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三十九集) 1981 台灣 檔名:08-002-0039
講義第十七頁:
【菩薩執持旛蓋至於梵天者。表慈悲方便超出諸行之上也。】
「菩薩執持旛蓋至於梵天」這是經文,它表的意思是表慈悲方便,「旛」與「蓋」都是高顯的意思,舉得很高、很明顯,表示「超出諸行之上」。在一切行門裡面,是以慈悲行與方便行為最上,也是為最殊勝。慈悲與方便,只有大乘佛法裡面才具足,小乘人的慈悲是有限的,不像大乘菩薩慈悲普覆、方便多門。大乘佛法的修學,正如清涼所說的是修無礙法,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小乘障礙就很多了。這是我們要曉得,此地給我們點醒,諸行之上是慈悲方便。
【前跡門中授記。必須具行六度方得成佛。】
六度要具足,這是成佛的條件。在本門裡面來講,就不是這樣。
【此本門中。一聞壽命長遠。便獲勝利。】
這個「勝利」是殊勝的功德利益。
【具足慧度。超彼八十萬億那由它劫行五波羅蜜功德者。以顯本門殊勝。】
這個真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跡門裡面修,真是長劫修行,而且是難行的苦行,我們常講歷事鍊心,難行苦行。可是在本門裡面,本門稱性;跡門當然也不離開性,是在相上修性;本門是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所以它來得快。「一聞壽命長遠」,就是這一品佛所講的,前面給諸位說過,佛的本壽命無量無邊,世尊如是,佛佛道同,生佛平等,眾生本壽命又何嘗不如是!所以我們今天疏忽,不曉得我們的本壽命。我們今天所迷完全是迷在跡象上,在這一期業報色相之身,我們是迷在這個地方,把自己本來面目忘失掉,不知道本壽命與佛是一樣。所以他在這個地方一聽了之後開悟,這個開悟是屬於慧解。悟了以後這個功德,你看此地所講的,就超過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修行的原則,修行一定要以般若波羅蜜為主,般若波羅蜜要是證得,這就圓滿成就。如果般若波羅蜜沒有成就;換句話說,我們俗話講沒有開悟。修前面五種波羅蜜都是有漏福報,這是大家一定要明瞭。如果不修淨土的話,他的果報是在人天,就是修前面的五度。
如果修淨土法門,修淨土法門還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什麼條件?就是你得禪定。假如你修淨土也不得定,淨土裡面的禪定就是我們講的一心不亂,或者是功夫成片,都算是禪定。我們連個功夫成片都沒有撈到,都沒有證得,你就是修前面四種修得再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修得再多,還是人天有漏的福報,這是大家特別要注意的。縱然是禪定修成,四禪八定,如果你要是不修淨土的話,你果報在色界天、無色界天,還是屬於有漏福報。這種情形之下,如果發願往生淨土,那果報就不相同,他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他能夠到這個境界,這也是一種非常殊勝的成就。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還是要開悟,經上常講「花開見佛悟無生」,悟就是證得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現前,從這一句偈上我們就曉得,般若波羅蜜現前就證得無生法忍,一切法本來不生,本自無滅,就能夠證得這個境界,在果報上這是實報土以上的境界。諸位讀經,看到這樣的文字就要想到,就要能夠深深體會到本門的殊勝。底下就解釋為什麼本門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
【何以一聞本壽。便獲如是利益。】
這個確確實實值得懷疑,疑一定要破除,如果不破除,它是一種很大的障礙。根本煩惱裡面它就佔一條,貪瞋痴慢底下就是疑,可見得疑的煩惱相當的重。如果疑要不構成這樣重的煩惱,諸位想想看,世尊又何必說法四十九年!說法的目的在哪裡?無非是斷疑生信而已。
【少解言趣。尚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而不得是利耶。】
這就是說明其所以然的道理。「少解」,這確實是解,這個解是正解,不是錯誤的曲解,是正確的理解,雖然解得不多,就是說不夠深、不夠圓,他已經得殊勝的利益,「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佛在法華會上講這個大經,這是多聞,這是廣說;換句話說,得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這是理所當然的,應該得到的。
【自持教他是慧。備修供養是福。二事具足。便同佛德。】
這四句希望大家要好好把它記下來,你們有紅筆可以把它畫下來,這是教給我們福慧雙修,我們世間人要修福、修慧,福慧雙修。持是受持,自己受持,什麼叫受持?受持裡頭最重要的,就像佛在《般若經》裡面教給我們,「以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這才叫受持,這是最高級的修行法,這叫受持。又能夠「教他」,我們常講自行化他。但是這個地方的「自持」,不是講事修,是講觀照,為什麼?此地講的是慧。下面「備修」就是在事相裡面把它做到,可見得前面自持是說的理,底下備修是講的事,理事圓融,理事無礙。我們今天的修行,可以說完全是事,在事修裡面沒有觀照般若,所以怎麼修都不開慧。我們舉個淺顯的例子,同修們你們天天念佛,這個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事修。如果這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連我們的妄想、煩惱都不能夠伏住的話,這叫白修,等於沒有修。這一句佛號能夠把煩惱、妄想控制住,壓下去,不叫它起現行,這叫事修,這修福。如果這句佛號裡頭你提起觀照,知道煩惱、妄念以及佛號俱空了不可得,就開智慧。為什麼?你一切不執著,你都能夠離開,煩惱、執著、妄念、佛號統統都離開,心裡面不執著,這離是心離,不是事上離,這就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這才能開得了智慧,這種修法叫真供養。這是屬於修福,福裡面有慧,慧裡面有福,福慧雙修叫「二事具足」,這就「同佛德」,佛的德是三德祕藏,慧是般若德,福是解脫德。當然這個三種只要證得一種,三種都具足,一定具足法身,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統統具足。
【是故能生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是如來的智慧,我們修行千萬不要忘了這個綱領,我們只要照這個去修必定有成就。
【略解言趣。】
能夠得到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
【深心信解了悟自心。則知佛身本無去來。故見靈山一會常在娑婆。不異華藏。】
大師在此地也是勸勉我們,「深心信解」,什麼叫做深心?深心是菩提心之一。我們的信解,實在講就像水面上的浮萍一樣,隨風飄蕩,沒有根。《彌陀經》裡面講三十七道品,從五根五力講起,我們在《疏鈔》也給諸位詳細的說明過。換句話說,我們今天的信沒有根、沒有力,就是說很容易動搖,猶豫不決,對佛法若信、若不信是這個態度。你說不信又很信,你說信那個信又沒有信心,既不解義又不曉得怎麼修,都是在那裡搞盲修瞎練,自以為是,這就是沒有信心。「深心信解」,深心是決定不動搖的心,我們也就講堅固的信心、清淨的信心,這個信心裡面決定沒有猶豫,沒有疑悔。由此可知,這個深心信解,確實是相當不容易得到,如果你具足深心信解,你必定見道。小乘的見道位是須陀洹果,從此以後決定不墮三惡道,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就證阿羅漢果,這就是時間都可以能夠預算得到的,一定證果。大乘見道位是圓教初住菩薩,在淨土裡面講就是證得理一心不亂。所以深心信解要緊,深心信解決定不是勉強可以做得到的。我要信,我真信,這個不行,沒有用處的,為什麼?因為你是感情的。深心信解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凡是感情的心就不夠深,感情,諸位要曉得是浮動的,是決定不穩定的。所以六道凡夫他都是感情做主,無論做什麼事心決定不堅固,他的心是浮動的,這在佛法叫妄心,他不是真心;深心是真心,深心是清淨心。
我們可以說,無始劫以來,我們就迷失了深心,所得的結果就是迷信、妄解,這是我們現前的狀況,不悟自心。怎麼樣才能夠恢復到「深心信解了悟自心」?這裡面唯一的方法就是一乘教義的薰習。佛說法四十九年就是薰習,就是用一乘教義的薰習,聽多了,理真正明瞭,深心信解才現前。諸位讀經典、讀語錄,你去看《高僧傳》,自古以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哪個不是天天在弘經!經裡面講弘經的功德不可思議,講弘經的功德。你們在經裡面有沒有看到,佛在那裡讚歎,像我們現在這樣的念經、拜佛、念佛、參禪,有沒有說?經上也說,說得少!可是一比較起來,還是弘經的功德殊勝。諸佛住世所示現給我們看的,就是弘經;過去這些菩薩、祖師在世的時候,示現給我們看的也是弘經。諸位如果要希望真正修福修慧,你怎麼修法?你就發心出來弘經,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我這一生當中沒有能力,我也不會講、也不會說、也沒有法緣,那怎麼辦?我們請法師大德們來講經,我們就禮請。你要這樣修,你來生就有智慧、有福德,這個智慧、福德,就是說你來生就有能力自己親自弘揚佛法,要這樣修才行。可是自行化他的目標,都是在「了悟自心」,了是明瞭,悟是覺悟,自心就是本性;禪家所謂明心見性,就是此地了悟自心;淨土裡面所講的理一心不亂,就是了悟自心。八萬四千法門,法門不一樣,目標是相同的,沒有第二個目標,目標就是了悟自心,了悟自心一切就圓滿了。
一乘教學裡面,就是以這個為目標,儘管用的方便不同,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都是歸到了悟自心上說。這個時候你就曉得,「佛身本無去來」,無去來就是遍法界,就像虛空一樣,虛空哪有去來?虛空沒有去來。無論我們走到哪個地方,虛空與我們常在,什麼時候你離開虛空!而我們的法身就像虛空一樣。「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佛身如是,佛是個了悟自心的眾生,那就叫佛,眾生是沒有了悟自心的佛,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由此可知,我們自己的本身又何嘗有來去?「靈山一會」常在現前,這是理所當然。靈鷲山在印度舍衛國,我們智者大師讀《法華經》,入了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還沒散,佛在那裡講《法華經》,他還在那裡聽過一次。咱們智者大師是在浙江天台山,他也沒到印度去,而世尊在靈鷲山講《法華經》的境界,就示現在智者大師的眼前。我們如果說佛來了,佛從那個地方示現到我面前來,他連那個地方也搬過來。實際上印度的靈鷲山也不來,還在那個地方;浙江天台山也沒有到那裡去,沒有去來。佛身本無去來,佛土也本無去來,這就是說常在的意思。不但「常在娑婆」,可以說無處而不在,與《華嚴經》裡面講的華藏世界是一樣。這個事情實在講是妙極了,奇妙極了,絕不是我們凡情所能夠想像的、所能夠測度的,我們的言思都達不到,但是這個境界叫真實的境界。
什麼時候你能夠見到事實的真相?你只要有了這八個字就見到,「深心信解了悟自心」。在我們念佛人來講,就是你念到理一心不亂,這境界就現前。所以一心不亂的功德,一般人確實不知道,得到一心之後,三世十方就融而為一體。我們要曉得我們前生是什麼樣子,前生境界就現前;我們再前生是什麼樣子,再前生又現前;將來的情形怎麼樣,將來的境界現前。這是你親自見到,不是在那裡想的,不是推想,是現量,而不是比量。我們為什麼不在這上做功夫?讓光陰空過,這是真正可惜!縱然是遍滿恆沙國土的大千世界七寶,給諸位說,也比不上修一心不亂的人。大千世界七寶是有盡的時候,你要是得到一心,你獲得無盡的功德寶藏。可是幾個人深心信解?沒有深心信解,所以他在這個世間樣樣放不下。對於這麼一樁重要的事情,他疏忽,他肯把它放下;那個世間不相干的事情他放不下,這叫顛倒。
【故見其地種種莊嚴。】
這還是接著前面不異華藏。
【然此經。佛在世時信之者猶易。】
「此經」是指《妙法蓮華經》。《法華經》,佛講了八年,大家一定想到八年講這一部經,那講得不多!《六祖壇經》比《法華經》分量少得太多,而《六祖壇經》是六祖講了三十七年,可見得節錄下來的本子是重要的本子,是所講的精華,是所講的綱領。並不是把佛陀當年每一句話都記下來,要每句話都記下來,那還得了!就是我現在這個講話的速度,一個小時要記下來大概也要一萬字,這還得了嗎?如果一天講八個鐘點,一天就是八萬字。佛說法四十九年,那《藏經》我們今天人受不了。所以諸位要知道,說,當時說得很詳細,記錄就是記它的綱要,記它的重點;而不是每個字都把它記錄下來,那就太繁瑣,一般人也不願意受持。所以說這部《法華經》,是佛這八年當中所講的綱要。佛在世的時候相信妙法的人此地說還容易,這個容易是比較今天來講要容易一些。
【滅度之後信之者更難。】
佛入滅了,後來的眾生要想深心信解確實不容易。我們看看,今天這些修學之人,確實就像佛在經裡面講的現象一樣。
【是故但不毀訾。起隨喜心。便為深信解相。】
這是說到我們今天末法時期聽了佛經,或者看佛經,不毀謗、不批評。「訾」就是批評。不隨隨便便輕慢的批評它,不毀謗它,能夠隨喜,這就是接近「深信解」的樣子,「相」就是個樣子。這是講到末法時期。經就是佛知佛見,經就是佛心,此地講:
【經是諸佛法身。】
為什麼?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他們的見解是相同的,佛佛道同,決定沒有兩個講法,因為他們見地是相同。
【受持者。即為頂戴如來。】
「頂戴」是恭敬至極,我們把佛頂在頭上,這是講恭敬到極處。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裡面,給我們講的「禮敬諸佛」,頂戴就是禮敬至極。由此你也能夠體會到,禮敬諸佛要怎麼修法?要受持妙經,這才算是禮敬諸佛。光是禮敬,見到他就磕頭、就恭敬、就禮拜,佛所教給我們理論不去研究,教給我們方法不去做,那不是禮敬。果然能夠受持,你見到佛也不拜、也不念,都叫禮敬,為什麼?佛給你講的這些道理你都做到。禮佛、拜佛那是形式,是外表,外表有沒有不重要,重要是不是在生活上都做到?重要在這個地方。換句話說,是不是以經裡面所說的這些文字般若,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提起觀照般若,這個重要。因為唯有如此你才能夠證到實相般若,證實相就是證一心不亂,就是證一真法界,就是明心見性,這個重要!
【經即一體三寶。】
我們是三寶弟子,要緊的是要做一體三寶。
【故供養者。即為已起塔寺僧房。】
「起塔寺僧房」,功德無量,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建寺廟、建道場。可是建寺廟、建道場,大家曉得這是好事,這是功德,拼命去建廟。他又疏忽這個寺廟道場是幹什麼事情,必須要明瞭有寺廟、有道場,如果這裡頭沒有道,那只是一個空殼而已,並無功德。假如這裡面給這些人鬥爭,給它為非作歹,這不叫道場,叫罪惡的場所,不但沒有福而且是造罪業,這是我們應當特別要警覺的。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