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三十九集)  1993/6  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  檔名:01-011-0039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面,第二行,最後一句看起:

  「不為見思亂,故感變化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這以下是講念佛最殊勝的果報。這個經文在五十七面倒數第四行末後一句,我們把這段經文念一念: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今天這段註解就是解釋這段經文。命終的時候這是說往生的時候,底下講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迎接,迎接的事。如果「不為見思所亂」,這一句非常重要,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了,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那就不能往生。我們自己平常用功,真正功夫就在此地。所以,什麼叫見,什麼叫思,一定要清楚。換句話說,如果真正能夠做到在日用平常當中,無論對世法、對佛法,都做到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你就不為境界所亂。境界不能夠動你的心,不能夠亂你的志,這個人就決定往生。這個功夫也是能感,前面講的感應道交,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迎接,這是所感。「心不復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大師在此特別囑咐我們,心裡面不會再有這個念頭,什麼念頭?娑婆世界的三有。三有是講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也就是說,天上人間一切境緣都不動心,念佛人統統放下了,不但世間放下,天上也放下了。他生到西方,是同居土跟方便土這兩種淨土。再看底下這段。

  「不為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眾現前。」由此可知,往生你到底是見的化佛,還是報佛?阿彌陀佛決定沒有這個分別,沒有這個執著,完全是自己念佛行願所感的。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這是法爾自然,佛決定沒有這個念頭,沒有這個分別。這個也正是說明了「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是功夫深的,念到理一心不亂,臨終來接引的佛是報身佛。「心不復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這是舉一個例子。二邊,生死是一邊,涅槃是一邊,通常人都有這個分別執著,娑婆世界是一邊,西方極樂世界是一邊,這也是二邊。念到理一心不亂,這些念頭統統沒有了,那個心才叫真正清淨。所以,生到西方世界是生實報土、常寂光兩種淨土,這是理一心不亂的。

  「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餘無欠。」這實在是給我們宣布了,這一句佛號是整個佛法的大總持法門。不但釋迦佛一生所說的一切法,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眾生宣說無量的法門,都離不開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南無阿彌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沒有比這個更殊勝了。諸位要記住,無上的法門,第一法門,無比殊勝的法門,一定是容易;如果不容易的話,這個法門不能稱第一。為什麼?不容易,有的人就不能修,必須要一切眾生個個都能修,這才算第一。我們一定要明瞭這個事實,這才算是第一。所以它是簡單、容易、直捷。

  「至頓至圓」,頓是講頓超,從凡夫地一下就成佛這叫頓,至頓是頓到了極處。我們初學佛的時候,同參道友在一塊研究討論佛法,提出了一個問題。假設這個人做了極重的罪業,立刻就要墮阿鼻地獄永不翻身,這麼重的罪,佛有沒有能力叫這個人立刻成佛?假如佛沒有這個能力,佛萬德萬能就是讚美的話,不是事實,不是真的。佛有沒有這個能力?我們讀了淨土經之後才曉得,佛確實有這個能力,問題就是這個眾生信不信?《觀經》上講得很清楚,五逆十惡,臨命終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換句話說,就是從地獄一下就成佛了,當中沒有次第,頓到極點,圓到了極點。這個法門實在不容易,諸佛如來都感嘆信的人很少,但是依照這個法門去修,成功的人非常之多。只要肯修,像善導大師所講的「萬修萬人去」,去就是去成佛,不是做別的事情,直捷去成佛。這幾段我們要特別留意。

  執持名號,念念即佛,前面說過了,「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它直捷!《觀經》上說的,念佛之人念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所以,念念都緣佛的境界,大乘經裡面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人念念想佛,佛就現前,他就變成佛。凡夫他念念不想佛,他想六道、想貪瞋痴慢,這不是想佛。想貪就變餓鬼,人死了都變鬼,這是世間的俗話,人死了都變鬼;我們佛門曉得,有六道輪迴,他不一定變鬼。怎麼那麼肯定說人死了都變鬼?但是我們細細想一想,他講這個話也不無道理。我們仔細觀察一下,這個世間人哪個人不貪?貪就是變餓鬼的因素,第一個因素就是貪。世間法裡面,貪名聞利養、貪五欲六塵,無論貪什麼都是墮餓鬼。佛法裡面,如果用貪心學佛法,還是墮餓鬼,為什麼?你用的是貪心。不是說我這個貪換個對象,換個對象只是在六道裡頭善惡,鬼裡頭有多財鬼、有少財鬼,貪佛法的大概在鬼道裡是多財鬼,變成鬼王,大概是這樣的。瞋恚心墮地獄,愚痴變畜生。貪瞋痴慢,真的,我們看看這個世間人,大多數都在搞這個,所以他來生到哪裡去?來生到惡道裡去,這非常明顯。念佛人,他念念緣佛,念念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娑婆世界六道裡頭沒有,沒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個心念念與西方極樂世界起了感應道交,跟六道裡頭沒有感應,還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違背不了這個原理。底下這段文講得非常殊勝。

  「上上根不能踰其閫」,閫是範圍,古時候大家庭門檻就是閫,不能超越這個門。上上根是指的等覺菩薩,像文殊、普賢,這是上上根人,華嚴會上發願求生淨土。「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域是範圍、區域,臻是到達的意思,下下根是指地獄眾生。從上上到下下,九法界統統包括盡了,這個法門叫普度一切眾生;不但普度,它最殊勝的地方就是平等的普度。任何一個法門有普度的,但是沒有平等的普度,任何一個法門能教學人成就,但是不能教學人平等成就,這個法門成就是平等成就。上上根人往生,下下根人往生,都是圓證三不退,他的成就是平等的成就。蕅益大師說得好,十方世界沒有這個事情,諸佛所說的一切法門也沒有這個說法。所以,西方淨土的殊勝,西方淨土的特別!

  「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這句話是說個人修行的功夫。了解這個事實,我們就要真心去念佛,你念到心愈清淨,所感的佛是來接引我們這個佛,化身佛、報身佛,所生的土是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這個話說得好!怎麼說「不一概」?隨著各人的功夫不相同,見到的不一樣,但是到達西方世界,都能夠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實不同,也得到了相似的相同,諸位細細去念《無量壽經》上四十八願你就了解。四十八願仔細一看,那個世界是平等法界,只要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身體、相好光明,智慧、神通、德能都跟阿彌陀佛一樣,這個不可思議!「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這一句就包括了整個的佛法。古來的祖師大德們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把它分成八教,這是用天台家的講法。八教就是化儀四教、化法四教。化法裡面有藏通別圓,化儀裡面有頓、漸、祕密、不定,這八教就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全都包括了。「豎徹五時」,五時也是說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教,分為五個時期,第一是「華嚴時」,第二是「阿含時」,第三是「方等時」,第四是「般若時」,第五是「法華涅槃時」。這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包括了,就像前面所講的「無餘無欠」,全部包括了。

  「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歎其難信也。」佛講這個法門是真正徹底悲心,因為他把學佛的方法說到究竟圓滿了。念佛法門是達到了究竟圓滿,不像說其他的法門,說其他的法門後面還有。就是以《華嚴》來說,《華嚴》講了那麼多,有沒有講圓滿?沒有,它還有,還有什麼?還有念佛法門。所以,《華嚴》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才算是圓滿,不到極樂世界就不能說它是圓滿。可是諸位要曉得,這部經自始至終、字字句句都是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它是最圓滿的,《華嚴》、《法華》不得它還不能圓滿。下面大師假設一個問答,破除我們的疑惑。

  「問,《觀經》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念佛法門裡頭有觀想念佛,說不用參究還可以理解,為什麼不用觀想?「答,此義即出《觀經》」,說不勞觀想這個意思,就是出在《觀無量壽經》裡面。「彼經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從第一落日懸鼓到第十二觀是觀想念佛,確實不是我們能夠觀得成的。這十二觀裡面,最簡單的就是第一觀,你們不妨試試看,看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把它觀成?要怎樣才觀成?經上講得很清楚,太陽下山的時候,你看落日像懸鼓一樣,紅紅的太陽,睜著眼睛太陽在面前,閉著眼睛太陽還在面前,這叫觀成了。如果閉著眼睛太陽就沒有了,這沒有觀成。無論在什麼時候,一切時、一切處太陽都在面前,這叫觀成,這最簡單的。往後一層比一層複雜,不容易,真難!佛知道,絕對不是末法時期的人能夠修得成功的。這個方法在正法、在像法時期還有,末法時期修觀想修成功的幾乎沒有了,在歷史上我們也沒有見到一個。智者大師是修觀想成功的,智者大師是隋朝的人,還在像法的時候,還沒有入末法。末法到今天是一千零二十年,末法時期這一千零二十年之內,修觀想成就的則沒有聽說一個,記載裡頭也沒有。

  「故於第十三別開劣像之觀」,第十三觀是「觀像念佛」,這就比較容易多了。觀什麼樣的佛像?丈六金身,或者用泥塑、用木雕、彩畫都可以。塑造這一尊佛像,天天看它,使這個佛像,我們現在人講印在自己的腦海裡面,佛法裡講印在八識田中,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雖然是一種方法,諸佛如來並不提倡,原因在什麼地方?有它的困難。譬如修行人,那要很大的福報,家裡有佛堂,供養佛像,天天你去看這個佛像。你要有工作,你不能看這個佛像,你修行的功夫就斷掉了,就間斷了。所以,那要有大福報,不需要工作,生活一切有人照顧、有人供養,才可以修這個法門;如果沒有這個大的福報那就不行,離開佛像你的功夫就間斷。

  「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這是業障重,就是沒福報,「故於第十六」,十六觀最後一觀裡面「大開稱名之門」,持名念佛就是第十六觀裡頭講的。「今經」,這就是指《阿彌陀經》,我們現在這部經,「因末世障重者多」。這實在的話,我們自己想想,自己業障很重,觀想不能成就,觀像沒有這個福報,佛才開持名念佛的方法。持名念佛我們就方便了,不需要看佛像,一切時、一切處都可以念佛,不受環境的拘束,功夫能夠成片,能夠不斷,這是法門無比殊勝之處,「故專主第十六觀」。

  「當知人根雖鈍,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故觀劣者不勞勝觀,而稱名者並不勞觀想也。」勝是殊勝,勝觀是前面第十二觀「觀想念佛」。業障重的人、根性鈍的人,可以不用前面觀想的方法,改用觀像,觀丈六或者觀八尺,或者更小一點,像我們現在供的這個,這個大概只有兩尺的樣子,縮小了,可以隨身帶的,古人畫的佛像隨身帶的,所謂是西方公據。如果根性更鈍一點的人,連這個都做不到,那就完全用持名,觀想就不必要了。我們知道,單單用這一句佛號,一生當中成就往生的人很多。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裡面看到了,《往生傳》裡面看到了,在近代一些念佛人往生我們也看到了,就是一句佛號,二六時中淨念相繼。為什麼這一句佛號能成功?觀想、觀像、持名都是心作心是。「心作」,是心作佛,「心是」,是心是佛,一個道理。一個道理哪有分別,又何需要執著?我們把事理都搞清楚了、都搞明白了,我們的疑惑才消除,才能夠死心塌地老老實實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前面給我們解釋為什麼不必要觀想,這底下則又有一個問答,說明為什麼不必要參究。

  「問,天奇毒峰諸祖」,這都是禪宗的祖師,天奇是本瑞禪師,毒峰是本善禪師,這是禪宗裡面的大德,他們「皆主參念佛者是誰,何謂不必參究」?禪宗裡話頭就是「念佛是誰」,這也傳得很廣。念佛裡頭又參話頭,禪宗祖師提出來的,為什麼說不必參究?時下人,不只時下人,古時候也有,所謂禪淨雙修。「答,此義即出天奇諸祖。」這個答得好,答得太妙了!「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釋迦徹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詰問,一猛提醒,何止長夜復旦。」蕅益大師是真正有見地,佛心祖意他能夠透徹明瞭,才能說得出這個話出來。我們一般人看到天奇、毒峰諸祖這些話,往往就被他迷了,隨著他的言語轉,不知道人家是意在言外,你把話錯聽了,你沒有懂得人家的意思。這是講祖師們看到念佛人沒有真信切願,不能夠死心塌地念佛求生,這就是辜負了釋迦牟尼佛徹底的悲心。看在眼裡面不甘心,「故傍不甘」,就是看在眼睛裡不甘心,看到難過!

  世尊把他自己修行成佛的法門所謂和盤托出,完全說出來,一絲毫的隱藏都沒有。像我前面跟諸位說的,講《華嚴》、講《法華》、講一切經,都不是圓滿的,還剩一點沒有講圓滿,到這個地方才講圓滿。換句話說,《華嚴》、《法華》這些一乘大經像十四的月亮,這部經是十五的月亮,再沒有了,這才叫徹底悲心。由此可知,《華嚴》、《法華》還沒到徹底,大慈悲心的流露可以,不能說徹底,這個法門是徹底悲心。看到大家不能夠接受,不能夠認真依教奉行,所以才說出這句話,問他「念佛是誰」,直下詰問。語錄裡面是這樣記著的,這是天奇示眾的時候說,「終日念佛,不知全體是佛,如不知,只看念佛者是誰」,他的話是這麼說的。所以直下詰問,一猛提醒,實在講,希望在這一句話下讓大家豁然開悟,絕不是叫你去找那個念佛的是誰。自己念佛,再問自己念佛是誰?這不叫鬧笑話!

  「何止長夜復旦」,長夜復旦是比喻眾生無始劫以來,一念不覺墮在無明裡面,這才無量劫來搞生死輪迴,這叫長夜。復旦,就是祖師這句話的呵斥,使你一下驚醒了,破了無明,見了本性,這叫做復旦;換句話說,長夜復旦的意思就是破迷開悟。何止破迷開悟?假如說止於破迷開悟,那真的就變成參究了。何止長夜復旦,這個意思就是直捷指給你求生淨土,為什麼?真正覺悟的人,真正見性的人,沒有一個不求生淨土。為什麼?他對這個法門不迷,他認清楚了。文殊、普賢、馬鳴、龍樹這都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們,他們求生淨土,你要問為什麼?求生淨土,成佛來得快、來得容易。不生淨土,明心見性之後,悟後起修,修到成佛,《華嚴經》上講的是真話,要無量劫。世尊說的三大阿僧祇劫,那是權說,是對初機的說,因為說無量劫,怕人家嚇倒了,算了,我不修了,太長了!講三大阿僧祇劫,換句話說,時間縮短一點,人家還勉強可以接受。《華嚴經》上說無量劫,不止三大阿僧祇劫,哪一個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明白的人會走這個冤枉路?

  世間什麼人是聰明人?走徑路的是聰明人。我們在這部經裡面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已經開悟的人當然更快。像我們帶業往生的,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有破的,我們在這部經裡面明白了,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不會超過四劫就成佛了,你想想看這個多快!因為阿彌陀佛成佛以來總共才十劫,西方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個上善數字都不可思議。上善是指等覺菩薩,就是成佛,這些諸上善人是十劫裡面成就的,是佔西方極樂世界人數絕大多數。我們這才肯定西方世界的成就不會超過四劫,因為十劫當中不超過四劫,它的人才是大多數。如果需要五劫,那麼應該西方世界諸上善人是一半一半,不是佔多數;佔多數,三劫、四劫那就佔多數。這是我們真正明瞭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的快速。

  「我輩至今日,猶不肯死心念佛。」這是蕅益大師他老人家的悲心,也可以說是他老人家徹底悲心來勸勉我們。我們今天還不肯死心念佛,換句話說,心裡頭還想著其他法門,還想著其他經典,這叫大錯特錯。底下有個比喻說,「苦欲執敲門瓦子,向屋裡打親生爺娘,則於諸祖成惡逆,非善順也。」敲門瓦子現在沒有了,我們俗話叫敲門磚。在從前,可能現在大陸上也沒有了,抗戰以前大陸上有,比較富有的人家,他住的房子四合院是一進、二進、三進,庭院就很深。主人是住在後院,距離外面大門很遠,客人來了,敲門聽不見,拿一塊小石頭敲門,那叫敲門瓦子。拿個小石頭敲門,聲音比較大一點,後面的人可以聽見,是這個意思。門開了,石頭就丟了。門開了,再把石頭打裡面的主人,那就錯了。這是比喻不知好歹,誤會了祖師的意思。釋迦牟尼佛徹底悲心,是教我們念佛,教我們死心念佛,求生淨土。這不但是釋迦牟尼佛的本願,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出三界成佛道的第一願,所以這個法門是第一法門,怎麼能誤會?這些參究的人、參禪的人,原本是要順著祖師的意思、順著老師的教導去修學,現在把老師的意思誤會了。老師這句話用意是教你死心念佛,不是教你在念佛裡面再加上參究,不是這個意思。如果你執著祖師這句話「念佛是誰」,好!你在念佛當中也去看「念佛是誰」,就等於拿敲門瓦子去砸祖師,意思在這個地方,「非善順也」。真正明白祖師的意思,那就老實念佛,不必參究。

  「進問」,進一步又提一個問題,「此在肯心者則可,未肯者何得相應」。肯就是肯死心念佛,還有不肯死心的呢?這是說前面祖師的話,如果真的對死心塌地念佛的人,那是講得通,是有效果,沒有死心念佛的人,怎麼能相應?就是說祖師這句話怎麼能相應?底下答覆說,「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應」。這個也答得好!已經肯死心塌地了,何必要祖師去呵斥,用不著!祖師呵斥這句話原本就是對於那些還不肯死心念佛的人,這話是對他說的,你不能把意思搞錯了,對象搞錯了。

  「汝等正信未開,如生牛皮,不可屈折。」生牛皮一折就斷掉了,這是比喻正信未開。對於淨宗法門理與事都沒有搞清楚,又沒有善根福德,縱然聽到了,不能死心塌地的去受持。「當知有目者,固無日下然燈之理,而無目者,亦何必於日中苦覓燈炬。」這個比喻也比喻得很好。有目比喻正信已經生的人,這個人他當然死心塌地念佛,真信切願,一心持名。無目就是比喻正信沒有開的人,正信沒開,說老實話,最要緊的就是死心塌地念佛。你看淨宗往生的人,可以說十之八九正信沒開,像鄉下老太太、老太公,無知無識,字也不認識,經也不會念,他聽了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就死心塌地念下去,結果他成功了,他往生了。這什麼原因?前面說過了,他有善根、有福德。雖然理論、事實真相都不了解,教他念他就肯念,這是真正可貴!所以他們求不求了解這些理論與事實真相?人家根本就不問,也不要聽,怕麻煩!所以說「何必於日中苦覓燈炬」?日中是比喻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是大智慧的法門,福慧雙修。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裡面,有無量的福德、有無量的智慧,何必在念佛裡頭還要去求要了解教義?要知道學佛的理論與方法?用不著,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好了。那些理論、方法就像燈炬一樣,炬是火炬,光天化日之下,你要燈幹什麼?要火把幹什麼?不需要,這是說念佛的人不需要搞這個。

  「大勢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語也,敢有觸者,寧不被燒。」大師再引《楞嚴經》裡面大勢至菩薩一段開示,證明不必參究。經文裡面是這樣說的,「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假方便就是包括參究、觀想等等其他修行的法門統統一概不要,不用其他的方便法門來幫助,就是這一句佛號就行了。這個話說得好,這是經典裡面給我們做了證明。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兩句話就是一行三昧,叫你專心。所有一切妄念都打掉,禪也好,教也好,律也好,密也好,什麼都不要了,就是這一句佛號就行了。死心塌地在一句佛號上,這叫做一行三昧,淨土宗的一行三昧,這就比喻作大火聚。敢有觸者,這是比喻以教來幫助、以理來幫助、以禪來幫助、以咒來幫助,統統都被燒得乾乾淨淨。

  蕅益大師實在把這一樁事情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確實把我們向來一切的疑惑都斷乾淨了。因為平常我們總以為這一句佛號太簡單,總怕這一句佛號力量還不夠,讀了他老人家的開示,我們的心定了。尤其是印光大師,這是我們許多人都知道的,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的應身,印光大師的話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話。他曾經說過,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就是講的《要解》。印光大師為我們作證,證明蕅益大師的註解就是佛的意思,就是佛所講的,一點都不錯。能信的人有福報,能信、能願、能行,那就恭喜他,他這一生決定成佛。我們學佛,諸位同修果然要像前面所講的死心念佛,我們這一生當中就這一本經就夠了,你還要第二本經書嗎?就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那就真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下面的問題也都非常重要。「問,臨終佛現,寧保非魔。」臨命終時,妖魔鬼怪、冤家債主都會現形來欺騙你。《地藏經》上說得很好,人在臨終的時候,往往看到他的家親眷屬,已經死了的家親眷屬他都看到了。其實是不是真的?《地藏經》上講,不是真的,是冤家債主,在這個時候假變成你的親人來帶你去,帶去幹什麼?報復。所以不是真的,是假的,這是魔現前。我們念佛人臨終時候佛來接引,那個佛會不會是魔變的?這的確也有不少人擔心。我們看大師為我們開示,「答,修心人不作佛觀,而佛忽現,非本所期,故名魔事」。修心人多半是指參禪的人,他們不作佛觀,甚至於有說「念佛一聲,要漱口三天」,怕著相,完全修清淨心,修定心,像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在臨命終時忽然佛現在面前,可能是魔,為什麼?與他本修的不相應。念佛人則不然,天天盼佛,「念佛見佛,已是相應」,這決定是相應的。「況臨終非致魔時,何須疑慮」,臨命終時佛來接引,這是佛的本願,魔不敢來擾亂,這個要知道。臨終有魔事的,《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楞嚴經》給我們講五十種陰魔,說五十種,種是種類,每一種裡面不曉得有多少。這些魔事實在說是時時刻刻環繞在修行人的身邊,不知不覺就被它障礙了。唯有死心念佛的人,魔對他無可奈何,對他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換句話說,魔不能作障礙。這是叫我們不必疑慮。

  又「問,七日不亂,平時耶,臨終耶」。這是我們常講的打佛七,是剋期取證,這個七天要得到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問是在平時還是臨終?答,是在平時。「問,七日不亂之後,復起惑造業,亦得生耶。」七天不亂以後,以後就又亂了,亂了之後還能往生嗎?說實在的話,七天以後再亂,他根本就沒有得一心不亂。「答,果得一心不亂之人,無更起惑造業之事。」這一句非常重要,說明什麼是真的一心不亂。真的一心不亂得到之後,是永遠得到;得到之後還會失掉的,那不是真的得到一心不亂,那是偶爾境界現前,能把煩惱伏一下。這個功力相當脆弱,外面境界一現前,又禁不起誘惑,又動搖了,又亂了,那不是叫一心不亂。

  「問,大本十念,寶王一念,平時耶,臨終耶。」大本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講十念,《寶王三昧論》裡面講一念。問這是平時,還是臨終?「答,十念通二時。」這個十念,臨終十念也可以講得通,平常十念也能講得通。「晨朝十念屬平時」,有些人工作很忙碌,沒有時間念佛,早晚課就用十念法,這個十念是在平時。時間雖然少,他的功夫要求在一天都不能間斷,也符合《無量壽經》所說的一向專念,他每天早晚都不缺,這個就對了。「十念得生,與觀經十念稱名同,屬臨終時。」所以這十念,兩種都講得通。「一念則但約臨終時」,這個講臨終的一念,最後這一念是佛,這個人也決定得生。臨命終時,他那個時候懺悔的心重,念佛的心比平常一般人來得懇切,力量特別大,感應特別的快速,所以臨終一念、十念得生。像張善和這類的人,這是臨終一念、十念往生的。底下的問題很重要,決定不能誤會。

  「十念一念並得生,何須七日。」有人聽到臨終十念、一念都可以往生,何必平時那麼辛苦去念佛?等到臨命終時還來得及。怕人起了這個誤會,把自己這一生往生的因緣錯過,那就太可惜了。「答,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這個說得好!這是講普通人臨命終時,最後的一念或者最後十念是阿彌陀佛,這就決定往生。但是這個機緣相當不容易,所以說念佛人多,往生的人少。有些人平常念佛念得很勤快,臨終不念了,臨終貪戀這個世間,那就壞了;還有臨終業障現前,這都是麻煩事情。什麼業障?病苦是業障。業障的事情多了,太多了,障礙你臨終不能念佛,這都是要在平常要知道預防的。什麼方法預防?修福。臨終不得善終是福薄,往往在那個時候把佛號忘記掉,所以一定要修厚福,深厚的大福,臨命終時沒有病苦。平常不念佛,是因為他沒有聞到佛法,臨終時這個時候忽然聽到佛法,聽到之後就發心、就發願,這樣的人能往生。但是這樣的人真的是萬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這也不是沒有原因,前面說過了,多生多劫的善根在這個時候現前,都不是偶然的。

  所以我們不可以僥倖,僥倖沒有不失敗的。何況臨命終的人,遇到佛也能往生,他至少要具足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他神智清楚。這就很不容易,很多人這一病就糊裡糊塗,他什麼都不知道,家親眷屬都不認識。那個人你教他念佛,沒有法子了,他不能往生的。所以頭腦要清楚,就是臨走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大福報。第二個,在這個時候要遇到善知識,遇到一個人勸他念佛,求生淨土。臨終那一剎那,怎麼會那麼巧碰到這個人,這個難得!第三個條件,他一聽就沒有懷疑,立刻就接受,馬上就照辦。所以即使一句佛號,他這一句佛號裡頭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圓滿具足,他才能往生,這很不容易。

  所以底下說,「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宿世的善根成熟,哪有偶然的?我們凡夫眼睛裡面看到是偶然的,其實不偶然,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善根這個時候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這是我剛才講的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臨終具足,大難大難!我們到醫院看親戚朋友臨命終時,你看他是不是清楚?一百個有九十九個都迷惑顛倒的,都不醒人事,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幫他助念則是盡人事而已,非常困難!說他往生是安慰活人,減少他的悲痛,其實是不是真的往生?很難講,不容易!由此我們就知道,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要修福,福報不要這一生享受,福報統統留在臨命終時候享受。臨命終享受什麼?享受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臨終時沒有病苦,縱然有小病,沒有痛苦,神智清楚,那往生的成分就大了。

  「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倖。」這是在此地特別提醒我們,一萬個人當中難得有一個,萬萬不可僥倖。存這個僥倖的心,「淨宗講臨終十念都可以往生,現在不必了,什麼也不要做,等到將來臨終的時候再念十聲佛就往生了」。存這個心,如果你這一生錯過因緣,你不能怪經典,不能怪祖師大德,也不能怪我沒說清楚,我說清楚了,不能怪我。「淨土或問斥此最詳,今人不可不讀。」《淨土或問》這本書收在《淨土十要》裡面。《十要》在台灣、在美國都有流通,我們也印過多次。諸位看《淨土十要》特別要留意看看《淨土或問》,這一篇東西不長,分量不太長,裡面對於這樁事情講得特別清楚。所以蕅益大師在此地他就不多說了,希望大家多念念《淨土或問》,要把這個事實真相認識清楚,然後我們才不會存僥倖心理,真正死心塌地念這一句佛號,才能夠念得感應。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