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要解  (第二集)  1993/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01-007-0002

  諸位同修,第一個部分就是性質,我們介紹過了,今天要繼續討論的是「宗旨」。宗旨是說它修行的方法,如果從性質上說,大概一般的大乘經典都差不多,像前面我們所看到的,多是以實相為經體。但是要論到宗旨就不相同了,每部經有每部經修行的方法。所以我們可以說,宗旨往往是單獨就本經而言的。《彌陀經》則是「以信願行三要為修法」,要是精要、是重要,是依這三個條件。本經經文也是依此而分的三個大段落,正宗分裡面就是這樣的三段,我們向下會看到。

  首先我們講「信」,信是最不容易建立的,信心要建立,我們的修學一定有成效。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給我們略舉六條,第一個是要「信自」。這是建立信心的根本,如果不相信自己,你就是相信佛,相信因果、事理,都不會成就。所以頭一個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本性與阿彌陀佛、釋迦如來、十方諸佛是無二無別,要相信這個;相信自己的智慧、德能也與佛沒有兩樣;相信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己心中所現之物。正如地藏會上列舉《華嚴經》覺林菩薩偈讚裡面所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極樂世界沒有離開我們的自性,也是自性所顯現的,阿彌陀佛也是自心變現出來的。除了自性之外,沒有一法可得,要相信這個。

  能信自己,才能「信他」,此地所說的他,是專指阿彌陀佛,也指本師釋迦牟尼佛。相信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句句話都是真實的,絕沒有一句是妄語。相信阿彌陀佛確確實實有這個人,極樂世界也確確實實有這個事,距離我們娑婆世界十萬億個佛國土的那一邊,西方。這個西方不是指我們地球上的西方,是指娑婆世界的西方,這點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娑婆世界的西方。相信阿彌陀佛因地裡面,四十八願願願都真實,而且在現前他是願願都圓滿了,他才成佛。如果四十八願有一願還沒圓滿、還沒做到,他就不會成佛。他現在成佛了,他是願願都做到了,都圓滿了。相信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

  所以不要懷疑西方到底在哪裡?太虛空這麼大,到底哪個星球是阿彌陀佛所住的地方?你這一懷疑,問題就大了。這麼多的星球我們到哪裡去找去?其實怎麼樣?不要你找,到時候他來接你去,這個多穩當!也不能懷疑,這麼多人念佛,阿彌陀佛他能分得了身嗎?同時大家都念佛的,同時都在一個時候往生,阿彌陀佛怎麼辦?到底是接哪個,不接哪個?諸位要知道,佛菩薩有無量無邊的分身,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應的時候他就現身來接引你去,這也是真實不虛,這叫做信他。所以說,單單信他不信自,不能往生,信心裡頭,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

  其次,「信因」。因與果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相信善因一定結善果,相信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世間法、出世間法離不開因果的定律,成佛有成佛之因,做人有做人之因,變畜生、變餓鬼,也有變畜生、餓鬼之因;造什麼樣的因,結什麼樣的果報,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今天修淨業之因,必定能得淨業之果。我們仔細去想想,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六道裡面沒有,三惡道裡面沒有阿彌陀佛,三善道裡面也沒有阿彌陀佛。所以你修這個法門,心裡面只念阿彌陀佛,就決定與西方世界相應,與它相應,因果不錯。所以,要信因,要信果報,我們信因,我們才肯修;我們信果,我們將來才有個指望。換句話說,我們自己曉得所修行的功夫絕對不虛,這個種子種下去,後來一定成熟,一定結果,必定是有收穫的,這是「信果」。

  「信事」,有事當然有理,有理也有事,必定有事。我們在《佛學概要十四講》第二講裡面會講到這個問題,不過第二講恐怕要到下個星期。因為底下這個星期,大家已經決定到休士頓去觀光去,所以我們要停一次,當中停一次,下個禮拜我們就討論到事與理的問題了。能信事,一切事裡面都可以修,真正像古大德所說,「稱性起修,全修在性」。明白這個有什麼好處?好處大了!因為他這六條是三對,第一對相信了,你決定往生,帶業往生,絕對靠得住。你能夠相信因果,你可以到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如果再信事理,那你就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不一樣!

  所以,理一心裡是六種信心具足,圓圓滿滿。事一心的,具足前面四條,末後兩條或者有,但是他不圓滿。所以決定要把這些事情討論清楚,我們在一生當中,一生時間並不太長,就有非常殊勝的成就,這是真正不可思議。正是經典裡面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你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所以,事要明瞭,理也要明瞭。經中所講的一些事,樣樣清楚,而這些事會歸到我們眼前,就是實際的生活。從早到晚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這些事就是理,理就是事,理事不二,理事無礙,這才叫真正的修行。所以,第一要信。

  有了信之後,要發願。你的信根具足了,如果你不願意去那也沒辦法,那還是去不了,所以一定要發願,要願去。也許有些同修要問,十方諸佛世界無量無邊,為什麼一定要到西方世界去?我到東方藥師佛如來的淨土也一樣,何必一定要到西方!或者還有人說,彌勒菩薩成佛不遠了,而且就在我們這個世界,他現在是後補佛,我們為什麼不生彌勒淨土?將來他老人家示現成佛,我們做他的大弟子,這是大菩薩、大阿羅漢,這不也很好嗎?何必要往西方極樂世界去?這些話乍聽起來,好像滿有道理的,其實不然,這也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的。前面跟諸位說過,他方世界、他方淨土好是好,可是不容易去。為什麼?條件都太高了,沒那麼簡單的,同時在成就不算很高;換句話說,你到他方淨土可能成個阿羅漢,可能成個菩薩,不能成佛。如果說成佛,可以成個別教以前的佛,不能成圓教佛,這是我們要知道。

  所以古德說我們這個法門,下手容易,成功高。高在哪裡?他這個地方可以成圓教佛,無上正等正覺,這個不一樣。何以曉得?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對象是誰?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別教佛、通教的佛、藏教的佛,統統還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去完成他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西方世界裡成就高,就是一定要發願,一定要發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兩句話是形容一個初學的人發願之心理,發願的心。對於這個娑婆世界決定沒有留戀,一心一意就想超越,想離開;對於極樂世界,心心念念的希望趕快到達。所以,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或者能早點成就,你要記住,如果對於這個世界還有牽掛,還有放不下的,都變成了障礙。這個事情又有實際上的困難。

  譬如現在我們為了生活我們要工作,如果工作不認真做,你的工作就會丟掉。你有家庭,你有兒女,兒女很小,總不能說是不聞不問,不顧他了,那也是錯誤的。這要怎麼辦法?如何能夠厭離娑婆,做到這一點?這是實際上的問題,我們一定要明瞭,一定要知道如何來解決。眼前一切事物,面對著現前,要認真的去做,要把它做到盡善盡美。什麼叫盡善盡美?就是盡到我們的心,盡到我們的力,盡心盡力就是盡善盡美。雖然盡心盡力,做完之後心裡面不能有一絲毫的貪戀。諸位要知道,關心不是貪戀,這裡面真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譬如子女在外面,父母總是常常關懷著,雖然關懷不能有貪愛之心。關懷是什麼?是你應盡的責任。

  你要曉得苦,娑婆世界苦!這個世界只有苦,沒有樂。看看一切眾生,回過頭來看看自己,不值得留戀,一定要求解脫之道,要求出離。一切解脫道裡面,求生淨土是第一解脫,這點我們要知道,我們要真正的發願。世尊在本經,本經經文不長,佛勸我們發願就勸了三次,一而再,再而三。可見得佛是多麼懇切,希望我們在一生當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來勸勉我們,我們要體會佛的苦心,體會佛對於我們的照顧。不但釋迦牟尼佛三番勸勉我們,在本經我們又看到,六方諸佛異口同聲在那裡讚歎,讚歎就是勸勉。要我們要相信諸佛所說,相信「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都是勸我們發願。

  有了信、有了願,就決定往生。蕅益大師說的,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沒有信願。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不同,有人生實報土,有人生凡聖土,懸殊很大。品位的高下決定在持名之淺深,這就講修行,講行。行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執是執著,此地的執著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擇善固執」。這個法門是世出世間第一善法,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八萬四千善行裡面第一善行,儒家講「止於至善」,至善到了極處,到頂頭了。什麼叫止於至善?執持名號就是止於至善,世出世間一切善法,沒有再比這個高,沒有再比這個究竟。這一法得到,一切法都得到了,這是至善之法!

  我們修什麼?修一心不亂,諸位千千萬萬要記住、要搞清楚,你學佛不是學神通,目的不是在學神通,不是在那裡見神見鬼,不是學的這個。也不是向外去攀緣,求佛、求菩薩、求那些鬼神,那都不是我們要學的。我們求什麼?我們求一心不亂,這才叫正行。執持名號是方法、是手段,一心不亂是功夫。理一心不亂,上品上生,生實報莊嚴土,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能得相似的一心,就是沒有得到,真正的一心不亂沒得到,得到相似的一心不亂,我們叫功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

  所以念佛人二六時中,一天到晚就是求一個心地清淨。清淨到什麼程度?除了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一念不生,一個妄念都沒有,你的煩惱雖然沒斷盡,就叫功夫成片了,往生西方是決定有把握。大家聽了,好像是容易,仔細想起來,好難!難怎麼辦?現在就是教給你一個辦法,你念頭才起來的時候,馬上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不管是什麼念頭,善念也好,惡念也好,不要去理會它;一有念頭就換成阿彌陀佛,只有彌陀一念,沒有雜念。我們辦事,辦事的時候剛才說過了,盡心盡力去辦事,事情辦完了,阿彌陀佛提起來,就行了,就沒錯。如果到了功夫真正成就了,一面辦事一面阿彌陀佛還沒離開,那是功夫非常好的人,我們初學的人辦不到。初學的人辦事,就暫時把阿彌陀佛停下來,事情辦完了,阿彌陀佛再提起來,開始這樣的學法。盡可能叫佛號不要中斷,我們一生當中,最大的一樁大事就是念佛,就是要保持這句佛號不間斷。

  「蓮池大師云,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著就是執著事,事就是執持名號。我們執著事,只要這句佛號晝夜不間斷,你一定能往生,這就是不虛入品之功。功是功德,決定能生淨土,所以佛號一定要念!如果說「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大師這幾句話用意是在末後這兩句。理,「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那我們不念了,不念就是念,這個不行!這對於理並沒有搞清楚。理,確確實實他沒有明,結果怎麼樣?結果他這一生空過了,他這一生往生無望。這是我們要牢牢記住,因為這些言論似是而非,很容易迷惑人。

  我們再看看大勢至菩薩(今天是大勢至菩薩的聖誕,真正是難得,機緣巧合),大勢至是等覺菩薩,在西方世界,他老人家地位跟觀世音菩薩是相等的。在楞嚴會上,他自己說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可見得他念阿彌陀佛沒中斷,沒斷!他怎麼成就的?等覺菩薩了,理,明不明瞭?當然透徹。事怎麼樣?事,這句佛號從來不中斷。理事不二,理事一如,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所以說決定不能夠執理廢事,到後來吃虧、損失的是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對於事相上的修持,一定要重視,理與事上都要下功夫,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決定往生。這三個字也可以解釋為善根、福德、因緣;信就是善根,願就是福德,行就是因緣,執持名號這是緣。所以信願持名,這個人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再看下面一段。

  修行的方法我們曉得了,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有什麼用處?換句話說,有什麼好處?如果我們這樣的苦修,修到最後沒結果,沒好處,那我們何必要修學它?所以前面宗旨是講修因,這一段是講結果,也就是收穫。「此經以往生為功,以不退為德」,這個德與得失的得是一個意思,就是你得到什麼?你能得到什麼?有什麼用處?這兩句話兩個字就是這個意思。這個經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功,功是功勛、功勞,什麼功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功勞就太大太大了。為什麼?一往生西方世界,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世出世間法的問題總解決了。而以不退為德,得到什麼?三不退。這個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修行最困難的就是會退轉,進得少,退得多,退到最後連信心都沒有了,這是我們不能成就的原因。假如你學佛要不退轉,佛經裡面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這個話就得要修正了。為什麼說要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因為你進得少,退得多,所以要那麼長的時間。如果只進不退,那都是一生成就,成佛不要等到第二生的,就是退得太多了。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證三種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管什麼樣的人,只要一往生都能證得三不退,這是不可思議,這到下面我們再來討論。因為這三種不退,如果在我們娑婆世界來講,你要證到小乘初果須陀洹你才有位不退,這是最起碼的。為什麼?他再不會退到三惡道。只要你證得須陀洹,不管這個世間有佛出世,或者沒有佛出世,你一定是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就證阿羅漢果了。有佛出世的時候,你證阿羅漢果,沒有佛出世的時候,你證辟支佛,你就成了辟支佛,不會再等到第八次,不要了。天上人間七番生死,六道裡頭只有這兩道,其他的四道都不去,所以這才叫做位不退。所以,小乘須陀洹叫入流,入聖人之流,不再退轉。

  要證到阿羅漢以上,證到阿羅漢這才行不退。要證到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到念不退;念念趣向一切種智,才念不退,所以真正不容易。可是念佛之人,我們講帶業往生,什麼樣的身分?凡夫的身分,比不上須陀洹,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三種不退統統都得到了,這個真正不可思議。到底下經文我們要細細再來討論,太奇妙了,但是它是事實。下面我們要討論的一個問題,其實它本來不是問題,可是現在卻變成了很嚴重的問題。「極樂有四土,各論九品」,就是每一土裡頭都有九品,「故說帶業亦得,消業亦得」。

  我是前年到美國來講經的,一下飛機,周宣德老居士就來找我,一見面就告訴我,他說現在在美國有個很麻煩的事情。我說什麼麻煩事情?他說有人主張不能帶業往生,一定要消業往生。結果把我們念佛人搞得迷惑顛倒,不知道如何是好了,給修淨土的人帶來了很大的困惑。問我怎麼辦?我一聽,我就說,這不是問題,消業跟帶業一樣的!帶一點消一點,消一點帶一點,這不是一樣的事情嗎?這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他一聽也有點道理。他說帶業往生,經裡頭沒有這個名詞,找不到。我說找不到的東西太多了,不能說找不到就沒有,所以我就倒問他,我說經上有沒有講四土三輩九品?他說有,這個經上有。我說如果要不帶業,哪裡來的四土三輩九品?不帶業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等覺菩薩還帶一品生相無明,他怎麼不帶業?如果說不帶業,成佛才不帶業,成什麼佛?圓教的佛,別教的佛還帶業。

  所以不帶業只有一個人,圓教佛,除圓教佛之外,藏、通、別佛,所有菩薩統統帶業。消得多就帶得少,消得少就帶得多,所以說消、說帶都一樣,沒有衝突,怎麼會被這個名詞迷惑了?一樁事情!所以這是特別提出來與諸位討論,不要被這些名詞所迷惑了。下面我要說一說「消業、帶業」的用意,帶業這個說法是祖師說的,經上雖然沒有,但是確實有這個意思;沒有這麼個名詞,但是意思真有,一點都不假。「旨在令人發心求生,人人有分」。帶業可以去,那我也可以去,哪個都可以去,所以這個法門古德講,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的。不管什麼樣的人,你說我的罪業太重太重了,行,太重太重了也可以往生!《十六觀經》裡面,五逆十惡臨命終時,十念都能往生,那就是下品下生,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所以,再重的罪業都可以往生,這是給我們修淨土法門的人帶來了無比的信心,我們可以去了,可以認真修學了。

  那消業說,「旨在令人精進修學,增上品位」。這個說法意思也不錯,亦不錯,有它可取的地方,這就是勉勵你最好能多消一點業。何以?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增高。四土三輩九品怎麼形成的?就是業帶得多少、消得多少而分的。譬如說我們現在發心念佛,執持名號求一心不亂,你執持名號,你要曉得就是消業。消什麼?消現行的,消現行的煩惱、習氣。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起了貪瞋痴慢,起了邪知邪念,剛才說了,這念頭一起來,馬上就換成阿彌陀佛,這就是消除,把現行消除了,變成阿彌陀佛,用的是這個方法。那個煩惱的種子斷了沒有?沒斷!換句話說,只斷現行,沒斷種子。這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

  如果我們把見思煩惱統統都消了,都斷了,見思煩惱斷了,但是塵沙煩惱沒斷,根本無明沒斷。見思煩惱消了,不帶了,帶的什麼?帶的塵沙,帶的無明,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地位就高了,生方便有餘土。為什麼?你帶得少了!三大類的煩惱你消除了一條,見思消除,你只帶塵沙、無明。凡聖同居土裡三個都帶,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他都有,他都帶去。如果再有能力,把塵沙煩惱也消除了,無明也破了個一分、兩分,那你帶的就更少了,你往生西方極樂的時候,品位就更高了,上品上生,生實報莊嚴土,那就不一樣了。所以說消得多就帶得少,消得少就帶得多,形成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這麼來的。

  再看下面,「帶業生凡聖同居土,證位不退」,這已經是不可思議了,可是更有不可思議之處,那就是「皆與補處俱,亦皆一生必補佛處」。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道理,這種功德利益他方世界所沒有的,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這是我們應當要記住的。即使是下品下生,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證位不退。「補處」就是像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俱」就是跟他們在一起,凡聖同居!這也是在他方世界所沒有的,跟他們在一起。你們同修有問的,我們帶業往生的人,生凡聖同居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花沒開,在蓮胎裡頭,在蓮花裡面。可是這個蓮花很大,所以你不要著急,不要說蓮花那麼小,我在那裡頭怎麼辦?蓮花大得很,大的蓮花比我們這個地球還要大。

  那你又會想到,這麼大的蓮花,我一個人住在裡頭不是很寂寞嗎?告訴你,不會寂寞。為什麼?裡面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無量無邊的這些等覺菩薩,都在裡面,你怎麼會寂寞?這從哪兒來的?跟諸位說統統是化身的,阿彌陀佛的化身,諸佛菩薩的化身,天天陪著你,天天給你講經說法,給你在一塊用功辦道,化身來的。等到什麼時候你念佛功夫成熟了,把塵沙、無明都念掉了,破了一品無明,花就開了,花開見佛,見報身佛。在花裡面見化身佛,花開見報身佛,那個不一樣。但是那個化身也是真佛,也不假,變化所作的,不假。

  所以說是能夠與補處菩薩在一起,天天接近他,你有什麼問題都可以請教他,他給你說法。天天跟阿彌陀佛在一起,不離開佛,這個好處就太希有了。雖希有但是什麼?你一生必補佛處,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要等第二生。西方極樂世界人壽命長,各個都是無量壽,你一生到那裡,也是無量壽。你在一生當中一定成佛,這裡講的必補佛處,就是你一生當中一定可以證到補處菩薩的地位。補處菩薩就是後補佛,就像觀音、勢至一樣,你一生能成就。如果到其他的世界去,修學其他的法門,一生不能成就,要多生多劫;唯獨修淨土是一生成就,所以這個法門叫一生成就的法門。我們往生是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是一生,你看多簡單!這是我們一定要覺悟的。

  「上善一處,是生同居,即以橫生上三土」。上善這個名稱就是指的等覺菩薩,西方世界各個都是善人,沒有惡人,都是念佛的,都是修一心不亂的。善人裡面的上善,就是等覺菩薩,像觀音、勢至稱為上善;等覺菩薩才稱為上善,等覺以下的我們稱為善人。所以上善就是指等覺菩薩,凡聖同居土的人能夠天天跟等覺菩薩在一起,那就等於你也生到上三土了。你現在去的是帶業往生的人,生凡聖同居土,上善之人他們住在哪裡?他們住實報莊嚴土,可是你天天跟他們在一起,那也就等於實報莊嚴土,這個事情不可思議。我們再從比喻來說,希望從比喻當中,諸位能夠體會到一點意思。

  譬如我們念書,小學的程度只能上小學,小學校裡面程度都差不多,都是小學生。中學的程度去念中學,中學不是小學,都不在一起的。再念到大學,大學不是中學,也不在一起的。小學生要想見到大學生,不容易見到,大學生要見到小學生,也不容易見到,為什麼?不在一起!可是這個學校很特別,就是在一個教室,這一個教室裡頭有小學生、有中學生、有大學生、有研究生,都在一班上課,你們想想這個奇怪不奇怪!他雖然是小學一年級,那個人是博士班的同學就坐在他隔壁,他也等於讀博士班,這很特別的地方,這是一切世界裡頭沒有這個情形,唯獨西方世界有。諸位想想,小學生能夠跟大學生坐在一張桌子上課,小學生佔便宜了。他隨時有不懂的問題,老大哥隨時指點他,太方便了。這種情形他方世界沒有,別的法門裡頭沒有,淨土法門裡頭有,所以你不怕,就怕你不能往生,你一往生,下品下生都不在乎。為什麼?你同坐的是等覺菩薩,這是不可思議。所以就是等於說橫生上三土,上面三土是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這是難信之法,不可思議!

  「一生補處,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這跟你講了,都是一生必定能證得等覺菩薩,一生補處是等覺菩薩。所以說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位不退,位不退同時也就等於圓滿證得了行不退跟念不退。因為凡聖同居土是位不退,方便有餘土是行不退,實報土、常寂光土才是念不退。這個情形就跟剛才講的一樣,他們同班上課,所以他們不退轉。一證一切證,一生一切生,等於四土同時都生了,這是不可思議的德用。

  「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展開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我們今天把它編成在一起,稱之為《大藏經》。《大藏經》裡頭任何一部經典,沒有這個說法,唯獨西方極樂世界彌陀法門才有這個講法,所以是未曾有。這個法門,我在前面跟諸位介紹,經題跟諸位介紹的,是第一經,一切經裡面的第一經,一切法門裡面第一法門。我們修學這個法門,所以自己要明白,在修行人裡面你是第一人;修行念佛法門這個道場,在一切道場裡面是第一道場。樣樣都第一,沒有第二的,自己要明瞭,要認識,要不懷疑,這樣才行。

  修學其他法門,碰到淨土法門,心裡動搖了,想把它捨掉,回心歸淨土,這個可以的。如果修淨土法門,聽到別的法門,心裡動搖了,去搞別的,那叫大錯特錯。為什麼?從第一等法門,去找第二法門、第三法門去了,那是往後退!別的法門歸心淨土,他是往上增進,這個意思不相同。所以我們看古來多少高僧大德,在宗門裡大徹大悟之後,皈依淨土,來修念佛法門。沒聽說念佛法門裡頭得一心不亂了,他去修禪、修密去了,沒聽說過。你們去查查《高僧傳》裡面,看有沒有查得到,查不到,沒有的;只看到他們那些人有成就之後,回過頭來修淨土,有。《淨土聖賢錄》裡面,《高僧傳》裡面都能找得到,這是事實。所以一定要認清法門,要認識這個經典,要認識它的功德利益,而後才能死心塌地的修學這個法門。

  再看末後一段,「教相,大乘圓證,三根普被」。這一段的大意,是說明這個法門應當是什麼條件、什麼樣的資格才可以修學。換句話說,就是要來看看課程標準,他適合哪個學校,哪個班級,才好開這個課,這就很特別了。所以這門課程,從幼稚園到大學統統合適,這個課程不可思議!它是大乘法,不但是大乘法,而且是大乘法裡頭圓頓法,圓教頓法。圓頓,天台家所判教的叫五時八教。化法四教是講藏、通、別、圓,化法是講什麼?實際上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課程標準,他適合於哪個學校,哪個班級,有這個意思。化儀四教是講方法,是對於就是什麼樣程度的人來說的,是最聰明人講的,還是那個最鈍根人講的。在課程裡面講,它是圓教,圓滿而沒有欠缺的。在教學方式上來講,它是頓教,頓超的,不離階級的,這是了不起的。

  而且是三根普被,普是普遍,被是各個都有分。三根怎麼樣?上等根性的人、中等的人、下等的人統統都行,好比是大學、中學、小學統統合適,而且都是一生成就。不是說大學一生成就,中學恐怕要兩生,小學恐怕要三生,不是的,統統一生成就,這叫頓,圓頓。底下我做個簡單的解釋,「大乘菩薩藏攝」,這個經在大小乘裡面,它是大乘經,不是小乘經。佛說經,有為聲聞說的,有為辟支佛說的,有為菩薩說的,這個經是為菩薩說的,揀別不是為聲聞、緣覺說的,所以它是菩薩藏所攝的。在佛說經十二種不同題材的裡面,它屬於「無問自說」。本經從頭到尾,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說話,沒有第二個人說話,也沒有人問,佛是自己說的,無問自說。

  「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佛說一切經都可以說大慈大悲教導眾生,唯獨這部經叫徹底大慈。為什麼?佛雖然講一切經,這一切經,任何一部經,教我們在一生當中成就,很難,不容易做到,所以起了其他的經典。學其他的法門都要多生多劫,所謂是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而這部經是當生成就,所以跟我們說這個法門才是究竟圓滿、徹底的悲心,慈悲到了極處!不再教我們走迂迴的道路,不再浪費寶貴的光陰,一生就成就。特別是對於末法眾生,末法多障,障礙太多,煩惱太多,知見混亂,這都是障礙。有情就是有情識的這些凡夫,我們只要看到「多障有情」這一句,換句話說,你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都不容易成就。你修禪不能成就,修禪的人得煩惱輕,業障要少,學密的人更輕、更少,你只要是煩惱、業障深重,你不能成就。這些人怎麼辦?這些人依這個經典道理、修行的方法,很快就能夠證得三不退,能往生;換句話說,成功比那些業障輕的人還要高,還穩當,這叫難信之法。

  「方便門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八萬四千法門都叫做方便門,所以俗話說,講佛門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八萬四千法門統統叫方便門,我們這一門也不例外,也是方便門。一切方便門當中,我們要找一個最直捷的,不拐彎抹角的,不走迂迴的道路,走一條直路,最近的一條路,至直捷最快速的一條路。現在大家都希望快快成就,結果怎麼樣?還偏偏找了不能成就的去學,這叫冤枉。最快的,跟諸位說,就是淨土法門,不但最快而且是最圓,最圓滿,第一頓超、頓證,「莫若念佛求生淨土」。這些句句都是真實話。

  我雖然沒有學過禪與密,但是都接近過,我的老師是密宗大德,我親近他三年。禪,禪的經論我講過不少,像《六祖壇經》、《金剛經》、《大珠和尚語錄》,永嘉大師《禪宗集》、《證道歌》,《信心銘》都是禪宗的,我都講過好多好多遍。我自己還是念佛求生淨土,所以那些學禪的人他講不過我,我的口頭禪很厲害,講不過我。他那個東西我都懂,我很內行,我不外行,我懂得它的理論,也懂得它的方法。但是我自己心裡有數,如果在那個法門上用功夫,一生不能成就。為什麼?一定要斷煩惱,煩惱斷不掉沒法子,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斷不了。所以那個要想成就不可能,理論很好,方法也不錯,實在是太不容易。

  諸位想想,你要做到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擺在面前真正不動心了,才是個初禪而已,我們欲界二十八層天,你才到第七層;二十八層才到第七層,初禪天,好不容易。如果有這種功夫,移到念佛法門裡面來,那就不得了,決定往生,而且往生的品位還不低,相當高的品位。所以我為什麼不修淨土?等於就是你今天口袋裡有同樣多的錢,現在叫你到洛杉磯去,一個坐飛機去,一個坐巴士去,巴士跟飛機錢都是等的,那我為什麼不坐飛機?我為什麼坐巴士?你統統都搞清楚了,帳就會算了,決定捨棄禪,過來念佛,我們來念佛。

  「念佛法門,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念的經典,我們常講的彌陀淨土有「三經一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就是《十六觀經》),跟這個《彌陀經》三經,還有一部《往生論》,三經一論。三經一論裡面所講的方法不一樣,方法把它歸納起來可以有四大類,就是實相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跟持名念佛,可以分為這四大類。在四大類裡面,我們要找一個最簡單、最容易,而且最穩當的、最靠得住的,絕對不會出錯誤的,莫若信願專持名號,這就是介紹你小本《彌陀經》。

  這個經實實在在是太好了,不但修淨土的人,專依這部經典來修學。其實拿中國的禪宗來說,中國禪宗的叢林,是唐朝百丈大師跟馬祖道一和尚他們兩個人發起的。而這兩個人在中國禪宗都算第八代,就是六祖的徒孫,六祖是第六代,能大師第六代,懷讓大師是第七代,懷讓是六祖的徒弟,馬祖道一是懷讓的徒弟,所以說是第八代,他們創辦的,發起創辦的。你看禪門日誦裡面,他們的誦課本,晚課都念《彌陀經》,都念佛。禪宗裡頭晚課還要念《彌陀經》、念佛,可見得禪淨雙修是中國的禪宗。他為什麼要念《彌陀經》?當然曉得這個法門之好,所以禪宗的課誦本裡頭有《彌陀經》;他們早課是以「楞嚴咒」為主,晚課是以《彌陀經》為主。所以,從這些地方我們要仔細去觀察,就曉得古人用心之所在。

  專修淨土的人早晚課誦都一樣,一卷《彌陀經》、一千聲佛號。如果有工夫的人,一天可以念十二支香,一支香一個半小時,每一支香的課誦完全相同。這是《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教給我們的方法,這個方法非常之好。一個人修很好,大眾在一塊兒修也很好,因為它很簡單,沒有一切這些儀規。譬如說像我們定的星期二、四來念佛,這幾天我們都在練習敲法器,覺明妙行菩薩定的這個課誦本上,沒有法器。所以它簡單,不需要這些儀式。就是一卷《彌陀經》,三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再就拜佛,他也拜一百拜,念完的時候拜一百拜。如果你十二支香,那就是《彌陀經》十二卷,佛號一萬兩千聲,就是這樣的修法。所以它是有動、有靜,對我們現代人來講,的確太適合了,尤其是生活在工業時代、工業社會的同修們,非常適用。

  末後說「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心要,菩薩萬行司南,皆不出於此矣」。奧是奧秘,藏就是藏得非常深奧,好像這是最寶貴的東西,它藏得最密、藏得最深。什麼東西?念佛法門,你看看《華嚴經》一直講,講到快講完了,才「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普賢行願品》最後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真正是《華嚴》奧藏!普賢菩薩勸勉,領導著華嚴會上那些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共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華嚴會上我們所見到是集體去的,集體去往生的,《華嚴經》最後的結論!

  《法華經》裡面也不例外,在梵文經典裡面,也明白的說出來,也是以往生西方世界為歸宿。近代,就是民國初年,有一位呂碧城居士,她讀梵文的《法華經》,看到裡面有一段,是我們中文本裡面所沒有的,她把它翻譯出來。那一段經文,過去李老師也印成單張分給我們,讓我們補在《法華經》裡面。是屬於《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後面還有些偈頌,大概還有六、七首偈頌,這是原文裡頭有,那個偈頌都是指歸淨土,所以「法華秘髓」。「一切諸佛心要」,這句我們可以從本經六方諸佛的讚歎能夠顯示得出來,是十方一切諸佛自行化他最重要的法門,心要是最重要的法門。

  「菩薩萬行司南」,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六度萬行都是以一心不亂求生西方為指南。司南就是大方向,像指南針一樣,諸佛菩薩修,往什麼地方修?統統都是往淨土上修。修的什麼?都是修的一心不亂,所以統統不出於此。「欲廣歎述,窮劫莫盡,智者自當知之」,要是詳細的說說不盡,說一劫、說無量劫,都說不盡。所以,大師勸勉我們,聰明人、有智慧的人自己應當要明瞭、要明白。第一講我們就介紹到此地,把佛法介紹給諸位了。認識佛法,認識《彌陀經》,將《彌陀經》介紹給諸位。從第二講,我們就要介紹本經,我們一共分做七講,下面六講介紹本經。

  請看講義的第六頁,第二講,題目是「經序的啟示」。下面有一行小字,叫做經文起止,經文從「如是我聞」到「今現在說法」,就是我們這一講討論的內容,就是這段經文裡面所說的。首先,有些專門的術語要簡單的解釋一下,叫「釋名義」。第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以及舍利弗等等這十六位大比丘們。這是一切經裡面,我們都看到有這樣的形式,這在佛經裡面叫做證信序。「如是」是「信順」的意思,信,一定要順從,如果要不能夠依從,那就不叫信了。「我聞」是「標師承」之意,佛當年講經的時候並沒有現場記錄,只有言說,沒有記錄。經從哪裡來的?經是佛滅度之後,釋迦牟尼佛不在這個世間了,我們一般人講佛死了,不在這個世間了,由學生們把佛過去所講的記錄下來,這樣才稱之為經典。

  這種情形我們又懷疑了,這個記錄的靠得住嗎?或者有人聽錯了,或者是記漏掉的,那我們今天不是發生困難了嗎?這個我們要看佛教史,諸位就能夠明瞭。佛滅度之後一百天裡面,這些大弟子們就發起要集結經藏。就是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一定要把它記錄下來,才能夠流傳、流通出去,才能夠留給後世的人。集結,就是五百阿羅漢,這都是佛的學生,有五百人,差不多佛講經的時候他們都在會,都在聽。集結是以阿難尊者,阿難是多聞第一,就請他覆講,把佛當年怎麼說的,你也就原原本本就像佛來一樣,把它講出來,下面做筆記把它記下來。而他所講的,要叫五百阿羅漢在那聽的各個人都滿意、都同意。如果有一個人舉了手,「阿難,你這句話我覺得不大妥當」,這一句就刪掉。不是少數服從多數的,不是的!一個人不通過就不行,一定要五百個人各個都通過才能算數。

  所以,集結經非常謹慎,非常的嚴肅,決不是簡單的事情。阿難這個人也特別的聰明,他的頭腦恐怕比我們這錄音機還高明,這是了不起的人,所以,他在弟子當中是多聞第一。他聽一遍,永遠不會忘記,他有這麼好的記憶力。所以在集結經藏的時候,他就當了主席,他就上台來覆講,這樣集結。所以我們對於集結的經藏要相信,決定不能懷疑,你要懷疑吃虧的是你自己。何況我上一次跟諸位說這部《彌陀經》,從梵文翻譯到中國,玄奘大師、窺基大師又給我們做了一次有力的證明,證明鳩摩羅什大師翻的沒錯,一點都沒錯。所以窺基大師做《彌陀經》的註解,就用鳩摩羅什大師的本子,這個《通贊疏》我們在此地很多,這個意思非常非常之深。

  這也真是三寶加持,叫末法眾生對於這部經要生決定的信心,不能夠疑惑。玄奘大師、窺基大師對我們末世同修有很大的功勞。所以,「我聞」是有師承的意思;「如是」就是如同佛所講的一樣,不增不減。我聞,我是阿難尊者自稱,我親自聽佛所說的,佛怎麼說我怎麼樣重誦,怎麼樣來覆講,不增加一個字,也不減少一個字,這才叫如是我聞。所以它能夠叫我們生信。時間到了,好,我們就講到此地,下一次我們還從這一章從頭講起,一個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