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疏節錄  (第十四集)  1993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10-0014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三面,第二行,從當中看起,這是一個段落:

  經【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

  這個底下是普賢菩薩假設一個問答,為什麼緣故?這說出來,菩薩能夠『隨順眾生』就是『供養諸佛』。

  經【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先把這些事說明了,下面再說明為什麼令眾生歡喜佛就歡喜。「隨順眾生」就是隨順諸佛,這是什麼道理?我們看了底下的比喻就明白了。

  經【何以故。】

  為什麼?

  經【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這一段話非常重要。換句話說,諸佛如來為什麼能成佛?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累劫修行為什麼不能成佛?沒有大悲心。佛有大悲心,大悲心從哪裡來的?從眾生來的,換句話說,要以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平等對待一切眾生,你才能成佛。這個眾生喜歡,那個眾生討厭,這樣學佛再學無量劫還是不能成佛,原因在此地。如果我們要一生成就,就要學佛,就要學菩薩,在一切眾生當中修平等心、修清淨心;在極其不平的境界裡面修平等心,在一切污染當中修清淨心,這樣才能成就。所以這幾句話非常重要。也難怪大經上講,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我們念佛求生淨土,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修普賢行。

  我們要把我們心裡面最大的障礙,最嚴重的魔障,這個魔障是什麼?就是心在境界裡頭不平,心在境界裡頭不乾淨,不乾淨就是被污染。就像順境,自己喜歡的就生貪愛之心,就被貪愛污染了;不順自己意思就生瞋恚心。所以你被貪瞋痴慢污染了,心就不清淨,不清淨,當然你對於一切眾生不平等。佛在此地教給我們,要把一切眾生看作諸佛如來,我們的心才能真正清淨平等,大慈大悲。「大」是沒有條件可說的,有條件就不叫大,沒有條件,一律平等,所以生佛不二。這是大悲心,大悲心是這樣生的,佛是從大慈悲裡面成就無上的佛道。下面舉個比喻,比喻容易懂。

  經【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我們把文念下去。這是比喻,『曠野』就是野外。

  經【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

  這就是把無量劫的生死流轉比喻作「曠野」,『菩提樹王』比喻作成佛,『亦復如是』。

  經【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所以菩薩、諸佛怎麼成就的?是從大慈悲『饒益眾生』成就的。真正利根、智慧之人讀了這一段經文應當覺悟,我們一定要以慈悲利益眾生。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相當不容易,什麼原因?如果沒有真實的智慧,往往我們做錯了。所以利益眾生,一定要考量眾生是不是真正得利益。如果眾生沒有得到真實的利益,那我們所做的這個利益就不圓滿,就有缺陷;假如誤導了眾生,自己雖然說沒有罪,我們是好心,沒有罪,但有過失。罪是存心害人,存心誤導,那是罪;無心無意的,搞錯了,不是有意的,好心做了壞事,這是過,這雖然不是罪,是過,比罪輕一等。這是我們往往免不了會觸犯的,在現前社會裡面可以說普遍的存在。這就是我常常勸大家要念《了凡四訓》,熟讀《了凡四訓》我們才能辨別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什麼是圓滿的善、什麼是偏於一邊的善;善有大小偏圓,你才真正能辨別,真正能做利益眾生之事,否則的話,往往就做錯了。

  昨天下午有幾位從外地來的同修來看我,告訴我,他過去兩年在家裡頭老實念佛,念得很如法,心很清淨,很得受用。去年他們那個地方來了一位法師,也是一位大法師,很有名氣的法師。在那個地方講演,當地人非常熱烈的迴響,組織一個護法會專門護持這位法師。他也被人勸得參加這個會,在會裡面擔任執事,從此之後就不得安寧了。這個會裡頭活動太多,把時間都用在這些會務上,接觸這些人事。還要出錢,逼著他沒有辦法,再去找工作去賺錢來護持這個道場,搞得身心都不安。他來問我,怎麼辦?因為他這種做法是法師還有同修們勸他,學佛一定要修福,不修福不能成就的。認為一天到晚奔波、出錢出力,這叫修福。這種善就是似是而非,你要不能辨別,不錯,縱然是一生努力修善,往生淨土沒有分。修這一點福報將來到哪裡享受?在六道輪迴裡面享受。

  輪迴之中,五戒十善要修不好,那他這個福報享受一定在畜生道、在餓鬼道,鬼裡面去當土地公,去當什麼王爺,搞這一類去了。初一、十五讓人家拜拜祭祀,那是鬼道裡頭享福。在畜生道,就變成一些人的寵物,那個寵物是真享福。在一家,我的觀察,牠是一家之主,一家人都要伺候牠,所以牠很有福報,去享這個福了,幹這些事情。我的話也只能點到為止,再說就會得罪人,不可以說了。

  所以,大慈悲心一定要有大智慧做基礎,佛門裡面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就是佛為什麼成佛,菩薩為什麼成菩薩,他有慈悲方便。可是佛家又常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也是事實,多少人濫慈悲,不懂慈悲、方便。慈悲、方便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感情的那你就要做壞事情了。所以這裡頭是真假、邪正、偏圓、半滿、大小,要有智慧辨別,你才能夠修真實的功德,果報則是成佛、成菩薩。再看底下經文。

  經【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

  諸位聽到這個地方不要起誤會,每天念大悲咒、念大悲水,那你就錯了。這是比喻,就是以大慈大悲幫助一切眾生,是這個意思。

  經【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這句話是梵語,就是學佛最高的期望。這句話翻成現代的話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是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學佛修什麼?就是求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就是我們所求的;大乘佛法所求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才能成就。一定要以大慈悲對一切眾生。

  經【是故菩提屬於眾生。】

  『菩提』是覺,我們覺與迷都是在眾生。「菩提屬於眾生」,煩惱也屬於眾生,迷的時候就生煩惱,悟的時候就證菩提,都在眾生身上。所以搞六道輪迴、墮三途,搞這個也是六道。對這些眾生看得不順眼,看這個喜歡,看那個生氣,這就搞六道。如果看一切眾生都平等,看一切眾生都很可愛,看一切眾生都很尊敬,那你就成佛、成菩薩。所以統統在眾生,就看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對一切眾生,你將來得什麼樣的成就,這個不可以不知道。所以,菩提屬於眾生。

  經【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也就是說眾生在磨鍊你,把你的心磨平,心不平,要在眾生裡頭磨平,特別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也要磨,但是那個力量還薄弱,人事環境起伏太大了。一切怨親不平等的地方,把自己的心磨平,一切不清淨,把它磨清淨。清淨平等,你的心就放光明,你就成佛、成菩薩了,這叫真正修行。所以你看看《華嚴經》上講的修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這個修法叫歷事鍊心。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裡面有出家、在家,有善人、有惡人,必須在這個大社會裡面把心磨平、磨清淨。

  絕對不是說你不辨善惡,善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心裡面不生一點煩惱,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心地清淨光明,這是佛菩薩。如果什麼都不知道,那是無明,那是糊塗,那個不能成佛、不能成菩薩。清清楚楚,心地如如不動,對一切眾生都恭敬。敬什麼?敬他的性德。性德是平等的,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我們不敬他做事,敬他的本性。所以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諸佛」,諸佛包括一切眾生,連地獄眾生都包括在其中。要知道他作惡、墮落是他迷失了自性,自性沒有迷悟,所以從性德上看是平等的。一切眾生都平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是他現在自己迷失自性墮落成凡夫,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下面經文。

  經【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

  對於這個道理、對於這個事實要了解,要認識清楚。

  經【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所以「恆順眾生」在菩薩修行這個科目當中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經【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是總結,是每一願都相同的,可見得菩薩修行願力無邊、耐心堅固,這都是我們應當學習的。凡夫沒有耐心,雖然發心,不長久。你看人家發心長久,永遠不斷在修學。

  三十五面倒數第三行,註解裡頭有一段,我念給大家聽聽,從當中看起。

  疏【出現品云。】

  『出現品』是《華嚴經》裡面的一品,「如來出現品」,有這麼一段經文。

  疏【如來成正覺時。】

  就是成佛的時候。

  疏【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

  這就是說明,為什麼要禮敬一切眾生、要承事供養一切眾生、要恆順一切眾生。我們凡夫沒有見到真相,菩薩成佛的時候見到真相,所以成佛的時候,見到大地一切眾生圓成佛道。這個理、事我們都要曉得,否則的話,我們修什麼?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過去錯誤的想法、過去錯誤的看法、過去錯誤的說法、錯誤的做法,樣樣把它修正過來。修正的標準,《普賢行願品》是最高的標準,這是普賢菩薩的標準,菩薩當中最高的標準,所以它是直接成佛的。我們翻過來看最後這段,第十段,三十六頁倒數第二行,這是「十大願王」末後的一段:

  經【復次善男子。言普皆迴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

  這就是把前面九願綜合起來,在此地做了個結論。

  經【所有功德。】

  修的時候是功,修了所得到的是德。『所有功德』。

  經【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

  這是真正覺悟、徹底覺悟、圓滿覺悟的人,他自然是這麼做法。沒有覺悟的,不肯。我的功德我自己享受、我家親人享受,決定不肯給別人,那是迷,沒覺悟。覺悟的人一定跟諸佛菩薩一樣,把自己的功德與一切眾生分享。

  經【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

  這是決定得諸佛護念、菩薩善神保佑。你遇到惡緣想做惡事,偏偏緣有差錯,惡做不成;想做個好事,沒有緣,偏偏遇到善緣,這個好事促成了,諸佛菩薩加持。所以自己一定要有真實懇切的大願,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願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病苦』不僅是指身病,身病實在講無所謂,最嚴重的是心病,心病就是你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這是心病。對治心病唯有佛法,佛法能教人破迷開悟,這是治心病。所以諸功德當中,我們前面講的廣修供養,佛菩薩告訴我們,一切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

  所以我們看自古以來這些大德們,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修真實的功德,布施佛法,這是真實功德。近代(清朝末年)楊仁山居士,在家人,他覺悟了。他把他家的財產全部捐獻出來做刻經處,因為那個時候鉛字排版還不流行,還是刻版,就是「金陵刻經處」。諸位要到大陸觀光,可以到南京去參觀、去看看。金陵刻經處跟我們有聯繫,我們佛陀教育基金會、華藏圖書館的同學到那邊去,他們會很歡迎,很熱烈的招待。去看看,居士,人家怎麼發心的。出家人,印光法師,信徒所有的供養,全部拿來印經布施。他們道場附設一個弘化社,那個時候鉛字排版很流行了,所以弘化社的本子都是鉛字排版的,排得很好,版相當的美觀,字體清晰,錯誤很少,校對非常精確。這是出家、在家都給我們做了個榜樣。

  楊仁山居士除了把家產捐獻出來,做弘法利生的事業,還培養人才,就是我們現在講辦佛學院。他那個時候不叫佛學院,叫「祇洹精舍」,培養不少的人才。他的時間雖然不長,可是確實出了不少人才,佛門高僧像太虛法師,都是楊仁山的學生。他老人家圓寂之後,他的學生歐陽竟無繼承老師的事業,歐陽先生辦了支那內學院,對於民國的佛法確實做到了續佛慧命的使命。

  印光大師提倡專修專弘,這一點啟示非常重要。剛才我們講過,功德什麼是最大的?什麼是最圓滿的?專精,眾生才能得真實的利益。如果學雜了、學亂了,得不到利益。你所得的是一些佛教各宗各派各種經論的一點皮毛常識而已,對於你自己的清淨心沒有好處。不能幫助你成就三昧,三昧就是禪定、清淨心,淨土宗講一心不亂,沒有辦法幫助你達到這個目標。換句話說,學佛不能成就三昧,就一定還搞六道輪迴,那學了有什麼用處?這個要知道。

  佛法修學的總綱領,這是世尊指導九法界,包括菩薩在內,修學的總綱領就是戒定慧三學。不管是哪一宗,不管是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不可以違背這三大原則,違背這三個原則就不是佛法,那不是佛的教導。佛家常講正助雙修,正修是修定,助修就是持戒;戒是助修,定是正修,慧是目標。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開智慧,就是前面所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修淨土,我們信願持名,這是正修;《觀無量壽佛經》跟我們講的三福、六和,大乘經講的六度,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這是助修,正助雙修。這決定得生淨土,他的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亂不得,一亂就壞了。所以《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警告我們,念佛人最忌諱的是夾雜,一夾雜就不能成就,那實在太可惜了,這是一定要知道的。

  所以這個「病苦」指的是心病,心地清淨就是健康。心裡面沒有懷疑、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沒有煩惱,你的心就沒有病,就健康,這在佛法裡面就叫成就三昧。三昧,換句話說,就是健康的心理,沒有病的心理,那個得的才真正叫『安樂』,才真正的安樂。

  經【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涅槃』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翻得很多,最常看到的是「圓寂」,圓是功德圓滿,寂是清淨寂滅。清淨寂滅就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了,心地到了最極清淨的狀態,那叫清淨寂滅,是這個意思。完全恢復了真心,恢復了真心裡面本來具足的智慧德能,這個叫涅槃的境界。雖然一切法門的功能都能夠達到這個境界,這是所謂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可是眾生行業不平等,我們的行為、造作、煩惱、果報不平等,因此這一切法門對我們來說就產生了有難有易。有些法門我們修起來很困難,真正不容易成就;有些法門我們修起來不感到困難,容易成就,這些都是不能不知道的。

  哪些法門難?難易自己知道,不要去問人。我們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手段不一樣,這是多,但是它的效果是一樣的,都是斷惑證真,要斷煩惱。我們的煩惱能不能斷得了?這個自己就知道了。修這個法門果然煩惱少了,那就有效。修這個法門煩惱沒少,有的時候不但沒少還增加,換句話說,這個法門對於自己來講一點效果都沒有,這個要知道。

  不要說出三界了,我們講出欲界,出欲界就生到色界,色界要修禪定,四禪八定。欲界裡面的眾生心裡頭有五欲六塵的貪愛,也就是說財色名食睡,這叫五欲,他有這個念頭,他斷不掉。五欲沒有了,這個念頭確實沒有了,斷掉了,才能夠生初禪天,你們想想學禪的難易,你就知道了。財色名食睡還動不動念頭?統統放棄,都捨掉了,問你還動不動念頭?如果還動念頭,初禪天沒分,你還在欲界,欲,五欲沒有擺脫,從這個地方知道它難。真正財色名食睡毫不動心,你才能生初禪天。

  參禪入定,一盤腿可以七天、半個月不出定,功夫了不起!讚歎他幾句,很歡喜,毀謗幾句還會生氣,這個人初禪天沒分。為什麼?我們在經論上讀到,色界、無色界人沒有瞋恚心,所以見思煩惱裡面的貪瞋痴慢,慢沒有、瞋沒有,沒有瞋、沒有慢。還有瞋恚、還有傲慢,他決定是欲界,決定沒有到初禪,真難!真不容易。念佛往生叫帶業往生,這些東西你沒有斷不要緊,可以帶著去,其他法門沒有聽說帶業可以出輪迴的,所有一切經論沒有這個說法。這就說明淨土往生是易行道,其他法門是難行道,真難!難易自己要知道,自己要明瞭,做一個明智的選擇。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經【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這是代眾生苦。眾生苦能代得了嗎?決定代不了。為什麼?各人做各人自己受。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阿難尊者想沾釋迦牟尼佛一點光都沾不到。他認為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小弟,堂兄弟裡面他最小的,總認為佛平常對他非常愛護、非常照顧,你們要認真修行,不修行不能成就;我可以不必修行,馬虎一點沒有關係,到時候我的大哥一定就把無上法給我了。遭了摩登伽女之難,才曉得沒用處,沾不上光。各人修各人得,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誰也代替不了誰。但是菩薩確實有這個心,有這個心,事實上沒有辦法代替,但是有等流的代替,就是相等的,等於代替。譬如我們的福報很大,非常富有,我的生活可以過得很舒服,我把我的生活享受降低下來,把我的財富拿出來做布施眾生的事業。我受的苦也是代眾生受的,我少享受一分,讓他們多得一分好處,這屬於代眾生苦。

  像楊仁山居士非常富有,自己依舊是省吃儉用,所有的財力統統用來布施佛法。印光大師、虛雲老和尚,說老實話,都可以過很舒服的日子,他們信徒多、供養多。虛雲老和尚一生穿的衣服都是補丁,你看他的照片,哪一張照片他的衣服上沒有補丁?難道他沒有衣服嗎?徒弟新衣服不曉得做多少送給他,他老人家這裡收到了,那裡就布施別人。初學出家的沒人供養,他老人家就送給他,自己還是穿一身破爛。代眾生受苦,這是大慈大悲,這是可以做得到的。學佛人應當要學佛菩薩,世間聰明智慧的人尚且懂得幫助大眾、幫助社會,何況學佛!但是一定要講求真實的效果,這點非常重要,如果你所做的得不到真實效果,那就做錯了,這是我們在現前這個社會要特別提醒大家。

  這一段註解很長,註解裡面意義很圓滿,不難懂。只有幾句話我提醒大家,三十七面倒數第二行,這是迴向三處。三處是:

  疏【實際。菩提。及與眾生。】

  『實際』就是真如本性。我們修行目的何在?目的是見性。不但禪家要明心見性,教下、淨土統統都要見性,見性就成佛。實際就是真如本性,我們學佛求的是這個。『菩提』是智慧,一切通達明瞭,沒有迷惑。底下就是『眾生』,我們要想達到圓滿的智慧,達到明心見性,就一定要在眾生這上面來修。修鍊不能離開眾生,離開眾生沒地方修了。所以底下講:

  疏【除狹劣障。生廣大善。】

  小乘人能證偏真涅槃,不能利益眾生,所以他不能成佛。小乘人沒有見性,小乘人沒有智慧,什麼原因?不肯主動幫助眾生,這是小乘為什麼不能圓成佛道的原因。其他的,各位同修自己看。我們這個講座,今天星期二,星期四我們就要結經,大家準備過年。所以我這部經打算把長行講完,偈頌的部分,等我從美國回來之後,我們再講後面偈頌的部分。這卷經裡面分兩個大段落,前面是長行,後面是偈頌。請看第四十面,我們看經文,第五行。

  經【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

  這一段是第四大段,「結益令知」。這屬於結益,利益在這裡做個總結。經上叫的『善男子』,這個善男子當然也包括善女人,這是經文的省略。關鍵就在這個「善」字,此地所講的善,經文裡頭通常都講善男子、善女人,每一部經善的標準不一樣,隨著這部經的大小偏圓,它的善的程度不一樣。《普賢行願品》善的標準最高,正如同《彌陀經》上所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具足這三個條件就是善。此地這善的標準跟《彌陀經》上講的善的標準完全相同,為什麼?他這一生成佛了,他不是證其他的果位。證菩薩的果位,比起佛那就不善,阿羅漢比菩薩那也不善。所以這個地方講的善是這一生成佛,「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這一生要圓滿成佛。所以這個善的標準,在一切經裡面是標準最高的。

  『是為菩薩摩訶薩』,華嚴會上當機者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三賢位的十住、十行、十迴向,稱菩薩,從初地到等覺,稱「摩訶薩」,所以「菩薩摩訶薩」就是包括了四十一個菩薩的階位,從圓初住到等覺。這是他們的『十種大願』。由此可知,這句經就是證明,華嚴會上華藏世界這些諸菩薩們統統修普賢行,這就是證明。不但修普賢行,他們所修的是『具足圓滿』,「具足」是十條一條不缺,「圓滿」是願願都修得很圓滿。這個圓滿從哪裡來看?從效果上來看,這是具足圓滿。以上是說華嚴會上這些菩薩們。

  下面則是菩薩勸我們,『若諸菩薩於此大願』,我們今天發大心,真正一門深入求生淨土。你只要這個心願發了,這個心願是真實的,那你就是菩薩。受了菩薩戒作菩薩未必是真的;發這個心,你沒受菩薩戒,諸佛如來看你是真的菩薩。為什麼?因為你不久就要到西方極樂世界,要親近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一去,即使下下品往生,你看《無量壽經》、《彌陀經》上都告訴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皆是阿鞞跋致菩薩。阿鞞跋致是什麼菩薩?七地以上,此地是摩訶薩。你現在沒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是菩薩,一生到西方世界就變成摩訶薩,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問題在你的信願是不是真的,關鍵在此地,如果是真的,你立刻就得諸佛護念、龍天保佑,這個事情是真實的。

  對於十大願王你明白了,你一定會認真的修學,『於此大願隨順趣入』,「趣入」就是認真去修學。你能夠修學那就能『成熟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有能力的建道場、立宗旨、建法幢,這是真正有大能力的,「成熟一切眾生」。應該怎麼做法?印光法師給我們做了個很好的榜樣,就是建念佛堂,召集志同道合,我們在一塊共修,希望各個都成就。這種道場在中國,民國初年全國只剩一個,就一家,蘇州靈巖山印光大師的念佛堂,專修。這個道場裡面沒有講經、沒有法會、沒有經懺佛事,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都不缺,那叫念佛堂。念佛就是它的宗旨,專而不雜是它的法幢,也就是這個道場的特色。你們要想研究教的,問這個、問那個,別家去,這個地方沒有;有懷疑的人到別的地方去,沒有懷疑的人歡迎到這兒來。所以這個地方是成熟一切眾生,這是無量功德。這個道場培養什麼?培養諸佛如來的,不是培養菩薩的。講經說教的道場是培養菩薩的,這個地方是培養諸佛的。什麼疑惑都沒有了,真正斷疑生信、一門深入,走這個路子。

  『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的建立就是真正隨順究竟圓滿的智慧;如果不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他不會建這樣的道場,不會採取這種修行方法。所以這是最高智慧的抉擇,是在很短的時間當中幫助一切人永脫輪迴,了生死、出三界,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無上菩提。

  『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普賢菩薩行願海,海是比喻,他老人家大行大願無量無邊無有窮盡。我們在願文裡頭都讀過,最後一句「無有疲厭」,我們這樣做也是幫助他的願行圓滿,幫助他願行的成就,普賢菩薩怎麼會不感激?普賢菩薩怎麼會不照顧?能得普賢菩薩的護念、照顧,就得一切諸菩薩、護法善神的保佑。所以這裡懇切的勸導我們,『是故』,因為上面這個緣故,『善男子,汝於此義』,你對於這個義理、道理,『應如是知』,應該要明瞭,應該要認識清楚。

  再看底下這段文,這段文是「顯經勝德分」,說明這部經的殊勝。德是功德,也就是我們依照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所修行,得殊勝的利益。這裡面分兩段,前面一段是「校量聞德」,我們有機緣能夠聽到這部經,這個緣分非常殊勝,很不容易。

  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這是假設,這是有緣的眾生。

  經【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

  這一段是講我們今天所講的物質、精神來布施供養一切眾生,數量沒有法子計算,這個數量太大了,我們一般人決定做不到。就是你的財富,整個地球都是你的,人家這裡『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這一個地球算什麼?嫌太少了。像這樣的物質跟精神布施供養大眾,誰做得到?諸佛如來他們做得到;諸大菩薩也能做到,但不圓滿,諸佛如來做到是圓滿了。諸佛如來這樣修布施、修供養,成就無量無邊的福報,說老實話,我們也能做到。我們要是從像經上講的用物質、精神上來做,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從受持佛法上就有這個能力。下面說:

  經【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

  這是講供養的境界,上供諸佛,下施眾生。不是一次,經歷『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的功德沒有法子想像,也沒法子計算。無法想像,無法計算,先說個大前題擺在這裡。下面告訴我們:

  經【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諸佛如來修這個功德不容易,真的修了無量無邊劫。修這麼大的功德,還不如我們今天聽《普賢行願品》聽這麼幾天、聽這麼幾次,我們功德就超過他,超過他太多了,你能相信嗎?你們搖頭不相信,我相信,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那些布施供養雖然那麼多,不能幫助你明心見性,不能幫助你圓滿成佛,所以那個布施的福德就小了。這十大願王『一經於耳』,雖然我們這一生不信,我們也不肯學,也做不到,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個金剛種子在你阿賴耶識裡頭永遠不會磨滅。總有一生再遇到緣,這個種子成熟了,你就能憑這一顆種子會發願求生淨土。你才曉得這一粒種子的珍貴,不是前面那個能夠比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道理、事實確實能夠透徹明白的人不多,因為大家都看現實。

  我再做個很淺顯的比喻,譬如一位大富長者,像歷史上的梁武帝,大富長者。身為國王,在佛門裡面布施做得很多,可以說歷代帝王都沒有他做得多。他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廟,寺廟規模都很大,度了幾十萬人出家,他來布施供養。達摩祖師說他並無功德,為什麼?修的是福。蓋那麼多道場,有沒有成就人作佛?沒有,實在講遠不如廬山慧遠大師在廬山蓋的小茅蓬,一百二十三個人在一塊共修,個個往生,那個功德就大了。所以功德論成就不能看表面,真正成就,功德就大了;不能成就,建立得再輝煌、香火再盛、信眾再多都沒有用的。這就說明雜修比不上專修,散修比不專精。

  我們一定要從這個角度來觀察,你才曉得聽十大願王的機會難得,真正是像開經偈裡頭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今天好像聽到並不感覺到困難,可是你要是仔細去想想,現在世界上五十多億人口,幾個人在一生當中聽到十大願王?你從這個角度一看,我們聽到非常幸運,不成比例。不要說全世界,就講台北市,這一、兩百萬人當中幾個人聽到?才知道佛法當中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是真難不是假難。尤其是大乘經,一乘圓教的經典,非常難得。聽一次,功德就不可思議,無論你解不解、信不信都沒有關係,阿賴耶識種下這樣一個寶貴的種子,那就非常的希有難得。所以這個比喻是從這上說的,一點都不假,一點都不過分。佛門裡頭說誠實語,決定沒有誇張,決定沒有虛構,一分功德就說一分,絕對不會說兩分,所以佛的話句句真實。只是我們程度很淺,對於佛的真實語我們很難體會他的意思。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下一次長行可以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