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0八集) 2000/12/1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08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這兩個星期由於澳洲那邊有一些事情,所以離開道場到那邊去辦一些事務,當然也是與弘法利生有密切關係的。明天我還要到古晉去參加那邊的佛七。這個佛七是李金友居士發起的,聽說台灣有一個團大概有六、七十個人接受李居士的接待,在那邊結七念佛,我也得要去看看。下個星期講經我一定回來,我回來參加。
順便在這裡把澳洲的狀況跟諸位略略的做一個介紹。澳洲那邊當地人對於佛法有很濃厚的興趣。這一次我們遇到一些老人,大概都是七、八十歲,當中有九十多歲的老人,身體非常健康,而且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我到那地方講演,他們都很歡喜來聽,聽了之後還要來問,問了之後還要問我。他們很想學習,這是好事情,這是說明大乘佛法的思想被大家肯定、被大眾所歡迎。我們用大乘,特別是用《無量壽經》跟《大方廣佛華嚴經》來融合各個不同的宗教,希望我們都能夠把心量拓開,能夠包容一切。
今年千禧年快到了,現在我們都積極在籌備。千禧年當中我就想到我們送什麼禮物給大眾,所以我就請楊居士寫了一個「愛」字,配上幾顆印章。這個印章也是我們現在刻的,刻了一個「神愛世人」,又刻了一個「眾神歡喜」,各個宗教都有神,眾神都歡喜。另外刻了一個大的、方形的「真誠愛心」,這四個字一共有二十四種念法,非常有趣味。這是中國的文字藝術,四個字有二十四個念法,我們都把它排列出來了。現在印出來在千禧年節日當中贈送給大眾,我們印了兩萬張,我想應該每個人都可以拿到。
社會,我們冷靜的觀察,並不安定,並不太平,眾生迷惑還相當嚴重。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不但沒有減退,看樣子好像還是在增長,這就是社會不安定的根源。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下去,天災人禍是很難避免的。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教育。而在四種教育當中,實在說,現在唯一能夠做得到的,就是宗教教育。所以宗教一定要團結,宗教家們、傳教師們一定要拓開心量,無私無我,效法眾神愛世人的精神,要把這個精神落實。
我們的目標是希望用這個「愛」字來教化世間眾生,消除一切歧視,消除一切誤會,消除一切瞋恨,希望大家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每一個宗教裡面都說到,說的話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像西方的宗教,都肯定亞當、夏娃是人類的祖先,全世界所有人類都是他們的後裔。換句話說,既然同一個祖先,當然我們都是兄弟姊妹,那又何必天天打架?又何必跟哪個過不去?在中國古老的傳說裡面,盤古開天闢地,人類的祖先是盤古,中國人叫盤古,外國人叫亞當、夏娃,我想大概是一個人不是兩個人!
我們要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人生才有意義。換句話說,我們要做一個明白人,不能做個糊塗人;明白人叫佛菩薩,糊塗人叫凡夫。說到人生的價值,真正的價值就是「捨己為人」,為一切眾生服務。中國先賢說得好:「助人為快樂之本。」這是真正懂得人生的價值。不肯幫助別人,不肯幫助眾生,這一個人活了一輩子,有什麼價值、有什麼意義?每天肯幫助別人,尊重別人、幫助別人,捨己為人,這個人快樂!
我這個月都在旅行,一般人都感覺得旅行很累。前天我在澳洲檢查身體,我自己也嚇一跳,我的體重增加了四公斤,這麼高!從來沒有到這樣的重量,六十九點八,從來沒有過。過去我去量體重大概是六十四,怎麼會這麼多!那個醫生是個印度人,他太太吃長素,他對於佛教了解很多,我們聊天聊了半個多鐘點。「怎樣保持身心健康?」我們談到這個問題。心地一定要清淨,一定要無私、無我,身體要放輕鬆,不要有一絲毫緊張,這樣你旅行就不累了。有很多人旅行感到累,我為什麼不累?心裡頭沒事,身體很輕鬆,一絲毫沒有緊張,這是大乘佛法裡面教給我們養生之道。心要淨、心要空,身要動。動的時候要輕鬆,就不會疲勞;動的時候緊張,就會疲勞、會厭倦。這個東西學了之後,我們立刻就能夠受用,就得到好處。飲食要注意衛生,決定不要過量,每一餐吃得很飽、吃得很多,決定不是好事情。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吃飯吃到七分飽就可以了,對身體健康決定有好處。
剛才我在下面,泓師告訴我,「善護三業」末後一句『善護意業,清淨無染』,要我再多說一點。本來我想這一段可以講圓滿了,可以接著往下講,既然你們大家有意思想多聽一點,我們就這個題目多說一點也好,因為這是修行的根本。
無論是宗門、教下,顯教、密教,乃至於小乘,先德都教人「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個「心」,心決定要真誠。什麼是「真誠」?清朝末年曾國藩先生在他讀書筆記裡面,將這個「誠」做了一個小註,他註得很好:「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意思跟佛法裡面所講的相同,一個雜念都沒有。什麼叫「雜念」?與心性不相應的念頭,就是雜念、就是妄念,誠就失掉了。我們世間一般人講意志集中、精神集中,那也是「誠」的意思,集中就不會散亂。「散亂」就是一般常說的,人提不起精神,這是心思散亂、心思昏沉,人顯得沒有精神。所以修行要掌握到中心,心要清淨,心裡頭不能有一絲毫東西。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幾個人能做到?可以說沒有人能做得到。能做到的,這個人是聖人,他不是凡夫。
我們怎麼辦?所以佛菩薩慈悲,佛教導我們一個方法,念佛,這就好辦多了。我們要叫心裡一個念頭都沒有,不容易。有一個念頭,不要有其他的念頭,用一個念把一切雜念打掉;用一念,這一念就是「阿彌陀佛」佛號,所以這一念叫「正念」。你心裡念阿彌陀佛,這一念是正念。可是要記住,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這個佛號是相似的正念,不是真正的正念。為什麼?我們今天是有心念佛,所以這是相似的。什麼時候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一句佛號是真正的正念,這個境界不可思議。這兩句話你們可以聽,不要去想。為什麼?不是我們的境界,想不到的;一想就變成妄想,正念也失掉了,連相似的正念都沒有了,所以不要去想它。自己哪一天入這個境界,恍然大悟:「哎呀!原來是這樣的!」
怎麼樣把我們開悟的時間提前?這是個好事情。所有一切眾生將來都要作佛,要作佛當然你一定要開悟,你不開悟你入不了佛的境界。但是要想真正開悟,最好的辦法是把心量拓開。中國古人講得好:「量大福大。」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人一定要有包容虛空法界的度量,你開悟就不遠了。一般凡夫連一個人都容納不下,看到這個人喜歡,看到那個人討厭,這不行!這度量太小。這一次在澳洲我也碰到幾個同修,我教他們,我們跟佛菩薩相處很好,我們跟妖魔鬼怪相處也要很好,跟佛菩薩一樣,你沒有這個度量不行。
佛能夠包容十法界,十法界上面是諸佛,下面是餓鬼、畜生、地獄。怎樣包容?平等的包容,清淨的包容,慈悲的包容,真誠的包容。學佛在哪裡學?就在這些地方學;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裡頭練功夫,真正將清淨平等心落實了,你才能開得了智慧。為什麼?不真誠、不清淨、不平等、不慈悲,障礙你的悟門。你為什麼會不開悟?障礙太多了。必須把障礙除掉,你自然就開悟了。
會用功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你說「我不會修」,不會修,我教你一個方法,這個方法還不是我教的,諸佛菩薩教的,祖祖相傳的,恭恭敬敬的合掌:「阿彌陀佛!」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句「阿彌陀佛」,平等了。口裡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心裡面對著這個對象,人事物,他就是阿彌陀佛。這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的心真,那就是真的;你的心妄,那就是虛妄的。說實在話,境界上沒有真假、沒有邪正,邪正真假在你的心。你的心真,一切法都真;你的心正,一切法都正;你的心邪,一切法都邪;你的心妄,一切法都妄。大乘經上常常教我們「境隨心轉」。法相宗尤其說得好,「唯識」,不承認有境界,不承認這個境界相。為什麼?「相」是所變的、是所生的;能生、能變是「心性」,這個在大乘經上講得太多太多。
學人初步要希望入門,一定要知道「一門深入」,你才能入得了門。為什麼入門這麼難?我們看看古來祖師大德的傳記,諸位看看《高僧傳》,看看《居士傳》、《善女人傳》,都收集在《大藏經》裡面,那些人學佛三年五載都開悟了,為什麼我們今天搞了幾十年,連「悟」的邊際都找不到,原因在哪裡?絕對不是我們的能力不如古人,你這樣想法就錯了。實在說,我們的方法沒有古人的好,古人的方法正確。這個方法是佛佛相傳的,祖祖相續的,我們今天疏忽了。這個方法就是「一門深入」,沒有別的。「一門」,他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我們今天這個心定不下來,好奇。
昨天回來,我在飛機上看到悟平法師在看《楞嚴經》,《楞嚴經》不是不好。我問她:「妳學什麼?」她說:「我現在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還沒有開悟,妳怎麼可以看《楞嚴經》?」他說「好奇」,完了!好奇心就完了,這不老實了,不能一門深入。什麼時候教你看一切經?開悟了。古人講「悟後起修」,開悟之後你看一切經就像過去龍樹菩薩一樣。我們在經上看到,看龍樹、看天親,三藏十二部教,人家三個月就看完了、就通達了。要悟後,真正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三個月通達。太多了!這個例子太多了。你沒有開悟,你一輩子都不會通達。
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要學老實,這個比什麼都重要。專攻一部經,喜歡《楞嚴》,專攻《楞嚴》,你就對了。一切經論裡面你只選一樣,「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世尊這一句話我們要記住。選擇經論,一定選擇適合自己程度的,適合自己修學環境,你就不難了。你學的這些經論儀規,與你自己生活環境不相應,你學起來困難。所以古大德常說,法門裡頭有易行道,易行道的反面就是難行道。適合自己根性的,適合自己程度,適合自己生活環境,叫「易行道」。所以在這個末法時期,易行道確確實實「淨土法門」;淨土法門裡面易行道,確實是「持名念佛」。
同學要發心研教,要發心講經,大好事!如果你真發這個心,不是為自己的名聞利養,真正是為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你立刻就得諸佛護念、菩薩善神擁護;你心一發,就有不可思議的感應。可是有絲毫名利心夾雜裡頭,有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夾在裡面,那就不行,感應就沒有了。古德常講,醍醐裡面不能摻絲毫毒藥,純淨的真心就有感應。你能夠一門深入,你會有開悟的一天。不悟,絕不去涉及其他的經論。經論尚且不涉入,何況這個世間其他的諸法?
我們在現在這個時代,為了挽救劫運,我們一個人的、一個宗教的力量不行,解決不了問題,要聯合世間所有一切宗教,同心協力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於是我們涉獵其他一切經教教義。在我們現在學習當中,這叫「助修」,淨土家常講的「正助雙修」。我們的淨宗是我們的正修、是我們的主科,學校念書這是我們的主課;我們要了解其他宗教教義,這是我們的副課,完全是幫助眾生的。修學賓、主一定要清楚,這樣才能得定,才能開悟。悟了以後,就像《華嚴經》的境界一樣,所有宗教的教學都是正課了,沒有助修的,全是正修。你有能力了,一接觸就通達、就明瞭,就不迷惑。
為什麼那些菩薩們行,我們不行?真正的關鍵,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勸勉同學們,真正的關鍵就是在自私自利,「我」沒有放下。《金剛經》上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四見不能破,所以我們沒有辦法跟那些菩薩比。四相四見破了,這個人就是菩薩,他沒有受過菩薩戒,他也是真菩薩;四相沒破,一年受一次菩薩戒,他也不是菩薩。經上不是講得很好嗎?「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四相裡面,這個根是我相,我們要在這裡真正用功夫。怎麼個破法?就是我常講的,破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怎麼破?起心動念想別人,不要為自己想,想這個社會、想這個世界苦難眾生,這個錯誤的念頭才能轉得過來。
凡夫,說實在話,被自私自利害苦了。你以為這個有好處?你為什麼多病?你為什麼不健康?你為什麼活得那麼辛苦?為什麼有那麼多災難?統統是從自私自利惹來的,禍患無窮。佛家講善惡,惡的根源就是「我相」。世間人對於「我」堅固的執著,不知道為人是真快樂,為眾生是真正幸福。「一切為眾生,自己生活很清苦。」那是別人講的,別人眼睛裡看到我們很清苦,我們也不吃肉、也不吃魚,娛樂場所都不去,說我們:「很可憐,很消極,活在世間有什麼意思?」他哪裡懂得,我們的意義比他深、比他廣,我們的意義比他真。他那個意思是假的,他不是真的。我們活的是真有意義,他實在講是真的沒有意義。把沒有意義當作有意義,錯誤了。我們一比的時候,我們比他健康,我們比他快樂,我們常生歡喜心,一定要懂這些大道理,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修心,我們將整個佛法歸納起來寫了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希望大家不要忘記,要把這十個字落實,你就能入佛的境界。這十個字就是凡聖心地法門的標準,與這十個字相違背的是道地的凡夫,與這十個字相應的決定是佛菩薩。「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我們在這裡下功夫。首先學到什麼?學到尊敬別人,學到愛護別人,學著幫助別人。我們過去的毛病?過去的毛病是自大、傲慢,不知道尊敬別人;看到比自己好的嫉妒,看到不如自己的瞧不起,這是大病!自己慳貪、吝嗇,不肯幫助別人,都是錯誤的行為、錯誤的念頭,我們從這個地方要把它改過來。無論是什麼人,要平等的尊敬;我們對佛如何尊敬,對於一切眾生要跟佛一樣尊敬。不但對有情眾生如是,對無情眾生亦復如是。無情眾生,樹木花草,你有沒有敬重它?你有沒有愛護它?你有沒有幫助它?你幫助它,它也回報。愛花的人,花在他面前開得特別美,回報。植物都有感應,何況是動物?
這次有幾位同修跟著我這幾天在這些地方旅行。我們一個很明顯的感觸,古晉那個山上沒有蚊蟲、沒有蒼蠅,房間燈開得很亮,門窗統統打開,沒有。我們在澳洲就有,必須要做紗窗紗門。什麼原因?古晉山上李金友居士這些人在山上六年愛護動物、愛護樹木花草,牠有回報。從前牠也有,這個例子我們從古書上看到印光大師,我們在他傳記裡面看到,印祖七十歲以後,他所居住的地方,蚊蟲、蒼蠅、跳蚤一個都找不到。別人住就有,他住就沒有。什麼原因?愛心,尊重心。你尊重牠,你愛護牠,牠也愛你。
我們澳洲那個道場,現在悟謙法師在那裡住了一年。我就問她:「功夫怎麼樣了?成績如何?」她說:「這些老鼠、蟑螂、蒼蠅、蚊蟲,比來的時候已經少了一半。」我聽了點點頭:「不錯!妳算有功夫,少了一半。希望加功用行,三年以後,希望這裡頭統統都沒有了。」真做得到,不是做不到。我們修行的功夫,從這些地方看。不是裝模作樣,從這裡看真功夫。
一定要培養真誠心,決定沒有虛偽,對任何人,別人騙我,我不騙他,要在這個地方下功夫。所以古人常說,修行從不妄語始。我們跟人講話還要瞞著,這個就不行了。為什麼?真誠沒有了。真誠沒有了,清淨沒有了、平等沒有了,所有一切都沒有了。真誠是個根源,對待任何人都用真誠心,決定不要怕別人欺負你,不要怕別人騙你,騙就讓他騙,欺誑就讓他欺誑,我們只是一味真誠,我們這一生能成就。你欺騙我,頂多欺騙一百年,不得了了;一百年之後我作佛了,十法界各走各的路。你騙我,我也騙你,你對我不誠實,我對你也不誠實,我們的菩薩道就失掉了,這個道理總得要懂,總得要明瞭。
這一段經文裡面的六句,「善護三業」六句,意業確實是大根大本。只要意業清淨,身業、口業自然就清淨了。決定不能夠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諸位要曉得,佔便宜那是真正吃虧。吃虧的人真正有福了,古人常講,吃虧是福。現在人都怕吃虧,都怕別人佔自己的便宜,這怎麼行!信佛,真正信佛,佛是大聖人,所謂大聖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的人,他教導我們怎麼會有錯誤?你真相信,你真照去做,決定有好處,不能有懷疑。
我們香港的道場,現在已經可以運作了。這個道場是一個攝影棚,做得我們非常滿意。用錢雖然也不是很多,可是我們的設備是第一流的,最好的設備。我們製作的效果,決不在一般電視台之下,我們有專業的人在操作。我們要盡量利用高科技的設備,所以我想,明年我們同學輪流,你們自己在這裡好好的去準備,每一個人錄一套帶子,每一位同修到香港去住一個星期,錄十個小時。講什麼東西,你們自己去選擇。這個錄像,一般衛星電視都樂意接受,因為你達到他的水平。
除我們同學利用之外,我已經想到,邀請香港、中國、台灣、海外這一些學者專家,只要他們樂意,我們邀請他到香港去住一個星期到十天,我們負擔費用,希望他們在我們這個攝影棚也能錄一個專集。這些老教授們對於中國諸子百家有專門研究的,我們是義務的來為他服務,給他錄專集,但是我們只有一個條件,沒有版權,有版權我們就不服務,你去找別家去。我們希望把這些中國國粹流傳給後世,發揚光大。這個錄出來之後,將來可以配音,配英語發音、法語發音、西班牙語發音,各種不同的語言發音向全世界流通,介紹中國的文化。文化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它是全人類共同的遺產,我們要有這個認知,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它發揚光大,流傳給後世。
將來能擁有這一份文化的財產,我們決定不會把它據為私有,所以我剛才講了,沒有版權。我們大量的拷貝,分送給全世界,凡是有研究漢學的學校,我們都贈送,給它做為教材,非常有意義,這是當前的一樁大好事,我們要積極去做。為什麼?真正通達諸子百家的這些學者,大概都是年歲很大了,可能都是退休的老教授。所以我想,如果我們五年之內不做,五年之後這些人可能一大半都不在了,我們想做都來不及了。所以這個事情要積極去做,希望我們同修都能有這麼一個共同理念,大家熱心來支持這一樁事情,這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大事業、大因緣,我們遇到也是希有難逢,遇到之後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把它做到盡善盡美。我想我們這一段介紹到這個地方大致上就可以了。
現在我們再看經文二十八面第四行,這是「現生成就」。在前面這個大科是「二利行」,講的「軌範具足」、「觀法常寂」,這一段自成就之後,才能夠幫助別人。這一段是「現生成就」,我們採取小科,我們用的是《金剛經》上這一句話,「無住生心」。頭一段,這是「一切無著」。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
這一段話,希望大家不能把意思錯會。這個「無著」,是不是都不要了?你要聽了,都不要了,你就聽錯了。所以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一句話說得好。什麼叫做『都無所著』?諸位一定要懂得,「著」就是「執著」,執著就是不肯放下。『國城…』這一句只是舉幾個例子。「國城」是什麼?這是講你的地位、你的權勢;你是一個國王,你是一個城主,你得到這個地位,得到這個權力,是要為這個國、為這個城市的人民服務的。如果有人比你做得更好的,你看到一定很歡喜,把這個位置讓給他,這就叫「無所著」。你要把這個位置給人,你要想想,接這個職位的人一定有能力做得很好,做得比你自己還好,這叫負責任,絕對不是貪戀權勢地位,意思在此地。
如果你聽了這個話:「佛教我無所著,好,我趕快辭職。」隨便找一個人來,能力也不行,做事也很差勁,你怎麼能對得起社會大眾?沒有人能比你做得更好的,你還是要老老實實做下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自己工作的時候,最重要的一個大事情,培養繼承人、選拔繼承人,這就是「都無所著」了。為什麼?準備交了,決不是貪戀。城鎮聚落,就是現在所講的行政上面的職位權勢。『國』,是個國家的領導人;『城』,城市的領導人;『聚落』,是鄉村鄉鎮的領導人,要懂得這個道理。
下面又舉了兩個例子。『眷屬』,這是我們現在講的「人事」,幫助你的這些人都是眷屬。「眷屬」裡頭含義很廣,在佛門裡面,我們四眾同修在一起共同生活叫「法眷屬」,現在講的是「人事」。『珍寶』是屬於物質,都是一般人所執著的、所貪愛的,不容易放下的。佛在此地告訴我們,這些東西統統不要執著。首先這就是講的「看破、放下」,你要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可以受用、不能執著,而且常常是歡喜放下。有這些財富功名地位,這是福報。福報是你累世所修的福德感召的,如果過去生中沒有修,你決定得不到。
佛教給我們,你想得財富,得財富是果報,用什麼方法才能得財富?修財布施。所以諸位要冷靜去觀察。學了佛法之後,在日常生活當中,細心觀察你周邊這些人事,仔細的看,那些得財富的人、得聰明的人、得長壽的人,你仔細去觀察,他是什麼原因得到的?跟佛講的相應不相應?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無畏布施裡面頭一條,素食。諸位要曉得,素食是無畏布施,不害一切眾生,不食一切眾生肉,果報是健康長壽。不但不食一切眾生肉,能夠愛護一切眾生,絕不傷害一切眾生,養自己的慈悲心。對於這些小動物你尚且愛牠,不忍心傷害,你怎麼會傷害一個人?對於動物、植物,你都沒有念頭去佔一點便宜,你怎麼會去佔一個人的便宜?佛在經上講,不殺得長壽,不盜得大富。「盜心」是什麼?想佔別人便宜的念頭是盜心,折福!
今天我們看到社會上許許多多得到功名富貴的人,他們用的手法不正常。絕對不是說不正常的手段可以得到功名富貴,那你就完全搞錯了。他得到的是過去生中修積的。因為他現前用的手段不正常,他的福德已經打了折扣,這叫折福;他如果用正常的手段,他的福報就更大。打了折扣了。絕對不是非法手段可以得富貴、可以得聰明長壽的,不是的。這些事情《了凡四訓》裡面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希望大家真正用心去讀、常常去讀;每讀一遍,提醒自己一次,然後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自求多福,決定不可以損壞別人,更不可以傷害社會。
在佛法當中,我們平常最常見的,就是用什麼方法來逃稅,希望少繳一點稅,多賺一點錢。這個心是什麼?盜心。你相不相信?盜心是折福。納稅是國民應盡的義務,可是現在是個亂世,我們就應當想一想,如果這個政府很賢明,確確實實給人民做了很多好事,這個納稅我們應當很痛快、很快樂。像新加坡的政府,我們不應該偷稅。為什麼?這個政府真的為人民服務。你看公共設施做得這麼好,這些設施要錢,錢從哪裡來?稅收。如果這個地區政治不是很清明的,貪污非常嚴重,稅收都落到這些人口袋裡去了,他們私人去享受,這個要是偷一點稅,也許還情有可原。偷一點稅,使自己多賺一點錢、多享受一點,這是錯誤的,這個心理是不正常的。少繳一點稅,怎麼辦?多做一點功德,替政府修福。對!這好事情,你是菩薩發心。
過去我們淨宗第六代祖師永明延壽大師,他就是偷國家的稅收。他那個時候的職位,就像現在的稅務機構的出納,管錢的。他盜國家的公款,他去放生,替國家修福。這是好事情,這是菩薩發心,這不是凡夫。所以他的果報也非常殊勝,不但沒有犯罪,國王還護他的法。所以完全看我們用的是什麼心。佛教我們布施,布施的意義在哪裡?這個政府為人民服務,我們把錢交給它,也是布施,也是做好事。你把它想通了、想明白了,你就非常高興、非常歡喜了,心安理得。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心就安了,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歡喜。所以底下這一段教給我們:
【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這裡頭文字雖然不多,這個義理很深很深。頭一句話就教給我們「布施」。而實在說,這裡頭講的六條,這叫「菩薩六度」,也就是菩薩行六個綱領。你能夠遵守這六個綱領去做,你就叫「行菩薩道」。頭一條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都無所著」。什麼都能施,國城也能布施,聚落也能布施,眷屬也能布施,珍寶也能布施,沒有一樣不能布施;眾生有需要的,我們就要幫助他。可是這裡面,布施裡最重要的是「法布施」。
通常在教下把「布施」分為三大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諸位大乘經念得很多,最常念的《普賢菩薩行願品》,經上明白告訴我們,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法布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頭那個較量也說得非常好,抵不過四句偈的布施。為什麼?四句偈真正能幫助人覺悟。一個人覺悟了,一個人回頭了,他得的那個利益功德是真實的;他缺少財富你幫助他,他得的利益是短暫的。得的是什麼?一生的利益。人要是開悟了、覺悟了,那是生生世世的利益。所以我們要知道,幫助別人最殊勝真實的利益是法布施。於是我們就明白了,三類布施是以法布施為主,財、無畏是為輔助,這個樣子正助雙修,你這個事情就會做得很圓滿,做得很成功。財布施還是為了法布施,無畏布施也是為了法布施,以法為主。
「法」是什麼?教學。我們舉個例子來講。我們建這個道場,建這個道場要用錢,出錢出力的人屬於財布施。道場建成之後,後續有護持的這些事情,護持是屬於無畏布施。道場的作用在哪裡?作用是在教學,提供給大眾在這邊做研究的工作,做教學的工作,做宣揚的工作,做修持的工作,這都是屬於法布施,是以這個為主。如果沒有教學,沒有弘法利生,財布施跟無畏布施都沒有落腳處,都落空了。從這個例子裡面,諸位細細去思惟,就懂得布施應當怎樣去做,怎樣才能把它做得圓滿。這裡面一定要觀察,它對於空間的影響、時間的影響。空間影響得愈大,功德就愈大;影響的時間愈長,功德就愈久遠。你要從這些地方去觀察,我們才知道事情應該怎麼做,怎樣做才真的是如理如法,才做到盡善盡美。
我們在新加坡,聯合新加坡九大宗教。每一個星期天,我們這個講堂請各個宗教的傳教師為我們講道。事情看起來好像是個小事,意義深遠,影響很大。我昨天回來,有一個同修送了一份資料給我,台灣的,他們也要搞宗教的聯合團結,上面寫得很清楚,是我們這裡先搞,它那邊馬上就有影響了。所以在這個世間許許多多國家地區,都會有一些影響,這是好事,好的開始。這個事情能不能做得好,完全看用心。如果還有私心在裡面,還有名利在裡面,這個事情就很難做得圓滿,很難做得好。如果沒有私心、沒有名利,這個事情會做得很圓滿,做得很成功,確確實實帶來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我們怎樣把《無量壽經》的這些教誨,把《華嚴經》的境界,真正能夠落實在我們自己生活當中,要靠我們自己認真努力去做。別人不做我們做,我們是大公無私的在做,一定會有人響應,一定會有人協助。「沒有人,找不到!人都自私自利。」放心!佛菩薩會化身來幫助你,「德不孤,必有鄰」。就怕你自己用心不正,那就沒有感應,召來的是妖魔鬼怪,將來你做起來許許多多的煩惱。那是什麼?是你的心術不正,心術正大光明,自然有佛菩薩來協助。縱有魔障,也不礙事,時間久了,那個魔也歡喜,魔也會回頭來護法了,這就是古德常講的「邪不敵正」。心正、行正,妖魔鬼怪都會被感化。你要不能感動他們,你的德行不夠,你有缺陷;真正有德行,沒有不能感動人的。
所以我們要學布施,要能捨。捨,決定不要考慮:「我捨完了,怎麼辦?」你只要有這一念,你的自私自利沒有忘掉。沒有忘掉,你捨還是有福;你布施是因,你還是會得財富,得的財富不多。如果你把「我」忘掉,你捨,所得的財富是無量無邊,沒有止境的。所以心地要清淨,一絲毫分別執著都沒有。看到應當做的事情,立刻就做,決定沒有懷疑。也不必有一個求感應的心,有這個心,這個心就是障礙,這個心就是過失,你心不清淨了。古德所說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只要我這個事情做得對,合情、合理、合法,確實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毫無顧慮去做。
第二個叫『持戒』。「持戒」在此地,就是你修布施一定要如法。這個裡頭境界也非常廣大。尤其我們生活在現代的社會,每一個地區的文化不相同,國情不相同,社會狀況不相同,風俗習慣不相同,你一定要懂得,要明瞭。我們跟人往來,布施送禮,要送些什麼東西才合適,送得人家歡喜。如果你送的東西,送去人家討厭,或者人家忌諱,你的好意反而結了冤仇,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個不能不預先想到。
布施,實在講,不在多少,要著重實用。他能用得上,是他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要用的,這是人人最歡喜的。這個不外乎,我們一想到這個,送吃的、送穿的,沒錯。吃的,他們吃的是什麼東西?我們要懂得,不是我們喜歡的別人都喜歡。我們喜歡是素食,人家不喜歡吃素食,在這些地方你就不能不考量,不能不觀察,不能不多多的去問問。可見得「持戒」這一條,也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千萬不要看到持戒,你就想到五戒、十戒,那你就想呆了。菩薩六度裡面的「持戒」,就是我們講的「如理如法」,合情、合理、合法,持戒是這個意思。真正通達人情事故,他需要的是些什麼,而且還不失時節因緣,你的布施,接受布施的人心生歡喜、心生感激。可見得這裡頭的含義甚深、甚廣。
第三個是『忍辱』。「忍辱」在此地就是耐心,你要有耐心等待。我們上一次從香港回來,乘的是國泰班機,這個班機誤點,說的是九點多鐘起飛的,結果飛機大概是有故障,在修理。問他什麼時候修理得好,他們都沒有把握。悟忍師跟我同行,就跟我說:「人家一個個都趕別的飛機去了,我們是不是也要換?」我就告訴她:「我們在這裡修忍辱波羅蜜。我願意在這裡坐一個星期,慢慢等。」結果沒有等一個星期,十一點半鐘這個飛機就起飛了。起飛很好,因為很多人都轉到別的機上去了,我們一個人坐五、六個座位。
什麼事情要學著忍耐,何必著急?世法裡頭常講,「欲速則不達」。時節因緣沒有成熟,充實自己,等待時節因緣,我們心就安了。度眾生,有些人非常著急,恨不得馬上把眾生都度盡,他那個心比佛還慈悲,有什麼用!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知道眾生時節因緣沒成熟,不能度,他們都很有耐心在旁邊等、在觀察,我們著什麼急!所以幫助別人的緣不成熟,要知道怎麼樣幫助自己,把自己的智慧、把自己的德能往上提升,「到有機會了,我會做得更好,會做得更圓滿」,這個才是對的。所以我們一分一秒都不會空過。
儒家所講的:「進則兼善天下,退則獨善其身。」無論是進、退,都在精進,都沒有懈怠。退是什麼?獨善是什麼?充實自己。有機會,幫助別人,決定沒有退轉。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要有耐心;沒有耐心,什麼都不能成就。忍耐是禪定、般若的前方便,這個「前方便」,用現在話就是「預備功夫」,你忍耐的心都沒有,你怎麼會得定?沒有定,你怎麼能開智慧?這個是要修的。
我們同修當中有一位「悟謙」,也許你們很多人都認識她。提起這個名字,大家對她都不怎麼樣,她跟你們都相處過。過去在華藏圖書館,在美國達拉斯道場、在聖荷西的道場,在此地,在澳洲,都沒有人歡喜她。這兩年我們在圖文巴買了一個地方,我叫她到山上去住。她一個人在山上,這一年算是用了功。上山的時候,我告訴她:「妳是全世界福報第一大的人。有這麼好的環境讓妳去閉關,妳不是世界上頭一個有福報的人嗎?妳能不能成就完全在妳自己了。」上山,我把她那個名字改了。她那個「千」本來是一千、兩千那個千,那個「千」像一個寶劍一樣,很利害、很會刺人,所以沒有一個人歡喜她。「這個『千』要不得,改個名字,謙虛的謙。謙虛忍讓,這個謙好,學謙虛。」她很歡喜,她果然學了。在這一年當中,她每天聽經七個小時;我們這裡講經的錄像帶,全部都拿過去了。每天聽七個小時經,每天拜三百拜佛,這是她的定課。然後她的工作,那工作量很大,確實這是過去韓館長對她很讚歎的,她一個人抵五個人,做事情的確是快,工作的時候背《無量壽經》。每天背誦多少遍,這個遍數不定。所以她的時間沒有空過。
現在你們再去看她的時候,相貌變了,聲音變了,人非常謙和,跟從前完全不一樣了,難得!一年!我說:「繼續努力,三年妳就是聖人了。」轉凡成聖。所以問題是你自己肯不肯幹!我把方法教給你,你不肯幹,那就沒有法子了。你肯幹,人確實能夠轉變,自己要有信心。她天天反省,天天改過,現在知道為什麼過去每一個地方都住不好,每一個人都討厭她,她發現了。她的動作比別人快,別人趕不上;趕不上她,就瞧不起人。她說:「錯了!」所以現在她跟人相處,過去的這些毛病就沒有了。這都是我們修行的好榜樣。
修忍辱比什麼都重要!人,每天不要看別人過失,要檢點自己的過失。可是人有個大毛病,他找不到自己過失,專門看到別人過失。有什麼辦法找自己過失?把別人當一面鏡子;看到別人過失,不要把人家過失放在心上,立刻回過頭來想:「我有沒有他的過失?」用這個方法,你才能找到自己過失。找到之後,就要反省,就要改過。一天能改一個毛病,天天改,三年你就是聖賢了,你就不是凡人了。凡人要作聖人不是難事情,難就難在你能不能夠認真改過,關鍵在此地。
果然能夠認真改過,《華嚴經》上講凡夫成佛,一生就可以做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沒有在第二生,一生當中圓滿成就,成的是圓教的佛。由此可知,成佛哪裡要三大阿僧祇劫!為什麼人家一生能成就?天天改過。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他不能改過;菩提道上進進退退,進得少退得多,所以才要那麼長的時間。悟謙她有一個長處,她對自己有信心,這一點很難得。「信為道元功德母」,她有自信心,她能成就。我們將來有沒有成就,這是關鍵的所在。有自信的人,又能夠信佛,對於佛的教誨深信不疑,這個人他怎麼不會成就?當然會成就。
『精進』是求進步。「進」是進步,可是進步上面加一個「精」,你想想這是什麼意思?「精」是純而不雜。我們常講「一門深入」,這叫「精進」,所以不可以夾雜。我這一生能有這麼一點點小成就,得力於老師嚴格的督導。我往年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精」這個字做到了。我們所聽的、所看到的,是李老師一個老師、一個形象,決定不准許我們聽其他人講經說法,這我說過多少次了,我做到了。我們所看的這些書籍,不管是佛書、其他書籍,一定要得老師同意。想看什麼書,一定要跟老師報告;老師不答應,決定不敢看。你不聽話,那就沒有法子了,你就不是精進,你是雜進,你是亂進,那不會有進步的。老師教導我們,他的目標在哪裡?目標是幫助我們開悟,他不是別的。絕對不是幫助你充實你豐富的常識,不是的,他跟世間教學不一樣。世間教學的目的是充實我們的常識,你知道得愈多愈好。佛法不是的,佛法它的教學是幫助你開悟,幫助你得定,所以跟世間教學完全不相同。你真正得定,真正開悟了,這個佛法教學才算是成績拿出來。
可是這個關鍵,關鍵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布施是放下,持戒是守法,你要有耐心;耐心最重要的,是對老師那個教導有耐心。你真守法也很快,感應不可思議;你不守法,你有懷疑、有憂慮、有疑惑,那個問題難了。不過老師實在講也非常高明,如果他發現你要是有疑、有顧慮,他對你就放棄了。換句話說,他知道你的目的不是在求開悟,你是在求一般常識,那你什麼都可以看,你什麼都可以聽,他不教你了。你真正要想修開悟,要想入佛境界,非走老路子不可,新路子沒有法子;老路是諸佛所走的,祖祖相傳,他們走這一條路,沒有第二個路子可以走的。所以一定要懂得精進,決定不能雜。
前兩天,我聽到檳城極樂寺要來找我,他們那邊要辦一個「楞嚴學院」,專門攻《楞嚴經》的。好!好事情!這也是我上一次去提到的。因為那個道場最初住持是圓瑛法師,以後是白聖法師,「這些法師都是講《楞嚴經》的,這都是你們道場的祖師。」我說:「你們應當要弘揚《楞嚴》。」我過去學經也是專學《楞嚴》的,專攻《楞嚴》的。《楞嚴經》我記得好像講過六、七遍,好!真有味道!可是很難,要沒有相當的基礎,不是容易事情。所以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要「精進」,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其他經論可不可以修?可以,不是這個時候,開悟之後再修。沒有開悟的時候,你現在都去涉獵,把你開悟的時間拉長了,本來你可以五年開悟,現在你要十年,這個道理要懂。所以諺語常講:「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一點都沒錯。我就比你們老實,所以我吃的虧就少,我聽老師教導。所以古大德他們這個經驗的確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做參考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