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三十一集)  1981  台灣  檔名:08-002-0031

  講義第十五頁,「從地涌出品」:

  前面講過「安樂行品」,安樂四行是教修行人就在現前消除業障。我們在講席裡面也常常提到,業障要是不消除,不要說是證道,我們今天念佛要講證得一心,不但一心不能證得,就是連經義也聽不懂,聽了再多不開悟。不悟就是有一種障礙,我們一般叫它做業障,或者叫它做罪障,障礙要不消除,沒有法子入門。安樂四行就是教我們現前消除障礙,這樣當來才有成佛的希望,所以四安樂行有很大的功德利益。佛雖然這樣說了,我們也聽了,究竟有幾個人相信?尤其是現在的人,凡事都要講證據,如果拿不出證據來,就不容易叫人相信,這是眾生的習氣,不但現前是這樣的,佛陀在世大概也不例外。所以佛在這一品當中就是提出證據,藉他方的菩薩聽佛說這四種安樂妙行,他們就請娑婆弘經,就希望到這個娑婆世界上來弘揚這個大經。但是佛立刻就制止他,說你們不必來,為什麼不必?這個意思就是說明,娑婆世界也有不少的菩薩,他們已經可以弘揚這個大經,不必再勞動他方的菩薩,所以才有從地涌出這些大眾。唱導之首是以四行來命名,就是四種安樂行,證明佛所說的開導的是真實不虛,是事實不是妄言。為了使聽眾從今而後都能夠斷疑生信,修學有了依據,這就是我們世間所謂尊師重道。

  如來的教誨,四方都能夠遵從,所以說從地涌出。這個地,經裡面所說的這些,我們一定要懂得它表法的義趣,地是心地。昨天我們講到,一聞佛名就能夠滅無量劫的生死重罪,蓮池大師特別給我們提出來,那個聞是心聞,不是耳聞,是真心不是妄心,才有這樣殊勝的功德。不要說是念佛,就是聽到一個佛的名,就能夠滅無量劫生死重罪。學佛學什麼?學佛就是教你認識心,就是教你會用真心,無量劫以來生死重罪統統都消滅,會用真心你就成佛。千經萬論,千言萬語,就是為這麼一樁事情。眾生不相信,眾生不肯依照佛的教誨去修學,可是諸佛菩薩還是大慈大悲,絕不捨棄眾生,時時刻刻在照顧,這樣的慈悲在世間決定找不到。父母對於兒女有的時候還有厭惡,佛菩薩對於眾生從來沒有厭惡過,縱然是眾生背叛佛菩薩,傷害佛菩薩,甚至殺害佛菩薩,佛菩薩也不會記在心裡,這個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經文裡面無不是藉事顯理,立這個品題的名「從地涌出」。這個地是心地,也就是菩薩智慧所住之地,亦是諸佛本所源地,一切諸法寂滅無為實際理地,從這個理地裡面生出一切賢聖。正如同佛在《般若經》裡面給我們說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你就曉得,無為是地,差別就是從地涌出的意思。無為是理,差別是事,理是平等的,事是不平等的,理是清淨的,事還是清淨的,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

  學佛就是要明理,理明事就通,就事事無礙;理要不明,事就有障礙,就處處成障。就是以我們佛法來說,我們講度眾生,我們講利益眾生,這個度眾生、利益眾生就是障礙,你不明理就是障礙,你能度得了嗎?佛在大經裡面說,「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你要度眾生,你不簡直鬧笑話嗎?佛都不度眾生,你度什麼眾生?你不叫自找麻煩嗎?如果我們通達這個道理,我們就跟佛菩薩一樣自在,曉得度眾生有時節因緣。我們何必操之過急?一切佛菩薩都知道,機緣成熟了,佛菩薩就來;機緣不成熟,來了也沒用處,來了那就是更加麻煩。所以佛是一再教我們,隨緣不要攀緣,別人找到我們這是隨緣,我們去找別人這攀緣。我們今天講《法華經大意》,是十方叢林書院學生找到我們來的,這是隨緣。如果他不找我們,我們要講一部經送給他,他還未必肯要,那就叫攀緣,攀緣叫眾生起什麼心?起輕法、慢法之心。他對佛法不尊重,輕法、慢法,十方諸佛菩薩來給他說法,只有增長罪業,沒有功德,為什麼?他對佛法有輕慢之心。功德是從恭敬當中得到的。

  所以哪一個佛菩薩不是大慈大悲,為一切眾生著想,哪一個佛菩薩那麼著急的去找眾生?沒有,沒有這個事情。只有等,等眾生來求佛,佛才來照顧他;眾生不求佛,佛絕對不會來找你。而且你求是真心求,你要是為名聞利養求,為你自己福報上求,未必有感應。現在像這樣求的人太多,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哪個人一求就求到?求不到的。所以這個事情是不是求得來的?我給諸位說,決定能夠求得來,可是你要如理如法的求,是要從清淨心中去求。如果是以分別執著妄想,那是決定求不到的,那是你的障礙;離了分別執著妄想,在清淨心中有求必應。為什麼?因為你清淨心中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德能,萬德萬能,一樣都不缺乏。佛是教我們從心地求,就如同此地四安樂行成就之後,你這個心地裡面涌出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這就是「從地涌出」。可見得所求所得的,依舊是自己本性原有的功德,並不是離開本性從外面而得來,這是這一品品題裡面所含的義趣。

  【他方菩薩欲護持此經。而佛不許可者。以表權教方便。】

  這個「護持」就是弘經,「此經」是指《妙法蓮華經》,佛沒同意。實際理體上說,哪有什麼同意不同意的?這些都是表法,表這個法是向內求,不是向外求。他方菩薩到我們這裡來弘法,這個表示佛法從外來,佛這個拒絕就是表示佛法是在內不在外,以表權教方便。底下這一句諸位要留意:

  【權教中安立。名相繁多。】

  經裡面講超過八恆河沙數。

  【方便名相。皆名外境。】

  這些方便名相都是外境。境從裡來的?境是從你自心變現出來的。所以境不離心,心是能變,境是所變,這是諸法的真相,所以我們講諸法實相。

  【能所對待。豈能護經。】

  這兩句話很重要,有能有所就不得其門而入,如果你想弘經,必須離開能所,那就對了。能所在今天講就是相對的世界,我們今天哪個不是生活在相對的世界?這是我們不能入道,不能了生死,不能斷煩惱,不能夠消災,不能滅罪,原因就在此地。人與我對立,相對的,這樣搞法再搞上三大阿僧祇劫,我們還是入不了道。入不了道,簡單的說,就是你不能夠得一心。佛法實在沒有別的,就是求一心而已。所以一個人得了一心,什麼事情都了!得了一心就畢業,修學的過程沒有遲速,一心就圓滿。六祖能大師在五祖那個地方,我跟大家講,他聽經不到兩個鐘點就畢業、就圓滿,為什麼?得一心,他得的是理一心不亂,就畢業,世出世間法一切都通達,自己本性裡面智慧德能完全現前,這樁事情諸位千萬要記住。所以我在講大經的時候也是特別的提示大家,希望大家能夠注意學善財童子。六祖要不是這樣的,他開不了悟,為什麼?我們處處要去管別人的事情,我們開不了悟,那叫什麼?心外求法,開不了悟。

  所以菩提道上,一切他人、他事不管,只照顧自己,這種人能開悟。如何來照顧自己?就是自己是一個學生,以至誠恭敬來學習,來求一心,這個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第一個基礎,就是最根本的條件,就是直心,也就是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至誠心」,儒家所講的「誠意正心」,就是這個心,這是真心,這叫心地,唯有心地才能出生無量的功德。我們處處要是都離不了能所,不要說看別人的罪過是障礙自己的道業,看到別人的善行還是障礙自己的道業。為什麼?能所對待,有自有他、有善有惡、有淨有穢,這個事情麻煩!你都沒有想到,真如本性當中是本來無一物,哪裡會有這麼多拉拉雜雜的東西?這不叫罪業、不叫罪障,這叫什麼?諸佛菩薩就是叫我們把這些東西清除,把能所對待清除。能所對待清除,你這個心就是一心。有能所是二心,有我心、有他心,不就二心了嗎?經義不能通達,怎麼能護持?怎麼能弘揚?佛在經裡頭說這段事情,意思就是在此地。經上又說,佛就告訴他:不必你們來。

  【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菩薩者。即是六根。】

  六萬是什麼?六根,說的是自己。千萬不要想娑婆世界菩薩不少,還有六萬恆河沙,那你心外求法,你不懂佛說法的義趣。六根,為什麼不說六個菩薩,說六萬恆河沙?這是說六根功德無量無邊。

  這個講義,上個學期也告訴大家,要叫大家自己去看、自己去研究,我們在講台裡面講,不能照講義一句一句解釋,一句一句解釋我們的時間不夠用。因為這次這個時間一共只有六十個小時,我們上一個學期講了一半,三十個小時,這個學期還是三十個小時,要把這部經講圓滿。佛在《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說的六根互用,我們再看看本經,再看看《華嚴》,一切大乘經論無不如是!《楞嚴》上說,此地也舉出:

  【若非六根互用。則汝無始妄想根本。何由拔除。】

  六根互用,六就歸了一,一與六不異,一與六不二,這樣才能夠拔除無始根本的妄想。所以護持此經不是他方菩薩,也不是娑婆世界的菩薩,是誰?就是自己六根互用。說到六根互用,這是功夫。我們現在是眼能見只有一個用處,耳能聽也只有一個用處。六根互用是什麼?眼不但能見,也能聽,也能嗅香,也能嘗味,眼耳鼻舌身,任何一根都具足六種作用,這叫六根互用。這怎麼修法?諸位要明瞭這個道理,《楞嚴》上說得好,「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你要曉得這個道理,你就懂得修法,修什麼?修一精明。所以,這個六根互用,不必說是理一心的境界才現前,事一心就達到。因為在事一心就可以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事一心的時候就都攝六根。都攝六根,這個六根講的是什麼東西?諸位要曉得,六根實際上說起來是六識,就是在境界裡頭不用六識,不用六識你所用的是什麼?是一精明。在眼是見性,在耳是聞性,在鼻是嗅性,在舌是嘗性,你所用的是一性。我們雖然在六根裡面講六種名字,但是這六種性是一性。這個性是一,它作用是萬德萬能;不像識,識的作用是侷限的,是不圓滿的,所以眼識只能夠見色,不能聞聲。見性那就不一樣,見性因為是精明之體,它是可以互用。所以我們要捨的是捨六識,我們希望要用的是用六根的根性,根中所發之性,不要用根中所發之識,能夠這樣的修行這叫修一乘大道。底下這裡解釋這幾句話都很重要。

  【從地湧出者。亦是從無明地湧出也。依下方空中住者。六根俱依實相中道而住也。】

  我們要不曉得這個意思,你就不能讀《法華經》,你曉得這個意思,一部《法華經》裡面所講的一切事理,統統是自己一個人。佛菩薩是大覺大智,原來不現,不現是什麼?是被無明蓋覆住,現在無明障破了,本性的智覺又現前。就好比是「從地湧出」,「地」在佛法裡面是表示根本法。所以學佛,我們也常常勸初學的同修,從地藏菩薩學起,這就好比你有了地,你才能夠生存。我們要住個房子,房子要建在地上,我們吃的糧食,是在地上生長的,沒有地那就沒有立足之處。所以地是根本,佛法常常用地來表根本法。這個地方告訴我們:

  【又下方者地也。地乃坤之象。坤為柔道。即柔和忍辱義。】

  所以在這一品經裡面,教給我們三大綱領:忍辱、慈悲、法空。忍辱的意思諸位一定要懂得,我們中國念書人自古以來所謂「士可殺不可辱」,殺頭沒有關係,侮辱不能夠忍。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看到我們中國人對辱看得這樣重,也就是說迷執得最深,這是迷、是執著。所以在六度裡面的忍度,不說別的就說「忍辱」,辱都可以忍,那還有什麼不能忍?那就沒有不能忍的了,這個忍度才圓滿。所以這個忍度,在印度原文上並不是忍辱,只是講忍,忍辱到中國來才有的,因為中國人把辱看得太重,所以才用這個忍辱。唯有忍辱,才能夠柔和。佛法在中國特別強調忍辱波羅蜜,一切事之不能成就就是不能忍。我們為什麼對這個事情看不慣,那個事情看不慣?就是因為不能忍。如果要能忍,一切都看慣,一切看慣是什麼相?清淨寂滅相,才能真正看到實相。就是心裡不能忍,所以你看的這個世界千奇百怪,實際有沒有怪?實際上它不怪,它是清淨寂滅的。看成千奇百怪,不是世界裡有千奇百怪,是你自心的千奇百怪在這個境界裡面顯現出來。這一點我們真正學佛的人要懂得,就是世界是清淨,一切法是無生法,不生不滅,是清淨寂滅的。而是我們自己在這個境界裡頭錯用了心,叫迷惑顛倒,看到這個世界千奇百怪的相,就是我們自心裡面煩惱的千奇百怪,要曉得這個道理,哪裡世界有什麼千奇百怪?

  所以我在唯識裡頭一再跟諸位說明,依他起沒有過失,依他起跟圓成實是一不是二,正是古人所比喻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與器是一不是二,麻煩的是執著,執著是遍計所執。在《大乘起信論》裡面特別強調這個根本法,我們不要執著,所以叫你看破放下。看破是什麼?執著是虛妄的,分別執著妄想就是罪業、就是業障。你把這個理明瞭叫看破,心裡面再不起分別執著妄想,這叫放下。這一放下,世界就是一真,就不是十法界,原來是一真法界,原來是常寂光淨土。所以諸位要曉得,常寂光淨土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裡就不是的?如果我們這裡不是的,西方極樂世界你也找不到常寂光淨土,實報土、寂光土不離現前,現前就是。我再跟諸位說明白,去了遍計執,你就證得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也是一真法界,寂光土當然更是一真法界。你再要是去掉依他起就叫常寂光,去掉遍計執就叫做實報土,就是眼前的事實,沒有離開現前一步。我們之所以不能夠證得,就是佛在經裡面講的,我們這個堅固的執著,經裡頭也叫做堅牢執著,這個執著打不開。這是我們的生死結,這個結解不開生死不能了,六道輪迴不能夠超出。佛教給我們種種方法,我們要認真的修學。這是先教給我們從「柔和忍辱」上做起。

  【上為天。天能覆物。即慈悲普覆義。】

  佛法裡面講的「天」,天是表慈悲;講的地,地是表忍辱。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講過很多,如果我們這個心果然像地一樣,平了,你看那個地,你倒一大罐巴黎最好的香水,它還平等的受,最污穢的大便它也一樣;它不會說對那個香水它就愛,就喜歡,對那個大便它就生氣,它不會。所以佛教我們怎麼修法?怨親平等,從這個地方修,修忍辱。你要是更能明理的話就更容易修,為什麼?清淨心中本無一物,到這個時候就談不上忍。因為你心裡還有一物這要忍,心裡無一物還忍什麼?連忍也沒有了。昨天我告訴諸位,六度是六種對治的方法,你心裡沒有慳貪,就沒有布施,布施是對治慳貪的;你沒有惡業,還有什麼戒律?你沒有喜怒哀樂,你還有什麼忍辱?都沒有了,所以才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貪瞋痴慢是惡業,諸位要曉得,戒定慧也不是好東西,那個也不要了,心裡裝滿戒定慧,那糟糕了。李老師以前講經常常作比喻,那個沙子落在眼睛裡面難過,不好!這個沙土就好比貪瞋痴,不要它了,裝上一個金鋼鑽痛不痛快?一樣的難過!金鋼鑽就比的戒定慧。所以諸位要曉得,貪瞋痴慢要不得,戒定慧也要不得,貪瞋痴是病,戒定慧是藥,藥是治病的,病治好了藥也不要,要曉得這個道理。所以佛無法可說,就是教給你不要執著佛法,執著佛法就不是佛法,連佛法都不執著,這才明知為佛法。我們要是把握到這個綱領,確實就有門路可循,有入門之處,自己也曉得怎麼個修法,把握這個綱領,你修行的路決定不會錯,你的方向、你的目標都正確,八萬四千法門無論哪個法門,你都有了不起的成就。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