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疏節錄  (第四集)  1993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10-0004

  看經文:

  經【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這是正宗分裡面「正示普因」的第二個段落,普賢菩薩到這個時候將修學的綱領為我們報出來,十大綱領。諸位必須要記住的,怎樣修學才叫做普賢行?前面都已經說過了,「總在用心不同」。普賢菩薩用的是真誠心,真誠到了極處,修一切法都叫做普賢行。揀別跟大乘以前的這些位次,雖然也發了大心,心不圓滿、不究竟,所以不叫做普賢行。其實他列的這十個綱目,我相信每一位初發心的同修都已經在修學了,但是不叫普賢行,這是必須要知道的。我們看清涼大師下面的註解。

  疏【第二徵列名數。】

  把名目、數目為我們說出來了。

  疏【然此即是常行禮懺。諸經論中開合不同。】

  所以普賢菩薩說的十願,就是佛門當中通常的懺悔法,通常的禮懺將這十條全都包括了。像在台灣最常見的拜「大悲懺」、「水懺」、「梁皇懺」,更大的就是水陸法會,那是規模最大的。無論哪一種懺悔法,就是修行的儀軌、修行的方式都包括這十大綱領,但是都不叫修普賢行。那麼我們就要特別注意,到底什麼叫普賢行願?我們再看底下。

  疏【若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總有八重。一供養。二讚德。三禮佛。四懺悔。五勸請。六隨喜。七迴向。八發願。】

  這是隨便舉一部經。《華嚴.普賢菩薩行願品》是列這十條,《離垢慧菩薩所問經》裡面講了八條,第一個是『供養』,第二『讚德』,第三『禮佛』,第四『懺悔』,第五『勸請』,第六『隨喜』,第七『迴向』,第八『發願』,跟這個十條大同小異。

  疏【或但為七。合禮讚故。】

  這八條,有的時候說七條,七條就是把讚德、禮佛合在一起,叫禮讚。由此可知,數目雖然有多寡不同,內容還是一樣的。

  疏【或但有六。略供養故。】

  六就是把供養這條省略掉。

  疏【或但為五。以發願迴向。但總別異故。】

  把發願、迴向兩個合成一個,這就變成五條。

  疏【或但有四,除禮拜故。】

  禮拜也省略掉。

  疏【或但為三。故智論云。】

  『智論』是《大智度論》,《大智度論》裡面說:

  疏【菩薩晝夜三時。各行三事。謂懺悔。勸請。隨喜。行此三事。功德無盡。轉得近佛。】

  把它略成三條,就是懺悔、勸請、隨喜。

  疏【若善戒經。但有二事。謂懺悔迴向。皆隨時廣略。今文具十。以表無盡。】

  再歸納,就變成了懺悔、迴向。『皆隨時廣略,今文具十,以表無盡』,這就說出一切經論裡面所講修行的儀則(儀式規則)條目有多少不同,雖然多少不同,但是它的意思統統具足。這個地方講:

  疏【六七二事。俱是勸請。】

  第六「請轉法輪」,第七「請佛住世」,這兩個可以合為一個。

  疏【八九二事。迴向開出。】

  「常隨佛學、恆順眾生」都是迴向,所以後面八、九、十可以合成一個。這就說明,一個是展開,那就很多門;一個是歸納,那條目就簡單,就少了。這樣展開跟歸納,從這個裡面我們就了解,一切行法當中什麼最重要?歸納到最後就是兩條,一個是懺悔,一個是迴向,這就顯示出佛教修行重點在懺悔。懺悔才能夠盡除業障,迴向才能圓成佛道,如果不懺除業障,就成不了佛;業障雖然懺除了,若不迴向,來生得人天福報。享福當中很少不造業,福享盡了,惡業成熟了,又要墮落,可見得迴向非常重要。迴向到哪裡?普賢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迴向求生淨土。所以《華嚴經》的結論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勸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個十條,順序不能顛倒的,它有一定的程序,後面一條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一條不能包括後面。譬如禮敬不能包括稱讚,迴向則把前面九條全部都包括了。所以,後面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後面。從這十條我們也就曉得,它的重點在懺悔,十條統統都是懺悔。第一條「禮敬諸佛」,就是懺悔我們無始劫以來貢高我慢、重己輕人,就是懺悔這個,所以這十條的重點確實是在懺悔法。但是十條裡面任一條也都包括其餘的九條,可見得佛法非常的圓融,大經上常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門都包括其他九門。我們看底下分段的解釋,第一個就是「禮敬諸佛」。

  經【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

  普賢菩薩把這修行十大綱領說出來之後,善財童子就提出了問題,這個問題很重要。要問清楚這十條怎麼修法?怎樣禮敬?乃至第十迴向,怎樣迴向?下面普賢菩薩教給善財,前面跟諸位說過,善財是我們大家的代表人。善是指有善根的人,財是指福德,《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財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善根的人能信、能解,多福德的人能願、能行,善根福德都具足了;有緣遇到這個經典,遇到這個法門,這叫因緣,遇到大經就是多因緣。

  一切經裡面,第一殊勝的是《無量壽經》,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前清彭際清居士,這是乾隆時代的人,用現代的話,他是位大佛學家。他對於佛教宗門、教下都能夠精通,不是普通的通,精通,他的著作也很豐富。他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跟《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內容完全相同,只是一個講得詳細,一個講得簡單。可以說《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略說,而《彌陀經》的確是《華嚴經》的綱要,這三部經是同一部、同一個體。這是許多人雖然一生研究、修學佛法而沒有能夠看出來的,這非常重要。

  善財實在講就是修學念佛求生淨土的這個人,這個人才叫道地的善財。假如不求生淨土,他的善與財都少,少了才不能往生,多了才能往生。經上講得很明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可見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善根福德要非常的多才能去。這個多從什麼地方看?從他有堅定的信心,決定不改變,這就是善根多;願力非常之強,念念希望往生淨土,希望見阿彌陀佛,這是福德多。這是當生成就,一生成佛,所以要不是大善根、大福德怎能做到?大善根、大福德的人,他在行持當中必定具足普賢菩薩十願,他一定具足。你要問他,可能他自己不知道,他不曉得,實際上他條條都做到了;做到自己還不曉得,這種人很多,這是我們要細心去觀察的。我們看這一段。

  經【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

  說『禮敬諸佛』要怎麼個修學法。這一句裡面,關鍵的字眼就是『善』字,大乘經上常講「善男子、善女人」,就在那個善字。「善」的標準是什麼?我們不能不知道。這是大乘經,是大乘之大乘,過去祖師大德判攝如來一代時教,把《華嚴經》判作一乘圓教;一乘比大乘還要高,大乘是教菩薩的,一乘是成佛的。這部經是成佛的經,是不是真的成佛?真的成佛。我們看善財童子在本經裡的表演,從凡夫地一生證得圓滿的佛果,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佛了,成的是圓教佛。他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他也是等覺菩薩,如果地位不相同,這兩個人見不到面的。他去參訪哪位菩薩,就代表他的境界已經提升到哪一個階級了。普賢菩薩是菩薩最高的階位,再提升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成佛了。所以,這個善的標準就非常之高。

  《華嚴經》上的善跟所有大乘經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標準不相同,這個標準最高。那麼問問我們在座的這些同學,你們有沒有這個標準?不能搖頭,有,就是這個標準。怎麼有?你一心嚮往西方極樂世界,天天念阿彌陀佛,為的就是求生極樂世界,那你的標準就是這個標準。我們在其他方面,在德、在學方面,比不上這些菩薩們,但是我們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沒有輸給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也是信願持名,我們今天也是信願持名,我們跟普賢菩薩單就這一點來說沒有兩樣。所以最高的善的標準我們具足,下一層的善我們沒有,我們跟菩薩比,比不上,跟阿羅漢、辟支佛比也比不上,唯獨跟普賢、跟文殊比,恰到好處。這個不可思議,一定要曉得。你不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往生就不可靠,就沒有把握。所以經上講的「善」正好講的是我們自己,這部經對我們就非常親切了,普賢菩薩這是叫著我們自己來說的。

  經【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普賢菩薩把禮敬在這一段文字裡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也顯示普賢行跟其他的大乘絕對不一樣。這個不一樣就是心量大,心量跟虛空法界一樣大,修的禮敬就叫普賢行,心量小不行。經論上常常形容諸佛如來他們的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要學!沒有這麼大的心量,我們修禮敬就是禮敬,不叫普賢行願;有這樣大的心量,你禮敬統統叫普賢行願,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十願為什麼把禮敬擺在第一?這個不能不知道。換句話說,修行,或者本經前面所講的懺悔,我們懺悔從哪裡懺起?從哪裡下手?就從禮敬,佛這樣教給我們,過去儒家也是這樣教給我們。釋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確實沒有見過面,而《禮記》,根據歷代學者的考據,也確實是在佛法傳到中國以前完成的,中國古聖先賢所見跟釋迦牟尼佛完全相同。你看《禮記》第一句,我們翻開《禮記》,「曲禮」是第一篇,第一句就是「曲禮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此地講的禮敬諸佛,都從「敬」下手。

  我們今天的大毛病是沒有恭敬心,對父母、對老師、對佛菩薩也沒有恭敬心,對一切眾生就更不必說了。沒有恭敬心就決定不能入道,佛法的道就是覺,佛這個字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智慧、覺悟的意思。沒有敬就決定沒有智慧,決定是迷惑顛倒。覺悟的人恭敬,對人對事都恭敬,只有迷惑顛倒的人才貢高我慢。所以「修行」這兩個字的定義要搞清楚,就是把我們錯誤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修行從哪裡修起?從禮敬修起,把我們一向不敬的心修正過來,要一切恭敬,這才行。

  「敬」是性德,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本來有的,所以叫性德。本來有的,現在沒有了,失掉了,這個失掉佛告訴我們,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了。我過去在講席當中常說,哪個人沒有敬心?實在是這個誠敬沒有發現出來。我在沒有出家之前,早年在實踐學社服務,那個時候我的辦公室跟老總統隔壁。無論什麼人走進那個房子,腳都很輕很輕的,唯恐有聲音驚動了老總統。我一看,沒有一個不恭敬,也沒有人教他,也沒有人提醒他。如果我們以那樣的心進佛堂來學佛,大概各個不成佛也成大菩薩。佛像供在這裡,好像沒看見一樣,滿不在乎,這種心怎麼行?怎麼能學到東西?可見得我們心目當中沒有真正的尊敬他,這個敬意、態度就沒有法子顯露出來。從前老總統福報大,大家對他尊敬,那表現得很自然,絕對不是裝模作樣裝的,很自然就流露出來,那就是禮敬。所以,禮敬不是說見了面三鞠躬這個禮敬,一切身語意無一不敬,這就是此地所說的意思,跟「曲禮」裡面的意思相同,所以禮敬放在第一。

  敬必有所尊,所以佛道是師道,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人能孝親就會尊師,不孝親,尊師就談不上,父母都不敬,他怎麼會去敬老師?父母是親人,老師是外人。一個人假如說「親者疏」,對自己親人疏遠,對外人很親近,這個人一定是圖謀不軌,別有企圖,反常!不正常。我們今天讀普賢行願,普賢菩薩為什麼第一個不說孝敬父母,而教我們禮敬諸佛?因為普賢菩薩所教的,是善根福德因緣成熟的人,他要不孝父母,他的善根怎麼會成熟?所以那個不要提了,他已經做到了。

  大乘佛法修學的過程,在中國是四大菩薩做代表,代表修學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地藏菩薩,就是教你孝道,《地藏經》是佛門的孝經,所以佛門一開始就教孝道。第二個階段,是觀世音菩薩代表的,慈憫一切眾生、大慈大悲。就是把孝道推廣,孝順一切眾生,將一切眾生看作自己的父母沒有兩樣,這是觀世音菩薩。天天念觀音菩薩的人很多,學觀音菩薩的人很少,那念了有用嗎?沒用的。孫中山先生創造「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救中國,我們天天念三民主義、三民主義,中國就救了?救不了中國,要去做到才行,你不做到怎麼行?所以念觀音菩薩,要學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真正能慈憫一切眾生,那跟觀音菩薩就相應了,就能感應道交。單單念名字沒有用,跟唱歌一樣,有口無心,那沒用處的。第三個層次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代表圓滿的智慧,孝親尊師都是最高、最圓滿的智慧。第四個就是最高的層次,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所代表的是把孝親、尊師、慈悲、智慧統統集合起來,成為自己身心的享受;換句話說,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這是普賢。所以普賢是講實踐,這才真正究竟圓滿了。

  所以在圓滿大行裡面提出的綱領,第一個是禮敬,敬就是從孝敬裡面生出來的,把它推廣、擴大,擴大到盡虛空遍法界。不止我們這個地球,不止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所有盡法界虛空界』,你看這個心量多廣,這是把孝敬心推到這麼廣。『十方三世』,這個要記住,「十方」是講空間,空間無盡;「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這是時間。說一個空間,說一個時間,那就沒有一樣不包括在其中,全部都包括,一個都沒漏掉。

  下面說出對象,『一切佛剎極微塵數』,這是講數量,這個數量就太大了。以「微塵」為單位,微塵是佛經上所說物質,最小的物質,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佛在經上有比喻來形容,從牛毛做比喻,牛毛很粗,豎的切,切成七份,七分之一那就像羊毛,這就說明羊毛比牛毛要細很多。羊毛再豎著切,切成七分之一,我們叫「羊毛塵」,豎切而不是橫切。拿一分羊毛塵再分成七份,七分之一,佛經裡面叫它做「兔毛塵」。兔毛塵再分七分之一叫「水塵」,水雖然密度很大,它裡面也有空隙,這個塵能夠在水分子裡面自由往來沒有障礙。水塵再分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屬的密度比水大,裡面還是有空隙,這個現在科學分析得很清楚,在裡頭也是自由往來沒有障礙。大概金塵就像我們現在所發現的原子,在金屬裡面它可以自由往來沒有障礙,這我們肉眼已經看不到了。佛說金塵再把它分成七分之一,叫「微塵」,換句話說,可能比今天的電子還要小。還能不能分?還能分,再分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然後就再不能分了,再分就沒有了。

  現在科學家所觀察到最小的物質,是不是佛經上講的微塵,或者是極微之微,很難斷定。也許科技再進一步,現在認為不能分的又可以分了。這樣小的東西做單位,這是基本的物質,所有一切物質都是它組合的,所以《金剛經》上講「一合相」。世界是一種物質組合的現象,你要把它分析到最後,統統就是一種物質,所以叫一合相。由這些東西組合成為分子,由分子再組成這些元素,化學元素再組成這個世界森羅萬象,動物、植物、礦物全是它組成的。

  那麼微塵實在說數量太多了,算不盡,到底有多少微塵?一個佛剎。我們如果說這個地球,整個地球有多少個原子?有多少個電子?大概沒有人能答得出來。現在講佛剎,佛剎就不是一個地球,而是一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究竟有多大?現在天文家發現的,宇宙之間有星系,像我們這個地球是在銀河系。銀河系是不是最大的?不是的,在佛經裡面講是最小的一個世界,小世界。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後面有一篇文章,他的看法說經上講的一個單位世界,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銀河系。要這樣說起來,娑婆世界就大了。娑婆世界有多少個銀河系?一百億個銀河系。一百億個銀河系是一個佛剎,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區。釋迦牟尼佛教化的範圍多大?一百億個銀河系,這麼大的範圍,像這樣的組織在虛空當中是無量無邊。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十萬億個這麼大的佛剎,一百億個銀河系算是一個單位,十萬億個,那一邊才是阿彌陀佛的教區。阿彌陀佛距離我們很近,你才曉得虛空多大,星球有多少!星球再把它分析成微塵,那個微塵無法想像。

  「一切佛剎極微塵數」,這不是一個佛剎,所有一切諸佛剎土一個不漏,這麼多的諸佛世尊,是我們禮敬的對象。所以《禮記》裡面講「毋不敬」,一句話也包括了這個意思。但是「毋不敬」如果我們粗心大意,的確沒有想到它的境界是如此的廣大。

  三世佛,在《佛名經》上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了一些過去佛。過年快到了,很多寺廟在過年時拜萬佛懺,《萬佛名經》就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諸佛,介紹的並不多,有一萬兩千多尊,實際上諸佛是無量無邊,略說,一萬兩千多尊。現在佛,像阿彌陀佛是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在我們眼睛當中是過去佛,實際上是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沒有在我們地球,在別的星球上,因為他的教區太大了。他的教區要是像黃念祖老居士講的,是一百億個銀河系,現在他在別的銀河系。佛沒有生滅的,不生不滅。未來的佛,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就是未來佛,未來佛是誰?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那我們的恭敬,過去佛要恭敬,現在佛要恭敬,未來佛是一切眾生,我們對這個眾生小看他,對那個眾生看不順眼,你就對未來佛不恭敬,你的禮敬諸佛就缺了三分之一。這個要注意,普賢行不好修。

  不但一切有情眾生我們要敬之如佛,還有無情眾生。桌椅板凳無情、山河大地無情、植物礦物無情,無情也是佛,《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對無情的不恭敬,你禮敬的功德又去掉一半,前面去掉三分之一,現在再去一半,你怎麼修法?這個要知道。誠敬之心,對人、對事、對物沒有兩樣。

  誠敬的心,表現在外面一切隨俗,在事上是活活潑潑,不是死呆板的。我們見到佛像頂禮三拜,如果今天你去見總統,也趴在地上磕三個頭,人家要笑話了。見了總統,我們行三鞠躬禮。所以在事上是有變的,隨著世間風俗習慣來做,恭敬心沒有兩樣,恭敬心完全相同。通常見朋友,見了面點點頭打招呼,那個恭敬心跟我們在佛面前頂禮三拜、右繞三匝的恭敬心是不折不扣,只是在形式上不一樣就是了,這樣修禮敬。對事的禮敬是認真負責,要把事情做得很圓滿,這是對事之敬。對物之敬,像桌子也是諸佛,諸佛裡頭包括人、事、物,它也是諸佛。對桌子怎麼恭敬?不是叫你天天對它禮拜,這樣學佛就學呆了,李老師常講變成佛呆子:念書念成書呆子,學佛變成佛呆子,那就錯了。對物,像桌子,你把它擺得很整齊,擦得很乾淨,這是對它的禮敬。經書,看的時候,恭恭敬敬的打開,這是對它的恭敬;不看的時候,合起來放在書架上,放得整整齊齊,這是對它的恭敬。

  所以禮節是表現在外面的,古今不相同,中外不相同,中國禮節跟外國不相同,古人的禮節跟今人禮節不相同,一定要隨俗。換句話說,現代名詞叫做現代化、本地化,我們在這個地方要用這個地方的禮節,在這個時代要用這個時代的禮節,但是誠敬的心決定不能改變。心地真正是清淨平等,清淨平等,裡面就沒有界限,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只要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心就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你統統禮到,禮到就是你的敬心都達到了。我誠敬的心確實是涵蓋了虛空法界,過去、現在、未來,這叫做「禮敬諸佛」。

  我剛才也有個暗示,我們念佛的人,這一句阿彌陀佛,十大願王願願圓滿具足。所以我說很多人修的這個,你問他,他不曉得,但是他真的圓滿具足。為什麼?他一心念阿彌陀佛,他的心清淨,他的心平等,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聲阿彌陀佛十大願王統統具足,比普賢菩薩教的好修,這個修起來很麻煩。清淨心念阿彌陀佛,一心稱念,全都圓滿了,你才曉得念佛法門不可思議;做到的人不少,知道的人不多。我們看近代往生傳,很多念佛站著往生、坐著往生的,他們統統都做到了,但是你問他,他不曉得。你問他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他一句也說不出來,可是他確實做得很圓滿,所以不知能行。真的顛倒,知道的人不能行,不知道的,反而做到了。所以我們決定不能夠輕視無知的人,這是六祖在《壇經》裡頭說的,「下下人有上上智」。有上上智他不曉得,諸佛菩薩知道,他有上上智,因為他所做的跟上上智沒有兩樣,完全相同。

  下面一段是說明,憑什麼原因能修普賢大行,菩薩告訴我們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能修,第二個原因是『深心信解,如對目前』。這兩個原因,第一個是依佛菩薩的教誨,所以我能修,就是常講的依教奉行。第二個是自力,是自己深厚的善根。就像我剛才跟大家報告的,有很多鄉下老太太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一天到晚一句「阿彌陀佛」。她站著往生,預知時至,她也不生病,那個就是「深心信解」。深心,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她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相信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一點懷疑都沒有,這是信跟解。解是明瞭,知道西方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那裡說法。別的她不知道,這個事情她知道,她對這個事情明白,深信不疑。那麼她這一句佛號,信、願、一心持名,十大願都具足了,她能行,這是一種。

  另外一種就是善根福德沒有這麼深厚的,雖沒有這麼深厚,也是將要成熟還沒有成熟。不像那個鄉下老太太是完全成熟了,不需要講解,一教她西方有個極樂世界,那裡有阿彌陀佛,那裡很快樂,妳相信去念他,將來就能往生。她一聽就相信,就不懷疑,什麼問題也沒有,就老實念,她成功了。這屬於「深心信解,如對目前」,就好像在面前一樣,一點疑問都沒有。這一類的人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到,佛說這些人過去生中的善根不可思議,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才有這個善根。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怎麼她一聽就信了?是她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積的善根在這一生當中成熟,所以有這個現象。

  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聽釋迦牟尼佛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講《無量壽經》,他們聽了很歡喜。供養佛,心裡面想著「將來我自己成佛最好也跟阿彌陀佛一樣」,動這麼個念頭。釋迦牟尼佛說了,他們這一幫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不少了!四百億佛才動一個念頭「我將來成佛跟阿彌陀佛一樣」,還沒有動一個念頭,「這一生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沒有這個念頭。你就曉得,凡是聽到這個法門、聽到佛名,馬上就動心,一心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善根,過去供佛的數量是遠遠超過阿闍王子。阿闍王子供四百億佛,你可能供了八百億佛,否則的話,你怎麼會一聽就發願求生?他供四百億佛沒有發願求生。

  我們讀這一段經文,然後才想到《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才曉得什麼叫少。過去生中供養四百億佛,還是少善根,還不行,聽到只生個歡喜心,還不想去;供養四百億佛,少善根、少福德,不行。所以這個法門確實不簡單,不是想像當中那麼容易的。曉得一個人念佛往生,過去生不曉得修了多長的時間,我們今天才看到開花結果,不是偶然的。

  善根沒有成熟,剛才講了,接近成熟,這個可以幫助,那就是前面講的,「我以普賢行願力故」。幫助他,就是給他講解,他聽了,他去想,忽然通達了,他能相信,這個行。如果他的善根差得太遠,那沒用處,聽佛講經他也不相信,他也不願意求生淨土,那就是他的善根差得太遠。像阿闍王子,佛說的,他都不肯發心念佛求生淨土,這就是差得太遠了,他過去只供過四百億佛,差很遠,不夠。我們今天接觸到這個法門,能信、能願,真的發心一心一意修行,修學這個法門,你就要珍惜自己。你過去生中必定像佛所說的,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否則的話,你絕對不是這個樣子;聽到這個法門不相信,搖頭,排斥,一定是這樣的。所以,一切諸佛都說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

  普賢行願是什麼?這整部《華嚴經》都是普賢行願;換句話說,就是從《華嚴經》裡面你相信了,你明白了,真的發願,這是依普賢行願力。我對於一些同修,接觸之後他就能相信,就能老實念,特別是近幾年李炳南老居士往生以後,我們才將《無量壽經》推出來,到今年不過七年。這七年當中,聽到這部經的人,有許多是從錄音帶上聽到的,跟我都沒見過面的,居然他已經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個我們不能不佩服,他已經念佛往生了。正在依這個法門修學的人不曉得有多少,七年的時間。可見得在我們這一個大時代當中,根熟的眾生真的多,相當多。他們的根性,過去所種的善根福德因緣比我還殊勝。我對這個法門搞了三十多年才相信,所以我是「以普賢行願力故」,不是底下一句,是上面這一句,確實我是從《華嚴經》裡面相信的。

  《華嚴》,過去我講了十七年,從《華嚴經》裡面明白了這一樁事情,真的搞清楚了。我的老師雖然是淨土宗的傳人,他是從印光法師那裡學來的,在台中組織蓮社,領導大家念佛三十八年。我跟他十年,是在他七十一歲到八十一歲這個階段,他往生的時候是九十七歲。他常常勸我念佛求生淨土,我當然也不能反對,事實上我也不反對,我對這個法門也很尊敬,但是不想學。總認為這個法門好像太淺了,這裡頭沒什麼東西,對於大經大論非常嚮往。大經裡面,第一部就是《華嚴》,我對於《華嚴》非常的羨慕,《法華》、《楞嚴》、般若、法相,興趣非常的廣泛,涉獵這些東西。在這些裡面轉了三十多年,才發現淨土第一,發現之後,所有一切大乘經教我統統放下。為什麼?自己的光陰有限,決定不能夠糟蹋,這才專修專弘,得來不容易。所以我是「以普賢行願力」,真正把我帶到淨土法門是普賢菩薩。

  下面就是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修學,『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裡面告訴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普賢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這兩位菩薩講的話不同,意思完全一樣。這個地方的關鍵就是「清淨」,跟下面的「常」字;清淨就是淨念,常就是相繼,「淨念相繼」。能夠做到淨念相繼,自然就都攝六根,所以不要去追求六根怎麼收攝,用不著搞那些麻煩,清淨心就統統都攝了。如果六根有一根沒有收,你的心決定不清淨,譬如我眼還想看、耳還想聽,你的心怎麼會清淨?你不會清淨。所以清淨心六根統統都收攝了,不必去管上面一句,你只注意淨念相繼,此地講的清淨心。

  常修禮敬是一切恭敬,在哪些地方?對人、對事、對物,曉得人、事、物都是未來佛。我這個說法你好懂,我要說真實話,你就不懂了;說假話你懂,說真的你就不懂。真的是什麼?現前一切人事物就是過去佛、就是現在佛、就是未來佛,這個說法你不懂了。過去、現在不談,他們都是未來佛,你會點頭,這個好懂。所以跟你講真的,你不懂;跟你講假的,你會點頭。為什麼真的不懂?真的我們常識達不到,我們沒有法子想像,想像不到,那是真的。要知道,給你講十方,講三世,是隨順眾生的心量來說的。真實心中沒有十方,也沒有三世,清淨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哪來的十方三世?十方三世是分別心、執著心裡頭才有的,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就沒有了。所以你說現前的境界是過去佛也行,說現在佛也行,說未來佛都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是真的,這是我們修學的心態,我們用什麼心,用什麼態度。

  所以《華嚴經》最後這一卷是行經,不是講理論的,是完全教給我們去做的,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兌現的。經有四種,有教、有理、有行、有果,西方極樂世界,像《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那是果,那更高,所以更難懂;這是行,這是教我們行法,照著做。淨土三經裡頭,只有《觀無量壽佛經》是行經,是教你怎麼做的,《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都是果,是阿彌陀佛的果報。教是教學,理是理論,行就是修行,是要做到的;跟戒律一樣是要做到的,不是空口說的。所以這十條條條要懂得、要明瞭、要認真去做,那就叫修普賢行。

  修普賢行,你統統都明白了,統統懂了,怎麼個修法?「淨念相繼」就統統都做到了。所以信願一心持名就真正不可思議,才知道這個法門確實殊勝,無比的殊勝。你不通《華嚴》,就決定不曉得那一句阿彌陀佛的殊勝處,你說不出來,你體會不到,你把《華嚴經》念通了就明瞭了。這一句佛號為什麼一切諸佛讚歎,為什麼一切菩薩嚮往,你就真搞清楚了,現在想不通那是當然之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