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  (第十二集)  1998/5/2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12

  請掀開經本第三頁,倒數第四行,還從這一句念起。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這一次在本林,跟諸位同修共同研習《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為了我們要明白,不但要明白,而且要認真努力的學習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通常我們舉它最重要的綱要,就是普賢的十願。十願,前面跟諸位略略的介紹了一些,前面七條從禮敬、稱讚、供養、懺悔、隨喜,以及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個七條是願,而且每一條裡面,都具足其餘的六條,這才是《華嚴》的教義。後面的三願,都是屬於迴向。

  迴向裡面第一條「常隨佛學」,這是迴向菩提,換句話說,學佛。今天下午李居士介紹兩位同修來看我,他們現在也在做社會福利的工作。談到佛法生活化,過去很少聽說,聽我講經,好像佛法都能夠落實在生活上,他很歡喜也很讚歎。我告訴他,佛法生活化,這個不是我說的,是釋迦牟尼佛本來就是這麼說的,我們怎麼可以把佛的功德,自己奪過來自居,這是不可以的。佛本來是這麼講的,以後的後人,他不肯這麼講,那就沒法子了。我們所講的,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原來的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說,原味,不能把佛的意思改變。

  世間一般人提到學佛,好像都感覺得怪怪的。人為什麼要學佛?好好的一個人,為什麼去學佛?似乎學佛就不太正常了,這是對於佛法產生一個很大的誤會。他不曉得佛是什麼?佛是智慧,學佛就是學智慧,學佛就是學覺悟,學佛就是學習過一個高度智慧、真正覺悟的生活,這很正常的事情,哪有什麼不正常?可見得這個社會對佛法的誤會,實在是我們沒有把佛法的教義,把佛法的原意宣揚出來。

  怎樣宣揚?一定要「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遵是遵守,修是學習,普賢菩薩是我們的榜樣。在大乘佛法裡面,諸位必須要曉得,是以三位菩薩作總綱領,普賢、觀音、文殊,這三位菩薩代表大乘佛法修學的總綱領。普賢菩薩是實踐,說到要做到,見到要做到;文殊是表智慧;觀音是表慈悲。世尊在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因為修學這三個法門,才成就無上的佛果。無上的佛果,用現代的話來說,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用無上佛果這個名詞,一般人聽到他不能理解,還是不知道名詞裡面正確的含義,依舊把它誤會成為宗教上的成就。他不知道這是自己學問、德行、生活上的成就,所以對於現代人說法,佛家裡頭的一些專門的術語名詞,不能不變成白話,以免大家聽了產生誤會。所以,迴向就是我們所希求的。迴向菩提,就是我們要追求高度究竟圓滿的智慧。

  第二是「恆順眾生」,這一條的意思很明顯,迴向眾生。為什麼要迴向眾生?這個意思前面跟諸位說過,特別在《華嚴經》裡面,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跟我們是一體,一個自性、一個真心、一個理體所變現出來的,境界雖然不一樣,體是相同的。正如同我們一個身體,我們這一個身體,如果要說這是自己的自體,大家容易懂,身體裡面許許多多細胞組織起來,每一個細胞都是自己,都不是別人,這個大家肯定。我們的指甲是自己,我們的頭髮也是自己,那自己的指甲為什麼把它剪掉不要了,自己的頭髮也剃掉不要了,不都是自己嗎?這個淺顯的道理明白之後,然後你細心去想、細心去觀察,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是自己,對自己哪裡能夠不關心?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眾生跟佛是平等的,也是一體,所以就一定要懂得迴向眾生。

  怎麼迴向?我們還是以淺近的話來說,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關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全心全力的幫助一切眾生。幫助眾生就是幫助自己,不懂得關懷眾生、不懂得幫助眾生,這個人就不知道關懷自己。世間人常講,人要懂得自愛,你自己要愛護自己;要懂得自重,自己要尊重自己。什麼是自己?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很少人懂得,很少人肯定。我們如果不涉獵大乘經教,我們也不懂。我們有機會、有緣分接觸大乘經教,正如經中所說,這是「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才有這種殊勝的機會。明白之後,我們一定要做到,對於社會要關懷,對於整個世界要愛護,而且要用平等心,不能夠厚此薄彼,這是個道理,道理要明白。事上?事上確實有遠近的差別。為什麼會有這個差別?因為「緣」不同。我們介紹《華嚴》,《華嚴經》裡面講「五周因果」,五周因果裡面,有差別因果、有平等因果。我們心是平等的,願是平等的,解是平等的,性是平等的。可是在家庭裡面,父母跟我們最靠近,這就是緣分,我們要愛護他、幫助他,當然頭一個是父母。然後到我們家裡、隔壁鄰居、鄰里鄉黨,那總是稍微遠一點。這就是緣上不平等,這個諸位要懂得,理上一定是平等的。平等跟差別不二。平等當中有差別,差別當中有平等,正所謂「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我們要這樣的修學,要這樣的弘法利生。這是迴向眾生。

  最後一條「普皆迴向」。普皆迴向是迴向自性、迴向真如;也就是說,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與自性相應這就對了。這是普賢行十個總綱領簡單的介紹。

  後面這個「德」字,我們要特別注意。這一次我們講演,講經總標題標榜的是作師、作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諸佛菩薩在九法界作種種的示現,就是給一切未曾覺悟,還在迷惑的這一個狀況之下,表演給我們看。他表演一個覺悟的人,表演一種高度智慧的生活,讓我們看到了、聽到了、接觸到了,心裡面有所感悟,能生信心,能生歡喜,希望向他學習,這就是大士之德,佛菩薩之德。西方極樂世界如是,十方諸佛世界,凡是以清淨心念佛求生淨土,他的心行必然也與普賢菩薩之行相應,我們講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這就正確了。這一句經文,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請看底下這一句,下面這一句是行願功德。

  【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無量』是形容多,確確實實是無量,沒有法子計算。無量的『行』,無量的『願』,行與願將我們整個的生活都包括在其中了。不但是這一生,包括過去生,也包括未來生,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我們生生世世所有一切的心行,兩個字包括盡了,所以上頭冠上一個無量。

  現在我們的行,「行」是生活行為。佛法裡面常常將我們生活行為,用三個字來概括,就是身、語、意,我們叫三業行為。身是身體的造作,我們講身體的動作;語是言語;意是思想、是見解。我們講起心動念,所有一切的行為,無量無邊的行為,總不出這三大類,我們稱為三業行為。這三業行為,要與普賢菩薩十個綱領,十個大願、十個綱領相違背,這個行為是錯誤的,與這十個綱領不相應,這個行為是錯誤的。如果我們思想行為,與普賢菩薩十願統統相應,縱然不能做到充分的相應,也能夠做到某一種程度的相應。或者是我們初學,某一種程度也辦不到,但是能向著這個方向,順著這個目標,那也行。雖然你還沒有走,還沒有起步,但是你的方向已經很正確了,這也算,你的行願是正確的,那就是普賢行。

  畢竟普賢行的標準是高,我們一般人的修學,實在講很難達到他的標準。他的標準也有最低的,最低的我們也達不到。那怎麼辦?我們順著方向,順著目標。哪些是方向?哪些是目標?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跟我們講的三種淨業,就是方向、就是目標。所以,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善導大師在註解裡面,特別為我們強調,要從三福修起。

  三福第一條是人天福報,有四句,第一句「孝養父母」。我們學佛的人,如果人都做不好,佛菩薩是決定沒分,學作菩薩,學作佛,先要把人做好。印光大師他老人家提倡「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我們將祖師的教誨發揚光大。好人,第一個孝順父母,經裡面的四句講孝養父母。「養」這個字好,不但要養父母之身,照顧父母晚年的生活起居,年歲大了,體力衰退了,需要人照顧,這是養父母之身。生活起居照顧到了,如果父母常常憂慮,那也是不孝,沒能盡到孝。父母對哪些憂慮?大概最難捨的就是兒孫。如果子女多,子女不和他憂慮,兒女不和;兒女都成家了,妯娌之間不和,父母也是憂慮;如果孫子多了,眷屬多了,他憂慮操心的地方就更多了。由此可知,要養父母之心,讓父母沒有憂慮,歡歡喜喜的過日子,這樁事情不容易。不但家庭和睦,親族和睦,朋友和睦,在學校念書,尊重老師,與同學們和睦,友愛同學;在社會上工作,尊敬你的領導人,對你的同僚和睦,你的父母才能夠安心。

  所以中國古時候,這一些作帝王的,為國家、為地方選拔領導的人才,他選拔什麼樣的人?選拔孝子,所謂是「忠臣出孝子之門」。他在家裡面能盡孝,被選拔出來,他對國家自然就能夠盡忠,忠孝是一體,這裡面沒有界限。世間人講孝,儒家講孝,道家講孝,大概就到這個地方,可以說很圓滿了。可是佛門裡面講孝,這還不行,你這樣做,如果以佛家的標準來說,你才做到十分之一,還有十分之九你沒做到,可是十分之一在世間人來講,那就是很圓滿了。我們看中國標榜大孝是古代的舜王,堯、舜、禹、湯,舜王,諸位在中國歷史上讀到。前面剛才講的,「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他真做到了,做得很圓滿。不但當代的人讚歎,我們後世人看到這個記錄,尊敬之心自自然然就生起。

  佛法為什麼說你沒有盡到孝?佛法明確的了解,生命是永恆的,不是一世的,有過去世、有未來世,如果你讓你的父母依舊還在六道裡面輪迴,那你是大不孝。要想父母脫離六道輪迴,怎麼辦?先要自己脫離六道輪迴,你才能幫助你的父母,你才能幫助你的家親眷屬。你自己要不能脫離六道輪迴,在佛門裡面講孝,那你差得太遠太遠了。這個就是講到要「養父母之志」,這裡面的意思很深、很廣,作兒女的能作菩薩、能作佛,對父母這個孝才算是做到圓滿。若以佛家的標準來說,一定要圓滿證得佛果,這個孝字才做到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孝道還欠缺一分,沒做到圓滿。這是佛家講孝與儒家講孝,在境界上不相同的地方。但是儒跟佛,他們的學說、他們的修持、他們的教學,都是以孝為根本,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這是相同的,但是境界不相同。

  第二句是「奉事師長」,這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肯定。我們學佛的人對佛恭敬,每天拜佛,對父母不恭敬,所以你學佛學不成。你們諸位細細想想,你學佛學了幾年、學了幾十年,依舊還是個凡夫,沒有入佛的境界,什麼原因?你一開頭就錯了。應該怎麼作法?父母在家裡是兩尊活佛,泥塑木雕的佛你天天拜他,那個活佛不拜,你怎麼學的?你怎麼會成就?這不是我教你的,這是世尊教給我們的,你的父母在家是兩尊活佛,雖然不必每一天早晨起來給父母磕三個響頭,不必要,父母也不希望你這個作法,你那個恭敬心,對佛的那種孝順恭敬的心,一定要對待父母。

  我們每天學佛的人都做早課,做早課的時候,先要禮佛、禮敬,然後誦經、念佛、三皈、迴向,做這些幹什麼?做了之後,要把這一套用在今天生活當中。父母是兩尊活佛,父母之外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佛,這就入《華嚴》境界了。父母是佛,別人不是佛,這是一般大乘講的,如果你能夠把所有一切眾生都看作佛,你就入《華嚴》境界。那一點恭敬心沒有,那怎麼行?佛是老師,老師擺在第二位,父母擺在第一位,這是佛教給我們的。現在我們看到許多家庭,父母反對兒女學佛,有沒有道理?有道理。父母看到兒女見到法師,他那個師父來了,對他頂禮膜拜,馬上供養恭恭敬敬的;父母要買一點東西的時候,那個錢是好不容易拿出去,臉色都很難看。作父母的人,「那是外頭人,你怎麼親疏都不分,父母養育你之恩統統忘掉了,外面這個和尚與你根本就不相干,說幾句話騙騙你,你就那麼相信他」。你怎麼不叫父母看到心裡難過?父母怎麼會願意讓兒女去學佛?所以父母沒有做錯,錯在哪裡?錯在法師做錯了,法師沒教;兒女錯了,兒女不懂事,不懂佛法。你每天對父母恭敬,每天對父母供養紅包,父母講「我這個兒女學佛對了」,他就勸一切人學佛,他就不會障礙了。

  每一天給父母紅包是對的,不要多,你看你們供養法師那個紅包裡面,兩塊、三塊錢可以,你每天這樣供養,不要忘記,你這就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你這就是「具足無量行願」。你學了回去不做,這怎麼行?沒做的,從明天早晨開始就要做,那你們這個經就沒有白聽了。要認真的去做,讓你這個家庭裡面,都能生歡喜心。你學佛了,一家都歡喜,一家人都學佛了,然後再勸父母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大孝。所以「奉事師長」,你的父母不會反對你去拜老師,再去學佛,不會反對。老師好好的教導你,應該怎樣孝養父母,如何友愛兄弟,能夠跟社會大眾和睦相處、互助合作,繁榮這個社會,興旺這個社會,安定這個社會,這是教學。老師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學習。

  然後再把心量擴大推展,那就是觀音菩薩的法門。諸位要曉得,前面「孝親尊師」是地藏法門,把我們的心地改良、改變,思想行為改變;再一提升,觀音法門,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慈心不殺」,培養你的慈悲心,擴充你的慈悲心。慈悲就是愛心,世間人講愛,大家都曉得基督教講「博愛」,其實「博愛」兩個字是佛經裡面的。哪一部經?就在我們這個《無量壽經》裡面。我們的歷史比基督教要早,以西方人的說法,至少也早五百多年;要以中國歷史記載來說,那要早一千多年。佛法為什麼不講「愛」?愛是感情的,所以它換一個名稱叫慈悲,慈悲是理智的,理性的愛,不是感情的愛,所以理性的愛就叫做慈悲,這是我們必須要懂得的。要培養愛心,擴充愛心,這個裡面要清淨、要平等。

  然後教我們落實在生活上,「修十善業」,一定要遵守這十個原則。身,「不殺生」,不傷害一切眾生,不但不殺害眾生,如果使眾生生煩惱,都是我們的過失。菩薩所在之處,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個道理要懂,我們要認真去學習,要把它做到。「不偷盜」,不偷盜這個裡面的範圍很廣大,在佛經正確翻譯叫不與取。物有主,有主之物,主人沒有同意,我們就不能夠拿來,不但不能夠拿來,也不能夠把它移動,如果你把它搬動了,雖然你沒有去用它,可是主人到時候要找找不到,你也叫他生煩惱,這個也不可以。所以這一條戒很不容易做到,學佛的人要從這個地方認真去學習、去做。「不邪淫」,這是對在家同修,在家同修都有夫妻,都有婚配,夫妻的結合是道義的,要有義,決定要守禮、要守法,有情有義,有恩有德。這是身體造作,佛給我們提出這三個重要的原則。

  言語最容易犯過,所以語言佛就講了四條:「不妄語」,不妄語就是不欺騙別人;「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讓人家聽到很難聽,甚至於產生誤會;第四「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誘惑別人,這一類是屬於綺語。像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一些電視、電影、歌舞,有所謂黃色的、灰色的,這一類都是佛法裡講的綺語。大家很喜歡去聽,裡面教人的都不是正法,都是破壞社會道德而不是建立,所以這些東西我們都應當少接觸,自己更不應該去做。

  第三條講意業,就是起心動念。意業裡頭一定要去學習「不貪、不瞋、不痴」。順境不生貪愛之心,逆境也不起瞋恚之心,對於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這就是不痴。不瞋、不貪、不痴。貪瞋痴叫三毒,所有一切惡法,都是從貪瞋痴生起來的,所以貪瞋痴佛家叫它做三毒煩惱。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引用現代的名詞,病毒,最嚴重的病毒叫貪瞋痴。如果內有貪瞋痴,外有五欲六塵的誘惑,這個人怎麼能受得了,他怎麼會不生病?不但身要生病,依報也隨著轉;依報是生活環境,生活環境也變得愈來愈差。

  諸位現在知道,我們現在生活的大環境,真的是一年不如一年了。生活的大環境是什麼?地球。現在社會上有許多人在說地球病了。地球怎麼病了?你看氣候反常了,災難頻繁,而且災難一年比一年嚴重,地球真的是生病了。地球怎麼病的?是我們的心不好把它搞病了。我們這個心裡頭有貪瞋痴,所以身也有病,我們的生活環境也有病,真正是佛法講的五濁惡世。以前我們念這個五濁惡世不太容易感觸到,感覺得這個世界很美好,佛怎麼說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今天我們讀這段經文,深深感覺得釋迦牟尼佛了不起,真實智慧,他在三千年前就曉得我們現在地球病了,真正是五濁的相現前了。

  我們能夠做到這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現在就要做,要認真努力去做,你念的那個佛號跟佛就有感應,像電報一樣,路就會通。我們這裡一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裡就有感應。如果你這四句都做不到,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阿彌陀佛一聲都沒聽見,當中有障礙,不通,這個電訊不通。你要把這個做到了,那就是所謂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這個做不到,一天念十萬聲,古大德講「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原因在哪裡?就在此地,我們不能不懂。你懂得了,把這些過失、錯誤改正過來,我們跟阿彌陀佛就有交通、就有往來了,念念當中就有感應。從這個基礎上,人天福德的基礎再提升,這才入佛門。

  入佛門第一個要「皈依三寶」。所以第二福裡面就說了,就講皈依、講持戒,「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現在我們同學當中,皈依三寶的人很多,但是有沒有受持?未必。我很清楚、很明白,在佛菩薩面前,佛菩薩形像面前宣誓了,做了皈依儀式,實際上有沒有皈?沒有皈。有沒有依?也沒有依。做了個形式,做了個樣子而已,這個不管用,一定要受持。什麼叫受?完全接受。接受這兩個字又談何容易。如果對於三皈依的道理,你不明瞭、你不清楚,三皈的行法,就是落實在生活當中的作法,你不曉得,你怎麼學習?三皈依的功德、利益、境界、好處,你不曉得,你又怎麼能生起歡喜心?所以三皈依的傳授,一定要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舉行三皈儀式,都是人眾很多、時間很短,沒有辦法詳細講解清楚,但是我們也有補救的辦法,我們有兩個錄音帶,現在聽說已經作成CD,音質就會更好;還有一個小冊子,這個小冊子根據錄音帶寫下來的。所以佛門的同修,無論你是已經皈依了,或者是還沒有皈依,這是我們必修課。

  我們學佛,現在有兩個小冊子,一個《認識佛教》,一個《三皈傳授》,這兩種東西是必修課,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佛教究竟是什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教要怎樣去修學?那就在三皈上。三皈,古時候的名詞「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個時候講解,大家能夠理解不會產生誤會,現在誤以為佛法是宗教、迷信,所以現在我們對於佛、法、僧三寶,就要講得格外的清楚、格外的明白。在一千三百年前,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講三皈依就不用「佛、法、僧」這個名詞,可見得說法要契機,一定要懂得契機。能大師為什麼不說佛、法、僧?我們要多想想這個道理,很可能說佛、法、僧,聽眾產生誤會,不容易理解,收不到實際上的效果。所以他老人家改了,改作「覺、正、淨」,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這個講法,我們聽起來覺得容易懂得多了,而且這三個字,都是出於自性的,不是外面的。皈依覺是自性覺,由此可知,皈依沒有皈依別人。我們每天做早晚課叫三自皈,你們不是念「自皈依佛、自皈依法」,不是皈依別人,不是皈依他,這個「自」是講的自性,佛是自性覺,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淨,自性清淨心。我們對於佛陀的教誨,怎能不佩服得五體投地!佛沒有叫我們皈依他,沒有。佛教我們皈依自,自性三寶,這個話要不講清楚,就很容易變成誤會、變成迷信。我要學佛,要跟釋迦牟尼佛學,錯了。釋迦牟尼佛說:「你要依你的自性。」釋迦牟尼佛也是依自性,我們也是依自性,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平等的,所以自性三寶比什麼都重要。

  「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這是佛法修學的三大綱領。話雖然這麼說,說得也沒錯,究竟從哪裡學起?我們確確實實是迷而不覺,起心動念是邪而不正、是染而不淨。佛教我們從迷回頭,依自性覺;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從一切污染回過頭來,依清淨心。於是乎佛教就有了三個法門,好像這一個講堂,有三個門可以進出,覺、正、淨三個門,看看自己的程度、自己的根性,哪一個門比較容易進來,你就走哪個門,不要勉強,勉強就難了。佛教裡面,諸位曉得有禪宗、有性宗;禪宗、性宗是從「覺門」入,所謂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是世間最聰明、根最利的人,才有能力修學這個法門。惠能大師講他所接引的對象是什麼?上上乘人。若非上上乘人,這個門進不去。

  過去我初學的時候,我的老師告訴我,他說:這個禪像什麼?一步登天。你有這個本事當然很好,一步就上了天,好像我們上大樓一樣,十層大樓,你有這個功夫,中國人講功夫,你從下面一跳就上了第十層,那有什麼話說,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但是你跳不上去,掉下來粉身碎骨,完了,這不是普通人能幹的。一般中下人,沒有這種根器的人,怎麼辦?不要緊有樓梯,你爬樓梯一級一級爬上來,慢一點沒有關係。教下是從「正門」入,正知正見。所以佛的門路很多。爬樓梯時間長,三大阿僧祇劫,這是講學教。

  我們現在掉在兩頭,說上根,我們不是上根,一步登天登不了;爬樓梯太慢了累死人,又不想爬。還有沒有辦法?還有,還有什麼?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從「淨門」入,修清淨心,這個好。這個實在講,你有功夫的人也行,沒功夫的人也行。你只用一句阿彌陀佛淨化你的污染,我們今天所講的精神的污染、心理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乃至於生理上的污染,我們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淨化。然後我們乘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求生西方淨土,生到極樂世界,我們的成就、我們的受用,比禪宗上上乘的人,不知道要高多少倍,所以這個法門是無比的殊勝。我們今天講的這一部經,就是這個法門,所以這個法門是諸佛讚歎,我們能夠遇到連普賢菩薩都佩服。所以這是講三皈,這三個門路我們走淨門,覺沒法子走,正也很困難,我們是抄小路走淨門,清淨心,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

  第二句「具足眾戒」,這是教我們要持戒。眾戒,眾是眾多,這個戒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不是說我們講的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比這個範圍大,那個是戒條,那個範圍很窄小。這個眾戒,戒是指什麼?佛在一切經裡面的教誡,對我們的教誨。一切經太多了,我們也沒有辦法受持,實在講我們一生當中受持一部經,依照一部經的教誡去做,就非常圓滿,尤其是這一部《無量壽經》。前面曾經跟諸位同修作過介紹,《無量壽經》就是《大華嚴經》的綱要,《大華嚴經》的精華,這個經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展開就是全部的《大藏經》,我們這是選中了精華、選中了精要,依照本經的教誨去修行,就具足眾戒了。

  「不犯威儀」,威儀用現代的話來說,禮節。世法裡面,道德的觀念、風俗習慣、人情禮節,我們要懂。尤其在現代這個時代,資訊、交通方便了,我們的活動空間大了,常常有假期就到外國去旅遊、去觀光。到一個地區,這個地區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先要打聽一下,好入境隨俗。與那個地方的人,雖然是短期相處,乃至於一兩天,也跟他結個緣,歡歡喜喜,這個歡喜緣當中,我們就把佛法送給他了。我們出門隨身都帶一些小禮物,到處給人結緣,乃至於一張印佛陀的卡片,印得很精美,這種卡片後面印上幾句經文,隨時去送給人家,這就好。念念不忘關懷眾生、愛護眾生、幫助眾生,我們這張小佛卡送給他,就是愛護他、關懷他、幫助他,使他「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要有興趣、歡喜心,我們就跟他聯繫,常常不斷的寄這些書刊、錄音帶、錄影帶提供給他。總是時時刻刻都留意,要把佛法介紹給別人。一定要從不犯威儀做起,讓人家看到我們就生歡喜心,不要讓人家看到我們就生一個討厭的心,那就錯了,要叫別人看到生歡喜。那個歡喜要認真去做,還要求三寶加持。

  我們學佛,要把學佛的成績單拿出來。成績單是什麼?成績單在面孔上,最明顯的成績單,學佛相貌變好了、身體變好了。你看看今天在我們的會堂,難得有一位韓國的老法師,他今年八十歲,一個人旅行,帶一大堆行李,身體健康,很多四、五十歲的人比不上他,這是佛家的招牌、成績。他是念阿彌陀佛的,他這次來看我,提出「信心念佛」,信心當中具足一切佛法。我們中國人講「一心念佛」,一心就是信心,如果這個裡頭有懷疑、有夾雜,就不叫信心。他這個信心,就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的六個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這叫信心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有把握,人雖然現在還沒去,極樂世界那裡已經報名、已經註冊了,什麼問題都沒有了,隨時可以去。他今年八十歲,年歲大了,對於我們這個世界,對於一切眾生,真的非常愛護、關懷,唯恐佛法後繼無人,聽說我們在此地辦培訓班,有一批年輕法師在這裡修學淨土法門,他歡喜得不得了,特地到這裡來看看我們,看到我們後繼有人,所以他往生沒有後顧之憂,他可以安心走了。我們對老法師的行持,非常的尊敬、非常的讚歎。

  從第二福再往上提升,這是第三,大乘菩薩所修的,有四句。第一句「發菩提心」,重要。《無量壽經》教給我們往生的經文,「三輩往生」、「往生正因」,在這兩品經裡面都強調,「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那我們要問,何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從前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常說:「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只有三、五個。」不成比例,原因到底在哪裡?很少人知道。他念佛念得很勤,一天念幾萬聲佛號,念珠不離手,為什麼不能往生?他「一向專念」做到,「發菩提心」沒有。雖然一天到晚還念佛,還會生氣,還會跟人吵架,那怎麼行?這個一天念十萬聲也不能往生,沒有菩提心。

  所以四十八願,大家曉得第十八願重要,第十九願也不能夠輕視;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你不發菩提心不行。菩提心是什麼?真正覺悟之心。真正覺悟了,覺悟這個世間苦空無常,這才算是真正覺悟,對於這個世間決定沒有貪戀的心了。我們活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像個旅館一樣,住在這裡時間很短,好,很好;不好,也很好,就可以了,何必去計較!幾天就要走了,有什麼好計較的?所以樣樣都好,沒有一樣不好,順境好,逆境也好,善人好,惡人也不錯,保持自己的心地清淨平等,這是菩提心。對人真誠,依照佛的教誨去做,也就是說依照佛的教誨去生活、依照佛的教誨去工作、依照佛的教誨處事待人接物,永遠保持自己心地清淨、平等,這樣就相應了。菩提心,照佛在經上所講的,菩提心的根本是真誠心。真誠心起作用,對自己就是自重、自愛,我們叫深心,真正知道自重、自愛;對待別人一片慈悲,就是關懷、愛護、幫助,對一切眾生。一定要有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是佛心。

  第二句「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普通我們講因果,種善因得善果,那你造作惡因當然有惡報,這是講善惡的因緣果報,這個意思講得淺;三福裡面深信因果的意思講得深,這個因果專門講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可是念佛這兩個字,懂得的人不多,大家聽到念佛,都是口裡頭「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叫念?這不叫念,這叫唱佛。怎麼唱佛?有口無心,不叫念佛。你看「念」,你們看看中國字,中國字有意思,很有智慧。中國這個念是今、心,你現在的心上有佛,那叫做念佛,口裡念不念沒有關係,心上真有佛。念念都是佛,你那個心裡頭的佛,從來沒有間斷過,這個人叫真正念佛人。我們常講「心裡頭的掛念」,常常念著。世間母親念她的兒女,這個念力最強,縱然兒女不孝,兒女遠在他方,作母親的人還是天天念著他、天天想著他;能夠把這一念換成阿彌陀佛,他一定就會成佛了。這個道理與事實,我們應當多多的去想想。

  心上真有佛,心裡面真正有佛法,心裡面真正想把念佛殊勝的法門介紹給一切廣大眾生,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相應。所以一個真正念佛的人,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倒駕慈航的人,乘願再來的人,不是假的是真的。到這個世間來,生為一切眾生、死也為一切眾生、生活為一切眾生、工作為一切眾生,無有一法不為一切眾生;為眾生是真正為自己。為自己要疏忽眾生,那就大錯特錯,那就是凡夫心、輪迴心,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念念為一切眾生。我們要深深相信這個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第三句「讀誦大乘」。我們這一部經是大乘經,「佛說大乘」,不需要再念別的大乘,念這一部大乘經就行了。念這一部大乘經,就是念一切大乘經,這是一切大乘經的總綱領,一切大乘經的精華。每天念,念就是接受佛陀的教誨,念一遍等於說聽佛講一遍給我們聽,佛給我們講開示,佛教導我們,我們念一遍,接受佛一次的教導,天天要念。為什麼天天要念?沒做到。不要想每一天念這一部經念討厭了,念厭倦了,天天聽佛說這些話老生常談,沒有新奇的東西;但是你要曉得,你因為沒做到,所以天天要提醒你,天天要讀誦。三天不念經,我們的毛病、習氣、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起來了,這個經不念怎麼行?每一天至少要念一遍,念了之後要記住,要懂得佛講這些話的意思。所以這一次我們在居士林能有一段長時間,我把其它地區的邀請都拒絕了,時間留到此地,將這一部《無量壽經》,細細的跟諸位同修來作一番研習,認真的去研討,好好的來學習,這讀誦大乘要緊。雖讀誦如果不解其意,那不行;不解其意,當然你就不知道怎麼作法,一定要解其意。「信、解、行、證」,不解你怎麼能做得到?一定要解其意,而後你才能奉行照做,做了以後你就有所得,佛在經上講的殊勝的功德利益,你就得到了。

  哪些殊勝的功德利益?第一個你煩惱沒有了,縱然煩惱不能完全沒有,煩惱少了、妄念少了,人變成聰明、有智慧,這就是你得了,心理上轉變了。心理轉變,剛才說了,你的容貌轉變,容貌變好了。所以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長得很美。你們跟觀音菩薩比一比,跟阿彌陀佛比一比,阿彌陀佛的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點缺陷都沒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容貌、身體心想生。你天天想貪,這個貪想多了,人的臉像什麼臉?鬼臉,貪心生餓鬼。天天貪財、貪色、貪名、貪利,那個相貌慢慢你仔細一看,鬼臉一張;瞋恚心很重的,地獄臉;愚痴的,畜生臉。你為什麼不想佛?天天想佛,我們這個面孔就變成佛的面孔了。所以諸位要想自己長得很漂亮、長得很美,你天天想觀音菩薩、想阿彌陀佛,你想上三年,你那個相貌就會像佛了、就像菩薩了,一切法從心想生。

  我們念佛法門講念佛方法講得最詳細的,叫《十六觀經》,觀想。觀想的原理,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想什麼變現什麼。所以年歲大了,為什麼不想年輕,常常想年輕他就不老。千萬不要年歲大,「唉呀!不行,老了」,老了天天想老,一年比一年老,老得非常快速。所以我們看世間人,世間一般退休的人,你仔細觀察,他在沒有退休之前,他沒有想到他老,天天忙著工作,把老忘掉了,他不太容易老,他這個老化速度很慢、很緩慢;一旦退休之後,兩年沒見面,好像二十年沒見面一樣。什麼原因?他沒事了,沒事天天在想老、在想病,糟糕了,又老又病。退休之後到哪裡去工作?天天看醫生、天天看病,苦不堪言。他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他自己不曉得,我們懂得,他那個觀念錯了,一天到晚想老、想病、想死,你說糟糕不糟糕,所以是大錯特錯。

  學佛的人,真正用功的人,年歲大,他為什麼不老?他天天想佛,佛不老;天天想菩薩,菩薩不老;天天研究經教,法喜充滿。諸位要曉得,人身體最好的營養是歡喜。世俗人不是講嗎?「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喜事格外的精神、格外的光彩,就這個道理,人逢喜事精神爽。真正要入了佛法,這個經典的義趣你要能夠體會到了,法喜充滿,一天到晚歡喜,工作量再多不知道累,不需要世間任何藥物、營養,不需要。老法師到這邊,這兩天我們想招待他,問他飲料喝什麼?涼水,他喜歡喝涼水。心地清淨,清淨慈悲,這是樣子擺在面前給我們看,老法師到此地來現身說法,表演給我們看,這個事情不是假的。佛講的這些理論、方法你去做,真有這種效果。所以讀大乘經要解大乘義、修大乘行,一定要把它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我們才能夠得真實的受用。得真實受用之後,利益眾生就方便了。

  末後一句,「勸進行者」。勸是勸勉別人,幫助別人進步;這個進步,德行上的進步、學問上的進步、能力上的進步、工作上的進步,乃至於生活上的進步。所以佛法是全面的教育、全面的教學,不是某一個局部。世間學校,你學一個科系,在整個社會裡面你只曉得一個局部,局限的,所謂「隔行如隔山」,另外一個行業你就一竅不通了。佛法不是如此,佛法是圓融的,佛法一樣通一切都貫通了。不但在佛門裡面,宗派、學術、經論你貫通了,這個世間種種事業也都通達,沒有障礙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有不少人故意去刁難,找一些佛一生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當然他沒有經驗,去請教他,看他懂不懂;去試驗他,佛都懂。我們在經論裡面看到的,譬如世尊是個王子出身的,沒有出家之前是王太子,過的是富貴人的生活;出家之後,修道、求學,沒有做過苦力的工作。有人說佛樣樣都行,萬德萬能。好!有人就問他,問他放牛。釋迦牟尼佛沒有放過牛。養牛、照顧牛,怎麼樣放牛,怎麼照顧牠?向他請教。釋迦牟尼佛就教他,怎麼樣照顧牛,怎麼放牛,大藏經還有《放牛經》,比天天照顧牛的人還高明。然後大家才點頭佩服,真有智慧,沒有學的他都知道,那學的就更不必說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所以諸位同修要曉得,佛法真的通達了,世出世間所有的學術、所有的行業,沒有一樣不通。如果你說學了佛,叫你燒個飯、燒個菜不會,你佛法不通。你學佛的人,哪裡說是不會燒飯、不會煮菜的?沒有這個道理。學佛的人,拿一件衣服,你不會縫衣服,你不是學佛的人。學佛的人樣樣都會,你學會了,你不學拿來也會,你是個真正學佛人,然後你才有能力勸進行者。「勸進行者」就是教化眾生,你才能幫助別人。你要曉得,社會太複雜,佛法講經這個場合,跟學校教學不一樣,跟社會上一般集會學術的講演也不一樣,他有他特定的對象,他們是專業的。佛法這個講演叫大講演,這裡面聽眾,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在文化上有博士學位的,還有不認識字的,都來在一堂來聽,你要講得個個人點頭,那博士點頭,不認識字的人也點頭,這不是一樁容易事情。真實智慧,我們本經裡面講的,「住真實慧,惠以真實之利」,我們自己要不親身做到不行。

  所以你學到這些東西,你懂得了,然後你要在生活當中把它做到,做到就是證果。把這些理論、方法付諸於現實,從現實裡面證明它的理論是正確的、方法是正確的,這就叫作證。也就是說佛經裡面字字句句,我們都要在生活當中去兌現,圓圓滿滿做出最美好、最殊勝的成績拿出來,社會大眾看了,他怎麼不羨慕?他怎麼會不發心來學習?我們不去找他,他會找上門來,這個就叫求學。所以佛門裡頭不招生,哪有什麼拉信徒的,現在講拉信徒,這個話我們聽到莫名其妙;只聞來學,未聞往教。真材實料,他明白了他會找上門來,我們怎麼要去找他?我們對別人展現一個好樣子,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只展示一個好樣子,讓他自動的來求學,我們不必去勸他。已經入門,要勸他努力精進,希望早一天成就,早一天參加諸佛菩薩弘法利生的事業。

  現在說「弘法利生」,在我們佛堂講,長期講經的道場還可以,在外面這個名詞講出來,真正聽得懂的就不多,所以要換一個名詞,參加「社會教學」的工作,這個大家就好懂。我們都避免不要用社會教育,社會教學,弘法利生就是社會教學,我們從事社會教學的工作,參加諸佛菩薩社會教學工作。所以諸佛菩薩在這個廣大社會裡面,他所示現的各行各業,他的身分男女老少,所謂「隨類化身」、「隨機演教」。演是表演,教是教導;表演是自己做出來給別人看,人家看了向你請教,不厭其煩為他解說、教導他,我們幹的是這個事業。出家人全心投入、全身投入,在家人實在講也不例外,也是全心投入、全力投入。這個話怎麼講?作師、作範。譬如你經商,商人的身分,這個身分是商人菩薩,菩薩作商人。你經營的事業是社會的模範、典型,你全心全力將你的事業做好,你這個事業在全世界同行事業當中的第一、同行事業當中的模範,這就是菩薩事業。不必要換身分,一定要換一個出家人的樣子,剃頭、穿長袍、搭衣,你以為這個就是學佛,那你就完全錯了,你不懂得佛法。哪一種身分要像這種身分的人,哪一個行業要像那個行業的人,這個叫菩薩道,叫修菩薩行。

  菩薩商人,是商人當中圓滿成功的人,是商人當中的典範。與一般成功的商人不相同在哪裡?在慈悲心。一般人經商成功,他是自利,他利益自己。雖然他也做一些慈善事業回饋社會,取之於社會再回饋於社會,他不是完全的,他回饋社會還要名、還要利。菩薩沒有名利,名聞利養邊都不沾,完全回饋於社會、完全做的是利益眾生。換句話說,菩薩從事於任何行業,對社會、對大眾,他是服務的,他不是在裡面去圖取名聞利養,完全是服務。可是諸位要曉得,服務裡面必定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實至名歸,那個名是別人尊敬他的,不是他自己要的。如果他自己以這個為目的、目標,那他就錯了,他是凡夫,依舊是輪迴心幹輪迴事。自己確確實實遠離名聞利養。所以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以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無一不是菩薩事業,無一不是菩薩道、菩薩行,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懂得。在大乘教學裡面,佛是希望一切眾生,個個作菩薩、個個作佛,不是佛只有他一個人作,菩薩只有少數幾個人作,不是的,他是希望全體所有一切眾生,個個作佛、個個作菩薩,這才符合大乘教。我們這一部經是大乘的極處、大乘教的顛峰,最究竟、最圓滿的法門。

  佛說完這三條之後,告訴我們,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的佛,釋迦牟尼佛曾經給我們介紹一些;現在的佛,也介紹了一些。未來的佛是誰?未來的佛就是現在的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所以佛法裡頭永遠是平等的,真實的平等。三世諸佛修學的法門,當然不會完全相同。剛才講了,有從「覺門」入的、有從「正門」入的、有從「淨門」入的,這是三個根本法;從這三條裡頭,又分出去,分枝、分岔,法門就變成無量無邊了。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到最後是三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是以這三條作基礎。正如同我們這裡建築蓋大樓,新加坡大樓很多,沒有相同的,每一個大樓都有它的風格、都有它的造形,不相同,基礎相同。這三種淨業是地基,地基一定是相同的,做得非常的堅固、非常的堅牢,這個建造物在上面才不會動搖。所以我們要曉得,《觀經》上講的「淨業三福」,是一切法門修學證果的根基。

  我們修行,說實實在在的,要跟古來大德去相比,我們差得太遠了。我們看《高僧傳》,出家人的修行;看《居士傳》、《善女人傳》,在家居士們的修行,過去的人修行,快的三年、五年,晚的十年、二十年,都有不可思議的成就。我們今天在科技、在生活富裕,比古人進步太多,為什麼我們修行落在古人的後面?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值得我們檢討。實實在在講,我們把「三福」疏忽掉了。好像蓋房子,人家蓋得成功,我們怎麼蓋,蓋半截倒掉了,原來底下沒有打地基。所以諸位你要想真正從打地基做起,從明天早晨開始,恭敬你的父母,紅包供養你的父母,從這做起,三福。我今天晚上講的這些話,要好好記住,要認真做到。

  無量行願裡面,這一句「無量行願」四個字,恐怕至少要講三次,三次三個星期,麻煩。好吧!慢慢講,不要緊。時間到了,我們念佛迴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