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一二集)  2013/6/5  斯里蘭卡彌陀精舍  檔名:02-040-031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九十三頁,從倒數第六行當中看起,「又佛之三身」,從這裡看起:

  前面講到現正報,正報是阿彌陀佛,說明佛有三身,有法性身、有報身、有應化身,今天我們接著再學習。「又佛之三身,實非」,實,這實在講,「非一非三,而三而一」,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深,確確實實把真相說出來了。這個意思講,不能說一也不能說三,它現出來的時候,它確實有三、確實有一,從體上講就是一個,法性身,從作用上來講,從體起用,有報身、有應化身,這就是而三而一。這個方法才能把事實真相講清楚、講明白,但是不能執著,如果執著真的是一、真的是三,就錯了。佛法一定要記住一個總的原則、總的綱領,那就是說不起心、不動念,什麼都清楚,什麼都明白,沒有起心動念,這叫真正佛法。起心動念,錯了,就迷了,這就叫情執。起心動念就是情,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真正實相,真實的狀況。

  「如伊三點」,這個伊是講梵文,梵文裡頭有個字母叫伊,這個伊就是三點,三角形的,三角形的三點,「不縱不橫,不並不別,不可思議」。你看到這個相,不要去想它,不要去起心動念,你就見到真相。起心動念它變質了;不是它變質,它沒有變質,是我們的心裡變了,心裡變外面境界就跟著變,相由心生,外面的境界相跟著你念頭在變,這個道理也是深廣無盡。知道外面境界都跟著我們變,說明一個真相,外面境界統統沒有,隨著我們妄想。妄想也沒有,妄想不定,所以外頭的變化也不定。總而言之,不管怎麼變都是假的,不是真的。現象剎那生滅,絕對沒有兩個相同的,所以外面的現象是相似相續,不是真正相續。真正相續,前後相不會變動的,是一樣的,才叫相續。我們看一個人相,他是相似相續。你看他,昨天看是這個樣子,今天看也是這個樣子,其實昨天跟今天不是一個樣子。再給你說得微細,這一秒鐘跟上一秒鐘不一樣,你已經老了一秒鐘。這個老化是很微細,你沒有看出來。誰能看出來?經上常說,八地以上。八地菩薩看到,你一個念頭比一個念頭老,不是一樣的。如果再看仔細一點,它是空的,它根本不存在。所以老少這個念頭就沒有了,就滅掉了。真正到不起心、不動念,什麼都清楚,什麼都明白,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下面說,「又化身有二」,有兩種化身。第一種,「示生化身」,示是示現。為什麼說示現?它根本沒有生滅,生滅是假設的,不是真的;真有生滅,那就講是有生有滅,不是真的,根本生滅就不存在。這都是講真相,佛知佛見,佛所見到的。八相成道這個身是示生化身。第二種,「應現化身」。應現跟示生是一不是二,為什麼說兩個名詞?作用不一樣。示生,這是佛到這個世間來要有一個身相,跟大眾容易接觸,沒有這個身相無法接觸,要現一個身相。應現化身那就不一樣,每個眾生看佛是他自己看到的現相,他跟別人看到相不相同?不相同;細說有相同,叫同分妄見。你看到是這個樣子,我看到是這個樣子,叫同分妄見。感受不一樣,我看到這個樣子生歡喜心,你看到那個樣子生厭惡心,不喜歡。同樣一個相,為什麼這個人看到歡喜,那個人看到不舒服,這是什麼?這是心不一樣,我正高興的時候看到他就歡喜,我正在發脾氣有煩惱的時候看到他就討厭。這是什麼?這叫應現化身。

  應現化身,剎那剎那都不相同,「應眾生機而現勝應或劣應之身」。什麼叫勝應?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是從《天台教學辭典》裡面節錄的這一段。「勝應身,又稱尊特身」,是跟劣應身對稱的。天台宗將佛的應身分為勝應、劣應,勝應者稱為勝應身。下面說,「此係對于初地以上菩薩」,這個初地是別教。換句話說,我們就明白了,佛示現在十法界都叫做劣應身,示現在實報莊嚴土那叫勝應身,勝應身是報身,是對地上菩薩起作用的。由此可知,佛的身不是自己有意思要現勝應或者是劣應,不是的。勝應身,《觀經》上講得很清楚,佛有八萬四千相。劣應身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勝應身是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個好有八萬四千光明,每一個光明都有佛菩薩在教化眾生講經教學,那叫勝應。以淨土四土來說,實報土是勝應,方便土、同居土都叫做劣應,這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天台教學辭典》裡面說,「此身為藏通別圓四教中之通教利根者」,為他們示現勝應、利根的。這括弧裡說,「已徹見不但空理」,徹是真的,真正明白、真正見到不但空的道理。「所見之佛身,亦即于丈六佛身上,所現周遍法界相好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

  下面,「《摩訶止觀》」,這天台家的,卷一之二有解釋「見相發心」。「謂四教人依根機不同,見佛之不同相好而發菩提心」。每個人發心的緣不一樣,就在我們這個世間,普陀山有梵音洞,大家都知道的,觀音菩薩常常在這個洞裡頭現相,有人見到了,也有沒有見到的。沒有見到的,緣不具足;有緣見到的,每個人見到不一樣。我有一次在香港講經(早年是每年到香港去講一個月,講了不少年),聖一法師來告訴我,他們有兩位法師香港的,結伴(那時候好像還沒有正式開放,在改革開放之前一年還是二年),他到普陀山去朝山,拜觀音菩薩,到梵音洞。普陀山有一位法師,這大陸的,陪他一道,他們三個人,還有地方上的官員。這三個人在梵音洞拜觀音菩薩,拜了半個小時,菩薩現身了,每個人非常歡喜,這有感應。可是那位官員,可能也沒有拜,當然他完全不知道。回來的時候,在路上三個人就說,你看到觀音菩薩什麼樣子?結果三個人看到不一樣,聖一法師看到的是觀音菩薩戴著毘盧帽,像地藏菩薩戴的帽子一樣,全身金色的,見到這個相。另外一個,也是從香港去的,跟他一道去的,見到的觀音菩薩相是白衣觀音,像通常我們看畫裡面畫的白衣觀音。大陸上那位法師看到的是比丘相,看到是個出家人,男眾出家人。三個人同時看到的,不一樣,這就是隨類應化。是不是觀音菩薩現的相?不是的,是自己心裡現的相,自己的真誠心,心裡有觀音現觀音的相。所現的相不同,也是說明你修學的功夫不一樣,用心不相同,心清淨純度不一樣,誠敬不一樣,恭敬不一樣,現相不相同。

  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就對了。我們要有個好的心,要有個好的念頭,沒有一樣不好。如果有煩惱、有習氣,這個東西要除掉,這不是好事情。我們凡夫最容易發現的是在作夢,夢中境界完全是你的念頭變現出來的,所以從夢中能夠體驗到心地清淨到什麼程度,沒有夢境是最好的。學佛的人,夢境跟佛法相應是好的,要求自己。如果夢境裡頭很亂,夢境裡頭有疑惑、有恐懼,這個就是惡業所現的、不善業所現的,自己以這個為警策,我功夫還不夠,我還要加緊努力。努力的方法無過於念佛,用念佛的方法把所有的妄念取而代之,這是真正會念佛。念佛,自己的妄念,妄想、雜念不除掉,夾雜在裡面,把念佛的功夫破壞了。我們現在必須要有個高度警覺的念頭,那就是印光法師教導我們的,常常想著死。印祖的關房在蘇州,我去看過。關房不大,還沒有我們這個攝影棚大,只有這個攝影棚的三分之二,還要隔兩個房間,一個臥房,一個佛堂,他老人家繞佛就這小圈圈。佛堂裡面供了一尊阿彌陀佛,就是一尊,沒有觀音、勢至,就供一尊。一個油燈,一對蠟台,一個香爐,供一杯水;兩邊,一個是小磬(引磬),一個木魚,其他的什麼都沒有。佛像後面是印祖自己寫的一個大字「死」字貼在後頭,時時刻刻想到。這是真好,真正是非常巧妙的方法,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我今天要死了,還有什麼留戀的,什麼都帶不走。佛經上有一句話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是給我們很大的警策。什麼東西能帶走?你的業力,你造的善惡業會帶走,善業感應的三善道,惡業這三惡道。換句話說,死了以後又繼續搞輪迴,這個事情麻煩,真可怕!印祖為什麼能萬緣放下?天天面對這個字,不放下也得要放下,不放下吃虧的是自己不是別人,與任何一個人都不相干。換句話說,這樁事情任何人都幫不上忙,完全要靠自己努力。

  年歲愈大愈要看破,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年歲大了,患得患失的心容易起來,為什麼?他沒有依靠。中國古時候社會好,都學孝悌忠信,人老了有兒孫會養老。現在的人兒女不養老人,年歲老了他真的提心吊膽,他很恐怖,為什麼?年歲老之後所有一切依靠統統失掉。在美國,像外國這些西方國家,國家養老。國家富的時候可以,國家窮了怎麼辦?養不起。養不起,這個老人真的死路一條,你說他多悲哀,他多痛苦,他心裡有多怨恨,充滿怨氣,他前面的路可想而知,一片黑暗。只有念佛人前途是一片光明,他有信心,他有依靠,依靠阿彌陀佛,依靠彌陀本願加持,真正離苦得樂。不是真正念佛人他不知道,真正念佛人知道,除了這一條之外都不可靠。為什麼?八萬四千法門要斷煩惱、要消業障。這兩樁事情大家都知道,誰有把握斷煩惱,誰有把握消業障?認真努力在做,天天在做,能夠消幾分之幾,消不乾淨,希望多消一點、少帶一點,可是這個事情是難事。唯獨淨宗法門,不必斷煩惱,不須消業障。而實際上告訴你,淨宗這個法門之妙,妙在讓你不知不覺你業障消了,你煩惱輕了。怎麼消的?聲聲佛號裡面消掉的,聲聲佛號裡面把業障化解了。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明白的告訴我們,真心,真誠心,「念一句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佛這個話不是妄語,佛不打妄語的,佛說話也不過分,《金剛經》上我們看到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如就是是什麼樣子就說什麼,一點不過分。那我們就要知道這句話是真話。

  念佛的利益真正是無量無邊,要至心,至心就是一心,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這個叫至心。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統統放下,這就對了。所以他不是不消、不是不斷,他沒有想消也沒有想斷,一心想佛,就這樣業障自然消了,煩惱自然斷了,這個法門妙不可言。千經萬論,世尊常常提起念佛的好處,都在勸導。所以善導大師有一句名言告訴我們,「諸佛所以興出世」,就是一切諸佛到這個世間來,來幹什麼?「唯說彌陀本願海」,實在講就是說這個法門。這個法門能普度一切眾生,上面能度等覺菩薩,下面能度無間地獄,全度了。為什麼還說那麼多的法門?實在說,佛沒說。沒說為什麼說那麼多?眾生有感,佛有應。眾生根性不齊,無量無邊,叫品類不齊,佛的應自然而應,就有無量法門,是這個意思。如果說是統統什麼都沒有,那佛開什麼法門?就是一門,念佛法門,這個要知道。念佛法門不是感應,是佛的大慈大悲,從佛的真實智慧慈悲裡頭流出來的,就這個法門。我們要能體會得到,真正體會到才對彌陀感恩、對世尊感恩。這個法門無問自說,講得最清楚、最明白、最透徹的無過於《無量壽經》,又何況《無量壽經》世尊當年在世多次宣講,歷代祖師世世代代為我們解釋這部經,勸我們發心念佛,求生淨土,註疏非常豐富。《無量壽經》,古大德的這些註疏,我們需要把它編成一個會集本,就是會集祖師各種不同的註解。日本有二十八種,這二十八種已經印出來,我看到了,它是照相做的版,原本照相的,縮小了,看起來不太方便,應當重新排版,重新把它印出來,對於淨土宗的弘揚有很大的幫助。

  這一段《止觀》裡頭說的,四教是藏通別圓,指修學人根性不一樣,有聰明智慧很高的,有沒有智慧的,根性不齊,藏通別圓四等。根機不同,見佛相好也不同,但是佛勸導大家都應該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說十個字。真誠是菩提心的體,菩提心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大乘一定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用妄心不能出十法界。妄心用得最好、最殊勝,果報在十法界的佛法界,在十法界裡成佛。這個佛他是用阿賴耶,不是用真心,也就是他沒有發菩提心。用阿賴耶用得正,完全依照佛菩薩教誨去修行,佛菩薩教誨他統統能落實、統統能做到,所以你看他形象、看他行動、看他言說,跟真佛沒有兩樣,他學得好,全學到了,但是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是生滅心,天台大師的六即佛裡面,叫相似即佛,很像,不是真的。他一發菩提心就是真的,那就不是相似即佛,叫什麼?分證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圓滿,沒有圓滿,是真的不是假的。古人用月亮做比喻,天上月亮是真的,用月亮比喻能夠可以說比喻得到位,因為月有圓有缺,十五的月亮是究竟即佛,是圓滿的佛,究竟佛;十四就缺一點,沒有到圓滿,好比是等覺:十三好比是十地、九地;十二好比是七地、八地;初二、初三看到的月牙,那就是初住、二住,真的,他不是假的,這是真佛,這是真月。相似的,相似的古人講用捏目,我們晚上看月亮,把指頭按在眼睛旁邊用力按下去,就看到兩個月亮出來,兩個月亮那是相似的,那不是真的。還有假的,比相似還不如的,水中現的月亮,那完全是假的。

  六即佛,這是天台大師說的,天台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到中國教中國人,所以他講出很多釋迦牟尼佛沒有說過的,像這些止觀都是他說的。六即佛,第一個「理即佛」,這是圓滿的,這講什麼?講自性,自性是佛。一切眾生個個都是佛,是真佛不是假佛,但是你的自性迷了,迷了變成眾生。你本來是佛沒丟掉,你的真性沒丟掉,真性只是迷了,不起作用,這是凡夫,所以凡夫是迷惑顛倒的佛。第二個「名字即佛」,有名無實。我們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理上講得通,正確;事上呢?事上是迷惑顛倒,就是說有名無實,名字位中。名字位中就是我們凡夫,有名無實,包括學佛,無論出家在家沒有絲毫改變,都是名字位中,功夫不得力。這個是講功夫的,而不是講你對於經典研究淺深多少,不是這個。你講得再好,說得再好,你沒做到,你沒有放下,你還是名字即佛,有名無實。真正依教奉行,功夫有點得力,叫「觀行即佛」。觀是他有智慧,他明白了;行是他真幹。觀行位中,就是淨土裡面所講的功夫成片,不是一心,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的人是決定往生。功夫成片也有九品,有等級的。上三品功夫成片的人可以自在往生,他有這個能力,他想什麼時候走,他求佛加持,他真能走,佛就來接引他,功夫成片。可以說念佛三昧當中最淺的就有這個能力,這是我們世間人,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功夫成片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只要你把其他事情統統放下,我一心念佛,人人做得到的。跟大家在一起生活也沒有障礙,放下不是事放下,是心上放下,事照幹,心裡頭一塵不染,念念都是阿彌陀佛。

  有一個好的榜樣,倓虛法師告訴我們的,他建極樂寺,寺廟蓋成功之後,請他的老師來傳戒,傳三壇大戒,他的老師是諦閑老法師。在戒期當中,也是有一個當地人,出家的修無法師。這個修無法師,我們細心觀察他,他功夫成片。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沒有出家之前他學泥水匠,泥水匠出身的。一生,出家之後一生在寺廟裡修苦行,就是做義工,現在講做義工,幹活。人家不願意幹的事情他全幹,非常勤快,對人和顏悅色,每個人都喜歡他,非常勤奮。他在戒期當中來當義工,但是在戒期裡只住十幾天他就往生,預知時至。這是功夫成片,選擇在戒期當中給這些發心出家受戒的人做個榜樣,現身說法。如果與這個世間眾生有緣分,他可以多住幾年。換句話說,功夫成片上三品,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可以走,想住多少年不礙事,他就能住多少年。住在這個世間幹什麼?代眾生苦,給眾生做念佛往生的好樣子,他來幹這個,他不是幹別的。他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不求功德;我多帶一些人我的功德多,不求,沒有這個念頭。只是把如來這個第一殊勝的法門,以種種善巧方便傳授給大家,就為這一樁事情,心地真正清淨,一塵不染。不求功德,功德無量;求功德就沒有了,求功德是有條件的。不求,什麼都不求,完全回歸到真誠清淨平等覺;住世示現給眾生,那是大慈大悲,兩樁事情,大慈大悲。這是應化。

  「藏教人觀劣應相好」,就是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通教人」,通是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好比我們現在學校讀書,小乘是小學,通教是中學,前面通小學,後頭通大學,「觀勝應相好」,還是應化身,他所觀的三十二相跟前面藏教人不一樣,他看得清楚,藏教的人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並不是很清楚,通教的人看得很清楚、看得很微細。「別教人觀報佛相好」,那是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圓教人」,圓教是明心見性,「觀法佛相好」,法身佛。那是什麼?常寂光。這是說「三身中之應身而分勝劣」,有這些講法我們學習經教要知道,「乃對于丈六佛身而配觀想淺深于四教。」在世間人根性有淺深不同,根性深的人,他在劣應身裡面能見到勝應身,這後面說出來了。

  「四教中,藏教人所見佛身即劣應身,劣應身亦顯現丈六相,于四土中居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是十法界。「而通教人所見勝應身,雖亦同為丈六身相佛身,然能變現神通,隨意自在示現十里乃至百億里之相,于四土中居于方便有餘土」,這就是我們講的四聖法界。方便土是哪些人?最低的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四聖法界就是方便有餘土,他用妄心,他沒有用真心,沒發菩提心,真正發菩提心而用菩提心才行。心我發了,大家在一起發心,發了,可是沒用上,日常生活當中還是用生滅心,生滅裡頭是迷而不覺。勝應身也是用的這個心,妄心,但是這個妄心覺而不迷,所以他那個妄不一樣,他有神通,六種神通具足。你看阿羅漢六神通就具足,何況阿羅漢上面,緣覺、菩薩、佛,那個神通一個比一個大,智慧一個比一個高,煩惱一個比一個輕,妄想一個比一個少,不一樣。我們學了,學了得真幹,學了不幹跟沒學差不多,不起殊勝的作用。

  所以總要記住,佛法裡面清涼講《華嚴》四科,信解行證。很多很多人只做到信、解,行沒有;行沒有,證當然就沒分,這個現象就是世尊所說的末法。末法不干涉別人,我學佛我在末法,我住在末法,怎麼?我信、我解,我沒做,這是末法;如果我是信,我有信、我有解、我有行,這是佛的像法,這提升了,你有行;行到能證,這就叫正法。什麼叫證?真正有把握往生極樂世界,你就是住在正法。大家在一起修行,在一個道場,有人住正法,有人住像法,有人住末法,還有人住滅法,各個不一樣,天天生活在一起,各是各的境界,這個道理要懂。如果不懂,聽說佛教的末法,現在末法,我們都感到悲哀。我是釋迦在法運上講的末法當中,但是我住在正法裡頭,末法的正法,真正有把握往生。我這個佛號沒有白念,念念跟阿彌陀佛熱線通話有聯繫,我這裡起心動念阿彌陀佛知道,阿彌陀佛起心動念我也知道,通的,沒障礙。明白這些道理,都是佛經上說的,你搞清楚、搞明白,你自己能夠振奮起來,雖然是在末法、滅法,我們依舊住在正法裡頭,我們傳的是正法,修的是正法,傳的是正法,佛法雖然有災難,不至於滅掉,只要有一個人能承傳,這個香火就沒斷。

  「由此可知,兩者具有明顯勝劣之別。」說勝可以說,說劣也可以說。「此外,勝應身又指報身中之他受用身。」這是事實。為什麼?實報土裡面的菩薩都有能力應化在十法界,幫助佛陀教化眾生,尤其是接引眾生。佛菩薩的化身我們不認識,我們細心去思惟、去觀察、去回憶,前一代跟現前,細心去觀察他的言行,他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發現什麼?跟一般人有不一樣的地方,有一樣的地方是應,有不一樣的地方,這可能就是佛菩薩應化來的。世間愈是有災難,災難愈多,諸佛菩薩到這個地方來的也愈多。為什麼?來救苦救難,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不一定現什麼身。你們去讀《普門品》三十二應,應化身三十二類,每一類裡頭無量無邊。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年譜》上有記載,是他四十七歲的事情,從普陀到五台三步一拜,拜了三年多才到五台山。三年當中在路上生過兩次病,都是在曠野,附近都沒有人,沒有村莊,遇到一個乞丐救了他。這個乞丐是誰?文殊菩薩的應化身。菩薩來救他,用乞丐的身分,讓他不知不覺,曠野裡頭遇到一個乞丐是正常現象,他居無定所到處討飯,遇到這麼一個人。兩次遇到同一個乞丐,跟他在一起住了一個多月,乞丐討飯給他吃,找一些草藥給他治病,把他身體養好,讓他再去朝山。到五台山之後才知道,別人提醒他的,你路上遇到的是菩薩示現,他恍然大悟。他問乞丐的名字,乞丐告訴他,他說我姓文,文章的文,我叫文吉,吉祥的吉。文吉就是文殊菩薩,但是在那時候他沒有覺悟到。他問他,你住在哪裡?我就住在五台山,五台山的人都知道我,他就沒有悟過來。到五台山之後到處打聽,沒有人曉得文吉,到寺廟裡頭跟這些法師說,法師說:菩薩示現的。他才恍然大悟。所以真正學佛人不要害怕,到真正有災難的時候,佛菩薩來了,來幫助你,你也就跟虛雲老和尚一樣,你不知道他是佛菩薩,他真幫你的忙,真把你的困難解決了。這種感應,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在《往生傳》裡面看到,在大陸上這些山誌,就是寺廟的歷史裡面有記載,都能看到。這是事實,不是假的,不是造謠生事的,千真萬確的事實。虛老和尚的《年譜》,這樁事情給我們做了證明,說明感應是真的不是假的,確確實實有佛菩薩存在。

  這個地球是凡聖同居土,四大菩薩,還包括彌勒,都住在這個世間,而且常常以應化身幫助我們遇到困難的人。我訪問過雲南雞足山,迦葉尊者的道場,當地人就告訴我,迦葉尊者真在這個地方,有時候出現,有人看到他了。多半是什麼時候?廟會,上山的人多,有迷路的,找不到路,就遇到一個老人來告訴他,指點你從哪一邊走,那個人就是迦葉,然後你再找他,找不到,不曉得到哪去了。而且常有,不是一次二次,不是偶然的,真正遇到麻煩他來幫助你。凡聖同居土,有聖人在此地,有緣就遇到。所以他受用身就是佛菩薩示現,文殊菩薩示現作文吉,幫助虛雲老和尚度過這個難關。這個示現,不是像我們迷路給我們指個路,他就不見了,這個老和尚得病,病還很嚴重,需要休養十幾天,要跟他住這麼長的時間。所以我們得相信,真正學佛人是最有福報的人,你遇到有苦難,佛菩薩來幫助你。不善,心行不善的人遇不到,心行不善的人遇到苦難那是報應,這種報應是示現,是佛菩薩的慈悲。如果我們覺悟,改邪歸正,真正懺悔,認錯,後不再造,這業障就消掉。什麼個道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行業,果報是三途:地獄、餓鬼、畜生,一念善心馬上就離開三途,就能回到三善道。

  可是要記住,三善道不究竟,人在享福的時候很容易造業,我們看到歷代帝王墮地獄的有多少,這就清楚了。做一個帝王,要修多少的善行才能修得?至少十世。十世修善,一世享福。享盡了,造作罪業,又到三途,唐太宗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做皇帝,我相信他絕對不止十世修善,他超過十世修善,因為他是個好皇帝,能夠有貞觀之治,在歷史上享盛名,這是大福報。人家問他,你死了以後到什麼地方?他說他到畜生道,墮畜生道。為什麼沒有直接墮地獄?那就是說他的惡不是無間地獄,無間地獄那肯定這一斷氣他就下去了,沒有中陰的。他這有中陰,有中陰說明他罪不是最重的,是重罪,不是最重的,墮畜生道。畜生死了之後他又到人道來,人道死了之後就入無間地獄。這些人無論他在哪一道都帶著有習氣,習氣裡最嚴重的傲慢,皇上,萬人之上,沒有人在他上面,他是最高峰,所以傲慢習氣肯定有。傲慢得罪人多,到臨終的時候一念瞋心起,地獄下去了,有怨恨、有不平這就墮地獄。他墮的是無間地獄,殺業太重。

  從這些事實,讓我們終於明白一樁事情,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做國王。他出生在帝王家,太子的身分,應當是他繼承王位,不要了,十九歲離開家庭,捨棄王位。捨棄一般人所羨慕的榮華富貴的生活,他去當苦行僧,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全部的財產三衣一缽。為什麼這麼做法?表演給我們看。人一生決定是追求幸福美滿,什麼叫幸福美滿?出家是幸福美滿,他給我們做示現。別人認為富貴是幸福美滿,不是的,智慧、德行、神通、道力這個叫圓滿,這叫真正幸福。表演給我們看,我們要會看。我是早年方東美先生一句話把我提醒,「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提醒我!不是有很高的地位、很多的財富,不是,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章嘉大師就勸我出家學佛,學釋迦牟尼佛,依他做榜樣。這真的,不是假的,好好去修,佛菩薩照顧,護法神照顧。這是章嘉大師告訴我,這真的,不是假的,你要相信。我們在這六十多年證明了,老師講的話真的,沒有欺騙我。現在遇到《無量壽經》會集本,老師特別為我介紹,我終於了解,這是佛陀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真正認識的人不多。我們要勸導大家,我們把大經大論統統放下,在一切經論當中精挑細選,選擇這一部,決定之後一門深入,不再改變,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世出世間一切全放下,世間念頭沒有了,出世間法也沒有了,我們最後做這個表演。

  我們再往下面看,「又可分為:一、佛界化身,現佛界之身;二、隨類化身,隨九界之類而現其身」。這是隨類化身,這些經典上都有記載。化身、應身統統是有感而現的。感有四種,有顯感顯應,顯是明顯,我們有求於佛菩薩,遇到困難了,求佛菩薩加持,求佛菩薩保佑,這是感。佛有沒有應?佛真有應。有時候我們覺得,我們求佛菩薩沒有感應;而是佛菩薩的應真有應,我們自己還沒有發覺,可是問題,問題真解決了,不知不覺的解決,確實有,我們的顯感,他是冥應。最難得的,我們沒求,我們需要,真遇到困難,我沒有求,也解決了,那是冥感冥應。我這個念頭沒有生,佛就知道,他就把你問題解決掉。感應的四種,經上常說的,顯感顯應,梵音洞裡拜觀音,求觀世音菩薩來現身,這是顯感顯應;顯感冥應的,冥感顯應的,冥感冥應的,四種不同。這種感應道交的事情就在我們眼前,就在我們周邊,只要冷靜細心你就能夠看出來,能夠體會得到。隨類化身,隨九界之類而現其身。

  至於冥感,往往有宿世的因,不是這一生,過去生中有緣。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抗戰期間我在貴州念書,我的校長周邦道先生,他也到台灣來,晚年聽到李老師講經,他來聽聽,聽得覺得很有道理、很歡喜,常常來聽,跟李老師就變成朋友,熟了。有一天他的夫人,我們周師母見李老師,她說她心裡有個疑問,好幾年都沒有辦法化解,向李老師請教。什麼疑問?抗戰勝利之後,我們學校解散,同學各人回各人的故鄉,我回到南京,學校交給貴州,交給省裡面去接著辦,現在是銅仁第一中學。我那時候念書,那個學校是國立第三中學,國家辦的,收的是流亡學生。周師母說的,她在南京有一天遇到一個和尚到她家來化緣,問他哪裡來的?九華山來的,他要什麼?五斤香油。家裡頭確實是有,他們不信佛,沒有跟任何宗教接觸過,沒給他。沒給他,這個和尚就走了。走了之後,她有些納悶,門沒有開,他怎麼進來的、怎麼出去的?她們家是兩套四合院,所以大門,進了大門之後是院子,院子裡樹木很多,然後第二道門,第三道門才是她們家裡起居室的門,沒有人開門,怎麼進來?走了之後,門還是關著的。所以就這個事情納悶,好幾年想不通,常常想這個事情。李老師告訴她,那是地藏王菩薩化身來的,她才恍然大悟,後悔莫及,沒有好好供養地藏菩薩。所以從此之後專修地藏法門,每天讀《地藏經》,跟地藏菩薩特別有緣分。這就是感應,但是心裡沒有這個念頭。這是什麼?過去生中跟菩薩有緣,菩薩緣到了、成熟了,來這樣子示現給妳看看,讓妳真正感觸到真有佛菩薩存在。這個應化身的時間短,只大概有二十分鐘的時間,他就走了,再不見了。周師母也是非常難得,從此之後一心念佛。在台中她的大悲水是非常有名的,真靈驗,她念的大悲水能救一切病。往生的時候火化,留了三百多顆舍利。念佛往生淨土,都做樣子給我們看。

  老師真的一生用身教表演給我們看,做官讓我們看到,大概世界上只有這麼一個人,算是真正清官。在台灣晚年,考選部部長跟他是好朋友,他在任部長的時候請他去當副部長,就是次長,他是政務次長。兩個次長,一個常務次長,一個政務次長,政務次長是第一副部長。政府給他配的有轎車,家裡面給他裝了電話,他告訴家人,這個電話是國家裝的,是國家付錢的,私人事情不可以用這個電話,私人事情到巷口去打公共電話,外面打進來可以,不能浪費國家的電話費;給他配的轎車,他只是上下班就坐它,公事用它,自己出門辦事情坐公共巴士,這個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他的兒子也跟我們同學,告訴我們,做他的學生好,照顧著,做他的兒子不好做,天天挨罵。他說老古董,古董到這個程度。那個電話國家放家裡,還不是隨便打的,公家付錢就不准,你私事決定不可以用。出門車不可以坐,坐公共汽車,他自己出去也坐公共汽車,公私分得清清楚楚。實際上這也是在教化眾生,看到這些做官的人浪費,自己做出最好的榜樣,真正做到大公無私。

  在當校長時期,我們同學把他看作父母一樣,對我們照顧無微不至。那時候學校常常有救濟的物資送來,分發是學生排在第一。學生裡面分苦難的學生,沒有家、沒有父母的學生,跟父母失掉聯絡,他們是第一個分配到的;雖然離開家庭,跟父母還有聯繫,父母有時候還寄點錢來做零用錢,這是第二個梯次;他自己的兒女是最後的,分完了,沒有,他們家的沒有。所以同學們沒有一個人不佩服老師、不感恩老師,老師照顧我們比父母還周到。辦學,那時候國立中學全國有二十多個,我們學校排名第一,校風好,學生成績好。做官,我們看到天下第一個清官。我們能夠想到,這個人雖然沒有學佛,沒有一個惡念,他能做到這一點,非常難得。在台灣的同學,我們組織一個校友會,每年校慶我們大家團聚一堂,老人不在了,這個會就解散了。團聚的時候,一個人的力量,雖然老師還有,別的老師沒有這個聲望,同學當中也有不少有成就的。

  我那時候在這個學校裡頭,班級是最低的,年歲也最小的,所以我們這些同學到台灣來的,大概十之七、八都往生,都過世了,現在沒幾個人,以前大概有一百多人。這是讓我們看到無常,幾十年轉眼就過去了,真正覺悟到諸法無常。我們要走一個真常的道路,佛告訴我們,真常的道路就是念佛往生淨土,這是真的,這是長久的,常就是不生不滅。我們非常幸運,這個法門真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居然遇到了。遇到了,感恩佛菩薩,為什麼?把我壽命延長,如果壽命不延長,未必能往生。我二十六歲學佛,三十三歲出家,出家就開始講經。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出家講了十二年經,就是四十五歲到了,那一年害一場病,我以為我要走了,沒有想到講經的功德可以延壽,這是甘珠活佛告訴我的。甘珠活佛也是章嘉大師的弟子,弟子當中最有成就的,我們就很熟。有一天他遇到我,告訴我,他說我們在背後都在說你。我說:說什麼?說你人是好人,可惜沒有福報又短命。我說:這個事情當面可以說,我沒有忌諱,我自己很清楚。他說:你現在變了。我說:怎麼變了?他說:你這些年來講經的功德很大,你的壽命延長,你的福報很大。他告訴我這些事情,第二年他就往生,台灣密宗,真正很規矩的密宗的上師,大概就是他一個。所以壽命,這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

  災禍、善惡都在一念,一念不為自己是福是善,一念為別人也為自己,還是受宿命的主宰,你不能改變命運。改變命運一定要學佛菩薩沒有自己,先把自我放下。沒有自己,最顯著的就是沒有自私自利,起心動念不會為自己想,起心動念為別人去想,智慧也是從這裡生的。我不是讀很多書,沒有,可是我很關注天下事,社會的動亂、災難的頻繁怎樣化解,這是我平常關心的一樁事情,對我自己的事情全放下,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哪一天去,完全是阿彌陀佛做主宰,他什麼時候來接我,什麼時候就走,我對這個世間毫無牽掛,這就得自在。念念為眾生,也要看眾生的緣分,他造的業太重,很難回頭,我們用什麼方法?就是用講經教學的方法。這個方法,釋迦牟尼佛用的。再仔細去觀察,經教裡頭佛所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沒有一個不講經的,沒有一個不教學的,佛菩薩普度一切眾生就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有效。業障深重的人,如果天天聽經,聽久了他就轉過來,業障自然輕了,智慧增長。聽不懂,聽多了,他就懂。所以中國古人的兩句話是真正了不起的真言,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不懂沒關係,念,念到心地清淨自然就懂了。

  我們自己早年初學佛的時候感應特別多,初學講經遇到困難,這經看不懂,看註解也看不懂,想想註解的人可能他對這個經文也不懂,所以他就不敢註,怕註錯了。註錯了有罪過,不註照念沒有過失。我這一段不懂,我念出來給大家聽,我不講,這個行,這沒有過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可以強不知以為知,那就造孽,你錯講了害人。那怎麼辦?老師告訴我,真正遇到這個難關,把經本合起來,拜佛或者拜經,拜上三、四百拜,意思出來了,像泉水湧一樣,寫都來不及,這事情很多。年輕的時候體力好、精神好,三、四天晚上不睡覺沒問題,精神飽滿夠用。白天有工作,研究經教多半利用夜晚,夜晚夜深人靜,心就定下來了,念佛、拜佛、讀經、看註解最好的時間。現在年歲大了,體力衰了,知道這個好處,現在我用的是早睡早起,睡眠一定在十一點鐘之前就睡著,所以是大概十點半睡覺,十一點睡著,早晨四點多鐘醒過來,洗洗臉漱口就可以讀經,非常之好,早晨至少可以足足兩個小時。我現在讀經就讀這一部經,有時候讀的有新的悟處,我就用小字寫在旁邊,常常有。所以這個經本,每講一次換一次新的本子,不要用舊的,換新的,又有新的東西寫出來。所以他有歡喜心,愈讀愈歡喜,叫法喜充滿。

  同修們這些事情,道場的事情,隨緣,什麼都好,你們大家覺得好都好,你問我,我沒有意見,我什麼都好,好很好,不好也好,不要去操一點心。因為操心的人很多,我們操心跟他發生衝突,我們不操心沒衝突。你們衝突是你們的事情,我也沒有法子調解,六和敬的僧團不容易,到哪裡去找!每個人都真正聽經、都真正學經,六和僧團就會出現。但是我們這是無法要求別人的,只能要求自己,不能要求別人。你們和是你們的福報,你們不和那你們自己造孽。這些不聽,容易迷惑,聽經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回頭。真正學佛,在現在這個時代不能一天不聽經,一天不聽經你迷惑了,三天不聽經你就會造業。造了自己不知道,業報現前麻煩來了,後悔莫及。

  下面念老引用《彌陀要解》,蕅益大師的話,「今云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復即報即法。」報是報身,法是法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謂今經中,正在說法之佛,是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佛,同時即是報身佛與法身佛。此語精妙。」這個話,蕅益大師說得太妙,真叫妙不可言。所以印光法師對於蕅益大師的敬佩,說是「即使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作一部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讚歎,讚歎到極處。早年我在新加坡也有個老朋友,演培法師,在佛教也很有名望的,他大我十歲。曾經有一次請我吃飯,提到這個問題,他說印光大師對於《彌陀要解》的讚歎是不是太過分了一點,問我這個問題。我告訴他,印祖讚歎是真實話,一絲毫都不過分,他講的是真話。演培是學教的,跟太虛大師學的,他修彌勒淨土,不是修彌陀淨土,對彌陀淨土這些典籍他下的功夫少,在彌勒淨土那方面他下的功夫多,這是我們很了解的。所以他請我在他的道場跟他的信徒講開示,時間是兩個小時,在他的道場,那一天有六百多人,我讚歎彌勒淨土,讚歎他們的老師,讚歎他的同學,這個是佛門的規矩,要僧讚僧。不能說你那個淨土不容易,很難去,我這個很容易去,不可以這樣說。那樣說,人家跟他十幾年,不是把人家信心都失掉了,那就錯了,那就是罪過。一定要讚歎,他們喜歡彌勒菩薩就讚歎,都好,這我們心裡有數。我們要真幹,遇到這個法門非常難得、非常殊勝。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