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  (第十集)  1988/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4-002-0010

  請掀開經本,第一四一一頁第一行,第三個字看起:

  【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是第九行願,第九願還是迴向裡面的別義。上次給諸位提到過,末後的三願都是屬於迴向,前面一願是「常隨佛學」,這一願是『恆順眾生』,就是迴向給眾生。「恆」就是常的意思,「順」是隨順,眾生種類千差萬別,數之不盡,要修這一願實在是相當不容易。我們想一想自己家庭,成員能有幾個人?我們這個佛門寺院小團體,小的寺院裡面住的也不過是五、六個人,都不容易隨順,何況是盡虛空、遍法界這些眾生?所以看起來,十大願王恐怕這一願是最難的。

  前面講到佛,佛是我們隨學,這是說明,諸佛修因證果都可以做我們修學的榜樣、修學的參考,這是應當要學的,所以叫隨學。講到眾生他不講隨順,他這個地方用的字是「恆順」。眾生包括九法界,通常大經裡面講,七地以下的菩薩都可以稱之為眾生,所以它包括六道、聲聞、緣覺、菩薩,範圍非常廣大。在這麼多眾生裡面,善惡不齊,但是總是迷心太重,他不覺悟,所以經裡面沒有教我們恆學眾生,沒有;對於佛我們要學,對於眾生就不講學了,要順他。他行的善也好,他造的惡也好,一個修普賢行的人,見到一切眾生造作,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不迷;知道他的善惡因果,曉得他過、現、未來的報應。雖然曉得,為什麼不勸導他?剛才說過,他執迷不悟。所以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這個時候不能勸告他,只有隨他去。

  佛菩薩度眾生有個基本的條件,眾生機緣成熟了,佛菩薩就來教化他。什麼叫機緣成熟?他肯學,你說了他相信,他肯聽,這就是緣成熟了。沒成熟的時候,你來說沒有用處;不但沒好處,還要加深他的罪業。為什麼?他謗佛、謗法、謗僧,不但他不能接受,還要毀謗。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佛來度化眾生,這是大慈大悲;佛不到世間來,不度眾生,還是大慈大悲,免得眾生造更重的罪業。這才是佛門裡常常講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佛度眾生,究竟用哪個法門?這也是隨著機緣而異的,也不是一定的。佛有神通,佛有智慧,佛有德能,所以佛度眾生絕對不會錯過因緣。因此經論裡頭形容佛說法叫「海潮音」,海潮是比喻他不失時節因緣。你看海潮漲潮,有一定的時候,到那個時候它就漲潮,到什麼時候就落潮。這個比喻佛善於觀機,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度眾生,他到時候自然就來了;應該給你說什麼法門,他就給你說什麼法門,一定是契機契理。所以,眾生不遇佛則已,遇佛沒有不得利益的。得利益大小完全在你的根性,佛決定沒有分別心,沒有偏差;對他說大法,對你說小法,沒有。佛是看你根機小就給你說小法,那個人根機大就說大法,所以佛說法是平等的。

  這一願非常重要,必須要修行。所以我們講修行,修行功夫在哪個地方看?就在恆順眾生這個地方見到你修行真實的功夫。剛才說了,難!非常的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我們自己分別執著放不下,就難在這裡。像《金剛經》上說,我們自己有四相,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麻煩大了。有我就有人,我跟眾生就對立,對立就不能相容,所以這一願要真正修得好,必須把人我心打掉。這一願真正修成功,必定是我執破了,法執也破了,「物我無二,自他一如」,確實是大菩薩的境界,不是一般人的境界。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說這個,不難!為什麼?當時聽眾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但我執破了,法執至少也破了一分,才能夠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大士,法身大士還要修這個。

  《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上說,菩薩有兩句話說得非常好:「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於諸眾生,同一悲仰。」觀音菩薩這兩句話,上面一句就是「常隨佛學」,後面這一句就是「恆順眾生」。由此我們可以曉得,觀音菩薩做到了,像這樣的見解,像這樣的用心,才是普賢菩薩「恆順眾生」的願行。由此可知,這一願行它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確實把我們的心量恢復了。「上合十方諸佛,下合六道眾生」,也就是佛門裡面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心量多大,沒有一法不包容,所以他才能順;有一樣不能容就不順了。由此可知,不順行不行?不行!不順,我們的性德有障礙,我們性德不能顯示出來。我們學佛最高的目標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樣性德上有障礙、有染污而不能夠顯現出來。所以這一願就非常的重要。底下這一段是講所順的境界。

  『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到這個地方是總說。由此可知,這個境界非常的廣大,不僅指我們眼前這個社會,或者是這個國家,再大一點這個地球,不止。「盡法界、虛空界」全都是我們隨順的處所,隨順的境界。下面是別釋:

  【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這是講四種生類,所有一切眾生,從生態上來說出不了這四大類。《楞嚴經》上雖然講十二類生,但是十二類要把它歸納一下,還是這四大類,胎卵濕化。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把「眾生」這個名詞的含義要搞清楚,什麼叫眾生?往往初學的人看到眾生,就說眾生大概是眾多的生命,這個講法錯了。眾生的本意是說「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做眾生。那我們想想,世出世間哪一個現象不是眾緣和合的?不但動物是眾緣和合的,四大、五蘊和合而現的相,這是我們講動物;植物也是眾緣和合的,礦物還是眾緣和合的。因此我們曉得,「眾生」這兩個字範圍非常的廣大。

  此地講「胎、卵、濕、化」,這裡面特別著重在有情眾生。所以佛門這個「眾生」就分兩大類,有情眾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動物,他有情識,他有感情;另外一類叫無情的眾生,包括礦物、植物。實在講,有情跟無情的界限是很不容易分的,我們不要那麼細分,從粗顯的地方來看就行了。有情眾生的生態不外乎這四種。再看下面:

  【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

  這個幾句是講依止的差別。有依『地』而住的,依地面而居住的,也有依『水』而居住的。這個我們很容易明瞭,像魚蝦一類都是依水而住的,我們人類以及獸類都是依地而住的。還有依『火』而住的,他離開火就不能生存,這個在我們這個世間好像沒有。它的範圍大,是盡法界虛空界,也許其他的星球有,最標準的星球是太陽,太陽是火球。你看我們經上講的日光菩薩、月光菩薩,日光菩薩當然住在太陽裡。太陽溫度那麼高,那裡頭還能住?那個裡面所住的一類眾生,我們去受不了,適合於他們的環境,我們受不了。正如同,我們拿植物來舉例子,就很容易了解。寒帶的植物到熱帶就不能生存,它必須要生在寒冷的地帶,它才能夠開花結果;同樣的,熱帶的植物要放到寒帶就不能生長。所以世界之大,奇奇怪怪的事情多了,不能拿我們地球來做例子,就能比例其他星球,這是講不通的。

  還有依『風』而住的,風是動,不動它就不能住,這個我們可以能想像得到。我們今天坐的飛機,就是依風而住的,它必須要動,不動就會掉下來,它一定要動。從大的上面來看,所有的星球都是依風而住的,星球在太空當中都是在那裡轉,都是動。現在我們曉得,從前以為還有恆星,有不動的,現在知道,整個宇宙所有的星球都是在運轉。而且這個動有很多不同種類的動,我們講公轉、自轉是大的,除這個之外,有許多有規則的、有不規則的,它在動。風是動。

  『或有依空』,依空中而住的。在我們娑婆世界欲界第三層天以上,就是依空而住的。忉利天是地居天,忉利天以上的是依空而住,叫空居天。還有依『諸卉木而生住者』,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樹神、花神之類。不是那個樹、花成了神,不是的,它有一類有情眾生住在那個地方,他把那個樹當作他的家,他住在那個樹裡頭。年代久了,我們就稱他作樹神,花也是如此。像這些地方我們要覺悟,人最好不要對於這些物質有特別的嗜好,有嗜好就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麻煩。花神是哪些人?養花的人,他非常愛花,把花比他自己命看得還重要,他死了以後就作花神去了。死了以後,他的神識離不開花,依附在花草上,作花神。嗜好養成了就是個習氣,習氣會對於將來的業報產生很大的作用。我們曉得習氣有這麼大的作用,如果能夠培養成念佛的習氣,這好!將來你到來生你決定作佛去了。所以要養成念佛的習氣,與佛菩薩相處的習氣,這個好。下面一段是講種類的差別,有:

  【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生類』,從大的來說,我們這個世間有六道,那就是六種不同的生類。如果細分,天有二十八層;人,在我們這個世間,不要說別的星球、別的世界,就說我們這個地球。我們叫黃種人,有白種人、有黑人,這也是類別不同,生類不相同。六道差別就更大,畜生是一類,餓鬼是一類,地獄是一類,這都是迥然不同的差別、類別。

  『色身』有粗、有妙。前面講的類別,在唯識裡面講是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去受生,這是屬於引業,業力牽引著你到哪一道去投胎去。「色身」以下所說的,都叫做滿業,滿業就是你前生所修的善惡、福德。如果你修善,你修的福報大,你的色相就好,就端嚴;福德少的,色相就醜陋,就粗了。這個地方講色身,皮膚,有的皮膚生得很細的,有的皮膚很粗的,這叫色身。『形狀』,同樣是個人,我們每個人個子高矮、形狀都不相同。『相貌』,色身跟形狀是從大的上面來看,相貌是從細處看。佛的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福德莊嚴。

  壽命,有長短不一樣。種族,有貴賤不一樣。『心性』,有剛柔不一樣,有的人性情很溫和,有的人性情很暴躁,性情也不相同。『知見』,有正知見,有邪知見。『欲樂』,就是他的嗜好,這也是千差萬別。『意行』,是講他的心識,有人的心識很安定,有人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心是亂的;心行可以說從定、散來說。『威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風度,『衣服』是衣著,『宮殿』就是居住的環境,這些都有很大的差別。『飲食』,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跟外國人就不一樣,何況六道裡面的眾生,你要是細分的話,差別太大了。底下說:

  【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這一段,『乃至』,前面舉一個例子,舉我們人間,說得詳細一點,概括其他五道。『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這裡面包括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無足,二足,四足,多足』,這都是講畜生道。『有色,無色』,有色是色界天,無色是無色界天。『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這是講的四空天。這是把整個六道統統都包括了,六道眾生,此界、他方,全是我們恆順的境界,細說說之不盡。

  【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

  這就說明怎樣去隨順。我們看到這個文,這真是不容易!要不要修?難,太難了,做不到。不修,給諸位說,念佛往生不能到上品上生。人家這是修上品上生的,我們無可奈何,只好下品下生!如果你要想往生西方世界得到高品位,你就得認真做。這一段經文裡頭要緊的字是「轉」,『隨順而轉』。怎麼個轉法?轉就是轉變你的觀念。三界六道,一切眾生,在華嚴的境界裡面去看都是佛!佛在《華嚴經》、《圓覺經》上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就是我們要轉的一點。你不能轉,你就沒有辦法隨順;如果你能轉,你就能隨順,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你想到他是佛,不僅隨順沒有問題,前面講的「禮敬」、「稱讚」、「供養」都沒有問題了,都做到了。前面跟諸位說過,「禮敬諸佛」,諸佛指誰?就是包括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不僅講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當作佛」,給諸位說,這是佛的方便語,不是真實語;真實語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大經上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但有情,還包括無情的眾生,同圓種智!圓滿一切種智就是成佛,換句話說,情與無情統統成佛,這是華嚴境界。所以,華嚴境界就是自己本來面目。

  在境界裡面,我們能不能轉得過來?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人生觀、宇宙觀能不能立刻轉過來,像佛與大菩薩對十法界一樣的看法。這一轉過來之後,對我們自己的利益就太大了!大在哪裡?這個十大願王才能圓圓滿滿的修學。不至於像現在:我是很想禮敬諸佛,我這一生一尊佛都沒有碰到!這個念頭一轉,佛太多了,到處都是,數不盡的佛。佛始終沒有離開我們周圍,從早到晚你六根所接觸的,哪個不是佛?佛就太多了,不會再找不到。所有一切境界都是如來變化所作,我們在《彌陀經》裡面念到的,西方極樂世界,白鶴、孔雀、會說法的那些鳥,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不是真的畜生,統統是阿彌陀佛。如果我們今天念頭一轉,我們眼看這個世界一切有情眾生,統統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你就會把一切眾生統統看作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你立刻就入境界了。是不是真的?是真的,這不是假的。嚴格來說,一切法無假亦無真,變化所作!「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也不需要人證明,就看你自己怎麼變法。如果這樣一轉變,你心清淨、平等了,你立刻就進入了華嚴境界。

  我們在前面跟諸位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講過很多遍。善財童子參訪的這些善知識,善知識就是佛,善知識就是大菩薩。這些佛菩薩在哪裡?就在我們生活裡面。所以這五十三個人,包括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不是善財運氣好,碰到這麼多善知識,我們這一生一個都沒遇到。其實這些人就是我們天天見到的,從早到晚你所接觸到的一些人事,就是這五十三個人做代表。如果我們的觀念像文殊菩薩、像普賢菩薩、像善財童子,我們這一生當中的確可以從凡夫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能證得。成佛哪裡要三大阿僧祇劫?不需要!毛病出在哪裡?出在我們不肯隨順,不肯把一切眾生看作是佛菩薩變化所作的,我們沒有這種想法,沒有這種看法,於是在這裡面分別、執著、妄想。這樣一來,不但三大阿僧祇劫成不了佛,無量劫也不會有個結果,關鍵在此地。如果真正能把一切眾生都看作佛,我們的恭敬心生起來了。我們對佛很恭敬,恭敬心是性德,你真如本性的性德往外流露,起作用。稱讚也是性德,供養也是性德,懺悔也是性德,沒有一樣不是性德。

  這些眾生,剛才講了,有善有惡,這些統統是諸佛菩薩,學生就是我一個,他們都是來教我的。我們看到一善,這是善行,我們跟他學;看到那個人做個惡,我們想那是惡,我有沒有?有,趕快改掉。善人、惡人統統是佛菩薩,善人、惡人統統是老師,善人教善的,應當學;惡人,這是惡的,你不要學。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無量無邊的智慧、定力、德能。這種修學,我們儒家也有,但是沒有佛法說得這麼樣細微。儒家孔老夫子只說「三人行,必有吾師」,沒有說得這麼詳細。所以五十三參是做出個樣子來,表演給我們看,讓我們在這裡頭知道怎樣修學。

  觀念能轉得過來,這是智慧,這是真正覺悟。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盡虛空、遍法界,恆沙諸佛國土依正莊嚴,都是自己一念心變現出來的,所謂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彌陀是自性,彌陀以外?我們說這個講台,是不是自性?是自性,沒有一樣不是自性。這個意義很深,不好懂,所以我們不得已,常常拿作夢、夢境來做比喻。我們作夢的時候,自己不知道在作夢,夢裡頭也有山河大地,也有樹木花草,也有樓台宮殿,也有許多的人物。到你夢醒來之後,你想想,夢裡頭哪一樣東西不是自己?自性就是自己,哪一樣沒包括自己?夢裡面當然有你自己這個人,是自己;除你自己這個人之外,所有一切的別人還是我自己的心變現出來的,還是自己。我能作夢的心,會變自己,也變了很多人,也變了虛空,也變了大地。「心外無夢,夢外無心;全心即夢,全夢即心」,你才曉得原來是一個,這叫覺悟,這叫大徹大悟。悟了以後,再也沒有分別、執著,曉得盡虛空、遍法界原來就是一個自己。

  所以下面,性德就顯露,『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平等心現前,平等、清淨、慈悲,真心、誠心流露出來了。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在他的眼睛當中看一切人都是佛;到這個境界,諸位曉得,他自己成佛了,他要不成佛入不了這個境界。所以,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我們凡夫眼睛看到佛也是凡夫。你要曉得你自己到什麼境界,不要問別人,問別人,別人會騙你;你問問自己,你看看現在這些眾生像什麼,你就是什麼!我看現在這些眾生個個都像佛,那沒錯,我成佛了;我看他們都是菩薩,我就成菩薩了;我看他們都不是人,那好,那我自己也不是人。境隨心轉!

  實在講,古來祖師大德說得很多,境緣沒有好醜,是平等的,所以法界是一真。一真法界為什麼會變成十法界?換句話說,十種分別、十種執著把一真分成十法界;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哪裡有十法界?沒有!法界原本就是一真。所以以後你處事待人接物,那個親切就跟對父母師長、對佛沒有兩樣,這是真正徹底覺悟才能夠做得到。底下這一段經文:

  【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這幾句是教發願,普賢菩薩教我們發願。『於諸病苦』,什麼叫病苦?這個病苦不是指我們今天所謂四大不調,生病了,不是指這些,這是小病,微不足道。大病是貪瞋痴,這是大病,要給他『作良醫』,把他這個病治好。貪瞋痴又叫做三毒煩惱。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為什麼會有三惡道?就是貪瞋痴變現出來的,沒有貪瞋痴就沒有三途六道,所以這是大病之病根。唯有佛菩薩能為眾生作良醫,教我們覺悟,遠離貪瞋痴。

  『於失道者示其正路』,道是講修道。現代這個社會裡面修道的人很多,學佛的人也很多,仔細問一問,不知道他學的是什麼佛!說連土地公、王爺也是佛,這糟了,他把這個也當作佛,佛、神、道不分,這是錯誤的。縱然遇到真正的佛法,真正佛法裡面的修行,也有如法與不如法。不如法,還是講失道,為什麼?不如法修行得不到結果。譬如說這一章經,這最後一章,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於失道者示其正路」,可是這十條綱領要不細細的講清楚,我們也會搞錯。「禮敬諸佛」,怎麼個修法?每天,供的佛像,天天給它磕頭作揖,這叫禮敬諸佛嗎?我照這個做,沒錯!到最後不能往生,還說什麼?普賢菩薩害了我,我都照著他這個去做,結果還是不能往生。菩薩沒害你,是你自己把菩薩的意思解錯了。

  所以一定要講解,大經上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再聰明智慧的人,他也無法理解。要什麼人來說?必須要真正有修行的人,這個路他走過,他是過來人,這個才行;他光是看地圖,路沒走過,靠不住。為什麼?地圖上他看的沒錯,出了大門他就迷了路,方向也不知道了,這是很危險的一樁事情。必須要找真正有修、有證的,那是最好;縱然沒有證果的,真正有修行,解行相應,這樣的人不會有大錯誤的。不能憑我們自己想像,這經裡頭是什麼意思,往往想錯了。所以要指他一條正路。

  念佛求往生,必須要依靠三經,我們才不至於把路走錯。所以修淨土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一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往生。毛病出在哪裡?就是他迷失了道路。因此念佛人一定要通達三經。也許有人問:有些老太婆,她字也不認識,一天到晚就這一句阿彌陀佛,臨命終時瑞相很好,她真的往生,這又是一回什麼事情?那個老太婆的善根、福德、因緣大,我們比不上她。哪裡比不上?她能死心塌地念佛,這就不得了!她不胡思亂想,她一天到晚就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這就行,她什麼經典都可以不要。我們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打妄想,你看看,念了阿彌陀佛,今天這個地方病痛,又想到藥師佛;又遇到災難,馬上想到觀音菩薩。這真糟糕,這是打妄想,常常打妄想,這叫什麼?不老實!所以比不上老太婆,老太婆念佛真往生,真能成佛,我們比她差遠了。

  補救的方法,就是這些理論要真正明瞭,特別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淨土第一經。我們看看台灣同胞還是很有福氣的,現在淨土經論我們非常齊備,古今的註解也都蒐集得非常完整。我們這幾年會陸續統統把它印出來,現在就是我們校對的人手不足,沒有辦法很快的出版。這些典籍幫助我們理解,斷疑生信,目的是要我們死心塌地老實念佛。《無量壽經》給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緣起、歷史、概況,修行的方法,三輩的因果,講得詳詳細細。《彌陀經》專門是勸我們要相信,信裡面,蕅益大師說得很好,講了六種:信自己、信佛(信釋迦牟尼佛、信阿彌陀佛,這是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事理因果統統沒有一絲毫懷疑,這才叫具足了信心。從信心發願,願意離開娑婆世界,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二六時中,執持這一句名號,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是信、願、行三個條件,這樣才具足。《觀無量壽經》給我們講原理,修行這個法門的原理,給我們講西方世界九品因果,給我們說修淨土的方法。念佛,有觀想念佛、有觀像念佛、有持名念佛,統統都在《十六觀經》裡面。

  三經要合起來看,單單研究一部不行,理不圓滿。雖然古來的這些祖師大德們,像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將《無量壽經》、《觀經》裡面重要的部分都引用在他註解裡面,可是畢竟沒有能看到原文;引用不能把全經都引用,只能重要的引幾句。所以,三經有合參的必要,這個樣子我們修淨土才不會迷失道路。

  「於失道者示其正路」,你看他修行有錯誤,你要去糾正他,去幫助他。但是這個裡面必須要他能接受,他要不能接受,我給他說一次、說兩次,三次就不能說了,那就隨他去了。為什麼?說的次數太多了,就變成冤家、仇人,不但不感激你,而且還毀謗;他這一毀謗正法,他的罪就更重。我們不忍心加重他的罪業,所以不聽就算了,看他墮三途也沒有辦法,這就是他的業報;三途罪受滿之後,他還會出來,還會有機會。所以,度眾生這個事情不能著急。有很多人熱心過頭,慈悲心超過一切諸佛菩薩,恨不得馬上把眾生都度成佛,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看諸佛菩薩多冷靜,時節因緣不成熟,他再也不會來,這是對的,合理的。

  『於闇夜中為作光明』,「闇夜」也是比喻,比喻無明。他迷惑顛倒,你要幫助他開智慧,「光明」就是智慧。『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貧窮是講他沒有功德法財,譬如五分法身,他沒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是貧窮。學佛的人,過去出家人說衲子,身穿百衲衣,衣服補丁一個一個補,補好多,身窮道不窮。怕的是什麼?身富沒有道,那就真窮了。這是指道業,簡單的說,就是戒定慧,或者是講六度,我們這邊講的十願、十波羅蜜,這是修行人真實的富足;這些東西統統都沒有,就貧窮了。

  「令得伏藏」,這些功德都是在個人自性當中。每一個人都有如來智慧、德相,可惜這個東西伏藏在那裡,沒有顯露出來。好像金礦,藏的金的確很豐富,但是沒有開採,在地底下,藏在那裡。這個地方的「藏」是講我們的心地,我們心地裡面有無盡的寶藏。他現在很貧窮,我們要幫助他,將他內心裡面的寶藏開發出來。內心的寶藏叫性德,開發是修德,有了修德,性德就透出來。智慧、德能、神通都是屬於性德,我們因為沒有修德,所以智慧、德能、神通都不能現前。如果認真的去修戒定慧,去修六度,修十大願王,我們的性德就會透出來,這就是「令得伏藏」的意思。

  這個地方舉出幾條,教我們要發願。不是自己得這個殊勝利益就終止了,這個不可以的,一定要幫助別人。別人他不肯接受,那就沒有法子,只要他肯接受,我們一定要幫助他。我們也不像佛菩薩會觀機,咱們也不會觀機,不會觀機怎麼辦?可以試探看看,他願不願意接受,他要不願意接受,我們就終止;他願意接受,慢慢的我們一步進一步的來幫助他。

  『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平等饒益」就是前面講的隨順而轉。所以,對於九界有情是用平等心來觀察,與九界眾生相處,用清淨心來對待。因為平等、清淨,所以自他兩利,才不生煩惱;如果我們自己心平等,不清淨,都不行,會生煩惱。自己心一定要清淨,決定不能執著,一執著就不平等,就不清淨了。「益」是利益,「饒」是豐饒,就是要給予一切眾生最豐饒的利益。最豐饒的利益是什麼?諸位要是真正的讀透《大藏經》,你把整個佛法統統瞭解,真實透徹了,你才曉得最豐饒的利益就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這個利益是真正不可思議,十方諸佛如來都說不盡的。但是如果不深入經藏,很不容易理解,為什麼念佛有這麼大的利益?

  我們今天天天念佛,好像沒有什麼利益,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念佛沒什麼利益?因為你不會念!你念只是口念,心沒有念,所以你得不到很大的利益。人家會念的,心口一如,甚至於口不念,他心念,他的心、他的願、他的解、他的行跟佛一模一樣,念念都能與佛相應,這叫真正念佛。我們念念與佛不相應,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想自己,這怎麼可以?這不像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想度一切眾生,你看這個基本的觀念就不相同。所以同樣是念阿彌陀佛,心不一樣,願不一樣,解不一樣,行不一樣,這就是前面講的「失道」,雖然念佛念得不如法。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