通,你一見到就明心見性,這是真的;如果示現神通誘惑你,神志恍惚,這是邪門歪道,這個決定是魔,不是佛。佛菩薩要示現神通給你看,你一定會開悟。如果示現對方不開悟,這個神通示現叫白示現,沒產生效果;換句話說,你沒有到開悟這個機緣,佛菩薩來不用這個。這是諸位要曉得的,因為妖魔鬼怪都有小通。第二種是記說示導,第三種是教誡示導。記說,也是緣成熟了,給你授記,給你說法。而第三種是用得最為普遍,教誡初學、中下根性的人,就是佛講經說法來開導我們。所以這個三類,最常用的就是第三類,前面兩類不常用,在這個世間教學不常用。可是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像佛教化那些大菩薩常用,常用授記,常用神通,你看《華嚴經》上佛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個不一樣。但是對我們凡夫來說,我們迷惑顛倒的人,那兩樣東西都沒用處,對我們都沒用處,我們接觸不能開悟、不能理解。反而引起煩惱,引起分別執著,把那些東西當作無上道,而將正法輕視,這就是罪業,這就是愚痴。再看底下經文:
【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
一切眾生智慧德能沒有兩樣,確確實實十法界的差別就是迷悟。徹悟的人就是佛菩薩,悟而不徹的人就是聲聞、緣覺,六道是迷,迷得最深的是三惡道。由此可知,十法界這個差別從哪來的?迷悟而來的。
【所以有愚有智。】
換句話說,迷得重的人就愚,迷得輕的人智慧就多一點,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
下面是六祖要正式的為我們開示,傳授我們『般若波羅蜜』的修學方法。要緊的一句話,就是『志心諦聽』,這四個字很不容易做到,「志心」就是一心,這的的確確不容易做到,專心一意相當之難。我們今天講很用心的聽、很專心的聽,都不是志心諦聽,志心諦聽能夠悟入。我們講專心、用心,只能夠得一個彷彿,不能夠親切悟入。我們看大師怎麼給我們開示的:
【吾為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
像念《金剛經》、念《心經》,這是『念般若』,除這個之外,只要是佛經統統是般若,就是泛指每一天做早晚功課、念經念佛之人。「口念般若」,怎麼樣?
【不識自性般若。】
所以你念,念而不解其義,不行。不解其義是什麼?你沒有辦法應用在生活上。換句話說,你念的那些經文,你修行的那些方法,與你自己實際生活脫節了。如果與實際生活脫節,這不叫修行,那真是叫盲修瞎練,所以就是你『不識自性般若』。
【猶如說食不飽。】
肚子餓了,說了好多菜名,說了好多飯的名字,一口也沒吃到,還是在挨餓。這個意思是說,你天天念經、天天念咒、天天拜佛、天天念佛,到後來還是生死輪迴,沒能出三界,就比喻這個意思。
【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
只曉得說般若空,自己沒有見到空性。
【終無有益。】
沒益處,這種修行就是盲修瞎練。下面就是正教,教給我們什麼?前面這個毛病,我們想一想,如果自己有,一定要改過來,這是一般修行人的通病。下面大師為我們解釋般若的意思。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
『此言』是中國話,要是翻成中國意思就是:
【大智慧到彼岸。】
『摩訶』翻作『大』,『般若』翻作『智慧』,『波羅蜜』翻作『到彼岸』。
【此須心行。不在口念。】
佛法特別重視這一點,學佛要從心地上去改變,不是光在口頭上念一念,那不行。
【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
這四個比喻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所以口念心要行。
【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
念了要匯到自性裡面去,要匯到自性。
【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求佛就是要求見性,換句話說,我們這個念佛法門,跟它這個禪家沒有兩樣,禪家講見性,念佛人講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此地講的見性,所以說換個名稱而已。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這就是把般若給我們解釋清楚了。般若就是自性,就是真心,真心就是大心,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從哪裡學?從『心量廣大』上學,從「心量廣大」上下手,你參禪能開悟,你念佛能得一心。你心量要不廣大,你念一輩子佛不會到一心不亂,參一輩子禪不會明心見性,所以一定要把心量擴大。『猶如虛空』,這是個比喻。實際上,《起信論》上馬鳴菩薩也說得好,「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念是什麼?妄念,所有的妄念統統息掉。正是六祖前頭偈子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心裡頭有念頭,你就是有一物。那一物是什麼東西?那一物是染污,你的心不清淨,你就不能到一心,那一物就是障礙,障礙你智慧不能現前。所以你想得一心,你想智慧現前,一定要求一心不亂;要求一心不亂,先要把心量擴大,要能夠包容,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沒有一樣不包容。底下這說得好,心量沒有邊際,也沒有『方圓大小』。「方圓大小」是什麼?是形狀,沒有形狀。『青黃赤白』是顏色,也沒有色彩。『亦無上下長短』,「上下長短」是表相,這是講的,我們拿現在的話叫自然現象,也是無所不包。
下面這幾句非常重要,這是我們在心地上真正要下功夫,『無瞋無喜』。極惡的境界,冤家對頭在你面前,決定沒有一念瞋恚心,你這樣才行;你還有一念瞋恚心,自己找麻煩,這個要記住。順境裡面不生歡喜心,要曉得喜怒哀樂統統是煩惱,七情五欲都是煩惱,你只要有這些東西在,你的心就被染污,心被染污必定是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所以六祖前頭說,口談般若,心沒有行般若。心怎麼行般若?心裡面離開瞋恚,怨親平等。這是你自己的功夫,你自己這一生能出三界,能成佛作祖。你要不從這個地方改過自新,想出三界達不到,換句話說,你來生還是六道輪迴,你還要受生死苦報。換句話說,你最親愛的人,對你最有恩德的人,你也幫不上忙,害自己,也害別人。如果你真正懂得這個道理,從心地上真正懺悔,捨離七情五欲,你成佛了。你成佛了,你那個親愛的人統統沾光、統統得度,要套一個外頭宗教的人那個話來說,「統統得救了」。佛門常說,「一子成佛,九祖生天。」成佛,福報大!你也許聽了這個話,那要成佛才行,我往生沒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成佛,你要記住!縱然是下品下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生成佛,所以他等於就成佛了。換句話說,你家裡有一個人往生,你一家人都有福。怕的是你自己不能往生,你一往生成佛了,別的那些鬼神、天神,一看到你的爸爸,這是佛的父親、是佛的母親,他怎麼不尊重!這個就是所謂九祖生天,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一定要覺悟,一定要從這個地方修起。
修心從哪裡修?把自己的瞋恚心修掉,把你歡喜心修掉,把你是非心修掉,把你善惡心修掉。不是這個世間沒有是非,不是沒有善惡,有是非、有善惡,我心裡頭沒有是非、善惡,你的心才清淨。如果你看到這個人是,那個人不是,你的心不清淨,你念佛一心達不到;換句話說,不但一心達不到,功夫成片也不可能。世間一切法隨緣不攀緣,緣成了,眾生的福報;緣不成,對自己沒有妨礙,心地清淨。緣成也清淨,不成也清淨,為什麼?沒有期望。有期望就有失望,有希望、有失望心怎麼會平靜?不能平靜。所以菩薩有願不能有心,什麼心?攀緣心,不能有攀緣心,要有宏願。
譬如我們這一次,明天晚上在此地開會,我們希望如果把這個彌陀村搞成功,人數不在乎多少。我說了,十戶、二十戶都可以,都不算少。真正搞成功了,大福報,無量無邊的福報。我們試試看。我們對它有沒有期望?沒有期望。如果有期望,一旦標售不到,變成失望,那就錯了。事情我們進行,看緣分,看這個地方有沒有福報,看美國有沒有福報。因為這個地方真正能建立彌陀村,不但達拉斯的福報,整個美國的福報,再擴大就是整個世界的福報。因為這個要形成之後,必定將來許多地方都要模仿,都要來學。這個就是什麼?我們過去叢林的現代化。所以在唐朝時候,就是六祖的徒孫,我們後面會念到,懷讓法師的徒弟馬祖,就是道一和尚。中國叢林是道一和尚發起建立,跟百丈他們兩個人,兩個人發起的。兩個人發起建立叢林,就是大家在一塊共修,就提倡共修。六祖這個時候還不是共修,你看寺廟裡雖然是有幾千人住,不共修的。什麼時候共?講經說法大家來聽,聽完之後各人修各人的。不是共修的,沒有早晚課的,所以諸位要記住這個,是各人修各人的。大家在一起共修、有早晚課的,是從馬祖、百丈禪師開始,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所以那時候以個人為單位的,每個人來叢林,大家在一塊共修。現在我們提倡就是說(那個叢林現在沒有辦法再恢復了),我們要建立新叢林,新叢林不是每一個人做單位的,是每一家做單位的,是希望大家每一個家庭我們聚集在一起,這一個村莊是多少家庭,家家都學佛的,用這個方式,不是個人,是以家庭為單位的。
所以這個實在講是一種新叢林的一個制度。這一個社區裡面,有佛堂,從前寺廟是藏經樓,我們現在有圖書館、有活動中心。這個是現代化的佛教新叢林。如果這個制度能夠興起來,佛教就能復興,不照這樣做的話,佛教沒有辦法復興。為什麼?因為學佛的人,你必得要天天聽經,你三天不聽經,你滿腦袋胡思亂想,你的佛法統統忘沒有了。所以過去李老師辦大專講座,很辛苦!你看學生暑期的時候到這參加講座兩個星期,兩個星期結業的時候很像樣子,是兩個星期訓練,訓練得不錯。可是出去看一場電影,整個完蛋了,沒有法子,所以敵不過社會上那種薰修的力量大。我們今天建立這麼一個小的,從這個小的來做起,這種小叢林方式,你每一天來聽經,如果沒有時間,我們講經那個閉路電視牽到你家裡頭去,因為就住在一塊。每一家裡面我們線牽過去,你不能來的話,你在家裡打開電視機,你在家裡聽經。你有時間,到佛堂來;沒有時間,你在家裡聽。甚至於再沒有時間聽,你家裡再裝上一個錄放機的話,你錄一個帶子,什麼時候有空你再聽,這個方便。念佛,我們用錄音帶,我們播放二十四小時不中斷,你家裡裝一個小的擴音器專門來聽。擴音器最好能夠調節聲音大小,聲音大小你自己可以控制,你願意聽你就打開,不願意聽你就關起來。
所以念佛、講經都送到每一個人家裡去,要這樣不斷的薰習,你才能有成就。所以這樣大家在一塊,能住上個三年,你在佛法上的進步,比在台灣修三十年的功夫都不止。為什麼?你天天聽,天天聽佛號,天天跟著,不念佛,你聽久了,自自然然就念佛。康國泰在此地,他曉得,在佛堂他住過。莊傳宗在此地也住過幾天。我們這個佛號,晚上睡覺的時候停了,關起來了,可是到半夜起來的時候,清清楚楚的佛號在佛堂裡。有的時候我覺得怎麼沒有關好,開個門看,的確是關了。但是確實佛堂裡有佛號,那個佛號就跟這個聲音完全一樣,就是聲音小一點,清清楚楚,絕對不是自己念的。自己什麼念頭都沒有,就注意聽,清清楚楚。所以這種佛號要叫你常來聽上三年的時候,不管走到哪裡佛號都在。不但我在此地聽這個佛號,我在舊金山講經的時候,舊金山我住在甘居士家,我半夜的時候醒過來也聽到佛號,就這個佛號;他家裡沒有放,這個佛號跟著走。所以這種薰習會有很大的力量。諸位能夠有這麼一個緣,要是真正搞成功的話,這是像六祖講,多生多劫的因緣,也是累劫在諸佛菩薩那個地方種的善根。否則的話,不容易,這實實在在不容易,大因緣!絕對不是一個小事情,大福報,大因緣。
『諸佛剎土,盡同虛空』,為什麼?也是自性清淨心變現出來的。這個兩句話主要的是教你,對於諸佛剎土也不能執著。諸佛剎土都不執著了,現在這些妖魔鬼怪變個把戲,你還會執著嗎?當然不會執著。「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今天我們看到哪個是得道有留個肉身相,哪個人留了多少舍利,那也是盡同虛空。這些現象有沒有?有。有,決定不能執著。為什麼?執著,你心裡面就染污,你心裡面就有障礙,問題在這個地方。不是說沒有,樣樣都有。唯有自己心地清淨,那是真的,那你真的就得道。身心不清淨,一切萬有都不是你自己的,與你自己不相干。而且這些境界,你都是迷在裡面,愈迷愈深,對你自己沒有好處。所以,佛法教給我們,教給我們求的,就是求心清淨,要知道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法可得。《心經》到末後的結論,「無智亦無得。」此地也說,『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雖然「無有一法可得」,可是我們性空當中能變現無量無邊的法相。六祖前頭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它能現萬法。這個事情實在講,就跟作夢一樣。我們心裡頭有沒有夢?心裡頭沒有夢。如果心裡有夢,那應該天天作夢,天天作一樣的夢,你心裡才有夢。心裡面沒有夢,雖沒有夢,它能夠變現夢境。雖變現夢境,你在夢境裡面可以享受,可是你夢境裡頭,什麼你也得不到。我們今天現前這個世間就是如此,我們的心能現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在依正莊嚴裡面我們有受用;雖有受用什麼?是一法都得不到,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夠得到的。所以佛教給我們,在一切法當中是離分別、離執著、離一切妄想,這樣你才能真正得到了一切法。你想得到這一點,你必定喪失許許多多;你一樣都不要的話,你統統得到是完整的,沒有一樣沒有得到。所以世間人迷惑顛倒,他是得少失大。佛菩薩他是要得大的,他小的不要,這是真正聰明,真正有智慧。『自性真空,亦復如是』。再看底下這一段,底下這一段很重要,前面跟你說,怕你又執著空,執著空是大病。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
剛才叫你一切都不要執著,有,不能執著;空,更不能執著。
【第一莫著空。】
著有,是病;『著空』,病更大。著有,還能救;「著空」,沒法子救。著有,怎麼樣?著有,你念佛,行,你一樣可以成佛。著空的人,不念佛,沒救。所以著有有救,著空不能救。
【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這就錯了。『空心靜坐』是什麼?他在那裡打坐,他什麼念頭都不想,這個錯了。這個如果真的把定修成了,這叫無想定,無想定的果報在四禪無想天。你看還在三界裡頭,還是沒有出三界,變成外道了。所以佛家裡面講「靜坐」,靜坐它有觀,有覺、有觀,它不是死定,它是活定,這一點特別要記住。如果要是誤會,以為我什麼都不想,我這個心很清淨,以為這個是究竟,實際上這是著了空相。這是著了什麼?什麼都不想,他著了這個。這個不是究竟的,這是一種斷滅法,這個非常非常危險,這就是一般講的惡取空,他誤解了佛法。所以佛法裡面講,世間的四禪八定裡頭有慈悲喜捨,修四禪這個叫四無量心,才能生到四禪天、四空天。說一切都不想,這個不可以的。我們念佛的人,念念有阿彌陀佛,念念有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所以它有境界,它不是什麼都沒有。
參禪的人也是如此,禪裡頭它有覺、有觀,它不是死定,它是活定。所以是活活潑潑,到下面「教受坐禪」的時候,大師講得非常詳細。六祖所傳的這個禪宗,真是活活潑潑,行住坐臥統統是禪,絕對不是講天天盤腿面壁,不是的。行住坐臥統統是禪,所謂禪就是不著相,定就是不動心。不管在什麼時候,我對於一切相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裡面不動心,不動心就是不生煩惱、不起憎愛、不起是非、不起善惡,這個叫不動心。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叫禪定,這樣修法。念佛它妙,妙在哪裡?就是用一句佛號全都代替了,心裡頭常常有這句佛號,的確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你外著相,你佛號一定斷了;內動心,你佛號也斷了。所以就叫你抓住這一句佛號,所有一切法門統統在裡頭,樣樣具足,一個也不缺少。所以這個法子真是妙極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