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0九集) 2000/12/2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09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八面經文,我們從第四行看起: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
上一次講到這個地方。向下的經文這是說「六度化眾」:
【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這一段經文非常重要。今天這一會有來自中國和其他地區許多同修,平常很難得有機緣參加我們現場的講經法會。大家到這邊來,機緣很難得,也非常殊勝。我們對於這一段經文總得要細心為大家做一個介紹。大乘經裡面常常講的「六度萬行」,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瞭。如果對於這些經訓不能夠細心體會,我們就得不到受用了。
六度四攝法是世尊教導菩薩,菩薩是學生,教菩薩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菩薩」這個名詞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可以翻的,可以翻為什麼不翻?古時候翻經大師對於這個名詞表示尊重,所以屬於「尊重不翻」。它的意思玄奘大師說得好,「覺悟的有情眾生」。你現在如果覺悟了,你就是菩薩。當然,覺悟的程度有淺深大小的差別,於是菩薩就有很多等級,像佛經裡面常說的「三賢十聖」,這是講菩薩的等級。地位愈高,他覺悟得愈廣、愈深;地位愈低,覺悟得比較淺、比較小。
我們現前同修們也都是菩薩。到底你是哪一個等級的菩薩?別的人不知道,甚至於你自己也不知道。不知道不要緊,覺悟就好;就怕的是不覺悟,覺悟就好。其實佛在大乘經教給我們說得很多,佛法是平等的,這是真實話。平等裡面,為什麼講這麼多差別?差別不是從佛那裡分的,差別是凡夫有差別,佛隨順凡夫才講種種差別。如果說真話,真話裡頭是決定沒有差別;「始覺不異等覺」,這就是我們剛剛覺悟,跟如來果地上圓滿的覺悟,實在講,是沒有差別的。差別在什麼地方?我們覺悟的時間太短暫,功夫太淺,境界一現前,立刻又迷了,不能永遠保持覺悟,差別在這裡。佛與大菩薩們,他們的覺悟能夠永遠保持而不退轉,這叫功夫。這個功夫實在說並不希奇,因為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跟佛沒有兩樣,所以說不希奇。問題就是出在我們為什麼不能夠像佛菩薩一樣保持「覺而不迷」,為什麼不能夠保持「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關鍵在此地。
我們要問:到底為什麼我們不能保持?大概的原因,我們只會說不能做,所以就不能保持了。佛菩薩何以能保持?他們言行一致,他說到做到,做了再說,所以他能保持。現在要問,我們什麼時候能夠到他那樣境界?這是許多真正想在這一生成就,最關心的一樁事情。你果然真的想在這一生成就,沒有別的辦法,依教奉行。佛在這個經上教我們怎麼做,我們真幹!你看看一開頭,『恆以』,你要有恆心,要有決心,要有毅力,永遠這樣做下去;不是做一次、兩次,盡心盡力去做,不要怕障礙,不要怕困難,決定沒有疑惑,我有多少力量,我就做多少力量。用我們自己的財力,用我們的勞力;用財力叫外財布施,用我們的體力是內財布施。像道場有許多同修自動到這個地方來做義工,這是屬於內財布施。關鍵在「恆以」!
現在這個社會是非常不安定。今天我們在講經之前,拜火教的道長來看我,他是過兩天要到美國去,大概要兩、三個星期才回來,特別來看看我。問我一個問題,明年我有些什麼看法?我只是勉勵:「我們所有宗教的傳教師、宗教裡面的領導人,大家一定要團結合作,認真的去教化眾生。現在這個社會一般大眾缺乏愛心,缺乏信任,彼此之間懷疑、歧視,貢高我慢,自大狂妄,這一種心理現象會帶來社會的不安,世界沒有和平了,我們還有苦難的日子要過。」這是我跟他講的。他跟我說的就更簡單、更明瞭,他說:「這個世界上的經濟,現在已經有明顯衰退的跡象,可能明年不會有今年這麼樣的好過。」這他跟我說的,他說的話我同意。
因此,我們更要認真努力,落實佛陀在經典上的教誨,牢牢記住「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捨自己的身命,也在所不惜。我們為了度自己,為了幫助眾生,學佛的人不怕死,學佛的人知道沒有生死。死亡是一回什麼事情?丟掉這個身體,再換一個身體而已。真正契入境界,對於生死的看法,就像我們換衣服一樣,這個衣服穿舊了,脫掉,再換一件新的,這是事實的真相,這個境界並不很高。因此,聰明人一定要為來生著想,希望來生比我們這一生更好、更殊勝,這就有意義、就有價值了。如果來生還不如這一生,我們這一生就錯了,這一生也白來了。
怎樣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我們今天的機緣,可以說是千載難逢,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開經偈裡面所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前清彭際清居士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今天遇到這個經典,是佛教的第一經,無比的殊勝!經文並不長,言簡意賅。最重要的,先要通達經義。我們天天念,念得字字句句意思我們清楚、明瞭,這是第一重要。明瞭之後,一定要落實。
佛教給我們『布施』,我們真幹,盡我們自己的能力;這個事情也不要勉強,勉強就錯了。學佛的人,心地一定是真誠、清淨,心裡面決定沒有染污。身體、精神一定是放鬆,沒有絲毫緊張,生活就很自在了,佛家常講「得大自在」。得大自在,在世間人講,這是最上乘的養生之道。換句話說,我們就少病少惱。佛家常常祝福人「少病少惱」,少病少惱是從這兒來的。依教奉行,我們可以得到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美滿。
眾生有需要的時候,我們要全心全力協助。我們放眼世界,看看這個地球,現在地球上的眾生最需要的是什麼?是佛教的教育,沒有比這個更重要了。雖然有一些貧苦、困難的地區,他們缺少糧食、缺少衣物,我們送一點糧食給他,送一點衣服給他,救一時之急。中國古人常說,急難可以這樣救,但是貧窮怎麼辦?如果讓這些人一生,甚至於他的後代,都要靠救濟來過日子,那我們的作法就錯了,你的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慈悲,要幫助他開智慧,要傳授他技術能力,讓他自己可以獨自謀生,這叫真正慈悲。
佛對於十法界眾生慈悲到了極處,佛教我們消除業障,這個多慈悲!用什麼方法消除?斷惡修善。佛教我們開智慧,教我們恢復自己自性的萬德萬能。用什麼方法?破迷開悟,都在「布施」裡頭。所以這個「布施」裡面包括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一次我到古晉參加那邊的一個佛七,這一次佛七相當殊勝,將近有一百個人參加,感應也不可思議。法會結束之後,跟同修們談談話,解答他們的疑難問題。裡面有一位同修,他是管理高爾夫球場,來告訴我,球場有很多小蟲、蚯蚓,他們被逼,有時候不能不殺生。球場的主人是丹斯里李金友居士,一再囑咐不可以用農藥,不可以殺生。他是非常難得,他說:「我總是盡量去做,可是有時候不得已,不敢告訴他,還是要殺生。」問我怎麼辦?我教他:「你要跟這些蚯蚓、病害蟲加強溝通。那個山那麼大,球場旁邊樹木花草很多,你要教那些蟲搬家到那邊去,不要進入球場來。能不能做到?能!做不到,是你的真誠心不夠。」
諸位要知道,這些小動物都通人情。你愛護牠,牠愛護你;你幫助牠,牠也幫助你。我們要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為什麼這些小蟲你趕不掉牠?頭一個,你對待牠不平等:「我是人,你是蟲。」這個不行,這種態度牠不能接受。你要把牠看作朋友,要把牠們看作家親眷屬,真誠心愛護牠,牠會受感動的。不但是動物有靈性,花草樹木都有靈性;不但花草樹木有靈性,石頭瓦礫也有靈性。我們很清楚、很明白,它為什麼會有靈性?「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華嚴經》上說的。那個「無情」包括植物、礦物,包括在裡頭,都是一個法性變現出來的,怎麼會沒有靈性!我們要把「殺生」這個念頭從內心裡頭拔除,這才行,才能夠真正做到自利利他。煩惱從根本上拔除,我們智慧就開了,對人、對事、對物,應當用什麼方法,應當用什麼態度,自己就明瞭了。然後展開經卷你也就能懂,佛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
所以我們今天講「布施」,頭一個布施真誠心,布施平等心。我們總結佛的教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慈悲就是愛心,頭一個我們要這樣布施,我們以這個心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對佛用這個心,我們對蚊蟲螞蟻也用這個心,決定沒有兩個心。這些小動物都有佛性,樹木花草都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把自己的心跟如來的心性合而為一,然後再把自己的身與一切眾生融合成一體,你能夠入這個境界,恭喜你,你已經證得法身。證得法身的人,在大乘經裡面稱他作「法身大士」。所以,哪有不能溝通的道理?
我們常說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要互相敬愛,要互助合作;人與一切動物,人與一切植物、礦物,都要尊重。我尊重他,他也尊重我;我愛護他,他也愛護我;我幫助他,他也幫助我。從自己本身做起,不要先要求別人怎麼對我,先要求我怎樣待人。諸佛菩薩所以從凡夫修成佛菩薩,沒有別的,只是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別人。我們要求自己,自然就得到回報,回報決定不能求;「我對你好,你一定對我好」,不可以存這個心。我對你好是應該的,你至於怎麼對我,絕不放在心上,這樣才能成就,這樣才真正像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的道業才能增長。
時時刻刻要為眾生做好樣子,做好樣子就是布施。不能說:「他們都不做好樣子,為什麼我要做?」那就錯了;「他們這些人都願意墮地獄,我為什麼不去?」不就這個意思嗎?我們學佛,佛是我們的榜樣,佛是我們的模範。別人怎麼作法,與我完全不相干;我自己的作法,一定要如法。我們有財,用財力幫助別人;有法,更要用法幫助別人。吝財,佛經上講的,吝財得貧窮果報;吝法得愚痴果報。所以不要怕:「我用財力幫助別人,將來他發了財,超過我了。」你存這種心,你來生會得貧窮果報。你用法教別人,怕別人智慧德能高過我,來生就得愚痴果報。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他的學生當中周利槃陀伽,佛說他的一段故事,過去生中他是三藏法師,這一生當中為什麼變得那麼樣的愚痴?就是教別人的時候吝法,怕別人超過自己,總要留一手,不肯完全教別人,這一生得愚痴果報。佛教他念一首偈,念上一句不曉得下一句,教下一句,上頭一句忘掉了,就這麼樣的愚痴。佛知道,幫助他,教他修懺悔法門,業障懺除了,他智慧現前,福德也現前了。所以我們自己首先萬萬不可以障礙自己。業障不是外面來的,是自己來的,自己障礙自己,別人障礙不了。自作自受,絕不怨天尤人,這才是個明白人,真正懂得了。
所以,不能不修布施,不修布施自己生生世世福慧都沒有。全心全力去做,毫無顧忌去做。我今天全部的財產只有一碗飯,我看到別人沒有飯吃,我還得分一半給他,這是布施波羅蜜。分給他以後,我沒有了怎麼辦?沒有也不要緊,沒有也不著急。決定不能顧慮:「我明天、明年怎麼辦?多積蓄一點。」看到別人在饑餓邊緣,你也不伸手,你就錯了;我們念念要求生淨土,念念想見阿彌陀佛,這樣的心怎麼能往生?全部布施、奉獻了,明天沒得吃了,好好的念佛,就到極樂世界去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老是留戀這個世界,捨不得離開?所以幫助苦難眾生,自己毫無顧慮,要捨得乾乾淨淨。
布施裡頭講的這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們要很認真努力去學習,這叫行菩薩道。這裡面最重要的,幫助眾生學佛,幫助眾生開悟,這個功德第一大。如果我們自己有很重的業障,沒有辦法消除的業障,你只要真正肯回頭,回頭是真懺悔。在佛菩薩、神明面前祈求,那是迷信,無濟於事!真正從惡習回過頭來,自己常常反省惡的習氣、惡的行為,回過頭來斷惡修善。佛是這樣教導我們,世間聖人也是這樣教我們,再看看其他宗教經典裡頭,還是這樣教導我們,這還能錯得了嗎?努力去修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
居士林最近這些工程,大家看到了。這是這兩年多來,林長李木源居士發心想建一個彌陀村,幫助大家念佛。實在是因為新加坡這個地區土地太難得到,最後不得已,居士林還有一點點的空地,把這個空地再建起來。我聽說他要建五層的樓房,主要是建寮房。以後大家到這邊來念佛,有個比較舒適一點的居住環境。這個工程大概要一年半,那算很快的了。這是布施,三種布施都在裡面。
我們在其他地區,有志同道合的同修,我們也同樣的幫助他們。古晉這一次在山上打佛七,丹斯里李金友居士最後一天他去參加,他參加的時候看到非常歡喜,因為這一次佛七是在他自己住宅裡面舉行的。他自己的家客廳很大,臨時就做佛堂。把他的客廳做佛堂,一百多人在裡面念佛,他自己也參加,然後回來告訴我:「應當建一個念佛堂。」我說:「太好了!你能夠發心建念佛堂,這是我們非常歡喜的事情。」我們也讚歎,我們也隨喜。
有念佛堂,當然還要有寮房。人家來念佛,地方你要去招待。這一次招待是他的旅館,用他的旅館來招待。旅館在這一個多星期,大概十天不營業,不接待客人,給這些念佛的同修們住。念佛同修們到這裡一住、一看,那個價目表一看,他們山上每一天,住一天消費美金三百元。所以想想,這怎麼辦?以後要到這邊來念佛,沒有錢還不行。所以我們就想到,我們特別建一個招待所。這個招待所現在預定的是一百個人。五十個房間,一個房間住兩個人,兩張床,一百個人。將來這個招待所免費。到山上,伙食、服務的費用那很少,這是要自己負擔的。山上完全吃素,蔬菜自己種的。所以我在山上,三餐每一餐一大盤生菜,我不吃別的,一大盤生菜,生菜好吃,甜!山上決定沒有農藥。
所以小蟲有靈性。他這個山開發六年了,他告訴我,頭一年種菜,差不多百分之九十蟲吃掉。吃掉怎麼?歡喜!我們人要吃,蟲也要吃,不能不給牠吃,決定不殺害,也不會把牠趕走,隨牠去。到第二年,蟲很客氣了,留一半給他吃,一人一半。現在到第六年,蟲就特別開恩了,大概蟲吃掉百分之一、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你都可以收割。牠怎麼會沒有靈性?而且菜園裡面過去是放音樂,蟲吃菜還放音樂供養牠。我去看了之後,我給他建議放佛號,所以現在菜園、花園都放佛號,給這些小蟲都做三皈依,所以個個都變成護法了。菜園的蟲可以做護法,高爾夫球場的蟲當然也可以做護法,一樣的道理。真誠、慈悲,我們布施愛心,平等的愛護一切眾生。這是說到「布施」這一條。具體的作法,我們在講席裡說得很多。
他那個山上環境好,真的,去了之後都不想下山。山上建招待所,這是第一棟,算是我發起的。五十個房間,我們用美金來計算,大概是一百三十萬。一百個人住五十個房間,你們諸位想想,一個人攤多少?一萬三千塊錢。兩個人一個房間,一個房間是兩萬六千塊,建築費用不高。這是四層樓的建築,頂層是念佛堂,念佛堂跟講堂在一起;二樓、三樓,剛才講了,五十個房間,寮房;樓下是餐廳,他們的辦公室、活動中心。四層樓的建築。這個建築建成之後,喜歡到山上去念佛的,歡迎!經常一定要有兩位法師常住在山上帶領大眾。法師到哪裡找?我就給他講,我們來服務。我們同學們輪流去,一個人到山上去住半個月、一個月,大家輪流去。把它帶動,真正念佛。也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念佛、聽經都不間斷。他那裡是個旅館,旅館裡頭要搞這種事業,希望將來全世界的旅館都有招待所,都有念佛堂,這不是好事情嗎?我們把它看作重點的布施,它能夠影響許許多多的旅客。這些旅客,去玩的人、度假的人,可能一生都沒有機緣接觸佛法。到這個地方來了,他能夠接觸佛法,他能夠聽經,他也能夠到念佛堂去參觀,去隨喜念佛。所以三種布施都圓滿。
六度的第二條,『持戒』。說到持戒,就是守法。守法裡頭最重要的,「六和敬」。這是世尊為弟子們制定的,團體生活一定要遵守六條;這六條裡頭只要有一條破了,其餘五條統統都破了。所以它不像五戒一樣,五戒可以一條一條受,受一條就得一條,受兩條得兩條。六和敬不是的,六和敬是要統統受,一條破了,其他全部都沒有了。五戒、十戒是我們自己修行,六和敬是我們跟大眾相處的,所以它的意義不相同。跟大眾相處,第一個要「建立共識」,我們現在人講的建立共識。六和敬裡面講的「見和同解」,這個意思就是「建立共識」。這一句話裡面意義很深、很廣。法身菩薩,像《華嚴》講的,初住以上他們的共識是「法性」,像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那當然沒有問題,這是最高的了。
我們今天沒有證得法身,我們是凡夫,凡夫的共識從哪裡建?我們今天修的是淨宗法門,我們所依據的是《大乘無量壽經》,我們就明白了,我們的「見和同解」一定是依據《大乘無量壽經》。經上教我們做的,我們要認真努力做到;經上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遵守,決定不違犯。這部經典是我們的共識。你修學哪一個法門,哪一部經典就是你的共識,這樣就沒錯了。所以我們每天早晚課在一起讀誦,每天在一起學習、研究討論,討論的內容是什麼?第一個是經義,第二個是討論怎樣落實,我們學了才管用。如果意思不清楚、不明瞭,沒有辦法做到,我們就錯了,我們的修學就白修了。
實際上講,「六和敬」裡頭重點就是前面兩條。「見和同解」是修心,心清淨平等了;「戒和同修」是修身。後面的四條是講你落實,你這兩條落實了。落實在口,「口和無諍」。我們大家在一起還有爭論,你前兩條沒有。可是爭論常常有,為什麼會有爭論?我們要多想一想。為什麼佛菩薩他們在一起沒有爭論?我們這種爭論的習氣不好,這個習氣沒有辦法帶到極樂世界。爭論的根源是什麼?還不是自私自利嗎?看到別人所作所為不合自己意思,這就爭論了。為什麼佛菩薩行我們不行?佛菩薩無我,所以他沒有爭論,佛菩薩決定沒有自己的利益,所以他能夠恆順眾生,能夠成就隨喜功德。我們今天不能隨順,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的。別人爭我們不爭,就沒事,就平息了。意見一定要化解。依據什麼化解?一定依據經論來化解。所以經論對於初學的人來講,它是我們修學的標準,我們不能夠離開這個標準。經論能夠融化我們錯誤的知見,能夠糾正我們錯誤的行為,然後真正能夠做到「口和無諍」。
諸位《金剛經》都念過,有很多人念得很熟。須菩提尊者他自己說了,釋迦牟尼佛獎勵他,說他得「無諍三昧」。為什麼須菩提能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兩句話他做到了,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所以再想一想,世間一切法,《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什麼好爭的!這個經上,《無量壽經》上教導我們「觀法如化,三昧常寂」,你爭什麼?所以這一念「爭」的念頭,這個念頭就錯了,不知道事實真相。
知道事實真相,才能真正放下,「爭」的這個念頭再也沒有了。能教導你的時候,教你;不能教的時候,讓你。菩薩忍讓。你不能接受佛的教化,佛就離開,讓你。什麼時候你起心動念:「我希望有好人來教導我。」佛菩薩就來了。不能接受勸導的,佛菩薩不來;想有好人來教導他,佛菩薩就示現。所以佛菩薩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我們要學忍讓,要學無諍,這裡頭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世間人常講「家和萬事興」,爭就不和了,一有爭執,禍害就來了。決定不能爭,不管有理無理,和為貴。無理尚且不爭,何況有理?讓對方慢慢去想,這都是教化的方式,在佛家講,這是教學的儀式。
「身和同住」,這個「住」意思很廣、很深。淺而言之,我們共同生活在一起,身無爭,彼此互相照顧,互相容忍,決定從自己本身做起。世間一般人,總想處處佔別人一點便宜,這都是狂妄、自尊、自大、傲慢的習氣,這屬於業障,這不是屬於智慧。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處處忍讓。換句話說,處處讓別人多佔一點便宜,處處自己多吃一點虧,這是修行,修自己的德行。到最後,吃虧的人成就了,佔便宜的人失敗了,這個例子非常明顯。你去讀歷史,你看看古今中外那些成功失敗的因素,多想想,再觀察我們現前周邊的這些人事物。他成功,成功的原因在哪裡?他失敗,失敗的因素是什麼?我們在這裡頭學習,這都是現實的教科書。會學的人,他在這裡成就了;不會學的人,非常可惜,這一生空過了、白過了。
「意和同悅」,這是效果。大乘經上講「常生歡喜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一樣不是法喜充滿。法喜從哪裡來的?前面的五種和合你都能做到,都能落實,你決定是法喜充滿。你一個人能做到,你一個人法喜充滿;你這個團體做到,你這個團體個個法喜充滿。為什麼不做?這是人生真正的幸福美滿。「六和敬」是充滿智慧的生活,無上佛法從這個地方落實。如果我們跟人不能相處,怎麼能學佛?淺顯幾句話裡頭,含著有無盡的大道理在其中。末後一個,「利和同均」。無論是物質生活,無論是精神生活,一定要與大眾共享,這就是現在一般人講的共產主義。所以佛教是共產主義的老祖宗,他真的做到了,徹底做到了。你要是真正懂得六和敬,你就曉得佛教徒不會反對共產黨,反對共產黨的不是佛教徒。為什麼?佛教徒本身真共產黨。
在「持戒」裡面,基本的戒條「五戒」、「十善」、「六度」,六度都是戒條,「六和敬」、「四攝法」,這是最重要的五個科目,我們能把它落實,這個人是真的菩薩。這裡頭「六和敬」難!剛才我跟同修們提示的,忍讓就不難;自己願意吃虧,便宜讓別人佔,六和敬就好修,不肯讓別人,六和敬就難。可是要知道,沒有六和就沒有僧團,沒有六和就沒有佛法,不但大乘佛法沒有,小乘佛法也沒有。我們天天祈求著正法久住,如果自己不認真學六和敬,正法久住決定落空。
第三,『忍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面,「六度」講得很多,六度裡頭「布施」說得最多,其次是「忍辱」。由此可知,這六個項目裡面,這兩個是非常非常重要。世間人總是求福報、求智慧、求長壽,古今中外、佛教以外其他宗教,沒有人不求這三樁事情,這三樁事情全在六波羅蜜裡,你只要肯認真修學,這三樣東西一定得到。你要求富貴,你一定修財布施;你要求智慧,你一定要修法布施;你求健康長壽,一定要修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是什麼?愛護一切眾生。所以中國佛教難得,梁武帝也不是普通人,大權示現,他提倡素食運動。素食運動就是無畏布施,最徹底、最圓滿的無畏布施。不肯傷害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對你都友好,對你都不懷疑,知道你對他決定不會傷害,他不害怕你,得到的是健康長壽。所以這些東西不是求不到的,它有理論、它有方法,如理如法的求,這是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一樣求不到。什麼道理?我們懂得,這佛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原理。
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就有求必應。有許多人天天在求,為什麼求不到?他不懂得一切法從心想生。他的願想求好,他的心盡幹壞事,不相應,所以他求不到。你的心跟願要相應,「我願求好,心也好」,那就好,就現前了,就有求必應了。世間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想求好,心地不善,所以他求不到;違背了理論跟方法,所以他求不到。如果與理論、方法相應,決定是有求必應。由此可知,我們不能不認真努力去學習。
世出世間一切法之成就,一定要有耐心,這個東西不能操之過急,諺語有所謂「欲速則不達」,要有很大的耐心。首先,要成就自己的德行。德行的成就,決定不是別人讚歎,不是天天想盡方法去打知名度,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實的從哪裡看?小動物方面,看看小動物怎麼對你,我覺得這是比較可靠一點的方法。像我們一般居家,蒼蠅、蚊蟲、跳蚤這些東西,你住在這個地方,牠不騷擾你,就說明你跟他們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從這些地方看。從你的心地上看,你自己清楚,別人也能看得出來。你的心,一年比一年清淨。換句話說,你那個貪瞋痴慢,一年比一年減少,你心裡清淨了,是非人我少了,自私自利少了,少了就好。五欲六塵享受的少了,愈少愈好。
所以諸位要曉得,凡夫修行之所以不能成就,被什麼害了?十六個字,頭一條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害得我們生生世世不能成就。佛在經上講,「十善是厚友,十惡是冤家」。我們今天認錯了人,把冤家當作好朋友,把好朋友當作冤家,跟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結下不能分割的緣,你還有什麼出頭的日子?永遠輪迴在三途六道,出不去了。你要想脫離三界牢籠,這十六個字要連根拔掉,你才能出離。與一切人事物的相處隨緣,決定不攀緣,隨緣快樂。與一切眾生平等,和睦相處,盡心盡力的幫助別人,我們才能成就。
佛在經上說:「一切法得成於忍。」往往一些修行人到最後所謂是「忍不過」,他失敗了,他退轉了,他墮落了,他不能忍。「忍」這個字,是對一切境界。好的境界決定不起貪心,這是忍,順境不起貪戀的心,逆境不起瞋恚心;順、逆境界當中都保持著自己清淨心跟平等心。所以「忍辱」絕對不是專對逆境講的,那你就錯了。自古以來修行人被順境淘汰的不知道有多少!說老實話,順境比逆境還要可怕。
你們這些出家的同修要提心吊膽,時時刻刻防範。為什麼?有好的信徒、好的護法跟你一結上緣,常常來供養你,往往你就墮落了,那比冤家還可怕!冤家你防範他,這個你不知道防範,你對他慢慢的起貪戀之心,完了!你墮落了!我們一定要學佛。佛是怎麼教導我們?佛是怎樣處事待人接物?完全是以平等心,完全是以慈悲心,決定沒有差等。可是在實際生活行為當中,你要有善巧方便,你要圓融無礙。如果你不懂得,你學的這個佛法,死在教條當中。那些護法真的來幫助你,你也是木頭頭腦對待他,冷冰冰的對他,你不通人情!
佛法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呆板的,你要懂得怎樣去做,這是智慧的落實。那些冤家,找麻煩的,想辦法破壞你的,你要用什麼方式來對他?這裡頭有個原則,對於冤家對頭,決定不能有瞋恨心,決定不可以有報復心,要用慈悲心去感化他。他是一時迷惑,一時的錯誤,要能夠寬恕他,要能夠原諒他,不要跟他計較。他要是非常執著,我們只有退讓、只有迴避。要記住「冤家宜解不宜結」,過去生中跟這些人結的怨,過去無知,現在學佛,明白了,再不跟人結怨了。那些來找我麻煩的,是過去生中我無知,跟他結的怨,他今天來找麻煩,是理所當然,我應當要承受,絕不報復。要把這個冤結化解,這要靠忍辱,不能忍是不行的。「忍」裡頭一定要「讓」,一切都可以讓,沒有一樣不能讓的。要以布施心、供養心去讓,我們才能生歡喜心。
第四,『精進』,特別著重在「精」。世間人不錯,天天都在求進步,特別是科技,日新月異。但是他不是精進,佛法是講精進。「忍辱」是佛法修學的樞紐,「精進」是佛法成就的關鍵。所謂「精進」,「精」是純而不雜,我們今天講的「一門深入」,叫做精進。「精」是專一、專精,不但有成就,而且成就快速。而佛在大乘經教上,常常教導我們廣學多聞,到底我們是「廣學多聞」,還是「一門深入」?諸位要懂得,決定不能誤會,「廣學多聞」是教菩薩的,「一門深入」是教初學的。所以你要曉得,佛這些話對誰說的。
我們今天沒有開悟,我們是凡夫,自己一定要承認自己現前的地位,「我是凡夫地位」,你一定要接受佛陀教誨,一門深入。到什麼時候我們才廣學多聞?佛法裡面的標準,是到你明心見性;你的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破一品了,這個時候廣學多聞。所以我們懂得,「一門深入」是修定,定裡面有慧,但是以定為主。用我們平常寫的二十個字的綱領,初學的人就是以真誠、清淨、平等為主,這是一門深入;正覺、慈悲那是往上的境界,法身大士學的。如果我們沒有真誠、清淨、平等,你就廣學多聞,那是清涼大師講的話,「增長邪見」。你也去慈悲廣愛眾生,那就是「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所以我們要懂得,佛說的話哪些是對我說的,哪些是對他說的。他是菩薩,我是凡夫;他是法身大士,我是個初學。你要不搞清楚,你就會錯了。
所以一定要一門深入。我們死心塌地修淨宗法門,頭一個目標,「功夫成片」。所以修行不能沒有目的,不能沒有目標,你要是沒有目的、沒有目標,你的功夫就浪費了,古人所講「功德唐捐」。我們學的是什麼?功夫成片。達到功夫成片之後,依舊一門深入,往第二個目標上邁進,「事一心不亂」。達到這個目標,還是一門深入,再向上提升,提升到「理一心不亂」。然後才可以廣學多聞,智慧開了,一聞千悟。沒有達到這個標準,不可以廣學多聞,廣學多聞對你決定造成障礙,這個障礙在佛法裡面講叫「所知障」。真正發心修學不可以不知道,功夫用在一部經典上決定有好處。
有同學問,他說:「法師教我們一門深入,我們今天專學《無量壽經》。法師早晨講的《十善業道經》,我們可不可以聽?您講的《華嚴經》,我們可不可以聽?」在這裡我告訴大家,凡是我所講的都可以聽,不是我所講的都不可以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我所講的,我們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幫助你在這一部經上的悟處,對你學這一部經的悟處有幫助。別人講為什麼不能聽?別人的方向、目標跟我不一樣,會給你造成障礙,不能幫助你開悟,反而障礙你開悟,道理在此地。到你什麼時候真的開悟了,那就什麼人講的都可以聽,你沒有開悟的話不行。這個開悟就是禪宗裡頭的標準「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到那個時候所有一切限制都沒有了,完全解放,你自己可以作主了。當你沒有到達這個境界,我們只跟定一個老師,只學一個法門,決定正確,這才叫做「精進」。
精進之後,才有『禪定』。「禪定」兩個字怎麼講法?六祖惠能說得好,我們好懂,「外不著相叫做禪,內不動心叫做定。」這個解釋容易懂,而實際上能大師這個解釋是根據《金剛經》上來的。《金剛經》上世尊教須菩提,教化眾生的原則說了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動」,就是內不動心。六祖說的話,是《金剛經》上來的。這兩句話還是不太好懂,現代人的文化水平愈來愈低,我們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外面不受誘惑,這大家好懂,外面不會被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誘惑,這叫禪;內裡面不起自私自利、不起貪瞋痴慢這個念頭,叫做定。這個說法,大家就更容易懂了。我們眼看到外面這些色相,看到「這個喜歡看的,多看一眼;那個不喜歡看的,少看一眼」,你被誘惑了。這就是說,你已經著相。眼著了色相,耳著了聲相,喜歡吃的東西多吃一點,沒有一樣不著相;舌著味相,鼻著香相,你六根都著相了。如何能夠做到外不著相,內不起心動念,這叫禪定。
由此可知,禪定不是在禪堂裡頭面壁打坐,不是這個意思。惠能大師當年在黃梅,他在黃梅住了八個月,禪堂他一次都沒有去過,一枝香也沒坐過,他得了禪定,五祖忍和尚把法傳給他。他在哪裡修定?他在碓房裡踏碓破柴修定,不是在禪堂。禪堂天天打坐,一個也沒有得道。由此可知,禪定在哪裡修?在起心動念之處修,在六根接觸六塵之處修,真用功、真修行。大乘菩薩修行活活潑潑,我們要懂得,要在這個地方去學習。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裡頭修禪定,你才會真有成就。
定生『智慧』。後面這個般若智慧,是沒法子修的。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從禪定來的,沒有定,決定沒有智慧。世間人把聰明才智誤認為智慧,所以佛經傳到中國,祖師大德們翻譯經典,在「六度」裡頭他不翻「智慧」,他還是用「般若」,般若就是中國人講的智慧。為什麼還保持原文的音譯,不翻成「智慧」?怕產生誤會,以為智慧就是聰明,聰明才智就是智慧,其實不是的。般若裡面講的智慧,是從禪定裡頭生的。
由此可知,佛家講的智慧是兩種:一個是世間智慧,不是從禪定裡頭得來的,那不叫真智慧;真智慧一定是從禪定裡頭得來的,這叫真智慧,我們要辨別清楚。我們要求般若智慧,就不能不知道修定。我們念佛人修定的方法高明,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我們這個方法最殊勝,所以佛在《大集經》裡面講:「念佛是無上深妙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修禪定,這個諸位一定要懂得,修禪定的方法、手段不相同,目標完全相同。八萬四千法門,念佛法門也在其中,是方法、是手段。「三學」裡面,這是屬於「戒學」,都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都是修禪定。禪定得到之後,智慧就開了。學佛終極的目標是開智慧,開智慧非禪定莫屬。
禪定是我們修學的樞紐,戒律是我們修學的方法,般若智慧是我們修學的目標,總得搞清楚、搞明白。然後曉得,我們禪定怎麼修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起心動念了,趕緊「阿彌陀佛」,就修禪定了。用這一句佛號,把外面的誘惑打掉了,內裡面的煩惱也伏住了,內、外都歸結到一句佛號上,古人講:「以一念化解一切妄念。」
到什麼時候是理一心?「理一心」,這一念也沒有了,所謂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華嚴經》裡面講的「一多不二」,那是理一心的境界,這個境界現前。這個境界現前,智慧就開了,自性般若現前了。智慧開了之後,萬事萬物只一接觸就通達、就明瞭,所以這個時候可以廣學多聞了,不必老師了,「無師智」、「自然智」這個時候都現前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我們今天歸納為三藏經典,我想在這個時候頂多三個月你就全部通達了,一絲毫的障礙都沒有。為什麼?智慧開了,諸位要記住,智慧是決定要通過禪定的。我們今天的禪定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是無上深妙禪。
「無上深妙」的意義,諸位必須要記住,我們這一句佛號幹什麼的?破我們的妄想,破我們的執著。說得更貼切一點,破一切誘惑,破一切念頭,你這叫會用功。眼見色起了貪心,「阿彌陀佛」把那個貪斷掉;貪是煩惱,斷煩惱。外面是誘惑,一句「阿彌陀佛」,外面誘惑抗拒了,裡面煩惱伏住了,這個念佛叫功夫得力。功夫不得力的人怎麼樣?阿彌陀佛照念,照樣受誘惑,照樣起心動念,這就沒有法子,這是「喊破喉嚨也枉然」,這不能成就。雖不能成就,不能說沒有好處,也有好處。好處是什麼?「阿彌陀佛」的種子種在阿賴耶識當中,做為將來得度的因緣,這一生不能成就。這些理跟事,我們都必須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這一段經文,今天只把「六波羅蜜」給諸位做了一個簡單的報告,講了一半,後面還有「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這一句話是非常重要的開示,真正是自利利他,我們留到下個星期六再跟諸位報告,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