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要解  (第三集)  1993/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01-007-0003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研習報告》第二講,今天的講題是「經序的啟示」,在經文,從「如是我聞」到「今現在說法」。我們先簡單的介紹經典幾個名相。

  首先,我們展開佛教的經典,就會看到「如是我聞,一時」,有這些字樣,幾乎一切經都相同的,這在佛法裡面叫做證信序。「如是」是「信順」的意思,「我聞」是「師承」的意思。部部經裡面雖然都有這幾個字,它的意思大多數是相同的,但是也有部分不一樣,也有部分就是與當部有密切的關係。從理上說,「如」,是講宇宙人生的實相,拿佛法的名詞來講,就是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不二,這個叫如。從這個意思上來說,就是一切大小乘經典都能講得通,換句話說,都離不開這個原理、原則。淺而言之,這是指這部經,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阿難尊者在集結的時候,說出如是我聞,如是就是指這部經典,是我親自聽到佛所說的,佛怎麼說我就怎麼講,不增不減,這叫如是。所以「我聞」這兩個字就顯然含著有師承的意思。

  「一時」,這是講機感,機是眾生,所以佛經從經序上來看,就如同會議記錄一樣,它有時間、有地點、有主席,也有參與的這些大眾,很像會議記錄。但是它時間並沒有標明年月日,沒有註明年月日,只用個一時,一時含著有很深的意思在。一,實在說就是師資道合的時候,或者是說感應道交的時候,眾生有感,佛來應的這個時候。什麼時候才起感應道交的作用?通常講是機緣成熟的時候。什麼是機緣成熟?如果以本經來說,是一心不亂的時候。一心不亂,我們與佛就感應道交了,所以一時是通指機緣成熟的時候。其實時間是個抽象的概念,並不是個真實法,不僅僅在太空當中這許許多多星球,時間不相同,就是在我們地球上,現在大家曉得有時差,可見得也不相同。我們這個地方說的是下午七點鐘,到加州就不一樣,所以時間也不容易記載的很正確。何況印度在釋迦牟尼佛出世的當時,他們有許許多多的小國家,跟我們中國春秋戰國的時候差不多,都是些小國,每個小國家所用的曆法不相同,要記載都相當的困難。印度沒有統一,而我們中國到秦才統一,但是在周朝的時候,許多小國家都用周曆,都用周朝皇室的曆法,所以在時間的記載比較上有個準則。在印度就相當困難,這也是用一時的原因。

  「佛」是主席,當然一個法會一定有個主席,尤其這一會是屬於教學的法會,講經教學,所以佛是老師。教,我們稱教主,是他主持教化,是這個意思,也就是後來我們所稱的「和尚」的意思,是相同的,和尚叫親教師,教主也是親教師的意思。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標處所,這是說明這部經最初佛說的處所,佛說經的處所。舍衛國是當時印度一個比較大的國,首都就叫做舍衛。舍衛是梵語,它的意思古人翻作「豐德」,是說明這個地區,豐是物產豐富;德是說這個地區、這個時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很多。要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它是當代文化水準最高的一個地區,也是經濟發達,是一個非常繁榮的都市,生活水準、文化水平都相當之高。這個城市相當之大,在這個城市什麼地方講的?這個地方有個精舍,這個精舍就叫做「祇樹給孤獨園」。是在舍衛大城的城外,距離舍衛大城很近,經上記載只有一里多路。這本來是祇陀太子的一個花園,就是他自己的別墅,太子的別墅,它的建築也很理想,場所也非常之寬大。

  當時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的鄰國,就是王舍城,在那邊講經。偶然有個機緣,就是須達多長者,他有個親家住在王舍城,他到親家那裡去走動的時候,看到他親家非常的忙碌,好像招待貴賓一樣。他就問說:你為什麼這麼忙?他的親家就告訴他,說:我接待釋迦牟尼佛,佛在王舍城講經。他對於佛的智慧、道德、學問都倍加讚歎,於是須達多很受感動,也去聽經。聽了之後非常歡喜,當面就邀請,就禮請釋迦牟尼佛到他們國家去講經,佛也就答應了。佛這一答應,因為佛當時的團體很大,一共連他的常隨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所以不是招待一個人,他一來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你要準備這麼大的場所來接待他。

  所以,回到舍衛國之後,到處找合適地方,都找不到。結果看中祇陀太子的花園,有這麼大的範圍,足夠住一千二百五十人,還有餘,有這麼大的場所。於是就跟太子商量,想買他這個花園,太子就跟他開玩笑。他說你是我們國家最富有的長者,就是大財主,國家大財主,你家裡黃金很多,你能把黃金把我這個地鋪滿了,我的地就賣給你。結果須達多長者就真的回家去派人去搬黃金來鋪地。祇陀太子一看到:我跟他開玩笑的,他當真的了。於是乎祇陀太子很受感動,就問:你買這個地幹什麼?為什麼要黃金鋪地,買我這個地?他就跟他說,我要請佛到這兒來講經。祇陀太子一聽之後也非常歡喜,他說這樣好了,這個功德我們兩個人做。須達多不肯,他說我要一個人做,我不要兩個人做。祇陀太子一想,他說:好,你用黃金可以鋪滿我這個地,這個地賣給你,我這裡頭很多樹木花草,你黃金鋪不上,這個東西你要不合作,我全部把他砍光。砍光就變成荒地,那就沒有意思了,於是給孤獨長者沒法子,不得已就答應了。所以,兩個功德主,就是兩個施主來供養釋迦牟尼佛這個僧團,這是一段就是黃金布地的一段故事。

  須達多,當時人尊稱他為給孤獨長者,給孤獨就是他很慈悲,凡是有孤苦伶仃的人,他都願意救濟,只要去找他,他一定肯幫忙。所以大家不叫他的名字,就叫他給孤獨長者,送他這麼個稱號。這是真正對於佛法能認識,他才有這樣的信心、毅力、誠意來禮請釋迦牟尼佛到舍衛國弘法。佛在舍衛國的的確確講了許許多多重要的經典,像大家曉得的《金剛經》,我們這部經,都是家戶喻曉的,都是在舍衛國講的。「舍利弗等」十六位上首弟子,以及菩薩眾們,這是標聽眾。所以從這一段裡面來看,所謂六種成就具足。這是講到正信,下面我們略微介紹一下。

  「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如」,這是從理上說的。「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這底下解釋如是完全依據本宗的教義,就是淨土宗的教義來說的,這是決定沒錯。「又萬法俱寂,一心不亂為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為是」,這也是依本宗教義說的。前面一個說法,是堅定我們念佛求生淨土的信心;第二個說法,是堅定我們當生成佛的意念。「如是」,說到究竟圓滿,不可思議。

  「際遇良時,師資道合,曰一時」,一時,就是機緣成熟的時候。我們今天雖然生在釋迦牟尼佛末法的時代,但是我們有幸能讀到佛的經典,而且所讀的這部經典是決定可靠,決定沒有疑問的;的的確確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的的確確是羅什大師所翻譯的,翻譯得完全沒有錯誤。我們依照這部經典來修行,一生決定往生,決定成佛,這是一時!這個一時真是千載難逢,就像開經偈裡面所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一時我們遇到了,實實在在不容易。我們講這部《彌陀經》的時候也不容易,尤其是講《彌陀經疏鈔》跟《要解》,不但在國外難,在國內也是相當不容易,所以這個機緣我們一定要珍惜。在此地,我們不得已利用錄影的方法,介紹給沒有機會來參與這個法會的。但是聽錄音帶或者是看錄影帶,總不如現場來得親切,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一時我們一定要把它把握住,這個一時是稍稍疏忽一點就過去了,所以這個機會非常非常的難得。

  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天人大師,名佛」,這種三覺,我們在「佛學概要」裡面講過。自覺,揀別凡夫的,凡夫是迷而不覺,佛覺悟,所以佛不是凡夫。覺他,揀別不是二乘,小乘人雖然有自覺,但是他不肯教別人,不肯幫助別人。覺行圓滿是揀別他不通菩薩,菩薩雖然自覺又能覺他,但是他沒有圓滿,佛是圓滿的。前面兩種我們還容易懂,後面這一種,免不了我們就要起疑問,究竟什麼樣才叫圓滿?自覺圓滿還能體會得到,說度眾生也圓滿了,我們就懷疑了,我們現在是眾生,佛沒有把我們度了,他怎麼就算圓滿?諸位要曉得,圓滿是從他本身上說的,不是從教化眾生這一邊講的。教化眾生可以幫助他自覺圓滿,所謂是教學相長。

  大經裡面講得很多,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他之所以成佛,都是在一切眾生邊成就的。怎麼成就的?教化眾生。尤其在《華嚴經》裡面,我們看得非常的清楚。所以,學佛不能不讀《華嚴》,不能不在《華嚴經》上認真的討論。《華嚴》末後一品,《普賢行願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代表一生成佛,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他怎麼成的?他在一切境界裡頭鍛鍊成的。所以我們看到的,修行人,凡夫只有自己一個人。除自己之外,惡的人、惡的環境是自己的善知識,是自己的老師。為什麼?這些境界現前,幫助你修無分別心,斷我的瞋恚、嫉妒、障礙,斷這些。一切的善人,順境、善人、好的環境,也是善知識,也是佛。他教給我們什麼?因為凡夫在順境裡面就起了貪愛,貪愛也是煩惱。所以你要能夠在順境、善人這邊去鍊,鍊什麼?把你的貪心斷掉,把你染污心也斷掉。所以順、逆都是善知識,順、逆境界統統是佛,菩薩成佛是這樣鍛鍊成的。

  我們修行不能成就,一讀經一反省就明白了。我們遇到善人,遇到好環境,心裡喜歡,捨不得丟掉;遇到惡人、遇到惡境,心裡就怨恨,這怎麼能成佛!我們是心為境轉,這的確很可憐,自己在境界裡做不了主,心被境轉。修行人修個什麼?就是把這個錯誤的修正過來。怎麼修正?我的心不隨境轉,就修這個。不管什麼境界現前,我修清淨心,我修平等心,這叫修行。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我們要修的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順境裡面修的是這個,逆境裡頭也是修的這個。善緣裡面,善緣就是人事環境,惡緣也是指人事環境,統統修的是這個,這修的是一心不亂,這才能夠達到覺行圓滿。「天人大師」是對佛的尊稱,佛是天人師。

  「舍衛,此云聞物,祇陀、須達多」,這是祇陀太子跟須達多長者,「施供佛僧,建立道場,普利眾生」。如果當年沒有祇陀跟須達多他們兩個人發心建這個大道場,舍衛國大眾聞法的機緣就難得到了,所以這兩位大德是佛的護法。這個道場的所有權,就是這兩個人的,須達多、祇陀太子並沒有說把這個地方送給佛,沒有,是供養佛。佛出家了,如果把這個地方送給他,佛不又有家了,佛就又還俗了,沒有這個道理。所以諸位要記住,建道場確確實實是在家人的事情,弘法利生是出家人的事情。出家人自己道業成就,什麼地方來請,看看這個啟請的人很虔誠,聽眾都很歡喜,他就來了。如果這個地方因緣不成熟,他就到別的地方去了,實在找不到因緣,像達摩祖師也可以面壁九年,面壁九年在等,等一個人。只給這一個人講經,只給這一個人說法,只叫這一個人開悟,一個傳一個,他就不中斷了。所以到第六代,六祖大師他的法緣殊勝,把整個佛法展開,普度眾生。

  假如達摩祖師當年來一看,都沒有人願意跟他學,他就回去了,那咱們中國的禪宗也就沒有了。他很有耐心,他面壁九年就等一個人,等一個可以能夠相信他的,能夠繼承他的。這也說明,我們怎樣建道場,用什麼態度來建立道場,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弘法利生,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佛陀跟這些長者大德們,在最初建立了榜樣,就建立了規矩。後世人如果真正能夠仿照,依教奉行,佛法就不會滅亡,一定能夠常住在世間,正法久住。這是我們一定要提高警覺的,就是出家人有出家人本分的事,在家有在家本分之事。實在講,就是真正要想佛法興,像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所講的,出家人應當托缽,佛法決定能興。但是托缽在中國還行,中國要真是托缽的話,真有人供養,哪條街上都能托得到吃的。今天在美國就很難了,托缽還得開汽車去托缽,這很困難。可是如果真正是像中國人住得比較密集一點的地方,托缽還是有好處,也能叫很多外國人看看。外國人很好奇,趁著這個機會灌輸他佛法的教義,所以會有很多很多的機會教育。

  第二段,我們要介紹的是「大眾同聞」,這裡面所說的是「為後學示範,善自取師」。這一句是我們自己應當要做的,就是古德這些榜樣,我們應當要師法。「聲聞居首,出世相故,常隨從故,佛法賴僧傳故」。經,序裡面列的有這些聽眾,聽眾在上首裡頭排列的順序,它是把這些阿羅漢排在前面,小乘排在前面,把菩薩擺在其次,人天大眾那個聽眾擺在最後。這個排列的順序都含著有很深的意思在裡頭,聲聞,換句話說,這些人跟釋迦牟尼佛學,還沒畢業,還不能夠離開佛單獨去教化一方,還不能夠離開老師。這個我們一般叫釋迦牟尼佛的常隨眾,佛到什麼地方,他們這些人就跟到什麼地方,一生都跟著釋迦牟尼佛的。這些人統統是出家眾,常隨眾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經上說一千二百五十人,零頭略去了,還有五個人,零頭就不說了,說一個概數。

  他們所示現的都是出家相,示現的出家相,又是佛的常隨弟子,所以無論在哪個法會,前面所坐的座位總是他們這些人。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意思,佛是希望後世人對於出家人尊重。出家人縱然是凡夫,那是菩薩,可是我們對出家人比對菩薩還要尊重三分。原因在哪裡?因為出家人要住持佛法,要負這個責任,就是我們講三寶裡頭的「住持三寶」。住持三寶裡頭一定是出家人,雖然僧寶,菩薩也包括在裡面,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講聲聞,還是講剃髮染衣,還是以這個為主,並不以在家菩薩為主,還是以出家人為主,這就是佛法一定要出家人來承傳。

  可是這畢竟是一個大事業,所以四眾弟子一定要能夠充分的合作,才能達到傳法的目標。如果四眾不和,出家人也沒有辦法,那麼佛法就逐漸逐漸要衰微了。今天我們看佛門裡面現象,確實四眾不和,這種情形佛早就曉得了。所以《金剛經》裡面講的五五百年(我們現在是第五個五百年以後)鬥諍堅固,如果四眾和合,就不鬥諍了;既然鬥諍,當然就不和合。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真正懂得,明白了,他鬥我不鬥,他爭我不爭。幾個人能成為一個僧團?跟諸位說,佛在戒經裡面講,四個人就是一個僧團。人多了不容易,和合困難,四、五個人不難,真正能找到志同道合,四、五個人在一塊共修,僧團就建立在世間,這個世間又出現僧寶了;只要有僧寶,必定佛寶、法寶,三寶具足。

  在這個星期天,佛光寺舉行「盂蘭盆會」。諸位要是展開《盂蘭盆經》來看一看,他是要供養十方僧的,而且是要供養夏安居自恣的這些出家人,我們到哪兒找去,找不到了,所以非常非常難。假如能有這麼一個小小的小道場,有五個出家人,五比丘在一起靜修,舉行結夏安居,這個自恣就無量無邊的功德。這是要想真正叫佛法常住在世間,利益人天大眾,我們一定要向這個方向來努力,求出家人安居在一處,專心辦道,弘法利生。諸位如果向這個方向去做,你們大家都是須達多,都是祇陀太子,這是真正在家菩薩。所以,出家眾是傳法的。修行也是傳法,修行是身教,以自己行持做大家修行的榜樣。所以,有身教、有言教,講經說法是言教,著作傳播是言教的推廣,這些我們都應當要常常提高警覺。

  「菩薩居中,相不定故,不常隨故,表中道故」,菩薩的位子排在當中,因為菩薩有出家、有在家,所以相就不定。在我們中國,可以說與佛有特別的緣分,雖然佛法出興於印度,等於說出生在印度,而它的生長、開花、結果都在中國。所以我們中國人對於中國的佛教,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心。展開整個世界的佛教史,在佛法上修學成就,我們中國人第一。當年玄奘大師在印度求學,他的威德使印度人尊稱他為大乘天。他的雄辯,當時在國際上沒有一個人能夠辯得過他。他在印度開過無遮大會,無遮大會就是他自己建立宗旨,在那裡,坐在那裡等於說打擂台一樣,任何人可以來跟他兩個人辯論。他十八天當中,沒有一個人敢給他提出問題,敢跟他辯論的。所以當時印度十六國的國王尊稱他為大乘天,真是有不可思議的成就。

  在中國,我們有四大名山,這四大菩薩。四大菩薩除了地藏菩薩示現的是出家相,其餘三位都是在家相,在家的菩薩多,出家的菩薩實在講沒有在家的多。很顯然的,我們講到底是出家人多,還是在家人多?一定是在家人多。中國出家人統統都受了菩薩戒,所以菩薩比丘,可是菩薩比丘要比起菩薩居士,還是菩薩居士多,菩薩比丘還是佔少數,所以菩薩的相不定。比丘常隨眾,菩薩不常隨,為什麼不常隨?菩薩要教化一方,代佛弘法,這是菩薩唯一的使命,所以他代表中道。

  「天人列後,世間相故,凡聖品雜故,外護職故」,天人像祇陀太子,像須達多長者,這都是人眾,他們是佛門的護法。這些都是從表面上看的,實際上這些人全是大菩薩應化而來的,所謂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那些佛菩薩變現人天,來護持佛法,所以一個真正護法,絕對不是普通人。不是佛菩薩怎麼能夠真正熱誠的來護持佛法?護法統統是菩薩再來的!所以四眾一定要合作,這才能使佛法廣大,僧團健全。

  下面我們有個簡單的表解,說明「僧伽」,就是佛法要靠僧傳。僧伽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和合眾」。所以,一個人不能稱僧,兩個人在一起也不能稱僧。佛教戒律裡面規定是四個人在一起,有四個人以上在一起,遵守這六個戒條,而且實行羯磨制度,這才叫和合眾。羯磨也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會議,無論大小事情開會決議,每個人都要服從決議。所以,佛法從三千年前就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制度,大小事情都是會議來解決。遵守這幾條戒條是非常的重要,第一,這是講理,分做理、事兩方面。理,我們以淨土宗本宗的教義來說,「同證一心不亂無上菩提」。這是我們大家共同在一塊兒住、在一塊修行的宗旨、目標。我們到這個僧團裡面來幹什麼?求一心不亂的,我來求一心不亂,我來求無上菩提,我來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為別的來,我就為這個來的。這是理,我們的目標完全相同。

  那麼在事上面就有六條,我們平常講六和敬,一定要遵守。第一個是「見和同解」,就是見解一定要相同。見解如何相同法?這就要讀經,所以寺院裡頭為什麼天天要講經,釋迦牟尼佛當年率領的僧團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麼多人怎麼會不鬧意見?就靠天天講經!三天不講經,意見都出來了,所以天天要講經。就跟學校一樣,學校裡的學生為什麼那麼好?天天上課,老師天天嚴格的督促他,他就規規矩矩的,循規蹈矩。如果學校三天不上課,沒有老師,學生你看又是吵、又是鬧、又是打架,不知道出些什麼亂子出來。所以,我們要求的見和同解。你看從前寺院當中,佛陀在世,經典上也是如此的教給我們,二時講經。那個二時是現在的八小時,因為印度把一天晝夜分做六時,我們中國分做十二個時辰。所以,印度的六時裡頭的二時,它的一時等於我們四小時,二時就是八小時。每天八小時聽經,聽了八個鐘點經,還要去修八個鐘點行,譬如念佛,還要念八個鐘點。一天已經去了十六個鐘點了,其餘時間都已經精疲力竭,只好睡大頭覺,不會鬧意見了,他鬧意見沒有精神鬧了。何況在那個時候日中一食,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飽,每天十六個鐘點課程,他還有什麼精神去鬧意見?沒事,天下太平。所以,要求的是見和同解。

  正因為如此,這一個寺院、一個道場,它有一個宗旨、有一個目標、有一種見解,所以另一種見解要深入到這個地方,就把我們見和同解分化掉了,這是不可以的。所以,佛教在我們中國形成了許多的宗派,宗派裡頭宗旨不一樣。譬如華嚴宗的,是以《華嚴經》為主,你要到他那個寺院去講《法華經》,那就不行了。為什麼?跟他的見解不一樣。天台家是以《法華經》為主修的,他們天天講《法華經》,研究《法華經》,你要去跟他講唯識、講禪,也不行,他不能接受。這就等於說辦專科大學一樣,他請這個法師來講經,一定是跟他的思想相同的。我這裡是專研究《華嚴》的,某個人也是專研究《華嚴》的,我們可以請他來講。他不是研究我這一門的,就不能請他來講,怕動搖了我們自己的根本。就是我們走的路不一樣,雖然目標是相同的,但是路不一樣。同樣達到一個目標,都是成就無上菩提,可是路不相同。這不是排斥,是便利我們自己成就。

  所以有各宗各派不一樣,我們興之所好,喜歡哪個法門,喜歡什麼樣的經典,你去找這個道場,去找這些老師、同學,大家在一塊學,和合眾。否則的話,就不和合了,把和合破壞,那叫破和合眾,那個罪就大了,破和合眾罪過是在阿鼻地獄。所以,破和合眾不是說這是個道場,我們把它搗亂,把它破壞掉,這叫破和合眾,這個當然也是。如果我們請了一個法師來,這個法師所講的跟我們所修學的理論完全相背的,背道而馳,也是破和合眾,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我們今天大家統統都是修淨土法門,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你請一個禪宗的大德來給你講禪,叫破和合眾;您請一個密宗大德到這個地方來給你灌頂,也是破和合眾,諸位要懂這個道理,要明白這個道理。

  譬如你們在學校,你們這個學校是學文學的。另外也是個名教授,他是個學醫學的,他到你那裡講,跟你所學的風馬牛不相干,你聽也聽不懂,豈不是破壞你們學習的風氣?這是決定不能夠相融的。他學醫學的,他能拿博士,你學文學,也能拿博士。你文學院請醫學博士天天來給你上課,你文學博士決定拿不到,你醫學博士也拿不到。我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今天有許許多多人在佛法裡頭,的的確確是走錯了路子,錯了方向,古人所講盲修瞎練。這是見解一定要相同。

  第二個就是「戒和同修」,戒律是生活規範。因為是團體,團體一定要守紀律,要守規矩,一定自己要能夠約束自己,這樣才行,大家才能夠共住。如果每個人都放逸,不遵守同住這些公約,那麼這個團體就變成散亂而沒有秩序。所以,戒律就是生活規範。「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這個好懂。意同悅就是心裡面每個人都是法喜充滿,為什麼?他天天在那裡修持,無論在解門、在行門,他的境界天天都在提升,他很快樂。讀經天天有悟處,修行天天有境界,這個樂!所以「意和同悅」。

  「利和同均」,利是利養,在家信徒的供養,出家人的享受決定平等。一切供養都要歸公,沒有私人的,個人需要用的,由常住來給。常住一定按照規矩,譬如說普通零用錢,斟酌需要,大家平等。如果說某個人生病了他需要醫藥,常住一定要開醫藥費用。或者有某個人受別請,就是外面或者請他去講經,旅途上的費用,常住一定要給他;他外面有供養的,回來一定交給常住,這樣才如法。所以,我們以這個標準要來建立一個僧團,今天五個人都找不到,你到哪裡去找?人家供養我的錢,我怎麼可以給你?這就不行了。

  五比丘的僧團難求!尤其五比丘要修一個法門,依同樣的經典就更難得了,到哪裡去找?我們要想佛法常住在世間,確確實實要建立如法的僧團。因為如果這個世界上有這一個如法的僧團,那個功德不可思議,十方諸佛護念,龍天鬼神護持,這個世界就不會遭難;換句話說,這個世界絕對不會有毀滅性的大災難。為什麼?有諸佛菩薩、護法神在護持著,它正法住世。沒有這樣一個僧團,就不能代表正法住世,就不能代表;沒有正法住世,妖魔鬼怪就來擾亂世間。這些現象,如果同修們很冷靜的觀察,你就會發現,現在確確實實是如此。這是我們應當要警惕的,應當要曉得我們如何來努力。這是講僧團,和合眾,簡單介紹到此地,這也是我們必需要曉得的。

  下面有十六位尊者,當然佛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經上只列了十六位。這十六個人不是隨隨便便列的,我們看佛的經典上面,每部經列的上首的名字都不一樣,有的多,有的少。為什麼?這些人就代表了這部經,所以我們要懂它的意思;懂得它的意思,你就曉得這部經講的是什麼。就好像開會一樣,你看到出席的是些什麼人,你就能夠猜得到他們是開什麼會議。如果這個會議你去一看,都是管理財政,管理這些人的他們在開會,你就曉得一定是討論經濟、財政的問題。如果是教育界的那些什麼學校校長、訓導主任、教務主任,他們在一起開會,那一定是討論教育上的問題。佛法也是如此,你看看這些人,這些是什麼樣的人,佛的這些弟子都有專長,所以各個人都是第一,沒有第二的,各個都第一。

  下面列的十六個人,「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摩訶目犍連」是神通第一,「摩訶迦葉」是頭陀第一,「摩訶迦旃延」是議論第一,「摩訶俱絺羅」是答問第一,「離婆多」是無倒亂第一(倒是顛倒,亂是錯亂,他從來不顛倒,從來不錯亂的)。「周利槃陀伽」是義持第一,這一位尊者,佛說他的因緣。他的記憶力實在是太差了,記性不好,不好到什麼程度,簡直我們無法想像。佛教他兩個字,念到下面一個字,上頭忘掉了,再教他上面,下頭又忘掉了,這麼樣差。到底是什麼原因?佛就說了,他過去世是三藏法師,三藏法師是講經說法的,因為吝法得這個果報。他也教人,但是教人自己留一手,怕將來人家學的好在他之上,叫吝法,所以得愚痴果報。吝財得貧窮果報,吝法是得愚痴果報,這佛說出他的因緣。但是畢竟是多生多世佛法薰修,他種子在,是業障障住了。佛就教他持之有恆,兩個字念了九十天,念了三個月。念哪兩個字?笤帚,掃地的笤帚,念了笤,帚忘掉了,念了帚,笤忘掉了。三個月,三個月當中念下去之後,他開悟了。悟了以後,那也是一等的聰明人。笤帚真的把他心裡面的業障都掃乾淨了,所以他叫義持第一。悟了以後的境界就跟六祖大師一樣,雖然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什麼問題你去問他,他都能答得上來,什麼問題去請教他,他都能夠給你解決。

  「難陀」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弟,儀容第一。儀容第一,這是一般經上說的,在《要解》裡面講的是聲妙第一。但是這個意思我們在其他經論裡頭沒有看到過,我們只看到儀容第一,這是最常講的。「阿難陀」就是阿難尊者,這個我們非常熟悉的,他是多聞第一。「羅睺羅」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密行第一。他當年在會是個小沙彌,是個小孩,非常頑皮,一天到晚都是在玩,從來沒看到他修行。釋迦牟尼佛曉得,他怎麼修行?他一天到晚玩耍就是修行,所以他叫密行,別人看不出來。他真用功,真修行,可是絕不耽誤他去玩,他這是很巧妙的一個功夫,別人不知道。

  「憍梵波提」受天供第一。這也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牛呞。古時候印度人取的名字,不見得名字很好聽,但是這個名字都有來由。有的人,他的特徵,比方「摩訶俱絺羅」,俱絺羅是什麼?是大膝,他的膝蓋長得比別人大,摩訶是大,俱絺羅是膝,也是他的特徵,所以人家叫他大膝蓋,名字就是這麼來的。這位尊者憍梵波提,牛呞,他的嘴一天動到晚,就像牛吃草一樣。他是阿羅漢,所以怕人家見到他的時候就笑話他,笑話他要造罪業的。他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他過去世做了五百世的牛,所以帶著有牛的習氣,沒事坐在那裡他嘴巴就會動。為什麼他墮到五百世變做牛?他從前也是個修行人,有個阿羅漢,證阿羅漢果的阿羅漢,那個阿羅漢念經嘴巴動,他就笑話他,他說你念經不太好看,像牛吃草一樣。阿羅漢聽到之後,就叫他懺悔,他說我已經證了阿羅漢果,你諷刺我,將來你要背因果的,你會墮惡道的,你趕緊懺悔。他也是真心懺悔,雖然懺悔還墮在惡道裡,墮在牛身五百世。所以,釋迦牟尼佛看到他這個情形,他今天也證阿羅漢了,別人看到他也諷刺,不就害了人。所以你別在人間,到天上去供養去,天人都有神通,天人有五通,一看曉得你是聖人,大家對你很尊敬,不會笑話你,受天供養第一。

  「賓頭盧頗羅墮」是福田第一,「迦留陀夷」是教化第一,「摩訶劫賓那」知星宿第一,「薄拘羅」壽命第一(在同修大眾當中,他年紀最大,他那個時候已經有一百六十歲了,這位尊者)。「阿[少/兔]樓馱」天眼第一,這位尊者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就是聽經的時候喜歡打瞌睡,有一次被佛呵斥了一頓,他自己生了慚愧心,七天七夜沒睡覺,把眼睛搞壞了。眼睛,睡眠的時候是養眼睛,用眼過度,眼壞了。佛就教他修一種定,修「樂見光明定」,這個定修成功之後,他就得天眼通。所以在阿羅漢當中,他的天眼是第一,半頭天眼。他見東西不要用眼睛,半個頭都可以見,前後都看得到,這叫半頭天眼。

  這十六位尊者代表的意義,我們在前面用線條上畫出來的,這是李老師依古大德來分類的。代表「德慧才能」,這是講修淨土法門的,我們自己道德、智慧、才能,能不能比得上舍利弗、目犍連、摩訶迦葉這些人,他們這些人都念佛求生淨土。如果你要說淨土法門太高了,我這個人業障太重,沒有資格去,你再看看,「愚昧鈍根」像周利槃陀伽,大概你比他聰明多了,他也能去,你為什麼不能去?所以,底下有「顯示因果」,也有幾位,「善藏養晦」賓頭盧頗羅墮,「世法方便」的也有兩位,密行的羅睺羅、迦留陀夷。「精進破障」的阿[少/兔]樓馱,因為精進,他能夠得天眼通。周利槃陀伽雖然愚笨,他能夠精進,所以他能開悟。這是分出六大類,說明這個法門,無論什麼樣的人都有資格學,無論什麼樣的根性都一樣的成就。

  在這邊,我提示給諸位,舍利弗智慧第一,相當於我們現在人所講的「哲學家」,哲學家應該學佛,應該求生淨土。目犍連神通第一,相當於現在「科學家」,也應當要學佛。大迦葉尊者是「禪宗初祖清高苦行」的人。迦旃延「評論家」,俱絺羅「博學才藝」,離婆多「正覺不迷」,周利槃陀伽「困學成功」的,難陀是釋迦牟尼佛的胞弟,憍梵波提是「宗教家」。賓頭盧頗羅墮「應末世供,為人天福田」,所有阿羅漢都滅度了,釋迦牟尼佛不許他滅度,這位尊者現在還在人間,但是他是隨類化身,他是什麼樣子你也不會認得,就是跟你一天到晚坐在一起,跟你見面,你也不知道,凡是有齋僧,真正齋僧供養,你想真正修福,他就來應供,這是世尊特別交代的。迦留陀夷我們今天來講,他是「教育家」,劫賓那尊者「天文學家」,薄拘羅尊者「善因善果」,他長壽,長壽的果報是不殺生、是不嫉妒、不障礙,他才能得這個果報。阿[少/兔]樓馱是「福德困學」。

  所以,這些都是社會上有大成就的人,這些人都來聽釋迦牟尼佛講淨土法門,這些人都能夠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求生西方淨土。經前面列的這麼多人,後頭信受奉行,信受奉行裡頭有沒有包括禪宗的初祖摩訶迦葉?如果沒有他,信受奉行後頭要註一註,「摩訶迦葉除外,他是禪宗的」,沒說!由此可知,他也是信受奉行之一,我們要覺悟。這幾位尊者可以說把禪、律、教、密統統包括在其中,你要是拿佛門十個大宗派來講,也都全部包括在裡頭。「此等大眾,本是法身大士」,都是大菩薩,來幫助佛弘法的。「示作聲聞,證此不思議法」,為我們做證明,來勸我們,「從佛轉輪廣利人天,今聞淨土攝受功德,信受奉行,實乃以身作則,勸吾人深信莫疑也」。這十六位尊者排在這裡,是讓我們信,他們都相信,我們怎麼能不信?他們這些人都樂意去修,我們為什麼不修?所以,他們在此地的用意是勸信的,無論你是哪一行、哪一業,你是修學的哪個宗派,都應當要皈依淨土。

  下面列的這四大菩薩,菩薩居當中,本經的條件就是信願行,所以前面聲聞眾勸信,菩薩眾勸願、勸行。「文殊表無上正等正覺」,文殊是等覺菩薩,為什麼加上無上?我們曉得文殊菩薩是古佛再來的,曾為七佛之師,他做過七尊佛的老師,古佛再來。我們學佛是不是求無上正等正覺?他代表這個目標。「彌勒」是什麼?是代表地位,「表一生補處」。中國人造的彌勒菩薩像,就是布袋和尚像,這個像代表什麼意義?代表「平等喜悅」,就是極樂的意思。你看彌勒菩薩一天到晚歡歡喜喜,極樂!他沒有憂愁,他沒有煩惱,他就代表這個意思。所以我們今天要求無上正等正覺,到哪裡去,要到西方極樂世界裡求。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證得一生補處,這個經裡頭含這個意思,所以這兩位菩薩勸我們發願。

  後面兩位菩薩勸我們修行,怎麼個修法?「乾陀訶提」,這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不休息」。「常精進菩薩」,就是精進不退,永不退轉,「如善財之參學,一生修證寂光淨土」,就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兩位菩薩勸我們修行,修行要精進,要不休息,一定要把精神提起來。到自己很倦、很累的時候,想一想我這一生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我怎麼敢懈怠?怎麼敢懶惰?這個菩薩代表這個意思,所以名字不是隨便列的。

  第六條是「凡眾勸修」,這就是末後凡夫眾,勸修就是講弘護。「釋提桓因」就是忉利天主,一般其他宗教裡面所講的上帝,大概都是講的忉利天主。「無量諸天」,印度還有些宗教,他們的確比這些宗教要高,像婆羅門教他們講到大梵天,那比忉利天主地位要高得多,這些代表一切宗教之士應修。所以佛門廣大,我們要把這個教義讓那些宗教人統統都要明瞭,使他們不懷疑。他們信仰宗教,來學佛,來修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絕不違背。為什麼?因為他們的上帝也護持這個法門,也修這個法門。宗教徒裡,他們教徒跟上帝的關係好像父子關係,天上的父都修西方淨土,求生極樂世界,兒子也修,那個父親當然高興,還有什麼話說?絕不違背,一定要把這個教義宣揚。

  「大眾表一切眾生,欲離苦得究竟樂者應當修」。這就是指我們一般的眾生,特別對我們人道來說的。你要想真正離苦,想得真樂,想得究竟之樂,你只有修這個法門。「弘護此經,暢佛本懷」,要弘揚、要護持這部經,這個法門。為什麼?唯有這部經、這個法門是真正暢佛的本懷,佛度眾生的本願在此。佛說一切經都是不得已,說這個經是最痛快了。為什麼?說別的經,你不見得能成功,指點你別的路子,你的障礙還很多。說這個經你是決定能成功,一生決定成佛的,所以這個經是第一經,這個經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道理就在此地。

  「不問自說,慈憫深切,急度眾故」,佛一看到這些學生還滿不錯,都很聽話,能接受,不問也說了,急著要說,等不及大家問,都說了。其次就是「義理玄秘」,太深了,「難信,無人啟請」,等人家來請佛才說,沒有人請,這是佛的境界,連菩薩都不知道。所以佛不問自說,這是慈悲到了極處,期望我們眾生各個在一生當中圓滿得度,所以才說出這部經。

  下面別序裡頭,前面講的都是通序的意思,底下別序裡頭有三個綱目。實際上,別序的經文完全在此地,「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就是這部經的別序。第一段是講西方世界的「依報莊嚴」,這個「有」,是非常肯定的告訴我們,有一個世界名字叫極樂。顧名思義,這個世界裡頭沒苦,只有樂,我們要是聽了,怎麼能不動心?第二,是「正報莊嚴,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個「有」,又是非常的肯定,這個佛是現在佛,不是過去的,不是未來的,現在佛,現在的佛住世,佛的德號叫阿彌陀,這無量的意思。第三,「說法莊嚴」,這事業,佛從事什麼事業?說法!「今現在說法」。後面有個簡單的註子說,「有、今現在」,這是勸你要信;「極樂世界」,聽到這個名詞,勸你要發願;「阿彌陀佛」,勸你持名妙行,只要你念這句佛號,臨命終時佛就來接引。這個意思把本經的宗旨也是圓圓滿滿的顯示出來了。

  就是底下表裡面所列的,「絕待圓融,不可思議」,這一句「阿彌陀佛」,絕是絕對的,圓是圓滿,融是融通,一絲毫障礙都沒有。正如清涼大師講《華嚴》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圓融,真正不可思議。所以,本經是「唯心為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是《觀無量壽佛經》的經文,佛說的。「唯佛為宗」,就是阿彌陀佛為宗,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唯佛為宗。「絕待圓融為宗」,真的,無論哪個經,無論哪一個法門,千經萬論,八萬四千法門,沒有比這個更圓融的,沒有比這部經、比這個法門更快速的,沒有。這個經如法修行,一天能成功。你們看看,哪個宗派、哪個法門說一天能成功的!本經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所以窺基大師在《通贊疏》裡面,也是在講「至圓至頓」,這是到了極處,圓到極處,說頓得快,頓超,快到極處了,沒有比這部經更快的。

  《往生傳》裡面、《淨土聖賢錄》裡面,你看看瑩珂法師,三天成就的,這一點都不假,歷史上記載的。他是什麼?他是破戒的出家人,不守清規,但是他自己覺悟,他曉得自己破戒,不守規矩,惡習氣很重,將來一定要墮地獄。他是因為怕墮地獄,所以就問別的同參道友怎麼辦?人家就勸他,你念佛求生西方。他就把門關起來念阿彌陀佛,念了三天三夜,飯也不吃,水也不喝,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你好好的用功,十年以後我接引你」。這個法師說不行,我的惡習氣太重,我自己不能把持,再過十年不曉得造多少罪業。他說,我十年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去。結果阿彌陀佛就答應了,他說「好,三天以後我來接你」。

  他好歡喜,高興,房門一打開,跟大眾宣布,三天以後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一個人相信,誰相信他?你這個人,你怎麼能往生?沒人能相信他,結果大眾看他那個態度又不像是說假話,不像在騙人的。好,看你三天往生不往生!他到第三天,換了乾淨衣服洗了澡,做早課的時候請大眾幫他助念,就是那一天早課不照平常的做,全部念佛。佛號才念了幾聲,他就告訴大眾佛來了,別人看不到,他看到。「佛來接引我,我走了」,他就那麼走的,三天!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說,像瑩珂那樣的人三天都能往生,我們怎麼不能往生?我們至少還不像他那麼樣墮落。我們為什麼不能往生?現在還不願意往生,還捨不得這個世間,還有所貪戀,所以你去不了。他是真正覺悟,曉得什麼?曉得這個世間太可怕了,自己習氣又很重,改過自新好難,不如乾脆往生算了,人家是打的這個主意,抱著這個決心。所以,念了三天就成功。

  這個法門不難!真正關起門來,你念上三天也能往生,這是一點都不假。所以你一定要相信,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懂這個理論。我們在經論深入,儘量的勸一切同修修這個法門,替阿彌陀佛宣揚,替西方世界多帶幾個同修去。如果帶了幾個去,比自己一個人去好多了。如果帶了一大批,阿彌陀佛在那裡開歡迎大會歡迎你,那就不一樣了,比個人要強得多。我們懂得這個法門之後,我們今天唯一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多多的接引一些眾生,多多的帶一些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當然更好的是把這個法門永久建立在世間,普度眾生。所以「絕待圓融,超情離見」,超情離見是《楞嚴經》上最高的境界,這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這是以這個為宗旨,一句阿彌陀佛。

  不但如此,這一句阿彌陀佛「具足三學、三慧,一切法門」,一句佛號統統都包括了。「古云」,古人說,「八萬門中,念佛第一」,八萬四千法門,念佛是第一。我們在《華嚴》上看,善財童子也是修的這個法門,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示現成佛,也是這個法門,這個到以後我們都會討論到的。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