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大意 (第十六集) 1980/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11-0016
《大智度論》第十六卷,「釋初品中毘梨耶波羅蜜之餘」,經文繼續解釋精進波羅蜜。在前面已經將精進度介紹過,今天一開端要廣說精進之相,使我們初學的同修有所取法。精進相,在論文前兩行把綱領說出來:
【問曰。云何名精進相。答曰。於事必能。】
著重在『必』。
【起發無難。】
不畏任何的艱難。
【志意堅強。心無疲倦。所作究竟。如是等名精進相。】
下面所說精進相就一直到這一卷的終了,可以說從各方面來給我們解釋,第一句是總綱。凡是修精進度的人,他發心做一樁事情必定做成功,絕不至於半途而廢,這才叫精進。縱有艱難,難關由於精進之力可以突破。在下面有一段公案,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為商主修精進波羅蜜的一段小故事,可以給我們做參考。第二頁第二行:
【於善法中。】
要注意這個『善法』,惡法不名精進,一定是善法。
【初夜中夜後夜。誦經坐禪。求諸法實相。】
這一句很重要,不管你修的什麼行門,目標是一個,是『求諸法實相』,這在禪宗裡面就是明心見性。
【不為諸結使所覆。】
『結使』是煩惱,如果我們修學要是愈修煩惱愈多,那錯了,那不是精進。精進法裡面沒有煩惱,精進法裡面一定是清涼法。
【身心不懈。】
後面會給我們講到什麼叫身精進、什麼叫心精進。
【是名精進相。】
再看第六行:
【於五根中。名精進根。根增長名精進力。心能開悟。名精進覺。能到佛道涅槃城。是名正精進。】
這地方所提示出來的,根、力、覺、正精進。接著下面給我們講精進門,六波羅蜜裡面的精進波羅蜜,文諸位自己去細細看。修學的次第在第三面第一行:
【初發心菩薩。於一切善法中精進。漸漸次第得精進波羅蜜。】
向下的文諸位自己可以讀去。這一段當中教給我們修學次第,首先要在善法當中去修學。如果世間的善法都不能夠精進的修學,至於出世間的善法、清淨法,那是做不到的。因此『精進波羅蜜』是菩薩所修的,不是二乘修的,二乘人沒有精進。第三頁倒數第三行:
【復次。菩薩精進。不休不息。一心求佛道。如是行者。名為精進波羅蜜。如好施菩薩求如意珠。】
底下的文諸位自己可以看,這地方我要把『如意珠』給大家解釋一下。如意珠在此地是個比喻,什麼是如意珠?解脫、般若、法身,這就是如意珠。證得之後才能夠傳授給一切眾生,這就是得如意珠以給眾生。佛法裡面經論表法的義趣很多,我們必須要明瞭。在第四頁所說的六度實在是不二法門,每一度都可以圓攝其餘的五度,所以六度是一。如果我們說六度是六樁事情,那就錯了,它的真實相是一而六、六而一。第四頁第三行:
【但行精進。不能行五波羅蜜。】
就是其餘的五波羅蜜。
【是不名菩薩精進波羅蜜。】
實在講,這個意思在前面布施裡面說過,持戒裡面也說過,此地不要再細說了。精進一定要依真實的智慧起善巧方便的權智,這才是菩薩所修之精進度。第四頁倒數第四行:
【菩薩精進。以實相智慧為首。行六波羅蜜。是名菩薩精進波羅蜜。】
在第五頁第三行以下,說明六道輪迴的因果依正果報如是,在這一段講得非常的詳細,希望同修要細讀深思。為什麼?你才曉得世間種種的果報,造哪些業要受什麼樣的果報,這裡面的話句句真實。這段文一共有六張,有十二面,一直到第十八頁,這是把六道輪迴的因果說得相當的詳細。說這一段的目的是叫我們增長悲心,由於悲心增長,才能夠生精進的力量。從第六面倒數第四行以下,我特別要給諸位介紹一下,這是天眼所見六道輪迴的變相圖,這以下有十二面,各有因緣果報。可惜世間人不知,對佛所說的話不能夠相信、不能夠理解,自作罪業。這樣下去只有是加苦蓄苦,不能夠離苦。智者他懂得這個道理,他認識這樁事實,他能夠理解佛菩薩所說,所以他有方法出離,同時也有方法教別人出離之道。這段我不必細講,但是文非常的重要,希望諸位要好好的多念幾遍。這段的結論在第十八頁第五行:
【菩薩見此。如是思惟。此苦業因緣。皆是無明諸煩惱所作。】
這些苦業因緣就是指六道輪迴種種善惡業的果報,這都是我們眼前之事。要找它的根源,從哪裡來的?是『無明諸煩惱』所作。所以佛菩薩度化眾生要從根本上去度化,救眾生之苦要從根本上救,與眾生之樂也要從根本上與。根本是什麼?就是破無明煩惱,破無明煩惱必須要開智慧,沒有智慧是除不了無明的,唯有智慧可以破無明煩惱。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都是以教學,教學的目的就是開智慧,開智慧的目的就是破根本無明。
【我當精進勤修六度。集諸功德。斷除眾生五道中苦。興發大哀。增益精進。】
『大哀』就是大悲,就是大悲心、憐憫眾生之心。
【如見父母幽閉囹圄。拷掠搒笞。憂毒萬端。方便求救。心不暫捨。菩薩見諸眾生受五道苦。念之如父。亦復如是。】
所以讀這段文,其目的是增長我們大悲心,同時更重要的是教我們自己覺悟,善業應當勤修,惡業切莫去造,你要造作惡業,必定有惡果報。
向下文是說精進度遍攝六度,這個文也不必細講。二十面第三行以下是別名身心精進二相,這是我們應該要知道、應當要學習。
【身心精進。不廢息故。】
下面設的有問答,什麼叫做身精進?什麼叫做心精進?在這一面倒數第三行:
【為福德精進名為身。為智慧精進是為心。】
這兩句說得很好,因為眾生所求的不外乎福德、智慧,佛法裡面常教給我們福慧雙修,福慧雙修就是身心都精進。而世尊福慧圓滿了,所以稱之為「二足尊」,足是滿足,就是智慧滿足,福德也滿足了,到圓滿的時候我們稱之為二足尊。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我們不可以偏在一邊,一面求慧,一面要修福。在第二十一面第一行:
【種三福因緣。布施、持戒、善心。漸得福報以施眾生。】
這是菩薩之行。不是菩薩,他修這三種因緣得福,他自己享受,這是一般人;菩薩所修得的福報是叫大家享受,是供養大家,而不是自己去享受。
【眾生未足。】
『足』是滿足,我們把自己福報布施給眾生,眾生不滿足,不滿足怎麼辦?
【更廣修福。發大悲心。一切眾生不足於財。】
對於財富他不滿足,這才:
【多作眾惡。我以少財不能滿足其意。其意不滿。不能勤受教誨。不受道教。不能得脫生老病死。我當作大方便。給足於財。令其充滿。】
下面講菩薩如何的艱苦,在艱苦困難當中去求財寶,為了要滿足眾生,使眾生物質生活感覺到滿足了,他才能夠接受聖教,唯有聖教才能叫我們了生脫死,得究竟的利益,這就是大經裡面常講的「先以利欲勾,後令入佛智」。所以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不一樣,小乘佛法著重在苦行,真正有道心的他願意去修,一般人不能夠接受,他受不了這個苦。大乘佛法他不是以苦來接引眾生,他是以樂來接引眾生,這是大乘法跟小乘法完全不相同的所在。大乘菩薩著重在享受,諸位要知道,不是大乘菩薩自己在享受,他是要叫一切眾生都舒舒服服,眾生才能夠接受教法。
今天東山中學兩個老師來看我,淡江的同學代表也來看我,下個星期他們在此地開一個籌備會議,想利用我們這地方來辦一個講座。我就告訴他們,我說我們人數不超過六十人報名參加,人數少一點,我們這個環境就舒服;人統統坐滿了,冷氣統統開了也不涼。何況現在政府提倡節約能源,我們要是都開了,人家也會罵我們。所以我們的冷氣機只能開三個,我們交換著開。交換著開也有好處,這個機器使用的壽命長久。開一個,在這一點鐘開這個,下個點鐘開那個,採取這個方法。報名參加的六十個人,其餘旁聽的是我們自己老同修,所以說我們這個講堂我預計是一百個人。一百個人在我們這個講堂是舒舒服服的,我們座位有桌子的是八十個人,另外再加個二十個小椅子,沒有桌子,這大概是一百個人的場合,坐得也非常舒服,也不很擠,我們採取這樣的一個方式。這個講座定在星期天,所以以後星期天課程可能還要調整一下,我在外面還得請幾位老師,下個星期研究研究開什麼課程。不過我們《六祖壇經》是照講,我們是繼續往下面講。
這一段就是說修福,為眾生修福,這是大小乘接引不相同的所在。小乘人一看到,你這麼享受,這還修什麼行?他就跑掉了。所以小乘人偏重在苦行上,在佛法表法裡頭,諸位也能看得到,小乘表法是須菩提尊者,大乘的表法是善財童子。你們諸位把《四十華嚴》前面翻開來看,你就曉得善財童子是有很大很大的福報,他一降生,他們家花園裡的樹,開的都是金花銀花,都是七寶,樹上都結七寶,地上草也是七寶的,都變成七寶,這是福報太大了,所以有這樣的依正莊嚴。須菩提代表是小乘,空生,他家裡本來很有錢,他一出生,他家裡倉庫空空的,什麼東西都不見了。一個是代表苦行,一個是代表享受,這是大小乘義趣不相同。
再給諸位說,苦行容易修,樂可不容易享受,能夠在享受的福裡不動心是真正大福德之人,這裡顯示出大乘菩薩的境界比小乘人確實要高得多。在身心精進裡面有一段故事,在二十二面,此地我不必多說,給諸位介紹出來,希望諸位自己去看。這也是菩薩在畜生道受生作鹿王,修布施、忍辱、精進的一段公案,這是一段小故事。這一段以下又舉了一段愛法梵志,這一段文少,在二十四面第五行「復次」開始,到倒數第二行偈頌為止。接著後面舉第三個公案,前面是鹿,這是獸,這一段講的是禽鳥。由此可知,菩薩真的是無類不受生,六道裡面哪一道他都受生,哪一道他都去,他不怕苦。為什麼?要想普度眾生必須要受眾生的同類身,才能夠度化眾生。菩薩要去度那些豬,菩薩一定要變個豬跟牠在一起,天天給牠講經說法,那些豬才能得度。
這個是確實的事情,現在肉食比過去普遍得太多,每天殺害的眾生真是無量無邊。在過去我聽說有一個外國人提出的報告,說我們台灣吃的是世界第一,從我們人口比例,每天所殺的牛羊雞鴨魚肉之類,是全世界之冠。所以現在我們看許多,一個個都吃得肥肥胖胖的。由此可知,在近幾年我們本省殺業很重,這對一切眾生來說特別的苦。我想像菩薩也特別悲心,在這些眾生當中一定是很多很多,也許你今天在市場上買隻雞,那不曉得是什麼菩薩化身,你也就把他吃掉了;也不曉得是哪一尊佛再來的,你也把他吃掉了,這都是非常可能之事。一般人看到這些苦事,他逃避都來不及,他還肯去參與嗎?唯有這些大智大覺他能夠忍受得了,示現畜生身在畜生類當中給牠們說法。這些公案我們佛門裡有個小冊子《物猶如此》,也許有不少同修看過這本書,這本書的公案有許多都是從經典裡摘錄出來的,說明菩薩在畜生道裡面示現畜生身度畜生的種種情形。在二十六面倒數第一行,有一些文是我們現前的境界,學佛的同修要特別的留意,要牢牢的記住,認真的學習。
【復次。菩薩未得菩薩道。】
要記住,沒有得菩薩道。
【生死身。】
就是我們現在沒有得菩薩道,我們的身是生死身。
【以好事施眾生。】
處處為眾生做好事,方便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得的結果怎麼樣?
【眾生反更以不善事加之。】
眾生不但不感謝,不感恩圖報,而且以不善的事來加給菩薩。這個我們也不要細說了,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這句是總說,下面才別說,二十七面第一行:
【或有眾生。菩薩讚美反更毀辱。】
你修菩薩道,你讚歎他,他心裡聽了並不歡喜,反而來侮辱你,我們世俗所謂恩將仇報。
【菩薩恭敬而反輕慢。菩薩慈念反求其過。謀欲中傷。此眾生等。無有力勢。來惱菩薩。】
這是總結,這一類眾生他並沒有勢力,是一個普通之人,處處找菩薩的麻煩,求菩薩的過失。所以說菩薩道難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要修菩薩道絕不能以此退心,要是以此退心,那就大大的錯了。應該要怎樣修學?要自反,我以善事加給他,他以不善事來報我,我自己心裡要生慚愧,大概我用心不真,我用意不誠,我的善事沒有能夠滿他的意。處處責備自己、體諒他人,這是修菩薩道,這真正是難上之難。你要是不學,不學你就不是菩薩,你就不能成就。你要是菩薩,必須要修學。如果你真是菩薩,你看到那些背叛的人、忤逆的人,世間人看法是如此,菩薩的看法不是如此。菩薩看那些背叛忤逆的都是大善知識,為什麼?考驗自己境界,就是說那些都是諸佛大菩薩來試驗試驗我,看看我動不動心。真正如如不動,自己成就了,道業上有成就;如果一試驗,自己還動了心,或者退轉了,那自己就根本不成器,佛法裡面叫法器,不是法器。真正是法器,那真是不屈不撓,勇猛精進,決定有成就。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菩薩,沒有一樁事情是難住了菩薩,沒有一樁事情是障礙了菩薩,沒這個道理。可以說能障礙小乘人、能障礙凡夫外道,沒有一法能夠障礙菩薩,沒有一法能夠阻撓菩薩,這是菩薩精進之相。
【菩薩於此眾生。】
就是這一類忤逆背叛的眾生,我們看看菩薩是什麼態度:
【發弘誓願。我得佛道。要當度此惡中之惡諸眾生輩。】
菩薩發願成佛之後頭一個來度他,為什麼?現在沒本事,發心勇猛精進快快成佛,成佛之後有智慧、有能力,可以度這些惡輩的眾生。由此可知,這個是孽緣,愈是孽緣自己愈發憤愈精進,沒有這些孽緣,勇猛精進很難。現在人怎麼樣?稍稍遭一點小小的孽緣就退轉了,如果是以佛法來說,非法器。這句話還說得太重,就是過分的讚歎他了。那是一些自甘墮落而不能成就的人,菩薩遇到這些人,只有警惕自己、勉勵自己,更發憤、更努力。菩薩示現在世間,當然第一樁大事是續佛慧命,續佛慧命就是傳道,傳道必須有學生,要有真正的法器才能夠把道承傳下去,如果一生遇不到這個人,那也就無可奈何。再給諸位說,一生遇不到傳授的人,這樣的菩薩多,多得太多了。能夠遇到好的學生,這是因緣成熟機感相應,把佛法傳下去,這種機緣少。我們讀《六祖壇經》,諸位曉得五祖忍和尚會下一千多人,沒有一個夠資格來續佛慧命傳祖師之法的。這是因緣殊勝,好,遇到了能大師;能大師法緣殊勝,有四十三個人傳他的法,這在禪宗可以說最盛的一個人。在過去都是一個傳一個,一個人傳四十多個人的,在中國禪宗只有六祖一個,可見得法器不容易。
在佛法一般講,意思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才能夠成就一個法器。善根福德因緣有宿生的,過去世修的,現在遇到緣起現行,遇緣起現行前面我們曾經讀過,要精進。如果不能夠精進,過去世的善根福德因緣也不能現前;譬如你在銀行存了不少錢,存了千萬億,太多太多了,可是你很懶,不願意去拿。多生多劫所修的善根福德,我們這一生當中要精進,前生所修的善根福德才能現行。假如我們這一生懈怠、放逸、懶惰,多生多劫修的善根福德再多,我們這一生用不上。由此可知,「勤」這一個字非常重要,要勤奮!求學的過程當中這個「學」,求學不一定說讀書是求學,把讀書看作求學這個求學太狹隘了。求學原是廣義的,讀書是求智慧,還要修福,要學辦事、要學待人接物。換句話說,行門與解門要相應,這樣才叫求學。現在有許多人在觀念上都漸漸成了狹隘的求學,認為只有在課本上念書這叫求學,除這個之外都不是求學。佛法給我們講福慧雙修,他修的是慧,福到哪裡修?沒有福報,智慧也不能完成,也不能圓滿,所以福與慧要雙修。修福,服務於一切眾生就是修福。我們要勤快的讀書、要勤快的做事,要誠誠懇懇勤快的去為一切眾生服勞役,這才是真正的求學。尤其是為那些惡劣的眾生,我們以善法善心去為他服務,不管他用什麼樣的態度報答我,佛菩薩是盡義務的,並不求報答。以善法報答沒有歡喜心,以惡劣手段來報答也沒有瞋恨心。為大眾做事這是修福報,心地清淨這是求智慧,所以說以清淨心為眾生服務,這就是菩薩行。
【於此惡中。】
惡人惡事之中。
【其心不懈。生大悲心。】
菩薩的悲心反而增長了。
【譬如慈母憐其子病。憂念不捨。如是相。是為菩薩精進。】
這些境界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初學菩薩的,尤其是沒有得菩薩道,還是以現前的生死身,時時刻刻遇到這些事情。今天在此地讀到了,一定要牢牢的記住,我們一定要以善心待人,要以善法待人,不管別人怎麼對待我。這是我們自己修菩薩道,絕不為外面境界所影響,就是心不可以為境界所轉,心在境界裡頭要能夠做得了主宰。二十七頁第五行:
【復次。行布施波羅蜜時。十方種種乞兒來欲求索。不應索者皆來索之。及索所重難捨之物。語菩薩言。與我兩眼。與我頭腦骨髓。愛重妻子。及諸貴價珍寶。如是等難捨之物。乞者強索。其心不動。慳瞋不起。見疑心不生。一心為佛道故布施。譬如須彌山。四方風吹所不能動。如是種種相。是名精進波羅蜜。】
這一段教我們能放下。什麼人來問你要?不應該問你要的人他來要。應該問你要的,他有所缺乏到你這裡來求布施,那沒話說。他有,他多的是,他貪而無厭,一定要問你要,你肯不肯布施?這是難行之行。要你兩個眼睛,肯不肯給他?要我們腦袋,腦袋肯不肯給他?不肯,那你不是行菩薩道。為什麼?你不肯布施。也許要問,腦袋布施給他,那我要死了?真正行菩薩道的沒有生死,這個身布施掉立刻又轉個身來,捨身受身就跟穿衣服、脫衣服一樣。迷人愛這個身體,捨不得給人;覺悟的人曉得這個身體是假的,不是真的,什麼人要都可以布施給他。以身布施給人,這是內財布施,內財都能夠施捨了,何況身外之物!什麼不能施,什麼放不下?你愈是施,給諸位說,你所得的果報愈殊勝;愈不肯施,所得的果報愈有限,就是眼前的。你要是懂得這個原理,我們就應當勤修布施,曉得布施得愈多,所報得的也愈多,總得要明瞭這個道理。
後面這幾句話說得是非常之好,說『乞者強索』,就是強求,『其心不動』,心是清淨的,不為別人的強求而動了心。動什麼心?貪瞋痴慢疑。『慳瞋不起』,慳是慳貪,瞋恚不起,就是對自己的財寶沒有貪慳之心,對於這些惡人強求的沒有瞋恚之心,心是清淨的。『見疑心不生』,見到這些事、見到這些道理,自己絲毫不懷疑,這是般若智慧光明的照用,沒有一絲毫有疑。『一心為佛道』,所以他可以布施,強求者都可以布施,何況那些真正有需要的?當然更應該布施。末後幾句是一個比喻,自己的身心要像須彌山一樣,境界是風,所謂八風吹不動,這是菩薩精進相。
經論念了,像這些重要地方要記住,過去也給諸位說過,最好用個筆記本,要緊地方把它抄在一起,天天可以溫習。抄在一起天天溫習就是修行,我今天有沒有遇到這件事情?我是不是這樣做的?所以行門的功夫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是在一切境界之中。第二十八面第一行以下,答覆全是防止一些問難,破除我們疑障,這一節是說明理論實際的精進,是一真法界裡面菩薩之所行。我們縱然做不到,一定要曉得,尤其從這些事相當中我們也可以學習。在第二十九面倒數第三行,有幾句話提示我們:
【菩薩行出世間般若。於持戒布施心不染著。】
六度裡面只舉出兩個,實際上全都包括到。
【何以故。施者、受者、所施財物。】
三輪體空。這是講布施,下面是講持戒:
【於罪不罪。】
『罪』是有罪,『不罪』就是無罪,於有罪、於無罪。
【於瞋不瞋。於進於怠。】
『進』就是精進,『怠』是懈怠。
【攝心散心。】
『攝心』是禪定,『散心』就是亂心。
【不可得故。】
為什麼不可得?哪一樣都是三輪體空,布施三輪體空、持戒三輪體空,乃至忍辱、禪定、般若,無不是三輪體空。所以菩薩的心清淨,菩薩的心平等,菩薩的心是真正的慈悲,不是相對的慈悲,這些都是我們要學習的。可是三輪體空確實不簡單,三輪體空要無我相之後才能夠做得到。無我相是誰?在圓教是初住以上的菩薩。像《金剛經》裡面講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個非菩薩實在是要加以註解,是非見性的菩薩,在圓教裡面講非菩薩是非初住以上的菩薩。十信位的菩薩那是有的,十信位的菩薩他都有這四相,四相沒破。破了四相在圓教是初住菩薩,是真實的菩薩,不是權教菩薩。權教菩薩四相沒破,真實的菩薩四相破了,所以到圓教初住才算是真實,真正的菩薩,他們才是三輪體空。我們現在沒到這個程度,我們三輪不空,雖然不空,咱們三輪執著的成分總得要一天比一天輕一點,不要一天比一天增長,那就有進步了。這都是教給我們怎樣檢點自己的身心,警策自己的精進,我們對人、對事、對法門,執著確實一天比一天輕,那就是說明我們的功夫得力,我們真正有進步了。如果我們的執著跟過去沒有兩樣,換句話說,我們的功夫沒有增長,學得多、念得多、背誦得多沒用處。
那些言教所真正表現到受用之處是實際功夫,實際的功夫是真正受用處,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解門,它的功德是在行門上。有解無行,古人有個比喻是「說食數寶」,那有什麼用處?一點用處沒有。行門在什麼地方用功?就是天天煩惱輕、智慧長,這是你的修行功夫得力,天天有進步。我也有不少這些老同修們,常常碰到我來跟我說:法師,你要寫點東西。我自己感覺到的是我不能寫,我也沒法子寫。假如以這部《大智度論》來說,我前面所寫的跟後面所寫的境界會完全不相同,什麼原因?智慧天天增長。我在講台上所講的這些東西,諸位要學也很難,難在什麼地方?你把這些年所講的東西比較比較看,同樣這一部經,每講一遍不一樣(這個有錄音帶可以去考察的),這是很困難的一樁事情。我想不想寫?我也不想寫。諸位要問,這是不是沒有慈悲心?確實是比較懶惰懈怠一點。可是雖沒有,這大概也是龍天八部暗中安排,曉得我寫東西不勤快,懶惰,所以送了一套電視設備叫我在那裡講。講可以,寫懶得動筆,好,那就現在在電視裡面講。
而電視裡面所講的跟講堂講的不一樣,電視講得很淺顯,時間很短,每一部經時間都短,對象是什麼?對象是給初學人,是給外國人學的。因為現在這個錄影帶每一部都要寄到國外去,這樣細講別人聽了受不了。外國的朋友見到我的時候告訴我,到外國去講一點東西人家非常歡迎,但是怎麼樣?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二十分鐘,超過二十分鐘別人就會受不了,就不厭煩了。外國人心不定,心浮氣躁,他那個定力只有二十分鐘,超過二十分鐘就沒有了,你講得再好,他也不能接受。所以我們現在對外國人弘法的時間要短,要簡單明瞭,不必深度,深度他聽不懂,所以講一些很淺的東西。深經淺講,長經短講,守這個原則。
不像我們中國人,尤其是我們在台灣的同胞有大福報,有甚深的定力,一部經講了幾十年,你們還有精神坐在那裡如如不動。台中李老師講《華嚴經》,從民國五十三年開始講,講到今天三分之一還沒講到,你看道場那麼多大眾,一個個如如不動像須彌山一樣。你到世界上哪個地方能找得到?找不到!老師這部經要繼續把它講完,我估計還需要三十年,現在才講到二十六卷。就算四十卷不講,講八十卷,加上末後這一章八十一卷,八十一卷才講到二十六卷,從五十三年,你看到今年多少年了!所以全經講完當然還要三十年,李老師今年九十三歲,活到一百二十歲不成問題,他老人家健康長壽。
所以要有定力,沒有定力哪能成功?定就是福報,所以這個人有福,沒有定力就是沒有福報。外國人沒有耐心,就說明外國人沒福報。三輪體空是大定,是大福德不是小福,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的。我現在雖然做不到,要向這個目標去精進,煩惱一天要比一天少。昨天到今天保持著都不行,保持是說我今天一天沒進步。不能保持,要往前精進。煩惱少一分智慧就增長一分,智慧增長一分煩惱就少一分,煩惱增長、智慧就減少,智慧減少、煩惱增長,互為消長。為什麼叫無明煩惱增長,而不叫智慧增長?智慧增長就是從清淨心中得來的,從六根接觸一切六塵境界如如不動當中得來的。為什麼要叫境界染污自己的心?為什麼要叫境界動了我們的心?菩薩修行的功夫在此地,這叫功夫,這叫行門,這就是修行。
初發心的人對大菩薩用功修行精進,他看不出來。為什麼?你看,又沒有看他打坐,又沒有看到他念佛,又沒有看他拜佛,他修個什麼行?成天到處亂逛、串門子,這叫修行?人家修大行,我們天天在那裡又拜佛、又念經、又修懺悔,那是幼稚園的修行。結果怎麼樣?我們還在毀謗別人,以為自己了不起,他不修行。人家不修行,煩惱天天輕,智慧天天增長;我們天天修行,愈修煩惱愈多,愈修愈迷惑顛倒。到底誰在修行?這是我們要曉得的。三十一面有幾句話,後頭這一段境界愈來愈高,愈來愈真實,愈來愈接近果地上的境界,在第一行:
【覺無所作。是名寂滅諸精進。】
由此可知,精進修到寂滅忍的功夫,這就是接近圓滿了。寂滅忍有的經上講有三品,上中下三品,也有經裡面說兩品,像《仁王經》裡面只說兩品,上品與下品。我們說三品比較圓滿,下品的寂滅忍是法雲地的菩薩,圓教十地菩薩,中品的寂滅忍是等覺菩薩,上品的寂滅忍是如來果位。這是精進到寂滅忍,精進波羅蜜這是究竟圓滿了。
【所以者何。知一切精進皆是邪偽故。】
到了寂滅忍才曉得。這就是你往上面走一步,看前面就不滿意了,前面是不到家的功夫,不成熟。上品寂滅忍看中品都是不圓滿、不到家的,所以人家要捨。
【以一切作法皆是虛妄不實。如夢如幻。諸法平等。是為真實。】
重要這八個字,『諸法平等,是為真實』。
【平等法中。不應有所求索。是故知一切精進皆是虛妄。雖知精進虛妄。而常成就不退。是名菩薩真實精進。】
這就是理完全通達之後,諸法實相現前,知道萬法平等,無有一法可得。可是菩薩所修精進之相,他絕無退轉,這就是無作而作、作即無作,也是真正圓滿究竟的三輪體空。到這時候才講了一句真精進,這是如來果地上。換句話說,只有如來果地上是真精進,等覺以下都是妄精進,並不是真精進。這才把精進波羅蜜說到登峰造極處,究竟圓滿。底下幾行還是發明這個意思,諸位自己看就可以了。到此地我們是把精進度講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