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往生論講記  (第七集)  1994/12/11  台灣彰化  檔名:06-002-0007

  請掀開講義第二面,從第八看起:

  【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這是五念裡面的第三。這個禮拜、讚歎,前面說過,第三就是發願,我們現在叫發願。心裡面常常要有強烈的願望,有很堅定的願望,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個跟《無量壽經》上面所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相應了。我們念佛的目的在哪裡?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畢竟』這兩個字,很肯定,有堅決的意念。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由此可知,有真信、有切願就決定得生。最怕的是懷疑,所以懷疑實實在在是菩薩往生最大的障礙。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菩薩修行,在他方世界修行很困難,修學的環境不好,惡緣很多,善知識難遇,因此在修行過程當中是進進退退。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就好,阿彌陀佛常常會照顧你,你不會退轉,也不會遇到障緣,也就是障礙,不會遇到障礙。

  所以他底下一句說,『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楞嚴經》上跟我們講了三樁事情,「奢摩他、毗婆遮那、禪那」,這是菩薩行裡面重要的三個科目。禪不能離開這三樣東西,我們修淨土也不能離開,但是參禪的人他現在就修,而我們是到極樂世界再修,這個不一樣在此地。我們先到極樂世界,然後再如實修行,真正修行,這個裡面便宜就占得很大了。奢摩他是什麼?這是印度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止,毗婆遮那翻作觀,「止觀」,這個止的意思,只可以說是接近,不能夠達到圓滿的意思。譬如底下舉了三條,這個就平常我們講止的意思,止是止息一切惡業,從此以後不再造惡了。譬如經典裡面常說,「不淨觀止貪,慈悲觀止瞋,因緣觀止痴」,這個是平常的說法。我們特別把它舉出來,因為貪瞋痴是三毒煩惱,一定要把這個毒拔掉;如果這個毒要不拔掉,不但我們道業不能成就,往生不能得到,實在說,一個健康幸福的生活都有障礙。由此可知,這個三毒非常可怕,一定要知道,要想方法把這個三毒止住,這也是止的意思。這個是通義。

  本經還有別義,我們看底下一段,「奢摩他三義」,三個意思,這三個意思就比較完整了。第一個,「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止」在這個地方顯示出來了。不但我們現在要一心專念,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還是一心專念。為什麼?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學佛的同修,尤其是修淨土的同修,我們聽得耳熟,聽得很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究竟怎樣不可思議?不知道。如果你真正知道它是如何的不可思議,你就會很勤奮的、很認真的去執持名號了。這是我們在這個大經裡面,以及《彌陀經疏鈔》、《彌陀經要解》裡面,都講得很多,也講得很詳細。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多說幾遍,已經聽到的,加深印象;沒有聽到的,要好好的注意的聽。

  當年世尊在世的時候,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這個小故事大概學佛的人都知道。在隋唐時代,這差不多是一千三百年前,隋唐時代,中國的佛法非常興盛,日本、韓國、越南的高僧都到中國來留學。在那個時候有一些高僧大德就常常想,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哪一部經是第一?在這一切經裡面去找,到最後的結論,幾乎大家都公認《華嚴》是第一。《華嚴》這是根本法輪,性相、理事、因果都非常的圓滿,真的是一部佛學概論。其他所有的經典都是《華嚴》眷屬,這《華嚴》的枝葉,也就是《華嚴經》某一部分佛詳細給我們說明,這個是枝,這一切經都是解釋《華嚴》的,《華嚴》這是總綱領。《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把《華嚴》比下去了。為什麼?《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如果不到西方極樂世界,《華嚴》不算圓滿,還有缺陷。《無量壽經》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歸宿,這是《華嚴經》的菁華,《華嚴經》的歸宿。所以這才認識《無量壽經》在整個佛法裡面它的地位,高出一切經,比《華嚴》還高。

  《無量壽經》現在這個本子,我們讀的是會集本,這個會集本一共是四十八品,這四十八品裡面哪一品第一?那繼續再找,找第一。當然是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四十八願。我們仔細去觀察這部經,自始至終就是世尊為我們詳細介紹四十八願,這一部經裡頭字字句句都離不開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第一。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這四十八願一共有四十八條,哪一願第一?這個問題,古大德,可以說大家公認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就是名號。所以這樣一比較,才知道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整個佛法的最高峰,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念這一句佛號就等於四十八願都念了,等於《無量壽經》都念了,等於一部《華嚴經》也念了,等於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統統念到了。不僅如此,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量無邊的經典,都不出這一句名號。所以名號功德真正不可思議。你要把它真的認清楚、搞明白了,你才曉得名號之可貴,名號一定要受持。這是叫你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

  這個名號以及西方極樂世界,佛在經上教給我們,教我們常常想念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就是我勸同修們要把《無量壽經》念熟,最好念的能夠背過。為什麼?你就會常常想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如果不念佛,不想西方極樂世界,那就叫打妄想。妄想,也叫修行,修什麼行?修六道輪迴,修三惡道,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我們要把念頭轉過來,念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你看能止一切惡,我們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被它伏住了,都止住了。妄想分別執著伏住了,不但三惡道沒有了,六道輪迴也沒有了,這才能出三界。

  第二,「彼安樂土,過三界道」。三界就是六道輪迴,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裡面有六道,所以叫三界道。過是超過,西方極樂世界超過六道輪迴。「若人一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身口意三業再不會造罪業了,因為西方世界沒有造惡的緣,所以不可能造惡,這就止惡。「三,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淨土宗是大乘佛法,決定不會退轉做小乘,阿羅漢是小乘,辟支佛也是小乘,這叫三不退。所以生到西方就圓證三不退,不會退轉去做小乘。

  這個地方須要說明的就是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這一句實在講就是四十八願。阿彌陀佛本願的威力能夠幫助我們得到三種不退,不但得到三種不退,幾乎得到圓滿的三不退,這個是很不可思議。因為要是講得三不退,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就得到了。但是一個往生西方世界的人,即使他是造作很多罪業,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世界,這個四十八願裡頭有說,經上也說,到極樂世界都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什麼菩薩?是七地以上。這個七地不是普通的七地,圓教的七地,超過藏通別佛,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都超過,比他們還要高。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你看看這是不費功夫,一下就證到那麼高的果位,幾幾乎乎跟如來平等了,這個是很不可思議,都是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就行了。

  「此三種止,從如來如實功德生」,這個如來就是彌陀如來,如實功德就是真實的功德,這個真實功德就是四十八願,是從四十八願生的。再看下面這一條:

  【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

  『毗婆舍那』就是翻作「觀」,就是前面講的觀察。大乘佛法常說修觀,無論是禪宗或者是教下,禪宗講參究,教下講止觀,其實名稱不相同,意思非常接近。這個觀,我們以禪宗的層次來說,首先從觀照入門,這個觀照是功夫很淺的;再往上提升,功夫深了,進級了,叫照住,照住是得定,得禪定了。這第一是觀照,這照住就得定了。再往上提升就是照見,你看《心經》上「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就照見了,照見就是禪宗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是三個層次。其實它這三個層次跟我們淨土宗三個層次沒有兩樣,但是名稱不一樣。我們淨土宗講念佛功夫,功夫成片,這個功夫成片跟禪宗的觀照是一樣的,一個境界,一個意思、一個境界,事一心不亂就是照住,理一心不亂就是照見。可見得那個境界是平等的,名稱不一樣,用功的方法不一樣。

  禪宗的方法難,我們很不容易去修,淨宗的方法容易,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這功夫逐漸逐漸加深,先念到成片,再念到一心不亂,再念到理一心不亂。其實禪宗,跟諸位說,如果要是到不了照見,沒用處,它不能出三界。你譬如說照住,照住得定了,將來到哪裡去?到四禪天、四空天,不能出三界,照見才能出三界,這個難,太難了。咱們淨土宗什麼資格可以往生?功夫成片就能往生。如果講事一心、理一心,真的是難,我們這一生當中未必能達到。如果講到功夫成片,可以說是每一個人都有分,這個就講的帶業往生,人人有分,所以這個法門叫易行道。

  再說這個觀,觀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眼見外面的色相,不叫見,叫觀;耳聽外面的音聲,不叫聽,叫觀,就是六根接觸境界統統用這一個觀字,不說見聞覺知。這有什麼差別?因為見聞覺知裡面有分別、有執著,觀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見色不用分別心、不用執著心,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聽也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離開分別執著叫做觀,有分別執著在裡面那叫見聞覺知,那墮落在意識裡面。如果用禪宗的話來講,很好懂,如果用心意識,是凡夫的知見;離心意識,不用心意識,就是觀。

  所以這觀照怎麼個修法?不用心意識,這就是觀照。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識就是指的第六意識,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用心意識。識是分別,意是執著,第七識是執著,第八識是落印象。換句話說,我們要學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個心裡多乾淨、多清淨。所以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西方極樂世界,這叫『智慧觀察,正念觀彼』,「彼」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真正的在修觀了,真實的在修觀。

  底下說,「毗婆舍那云觀者」,毗婆舍那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觀。「亦有二義」,這兩個意思把這個觀的意思才講清楚、講明白。第一,「在此作想,觀彼三種莊嚴功德」,這個三種莊嚴功德在底下一條,在第十一條,等一下我們再說。「此功德如實故」,這個《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西方極樂世界的相是真實的,不是虛妄;他方世界,包括我們這個地球上娑婆世界,這些相是虛妄的。為什麼說它是虛妄的?因為它是生滅法,它有生有滅,這就是虛妄;不生不滅,那就是真實。西方世界的人生到那個地方去了,有生無滅,不生不滅,西方世界所有的萬物、樹木花草都是不生不滅的。所以不生不滅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那個功德是真實的,此功德如實故。「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如實功德者,決定得生彼土」,我們能夠這樣修行,這是決定得生。所以這是叫我們觀,觀想。《十六觀經》裡面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就是用這個方法。實在講這個方法跟禪宗沒有兩樣。用觀想、用觀像也都很難,所以佛教給我們持名念佛,那就方便太多了。天親菩薩念佛是以持名為主,他持名裡面有觀想,因為他這一句佛號裡頭五念具足,就是有觀察在裡頭,他五念具足。

  「二,一得生彼淨土,即見阿彌陀佛」,生到西方世界你就見到阿彌陀佛了。實在講往生的人是佛來接引,接引的時候就見佛。佛來接引,先你見到佛光,往生的人見到,我們一般的人要有緣分才見到,沒有緣分的人就見不到,有緣分的人會見到,見到這個佛光照這個往生的人。佛光一照,他的業障就消除很多了,業障就消除,功力倍增。譬如說他念佛,他念到功夫成片,這個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很起碼的功夫,但是佛光一照就把他升級,升到一心不亂,升到事一心不亂。念到事一心不亂的人,佛光一照就把他升到理一心不亂。所以鳩摩羅什大師翻的《阿彌陀經》,裡面講的一心不亂,這個沒有錯。可是《阿彌陀經》的原文,梵文的原文,沒有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是羅什大師他翻的。他有沒有錯?沒錯,絕對沒錯。是佛光注照的時候把你功夫提升了,升等了,是這麼個意思。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參見阿彌陀佛。

  「未證淨心菩薩」,淨心是清淨心,《無量壽經》的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沒有證得,這個清淨就包括清淨平等覺,沒有證到這個地位的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這個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使這個人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他的境界就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通常一般修行修到這個位次真的要修無量劫,不止兩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修到七地是別教的七地,不是圓教。圓教一定要用《華嚴經》的尺度去衡量,那無量劫才達到這個地步。我們這個才念幾天佛號,這一往生就超越了。所以你曉得,多少菩薩看到羨慕,羨慕得不得了,我們修了無量劫才到這個地步,你怎麼一下就來!實在講,我們彰化沒有高樓,像外國有一百多層的高樓,那個普通的菩薩就像爬樓梯,慢慢爬、慢慢爬爬到頂上,好辛苦,好累。那念佛的人像坐電梯,一下子,怎麼你沒爬就上來了?坐電梯上去的。這是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這是非常的不可思議。

  證得平等法身,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你看四十八願,你看《無量壽經》,生到西方世界,我們的身體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身金色,我們身也是金色;阿彌陀佛的面貌很圓滿,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到那裡這個相貌跟佛也完全相同,這是佛力加持的,不是我們修得的。因此我們在那個地方的智慧、神通、道力差不多也跟阿彌陀佛一樣,都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這個不是自己修的。所以到那裡是畢竟得證平等法身。

  「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菩薩」,這個淨心就是得清淨平等覺心的菩薩,上地是指等覺菩薩,在十地之上,這是菩薩位次最高的了,等覺菩薩,就是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這都是等覺菩薩,跟他們一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跟他們一樣。「畢竟同得寂滅平等」。這是觀的意思。所以我們常常想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常常念阿彌陀佛,這就是我們現前修奢摩他、毗婆舍那,我們現前修,到西方世界那是真修、實修。觀察這個三種莊嚴功德,哪三種?這十一段說出來了。

  【觀察有三種。】

  這個『觀』,剛才講了,不用心意識,不用分別執著,這叫「觀」、叫看。『察』,「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察。清楚明白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這個境界裡面是平等的,所有一切不平等是分別心、執著心變現出不平等,離開分別執著,萬法是平等的。所以心地清淨,你看一切法是平等的;如果看一切法不平等,你的心決定不清淨。這個美、那個醜,這個長、那個短,你的心還會清淨嗎?不清淨。清淨心裡頭看的一切法是平等的。

  【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

  就是西方世界依正莊嚴。《無量壽經》上、《彌陀經》上、《觀無量壽佛經》上都講得很多,所以我們要念得很熟,這才能夠觀得起來。如果不熟,那就想不起了,縱然想,也是打妄想,跟這個經不相應。所以經一定要熟,我們想就會相應。這是看這個依報莊嚴。

  【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

  這是觀正報莊嚴。這個正報裡面有主有伴,主就是老師,西方世界的老師,阿彌陀佛。

  【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菩薩是伴,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菩薩。所以那個世界跟其他佛世界不一樣,其他諸佛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差不多,都有六道,都有十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六道,沒有十法界,只有一法界,叫一真法界,它是一真法界。西方世界裡面只有一種人,菩薩,而且還不是普通菩薩,是菩薩裡面最殊勝的普賢菩薩。你們讀《無量壽經》應該知道,西方世界的人統統,經上講的「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全是普賢菩薩。這也能夠看出《無量壽經》跟《華嚴經》是多麼密切。所以古人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跟《華嚴經》無二無別,這個說得很正確,說得不為過。這是教給我們要觀這個三種莊嚴功德,這個三種莊嚴功德都是真實的,不是虛妄的。五念最後是迴向。

  【云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這是教給我們為什麼要『迴向』。「迴」是回頭,「向」是向著一定的方向。迴向有三種,迴向眾生,這一段就是講的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迴向實際,實際就是真如本性,迴向到本性。這三種裡面,實在講,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為什麼一開頭把眾生擺在第一?佛告訴我們,佛不告訴我們,我們不知道。我們這一個人不只是只有這一生,我們有過去生,過去還有過去,無始劫到今天,在這個六道裡頭,生生死死,輪迴不息,我們跟一切眾生結多少的冤仇。不要說從前了,就想想這一生,這個幾十年之間,你每天吃的這些動物肉,那些動物甘心情願被你吃嗎?牠要是不甘心、不情願,牠弱,弱肉強食,牠沒有能力抵抗,被你殺了,被你吃了,來生牠要投到人,你要投到畜生,他要殺你,也要吃你,這吃來吃去,沒完沒了。所以這個裡面冤業太深了。

  為什麼學佛認真修行常常會遭遇魔障?就是這些冤家債主看到你學佛想成就,他的仇還沒報,恨還在心裡頭沒解開,他能甘心情願讓你走嗎?總是來找麻煩。於是菩薩有智慧,我把我所修的一切功德都迴向給這一切眾生,與一切眾生解冤釋結,把這個冤結解除,我成佛之後再普度大家,對大家都有好處。他要明瞭,也就放你一馬,讓你成就,你成就對我有好處,就不要再報復了。所以迴向眾生是非常重要,念念能為眾生著想,這個樣子我們這個冤結才能夠消除。這是成就大慈悲心。這個大慈悲就是無條件的,對一切眾生這個愛護、救拔沒有任何條件,這叫大慈悲,如果是有條件的就不叫大慈悲了,大慈悲是指沒有條件的。

  「以己功德迴施一切眾生」,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統統迴向給一切眾生。「作願共往生彼阿彌陀如來安樂淨土」,像我們天天念的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這個意思,這就是把自己的功德迴施一切眾生。可是要有真心,要真誠發願,不是嘴巴裡把那個迴向偈念幾遍,那個沒有用的。如果說有口無心,這樣迴向不但沒有功德,我想了想恐怕還有罪過,什麼罪過?打妄語。當著佛菩薩像前面,佛菩薩給你作證明,打妄語,騙佛菩薩,騙眾生,也騙自己,這個就有罪過了,這就不好了。所以一定要發真心,要發的是真願,我們修積的功德與一切眾生分享,願大家同生極樂國。

  「生彼土已」,這是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奢摩他毗婆遮那方便力成就」,到那個地方止觀成就了,止是定成就了,觀是慧成就了,有定、有慧。定怎麼樣?不會被外境所轉,不被外境所轉這是定力。觀,能知一切眾生的根性,知道用什麼方法去教化眾生、去幫助眾生。到這個時候,「迴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眾生共向佛道」,有了這個能力,就是有了智慧、有了定力,我們要回來,要回到六道輪迴裡面來,回到十法界裡面來,幫助這一些苦難的眾生,幫助他們往生淨土。只有往生淨土是最快的解脫之道,是最快的成佛之道。

  在此地我要特別提醒同修,修淨土跟修其他大乘法門不一樣,特別是專修,不能雜修,那個感應之快速、感應的真實是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夠相比的。我們看到許許多多,我在國外,有一些法師看到我的法緣很好,問我,他說淨空法師,你的法緣那麼好,能不能教給我?其實我教給他,他要相信才行。也有相信的,這相信的都轉過來了,法緣真的很好了。為什麼好?念阿彌陀佛,講《無量壽經》,你的法緣就好,阿彌陀佛加持你,十方一切諸佛加持你,那法緣怎麼不好?你學其他的法門,靠自己的力量,靠自己的德行、自己的力量,那很有限。我們念阿彌陀佛,講《無量壽經》,是靠佛的力量,不但是靠阿彌陀佛,靠一切諸佛如來的力量,所以這個法緣好。不但法緣好了,身體也好了。從前這個身體不健康,現在健康了;從前那面貌不圓滿,現在圓滿了,樣樣都好。如果你要是雜修,就沒有這個好相,專修才有。不能懷疑,要有堅定的信心,決定不懷疑,決定不退轉、不改變,一句佛號念到底,感應不可思議。

  我們再翻過來,第四面。前面教我們觀察,這觀察很重要。實在講這個五念法,禮拜、稱讚、作願、迴向都很簡單,只要有真誠的心,在一念當中很快就完成、就圓滿。唯獨觀察,所以這個地方,向下很長的文字都是教給我們觀察。經很長,我們要去想經典裡面的依正莊嚴,真的還不曉得從哪裡想起。天親菩薩才把這個經文的內容把綱領抓出來了,我們就依他這個綱領的方法去想、去觀,那就方便很多了。

  【云何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

  就是我們怎樣去觀察,也就是像這個《十六觀經》裡面我們怎樣去觀想。說觀想我們比較容易懂,說觀察就不懂。其實大家要把我剛才講的這個意思要記清楚,觀,不分別、不執著,經典上講的這個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是觀察。

  【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

  整個西方世界依正莊嚴,一一皆是不可思議。

  【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

  這底下是舉個比喻,像這個摩尼如意寶珠,得到這個寶珠,想什麼它就變現什麼。這個西方童話裡面講神燈,它比神燈還要有效,變化還要多多,這不可思議的太多、太多了。正如世尊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即使西方世界的人也沒有辦法說得出來,極樂世界那個莊嚴有多少種類、多少數量,沒有人能說得出來,等覺菩薩也說不出來。天親菩薩在此地幫我們歸納,歸納十七種,這個十七大類,我們平常觀想就有了一個標準了,以這個標準來觀想,我們凡夫的心力可以能夠達到。

  【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十七種。】

  從第一,「莊嚴清淨功德成就」,一直到第十七,「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這個十七條我們不要念,後面一條一條介紹,我們把這段文省掉,看底下這個括弧裡面這個一到十七。第一是總,後面十六是別,所以這個十七句有總有別。

  【莊嚴清淨功德成就。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

  這一句是總說。這個偈頌,就是上卷,上卷跟諸位報告,我們這個是下卷。上卷有二十四首偈頌,第一首是天親菩薩皈依三寶,求三寶加持,這個第一、二首是讚歎,求佛加持。真正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從第三首開始,這個就是第三首開頭的兩句,要把二十二首偈子統統在這個長行文裡面給我們詳細說明,這就是論的這一部分。

  「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這是不可思議。這一句,『觀彼世界相』,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勝過六道輪迴。如果從形相上說,這兩個世界不能比。但是這個地方的「勝」,不是指這個意思,不是兩個世界比較,極樂世界比我們這個好,好太多,不是這個意思。它這個地方的勝,是講我們帶業可以往生,這個就太殊勝了,這就真正不可思議,使我們六道裡面凡夫都能夠圓滿成佛,這是任何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事情,『勝過三界道』,它的意思在此地。

  所以註解裡面就講得很清楚,凡夫人是指六道,六道裡面的人是煩惱成就的。實在說,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就是煩惱變現出來的。你有煩惱就有六道生死輪迴,你煩惱斷了,你就出了三界了。所以阿羅漢斷見思煩惱,阿羅漢煩惱斷了,超越六道輪迴了。這個是通途的法門。換句話說,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大乘小乘、各宗各派,包括禪宗,也包括密宗,見思煩惱不斷,你就決定不能超越六道輪迴。所以成就太難、太難。不能超越六道輪迴,縱然你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無色界最高的一層天了,壽命八萬大劫,那還是有限量,八萬大劫到了怎麼辦?要往下墮,他不能往上升,沒得升了,那就往下去,就還是要搞輪迴。所以它不究竟。不斷煩惱就不能了生死,麻煩在此地。

  這一切法門當中,只有這一個法門不斷煩惱也能了生死出三界。諸位要曉得,只有這一門,所以叫門餘大道,八萬四千法門以外的這一個特別法門,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帶業往生,煩惱沒斷。為什麼能脫離輪迴?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的,使念佛人能夠往生,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佛為什麼不接引別人?佛實在講大慈大悲,希望個個人都到極樂世界去。那個人不想去、不肯去,那佛不能拉他;我們念佛人想去、喜歡去,所以佛來接引我們。那不想去的,不是佛不慈悲、佛不接引他,這叫他自己有障礙,他不想去,他對這個世間還貪戀。

  所以念佛人一定要把這個世間要放下,把世緣放下,不能掛在心上。自己身體還在這個世間,還沒走之前,心要嚮往極樂世界,心先去了。這個身,迴向裡頭不是說,「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我們要兌現,怎麼報恩?唯有弘揚佛法才能報佛恩,我們全心全力把淨土法門、把淨土的經典,現在還有錄音帶、錄影帶,普遍介紹給全世界的大眾,這就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我們做這個事情。這個事情這是真實功德,你可以帶得去的;你做其他的,帶不去,所以真實功德是帶得去的。

  三界繫業,畢竟不牽,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的光明神通,我們三界的業力、力量消失了,不會再牽著我們去搞六道輪迴了,畢竟不牽。所以這個現象就是不斷煩惱,得菩提分。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佛。所以這個法門叫當生成就的佛法,當生,一生。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諸位要曉得,是活著去的,不是死著去的,所以這個法門叫不死的法門。為什麼?臨終的時候,你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沒有死,沒有斷氣。佛來了,歡歡喜喜的跟他去了,身體不要了,丟了,這樣去的,不是死了以後再去。死了以後沒法子,那個太難、太難了。所以這個法門是活著走的。

  我們在助念送往生的人,我想大家會有這個經驗。往生的人,如果他的福報大,他走的就很清楚,沒有病苦,有福報的人。福報是從哪裡修的?就是剛才講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你真做,嘴巴裡念不行,要真做。真做,你就有大福報,你臨終的時候站著走、坐著走,預知時至,一點病苦都沒有,走得自在、走得瀟灑。像從前,香港何東爵士的老太太,臨終往生的時候,還開往生大會,把她的親戚朋友統統都請來,送她往生,開往生大會。她知道什麼時候走,她是盤腿坐著走的,讓大家看,這有大福報。那個福報差一點人,那就有生病了,病如果重,你助念,他也會跟著你念,沒有聲音,看到他嘴唇在動。到臨走的時候,他嘴唇還在動,我們以為他是念佛,其實不是的,臨走那一剎那,嘴巴動,不是念佛,是他在那裡說佛來了,我要跟他去了,想告訴大家,沒有聲音,說不出來,他見到佛了,跟佛走了,這是真正往生。

  所以這個法門是不死的法門。我們常講這個法門不老、不病、不死,真正能做得到。要專修,那個效果才非常的顯著,雜修就不行了。什麼叫雜修?覺明妙行菩薩講得好,這個雜修的人,又念佛、又讀經,這個讀經是讀別的經。譬如說,很多同修早課的時候,又要念《金剛經》,又念《普門品》,又念《阿彌陀經》,念好多,這叫雜修,這個不是專修,它的力量分散掉了,效果就差了。所以最怕的是雜修。如果再雜世間這些名聞利養,那就更糟糕了,那個就很難有成就。所以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一本經、一句佛號,那個效果就非常、非常顯著,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圓滿成佛。所以這個法門,真的,我們現在發願、發心,現在就不老、不病、不死,一生成佛,得菩提分,現在沒斷煩惱就得菩提分。這個菩提就是如來果位,我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就向成佛的這個方向目標上邁進了,而且是決定成就。這不可思議,焉可思議。

  在這個地方我還要補充幾句,我們必須要徹底了解西方世界的功德莊嚴,認清楚佛不思議的力量對我們究竟是有多麼大的加持,我們才能夠建立信心,才能夠專一願望。這些都在淨土三經之中,所以三經要認真去研究,要細心的去觀察、去體會,字字句句都不能夠放鬆,然後才曉得彌陀對我們的恩德有多大。前面這一條是總說,後面這個十六條,從第二到十七,是別說。第一個說「量」。

  【莊嚴量功德成就。】

  在前面偈頌裡面說:

  【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有很多人懷疑,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大?這個十方無量無邊的眾生去往生,會不會有人滿之患?你看還沒有求往生,就先打妄想了,怕西方極樂世界人太多了,擠不下去。這妄想真多,鑄成了很大的障礙。他不曉得西方淨土是法性土,跟我們這裡不一樣,我們這個地方的土叫法相土。法相土有生有滅,不是究竟的;法性土不生不滅,廣大無有邊際。因此我們要修淨土,先要把心量放大。

  「彼國人天」,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純是菩薩,怎麼說人天?《無量壽經》上佛有解釋,說人天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煩惱沒斷,帶業往生的,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煩惱還沒斷,跟這個他方世界的人天沒有兩樣,說他作人天。其實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那個阿惟越致菩薩得來的是阿彌陀佛加持的,阿彌陀佛不加持,你是人天身分;加持,把你加到阿惟越致菩薩。所以說是佛力加持的,不是自己的力量。從自己的力量來看,人天身分,這是一個說法。第二個說法,沒有生到極樂世界以前你是在哪一道的。我們在人道,到那裡去是人天。因為有菩薩去往生,也有阿羅漢去往生,也有辟支佛去往生,也有畜生道去往生,九法界的眾生都有去往生的。所以這是講人天。

  「若意欲宮殿樓閣,隨心所成,人各如此」。西方極樂世界一切受用是自然的,不需要去設計,不需要去營造,這個都太麻煩,自然成就的,心裡面想什麼樣子,它就變現什麼樣子。想大,它就大;想小一點,它就小,居住的房屋。這個宮殿,我們看到這兩個字就會想到皇宮寺廟那種建築,這個想法是錯誤的。諸位要知道,天親菩薩沒到中國來過,釋迦牟尼佛也沒有到中國來過,中國這個建築物在印度沒有,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的道場不是像我們這種建築。所以你要曉得宮殿的本意是什麼,我們要認識清楚。所謂宮,就是私人住宅,古時候叫宮,就是私人住的地方。殿就是辦公的場所,像佛講堂講經教學的場所,這個叫殿。像我們這個場合,這就是殿。居住的寮房,那就是宮。所以宮殿是這個意思。

  中國宮殿的形式跟印度不一樣。所以我們現代這個觀光旅遊很方便,諸位去看過許許多多地方,他們的文化、他們的生活方式,幾乎每一個地區、每一個國家都不相同,居住的這個房屋形式都不一樣。所以這個宮殿不能想到我們這個,侷限在我們這個範圍,要想到佛當年在世他們的居住的環境、他們教學的場所。教學場所都稱之為殿。所以這居住的環境隨心所欲。人各如此,每個人都是這樣的。

  「又十方世界眾生願往生者,一時一日之頃,算數所不能知其多少」,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人數沒有法子計算,太多了,真的是無量無邊。「而彼世界常若虛空」,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多人,天天有增加那麼多的人,西方極樂世界好像沒有看到有人增加一樣。「住如此量中,志願廣大,亦如虛空無有限量」。阿彌陀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統統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還是非常空曠,沒有覺得人多,沒有覺得擁擠。由此可知,心量要大。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這個量有這樣莊嚴成就?心量大,量大福大,量大智慧也大。我們要拓開心量,要能容一切人,能容一切物。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