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大意 (第五集) 1995/5/1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22-0005
請掀開經本第十一面第四行,最後這一句看起,這個在三十二分裡面是屬於第八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我們先看這段。這段是世尊將財布施與法布施所得的果報做個比較。這是第一次,本經總共有五次的校量,一次比一次殊勝。實在講初學佛的人,往往看到佛在經上這樣說,很難接受。或者講法布施福是比較大一點,也不能大得這麼多!是大到出奇的離譜,這是不是事實?於是懷疑就非常非常之多。他為什麼懷疑?對於其中的道理沒搞清楚。如果理搞清楚了,這個事實就能夠接受。佛說的話決定不是虛妄,句句都是真實。
『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當然是比喻。這個世間任何一個富貴人家,也沒有這麼大的財富。大千世界,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區,這是用它來比喻施財之多。世間凡夫最難捨的是財寶,所以他不舉別的例子,專門講財寶,這是最難捨的,用這個來布施,這個人得的福報多不多?須菩提答覆也很巧妙,很多。這個多是從相上講,如果從性上講,這些財寶也是緣生之法,並無自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底下講,『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可見得它是相,它是作用,所以如來說福德多,多是在相上講,而不是在性上講。下面世尊就說: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這一句我們看起來好像很容易,前面那個財寶布施,不簡單,可是這裡頭有兩個字,是關鍵之字,『受持』。受持是對於佛講這部經的道理,你完全能夠通達、能夠接受,這叫受,全都明白了。持是都做到了。理通達了,事做到了,那你的福德,超過前面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福德,你超過它,這真的超過它。不但自己得受用,而且還肯為他人說,這個就是大乘佛法裡面講的,自行化他。受持是自行,為他人說是化他。受持不必是全經,四句偈,這個偈是佛經裡面所說的,無論是什麼地方的經文,四句就叫一首偈。不一定是指後面的偈頌,任何四句都叫做一首偈。這是講你受持最少的,你能夠懂一句兩句,懂四句就是一首偈,你能把你所懂得的,真正做到了,那才是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受用。
為什麼說福報有這麼大?諸位要知道,財寶它的用途並不大,只能夠幫助我們物質生活上的便利而已。除此之外,我們還有許多大的問題,重要的問題,它不能解決。生死的問題,它不能解決。輪迴的問題,它不能解決。明心見性的問題,它也不能解決,再多的財寶也無可奈何。何況人在六道之中,壽命決定是有限的,縱然如佛所說,天人的壽命比人長,最長的是四空天的非想非非想處天,佛說那個地方的人壽命是八萬大劫,我們要是算一算,都是天文數字了。但是諸位要曉得,八萬大劫要跟無量無邊的時間來比較,八萬就很短了,算不了什麼。
所以世尊在《法華經》上講,六道三界統苦,沒有不苦的。有苦苦、有壞苦、有行苦。色界天人,雖然沒有苦苦,沒有壞苦,他有行苦。這就是說財寶不能解決問題,但是能夠受持四句偈的金剛般若,能叫人明心見性,能叫人永脫生死輪迴,能叫人圓成佛道。這個福德,前面怎麼能跟它相比?所以關鍵的字眼在「受持」兩個字。這部經如果要細講,每天講一個半小時,應該要半年的時間,這個《金剛經》才能講出味道來。我們現在沒有這麼長的時間,要在很短的時間,把這部經的經義,給諸位報告出來,但是也很得受用。對於常常讀誦大乘,聽講大乘的人,是很有幫助的。下面就說明所以然。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這是說明一切諸佛成佛,是怎麼成的?是依靠金剛般若成佛的。成佛的方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也在這個經上,這個經可以幫助你成佛,它裡頭有成佛的方法,所以這部經典就非常非常的可貴。末後說: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這句話很重要,在這一大段,末後一句叮嚀可不能執著。執著佛法,你就成不了佛,你也不能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意思後面有說明,總而言之,要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就對了。前面受持為人演說是修善,但是要離相,決定不能執著,這與金剛般若就相應了。從下面四十一節以下,這是正宗分第二個大段,解分。前面是講信,信了以後講解。我們看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世尊在這個地方一開端,就舉小乘四果做一個例子。為我們說明,小乘人證果,他怎麼會證果?不執著。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只要有絲毫執著,你就不能證得。小乘初果,須陀洹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入流。這個入流,就是入聖人之流。他不是凡夫,他已經入聖人之流了。初果雖然地位不高,還沒能出三界,但是他的確是入聖人之流,為什麼?在三界當中,決定不墮三惡道。而且天上人間,只要七次往來,一定證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換句話說,他得了保證,只是時間問題而已。他有沒有這個念頭?沒有。
由此可知,佛給我們講大乘、小乘,給我們講四果四向,給我們講菩薩五十一個位次,都是從凡夫分別執著心裡頭說的,你要問當事人,當事人心地清淨,你問他,他沒有這個念頭。須陀洹絕對不會以為「我證須陀洹果了」,沒有,如果他有這個念頭,他四相具足,他是凡夫,他就不是聖人。小乘尚且如此,何況大乘菩薩。所以真正證果的人,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沒有這些分別執著。這正應了前面世尊這一句開示,『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他連佛法也不執著,也若無其事。他『入流,而無所入』。
底下『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這個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是我們外面境界,六根所對的境界。換句話說,這樣的人,已經不會為外面境界所誘惑,這就叫入流。我們今天不行,見色聞聲,都會動心,都會起貪瞋痴。中意的,起了貪心,不喜歡了,起瞋恚心了。所以會起心動念,須陀洹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動念。這叫入流,聖人之流。由此可知,他沒出三界,有這個能力,不被外面境界誘惑,外面境界,善的境界也好,惡的境界也好,都不被誘惑,這就是聖人。世間人善惡境界,都會被它誘惑,這是不太高明的凡夫。惡的境界,他不受誘惑,善的境界,他很喜歡,他還是凡夫。他造善業,著相修善,來生三善道果報,如此而已。這不是聖人,出不了三界,著相!再看底下,二果。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是小乘二果,證得小乘二果,還要到人間來一次,就是『一往來』。為什麼還要來一次?這個世間的緣還沒有斷盡,還要來一次。這種來,這是業力牽引著他,他不是願力,願力自在了。但是這一次來了以後,就不要再來了,對這個世間的業緣,他就斷了,有這個能力了。不來之後,到哪裡去?在四禪,四禪五不還天,是他們修行的處所。這二果還要到人間來一次。這斯陀含,翻成中國意思,就是一往來。
『而實無往來』,在事相上是有往來,可是實質上來講,沒有往來。不僅是斯陀含,人間天上,不來而來,來而不來,六道裡面尚且如此,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個道理,沒有兩樣。所以古德告訴我們,「生則決定生」,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生則決定生,是從相上講的,去則實不去,是從性上講的。
所以我們看佛經,佛經沒有矛盾的地方,你要曉得它從哪一個角度上講。這些事跟理,我們很不容易體會,可是現代科學,的確為我們幫了很大的忙,如果有一點科學知識,聽了這個話,會點頭,沒錯。是什麼道理?空間度數的轉變。四禪天不是三度空間,四度空間,現在科學家已經知道,確實肯定,空間有十一度。而在佛經裡面看,無量的度數,不只是十一度!每一個法界,是一個不同度數的時空,轉變而已。就像電視上換頻道,畫面確實換了,螢幕沒換,還在這個地方,沒動,就是這麼一個道理。才曉得任何一法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在《楞嚴經》上說得很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只是這個空間度數的轉變,就像那個電視上換頻道一樣,就這麼回事情。
所以虛空法界都不是真實的,我們明白了,就像佛菩薩一樣,可以受用,可以享受,你不要執著,執著就錯了,那叫自找苦吃,叫造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錯,但是因果絲毫不爽,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教導大乘菩薩,一開口都要教他深信因果,那不是給普通人講的,給大乘菩薩說的。懂得因果的道理,佛法也離不開因果,不住相修布施,這是因;證菩提,得福德,那是果報,他真得,他不是假得。諸佛如來福德圓滿的。我們看《華嚴經》,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這是中國古人常講,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讀《華嚴經》才曉得成佛的富貴,佛的福報。福報怎麼來的?修來的。修善因,得善果。這是佛在經上常常提醒我們的。
三果四果亦復如是,三果,諸位看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這個『不來』就是不到人間來了,他在四禪天修行,這是三果聖人。三果裡面有兩種狀況,一種根性利的,聰明利根的,他在四禪天就超越了,超越三界了,這是根利的。如果根鈍的,沒有那麼高智慧的,還要按部就班修學,他還要通過四空天,這樣才能夠超越。但是這兩種人,都不會再到欲界來了,他們在色界天修行。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四相就具足了,四相具足是凡夫,那就不是聖人。舉這個例子是說明,小乘的聖者,最低的位次,已經不著相。這個用意很深很深,我們修行要想證果,起心動念都執著,是非人我橫在胸中,這叫大障礙。這是我們可以說,多生多劫的修持,連個小乘初果都沒有證得。病根就在此地,從來不肯把是非人我放下,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我。有我就有人,就有眾生,就有壽者。所以《金剛般若》的宗旨,沒有別的,破我而已。不但是一般小乘,須菩提尊者很慈悲,也很聰明,你看他下面,舉自己作例子: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這是釋迦牟尼佛常常讚歎須菩提,須菩提在眾弟子當中,十大弟子當中,他是解空第一,所以般若會上,他當機。他對於這個空義很透徹、很理解。所以佛常常讚歎他,他得的是『無諍三昧』。諍是爭論,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我們常講正常的享受,凡夫的享受不正常,凡夫的享受,可以分五類,五大類,苦、樂、憂、喜、捨。身的享受有苦樂兩大類,心的享受有憂喜,捨就是當你身也不感覺得有苦樂,心裡頭也沒有憂喜,這是很平和的一個狀況,那叫捨,捨就是統統放下。為什麼不叫三昧?因為他捨的時間很短,才沒多久他那個苦樂憂喜又現前。如果能永遠捨下去,就叫三昧了。三昧就是禪定,那叫得定。所以它的時間很短暫,它不能保持長久。這是世尊常常讚歎須菩提的,可是須菩提自己說,他沒有這個念頭,佛這樣讚歎,他不以為他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這是假設的話,假設我真的會有這個念頭,我證阿羅漢果,『我得阿羅漢道』,那世尊決定不這麼說了,決定不會讚歎須菩提尊者了。『阿蘭那』是一個清淨之處,這個念「藥」不念樂。樂是愛好,樂阿蘭那,就是須菩提尊者,很喜歡清淨寂靜的這個境界,身心清淨,境界清淨,這是聖人的境界。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由此可知,這個清淨怎麼證得的?絕不是有一個證得的念頭在,有一個證得的念頭在,就不清淨了。實在講跟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有一物就錯了。我們在過去,總認為六祖大師這個境界,是圓初住以上,才要有這樣的功夫,本來無一物。今天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小乘初果也不能離開這個原則。這個很要緊很要緊,以後我們修行才不會錯會意思。
小乘初果,在大乘菩薩地位上,等於圓教的初信位菩薩,圓教五十一個位次,十信位的初信相當於小乘的須陀洹。阿羅漢相當於十信位裡面的第七信位。因為第七信位,見思煩惱斷盡了,阿羅漢是見思煩惱斷盡了,等於這個地位。這是《般若經》對我們說清楚、說明白,給我們最大的好處指導,修行證果,非離相不可。不要認為這個離相,是大菩薩們的事情,小菩薩,小乘可以不要離相,這麼想就錯了。但是這樣想的人很多很多,所以一生修持,得不到結果,就是這個觀念上錯誤了。不但須菩提不著相,得果,沒有得果的這個念頭。再看看佛,佛也不例外。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這樁事情是在過去生中,不是在這一生中,過去生中,佛在行菩薩道,在修行過程當中,這是八地菩薩,釋迦牟尼佛在作八地菩薩的時候,遇到『然燈佛』,然燈佛為他授記,敘說這一段的故事。佛提出來,問須菩提,也就是試驗試驗,看你了不了解事實的真相。須菩提很聰明,答覆得很正確。佛在然燈佛那個時候,『於法實無所得』。如果是有所得,誰得?我得。你看我相馬上起來了,一有我,就有人,就有眾生,就有壽者,統統都有了,真的那個清淨心中,一法不立,我們學佛修什麼?就是修清淨心。清淨心就是如來,清淨心就是佛。沾上絲毫染污就不是佛了。這是修證的難處。
到底要怎樣去做?佛在這裡教給我們的原則實在是太妙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心清淨,一塵不染;而生其心,是生斷惡修善,利益一切眾生的心。你去做這個,心裡面絲毫不沾染,這樣做法,你就能見性。為什麼要去修一切善?修一切善,不著空!有放下了,還執著空,那也不行,那也見不了性。所以行一切善,不著空,一切不執著,不著有,空有兩邊都不執著,這樣才能見性。這樣性德,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德能,才能夠圓圓滿滿都彰顯而出,也就是講起作用了。
「於法實無所得」,一般人聽到「實無所得」說,「佛法到最後,什麼也得不到,我學它幹什麼?」這個般若就怕錯會意思,到無所得的時候,說實在的講,盡虛空遍法界,你統統都得到了,為什麼?因為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你自己清淨心變現出來的,你全得到了。你想得一樣,那你的損失太大了。你一切都能放下,你得到的利益是福德、功德不可思議,沒有法子比較的,這是說成佛,佛也無所得。成佛是我們大家讚歎他,說他成佛了,他自己有沒有以為成佛了?沒有。絕不以為自己成佛了,自己得無上菩提了,沒有,從來沒有這個念頭。無上菩提,只不過是心清淨,達到圓滿究竟而已。那就叫無上菩提,其實無上菩提是個假名!決定不能執著,事不可以執著,名更不可以執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我們每天做功課,聽經完了之後,還要念個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這是在《金剛經》上,這個「則非、是名」用得很多,這個地方我們見到了。說「則非」是從性上說的,說「是名」是從相上說的,性裡面確確實實沒有,但是相上也不礙有其事。性不礙相,相也不礙性,只要你不執著,一執著,就障礙了。不執著,沒障礙!因此,平常我們修行,我們以修持的功德莊嚴淨土。拿什麼東西莊嚴?我們今天一聽到莊嚴的時候,就是香、花,這些幢旛供具,用這個來莊嚴,這些東西是表法的。如果心不清淨,擺再多,都是垃圾,都是污染。佛法是藉相來顯性,它用意在此地。我們個人修行,這些可以要,也可以不要,真正修行的人,不要這些東西,為什麼?修清淨心。
我們看到蘇州靈巖山,印光大師從前的關房,我們去參觀過,他有一個小佛堂,佛堂裡面供具,一直沒有更動,你能夠看得見。他一張桌子上面,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一個香爐,一杯供水,其他都沒有了,一尊佛像,佛像後面寫了一個「死」字!非常簡單,那是真正莊嚴,清淨心莊嚴佛的清淨土,心淨則佛土淨,用這個去莊嚴!
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其他東西都可以不必供,可以省。供一杯水,水是什麼意思?是叫你看到水,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樣乾淨,像水一樣平,平等。就是表清淨心、平等心,看到這個,想到我修的就是清淨心、平等心,它表這個意思的,所以水供一杯就可以了。有些人不知道,供茶,三杯茶,茶不清淨,那個意思就錯了,再供上好茶,更錯了。以為每天請佛吃好茶,佛就會保佑你,這個搞錯了。
所以香,代表信香,代表戒香,戒定真香。如果你要是燒香,一支香就夠了,一支好香,因為我們現在住的房子,一般都是公寓房子,房屋很低,這個煙都是污染,一支好香還可以,多了,的確對於人,影響生理上的健康,所以一支香。燃香,你就要想到是戒定真香,也有經上講,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香是從果上說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叫五分法身香。通常我們講戒定真香,從因上講,我們要持戒,要修定,其他的花這些東西,都可以不必供。一般道場要莊嚴,道場莊嚴為什麼?給大家看的,人家看到莊嚴,生歡喜心,他就願意來了,是這麼個意思。所以不是給佛菩薩看的,是給大家看的,讓大家歡喜這個地方,是這麼個意思。所以我們要曉得,這個色相的莊嚴可以用,它不礙性,但是性相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看下面經文: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下面教給我們,怎樣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
眼所見的都叫色,眼見外面的境界,色相。生心就是起心動念。『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聲香味觸』,加上前面的色,這是我們講的眼耳鼻舌身所接觸外面的境界相,佛教給我們不為外境所動,我們聽了還可以接受。那個『法』,法裡頭有世法,有佛法,佛為我們所講的這些法,我們聽了之後,也要生了心,也錯了。你就被佛騙了,被佛牽著鼻子走,所以佛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佛所說的法。佛所說的法,你體會它的意思,明白它的意思就好,著不得,決定不能執著。執著佛法,跟執著前面色聲香味,沒有兩樣!都是污染了清淨心,佛法也執著不得。這個是佛法真正高明之處,真正真實之處,然後我們想到佛在很多大乘經上講,佛不度眾生,這就有道理了。清淨心是你自己恢復的,不是佛幫助你恢復的。如果我們執著在佛法上,死在句下,那就大錯特錯了。底下這兩句話,是修行的重要綱領。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連佛法包括在裡面,世法佛法都不能住,住就是執著,我們常講著相!世法佛法都不能住。有法無法也不能執著,有不執著,空也不執著,不執著也不執著,還有個不執著,還有個執著在,還有個不執著!那個心才叫真的乾淨!這種清淨心裡面,起作用的時候,是修一切善法,利益一切眾生,這叫大慈大悲。為什麼要生心?顯示出性德的大用,性德是體,有體一定有作用!一定起作用,這個作用是利益一切眾生,雖然利益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利益一切眾生的念頭。有念頭,又著相了,又著了。
因為他不著,就像普賢菩薩講的,佛度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時時處處,從無間斷,他不會疲倦,他不會厭倦。我們一般事情,做同樣事情做久了,就討厭。他不厭,他也不倦,為什麼不厭不倦?因為他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雖做心裡若無其事,所以他不會厭倦。我們做事情,為什麼做一點點,就會疲倦,就厭倦?我們心裡頭執著。我今天做了八個鐘點了,哦,做了好多事情,那當然就累了!累是從這來的。
如果你真能學到《金剛經》這個本事的話,一切不執著,你連續做三天三夜,若無其事,沒做。沒做,哪裡會疲倦!確實如此。心到清淨,心要專注,真的會返老還童,我們今天講的很時髦,「體質改變了」。體質改變,恢復到自然,恢復到正常了。我們年歲愈大,身體為什麼愈衰?原因在哪裡?隨著歲月,妄想在增加,妄想把我們自然,原來這個好的身體的組織破壞了,妄念愈多,破壞就愈嚴重,一年一年嚴重,到後來就不能支持了。 人的這個身體,要照我們中國古人講的,這是一個機器,這個機器正常的壽命,就是你應用得很恰當,不要有意去損害它,能夠正常的保養,正常的運用,應該活兩百年。兩百年的壽命,是正常的壽命。活不到為什麼?是你自己把它糟蹋掉了。
這個兩百年的說法,出自中國《黃帝內經》,《靈樞經》。中國古老的醫學,它的宗旨,它的目標,就是養生,長生。它不是治病的,為什麼?在它那個觀念當中,人不應該生病,不應該短命,所以它說的是養生之道。佛法裡面講養生之道,那是最精深的。比儒家、道家講的更究竟更圓滿,真正是從根本上為我們說出來,清淨心,心要虛,心裡頭不能有東西,心空,它就靈,心裡面有東西就不靈!
所以佛法常用法輪,圓來表法,你看圓心,我們的真心就像圓心一樣,心有沒有,有。心在哪裡?找不到,沒有形相,但是它確實有,心裡頭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們養心,心要空,心裡頭不能有一點點東西存在,你這個心就很健康。心裡面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有牽掛,就完了,心壞了!心壞了,身體就很容易壞了。因為這個身是屬於境界,佛在經上常講,境隨心轉,心要是健康,身哪有不健康的道理?決定健康。
所以佛法可以說,最淺顯的,最小的利益,你這一生身心健康,你得的是健康長壽。這是學佛最低的利益,最小的好處。如果我們這都得不到,我們在佛法裡修學就冤枉了。不是理論上錯誤了,決定是方法上錯誤了,如果不錯的話,健康長壽決定得到。所以這兩句很重要,應當要牢牢的記住,就這兩句話要是做到了,一生都受用不盡!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真的比不上!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身如須彌山王』,這個話不是比喻,是真的。佛的報身,佛的報身還是相,既然是相,就不是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前面講的,我們這個小身是假的,不是真的。佛,那麼大的報身,我們「讚佛偈」裡面,常常念的,「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佛的報身,報身也是相,相也不能執著。執著是錯了,所以佛說『非身』,非身是從性上講的。自性裡面沒有這個相,但是自性隨緣,也可以現這個相,『是名大身』。「是名」是從相上說的,性雖然沒有,但是性可以現相,雖現相,相不礙性,性不礙相。如果兩邊都不執著,可以說見性就是見相,見相就是見性,可以這樣說法。如果執著,那就都不是,就都錯了。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
這是比喻。世尊當年在世,在恆河流域講經的時間很長,所以往往講到數字之多,就用恆河沙做比喻。恆河沙很細,這一條河很長,比我們中國長江、黃河還要長,你就想那裡面沙有多少。
【如是沙等恆河。】
佛再舉比喻,恆河裡一粒沙,把它變成一條恆河,恆河沙數的恆河。
【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
這個『恆河沙』多不多?實在講一條恆河的沙,已經就很多很多了,何況恆河沙數的恆河沙。說數字之多,說老實話,我們要不讀佛經,讓我們來說說,我們想不出來!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一粒沙變成一個恆河,恆河的數量都不可思議,都無量無邊了,何況恆河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
實實在在告訴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前面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就不曉得增加了多少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這是第二次的比較。我們讀了之後,怕的是你不念阿彌陀佛,也不念《無量壽經》,讀這個經福報多大,你要這樣去做,我跟你說,你沒有福報。為什麼?你已經著了相。剛才講,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你著了法。佛是叫你不著,你又著了。我們要想真的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難,太難太難了,一起心動念就著了,那個境界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才真的叫無所住!換句話,我們做不到,我們想把這個念頭統統止住,那一個想已經是一個念頭了,你說有什麼法子。所以《金剛經》念完了之後,不錯,是好,沒法子,還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那就對了。《金剛經》的境界,《金剛經》的修學,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再照這個方法修。準沒錯。有阿彌陀佛指導你,就不會做錯了。
先從這部經上,了解大乘的意味,而大乘修學之難,然後才知道淨土是個易行道!不要說別的,前面我們念過這個四果,談何容易,初果須陀洹,要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才能達到那個境界。我們就這一點就做不到,何況更高的境界。但是《金剛經》的道理明白,好,多多少少會幫助我們看破一些,對這個世緣要放下,曉得沒事,全是假的。人生如夢,到頭來一場空,何必造業!真正學佛的人,要聽佛的教誨,佛教給我們怎樣做,要認真努力去做,雖然做不到,但是不離這個方向,不離這個目標,我接近一尺,有一尺的利益,接近一丈,有一丈的利益。歸心淨土,這些功德利益,統統可以幫助我們往生,好處在此地。請看底下經文: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這是說明,財施跟法施比較,法施殊勝之所以然。『隨說』,隨是隨人,隨時,隨地,隨處。你懂得多少,你就可以說多少。乃至四句偈,甚至於一句兩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兩句,半偈,你能夠以清淨心,真誠心,恭敬心,慈悲心為人演說,那個處所就是道場。這個處所,『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天人阿修羅有神通,他都會供養,他都會尊重,就像佛的塔寺一樣。因為塔寺裡面,決定供養著三寶,一定有佛像,有經書,有出家人,所以護法神都會擁護的。隨說,都有這樣殊勝的利益,『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盡能是全經,那這個功德利益,當然更不可思議。四句偈的功德,護法善神都保佑。
【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雖然說,這個說經之處,但是它的重點還是在人,在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的這個人,這個人為一切護法善神所擁護,所尊重的。這是『第一希有之法』。『經典所在之處』,不僅僅是《金剛經》,所有一切大乘經,無不如是!我們世間人,對經典不重視,不尊重,特別是現代我們台灣的同修們,對經典不重視,原因是什麼?太多了,太容易得到了。這一點我們比不上大陸,我們送一點經書到大陸,我沒有見到,但是我看到照片,他們迎接的時候,都穿袍搭衣,跪在那個寺廟門口,來迎接經典,經典頂在頭上,一個人頂一本,送到寺廟藏經處裡面去排列。
我們這裡沒有,隨隨便便丟在地下,拖著就走了,腳一踢就過去了。諸位想想看,護法神看到這個樣子,還會保佑你,還會尊重你?我們尊重經,諸佛護念,龍天就尊重這個人,這麼個道理,一定要曉得。這就是說明,真正能夠讀誦受持,為人演說,經典所在之處,三寶具足。經典是法寶。『則為有佛』,是佛寶。『若尊重弟子』,僧寶。這就說明三寶具足,所以它『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所以這個經不能不尊重。
今天在這個世間,我所看到的,對於經典尊重的,我只看到一個人,現在在溫哥華的張老居士。《金剛經》,他寫了一本。《無量壽經》他寫出來了,淨土五經一論,他全寫出來了。他寫一個字,去洗一次手。我們看到古人寫經,沐手恭書!以為他寫經之前洗一次手,再一直寫下去,不曉得,寫一個字,洗一次手!這位老先生,八十多歲了,身體一年比一年好,精神一年比一年好,相貌一年比一年圓滿,不可思議(我到溫哥華一定要跟他見一次面)!這個很有道理,為什麼?專心寫經,他心清淨了。心清淨,他身體就健康,這是我們看到的這個老人。
另外一個老人在西雅圖,今年九十歲,劉承符老居士。他把我那些錄音帶都寫成書。今年九十歲,我跟他很久沒見面了,有些同修跟他見到的時候,他告訴他說,他的身體一年比一年好,沒有說老,一年不如一年,他說一年比一年好,精神也一年比一年好。所以現在發心寫大部頭經,《無量壽經》完成了,現在寫《彌陀經要解》。我在這裡講的《彌陀經要解》,大概好像也是好幾十個帶子,他統統把它寫出來。證明佛在經上講的,真的沒錯,心地清淨、真誠、恭敬、慈悲,利益一切眾生!
底下一段經文是請示經名。在一般經典裡面,我們所看到的,請經名,差不多都是這部經快結束了,當機才請問經名。《金剛經》的請名,是在經的當中。這就說明,《金剛經》確實是有前後兩部,前半部跟後半部。後半部如果須菩提尊者,要不重請,經到一半就結束了,就圓滿了,意思很完整了。後半部不過是前半部裡頭重要意思,再詳細發揮而已。所以前半部的經文有深有淺,深的人看得很深,淺的人看到也能接受,可深可淺。後半部唯深無淺,但是它的精華,講得非常透闢的地方,都在後半部。我們把這個文念下去: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這個非常重要,經題就是這部經的總綱領。我們要學習,要依教修行,一定要把總綱領掌握到。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金剛』是比喻,這裡面有三個意思,金中之剛,第一個比喻,堅固。所謂一切物不能壞金剛,金剛能壞一切物,堅固。第二鋒利。第三光明。寶是寶物,光明。這三樣都是比喻性德,性德永遠不變,性是不變的,相會變,性不會變。不變的是堅固的,像金剛一樣永遠不變,取這個比喻。鋒利是能斷煩惱。光明是能破無明,所以才取這個比喻。比的什麼?比的是般若智慧。『般若』,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也可以說般若智慧就是清淨心的起用。清淨心是體,作用就是般若。
『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古人翻的叫到彼岸。要用現在的話來講,是究竟圓滿。到彼岸,就像我們中國一般人講「到家」。工夫到家,到家就是圓滿的意思。所以印度人,凡是任何一樁事情做到很好,好到不能再好,就叫做波羅蜜。所以波羅蜜,很有我們中國人講的到家的這個味道。譬如說你寫字,寫得非常好的時候,這功夫到家了,在印度人稱波羅蜜。你燒菜,菜燒得非常之好,也稱波羅蜜。這是智慧到家了,智慧達到究竟圓滿,把這個綱領掌握到就行了。我們要求的,就是像金剛一樣,究竟圓滿的智慧,這部經教給我們就是這個,我們修學的目標也是這個。所以學佛不是求別的,就是求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俗話說得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為什麼有求必應?因為他有究竟圓滿的智慧,哪有求不到的。沒有智慧,那就求不到了。所謂盲目的追求!有智慧一定做得非常圓滿。
【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這是把這個綱領教給他。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後面這個話愈說愈妙,愈說意思愈圓,說了這個經題,又怕你執著,死在這個題下。佛所講的,字字句句扣到我們自性,金剛般若是本性,本來具足的,你現在把自己自性金剛般若忘掉了,把釋迦牟尼佛嘴巴裡講的金剛般若波羅蜜拿來受持,你就永遠得不到,那就錯了。所以說完之後,馬上話鋒轉過頭來,教你會歸自性,『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這是講真如本性裡頭,沒有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個名字!你以為有這個名字就錯了,本來無一物,哪有這個東西!
佛在講經說法裡頭,有,相上有這個。性裡頭沒有,我們利用這個假相,要修真性,那就對了。所謂說借假修真,要明白這個道理。借假,假有沒有用處?假有用,有用可不能執著,不但是我用完了以後,等我開了悟,我才不要它,你永遠不會開悟。正用的時候就不能執著,你才能開得了悟。用的時候,有執著就開不了悟,這個是佛在般若會上講的,跟從前小乘裡頭所說的不一樣,小乘是過了河,才不要船。這裡講的,在船上就不要有船,船的念頭就不能有,就不能執著,用意在這裡,不是不用它,還用它,但是我心裡頭決定不執著它,這個就是般若會上,跟阿含會上講的,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否則的話你將來看到,《阿含經》裡面也有這個筏喻,《金剛經》上也有筏喻,不是一樣?不一樣,意思不相同。這個意思就圓得多了,我們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能夠把它應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即相離相,我相有沒有,有。用不用?用,就在這個用上,當下就曉得它是空,它是寂,當下就空寂,當下就離一切分別執著,這就對了。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