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七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79

  請掀開經本一百八十四面,倒數第五行,從小註第七段看起。

  【發正覺者,必應將佛說一切法無我人眾壽,即是諸法一如的道理,切實體會。雖廣修六度,而一法不執。庶幾心空妄念而無實,功不唐捐而無虛耳。】

  這是這一小段的結論,結得簡單扼要。發正覺就是常說的發菩提心,發正覺者就是發菩提心者;正如本經一開端,須菩提尊者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四個字就是指的這個。必須應當要將「佛說一切法無我人眾壽」,這是四相,四相在現象上確實有,現相上有,可是我們一定要記住,佛在經上為我們婉轉開導,說明四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它就是諸法一如的道理。四相是諸法,見性就是一如,性相不二,性相一體,要切實體會。體會淺的,所謂是解悟,理跟事都明白、理解,這是解悟;體會深的,證悟。什麼叫證悟?是把這一樁事情跟自己的生活打成一片,那就叫證悟;也就是後面這兩句話,「雖廣修六度,而一法不執」,這就是契入境界。

  廣行六度是無虛,我們真在做。廣行六度,前面說得很多,說得很詳細,就是快快樂樂的過日子,一點都不消極,積極的、快樂的在生活,這是廣修六度。雖廣修六度,知道萬法一如,當體皆空,決定沒有執著;也就是說,決定沒有憂慮牽掛。我們講憂慮牽掛,大家印象比較深刻一點。你有憂慮,你有牽掛,就是執著。於一切法,世法、佛法,對人、對事、對物,心都清淨,都無牽掛,都無憂慮,這是無實。與世尊所講的無實無虛的教義相應。

  底下總結的這兩句說得好,「庶幾心空妄念」,心裡面沒有妄想(妄念就是妄想),沒有妄想,沒有執著,這是無實。你所修的功德絕不唐捐,唐捐是古時候的術語,意思就是決沒有空過,功德是真的。功是功夫,什麼功夫?廣行六度而不著相,這是功夫。你得的是什麼?清淨心現前,就像本經前面所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得的是這個。你的心清淨,心裡面生智慧,所以這個功絕對不唐捐,這是無虛。無實無虛,說到這個地方,真的是講到了極致。我們再看底下一段,就嚴土來遣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請看經文:

  經【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佛法中教導我們,你看迴向偈,這都是古來祖師大德們所作的,「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明明我們要莊嚴佛淨土,為什麼這個地方又不許我們莊嚴佛淨土?莊嚴佛淨土是應當要做的,但是不能夠執著。這個地方是遣執著,不是叫你不做;做,不能執著。

  【菩薩發心,唯一在利益眾生而已。】

  這個心念就是大慈大悲、普度眾生。菩薩不起念則已,起念就是這個念頭,利益一切眾生。

  【此中所說之病,亦與度生中相同,病在作言我當。】

  前面度眾生的一科,就是那一段我們明瞭之後,看這一段就不難懂了。佛在此地為我們指出來,毛病在哪裡?在「作言我當」,作言是妄想,我當是執著。《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為什麼不能成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菩薩還有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是妄想,作言就是有這麼一個念頭:「我當莊嚴佛土」,我當是執著,四相具足了,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一個念頭起來,四相具足,他的毛病在這個地方。

  【總之,作言,便動念矣。】

  作是言,這動念了。

  【我當,便執見矣。】

  執著四相四見。

  【起念著見如是。全是凡情,何名菩薩。】

  我們要問,菩薩莊嚴佛淨土嗎?菩薩念念都莊嚴佛淨土;雖莊嚴佛淨土,心裡面若無其事,並不以為我們在莊嚴佛淨土,他沒有這個念頭。廣修六度,他不是不修,他真修,認真的在修;雖修,若無其事,決沒有執著我在修布施、持戒,沒有這個念頭;他做得圓圓滿滿,這才叫菩薩。這是《金剛經》上所說菩薩的標準,我們不能不知道。再看下面經文:

  經【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這是把「作言我當」錯誤的所以然,為我們說出來了。他錯在哪裡?這個地方就講清楚了。經文裡面「即非、是名」,這我們在前面已經看到不少。

  【諸法一如,不應少存分別執著之情見。】

  這一句裡頭,最重要的就是「諸法」,不但指一切佛法,包括一切世間法。世出世間法,它的真相就是一如,真相就是無實無虛,這是諸法的真相。不但六道如是,十法界如是,即使諸佛如來果地上所居住的一真法界,無不如是,這是事實的真相。事實真相要如何才能見得到?要一心就見到。一,一如,《華嚴經》上講一真,一如跟一真是一個意思。《華嚴經》上講一真法界,一如就是一真法界,一定要一心就見到了。一心是清淨心;二心,起個念頭就是二心,就不是一心。不管你起什麼念頭,只要動念就是二心。二心,一如、一真就見不到,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六道、十界,唯識所變。識是什麼?識就是分別,就是念頭,動念了;動念就不是真心,動念是妄心,叫做識。所以不應該少存分別執著之情見,不能有一絲毫,有一絲毫的分別執著,一真法界就沒有了,就不現了。

  【無住生心,是於不執時卻不廢。生心無住,是於不廢時即不執。】

  但是你一定要懂得,不執著跟不廢棄它是同時的,它並不是存在兩個時空之中,它是存在同一個時空。今天科學家發現,空間、時空有不同的維次,不同的元次,這些現象是從眾生分別執著裡面產生的幻相,不是實相。實相是什麼?實相是相同的。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乃至無數度的空間,是一個空間,那是一如,都是從一個空間裡頭變現出來的幻相。相叫幻相,幻就說明它不是真的,真相是一如,真相跟幻相不二,同時存在。為什麼有幻相?因為你有妄念,妄念息掉了,幻相就消除,一如就現前。所以在此地這一句的關鍵就是要知道,不執著跟不廢棄是同時的,也就是前面講,無實、無虛是同時的。明瞭無實無虛同時,就曉得性相是同時,理事是同時。從性上講,從理上講,決定不能執著,所以說無住;從事上講,從相上講,決定不能廢棄,所以說生心。因此,無住生心跟生心無住是同時,這個觀念非常重要。知道同時,這是覺悟,這是正觀。如果把它分作兩截,這個觀念就錯誤,就叫邪知邪見。

  【前令發菩薩心者,離相以修福慧。】

  這是前面佛教給我們,真正發了菩提心,就應當要離相,要知道離相修福修慧。

  【今是令行菩薩道者,於修福慧時,不存此是福慧之見也。前後淺深,大有區別。】

  經文到這個地方,佛教修菩薩道的人,你修福修慧,不能存著有修福修慧的念頭,不可以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就錯了。實在說,你有這個念頭,你沒有離相,你離的相是離粗相,細相你沒有離開,細相也不能執著。由此可知,前面所講的離相,離粗相,離粗顯的執著。《金剛經》後半部是教我們離細相,離微細的執著,這是前後淺深不一樣。

  【須知佛即是心,土即是地,佛土猶言心地。】

  這個意思要懂得,正是所謂心淨則佛土淨。心是能現,土是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能所是一,就叫一如。能現的心跟所現的土是一不是二;因此,莊嚴佛淨土就是莊嚴清淨心,要從這個地方去莊嚴。

  【所謂莊嚴者,因眾生自無始來,此清淨心被一切染法橫生障礙。】

  心跟土本來是莊嚴的,本來是清淨的,非常可惜,眾生無始劫之前迷了,迷了就被一切法染污。諸位想想,怎麼會染污?被妄想染污了,分別染污了,執著染污了。我說這三個名詞,都是佛經上的名詞,這三個名詞對於心性的染污有粗細不同。無明最細,分別比較粗,執著最粗。所以我們要把這些染污去掉,怎麼個去法?先去最粗的,最粗的是執著;執著離開之後,再除微細的,微細的是分別;分別也除掉了,最後的極微細的是妄想,是妄念,佛經上所謂的無明煩惱,這個除掉,心性就透出來,清淨心現出來,佛國土就清淨,功夫要這樣做法。

  【本來空寂,全然紛擾。本來光明,全然昏闇。】

  這是講染所產生障礙的現象,我們心裡頭現在是妄念紛飛,前一個念頭滅了,後一個妄念又起來了,要想止,止不住。平常我們一般習慣在妄念裡面生活,雖然妄念紛飛,自己不能覺知。學佛了,學佛教你念佛,教你靜坐,稍微靜一下;不靜還好,這一靜下來,妄念不曉得從哪裡來的。有許多人這個情形發作,就來告訴法師:「法師,我不能打坐,我不打坐的時候沒有妄念,一打坐的時候妄念就來了。」其實,不打坐的時候妄念就那麼多,沒有發現;這一打坐,發現這麼多,不是打坐打來的,哪有這種道理!打坐的時候才發現,在念佛的時候、止靜的時候才發現,我們叫它做掉舉。兩個現象,一個是昏沈,沒有妄念是打瞌睡了,精神提不起來。這是常常在禪堂裡面、念佛堂裡面看到的現象,一個就是妄念不止;一個就是昏沈打瞌睡,這兩個都是毛病。本來心是清淨的,會有這麼多妄念生起來;本來是光明的,現在變成昏闇,昏闇就是剛才講的昏沈,這兩種毛病。原本精神飽滿,所以寂寂惺惺。這是兩種,紛擾是掉舉的現象,昏闇是昏沈的現象,這都是被煩惱障礙住清淨心,產生這個現象。

  【故令發廣大願,以擴其量。】

  佛的方法非常之巧妙,我們修行要怎麼個修法,從哪裡下手,佛的教導是非常高明。首先教你發心,把心量拓開。凡夫之人無量劫來,起心動念只想自己,那個心量很小,很狹小,這個是修行的最大障礙。所以從哪裡下手?拓開心量下手。你要想斷煩惱,說老實話,你心量小,你的煩惱決定斷不了。心量大了,那個煩惱不斷自然沒有了,解放了。《金剛經》一開端,江味農居士在講義裡頭就告訴我們,般若修行的特色就是大而化之,這個講法妙,大而化之。我愛我的親人,把愛我親人大而化之去愛一切眾生,那就行了。我要想為自己得利益,把這個念頭大而化之,我應當為一切眾生的利益,那就是菩薩。他跟權小修行真的不一樣,首先把心量擴大。所以一開端就教你發心,要度無量無邊眾生,要發這個心。發了心之後真幹,不真幹不行,也就是說,一定要認真去做,認真去做就是修行。

  【修六度行,以除其私。】

  就是把自私自利這個念頭轉換過來,念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

  【離相離念】

  他這個說法也是三個層次,第一教我們把心量拓開,破堅固的執著;然後再教你修六度萬行,去分別;最後教你離相離念,除妄想。這個次第順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將所有分別執著等凡情俗見,掃除洗刷,復其本性德能。】

  佛法的教學無過於此,終極的目標是恢復性德。性德恢復了,就是佛,就是菩薩。迷失了性德,這叫凡夫;恢復之後,就叫佛,叫菩薩。

  【無以名之,強名莊嚴。】

  莊嚴是不得已勉強說的一個名字,莊嚴也不要執著,也不可以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就是微細的妄想。

  【實則無所謂莊嚴也】

  這是講真話,哪來的莊嚴?你的心本來清淨。「我的心清淨」,你心本來清淨,哪有什麼清淨可說的!是因為你清淨心被污染,污染去掉了,恢復清淨,本來清淨。可見得清淨不是修來的,不是新得到的,是你本有的。

  【雖熾然莊嚴】

  「熾」是非常認真努力在修,修什麼?除妄而已。認真努力在除妄想分別執著,在幹這個事情。而除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在日常工作當中,在日常應酬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在這裡面修六度萬行,在這裡面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這叫熾然莊嚴,也就是真修,從來不放棄。

  【而忘其為莊嚴】

  這句話重要,也就是前面所說的,若無其事,這才行。

  【庶幾與空寂之性相應】

  不這樣做就不相應,與性德就不相應。與性德不相應的這些善法,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有漏的善法」。諸位想想,佛講有漏,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有漏,你雖然修善法,善法裡面含著有煩惱,不是清淨的善法。譬如前面所講的修六度,六度是善,布施是善法,持戒是善法,忍辱是善法,乃至於禪定、般若都是善法。可是你的煩惱沒斷,你所修的叫做有漏的善法,果報在六道裡面得福報。我這個說話,諸位也要聽清楚,六道裡面去享福報,六道裡頭有畜生道、有餓鬼道,地獄道裡頭沒享福的,那都是受罪的。畜生裡頭有享福的,你看外國人養的寵物,很享福。畜生裡頭有享福的,前生修的福報。餓鬼道裡面有享福的,我在新加坡也看到很多有福報的鬼,我看到你們常常祭祀的大伯公,那就是鬼神,有福報的鬼神,多少人去拜他,去祭祀他,他很有福報,鬼道裡面去享福去了。都是過去生中修六度萬行,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得這樣的果報。所以與空寂的心性相應,是非常非常重要。就是做了之後若無其事,絕不分別執著,絕不以為我做了多少善事,這就壞了,不能有這個念頭。如果這個念頭沒有,妄念息了,你所修的功德,前面講「功不唐捐」。這底下講:

  【光明自顯】

  光明是智慧,本經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就是光明自顯,自自然然的顯露出來。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都現前了。有絲毫的分別執著在,你的光明福德就不能現前,得的是三界六道有漏的福報,那個實在講真正可惜。

  【莊嚴佛土,如是如是。】

  由此可知,莊嚴佛土我們要不要作意去修?不必要。修清淨心,修清淨的梵行。清淨梵行,恐怕初學的同修聽了又不懂,什麼叫清淨的梵行?清淨的生活。清淨生活怎麼修?穿衣吃飯,我們穿衣要考究,要穿什麼樣的料子,穿什麼樣的款式,穿得心裡很歡喜,不清淨!為什麼?著相,執著了。你有分別、有執著,這就是你心不清淨。吃飯要講究色香味,這就不清淨,只要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清淨。怎麼樣穿衣才清淨?隨便什麼衣服穿了都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穿衣清淨。吃飯,像世尊在本經一開端,他老人家到舍衛大城去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沒有絲毫分別執著,這個吃飯就清淨,梵行!梵行在哪裡?日常生活當中,本本分分去做,不加絲毫意思在裡面,這個意思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不加一點點在裡面,一切行都是梵行。穿衣吃飯工作,迎賓接客,我們今天講一切應酬,都是梵行。有一點分別執著在裡面,那就不是梵行。這裡頭的事跟理都非常微細、非常深廣,要細心去體會。

  特別在應酬當中,我們學佛的同修,跟人家在一塊應酬,這免不了,我們不能離開社會生存。我們吃素,人家吃肉,跟他在一起應酬,這個時候你心清不清淨?如果起個念頭:「他們這些吃肉的,看到氣味也難聞,這造罪業!」你雖然修的是善,但是不清淨。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他?這個裡面千變萬化,無有定法。我有一個老朋友,我們幾十年,我沒有學佛的時候,我們就在一起,他的年歲比我大,今年大概有七十五、六歲。 他告訴我一樁事情,所以他對佛法有很深刻的印象。他沒有學佛,年輕的時候,在抗戰時期,跟日本人打仗,他做地下工作,也就是作情報人員。南京淪陷之後,被日本人佔領之後,他在南京做工作,被日本人發現了,他們有好幾個朋友,有的被抓到了,都被殺掉。有兩、三個逃出來了,他們逃到南京城外一個寺廟,日本人對於學佛的都還很尊重。老和尚看到他們三個人來,他們三人告訴老和尚,日本憲兵隊要抓他們。老和尚明瞭,馬上把他頭剃掉,給他穿一個海青,大家都在念佛,叫他插到隊裡面去,日本人到處找沒找到,這樣子保了命。日本人投降之後,勝利再回到南京,就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這是終身難報的,於是他們三個人在南京酒樓裡面,叫了一桌很好的酒菜,恭恭敬敬的請老和尚來應供,誠意!老和尚一來,那一想,桌上都是雞鴨魚肉這些東西,才知道這個不好,這怎麼辦?表現得很尷尬。老和尚了不起,坐下來之後,請大家坐,照吃,把他們都嚇呆了。老和尚是不是開了葷、犯了戒?沒有!諸位要懂得這叫開緣,人家並不是有意的,誠心誠意但是他不懂,滿他的心願照樣吃,這幾個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是說明在應酬裡頭如何修梵行。假如出家人如果自己有意思:「我不好意思吃肉,你請我吧!」那就錯了,那就叫犯戒,叫破齋犯戒。不是的!彼此心都清淨,老和尚清淨心,他們是真誠恭敬心,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叫梵行。這是真正有智慧。不像我們,我們功夫不如老和尚,看到人家吃一點肉食,在旁邊心裡不高興半天,口裡頭還嘀咕,這哪來的清淨!佛無有定法可說,法都沒有一定,要看當時的情況。老和尚的開緣,度這些眾生,使這些眾生對於佛法更能夠深刻的認識,知道佛法活活潑潑,佛法不是想像當中那樣的迷信,那樣的執著、固執,不是這樣。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要明瞭,然後才可以在應酬當中也修梵行。

  【廣度眾生,大悲也。】

  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諸佛菩薩,佛的四眾弟子,要學佛的大慈大悲。慈悲就是愛護眾生,照顧眾生,這裡面沒有任何條件。無條件的愛護眾生,無條件的關懷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這是大悲。

  【清淨心地,大智也。】

  心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那是迷,那個沒有智慧。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是智慧,心就是智慧。般若裡面講的「實相智慧」,實相智慧就是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是無所不知,這是《般若經》上常說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清淨心,無所不知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它起作用無所不知。

  【大悲大智,所謂無上菩提也。】

  由此可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就是大悲大智,就是廣度眾生,心地清淨。廣度眾生,心地不清淨,有悲無智;心地清淨,不度眾生,有智無悲,都不是菩薩。菩薩的條件是悲智等運,平等的運作,那是菩薩。

  【然行者不可存一此是大悲大智之念】

  《金剛經》後半部,所謂是唯深無淺,意思就在此地,就怕你還有這個念頭:「我修菩薩道,我修菩薩行,我要修大悲大智。」還有這個念頭在,有這個意思在,這就不清淨,這就錯了。

  【少存此念,便是法執,不名菩薩。】

  稍稍有這種意念存在,你還是執著,前面講的情執,情執是煩惱。這個地方講法執,法執是分別、妄想;換句話說,你的清淨心上依舊有污染,不過這個污染比一般污染要輕,還是有污染,還是沒有達到真正的清淨。

  經【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這是佛給菩薩說出一個標準,怎樣才能成菩薩?一定要通達無我、無法。這個「無」字是貫到下面,無我、無法。

  【證得諸法一如,謂之法無我。通達一如之諸法,謂之無我法。】

  法無我、無我法,這個意思不一樣,但是他們的關係非常密切,先要證得諸法一如。這個地方的證,跟前面所說的相同,有淺有深,淺的是解悟,深的是契入。解悟,我們一般也講開悟,某個人開悟。開悟未必證果,開悟是理他明白了,事也明白了,他自己有沒有做到?那還有一段距離。自己真正做到,那叫證悟,那是契入,也就是得真實受用。所以,證得諸法一如,世間法、出世間法,無論是在體上,是在作用上,是在性上或在相上,就像《法華經》上所講 的十如是。十如是,第一個是如是相,相是根本,到最後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皆是此處所說「諸法一如」的意思,這叫「法無我」。

  「通達一如之諸法,謂之無我法。」「無我法」的意思比「法無我」要來得深,為什麼?他已經契入。「通」是沒有障礙,障礙去掉了,我們講煩惱障、所知障,惑障、業障、報障,障礙沒有了。「達」是達到,說明他已經契入,這是屬於證悟。前面那個證得裡頭有深有淺,這一句裡頭唯深無淺,這是真正證入。「一如之諸法」,一如諸法跟諸法一如,有什麼不一樣?「諸法一如」是從相上看體,諸法是相,一如是體、性體。「一如之諸法」是從體上再看現相,原來森羅萬象都是從一如變現出來的。一個是從相見性,一個是從性見相,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在佛學術語裡面,用「法無我」、「無我法」這兩個名詞來表達這個意思。

  上文,在一百二十八節,諸位翻開經本能看得到,一百二十八節,「佛說一切法無我」,我們回顧這一段,世尊所說最精彩的幾句話。

  【因佛已證無我理,具無我智,能於一切法中無我,故曰法無我。】

  我們看這一段細細去體會,佛實實在在難得,的確不容易!他居然能夠在一切法裡面,都通達無我,也就都做到無我。這是諸法的真實義,諸法的真實相,真實相是無我。我們凡夫、二乘、權教菩薩,在一切法裡頭都有一個「我」這個念頭,與事實真相違背。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無我,哪裡來的一個「我」?佛證到徹底,證到究竟圓滿,見到徹底的真實相,為我們說出這個事實。後面是歸結處,在一百六十四節,在後面,一百六十四節我們沒講到,我們這是一百三十一,在一百六十四節裡面說「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是明其不但於一切法能知無我,且安忍於無我,故曰法無我。】

  這是說明不但他事實真相完全通達明瞭,他能夠安忍。「安」是講那個心安住在那個地方,「忍」是同意、認可的意思。為什麼他同意、認可?因為事實真相如是。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法無我,完全同意,完全肯定,接受了,自己也確確實實契入這個境界。

  【此處是令通達本來無我之一切法,故曰無我法也。猶言去分別之妄心,見本無分別之真性耳。】

  這兩句話解釋得很好。這一段為我們說明,這名相當中,一個「法無我」,一個「無我法」,差別在哪裡。總而言之,佛的意思是教我們離妄想分別,這個念頭決定不能有,唯有離妄想分別,真相才能大白,這是本無分別的真性。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性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所以妄想分別執著都是假的,清淨心中沒有這些事情。我們學佛,沒有別的,就是想明心見性,就是想恢復我們的真心。佛告訴我們,如果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的真心永遠不能現前。不能現前的原因就是被這個障礙住,你必須把障礙去掉,你的真心才能現前。佛為什麼要這樣強調恢復真心?他用意何在?這是我們不能不明瞭的,明瞭之後,你才懂佛的意思,你才願意接受佛的教誨。我們學佛,目的是不是想求得圓滿的智慧?所謂圓滿的智慧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是不是想求這個?我們是不是想恢復我們圓滿的德能,在一切法裡面隨心自在?而圓滿的智慧德能,佛告訴我們,是我們自性當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確實是圓滿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不是假的,是真的。我們可以一念回到過去世,我們也可以回到未來世,確實有這個能力。不但是此界他方應念即到,神通的能力無量無邊,比孫悟空七十二變,那真是大巫見小巫,孫悟空不能比!我們就是想恢復這個能力,恢復智慧。佛告訴我們,去掉妄想分別執著,你的智慧德能就恢復。你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事實真相搞明白,你才曉得這個重要!

  我們學一部經,這個經為什麼這麼難?為什麼怎麼苦學也不懂?障礙就是在妄想分別執著。把妄想分別執著拿掉了,不認識字,學《金剛經》也一接觸就通達,這真有其人。過去唐朝六祖惠能大師就是的。《金剛經》這麼深,念的人還不懂,他在旁邊聽了幾句,他就都懂了。什麼原因?他心清淨,他心裡面妄想分別執著比別人少,他一聽就懂了。我們今天無論怎麼苦學用功都搞不通,就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太重了。佛來講也聽不懂,也體會不到裡面的意思,真正的原因在此地。可見得破妄想執著的重要性。剛才說過了,就在生活上,一切隨緣度日,不要攀緣。隨緣是一切隨順自然,這是隨緣。攀緣是什麼?我一定要講求,那就是攀緣。我要穿什麼衣服,我要吃什麼飲食,我要怎樣怎樣,那裡面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隨緣是一切恆順眾生,決定沒有計較,隨緣度日。出家人隨緣,完全聽從在家人的供養,供養什麼都好,都沒有分別,這就很好了,隨緣!不要去要求。在家人也要懂得隨緣,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從事哪一個工作,都好!做生意,今天賺了錢,很好;今天賠了本,也好;沒有得失心。賺錢,要認真努力去做;賠錢,也認真努力去做,這叫隨緣,這叫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的日子很快樂。得失不相干,這就好了。日子好過,過得很快樂,過得很自在,這就叫真正修行,在修行裡面真正得到功夫。再看底下這一段:

  【一切法皆無我,則一切皆無我法。】

  可見得法無我跟無我法關係非常密切,你要是不懂一切法無我,你就沒有辦法達到無我法。「無我法」是功夫,一切「法無我」是知見,你真正明白、真正了解,是解;後面「無我法」是行、是功夫。

  【故自著衣持缽,入城乞食,乃至還至本處,敷座而坐,皆所以表示無我之法也。】

  《金剛經》一開端是這麼發起的。世尊每天都是這樣生活的,沒人發現!這一天被須菩提發現。當然,這些都是示現的。須菩提為什麼不早一天發現,為什麼不晚一天發現,偏偏這個時候發現?因為這個時候,大眾的機緣成熟了。也就是說佛為大家講「法無我、無我法」,大家能夠聽得進去,能夠聽得懂,聽了能覺悟,這就是緣成熟了。須菩提跟釋迦牟尼佛就像表演雙簧一樣,一問一答,他們兩個演戲,讓大家看著聽著開悟了。所以佛法也是因緣所生,也講因緣的。這一提起,大家就警覺到,果然沒錯!我們應當學習。六度萬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裡面,實在講顯示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顯示出「無實無虛」,顯示出法無我、無我法。佛通達一切法無我,所以他自己也成就無我法。

  【此正諸法一如,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氣象。】

  氣象也是氣分,確確實實入了這種境界。

  【不離眾生,故曰善護念。行不言之教,故曰善付囑。】

  這都是須菩提尊者說出來的,所說的就是釋迦牟尼佛平常所做的。佛沒有捨棄眾生,沒有離開眾生。雖然居住在道場,每天要到城市裡面去乞食,天天不離開眾生,這是善護念。念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關懷,佛關懷眾生,愛護眾生,沒有離開眾生,護是保護他。用什麼方法?自己做一個榜樣,自己做一個好樣子,給一切眾生看。釋迦牟尼佛的生活,衣食住行一切都隨緣,心地那麼樣的清淨,這給眾生看。煩惱輕一點的人會覺悟:我為什麼斤斤計較,自尋煩惱,日子過得這麼苦?雖然富有,富還是過得更苦。釋迦牟尼佛什麼也沒有,他生活過得那麼自在,過得那麼快樂。會令眾生去想這個問題,這一想他就覺悟了,他自然就放下了。佛不必用言教,做出一個榜樣來給你看。他這個護是真的護,這不是假的。「行不言之教」,不說一句話,教化一切眾生,做樣子給你看,這是我們中國人講身教,言教不如身教,一定要做個樣子給大家看。

  【若善能通達,又何勞世尊開口。】

  要像須菩提這樣子,一看就明白,不必要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說了那麼多話,說得那麼累,用不著!看看他的生活行為就開悟了,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要學佛的生活,要學佛工作的心態,要學佛處事待人接物,這個真正叫學佛。從事上講,佛無論在哪一方面,比我們都做得圓滿,都做得周到,我們不如。從精神生活來講,我們跟佛相差那是天上地下,天淵之別!佛心多清淨,佛心平等,佛心慈悲,我們這三樣都沒有。我們的心不清淨,我們的心不平,我們沒有慈悲,不但不會愛護別人,說實實在在話,不愛自己。你愛自己,怎麼會生煩惱?一個人天天生煩惱,那是愛護自己嗎?愛護自己,不可以讓自己生煩惱,愛護自己,不能讓自己不快樂;你不快樂、生煩惱,連自己都不知道愛護,你還愛護別人嗎?佛菩薩真正自愛,懂得自愛,能自愛而後才能愛護別人。你細細在佛經裡面去觀察,你去體會,這裡頭其味無窮,法喜充滿!

  【若未能通達,將更說方便,令得通達。】

  確實,所謂上根利智之人,少數,一看就明瞭,就通達,畢竟是少數。多數中等根性的人,必須要加以說明,我們才能通達;要不說明,我們看不出門道。像我們讀《金剛經》,初學的時候讀《金剛經》,不懂!經古來這些大德一解說,再一看:不錯!是這個意思。這才能明瞭,才能通達。我們是中等根性的人,不是上根人,世尊不得不四十九年苦口婆心的來為我們講解,為我們說明,令我們也能夠通達。

  【即下文「開佛知見」是也】

  底下一段經文要講這個主題。

  【由是言之,謂開佛知見,尤為無我之妙法可也。】

  諸位要曉得,開就是開示,為我們講解說明,說明什麼?說明佛的知見。佛的知見,換句話說,是一個覺悟人的知見。真正覺悟人的知見,就是此地講的通達無我法者。明瞭法無我、通達無我法,這個人的思想見解就是佛知佛見。

  【雖然,法即非法。若聞開佛知見,而有一知見存,便又成法執,又是我見,豈佛知佛見哉。此理當深長思之。】

  這是佛法最困難的一個環節,自古以來多少學佛的人走到這個地方走不通,沒有方法突破。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能力突破?下面一段開佛知見,如果我們心裡面真的還有一個念頭:開佛知見、佛知佛見,又完了!這個路就不通了,又走死了。這就是前面講的層層細入,每一個環節都要突破,都要解開。如何突破?一切不執著。必須要用若無其事,這樣才能夠突破,稍稍有一點意思在,就不行。這是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留意的。實在講,我們如果有個念頭「要留意、要知道」,那又壞了!這難處在此地。真的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言傳是什麼?怕你落實在言語上,一落實在言語就錯了。

  【眾生於一切法,動生障礙,不能通達,因偏執故。】

  這一段講凡夫的毛病,也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種種環節沒有方法突破。原因在哪裡?這一動就生障礙了。動是什麼?念頭。所以世尊在本經末後教給須菩提,教須菩提實際上就是教我們。他教須菩提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去為人演說,用現在的話講是弘法利生。世尊在這個經上,從頭到尾不曉得講了多少遍,「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受持、去讀誦、去為人演說?佛講了一個原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因為法無我;如如不動,是無我法,不就是這兩句嗎?我們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世法、佛法都要記住這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重重關卡一帆風順就通過了,沒有障礙了。你起心動念,就障礙了,你就不能通達;不能通達,說老實話,不但不能進步,會退步。怎麼會退步?執著。愈是嚴重的執著,愈是虛妄的分別,就愈往後退。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退的因素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你這個東西愈嚴重,退得就愈多。「因偏執故」,偏是偏見,執是執著,偏見是妄想。這兩個字「偏執」就是妄想執著,因為這個緣故。

  【偏執即是我見】

  有了我見,當然就有我相,於是四見四相統統具足,這又退到凡夫,菩薩就退到凡夫。麻煩在此地,錯在這個地方。我們學佛,大家現在都知道,不是這一生才開始,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善根、福德諸位都了不起,過去生中都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為什麼今天還落得如此地步?原因在哪裡?念念《金剛經》都明白了,原因就是執著四見四相,沒有辦法把四見四相捨掉。換句話說,沒有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話沒做到;如果做到了,早就成佛、成菩薩。取相就是著相,眼見色,耳聞聲,動心!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就著了,就動了心,起了煩惱,妄想分別執著三樣都具足。所以學佛也不行,大家在一塊共修,維那師法器敲錯了一下,都生煩惱,你說糟糕不糟糕!他為什麼會生煩惱?著相。這才曉得難!為什麼生生世世搞到今天這種地步,沒有成就,我們的病就在此地。所以你才曉得,後頭這兩句開示,是我們這一生修行成敗的關鍵,真正能夠做到「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面如法也好,不如法也好,都不執著,心永遠保持清淨,永遠保持光明,這樣才能突破。還得要無住生心,這無住生心,無住是樣樣放得下,無住;生心,要生起真誠熱心去幫助一切眾生。這個幫助,前頭講到這裡講得很多,要做一個好樣子給人看,就是幫助,不一定說「你有什麼麻煩,需不需要我幫忙?」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做一個好榜樣就是幫助,像釋迦牟尼佛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那就是幫助無量無邊的眾生。做出一個放得下那個樣子,做出一個隨緣的樣子,不要搞成一個攀緣的樣子。

  【今令開佛圓見】

  圓是圓滿,圓是圓融。

  【圓則不執】

  稍稍有一點執著就不圓,知見就不圓了。說到這個地方,我們這裡有幾位同學發心將來學講經的,經要講得好,見解要圓,要能達到圓解,我們教下常講大開圓解,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大開圓解跟大徹大悟同一個境界,要怎樣才能做到?還是《金剛經》上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古德的這些註解,我們可不可以看?可以看。要怎樣看?不取其相,要這個看法,要如如不動,你才能看出意思。換句話說,古人註解提供我們做參考,這個可以,不可以執著,執著就錯了。為什麼不能執著?連佛都無有定法可說,不但無有定法可說,簡直就是無有法可說,你怎麼能執著?不能執著,不執著就對了。我可以聽,我可以看,我絕不執著,心永遠是清淨的,這個聽了會生智慧,會開智慧。稍稍有一點分別執著,就把你的悟門堵死了,你會跟著別人轉,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你沒有智慧。這個要緊!當然,這是非常非常難的事情。我們開頭學,一定要跟著人家走,這是自古以來初學的人不能避免。為什麼?自己不認識路,只好跟著人家後頭,等到自己認識路,不要跟人了,可以走在前面帶著別人走了。不認識路的時候跟人走,沒錯;認識路的時候,帶路、帶頭,帶著別人走。諸位從這個比喻當中,細細去深思。所以圓融的知見、圓滿的知見非常要緊,圓就沒有執著,執著就不圓。「開佛正知,正則不偏」,偏就不正。

  【欲開通無我之智慧,達到無我之理體,必先通達其知見,俾得見無不圓,知無不正。】

  這個就是像《華嚴》、《法華》裡面所講的「佛知佛見,正知正見」,這個很重要。圓知、正知,《金剛經》上給我們說出這個標準,用這個標準來觀察、來衡量,是不是圓知圓見,是不是正知正見,就不會錯誤;換句話說,凡是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這個知見決定不圓、不正。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他的知見就是圓、就是正。符合《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如、無實無虛,符合經上所講的法無我、無我法,這個知見才是圓、才是正。底下講:

  【無我法,亦可分為無我、無法。然無論人我、法我,總一我執。而法我細於人我。】

  這個要懂,不能不懂!佛跟我們講兩種無我,法相宗一入門,法相入門的第一本書《百法明門論》,天親菩薩造的,這是相宗入門的第一本教科書。《百法明門》講的是什麼?百法是講一切法,它裡面講兩樁事情,一句話兩樁事情,「一切法無我」。一切法把它歸納成一百法,百法,一切法。無我裡頭講兩種:人無我、法無我,一切法裡頭無我。可見得「法無我」這三個字,一部《百法明門論》就解釋這個名詞,就解釋「法無我」這句話。無論是人無我、法無我,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個我執。但是「人我執」粗,這個執著粗;「法我執」細,還是我執。破了人我,就證阿羅漢果,見思煩惱斷了,我執破了,人我執破了。他還有法我執,法我執還是我執,但是那個執著微細,不像前面這個粗重。法我執到什麼時候破盡?破盡就成佛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是法執,最微細的法執。誰執著法執?當然還是我!沒有我,哪個執著?你才曉得,等覺菩薩還有非常微細的我執,那個斷掉之後,完全做到無我法。無我法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等覺菩薩都不行。等覺菩薩懂得法無我,還沒有做到無我法,一定到成佛,如來的果位上,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也斷了,那是到無我法;兩種執著:人我執、法我執,統統斷盡。

  【法我無,人我自無。】

  這是一定的道理。人我執斷了,法我執在;法我執斷了,人我執一定斷。這是粗細的差別。

  【故不必局分二事說之】

  法相宗裡面把它分成兩樁事情,說得很詳細。性宗,沒有那麼繁瑣,它講的是總綱領、總原則,所以往往在一句話裡面,統統把這個意思圓圓滿滿的包含。這是性宗跟相宗說法的義趣不相同。中國人的根性喜歡簡單,不喜歡麻煩,所以對於性宗,中國人是特別的愛好。禪能夠在中國,這樣的普遍,這樣的殊勝,有它的道理,非常適合中國人的味道。法相宗也不容易,玄奘大師辛辛苦苦把它傳到中國來,到現在對於法相愛好的人比較少。為什麼?太麻煩了,說得太詳細、太繁瑣,反而叫人不太容易接受。特別是現代這個時代,大家工作繁忙、生活緊張,分秒必爭,哪有時間去分析這些複雜瑣碎的法相?所以法相在現代這個世界要推行,有它困難的因素。這些我們都要明瞭,自己修學循著哪個方向。勸導一切眾生,要知道選擇哪一種法門,最簡單、最容易的,無過於念佛,道理懂也好、不懂也好,沒有關係,只要老實念都能成功,這是大家最歡迎的。中等根性的人說:「叫我老實念,我老實不起來,我不明瞭道理,為什麼要這個念法?」那就跟他講解淨宗經典就可以了。把西方世界詳細的介紹,他知道了、明瞭了,產生信心、產生願心、產生嚮往之心,他的佛號就得力。果然能夠把這個世界不再牽掛,都能放下,他就決定得生。這是在所有一切法門無比的殊勝,就是它簡單、容易、直捷、穩當。所以《金剛經》,江味農居士一生研究《金剛經》,講解《金剛經》,註釋《金剛經》,勸人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功不唐捐。如果不生淨土,依《金剛經》理論、方法來修行,很難成就。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