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要解  (第四集)  1985/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01-007-0004

  請掀開第九頁,第三講「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經文從「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個一大段的經文。前面介紹了序分,從這以下是本經的正宗分。「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福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信願為前導,持名為正修」。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瞭,有些學佛的同修對於淨土往往產生許多的誤會,認為念佛法門裡面不修智慧,佛門般若智慧是最重要的,念佛人不求智慧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因為佛在本經裡面告訴我們,我們所求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假如不求智慧怎能得無上正等正覺?只要能夠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換句話說,他一定是要求智慧,不求智慧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信與願都是屬於慧,對於這個法門信不過,生不起願心,都是缺乏智慧,或者我們講智慧不足。而持名正是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信願是善根、是慧行,持名是福德、是福行。

  現在大師是講往生,這部經最大的作用就是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池大師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完全看你有沒有信願,真信切願必定往生。往生之後,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品位高下就看你念佛的功夫淺深,你念佛功夫深,往生的品位就高;念佛的功夫淺,品位就低,品位高低完全在持名。這是我們應當覺悟的,這個世間人生苦短,世事無常,這是要覺悟的。以忉利天人的眼光來看我們,忉利天一晝夜是人間一百年,忉利天要是看我們人間真是可憐,人生百歲也是朝生暮死,所以一定要覺悟,一定要求生西方,那麼信願持名是我們一生當中唯一的大事。

  「信願為前導,持名為正修」,這也是念佛法門裡面重要的綱領。「持名時」,這底下要特別注意的,我們怎樣念才相應。「持名時,心如佛」,這是要緊的事情,心要與佛的心相應。「言如佛,行如佛」,這樣身口意三業都能與佛相應,「則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念佛怎麼不相應?不相應就是口裡念的這句阿彌陀佛,身口意三業都不相應。什麼叫相應?什麼叫不相應?南無阿彌陀佛是皈依無量覺,我們念這一句皈依無量覺,我們心裡還是迷惑顛倒,口裡面還是人我是非,這就是不覺,身口意都不覺與無量覺不相應,這樣念法就是古人所說的「喊破嚨喉也枉然」。念念要覺而不迷才有用處,果然念念覺而不迷那就念念見佛。

  「故經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是現在,當來是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這是指當來,沒去之前是講現前,當來見佛當然不成問題,現在呢?現在見佛,憶佛念佛,必定見佛,這也是我們在功夫上的一種勘驗。這幾句都是念佛非常重要的綱領,要牢牢的記住。

  這段經文裡面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先講「依報妙」,依報就是生活環境。「經云: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什麼叫苦?什麼叫樂?我們看底下這個解釋。先總說「無眾苦」。在我們這個世間苦處太多,說之不盡,佛講經的時候把一切苦歸納為三大類,就是「苦苦、壞苦、行苦」,這三大類把一切苦包括盡了。苦苦,後面的「苦」字是名詞,前面這個字是動詞,是動詞是形容詞,這裡面又把它分成八大類,所以我們常常講八苦交煎,八苦就是講的苦苦。三苦的範圍比八苦要大,三苦裡頭包括八苦,八苦不包括三苦。第一是生苦,生之苦是大苦,我們都忘掉了,所以人實在是非常的健忘。佛在經裡面給我們說得非常詳細,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是因緣和合而來的,我們自己神識是「親因緣」;我們向人道攀緣,起了這個念頭,攀緣了,這是「所緣緣」;攀緣而沒有間斷,這是「無間緣」;父母是我們的「增上緣」,所以在「四緣」裡面前面三種緣是屬於自己,父母只給我們作增上緣而已。

  從投胎,神識入胎,入胎就苦,經上形容神識在入胎的時候叫胎獄,那個苦跟地獄沒有兩樣。小孩在母親肚子裡面,母親喝一杯涼水,小孩在裡面感覺到像寒冰地獄一樣,喝一杯熱水像在八熱地獄一樣,苦不堪言,那十個月是受罪,所以十個月胎獄再出生下來之後,他前生的事情都忘得乾乾淨淨,這就是太苦,假如沒有這些痛苦,他前生的事情應該記得,所以我們一般人出生之後,對前生的事情都不記得了。這種情形我們可想而知,因為我們仔細去觀察,有很多小孩非常聰明,害一次大病之後也許就變成白痴,記憶力就喪失了,我過去有一位老朋友的小孩就是如此,一場大病害了之後就傻傻的、呆呆的,就變成低能,非常聰明的人,那麼那是病苦。佛講的生苦跟死苦是最大的苦,任何病苦都比不上,所以都忘得乾乾淨淨。也有極少數的人生下來之後記得前生的事情,這是什麼原因?給諸位說,這叫奪胎,他沒有受這十個月胎獄之苦,受十個月胎獄之苦的是另外一個人。這個小孩一出胎就死了,另外一個靈魂、一個神識,不是他,他看到這個身體就鑽進去了,就奪過來了,所以他沒有受十個月胎獄之苦,這樣的情形他能記得前生的事情,為什麼?他沒迷,他沒受過苦,這是很少數的特殊情形,確實有這個情形,叫奪胎。

  坐胎也不是容易事情,找哪個人做父母也不是隨便找的,你要跟他沒有緣就不能聚到一起。佛講中陰身,中陰身是迷迷糊糊的,看到外面空間就像大霧一樣,又黑暗是又看不清楚,哪個地方有緣分他就看到那裡有光明,他循著那個光明他會去找,緣分。那麼光的色彩、大小都不一樣,這就是六道的差別。以人道來說,佛跟我們講了最顯著的四種緣,報恩的、報怨的、討債的、還債的,如果沒有這四種緣不來。你看有很多人家境非常好,非常富有,想兒女他老不生,沒有錢的人家他不喜歡兒女偏偏來,來了好多個,不能做主宰,全是緣分,縱然今天科學發達有試管嬰兒,還是緣分,沒有緣分還是不來的。說穿了人與人間就是這四種緣,最親密的就做一家人,父子、兄弟、夫婦就搞成一家人,緣稍微疏遠一點就是親戚朋友,再疏遠像同事,關係愈來愈遠,總而言之,統統都是有關係的,沒有關係不能聚集在一起。學佛的人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善緣也好,惡緣也好,惡緣你要丟掉丟不了的,總而言之一句話,要把這些善緣、惡緣統統轉變為淨緣,這就好了,這就是佛法裡常講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你自己先要覺悟,只要有緣就能夠度他,就怕的是沒有緣,沒有緣,佛來了也無可奈何,經上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只要有緣就可以度,善惡緣都一樣。這是生苦,我們要覺悟。

  第二是老苦,老苦與病苦我們能夠看得到,也能夠體會到一些。你看到老人、病人多可憐,看到他們現前在受這個苦,心裡馬上要覺悟,這種苦轉眼之間就輪到自己。你能不老嗎?你能不病嗎?老的時候什麼毛病都來了。所以看別人要馬上回光返照想自己,幾十年光陰一剎那就過去了,我二十三歲到台灣,一轉眼,現在六十歲了,想想當年到台灣就像在昨天一樣,三十多年一剎那,還有個三十年嗎?再有三十年我差不多一百歲了,不可能。所以我們仔細去想想的時候,想想過去再想想未來,實在可怕,這是事實。修道得要好好的修,要如法的修,如果不如法,縱然出家還是免不了老苦、病苦,要覺悟,要真正覺悟。古德告訴我們念佛人如果有病了,不管是大病、小病,只要一有病了,馬上就一心一意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必找醫生,也不必吃藥,這個時候什麼念頭?就想去,趁這個機會想走。如果你在這個世間的壽命還沒盡,你念幾天佛就好了,身體好了,沒病了,如果壽命盡了正好往生,所以一個真正念佛人無憂無慮。二六時中什麼要緊?一句阿彌陀佛要緊,執持名號。

  第四條,死苦,死是最大的痛苦,佛在經典上舉比喻跟我們說,他說人,神識,我們俗話講靈魂,離開我們身體,這個叫死,猶如生龜脫殼,把活的烏龜的殼拔下來,這是形容我們第八識離開肉體就像這樣的痛苦,這在前面說過,我們這是相信聖言量。所以死是大苦。生老病死,六道裡面的眾生各個都有,誰都逃不了,上自帝王,下至庶民,這是一律平等的,哪個人沒有生老病死?一律平等,各個人都有,這是講我們身體之內的。

  身外的有求不得苦,凡夫在世間都有所求,求有求不得,縱然得到了,得到了又苦,得到又怕失掉,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時候想求,求得到又怕丟掉,總是憂慮,總是沒有快樂的日子。其次是愛別離苦,無論你喜歡的人或者喜歡的物,都不能常常在一起,中國俗話說「恩愛夫妻不到頭」,這句話要拿佛法的眼光來看有一點道理,為什麼?愛別離苦。後頭有一個怨憎會,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對頭希望早一點離開偏偏不離開,像這些我們在生活當中都能夠體驗得到,只是程度上有淺深的差別,都能夠體會得到。一定要覺悟,這個世間沒有值得我們留戀之處,即使學佛了,我們講的要普度眾生,如果你要貪度眾生的相還是苦。我們想要怎樣去建一個道場,我們先有求,求不得苦,集合起這些志同道合的再建一個道場,這我都見到過的,李老師跟我們講過,大家剛剛在建道場的時候各個都是菩薩,這是同心同力、出錢出力來建,道場建成之後,各個都變成羅剎,為什麼?爭權奪利,道心都沒有了,我們看得太多了。

  這個世界眾生是可憐沒錯,他沒有福報,如果真正有福報,諸佛菩薩為什麼不來?像中國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隋唐的時候,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菩薩?那麼多的高僧大德?那麼多的叢林寺院?眾生有福報。一個寺廟住幾千人,他不打架、不吵嘴,沒有一個爭權奪利的,都是心在道上,多少這些祖師大德都是佛菩薩再來的,有些身分暴露了我們知道,還有絕大多數的身分從來沒有露過,我們就不曉得了。一般大家都知道的永明延壽大師,今天悟明法師跟我們談話常常提到的,是阿彌陀佛再來,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傅大士跟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寶誌公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豐干和尚也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是大家曉得,比較上著名一點的,沒有露身分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近代印光法師大家也曉得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

  現在人就是業障重沒有福報,別人的業障重沒福報我們不要去理他,首先反省自己有沒有業障、有沒有煩惱。我跟大眾在一塊,我嫌不嫌別人,我跟大眾在一塊看到這個也不滿意那個不滿意,不是別人不是,是自己的業障煩惱太重。古人那麼多在一起住,每一個人不看到別人過失,他看自己過失,所以大家就能相安無事,如果我們把眼光調轉頭來專看別人的過失,那怎能共住?不能共住。你的家庭能不能興旺就看你的家庭能不能和合,團體、寺院,乃至於國家、世界,統統一樣,一個道理,人人都能夠反省,都能夠責備自己,都能夠體諒別人,自己有福了,你家庭有福了,寺院有福了,眾生有福了。所以佛門裡常說學佛要發願,要有度眾生的願,不能有度眾生的欲望,不能有這個念頭,什麼事情都是因緣自自然然成就的,沒有一絲毫的勉強,這才是正法。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要怎樣做怎樣做,那這裡面就有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統統都來了,到後來西方世界也去不了,還是六道輪轉,所以這個得失利害我們自己要看得清清楚楚。

  前面這七種是果報,後面這一種是因緣,果裡面有因,因裡面有果,所以生死輪迴就永無休止。「五陰熾盛,煩惱逼身心故」,這是五陰熾盛苦。五陰是自己內裡面的,色受想行識,自己生煩惱,在一切境界裡面分別執著妄想,製造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製造這麼多苦,你要想離開這八苦(就是苦苦)只要把一切的分別執著妄想息掉,這八苦就沒有了。苦苦在三界裡頭只有欲界有,欲界裡包括六層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再包括阿修羅道、人道、地獄、餓鬼、畜生,這統統是欲界,欲界裡面有苦苦,欲界這三種苦都有,苦苦、壞苦、行苦統統都有。

  第二類是壞苦,「樂是壞苦,不久住故」。樂是享受,享受固然是樂,但是不長久,到它變壞的時候你就感覺到苦。譬如做官的,現在民主,選上了,地位得到了,很樂,大家都來奉承你,任期滿了,下台了,苦了,沒人再理你了,社會非常的現實,諸如此類的就叫做壞苦。色界天人沒有苦苦,因為他將欲界裡面最重的五欲(財色名食睡)統統離開了,他都斷掉了,所以前面這八種苦他沒有,但是他有壞苦。因為他還有身體,他有色身,他那個色身是化生,不會害病的,也不老,所以雖然有身體,他沒有病苦、沒有老苦,也沒有生苦,他生是化生不是胎生,所以他沒有這些苦,但是他也有壽命終了的時候,縱然到非想非非想天,佛說他的壽命八萬大劫,有這麼長的時間,八萬大劫到了他還是要往下墮落下來,所以他不常駐,他不是永生。所以許多宗教都求生天,人誤會了,以為生天就得到永生,佛看得清楚,不是永生,壽命長一點而已,還是要變壞的,所以到他壽命終了的時候他就感覺苦現前了。

  行苦,「非苦非樂是行苦」,這個境界很好,是相似於定中的境界,心地清淨沒有苦也沒有樂,那為什麼也叫它做苦?「性遷流故」,它也是不常駐的,剎那剎那在變化的。我們欲界的人這三種都有,我們有苦苦、壞苦、行苦,行苦是什麼?行苦是剎那生滅,我們人從生到老,不是一年一年老,這個要聰明,不是一年一年老,不是一月一月老,是剎那剎那在那裡老,你停不住,這就是行苦,不能停在那裡。哪一個人不想十八歲?十八歲好,十八歲只有一年,沒有第二個十八歲,如何能到年年十八?年年十八那就沒有行苦,行苦是講剎那變異,才曉得人真苦。

  無色界天人沒有苦苦、壞苦,他有行苦,所以佛跟我們說「三界統苦」。一個人如果真正覺悟到人生苦就容易入道,真正認識人生只有苦沒有樂,這個人他要想念佛,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誰叫他念佛?苦叫他念佛,他不願意受這個苦,要把這個苦離開。所以佛在戒經裡也常說,教給我們「以苦為師」,老師來督促,誰是老師?苦就是老師,它來提醒我們、督促我們,要發憤,要認真的修行。

  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這裡恰恰相反,它那裡叫極樂,所謂極樂就是娑婆世界所有的這些苦,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所以它是「但受諸樂」。此地也從綱領上來說,「無罪報之苦」,這是講世間的苦果,西方世界沒有,為什麼?西方世界不是善惡業生的。這個諸位要記住,造作惡業不能往生,造作一切善業也不能往生,惡業所感的是我們娑婆世界三惡道的果報,善業感的是三善道的果報,這樁事情諸位要看看灌頂大師《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的註疏裡面,《疏鈔》裡面他講得很清楚,同樣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有一百種不同的果報,所以造善惡業都不能往生。怎樣才能往生?經上說得清清楚楚,「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不顛倒就是不迷惑,阿彌陀佛是無量覺,念念覺而不迷,這樣才能往生。因此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縱然帶著前生善惡的習氣,帶著善惡習氣沒有關係,它不起作用,他這個佛號的力量能把善惡習氣壓下去,所以叫帶業往生,因此那一邊沒有苦報,道理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懂得。不要以為我存的好心,我盡做好事,到頭來不能往生,怪佛菩薩不靈,那就不得了,那罪業太重,為什麼?你一怪佛菩薩,你是謗佛、謗法,你毀謗三寶,那個罪業是阿鼻地獄罪業,不是佛經沒講清楚,是你自己誤會了,不是佛不靈,是你看走眼了,你錯會了意思,這不得了,所以我們學佛有疑一定要問,要問得清清楚楚。疑問,如果這個疑要不問,往往產生重大的障礙,斷疑才生信,信願是往生第一個要緊的條件。

  那麼先說西方世界沒有苦,我們娑婆世界種種苦事,西方世界找不到。那麼西方世界人造不造罪業?不造業。「無享受而造惡業之集」沒有這個。回頭看看我們這個世間,我們這個世間人的享受,他造業,享受是造業。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有錢的人家吃得好、穿得好,吃的是一些眾生肉,要殺害多少眾生的生命,滿足他什麼?滿足他三寸的舌頭。你們想吃東西,再好的味道,從口裡到喉嚨就不曉得味道了,山珍海味為什麼?為舌頭而造的罪業,因為到食道以下腸胃裡頭不知道味道,它不能辨別味道,造業。穿的要穿皮毛,畜生的皮,這是講你享受裡面我們最常見到的,造業。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了,不造業了,那我們要問,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吃牛肉,西方世界有沒有?我告訴諸位,有,有不造業,為什麼不造業?變化所作,牠那個沒有生命的。如果我們這個科學再過幾十年發達了,研究了,曉得肉是用些什麼分子造的,我們就可以能造了,這人造肉,那就不造業,可以人造的。西方世界科學發達到極處,而且他製造不需要工廠,不需要機械,隨心所欲,想吃什麼東西經上講了,吃的東西就變現在面前,他那個原理我們曉得,就是今天科學家所發現的能與質的互相轉變。他要想吃東西,要用的東西,他馬上由能變現出物質,不用了、不要了再把這個物質解放成能,所以西方世界沒有垃圾,因為他不用就把它變成能量,沒有了,這個世界太好了。我們在這裡吃肉造業,那個地方吃肉不造業,西方世界是無障礙的世界,不造業。

  「無求寂滅之退轉」,這是講修行。我們這個世間修行苦,為什麼?會退轉,學道跟求學都是一樣的,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沒有退轉,一生到西方,哪怕是凡聖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也能夠圓證三不退,這是西方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之處,經上跟我們說得清清楚楚,只有進沒有退,這個快樂,每天都有悟處,所以講到修行、修道最理想的環境是西方極樂世界。

  末後一條說「無修道之障礙」,我們此地修道障緣太多了,障礙太多了,西方極樂世界只有助緣沒有障緣,一切的人事環境,一切的物質環境,統統是幫助你修道的,沒有障礙你修道的,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圓滿菩提,這是真的。兩個世界仔細比較,那個世界的好處太多了,為什麼不去?不是去不了,經論上這麼說,古人祖師也是這麼說,「萬修萬人去」,就怕你不肯幹,你要肯幹決定去。怎麼個修法?跟諸位說明,就依這部《彌陀經》就夠了,真的就夠了。所以我們修這個法門,《彌陀經》是我們的正課,主修的法門,我們今天選的《華嚴》、《梵網》是助修,是幫助我們主修的這個課程。因為《華嚴經》經文長,講解得詳細,講的什麼東西?統統是《彌陀經》,可以說就是《彌陀經》的註解,《彌陀經》的詳細說明,《梵網經》的修心修行幫助我們一心不亂,正助雙修,其他的都不必要了。

  我們自己每一個人發真心在這裡修學,如果這個世間眾生還有福報,諸佛菩薩龍天會護持,我們不要操心,有這個機緣你們想做道場順便問一問可以,不必急著求,緣要成熟了,諸佛菩薩把土地也送來了,錢也送來了,人也送來了,都會送過來的,非常妙,妙不可言,只要我們自己如理如法的修行。說老實話,今天建一個大道場,諸佛菩薩福報太大了,給我們建一個大道場那真是有如反掌,太容易了。道場建立了,我們自己都不成才,我們沒有能力教化眾生,沒有能力統理大眾,反而給我們帶來無量無邊的罪業,那不是害死我們了,諸佛菩薩只成全人不害人。所以我們要問我們這個道場什麼時候能成功,你們自己好好努力,一方面努力念佛,一方面努力講經,佛念好了,念到心清淨了,經也講好了,能夠感化一切眾生了,道場馬上就來了。求自己不求別人,我們的心多清淨,這樣求就有求必應,沒有求不到的,《了凡四訓》教給我們就是這個求法,一切要向內求不要向外求。這段是總說。

  其次,經文裡面給我們說得很詳細,真正是言簡意賅,話不多,意思非常的圓滿。我們看西方極樂世界,「地利之樂」,這是李老師以前講這部經,他看出來的。我們這個世間常講天時、地利、人和,西方極樂世界全都具足了,天時、地利、人和,地利之樂。我們很希望將來我們達拉斯這個小環境裡頭一定也要做到天時、地利、人和,那才能有感應道交。這是居住,居住的環境,這是講地利,經文從「又舍利弗」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一段。

  下面我們來看經上所講的,先說「眾寶欄樹」,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這個「七」實在講不是數目字,所以有些人讀了《彌陀經》起反感,好像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沒什麼好處,每家房子都一樣的,都一個形式的,這有什麼意思!這個想法是「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七」與「十」在佛法裡通常都代表圓滿的意思,什麼叫圓滿?合自己的意思就圓滿了,不合自己意思就不圓滿,換句話說,事事如意就圓滿,它代表這個意義的。七是講東南西北四方,上、下、當中,這圓滿了,取這個意思。十是數目字的一個圓滿,從一到十是個圓滿的數字。所以《華嚴經》用十代表圓滿,《彌陀經》用七代表圓滿,所以曉得它代表的意思那對於這個就沒有疑問了,才曉得西方世界是盡善盡美,居住環境不是一樣的,你喜歡什麼樣式就什麼樣式,隨著個人喜好不同,行,那個樣式就不一樣。古德也有把它配在經上講的,這個講法也能講得通,這是講理,「七重表七科道品」,這是講表法,這也能講得通,也很好。「又表圓滿之意」,我剛才講的,七代表圓滿。七科道品下面會說。

  「四寶表常樂我淨四德」,這是真正的寶。其實西方世界的寶物無量無邊不只四種,這個「四」也是表法的。常樂我淨真正之寶,常是永恆,永遠不變的,這是常,樂是沒有苦。我們今天講苦跟樂是相對的,所以樂是壞苦,樂不是真樂,苦樂兩邊都離開那才叫真樂,才叫真正之樂,苦樂兩邊都離開。心永遠是清淨的,清淨心最樂,清淨心裡頭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所以才是最樂。「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己能做得了主。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自己做不了主,這是真的。我希望我這個身體乾乾淨淨不要流汗,它偏偏要流汗,就做不了主。我出了家,希望頭髮不要長出來,它天天要長,長了要理,做不了主,沒有主宰。自己對自己都做不了主,還能為別人做主嗎?西方極樂世界自己能做主宰,身心世界都能夠隨心所欲,這才真正叫大自在。雖然常、樂、能做主宰,還清淨,決定不染污。這個「淨」字是講,你發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當然你要度六道眾生,你在六道裡面無論示現什麼樣的身分,你要度人,你要示現成人;你要度畜生,你也要變個畜生;你要度餓鬼,你還得變個鬼,才能跟他在一起來度他,那麼你染不染?不染,永遠是清淨的,他染我不染,這才是真正之德。常樂我淨分配在法身、般若、解脫,解脫我們今天講自在,自在裡面有常樂我淨,智慧裡面有常樂我淨,法身裡面也有常樂我淨,所以西方世界處處講四寶代表這個的,講七寶也是代表這個的。

  「自德深」,自己修行的功德深,一心不亂,常樂我淨,這是你自德深,你自己修行的功德。「他賢遍」,除了自己之外是別人,是什麼人?經上講「諸上善人」,也許你會懷疑,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我念到一心不亂去了,還有人功夫才成片,帶業往生的,那他都不如我了,你們想想西方極樂世界會不會有這樣的人?如果有這個妄念存在,還有這個分別計較,打妄想,他不會往生的。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決定是沒有分別執著妄想,就像《華嚴經》上的善財童子一樣,除我一個人之外統統是上善之人,這就對了,如果我們現在就能運用這個方法,就能認真的學習,除自己之外,每一個人都是佛,都是等覺菩薩,那麼我們對任何人都會恭敬,這個恭敬之心從內心真正生起來的。你看你見到佛那樣恭敬在這裡磕三個頭,你回家見你媽媽有沒有磕三個頭?見你爸爸有沒有磕三個頭?沒有,對佛才這麼恭敬。能把這個恭敬心恭敬一切眾生,雖然在形式上不必見到人就磕頭,不必要,那個恭敬心沒有兩樣,對待任何一個人跟對待佛完全沒有兩樣,你現在在此地就跟在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兩樣。西方極樂世界任何一個人,他除自己之外看別人都是看作上善之人,上善是等覺菩薩,唯有等覺菩薩稱上善,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菩薩,這都是等覺菩薩,後補佛,我們要時時刻刻作如是觀,都是上善之人。

  上善之人在我們現前,他都是來教我的,有的現好的相,有的現惡相,現好相的我跟他學什麼?學不貪,學斷貪愛,沒有貪愛的心;現那個惡相跟他學什麼?學斷自己的瞋恚心,斷自己的嫌棄心,所以好相、惡相都是善知識,我在這裡頭修什麼?修一心不亂,修一心。如果我在好相、惡相裡起心動念了,那我已經是二心、三心了,一心不亂修不成了。要這個修法,這叫真修行。所以真正修行沒有障礙,誰能障礙你?心地法門沒有人能障礙你的。所以他賢遍,極樂世界他賢遍,我們這個世界也是他賢遍。「是極樂之真實因緣」,西方極樂世界確實環境好就好在此地,自己清淨,一切人事都是上善之人。

  「此等莊嚴,同居是增上善業(念佛)所感」。善業,增上善業,增是增長,上是最高、最好的,什麼善業?念佛,一切善業都比不上念佛,念佛是一切善業裡面最上的善業,最殊勝的善業,做什麼樣的善事、好事沒有念佛好,做善事要念佛。「亦圓五品觀所感」,圓是圓教,這就是智者大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跟他的學生說的,他學生問他,老師,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品位?他就告訴他,他說我因為領眾,自己是犧牲了,只落得一個圓五品位,圓五品就是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換句話說,如果他要是不領眾,不管這些閒事,他的品位就會很高很高。

  「圓五品」我們在此地略說一說,第一個「隨喜」,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教給我們隨喜功德。隨喜不容易,為什麼?十大願王好比十層大樓,蓋大樓是底下一層,再蓋第二層,再蓋第三層,這麼蓋上去的,由此你就可以曉得了,能夠做到隨喜功德必定具足前面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除業障,這才到隨喜功德,前面都沒有,哪來的隨喜?十大願王是我們佛門修行的總綱領,因為《華嚴經》是根本法輪,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華嚴》是最高指導原則,十大願王是《華嚴經》的總結論,到最後的時候用這十條把全經的意思統統歸納。我們修念佛法門的也離不開十大願王。所以隨喜不容易,隨喜要盡心盡力的幫助人,這才叫隨喜,的確不容易。見到人家善事、好事,我們盡心盡力去幫助他,我們沒有這個力量我們生歡喜心,這是隨喜;有這個力量,生歡喜心還要拿力量幫助別人,這才叫隨喜,不能我雖然有這個力量我還是不幫,心裡很歡喜,這不行,這不叫隨喜,隨喜是要心到、身到,力量統統都到。真的,智者大師做到了,智者大師看到那麼多人學佛,那麼多人想出離娑婆、離苦得樂、破迷開悟,他老人家真的盡心盡力幫助大家,建立天台宗,他真做到隨喜了。

  第二「讀誦」,天天要念經,為什麼天天要念經?經就是老師說的話,念經就是親近老師,聽老師的開示,所以天天要念經,念經就是親近諸佛菩薩。經要是不懂,不懂沒有關係,只要你肯念,你一心的去念,我們在前面也曾經跟諸位說過,念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是這個意思,所以不必求懂,求什麼?求一心。我不念經的時候心裡打妄想,我念經就不打妄想,所以念經是修行。諸位要曉得念經是修行,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是修自己的一心不亂。你看你念經的時候一心一意在念經,你不會胡思亂想,不胡思亂想就是持戒,戒律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胡思亂想就諸惡不作了,念經的時候不會想壞事,諸惡不作了。一切善裡面,佛經至善,佛經是最善的,我們念經就是眾善奉行,世出世間所有的善法都在佛經裡頭,我們念經豈不是眾善奉行了嗎?所以你看戒律,圓圓滿滿的,不要一條一條去麻煩了,一念經什麼五戒、十戒、菩薩戒統統都具足了,一條都不會犯的,所以念經(戒律)就是修戒的。

  念經的時候一心,專心去念,專心就是修定,可能定在其中了,戒有了,定也有了,念的時候字字分明,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沒有念顛倒,那就是慧,慧是了了分明,所以你要曉得念經是幹什麼,念經是戒定慧一次完成,這個方法妙絕了。你可不能去想這句什麼意思、那句什麼意思,你一想戒定慧統統沒有了,為什麼?心亂了,戒沒有了,定也沒有了,慧也沒有了。所以念經不准講解裡頭意思,就是這部經從頭念到尾,什麼意思也沒有,你在這裡面得清淨心,別人問你的時候那你意思統統都來了,那叫後得智。所以念經求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念經求無知,無知起作用是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從無知裡頭得來的,就是從清淨心得來的,念經的功德在此地,意思也在此地。所以有人念經,這部經,什麼都不懂,他就不念了,就糟糕了,不要你懂的,你一懂就壞了。所以念,念上幾千遍,念到幾萬遍,豁然大悟,悟了之後怎麼樣?悟了之後你心裡乾乾淨淨一片光明,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這讀誦的好處。我們研究討論專門是講後得智,幫助你開智慧。所以學佛的人每天要讀經,讀經是主修,講解、研究討論是助修,正助雙修,要曉得這個道理。讀經是主修,念佛是主修,講解、研究討論是修助,增上緣,幫助你的。

  那我們讀什麼經?諸位要記住,讀《彌陀經》就夠了,一部就行了,我這一生沒有別的希望,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這一生不想做個大通家,什麼經教我都懂,不想,我就把一部《彌陀經》念通了就行了,其他的都不要了。如果覺得這部經太短太少了,好像念久了沒什麼味道,凡夫要調劑調劑,那我就勸你了,你就念《彌陀經要解》、念《彌陀經疏鈔》就行了,讓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幫助你,給你講講經裡面的意思,這樣就好了,再加一部窺基大師的《通贊疏》,三個註解夠了,不要再搞太多了,《彌陀》三註,三種註解,我們就夠了,其餘的統統放下,正如同蓮池大師所說的三藏十二部讓給他去悟去,我自己不搞了,你們哪個要去悟去,你去搞去。八萬四千行,饒與別人行,我專修淨土,八萬四千法門你們要想搞,你們去搞去,我不搞了。所以我們充其量就是一經三註解,一門深入,真這樣搞法不要多,三年成功,那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

  我今天跟諸位講這個大義,是在沒有讀經、學經,讓你先曉得這部經的好處,講大義,大義明瞭之後我們就正式講經。在這之前先講一部《地藏經》,這個用意非常之深,首先明因果,首先要明孝道,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佛法是建立在大孝的基礎上。星期天的佛學概要那是佛學常識,是幫助你們將來接觸一些沒學佛的、初學佛的人,他們提出些疑難你們能夠解答,讓他不生誤會,如此而已。所以我們自己修學賓主要分清楚,主修的課程是讀誦,就是其他的什麼經、什麼咒都不要去操心,我們連《梵網經》、《華嚴經》,這是我們提倡的三經,那兩部經也是助修,主修是《彌陀經》。

  第三「解說」,「解說」前面是你自己成就,你隨喜、讀誦是你自己成就,隨喜是修福,讀誦是修慧,福慧雙修。解說裡面福慧都有,為人解說福慧都有,解說就是講經,如果你要不講經不能報佛恩。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哪個不講經的?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四十九年要不講經,我們今天哪有佛法可學的?一定要講經,唯有講經才能夠續佛慧命。所以釋迦牟尼佛我們稱為本師,那真是老師,天天教學從來沒有一天休息過,天天講經。所以你們同修們要真正發心在一年的時間學會講經了,諸佛菩薩他就著急了,護法神也著急了,為什麼?道場不夠,趕快給你擴充道場,趕快到外面去招生去了。我們不要去招生,護法龍天去招生,我們不要操心。今天護法龍天都把學生找來了,我們沒地方容納,我們也沒有人去講給他聽,所以自己先要成就,每個人要認真的去努力,求三寶加持。我現在講不好,要怎麼講得好?天天要拜佛,求佛菩薩神力加持,求佛菩薩智慧加持才行,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初學的時候感應特別顯著。

  我那個時候初學講經,遇到難的地方講不下去了,看古人的註解看了也不懂,或者看註子,好像註子對這個經文的意思沒有能夠發揮出來,怎麼辦?把經本子合起來,拜佛,拜上個二、三百拜意思忽然來了,寫的時候停都停不住,意思都來了。什麼都不要想,二、三百拜佛拜下去忽然意思就起來了,那個裡頭統統都通了。要真幹,不能怕苦,我初學講經的時候不曉得多少個晚上沒睡覺,一直到天亮的時候,晚上要準備經,因為第二天還要上班工作,第二天累不累?不累,為什麼?法喜充滿,精神好得很。那個悟出來的意思比你看註解那味道濃得多了,看註解看的是別人的,這個悟處是自己的。所以這個「解說」一定要發心,要發心弘法,要曉得弘法是世出世間第一等事業,任何的事業沒有這個事業功德大,要發心。

  第四「兼行六度」,兼行是附帶的,以六度作助修,度誰?度自己。布施度自己的慳貪煩惱,慳是慳吝,自己有的捨不得給別人,這是很大的煩惱;貪是自己沒有的想得到,貪是一切煩惱的大根大本。所以佛將八萬四千煩惱歸納為三毒:貪瞋痴,如果貪瞋痴再歸納就是貪,為什麼?貪不到才瞋。一切都貪到了,他就不瞋恚了,所以瞋還是從貪起來的,愚痴也是從貪起來的,所以貪是最毒的,用什麼手段來對治?就是用布施。自己有的肯給別人,不吝嗇,自己沒有的不貪求,我們的心才會清淨,念佛才能到一心不亂,往生西方世界我們品位才高。持戒是度惡業,身口意造惡業,用持戒方法對治惡業,叫自己不造惡業了。所以這次書到的時候,《在家律要》我們要找時間來討論,正修是念佛,助修也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的惡業太多太重,得要用些方法來對治。

  忍辱對治瞋恚的,度自己的瞋恚,精進度自己的懈怠,禪定度自己的散亂。禪定怎麼修?剛才講讀經就是修禪定,比面壁好多了,面壁有的時候坐在那裡雖然樣子好像很定,裡面還是在打妄想,不如讀經,讀經真的不容易生妄想,因為經擺在面前就像聽佛說法一樣,專心去聽,確實我覺得比靜坐的方法好多了。般若度自己的愚痴。這叫兼行六度,是以這個來度自己。

  末後一條叫「正行六度」,就是自己成功之後幫助別人,這叫正行。這個六度的範圍就包括得非常的大,譬如布施裡面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們講經說法是布施,講經說法裡頭三種布施具足。什麼叫財布施?講經的時候是不是要體力,我體力消耗的時候就是財布施(內財),道場一切設施也是財布施,講的這個經教是法布施,你聽明白了,你的煩惱消除了,心裡得到自在了,這無畏布施,所以講經三種布施具足,叫正行六度。這是圓教菩薩在觀行位,觀行位就是在修行的地位上還沒有證果,只是在剛剛開始功夫得力了,修行的位子上,叫五品位,這是凡聖同居土,我們一般講帶業往生,要記住,這是帶業往生。

  「人民表因緣生法,聲聞表即空,菩薩表即假,佛表即中,圓融無礙也」。極樂世界,這是講極樂世界裡面這些有情眾生,有阿彌陀佛,諸上善人是菩薩,實報莊嚴土的都是菩薩,方便有餘土的是聲聞,凡聖同居土的是人民,這是從表法上說。凡聖同居土代表因緣生法;方便有餘土代表即空,天台的三觀;實報莊嚴土代表即假,從空出假;阿彌陀佛代表中道,三觀三諦,圓融無礙,這是以天台家的教義來看西方極樂世界,如果用《華嚴經》來看也完全符合,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障礙的法界,跟天台家講三觀三諦圓融是一個意思,說法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

  再看第四「寶池德水」,這裡頭的意思太多了,以後我們到講經文的時候再說,再給諸位來細細討論,你才曉得《彌陀經》不可思議,我們一生有這一部夠了,不要再貪多了。如果講《彌陀經疏鈔》,一天像這兩個鐘點的時候那整整講一年,一部《彌陀經》。一年講完之後,明年從頭來,又從頭來一遍,一年一部,這樣講一輩子,我們這個地方就是阿彌陀佛國了。從前清涼大師講《華嚴》講五十遍,一遍講完了從頭再講,講五十遍,人哪有不開悟的道理?我們如果講《彌陀經》,一年講一遍,如果講上十年、二十年,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不可能的事情,沒有不往生的。就是我們這幾個人在此地,不必要人多,真這樣下去的話,凡是有緣的,成熟的眾生,自然有佛菩薩冥冥當中把他趕到此地來聽,我們用不著去拉人,用不著去介紹人,死心塌地在這個地方一部《彌陀經》念到底,各個都成功。寶池是七寶池,八功德水,這是「無老病苦」。

  「上明住處,此節明生處。」前面一節是講居住的環境,這個地方是講我們自己受生生活環境。「此土同居是有漏惑業所感」,先說明我們這個世界跟西方極樂世界不同的地方。「此土」是指我們這個地方,我們這個地方是凡聖同居土,許多的菩薩住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肉眼凡夫見不到,也有些阿羅漢住在我們地球上。我們這個凡聖同居土是有漏,漏是煩惱的代名詞,眾生各個都有煩惱,都迷惑顛倒,是這樣成就的,這種善惡業、無明煩惱所感的果報。

  「彼土」,西方極樂世界是「無漏淨業所成」,這跟我們不一樣。所以每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的條件就是要斷煩惱,帶著煩惱不能去,帶業往生是只帶種子不帶現行,你雖然有煩惱,但是不起作用,好像我雖然心裡很不痛快,表面還是歡歡喜喜的,這沒有障礙,不妨礙別人,也能控制自己,也不妨礙別人,這樣才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那裡的人等於說各個都是有選擇去的,挑選去的,十方世界挑選去的,不是隨便可以去的,最低的條件就是你的煩惱要控制得住,絕對不能發作。你要是煩惱發作出來了,不能去,有能力控制住,永遠不發作,這樣的人才行,才能夠帶業往生,所以我們自己要常常想想,我們常常發脾氣,常常生煩惱,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去。怎樣叫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把我們的煩惱習氣都念掉了,念到不起現行、不起作用,這叫功夫成片,念佛就得力了。所以那個地方是無漏,無漏就是沒有煩惱,淨業所成的。

  還有一個特別因緣,「又為阿彌陀願行之所莊嚴」,這個我們到後面會詳細介紹,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他在初發心,在因地裡面發的四十八願,然後他在修行過程當中願願都做到,願願都圓滿了,所以才有今天西方淨土。彌陀的願力、行力,眾生的無漏淨業合成的,所以才有這麼莊嚴、這麼好的世界,這個世界等著我們去,我們要不去那辜負佛太多了,真正是千生萬劫難遭遇的因緣,我們這一生遇到了,遇到了不去那真該死,那對不起佛菩薩,也對不起自己。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