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要解  (第五十九集)  19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4-0059

  請掀開經本第三百頁。請看經文:

  解【前勸信流通。是諸佛付囑。此本師付囑。囑語略別從通。但云一切世間。猶前諸佛所云。汝等眾生。當知文殊迦葉等。皆在所囑也。】

  經【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這一段經文是到了付囑流通。前面蕅益大師在本經的流通分,他分為三個段落,勸信、勸願、勸行,與正宗分裡面的三科完全相應。此地,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整部經講完之後,做一個總結。總結裡面的意思非常之深,也能看出佛陀對於後世眾生,多麼的殷切希望我們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所以叫著舍利弗,給他說。『舍利弗』是這一會的當機者,諸位要曉得,當機不僅是舍利弗一個人,舍利弗是我們所有當機者的代表。他在四眾法會裡面,所表的是智慧第一;換句話說,本經既然是難信之法,當然智慧第一的人才能接受,智慧第一的人才能相信。所以舍利弗尊者,我們不能把他看作那個人,看作十大弟子之一,這個意義就非常狹小,他是代表一個有智慧的人。智慧的條件就是肯相信、肯接受,這個人就跟舍利弗沒有兩樣!

  難信之法他能信,這是實實在在不容易!至於怎麼個難法,前面都說過,一層一層給我們去比較來說明。凡夫眼光短淺,所思所做的都是求眼前的利益。所以我們今天為大眾大家謀福利,這個福利就在眼前,大家都舉雙手贊成,眼前就有利益可以得到、可以受用。可是宗教們講到來生到天堂去享福去,你看有很多人就不相信。為什麼?太遙遠,來生,現在得不到利益,來生還沒到,現在還不著急,還不需要,不是我們迫切需要的,這就難了。人天法、二乘法、菩薩法、一乘法,這比一乘法還難。所以諸位要曉得,淘汰盡了,能信受這個法門,鳳毛麟角,實在希有!不要看到現在念佛人那麼多,那個真會念的人,往生!往生的人不多,實在希有,這就是難信之法。

  佛為我們說這個經,真是『行此難事』,難事範圍包括二乘、菩薩、一乘法,都是難事。佛得道難,在五濁惡世裡面他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尤其是蕅益大師在前面註解裡面給我們說明,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阿彌陀佛,就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個真是千古所未聞。我們想一想,他老人家說的話非常有道理。又能『為一切世間』,一切世間是指近的,指我們六道,為六道一切有情眾生宣說這個法門。佛說出這個意思,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他的成就不容易,他的宣揚不容易,我們實在是有幸能夠遇到。

  雖然在末世遇到這個法門,讀到蓮池、蕅益大師的註解,我們對於這個法門確確切切的相信了、接受了,等於在釋迦牟尼佛當年這個會裡頭沒有兩樣。諸位能將這個法門信受奉行,你在末法時期就是正法的時候。所謂正法是怎麼個說法?當生成就,這就是正法。我們今天聽了能相信,信了能發願,願又能行,決定一生成就,這不叫正法叫什麼?所以難!末法裡頭有正法,不簡單!我們再看下面這個註解:

  解【信願持名一行。不涉施為。圓轉五濁。唯信乃入。非思議所行境界。設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見此。行此。說此。眾生何由稟此也哉。】

  這是蕅益大師為我們說出這個法門的難遭遇,像開經偈裡面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法門的好,就是一句名號。可是這句名號一定要記住,必定要具足信願行。信、願、持名就是行,信願行是一而三,三而一。只要這句名號,『不涉施為』,涉是涉及,換句話說,用不著其他的方法來幫助,就是一句佛號就行了。前面說過,不需要觀想,不需要參究,就跟《楞嚴》上所說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哪一個法門都找不到的。它的功效是『圓轉五濁』,轉五濁惡世為五清世界,這是真正不容易。但是能不能轉?確實能轉。

  我們在前面都曾經讀過,這樣殊勝的法門『唯信乃入』。《華嚴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難,太難太難了!這一個字往往我們疏忽,把這個字看輕了,像我們現在信佛了,口頭裡信,心裡頭不信。你看看第一個字就疏忽了,後面有沒有效果?統統沒有效果。這個像什麼?好像蓋房子的地基,地基馬馬虎虎隨便打一下,你那個高樓大廈能夠蓋得成?這是基礎!記得我出家之後,我是出家兩年才受戒,受了戒之後到台中去看老師,老師一見面給我說了一句話:「你要信佛」。一般聽起來奇怪了,學佛那麼多年,出了家受了戒,老師第一次見面,第一句話是你要信佛。然後老師給我解釋,「信」不容易,往往一般人疏忽了這個字,沒有在這上面下功夫。菩薩法裡頭十信位沒有,哪有十住、十行、十迴向,那不可能的事情!

  什麼叫信?我們今天講信了,跟諸位說,這是勉強的信,這麼多人都相信,那我不信不行。再一個什麼?迷信,佛是什麼?沒搞清楚,沒搞清楚你相信了,那不迷信叫什麼信!所以信心的建立,也是由淺而深,由雜而純。開頭信了,雜亂心信,信了這個還信那個。信念佛,還信參禪、信學密,甚至於還信外道、信鬼神,信的可多了,這叫雜信、亂信。信不純,信心不清淨、不堅固,都叫做迷信。把這個理論都明白了,有了理論依據的信心,現在佛法講正信,正信是有理論依據,不是盲目的。

  你看我們一般講正信佛教徒,他是真的正還是假的正?正信是要理解,是要能真正懂得教理,不至於把它曲解,不至於把它講錯,這個信才叫正信。正信也不過就是有個理論依據而已,不是自己的境界;換句話講,雖然信,它是有理論依據,事實上呢?事實上還不曉得,還不太可靠,裡頭還是有懷疑。因此正信之後,要依教修行,要入這個境界,入了境界的時候,這個信叫真信,這是真的了。為什麼?事上也得到了,理沒錯,事也見到了,確確實實是事實,不是虛妄的,這是真信。可是諸位要曉得,信心要提高到這個層次,裡面一定要有願、要有行,單有信沒有願與行,這個信心是提不上來的;換句話說,這個信心就不堅固,不堅固他就會變質、就會退轉,他就不能夠契入。「唯信乃入」,尤其是這個法門。

  『非思議所行境界』,這句話就說明,這個境界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盡」,我們的思惟想像達不到,我們研究討論也達不到,正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就是所謂不思議解脫境界,與《大方廣佛華嚴經》無二無別。《華嚴經》最後所講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入的西方實報土,因為他們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普賢菩薩領導他們,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分證寂光土,不思議境界。可是它更妙的,真正不可思議的,四土是一而四,四而一,這真正不可思議!所以,那些大菩薩也難以相信,何況我們?

  我們在這個經裡面讀過,凡聖同居土,這是凡夫,見思煩惱沒斷。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經上講得很清楚,沒三惡道。沒有三惡道,當然有三善道,這個三善道裡頭,修羅也不算是純善;換句話說,人天兩道它是有的。人天兩道是凡夫,居然就有實報土、寂光土的待遇與享受,這個不可思議,這是沒法子想像的,完全是佛的境界。這種事情,唯佛與佛方能究盡,連等覺菩薩看到這個情形都感覺到莫名其妙,都搞不懂這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但是它是事實。所以這個法門的殊勝,就殊勝在此地。無量無邊法門,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第一法門。

  底下說難。《華嚴》這個法門,說老實話你遇到不足以為奇。這個法門你真正是遇到,你識貨!到處都有,你不識貨,金鋼鑽把它看作玻璃球,沒看在眼裡面,不識貨!你幾時認識它,這東西名貴了,這希有。那是怎麼樣?你有智慧了,你就是舍利弗了,你有慧眼,舍利弗有慧眼,有慧眼的人就叫舍利弗。他識貨,他能夠在無量法門裡頭揀擇這個法門,這個人與舍利弗無二無別;換句話說,智慧第一。可是還得有個增上緣,釋迦牟尼佛不給我們說出來,那還是枉然,虧得他老人家給我們說出來了。『設非本師』,假如要不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來入惡世』。佛出現在我們地球那個時候,就已經是五濁惡世,人壽百歲。現在可以說濁惡不堪,眼看著就要遭大劫難,我們要不發心,怎麼得了!真正發心,真正依教修行,那你就是菩薩,菩薩住世。菩薩住在這個地區十方諸佛護念,龍天善神護持,這個地方就有福,在大劫難裡面這個地方可以免除災難。

  世間人講救人、救世、救度一切眾生,那是口號而已。憑什麼救,拿什麼力量來救?諸位想想是不是。你要真正發道心,肩負起續佛慧命這個重擔,你就救了這個地方的眾生。因為你發的是菩薩心,你修的是菩薩道,你行的是菩薩行。在這個五濁惡世,在今天這個世間,菩薩出現在此地,希有!比釋迦牟尼佛當年生在這個世間,還要覺得可貴。所以菩薩所在之處,就是十方諸佛護念的一個焦點,也是十方護法善神守護的一個地區。這些佛菩薩、善神守護這個地區,這個地區的眾生就託你的福、沾你的光,不遭難。菩薩在哪裡?就看諸位發不發心!你要是天天念著:我在那裡祈禱,希望能有個菩薩出現在世。到哪裡找去?一個也找不到。應當多多拜拜自己,自己發心,你自己一發心就是菩薩住世。自救又救度一切眾生,這是佛菩薩教給我們的,不要求人,求人一定會失望,一定會落空,要求自己。

  本師來到這個世間,示現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做出這個樣子來給我們看,雖然他是早就成佛了。《梵網經》說,他成佛之後到我們這個世間來,這一次是第八千次,早就成佛了,還得要示現一下,裝一下,裝個樣子給我們看看。何必要裝個樣子?諸位要曉得,那叫身教,給我們做一個示範、做一個榜樣,修學要像他那樣修法。怎麼個修法?你看釋迦牟尼八相成道,第一個要把那些功名富貴、五欲六塵種種享受放下,這就是示現的出家了。他是樣樣都得到,我們世間人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在人間他是富貴到了極處,他是國王的身分,太子的身分,國王過世他就繼承王位的。

  第一個叫你捨,捨人間的富貴。去幹什麼?修苦行去。苦行還要比別人加倍。在當時印度可以說是宗教之國,經上講,那個時候著名的有九十六種外道。許多的人出家修行,而印度修苦行的風氣很盛,如果這一個宗教徒沒有修過苦行,一般人都瞧不起,所以一定都要去修一下苦行。一般苦行是多久?三年,要修三年苦行。釋迦牟尼佛在雪山修六年,加一倍,你們修三年,我修六年。所以佛示現,大家沒話說,苦行,你沒吃過他的苦頭,人家吃三年,他吃六年,叫你修苦行,堅定你的意志,這個很重要。堅定自己意志,取信於大眾。

  這個六年甘於淡泊,用意很深。心地清淨,他都放下了,能夠隨緣、能夠知足,這個心真正定下來了。定到極處就開智慧,夜睹明星,大徹大悟。你坐在菩提樹下看到滿天星,你為什麼不開悟?六年的功夫,心到極淨的境界,《楞嚴經》裡面講的「淨極光通達」,智慧現前了。淨到了極處,智慧現前,光明通達。何以他能夠到極淨的境界?就是他捨得乾淨。我們為什麼到不了這個境界?心裡有牽掛。看好像是捨掉了,沒捨得乾淨,還有牽掛的。縱然把世間法都捨掉了,對佛法還牽掛,那也不行。世出世間法統統要捨乾淨,你才能得定。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佛法也沒有。

  佛法跟世間法是相對建立的,沒有世間法,哪有佛法?世間法要是捨棄,還會有佛法存在嗎?那又迷了,離開這一邊又倒向那一邊,始終落在兩邊,不是在中道,所以佛法也沒有。《壇經》裡頭,人家問六祖:你會不會佛法?六祖說:我不會佛法。這就是給我們啟示,兩邊不執著,心才是真正的清淨,這些都是我們的榜樣。八相成道是身教,講經說法是言教,我們看了之後要覺悟,他是怎麼成就的,我們怎麼不成就!這種成就是『大智大悲』,大智能證,大悲肯教眾生。佛法自始至終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學。如果沒有大悲心做為動力,沒有辦法推展這個教育。世間人在社會上勤奮努力的去工作,什麼力量在推動?名利。如果沒有名利,大家都懶惰了,誰也不肯幹。

  大陸這幾年開放,很多人進去看,看了之後出來,給了一個評語,說是大陸上的老百姓是全世界最懶惰的民族,我們聽了很不服氣,可是事實如此。他為什麼那麼懶惰?因為他沒有名利,他的待遇是終身的。譬如你一個月一百塊錢,你的一生永遠都是一百塊錢,你懶惰也是一百塊錢,勤奮也是一百塊錢。好了,人寧願懶惰,他不勤奮了。你這個工作地位也是永遠這個地位,不會升的。所以每一個職位都是終身職,於是他懶惰了,他對於名、對於利都沒有指望,中國這個民族原來是世界上最勤奮的民族、最勤儉的民族,現在變成全世界最懶惰的民族。所以社會的動力就是名利,有名利可圖,大家拼命去幹。

  佛法的教學沒有名利,沒有名利怎麼辦?什麼力量推動?大悲心推動。沒有大慈悲心,誰幹!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不辭辛勞,一天到晚給大家上課,經上講的,二時講經,一天講八個鐘點經,還要領眾去修行。哪一個教員肯這樣拼命去幹?什麼地方請他,他什麼地方就去,又不要薪水、又不要供養、又不要待遇。招待他太簡單了,就日中一食,三衣一缽,什麼都不要,大悲心在推動!所以學佛,四眾同修,無論在家出家要有大智慧、要有大悲心,這才是菩薩道。尤其是要修學這個法門,弘揚這個法門不容易,實實在在不容易。

  你自己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求生淨土。給諸位說,這兩部註解可以說夠用了,幫助你求生淨土足足有餘。如果你再發大心,我要在這個世間弘揚這個法門,這兩部註解不夠。為什麼?你沒有辦法應付那些廣大、難信的人。你要把那個人說服,說得叫他相信、叫他點頭,這兩部註解不夠。最低限度,你要通達《華嚴》、《楞嚴》、《法華》、《起信論》,這些大經大論。換句話說,通宗通教,宗門教下都能通達,那行了,你學這個法門人家不能不信。否則的話,你只會這兩種註解,人家講,你知道太少了。教下宗門的東西你都不知道,你只曉得那麼一點點,別人不能相信。別人懂的,你都懂,別人會的,你都會,你會的,別人還不會,他沒有法子,只好來向你請教了。所以現代要弘揚這個法門,那就要下功夫。弘揚這個法門,給諸位說,這叫真正的報佛恩。因為唯有這個法門能夠成熟一切眾生,所謂成熟就是一生成就,能夠度脫一切眾生。我們迴向偈天天念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怎麼個報法?依這個法門,弘揚這個法門,那就是真實的報恩,真實的度一切眾生。

  如來見到,他也行到,『見此,行此』。「行此」這兩個字,與前面蕅益大師說本師在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得的這個淨土法門,就是得的信願持名一行,你看它前後互為照應,這是自行。『說此』是化他,這一句很重要很重要,因為這是佛法最究竟、最圓滿的意思。「見此,行此,說此」,不僅僅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十方一切諸佛無不如是,行此,說此,他怎麼會不讚歎釋迦牟尼佛,幫助釋迦牟尼佛來弘揚這個法門?

  我們對於本師的恩德,對於十方諸佛的恩德,要能夠體會得到,所以『眾生何由稟此也哉』,這句話是感歎之至。我們能夠稟受,顯示出這個法門是真真實實難遭遇,「百千萬劫難遭遇」。一旦遇到了,諸位曉得這是多麼的榮幸!遇到了當面錯過,那是多麼可惜!為什麼當面錯過?不識貨,當面錯過,太可惜了。所以我常勸同修們什麼經都可以不聽,這部經不能不聽,那真正可惜。捨《華嚴》、捨《法華》都可以,這部經要是捨掉太可惜了,我們應當要珍惜。再看下面註解:

  解【然吾人處劫濁中。決定為時所囿。為苦所偪。】

  這個要覺悟。下面這個五句,說明我們在目前的環境裡面,即使是發心學佛,要想真實得到佛法的功德利益,超生死、出三界,不容易。『劫濁』是指的時代,這個時代雖然不斷的在進步,可是它給我們帶來的逼迫,帶來的苦也是相對的增加。這樁事情,諸位如果是粗心大意,你決定體會不出來。如果你要是很冷靜去觀察,你就發覺現代人的苦相對的增加。從前的人做小孩,我是生長在鄉下,十一、二歲都不懂事,天真!問什麼都不曉得,只曉得玩耍,不懂事,這是享受。一懂事,懂事就苦,懂事它有苦樂的感受。現在的小孩才一、二歲就察言觀色,他就懂事了;換句話說,他感覺到苦就提前了。我們十一、二歲才會感覺到有一點苦的感受,現在一、二歲他就有感受,提前了,真可憐!

  上學念書,現在這個念書多苦,從前人念書,樂!一生當中黃金時代,最快樂的時代是讀書樂。現在讀書苦,逼迫著你不能不讀,你要不讀,將來在社會上無立足之地。用什麼心情去求學?逼迫著你,生活的壓力叫你不得不去讀書。每天背大書包,從幼稚園到研究所,苦不堪言!離開學校到社會上,還要去跟人爭,鬥爭的社會,佛說得沒錯,「鬥爭堅固」,沒有一個角落不鬥爭。整個社會普遍的都是在鬥爭,真的苦!如何能避免?出了家,出了家在佛門裡還是鬥爭。佛門總好一點?一樣,沒兩樣。因為釋迦牟尼佛當年講這個話,沒有說出家就除外,沒有說這個,沒有說五百年之後,鬥爭堅固,下個註解出家例外,沒有說這個;換句話說,出家還是鬥爭堅固。這是我們要覺悟的,你沒辦法超越,你要想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那好大的福報,不簡單!

  解【處見濁中。決定為邪智所纏。邪師所惑。】

  這一句我們要把它多念幾遍,最好把它背熟。《楞嚴》上說得很清楚,「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怎麼能認得哪個是正?哪個是邪?你沒有能力辨別。現前這個時代一般眾生,他是信邪不信正,所以這叫『見濁』。如果他信正不信邪,那個見解就清,就不濁了。這就是愚痴、迷惑顛倒,不認識正法,排斥正法、毀謗正法,他怎麼不遭難?正法的標準,就是世尊給我們講的四依法,這是他老人家徹底悲心,曉得佛法的流傳將來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末世的眾生,如何來揀別?特地教給我們一個方法,揀別的標準。

  第一個「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我們依經典,註解都捨,這個要知道。我們依經不能依註,要依註是什麼?依註是依人。這個註是菩薩註的,菩薩註的也不行。菩薩所註的,這個意思與經講的相不相應,講的不相應,那我就不依他,我就不採取他,這才叫依法不依人。他所講的與經義相應,想想是很有道理,我們就依他。他講的不相應,不依他。教給我們以經典為依據。

  第二「依義不依語」,這句話很重要很重要!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在從前這句話不甚重要,好像沒有發生過這一類的事情,現在發生了。現在發生什麼?有很多人對於翻譯的經典認為不可靠,要去找原始的經典,佛這一句話就有道理了。翻譯不一定要把那個原來的字一個一個字翻過來,用不著,意思對就行了。我們漢文經典裡面,同樣一部梵文,有幾位法師所翻的,每一個人翻的不一樣。像《阿彌陀經》就有四種譯本,四個人翻的,原本的經本是一樣的,四個人翻的,文字不一樣。文字不一樣,沒關係,意思一樣就好了,依義不依語。這個就免得什麼?不要去考證,用不著去操這個心。那個考證是什麼?是妄想。只要意思對了就可以,依義不依語。

  言語,長說也行,短說也行,深說也行,淺說也行,自在了,只要意思對就行了。所以在今天這個時代,這個相應。使我們對於這個譯本不懷疑了,我們也用不著去找梵文來校正,來搞這個考據,愈考心愈亂、愈考問題愈多、愈考愈懷疑。好了,自己這一生空過了。譬如翻譯過來的經典,連我們中國自己的著作,有一年我在中山堂講演,那個時候正好報紙、雜誌裡頭都在那裡討論《六祖壇經》,搞了好幾個月,好熱鬧,都在那裡爭論。有的說《六祖壇經》是六祖大師說的,學生給他筆記的。有人說不是他作的,是神會和尚偽造的,假託他的名義流通的,彼此在爭論不休。這個官司,給諸位說,不會有結論的,打不清的。

  我那時候講演完之後,有一個老居士提出這個問題問我,問我的看法如何?我反過來問他,我說現在我們讀的《壇經》,你看過沒有?我看過,這個意思好不好?很好。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有沒有利益?有利益。管它是哪一個的,操這個心幹什麼?你們打你們的官司,我依教奉行。等到我證了果,你們那個官司還沒打完。那是誰吃虧?不要捲入那個漩渦裡去。這個官司要打清楚,必須要把六祖找來,神會找來,當面對質才能搞清楚,否則的話,這個官司不會打清楚的。所以我們依義不依語就好,管他是哪個人作的。

  第三個「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說一切經,有了義的,有不了義的。什麼是不了義的?講人天善法,講人天果報的,這是不了義。講二乘的,不了義。講權教的,不了義。了義經典是教我們一生能夠證得明心見性,這是了義經典。換句話說,是大乘圓教初住以上,這才是了義。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一生能夠證得法身,成為法身大士,這部經是了義經。可是諸位要曉得,到究竟了義,那就是這部經,徹底究竟了義,為什麼?它決定可以幫助你成就,萬修萬人去。一般大乘,一乘經典講的了義,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如果我們把標準提到這個地方來談,換句話說,拿一切經跟《阿彌陀經》兩個來比較一下,《阿彌陀經》是了義,一切經都不是了義的,這是選擇到了最後。

  末後佛告訴我們,「依智不依識」,這是絕對的理智,不依感情。這是玄奘大師就做了榜樣給我們看。我們這一次流通窺基大師的《阿彌陀經通贊疏》,我就是本著這個意思把它流通。師徒兩個人,依智不依識。如果今天,今天的人依識不依智,感情用事。我老師翻的《阿彌陀經》,我老師不比鳩摩羅什差,我要註解《阿彌陀經》,當然用我老師的本子,為什麼用別人的本子?今日之下人必然如此,老師跟他親。窺基大師註解《阿彌陀經》,不用老師的,老師也不怪他。他老師沒說,這個徒弟不把我的東西流通,流通別人的,老師沒有怪他。他不用老師的,他用鳩摩羅什大師的本子。你們諸位想想,是不是依智不依識?

  老師翻譯的本子跟鳩摩羅什翻譯的本子一樣好,真的一樣好。羅什大師已經流通了,他就不流通了,真正不得了!我們今天人做不到!某人是我老師,老師的東西一定要把它趕緊流通,要不然怎麼對得起老師?還有這個心,這是凡夫心。為什麼?《金剛經》上說,「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具足,凡夫心。不能跟窺基、玄奘相比!這是菩薩心。「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是依法不依人,了不起,真正了不起!所以我勸大家看《通贊疏》,希望能體會到這一點意思,正知正見。

  我們今天在末法,一個人不被邪知見所困惑,不被那些邪師所誘惑,難,真正是難,不容易。現在這個時代,邪知邪見充滿了世間,這麼樣的時代,正是古人所講的「邪見稠林」。要想弘揚佛法,難!太難太難!在從前有一個好處,從前那是因為專制時代,你這個知見,你的言論或者你的著作,如果違反了國家的傳統,它禁止你的,要判你死刑的。現在是民主一切自由,什麼樣邪知謬論,國家都沒有法子禁止,這怎麼得了,這就是自由民主的流弊。那些似是而非的言論,聽聽也覺得滿有道理,不知不覺就中了它的毒,就被它染污,這是我們要特別提高警覺的。

  解【處煩惱濁中。決定為貪欲所陷,惡業所螫。】

  現在人煩惱比從前多,從前的社會物質的誘惑力量沒有今天這麼大,今天誘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你在這個世間,能夠不被這些誘惑,你能做得到?不被這些物質誘惑,你就是聖人,你就是菩薩再來,普通人做不到。以前這個五欲少,現在這個五欲多。以前人見聞不廣,現在這個電視、電影、廣播,每天所接觸的等於說是全世界的。知事多時煩惱就多,認識人多了就是非多,這一定道理。所以大師這兩個字用的多麼肯定,『決定為貪欲所陷』,你怎麼能救得了。『惡業所螫』,螫是拿毒蛇來形容,你被惡毒所螫,你怎麼不墮落。你有什麼樣的能力能夠跳出五欲六塵?

  何況在這個末世,連一個同參道友都沒有!真有幾個同參道友,彼此可以互相警惕、互相警策,所以從前的時候,叢林是依眾靠眾。現在有個道場大家不來,為什麼不來?因為他被貪欲所陷,被惡業所螫,他已經中了毒,他不願意來。來到這個地方,這個地方苦,受苦,這個地方什麼事情都不方便,好多約束,他不來。大家在一塊共住,我們定的早晨四點鐘起來,我早上睡到八點、九點,一個人誰也不管我,我多自在!一天一定要四點鐘爬起來,太苦了,不幹了。外面有的是名聞利養,到那裡什麼都沒有了,不幹,中了名聞利養的毒。

  所以現在有些人發心,要建大道場,我從來沒發這個心,因為我看得很清楚,建了道場怎麼樣?沒有人來,誰願意來,每一個人他自己舒舒服服、自自在在,受你的約束,他才不來。有了道場,沒有人,找不到人!所以志同道合難,真正是難!有志同道合,佛法就興。這個我在講席裡頭,也常常給諸位同學提醒。你們看看歷史,看看我們中國《二十五史》,外國也是一樣。每一個朝代建立的時候,開國,你去看看幾個人?沒有超過十個人。古人所說的「三人同心,其利斷金」,就是幾個真正志同道合,他就能夠建立大事業,佛法也是如此。

  你看看佛教史,大陸上的叢林,大道場,四大名山、十大道場,你去看看,當初也就是幾個出家人同心協力建立起來的,不要多人,三、五個人就能建立非常的事業,就了不起。可是怎麼樣?你想求一,一個都求不到,不是一個心,為什麼一個都求不到?都中毒、都中邪,中了邪就是邪知邪見,中了毒就是貪瞋痴慢,見思煩惱太重太重,他捨不掉。這些話句句話都是真實的,想想我們有什麼能力自度?

  解【處眾生濁中。決定安於臭穢。而不能洞覺。甘於劣弱。而不能奮飛。】

  前面一句就是比喻六道生死輪迴,在六道裡面它是三惡道,所思所念、所作所為,統統與三惡道相應。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講得很好,貪心重的人,特別重的,與餓鬼道相應。瞋恚重的人,與地獄道相應。愚痴重的人,與畜生道相應。什麼叫愚痴?邪正不能辨別,把正法當作邪法,把邪法當作正法,是非善惡他都顛倒了,這個叫愚痴、畜生愚痴。我們想想自己的心,起心動念,想想我們的行為,是不是多分與貪瞋痴相應?如果多分貪瞋痴;換句話說,就是與三惡道相應,『決定安於臭穢』。不要看到,我現在還人身,轉眼就是惡道,快得很!三善道都不容易得到。

  『甘於劣弱。而不能奮飛』,奮飛是講超越,劣弱是指六道,包括三善道。三善道都弱,沒有能力出三界,四禪八定不容易修成,縱然修成還是在三界之內,有什麼樣的能力能超越?現在這個世間迷信的東西多,眾生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貪便宜。聽說哪個地方,有不要費力氣的,就可以將來了生死成佛作祖,他馬上就學這個法門。有些邪師就跟商人一樣,看到你很容易騙,就用一個方法來欺騙你,用假佛法來騙你,告訴你:不要那麼認真修行,用我這個方法決定可以往生。

  昨天有一個同修拿了一個咒語,不知道是哪一個地方印的,我也沒仔細看,他告訴我這個咒語太邪,人臨命終的時候把這個咒放在身上,他就可以往生。他問我:這個可不可以相信?我說:如果有這個法門,釋迦牟尼佛沒有傳授給我們,他不慈悲。為什麼?不要念佛了、也不要修行了,這個咒多多的印,一個人發一張,到臨命終的時候往身上一放都往生了,大自在,連佛都不要念了。你們能相信?這比我們這個法門還要難信,沒道理。要覺悟,不能上他的當!這個比基督教還容易,基督教是信了上帝得救,這個都不要信的,信都不要信,只要拿一張咒放在口袋裡,什麼時候死了,這個咒不要離開身,就往生了,你看看,這個不是比基督教還要容易嗎?現在這個人沒法子,教他念佛念到一心,不容易,這個太難了。這個好,這個容易,恐怕他還要出錢出力替他蓋大廟,來給他弘揚這個法門。要記住,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淨土往生也是有道理的,不是沒有道理的,帶業往生要伏煩惱,這是基本條件。見思煩惱伏不住,不行,那是古人所講的,你一天到晚念佛,一天念十萬聲,喊破喉嚨也枉然。古人說的話沒錯,這一句佛號一定要具足三資糧,才能夠達到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具足三學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具足三慧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亂。它有條件的,有道理在的。不是說這個佛號,它一念就能往生,沒這個道理。祖師給我們解釋得很詳細,所以諸位一定要覺悟,佛門的修行沒有什麼投機取巧的,沒有便宜可佔的。存了這個僥倖的心理,投機的心理,這個心就錯了。西方極樂世界還有投機取巧的這種人在,這種人也能稱為諸上善人?那西方極樂世界不去也罷!諸位曉得,那個上善,上善之人哪會有投機取巧的心?所以這樣的言論,決定不能相信。

  咒,咒語也有意義,所謂是三密相應。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傳我一個咒子教給我念,把這個咒的意思講給我聽,為什麼?三密才能相應。如果你不懂這個意思,三密怎麼相應法?意裡頭觀想,你怎麼觀法?他教給我這個咒子,六字大明咒,你們諸位也會念,可是你們念的時候,跟我念的會不一樣,你不曉得意思,你不知道觀想,你得不到受用。你念那個六字大明咒,就跟小孩唱歌一樣。三歲小孩會唱國歌,「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什麼叫三民主義,他不懂,他不知道。他會唱,字正腔圓,意思是一點也不曉得,那有什麼用?好老師教人就不一樣,他把這個咒給我解釋。

  「唵」是身,「嘛呢」是蓮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這是印度外國文法,要是以中國文法來說,保持身心(意就是心)像蓮花一樣,你看這個意思多好。念這個咒語就要想到身心清淨一塵不染,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污泥代表六凡,污泥上面還有清水,水代表四聖,四聖六凡都不染。花在這個水上面代表什麼?一真法界。你看看這個意思多美,這個咒語就是念念提醒你,你要住一真法界,不要掉到十法界裡去。一真法界那是奮飛,一真法界是西方淨土的實報莊嚴土,這個境界是法身大士的境界。

  你要不曉得這個意思,你念的時候不會作觀,以為這是觀世音菩薩咒,我念這個咒,觀世音菩薩會保佑我,那壞了、錯了。你自己身心清淨一塵不染的時候,就是你自己保佑你自己,才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諸佛菩薩當然也保佑你,你自己都不保佑你自己,諸佛菩薩想保佑你也保不住,所以你自愛,別人才能愛護你,你自度,佛菩薩才能度你,才能幫助你。自己不肯幹,光指望著別人,靠不住,別人對你縱然是慈悲,也是無能為力,這是諸位一定要記住的。

  這向下不長了,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下一會就圓滿了。再下一會就是《彌陀經疏鈔演義》,我們三會,而這一會非常非常殊勝。因為這一次我們把《要解》講過,這個時間短,大家對於全經有一個概念,已經建立了信心,再詳細深入的來討論《疏鈔演義》,就能在這裡面開悟,就能在這裡面證入。所以這個機緣非常的難得,希望同學們不要錯過,而且要介紹你的親戚朋友,自己不要吝法。我百千萬劫難遭遇,好不容易遇到,他,我可不要管他,可不要讓他也遇到這個機會,你要有這樣的心,將來你往生就會有障礙。為什麼?你太小氣,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心量都很大,沒這小心量的。所以要把這個機會介紹給別人,他來很好,他不來,我們盡到責任了,我們對得起他。他不來,他自己不願意要,那我們也不能勉強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