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講述筆記—淨土法門 立相住心 (第四集) 1988/4 美國舊金山 檔名:02-023-0004
第九面第三行,從第四看起,「暗合道妙,巧入無生」,這是說本經興起的第四個因緣。「無念與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這是大乘經,尤其是一乘經裡面常常講的,這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遠非凡夫之所能,我們確實做不到無念,實在說真正做到無念就是無生。因為不要說是六道,就是十法界都是唯識所變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心起作用,心起什麼作用?它起念頭。起什麼念頭就現什麼樣的法界,十法界都是起念頭而生的。如果我們沒有念頭,這十法界都沒有了,就是覺後空空無大千,這雖然是很高的理,很不容易做到。如果我們真正念頭都沒有了,那是不是無念?不是的,不是無念。怎麼不是無念?因為你有一個無念,還是有念,凡夫有有念、有無念都錯了。所謂無念,有念沒有,無念也沒有,有念、無念統統離開才叫無念。如果有一個無念,什麼念頭都沒有了,還有個無念,這個果報就生到無想天。四禪裡面有一層天很奇怪叫無想天,這層天我們佛教稱為外道天,他是修無想定而成功的,修到這個定他得到了無念,他因為還有無念,他不是真的無念。遠非凡夫之所能。
底下說了,「圓教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要照《仁王經》的標準,得無生法忍是在七地、八地、九地這三個位次,無生法忍有上中下三品,七地菩薩得的是下品,八地菩薩是中品,九地菩薩是上品。可見得無生法忍的地位相當之高,距離如來果位已經非常的接近,到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無念,無念無生,得無生法忍;換句話說,七地以前都做不到。何況凡夫?「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也」,聖者是講這些大菩薩們,他們都不容易做到。
「如來懸知末代罪濁眾生,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立相是建立,住心是因為你心有所住,有所安住的事情,這樣修行對我們來講實在是方便多了,容易多了,我們尚且做不到。如果假設離一切相,那是更做不到的,離相就是此地講的無念無生,你看看要到七地、八地菩薩才能做得到,哪裡是普通的人可以做到?這個我們要明瞭。這個法門就是立相,它確實指出來西方的方位清清楚楚,西方在哪裡?佛教我們觀落日,太陽下山的(落山的)這個方向,這有方向。心有所安住,西方確實有極樂世界,有依正莊嚴,這一切形相跟我們世界現前沒有兩樣,這真正是大開方便之門。
我們看底下這段,「此方便門」,是指淨土法門,念佛法門。「指方立相」,指定方位,在西方立相。像《十六觀經》裡面教我們觀種種境界相,先觀落日懸鼓、大海結冰,想這些形相。「攝心專注,即此妄心,持佛名號,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念得純熟,乃忘能所,心無所住,佛號分明,便契無住生心之妙諦」。所以淨土法門是從有到無,它這個方法真是妙極了,你不要去打妄想,不要想佛那很高的境界,用不著,你就老實用這個方法去修,修到純熟的時候自然有,這真是它的妙處。而且我們一生當中決定可以達到,所以這個法門是第一方便法門。要緊的就是攝心專注,攝心,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都攝六根」,專注就是「淨念相繼」,這是用功夫的要領。
我們念佛用什麼心念?還是用分別心念,還是用執著心念,這個容易。我們現在用的心就是分別執著,就是三心二意。三心二意跟諸位說過,三心就是阿賴耶識、末那識、第六意識,這是三心;二意就是第七識叫意根,第六叫意識,這兩個意,意根跟意識。所以常說三心二意這都是佛法的名詞,三心二意統統是妄心,不是真心。即此妄心,我們習慣了,可以說無始劫以來我們統統用的三心二意,現在就用這個心就行,就用這個妄心執持名號,你把這句名號念好。念的方法我們說過了,要領是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你只記住這九個字就行了。要真正做到,老實去念,教理懂不懂沒關係,盡可能我們懂一點。實在沒有機緣來研究不要緊,你只照這樣去念就行,你只抓到這九個字真能做到,你這一生決定成就,這個法門好就好在此地。
如果你懂得教理,懂得多,懂得透徹,對於你將來往生品位,可能會增長。你懂得少,懂得少也不能說品位低,不能講,為什麼?如果這個人死心塌地的去念,他確實一點疑惑都沒有,一點雜念都沒有,他的品位也非常之高。由此可知,就是連往生品位高下,與教理懂得多寡都沒有什麼大關係。可是如果我們要勸別人念佛,你懂得教理多,你勸人就有幫助,就有說服力。你懂得少就沒有法子,人家一問,我什麼都不懂,這沒有辦法勸別人;換句話說,可以自利不能利他。你懂得多的時候能自利又可以度眾生,這倒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大家不要懷疑,懷疑我們自己就喪失了很大的利益,這一生成佛的機會錯過了,這是真正太可惜了。
念佛,如果有人問,為什麼要念佛?這個地方解釋得非常好。我們用這一個佛名就是阿彌陀佛,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這非常要緊。為什麼?妄想雜念就是六道輪迴的因緣,妄想雜念不除,天天在那製造六道輪迴。諸位想想,每天製造六道輪迴,你哪一天能夠脫離六道輪迴?你沒有法子脫離。六道輪迴當然是無量的因緣,這無量因緣裡面總有一個最要緊的,就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緣,我們把這個抓出來。譬如說我們種瓜,瓜的最重要的因緣種子,這是它第一個因緣。除種子之外,它還要許多的因緣,它需要陽光、需要土壤、需要肥料、需要水分,很多因緣,但是,種子是它最重要的因緣。
佛告訴我們,講到六道的因緣,天道是十善、四無量心,是天道的因緣,這講到最重要第一個因緣。十善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身三善;口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口四種善業;意裡面,是不貪、不瞋、不愚痴,這叫十善業道。你要能把這十條做好,單單這十條做好,你生天就能生欲界天。欲界上面還有色界、還有無色界,那還不夠,如果再往上面去,還得要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才能生到色界天去,這是天的因,第一個因由。
人道的因素是五戒,五戒要是守好了,來生不失人身,還能得人身。這五戒裡面要講起來也很繁,不那麼簡單,不要以為五戒很容易持,不容易,每條戒都不容易。像不殺生,蚊蟲螞蟻不小心就殺死了,很不容易做到清淨。你說我不偷盜,希望佔一點點便宜,希望佔政府一點便宜,都是偷盜,想什麼方法我能把稅減低到最少的程度,也是屬於偷盜,盜心,偷盜這戒不容易持,很難。這是舉很淺顯的例子,做生意買賣,為了想多賣幾塊錢,這都屬於盜心,確實不容易做到。五戒做到了,來生不失人身。畜生道是愚痴,它第一個業因是愚痴,愚痴是什麼?真假分不清楚,邪正分不清楚,善惡是非分不清楚,把真的當作假的,把假的當作真的,不辨是非善惡,這個的確也很難,畜生道糊裡糊塗的。餓鬼道貪心,慳貪,自己有的捨不得放下,捨不得給人;沒有的天天想辦法要貪得,貪心變餓鬼。瞋恚墮地獄,嫉妒瞋恚是地獄的業因。這是我們講六道輪迴的業因。
我們想想,從早到晚我們這個妄念,是十善的妄念多,還是五戒的念頭多,還是貪瞋痴的念頭多?如果貪瞋痴的念頭多,我們所造的六道,實際上是在造三惡道。造成三惡道將來自己去享受,去變餓鬼、變畜生、變地獄,幹這個事情去了,這叫妄想雜念。可以說正如同佛在《地藏經》上所說的話,「閻浮提眾生」,是我們這個世界眾生,起心動念莫不是罪,起心動念都造的是六道輪迴的業,這個人怎麼能夠出離六道輪迴?就是修行,說老實話也是在造業。我不說別的,這兩天我聽說,有幾位同修要我給他授皈依,這授皈依皈依到哪裡去?皈依到阿鼻地獄去了。你不皈依還不墮地獄,一皈依就墮阿鼻地獄,這個事情問題很嚴重。我必須把話講清楚,我們皈依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一個法師。如果說我皈依某法師了;換句話說,你準墮地獄的意思。為什麼?你在那裡破壞三寶。
我們皈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沒有說是皈依某某人的。盡虛空遍法界的三寶都是我們的老師,所以真正皈依之後,他的心是清淨平等。不能說這是我的師父,那個不是我的師父,你在那裡把僧團分化掉了。原來僧團是一家人,你在裡面製造小黨派,劃小圈圈,你在起分化作用,這是什麼?這是滅三寶,你感情用事。今天的僧團為什麼衰敗到這種地步?蕅益大師講過,明朝末年他老人家就說了,皈依、傳戒不如法,所以僧團衰微,這是很大的一個因素。所以發心皈依的人,一定要真正明瞭皈依的意義。
皈依是你發心求佛,真正想學佛,僧團裡面等於說是有一個代表的人,這個人是代表僧團,把三皈(三皈是修學的綱領)傳授給你,給你做證明。就好像入黨一樣,上級黨部派一個資深的黨員來給你監誓,給你做見證人,你弄錯了,結果歸到他的黨了,那個麻煩就大了。所以不能搞錯,我們皈依三寶是三寶弟子,而不是某一個法師的弟子,這要搞清楚,不能搞錯。這搞錯了,我給你授皈依,你認為我是你的師父,別人不是,你在起分別執著,製造黨派,將來你下地獄了,我是先把話講清楚,我不受牽連。我講得清清楚楚的,我是給你做證明的,你不是皈依我的,這個重要,不能不清楚。
因為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已經有這個現象了,皈依,認定我皈依了某一個師父。還有許多人奇怪,皈依了好多法師,因為聽我講《彌陀經》,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你這個地方一發心念佛,西方世界七寶蓮池就有一朵蓮花,蓮花上就有你的名字。他一想我皈依了十幾個法師,有十幾個法名,哪一個名字才對來問我。我說你糟了,你去不了,為什麼?你名字太多,你沒分了。所以要曉得皈依只有一次,已經皈依的,不必再要皈依。你已經皈過依了,但是皈依的意義不懂,我在這裡講,你可以來聽,是一樣的。因為好像入黨,入黨只有入一次,不能說,好像我在台灣,我在台北黨部入了黨,台中黨部沒入,不行,到台中再去入一下,台南還得要去入一下,哪有這麼囉嗦麻煩的事情?沒有。所以,皈依一生只有一次,一次就夠了,沒有多的,不是皈依某個人,是皈依三寶,這個意義一定要懂得。
實在講皈依跟傳戒,只要傳授皈依的法師把這個道理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能依教奉行就好了。所謂是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所以哪一個法師來給我們傳授皈依,只要他講得清楚,講得明白,實在講可以不需要選擇的。嚴格的來講,皈依的師父,傳戒的師父,跟我們出家剃度的師父都不重要,完成這個儀式接引我們。真正重要的師父,是要指導我們修學的人,那個人是傳法的師父,傳法的師父在佛門裡面稱和尚,那個重要。譬如像受三皈,給我們傳授三皈,給我們受戒,給我們剃頭,我們都稱為阿闍黎,關係都沒有那麼密切。但是我要跟他學法,他要傳法給我,他指導我修行,這位法師對我關係大了,這是我的親教師。我的修行理論方法是從他那裡得來的,這位老師就是我的和尚,是我的親教師,拿現在的話就是指導教授,這個人跟我的關係非常重大。但是,這個人不一定是我的皈依師父,也不一定是受戒師父,也不一定是我的剃頭的師父。
你說我跟他什麼關係都沒有,我去向他請教,他要不教你那是不可能的,決定會教你的。不會說,你是我的皈依徒弟,我才教你,你沒有皈依我,我不教你。這個法師不要跟他學,為什麼?他將來入地獄,你跟他將來你也入地獄,這划不來,這是錯誤的,一定要曉得。現在這個流弊太大了,講的人也少了,為什麼?現在確實有些法師,他的目的就是廣收徒弟,目標是求恭敬、求供養。而且還限制徒弟不準去聽別的法師講經,不準到別的廟裡去做法會,怕徒弟被別人拉跑掉了。存這種心都是妄想雜念,都是在那裡製造三惡道,我說製造輪迴還好聽一點,簡直就是在製造三惡道,他將來不到三惡道到哪裡去?自作自受。
我們今天覺悟了,覺悟我們想出離三惡道,想出離三惡道,從今天起就不能再造三惡道了。這個諸位要知道,決定不能再造三惡道;換句話說,決定不能再去搞妄想雜念。那怎麼辦?妄想雜念想除也除不掉,修學別的法門確實很難,這個的確不是假的。縱然許多很高深的這些經典,你學習了,學得不如法還是在打妄想,還是雜念,把佛法變成我們的妄想雜念。就像我剛才講的皈依、受戒的事情,皈依之後這是我師父,那個不是我師父,這是我們的道場,那是別人的道場,你還在搞三惡道,增長你的妄想雜念,這個事情很麻煩。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註解的經題裡面也說,說什麼?修學佛法,沒有善知識指導,路子走錯了,他講的有解無行,你的理論非常通達,什麼叫無行?你遇境界轉不過來,你還是有貪瞋痴慢,你還是跟平常沒有學佛一樣的習氣。你雖然懂得的經教懂得很多,增長邪見,佛法全都變成你的邪知邪見,助長你作惡。本來你作惡還怕有因果報應,現在你作惡還有理由,這不得了,不是真正通達。如果修行對於理論方法不懂得,也沒有人指導,俗話講盲修瞎練,清涼大師不是講盲修瞎練,叫增長無明。可見得很麻煩,你看看有解沒有行是增長邪見,有行沒有解是增長無明,所以《華嚴》裡面特別提倡解行並重。唯獨淨土這個法門,縱然你遇不到善知識,你老實念這句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決定是佛知佛見。不但是正知正見,是佛知佛見,你這一生決定不會走錯路。
念得純熟這個很重要,純熟之後你的妄想雜念就沒有了。這個熟,什麼叫熟?妄想雜念沒有了,就叫熟。這個熟不是念得多,我一天念十萬聲,我一天到晚不睡覺我也念,那個並不是熟;是念到沒有妄想雜念了,這叫熟,可見得念佛很重要。念佛,真正念佛功夫得力是在什麼時候?就在起妄念的時候。宗門裡頭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妄念,妄念隨時會起來的,不怕,為什麼?你當然會有妄念,你沒有妄念,你不是佛,你至少也是高級的菩薩,低級的菩薩還有妄念,你是高級的菩薩。
所以你有妄念是當然的,你是凡夫哪能沒有妄念?妄念起來不怕,要緊的是覺,什麼叫覺?你念阿彌陀佛就是覺。我這個念頭才起來,不管這個念頭是善、是惡,不要去理會它,念頭才起來,自己立刻警覺到,第二念就換成阿彌陀佛。這就是一切念頭起來不要叫它相續,它冒出一個,第二個馬上換成阿彌陀佛,這就是覺。覺得要快,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果你覺悟遲的時候,妄念一個一個繼續下去,它就造業了,它就產生力量,就造六道輪迴。它才起一個力量還不足,第二個念頭就換成阿彌陀佛。念佛真正的妙處就在此地,就是用這一句佛號把所有一切念頭統統換過來。這句佛號是萬德洪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稱念。這個《無量壽經》,大家仔細去讀讀這個經,你才曉得它的好處,才曉得真正不可思議。
熟透了能所雙忘,昨天跟諸位講,念佛功夫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叫功夫成片,什麼叫成片?就是你這個佛號念得力了,你能夠把煩惱壓住了。換句話說,你心裡一起煩惱馬上就是阿彌陀佛,就有這個能力,隨時隨地佛號可以把煩惱壓住,你有這個功夫,這個功夫叫功夫成片。你有這個功夫就決定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這個功夫繼續不斷的再努力,念到什麼?念到煩惱真正沒有了,妄念沒有了,一個妄念也沒有,只有一片佛號,沒有妄念了,這叫一心不亂。諸位曉得,一心不亂的時候,你永遠沒有妄想,貪瞋痴慢永遠沒有了。不管在什麼境界裡頭不起這個念頭,這就是見思煩惱斷了,事一心不亂。我們念佛,一天念到晚,念一個鐘點,念兩個鐘點,偶爾還有一、二個妄念起來,都是在功夫成片的階段。或者我們念上七天七夜,還會有一、二個念頭起來,那你還是在功夫成片,沒有到一心。到一心的時候決定不會起妄念,不會有一個妄念起來。
功夫再深,所謂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就是此地講的能所雙忘,能念佛的是我,與所念的阿彌陀佛融成一片了,自他不二,理事一如。到這個境界心無所住,這住就是執著,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我法兩種執著都斷掉了。佛號分明,念不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境界是空有二邊都離了。因為你心裡面一點執著都沒有了,是離了有,心裡面一點執著都沒有了,不執著有。佛號又一句一句不斷,又不著空,空有二邊都不著。假如這個境界裡頭佛號沒有了,那著空;口裡面念佛號,心裡頭有執著,他著有。凡夫著有,二乘著空,菩薩行中道,空有二邊都不著。這個地方講的到這個境界,心無所住,佛號分明,空有二邊都不執著。
便契無住生心之妙諦,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這個。禪宗裡面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換句話說,這是用念佛的方法,念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境界就是剛才講的,理一心不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念到這種程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花開見佛。實報土到那裡去,人家就問了,我生到那邊去要多久花才開?上品的一到花就開了,中品的一天,下品生的七天,念到這個程度。所以大家要記住這個方法,要認真的去念,當我們念頭一起來的時候,立刻就換成阿彌陀佛,要換得快,要叫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念念相續。萬不可以叫妄念相續,這是真正用功要懂得這個道理。
再說,「持名念佛,入有得空」,它是從有門入,這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空是講性,有是講相,從事相上下手,到最後所得的是明心見性,這個空就是心性。「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潛是暗的,好像並不是很明顯,確實通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你只要念去,剛才講的念到理一心不亂,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確實這個法門妙極了,能證無上菩提。暗合道妙,道妙是大涅槃,佛智是大菩提,究竟圓滿的菩提涅槃。持名念佛確實能達得到,而且是穩當的達到,不但穩當而且是快速的達到,這是真正不可思議。「巧入無念」,念到純熟,乃忘能所,不就是入無念了嗎?也就是入了無生。換句話說,你看看,用這個方法一生做到七地菩薩、八地菩薩,真正辦得到的。別的方法要到這個境界難,太難太難了,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講帶業的只有這個法門,其他法門裡頭沒有說帶業的。
所以這個法門自古以來稱之為門餘大道,八萬四千門之外的一個成佛大道,它可以帶業往生。帶業往生,我們自己有信心,我們就能去得成的。《彌陀經》上講「一心不亂」,幾個人能做到一心不亂?我自己在學佛三十多年當中,我一個都沒看到,我沒有見到一心不亂的。但真正得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沒有到一心不亂的,就是功夫成片往生的,生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是什麼樣子?《無量壽經》上講的境界,《彌陀經》上講的境界,《觀無量壽佛經》講的境界,乃至於《大方廣佛華嚴經》上所說的境界,全是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裡面的依正莊嚴就不可思議,所以古德說這個經是為凡夫說的。這是佛徹底的悲心,使凡夫即身成佛,不要經太多的時間,三大阿僧祇劫用不著這麼長的時間,也不要經歷五十一個階級,不用,一生就成就,這是至圓至頓的法門。「巧入無念,即凡成聖。至哉妙用,不可思議」。
「念佛乃修行之徑路,持名又為四種念佛之徑路,稱為徑中之徑」。佛門裡面流行有個小冊子,大小乘比較,大乘是徑路。大乘裡面各宗派比較,禪是徑路,禪在大乘裡是徑路,是屬於頓超的法門。禪跟念佛比較,念佛是徑路,念佛有四種念法,實在講念佛法門有很多種的,歸納大類不外乎四大類,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這四種。持名念佛在這四種裡頭又是徑路,所以它是徑路裡頭的徑路,沒有比這個更徑了,決定成功,這是特別提倡的持名念佛。
「又本經不倡一心不亂,直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宗就是修行的宗要,說到這個地方,在《彌陀經》上,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本子是「一心不亂」,玄奘大師所翻譯的就不是用這個字,他翻的是「繫心不亂」。這兩句話,繫心容易,一心難,一心我們做不到,繫心我們可以做得到。繫心是什麼?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掛念,我們把阿彌陀佛想作我們最親愛的人,我們一天到晚掛念他,這個叫繫心,這個我們做得到。繫心不亂,梵文的原文是這樣的。所以玄奘大師的譯本他是直譯,保持了梵文原來的意思。羅什大師是意譯,完全擺脫梵文的格式,擺脫了取它的意思。羅什大師用一心不亂,有沒有錯?沒錯。如果他要是翻錯了,玄奘大師一定提出來糾正,他翻得沒錯,這裡頭有。
而且這是《彌陀經》裡面,最重要的、最關鍵的經文,《彌陀經》最重要、最關鍵的兩句話,「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兩句話是《彌陀經》裡最重要的兩句。實在我們只要做到繫心不亂就行了,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我們在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我們,當他來接引我們,首先佛光就照著我們,佛光這一照,我們罪業就消除了。換句話說,我們本來是念到繫心不亂,佛的光明一照,佛的神力一加持,馬上就把我們變成一心不亂,所以一心不亂,是佛接引我們那個時候得到的。因此,羅什大師翻得沒有錯,不能說他錯。
何況玄奘大師的學生窺基大師,是我們中國法相唯識宗開山的祖師。法相唯識的經論,玄奘大師從印度傳過來的,但是,在他手上沒有正式建立成宗派,是在他徒弟手上建成的宗派,在中國大乘八大宗之一。窺基是玄奘最得意的學生,玄奘大師把《阿彌陀經》翻出來,窺基大師發心替《阿彌陀經》做個註解,你們想想他應該選什麼本子?照理說一定要選老師的譯本。這是我們中國在人情上講,一定是拿玄奘大師的譯本來註解。他沒有,他用鳩摩羅什的本子,就是我們現在所念的本子,他並沒有流通他老師的本子。所以他老師翻的本子,現在在《大藏經》沒有單行本流通,你們哪個人曾經看到過?這在我們現在人來看不近人情,窺基大師對老師太不尊重了,沒有做到尊師重道。
其實他是真正的尊師重道,為什麼?羅什大師翻得沒錯,自己老師翻得也好,兩個同樣的好。同樣好,一個已經流通,一個沒有流通,已經流通了再加力量使它發揚光大。可見得人家一點私心沒有,人家為的是法,人家為的是眾生,沒有標榜自己,決定沒有自私自利。這也是給我們後人做個好榜樣,確實他們師徒兩人做到依法不依人。他註解鳩摩羅什的本子,玄奘大師沒有認為他是背師叛道,窺基大師也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也沒有,這是值得我們後人深深反省。古人真正是依法不依人,古人心目當中是利益一切眾生,不一定這個東西是自己的,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
現代的人私心太重,所以我學佛以來對近代人的東西都不看,為什麼我不看?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我自己是凡夫,我沒有法眼,我不能判別哪是正的、哪是邪的,我沒有這個能力。現在印刷術很發達,誰自己寫一點東西,拿一點錢,馬上就印了一大堆,就到處流通了。裡頭是正知見、邪知見我分不清楚,我只好不讀它。我讀古人的東西,古人的東西我覺得我能信得過,為什麼?它至少傳了幾百年,傳了一千多年,這麼多年代當中,多少人眼目去看它,如果它沒有價值,有錯誤,就傳不下來。它經過多少那個真正有眼光的人看過、鑒定過。
從前印刷術不發達,刻一本書不容易。我記得我我念小學,那個時候還看過木刻版本的,工人雕刻的,一塊一塊板雕刻的,我見過。我也見過他們刷那個書,那叫刷,木板用松煙(松子燻的煙),用松煙的刷子在板上刷,刷了以後用毛邊紙一張一張很費事情,一個人一天大概只能印三本書,你就想那個書的價值之高。如果諸位能看到民國初年的書,你看看後面賣書的定價,大概在民國二十年左右的時候,商務印書館《辭源》它的定價是大洋五塊,五塊大洋能值多少?在那個時候大概是四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用。普通工人,在那時候做小工的,一個月能賺兩塊錢,一個月能賺四、五塊錢就相當不錯了,他可以養家活口了。那是一部書的價錢是這樣的。
你再比率,你看豬肉那個時候一斤大概不到一毛錢,你想想看,五塊錢能買多少,大概可以買到半條豬,才曉得那個時候的書籍珍貴。從前你家裡頭有錢擺幾套書,這個家裡身分不一樣,不像現在擺古董,以前是擺幾本書,古董不稀奇,書珍貴,所以印刷流通都不容易。經過這麼多年,尤其這個經典,宋朝以前的經典都是手寫的,都是卷子,手寫的,宋以後才有摺本,還沒有訂成一冊一冊的本子。把它訂成冊的本子,差不多在明朝末年的時候,才把佛經改成一冊一冊裝訂,我們今天講線裝書。這個線裝書叫方冊本,方冊本的經書是憨山大師提倡的,那個憨山上面勇敢的敢,底下是心字,憨山,是他老人家提倡的,明末四大師之一,他跟蓮池差不多同時代的。所以佛經從摺疊的本子變成方冊,到我們現在的歷史,大概有五百多年的樣子。所以我們讀古人的書比較放心。
今人的書,我們沒有法眼,它究竟是正知見、邪知見我們不敢判斷,所以我就只好把它放在旁邊暫時不看。所以說有能力讀經書、看註解,還是看古人的比較妥當。古人東西看多了,你心裡有底子,你再看今人的東西也沒有什麼大妨礙。為什麼?你有能力辨別,他哪些地方說得對,哪些地方說得不對,不至於受害,這是讀書應當讀古書。提到讀古書我們一定又聯想到文言文難懂,這是個障礙。其實文言文不難懂,是因為你現在沒有學,所以你覺得難懂。如果你要肯學,我相信你花上三年的時間,文言文你就通達,一點障礙都沒有。何況你是中國人,你有中文基礎,所以在我相信三年決定不成問題。怎麼學?就是念。
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開的有古文班,是教古文的。古文班的學生資格,是要背五十篇古文,古文就是從《古文觀止》裡面選,選五十篇,你要能背五十篇,你就有資格參加李老師的古文班。李老師說過,你能背五十篇古文,文言文讀誦就沒有障礙,你有能力去讀它、看它;如果你要能背誦一百篇,你就有能力寫,這的確沒錯。所以我們在民國初年,小學生的作文都是文言文,我過去手上大概還有十幾本,民國初年小學生的模範作文,我留了十幾本。以後同學們這個借去看,那個借去看,借了也不回頭,我也忘了什麼人借了,現在只剩下三本,三本我不借人了,現在我手上還有三本。小學生,那是民國初年小學生的作文,現在大概大學中文系的學生,還要去查字典,這國文程度真是一落千丈,那些小學生只有十一、二歲,他們所寫的文章。
這個東西就是要多念,現在我們要不要念古文?要念。再要去念《古文觀止》?我覺得不必,讀《無量壽經》好。《無量壽經》從頭到尾一共是四十八章,就等於四十八課一樣。李老師給我們定的五十篇古文,這四十八篇就差兩篇也可以了,不能滿分,也可以得九十五分了。你能夠把這部《無量壽經》統統背過,你的古文、中文沒有問題了,中文的《大藏經》你去閱覽讀誦,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所以大家努力用上一年的時間,用上兩年的時間都值得,《無量壽經》從頭到尾把它背過,你也不要有意的去背,你盡量去念、天天去念,念熟了自然就會背。文章是最好的古文,漢朝時候翻譯的,真正標準的漢文,而且非常的淺顯,並沒有什麼深奧,生字也不多。所以希望大家好好的念這本,把它當作文言文來學習。文言文也學會了,經的利益也得到,你好好去念這個那是一舉數得,功德無量無邊,我勸大家好好的來念。我這次帶來的經本,是李老師註解的本子,他這註解註得簡單,是眉註,是自己用毛筆寫在經本子旁邊,我們把它印出來流通的,是這個本子。
所以這是講到一心不亂跟繫心不亂,我們不要懷疑,我們今天開始學的時候,只要我們真的心裡頭有阿彌陀佛,心裡面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容易,有西方極樂世界必須把經典念熟,念熟你就會常常想經裡頭的境界,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你對西方極樂世界不熟悉,你怎麼想得出來?你想不起來。所以一定要把這個經念熟。這本經比《彌陀經》更清楚、更明白,因為它沒有講一心不亂,它只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講這個一向專念。
「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故更為明確簡要」。比《彌陀經》看起來容易多了,好像標準降低了不少,我們修行起來放心了,不會擔心,恐怕沒有到一心不能往生。這經上講得很清楚,不必到一心,只要你專念就行了,一向專念就可以。「故稱淨宗第一經」,第一經是第一方便的經典,實在講這部經是最早傳到中國來的,最早傳來的。中國的淨土宗第一代的祖師,是東晉時代廬山的慧遠大師,他就依這部經修行的。因為那時候淨土宗的經典,只有這一部,《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往生論》,統統都沒有翻出來,都還沒到中國來,這部經是最早來的,最早翻譯的。
所以那時候淨土宗就是依這個經,廬山蓮社東林念佛堂,慧遠大師領導一共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往生,都有非常好的瑞相。早往生的都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後往生的,劉遺民他們往生得早,慧遠大師往生比較晚。所以,慧遠大師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劉遺民也來接引,跟著阿彌陀佛一塊,而且還跟遠公大師說,我們是跟你學的,我都早到西方極樂世界來了,你老人家怎麼這麼晚才來?還跟遠公說你這麼晚來,我比你先到。諸位在淨土祖師的傳記裡面可以看到,淨土宗十三代祖師的傳記裡能看到的,當年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往生。
「因其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這在所有一切經典,可以說沒有比這個更直截,沒有比這個更方便了。因為我們從《華嚴》裡面,的確得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不管你學哪一宗哪一派,最後統統到西方世界,最後還是要念佛,還是要往生西方世界。從什麼地方看?從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菩薩包括各宗各派,顯教、密教統統都有,而且成就都不可思議,全部都是法身大士。這五十三個人統統都是證得法身的,都是破無明證法身的,這樣的大菩薩,各宗各派統統都有。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最後統統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這是我們要值得重視的,要特別注意到的,那就是不管你修哪個法門,你修了多少時間,最後你還是到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我們不現在直接念佛就去?我們到那裡去了,我們現在同修修其他宗派的,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才到那個地方,我們見了面:老兄,你怎麼這時候才來?我已經到這無量劫了你才來。見面都認識,沒有不認識的,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都神通廣大,見了面都認識。所以這是最直截的、最方便的,沒有拐彎抹角的。
「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利濟眾生,此經為最」。這是講一切經,一切經裡頭這個經是第一,講到利益眾生,幫助眾生在一生當中究竟圓滿成佛,這個經是第一,因為它直截。今天《華嚴經》也不行,《華嚴經》也是委曲婉轉到最後才提出這個法門,不像這個經,這個經一開頭就教你念佛,就教你求生極樂世界。
末後這段,「大聖垂慈,特留此經」,大聖是釋迦牟尼佛。「經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這是本經經文,釋迦牟尼佛說的。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根據我們中國古人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十五年。西洋人算法跟我們不一樣,今天是二千五百多年,這當中差不多相差了五百年。不過這個事情不要緊,無關緊要,也用不著去考證它。實在講考證也考證不出來,你真正想考證,一定要把釋迦牟尼佛找來才能搞得清楚。釋迦牟尼佛不能找來,每個人都有根據,各人說各人的話,那沒意義,這個無關緊要,用不著,這也是佛教不太重視歷史的地方,原因在此地。因為佛法講清淨、講平等、講慈悲,講清淨心能生智慧,就講這些,所以這些實在講用不著去爭執。但是,不管是中國記載,是西洋記載,我們現在都屬於末法,都是二千年以後的,都屬於末法。
末法後面佛法就滅了,世間就沒有佛法了。佛經之滅,第一部滅《楞嚴經》,這在《法滅盡經》裡面佛就說,第一部是滅《楞嚴經》。《無量壽經》是最後滅,這是特別的慈悲,一切經統統都滅了,沒有了,這個世間還有《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經》,最後還留一百年,在最後一百年當中,佛的經典只剩下這一部了,如果有人能夠遇到,依照經典教訓去修行,他還是能往生。能隨意所願,他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他想生天他可以生天,他想得人間福報他也可以得到,他想往生他可以往生,隨意所願,可見得這是佛的真正慈悲。底下說,「又法滅盡經中,亦具無量壽經,最後入滅之說」。《楞嚴經》先滅,第一個滅就是《法滅盡經》中所說的。
「今於末世,濁惡彌深,眾根愈劣,垢重障深,惡浪滔天,毒焰遍地,世尊垂慈,仍特留此經以作慈航。正顯本經興起之勝緣,持名法門之妙用。佛恩深重,粉身難報」。這是講到這部經興起的因緣,又與一切經不一樣,我們真正了解佛說這個經的因緣,你才知道佛恩德之大。因為任何一部經典、任何一個法門,我們一生的修行不一定能成就,這是真的,千真萬確的事實,依這個法門一生決定得度。我們看到許多人,這是事實擺在我們面前,無須要強辯的。我們看到許多人念佛預知時至,什麼時候走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個多月以前就知道,二、三個月前知道的都很多,走的時候沒有害病,清清楚楚,坐著走的、站著走的。這個事實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再不相信,那真是愚不可及了,那太愚痴了。
倓虛老法師是近代的高僧大德,真正了不起的人,他一生當中,看到坐著走的、站著走的、預知時至的,他看到二十多個,他親眼看到的,聽說的那就太多了,那是他自己看到的。在《念佛論》裡面,後面舉的三個例子,那個一點都不假。第一個例子修無法師,修行的修,有無的無,是在東北的時候。東北的佛教倓老的貢獻很大,那個時候沒有人到那邊弘法,他在那邊建了好幾個寺廟,在那邊弘揚佛法。他的記載,在東北的極樂寺,極樂寺是他建的,建成之後他發心在那裡傳一次戒,請諦閑法師做得戒和尚,他是極樂寺的住持。當時當家師(監院)是定西法師,以後定西跟倓老都到香港去了,他們兩位都是在香港圓寂的。在開戒的期間當中,修無師就到他廟裡來發心幫忙,修無師也不認識什麼字,過去沒出家是做泥瓦匠出身的,做小工,做泥瓦匠生活非常的清苦。所以他也沒念過書,也不認識字,出家之後聽說念佛好,他就老實念佛,傳戒期間他來發心,來修福,幫忙戒壇。
經過人給他引薦,見到倓老法師跟定西法師,老和尚就問他,你能做什麼事情?他說我願意在戒期當中照顧病人。大陸上傳戒五十三天,受戒的人得傷風感冒是免不了的,需要人照顧,煎藥、照顧他們,他發心做這個工作。所以老和尚非常歡喜,因為需要很多人幫忙,就分配他工作。沒有過幾天他找到老和尚,他要告假,他要走了。倓老是很有修養,當然也是不痛快了,有始無終。定西法師心直口快,他馬上就要罵人,他說你這個人太沒有恆心了,你既然發心,戒期實在講頂多兩個月,你既然發心來幫忙就幫到底,戒期傳完你再走也不遲,為什麼來了沒幾天就想走?他就說了,他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這兩位老和尚一聽就呆了,這不能阻擋,這不可以阻擋了。就問他你什麼時候去?他說不出十天,請老和尚慈悲給他準備兩百斤柴火,給他火化用。說完了他就回到自己寮房去,這在戒壇是很稀有的事情。可是到了第二天,修無法師又去找老和尚,他說老和尚,我今天就要走了。老和尚怎麼辦?趕緊匆匆忙忙準備,在後院打掃一間房間給他搭個舖,叫他好打坐。他就要求能不能請幾個人幫忙他念佛,送他一程?你想想看,送他的人一定很多,大家說這個人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好好的一點病也沒有,我們看他怎麼往生,所以助念的人就很多。到這個時候了,修無師在臨時搭的床上盤腿一坐,跟大家告辭,他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請大家念佛送他一程。
送他的人就說:修無師,你今天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是好事情,過去往生的那些人,都要留個偈子、留幾首詩給我們做個紀念,你也不能例外,也得留幾句話給我們做紀念。修無師就說,我很苦惱,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我也不會作偈子,但是,我有句老實話告訴你們,「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說完之後叫大家念佛,念了十五分鐘他就走了。以後諦閑法師來看到對他非常讚歎,這修無師清清楚楚,他又沒有害病,走得這麼痛快,這麼自在。這是講一位出家人念佛往生的故事,倓老法師、定西法師親眼看到的。
他後面還舉了三個人,有兩個是兄弟兩個人,男居士,有一個是女居士。你們在《念佛論》裡面好好去看看,都是預知時至,走的時候自在瀟灑,沒有一點痛苦,腿一盤一坐,念佛十五分鐘就走了,這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這個法門的成就,我們要不相信,那有什麼法子。那些人能成就,給諸位說,我們人人都能成就,問題就是你信不信。你要說你信了,我說你沒信,你為什麼沒信?修無師說得好,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你說我們信了,你沒有去做,你不是真信;真信的人,一天到晚是把阿彌陀佛當作自己最親的人,在那裡想念,那是真信了。一句阿彌陀佛決定不間斷,口裡斷了,心裡不斷,那叫真正相信。信了,信了又不念佛,信了還打妄想,信了還搞貪瞋痴慢,這是假的,這不行。
為什麼?我們將來往生至少要跟人家一樣,不能站著走,也應該坐著走。如果害病躺在床上,那我們對那些人就慚愧了。人家是站著走、坐著走的,我們是躺著走、病著走,很難為情,不如人家了,要做到這點。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別的都不求,求我走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求我走的時候預知時至,沒有病苦,我只求這樁事情,其他的什麼都不求。為什麼?病苦走的時候就靠不住,就不能保險,縱然有人給你助念,都很難。你最後的一念是不是阿彌陀佛,自己沒有把握,別人看不出來,不見得可靠。像預知時至,沒有病走的,那是千真萬確,決定一點都不必懷疑了,那是真去了,這才是我們一生努力的第一個大目標,其他都是假的。這樁事情是真的,我們能把這個事情當真,認真的去辦這個事情,這才叫信淨土,才叫做信阿彌陀佛。
到此地我們把這部經,講經的因緣說完了,底下一章是講本經的體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明天我們來研究體性。所謂體性就是這部經理論的依據,理論依據明白了,這個經就可信了,我們對它就不會懷疑。為什麼?有理必定有事,所以體性是講理論的依據。好,謝謝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