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七集)  1993/6  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  檔名:01-011-0007

  請掀開經本第七面,最後一個字看起:

  「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這段是講兩種願,一個是願離娑婆世界,一個是願意求生淨土,這兩種願怎樣生起來的?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這個事實。前面曾經說過,虛空法界都是我們自性變現之物,現前這個世界是我們自己心性變出來的現象,十方諸佛剎土也是如此,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例外,都是自心變現出來的。我們的心,真心是很單純的,所現的是常寂光淨土,前面四種淨土裡頭說的,真心本性現常寂光淨土。可是心性迷了以後,換句話說,迷就有淺深差別不同,就變現出十法界的身與土,變成十法界,這就看自己迷的淺深差別。娑婆世界是我們迷心、妄心所現的境界,極樂世界是我們真心、清淨心所現的境界。

  前面已經說了不少,西方極樂世界它有四土,每一土都有九品,全都是帶業往生。就是實報莊嚴土華藏會上等覺菩薩,像文殊、普賢這些人,在《華嚴經》上我們讀到他們都發願求生淨土。這些人帶了一品生相無明,也是叫帶業,統統都是帶業往生的;只是去往生的人帶的業習有輕重、多寡不相同,所以它有四土三輩九品,這從這麼來的。在其他諸佛剎土裡面,四土三輩九品是非常明顯的,每個階層與另一個階層都有障礙,都有隔礙的。好像我們學校教室一樣,一間一間教室都有牆壁把它隔住的。唯獨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它沒有隔礙,所以這個世界很特殊,很不可思議!所以祖師大德跟我們說,一生一切生,我們生到凡聖同居土,即使是下下品往生,四土三輩九品你是統統見到,統統接觸到,因為它沒有障礙。那些大菩薩們去往生的,像文殊菩薩往生,人家當然是實報土裡頭的上上品。他生到實報土上上品,同時也見到同居土下下品的這些往生的大眾,都能夠成天在一起。所以經上講「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就是說這樁事情。我們把這個道理、把這些事實搞清楚了,嚮往西方極樂世界,求願往生這個心自然就生起來。所以,這一段是說明信願生起的因由。

  信願是往生淨土的關鍵,非常重要。古德告訴我們,這個世間一般人,雖然聽了淨宗法門心裡面也很嚮往,但是還不能發願求生。這實在講就是所謂的業障太重,他不覺悟,不覺悟的人多,覺悟的人確實是少數。真正覺悟的人,第一個要知道,人生確實是苦,不但人生苦,六道都苦,佛在大小乘經典都把這個事實詳細的為我們說出了。他的結論是三界統苦,只不過是天人用比較的方法來說,是樂多苦少。我們想想我們今天在人道,這幾十年當中冷靜想一想,實在是樂少苦多。這是我們的現況,將來情形怎麼樣?將來可能更苦,怎麼會知道?從我們現在造因上來觀察。造因,所謂身、口、意三業,身是我們的造作,口是我們的言語,意就是念頭。我們身語意三業的造作,到底是造的善多還是惡多?如果我們造作的惡多於善,來生的果報一定是苦多於樂。這個不迷信,也不是騙人的,自己冷靜的思惟就知道利害了。所以,第一要覺悟人生是苦。

  第二要覺悟人生是空。這個空,一般人到臨終的時候,這一口氣要斷了,這個時候才知道一場空,現在為什麼不知道?其實聰明人、容易覺悟的人,他知道。在每天晚上睡覺,眼睛一閉,跟死有什麼兩樣?眼睛一閉,什麼都空了,哪一樣東西是你的?真的連身體都不是,何況身外之物,這個要覺悟。你果然覺悟了,真的會開智慧,會得自在。為什麼?得失的念頭就輕了,就看輕了,損人利己的事情自然就不願意做,也就不會做了。佛祖教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就是不覺悟。所以講「萬法皆空」這樣的經典,特別是大乘般若經裡面講得太多了。世尊當年在世,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般若就是告訴我們事實,這是真正智慧。

  第三個要覺悟的,人間是無常的。不但這個世間環境是無常的,從大的地方來看,所謂滄海桑田,我們現在講的我們地球地殼的變化,這是大的無常;小的,那真是剎那剎那都不住。物質環境如是,我們自己身體也如此,生老病死。佛給我們講,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乃至於地球有成住壞空。這些事實我們不是不知道,而是在這個事實裡面真的叫麻木不仁。真正覺悟的人,他是時時刻刻有高度的覺心。

  第四個覺悟的,人生無我。這是真的,所有一切的罪業都是從我執裡面發生的。如果能夠真正曉得這個道理,真正曉得這個事實,知道我這個身佛經上常講四大和合變現的。四大是講物質,這是常識,佛經上用地、水、火、風,這四個字來代表。這四大是什麼?四大就是物質。前面跟大家講過,《金剛經》上講這個世界是一合相,這個觀察非常了不起。現在科學家承認了,確實是一合相,就是一個基本的物質組合而成的。佛告訴我們,這個基本的物質它有四種現象,叫四大。第一種性質,它是個物質,就是它有體積,雖然很小很小,它有個體積,地代表體積,代表它是個物質。第二種性質,它有溫度,經典裡稱為火大,火代表的溫度。第三個它有濕度,濕度用水代表,它有濕度。我們現在講它帶電,陽電、陰電,陽電就是火大,陰電就是水大,所以這是用的名詞不一樣。第四種性質,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這個動就用風來代表。所以諸位要曉得,四大是講組織一切物質的基本的,在佛法裡面叫微塵,它太小了,它有這四種特性。這是物質組合的,它組織聚合的時候現的這個形狀,它離開了、分散了,這個形狀就沒有了。所以這個身不是真的,只是聚散而已,聚就有,散就沒有了。譬如我們這支粉筆,這個大家容易懂得、容易觀察,這裡面是很多白粉分子組合起來的,如果我們把它捏碎、分散了,這粉筆就沒有了。這粉筆的真相從這裡就可以了解,只是粉末之聚散而已。聚的時候說老實話它也沒有生,散了它也沒有滅,所以物質確實不生不滅。你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身就沒有生滅了;身沒有生滅,所有一切萬法都沒有生滅。聚散無常,它是現的相而已,你不要被這個假相騙了,你要認清它的真相。所以,佛講大千世界就是一合相,真的把它的真相說出來了,它是一合相。這是物質無常。

  除了物質之外,我們還有一部分叫精神。精神,《心經》裡講的五蘊,就是受、想、行、識。受想行識這四個統統是屬於心,即心理作用,這個也是無常的。我們心裡面的念頭,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念頭的生滅無常。所以身跟心的真相我們要認識清楚,然後才真正體會到佛在經上講的無我。「人無我」是講我們自己本身,這個五蘊之身,佛又告訴我們「法無我」,法是講的五蘊,五蘊裡面也沒有我。「我」就是主宰的意思,我們今天講存在的意思,它沒有,找不到這個,它是剎那剎那在那裡變化的。所以真的是苦、空、無常、無我,我們要常常記住佛這句話,要常常在生活當中去體驗這句話,這才算是個覺悟的人。覺悟的人他就會認真希求淨土,為什麼?西方淨土「苦、空、無常、無我」這四個現象統統都沒有,那裡頭沒有苦,它有樂,這極樂世界,它沒有苦。第二個它真有,它真正的存在,它不空,它確實是永恆的。這是什麼個道理?十方世界的剎土是八識的相分,這在唯識裡面,懂得一點唯識的,相分就是物質,所以它是苦、空、無常、無我。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跟諸佛的剎土不一樣,它是心性的相分,所以在根本上講起來它不相同。心性變出來的相分是屬於無漏的,是真常的。這點後面還會討論到。我們再看底下這段文。

  「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這是教給我們,我們要捨,要捨得乾淨。這個地方的捨,諸位要記住,不是教你從今以後什麼事都不要做,我統統放下,我專心念佛,那你就把意思完全會錯了。此地教你捨,是不要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事要不要做?要做。事,每樣事情照做,而且你一定會比那些不能捨的人做得更好、做得更圓滿。為什麼?因為你了解事實真相,你在事上樣樣都做得很圓滿,這就叫積功累德,這才叫真修行。決定不放在心上,心裡面什麼都沒有,那就對了。心裡面只有一句佛號,萬德洪名,除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統統捨乾淨,你的心才真正清淨,真正的智慧才能夠現前。這是教你捨要捨得乾淨,捨到無可捨的地步。

  「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我們要求取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要非常之強烈,心裡面只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一個阿彌陀佛。能夠像這樣的取捨,才是真正往生的大願,三資糧裡面信、願,你真的成就了。古人講「有淨土」,你有這個願,有這樣的信,你真的有淨土了。有淨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這決定得生。下面引用《妙宗鈔》裡面一句話,「故妙宗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妙宗鈔》是智者大師做的,《觀無量壽經疏》,《疏》是智者大師作的,《鈔》是四明尊者他作的,就是註解智者大師的註子。這是《觀無量壽經》一個很有名的註解,他是屬於天台宗的。而智者大師臨終的時候他是念佛往生淨土的,智者大師修淨土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是根據《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採取的是持名念佛,而智者大師他是修的觀想念佛,他是修十六觀往生的。

  四種念佛,都是世尊在《觀經》當中所說的,所以無論修學哪一種都能往生。但是四種當中,是以念佛、以持名最簡單、最容易、最穩當、最快速。大師這段話用意很深,他唯恐我們把佛為我們所說的會錯了意思,真實的利益我們就得不到,所以特地在此地為我們說明白,取捨要認真,要達到極處。《妙宗鈔》裡面這個問意是偏在理論這方面,對於事修疏忽,這是錯誤的。答處是即事達理,理事是一不是二。所以佛說,「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決定不破壞世間法,只有圓滿成就世間法,那才叫真正的佛法。我們看諸佛菩薩應化在我們世間,不但他所說的是最好的教誨,他所做的實在講都是我們世間人的榜樣。這個教學不僅是言教,都做出榜樣給我們看,這叫身教,特別顯示在《華嚴經》。《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這是佛菩薩示現在我們這個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你看他們怎麼生活?他們如何待人接物?這些人都是佛菩薩再來的,那是我們非常好的榜樣。

  我們發心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老實念佛。實在講,無論是男女老少,無論是貴賤賢愚,只要能做到「老實念佛」四個字就決定往生,就怕的是不老實。這段講的取捨到極處,這就是真正老實人,真正老實的樣子。我們求生淨土,要從事實上做起,這個樣子才真正叫穩當,不可以「執理廢事」。特別是這個修行方法,對於什麼事都不妨礙,其他的法門,有的時候修學對於世間瑣碎事情還有障礙。譬如像修禪,參禪的人他每天一定要打坐,他坐在那個地方幾個小時,那他不能工作,也不能有人打擾他,這個對於事就有妨礙。當然這是禪宗修學初學的人有障礙,禪宗裡面高級的修行,那就沒有障礙。高級的修行,每天參禪他不需要打坐。《華嚴經》裡面的鬻香長者就是學禪的,他每天打坐到哪裡去打坐?到市場,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他那個坐禪,坐禪你也不要誤會是盤腿面壁坐在那裡,那會叫人笑話!諸位要念了《六祖壇經》就明白,六祖所說的坐禪不是叫你真的在那裡坐。坐是什麼意思?坐是不動,人坐在那個地方很安靜,不動,它是比喻「心不動」,就叫坐。你人坐在那裡,心胡思亂想,那不叫坐;坐是講心不動,是不動心,是這個意思。

  所以他講坐禪是在市場裡面,鬻香長者所表現的,到處去遊,到處去逛,什麼都去看,什麼都去聽,人家是這個參禪法。所以善財童子參訪他,到市場裡面去找他,他正在那裡逛市場,那就是他做功夫,就是他參禪。他逛市場,他的心如如不動,這就是定,這就是坐;市場裡面所有的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慧。所以逛市場是定慧等修,人家在修行。這是講高級的,初學的人做不到,初學的人心本來就亂,再看到這個花花世界,怎麼能定得下來?不如念佛的方法好。念佛,心裡面守住這一句佛號,他不妨礙工作,任何工作都可以照做,佛號可以不間斷。這個地方我們也要講到初學,我們功夫還不到家,在功夫不到家的時候,初學的時候,凡是要用思考的事情,我們暫時把佛號放下,專心去工作,我們的工作會做好;事情做完之後,佛號就提起來,這樣就對了。如果這個工作不需要思考的,你一面做工作,一面可以念佛。像前面講的潭州的黃打鐵,這個鐵匠,他打鐵不妨礙念佛,他打一鎚念一聲佛號可以,這個不要用思考的,這種工作行,類似這種工作都可以。所以我們一定要在事實上下手。

  這個事情是大事,是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樁大事,古人所說無量劫中稀有難逢,這個話說的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不能把它看輕了,要認真、要努力。在這個時代諸位要曉得,師道已經不存在,要想靠老師督促,同參道友互相提攜,這個緣分幾乎沒有了。所以在這個時代完全要靠自己發心,要靠自己警覺,認真努力的修學。工作再繁忙,也要抽出一點時間專心念佛。在早晚,我早點起來,早半個鐘點起來,念半個鐘點佛,晚上少睡半個鐘點,好好的念半個鐘點佛,要認真的去做。在平常時間,得空就念佛,不要想其他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不值得掛在心上。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就對了。

  下面一段說,「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這些話都是大師破除一些修淨土人的偏見、誤會。設是假設。因為在中國佛教,禪宗提倡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所謂是不著相。我們淨土宗又要捨,又要取,你著相了。沒錯!著相就是事,不著相是理。「不從事取捨」,好,我們也不取也不捨,試問著了沒有?還是著了,著了「不取不捨」,哪有不著!我們要很細心的去體會,不可以被人家幾句話就將我們的信心動搖,那就錯了,一定對於事理要分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今天講不著相,做不到,參禪的人他有沒有做到?他也沒有做到,所以那叫口頭禪。真的做到了,他對於任何一個人決定是平等心看待,那他是真做到了,他心裡頭真正捨盡了。他還有意見、還有批評、還有議論,可見得他的心不清淨,他還有妄想執著分別沒斷。「但尚」,這是崇尚,「不取不捨」,實在講他已經著空了。

  蓮池大師說得好,淨宗的修學,「著事」,能夠念念相續,這個人可以帶業往生,他真的能夠脫離三界,得生淨土;如果要「執理」,偏在理論上,捨去事修,自己心地並沒有開悟、並沒有明心見性,換句話說,他將來還是要搞六道輪迴,那就苦了。不能明心見性就不能超越六道,明心見性談何容易!這是蓮池大師教導我們,我們從事上下手決定正確。何況蕅益大師後頭又說,「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這個說得是真好!因為事跟理是一不是二,偏在一邊都是錯誤的。偏在一邊,古德教給我們,寧可偏在事,不能偏在理;換句話說,寧可執著有,不能執著空,執著空就壞了。「若達全事即理」,達是通達,是明瞭,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事原來就是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這個取捨多自在,取捨多瀟灑,都是信心,「一取一捨,無非法界,故次信而明願也」。這是到這個地方來做一個總結。念佛,我們捨娑婆世界,取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一取一捨,正是大乘正信,正是前面所說的隨順諸佛真實教誨。這兩句話,蕅益大師實在難得,為我們說出這兩句話,要不是真正過來人,這兩句話說不出來。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發起求生的大願。三資糧信、願,願就說到此地,下面是講行,信願行,第三個往生的條件。

  「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我們常聽說,也常在淨宗書本裡面看到,但是往往我們粗心大意,就這樣把它看過了,不曉得這句話的真實義。這個名號何以不可思議?去年我們在此地講《無量壽經》的時候,給諸位做了個詳細的報告。黃念祖老居士給《無量壽經》做了個註解,註子裡面引用隋唐大德對於淨宗的註疏很多。這也是不可思議的感應,他在那個環境裡面,怎麼會找到這麼多參考書?根據隋唐時候的高僧大德們,他們對於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做了一個評論。佛四十九年講的這麼多經,哪一部經第一?幾乎每個宗派的祖師大德都公認《華嚴》是第一,天台家尊崇《法華經》。這是在古德判教,一切經裡面判到一乘圓教,只有三部經,一乘圓教在大乘之上。第一個是《華嚴》,第二個是《法華》,第三個是《梵網》,這稱為一乘圓教的大經。《華嚴》,說《華嚴》,當然《法華》、《梵網》都包括了,要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則《無量壽經》第一,把這個三部經比下去了。為什麼?《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究竟圓滿,如果沒有西方極樂世界,《華嚴》就不圓滿。

  由此可知,《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歸宿,是《華嚴經》的總結。蕅益大師前面說得好,我們念過了,「華嚴奧藏,法華祕髓」,這是《華嚴》、《法華》的菁華。《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小本,這兩部經完全相同的,一個大本,一個小本,把這個經的分量讓我們清清楚楚的看到了,這是古大德為我們指點出來。我們根據這個模式再仔細的往裡頭深入的觀察,我們講經採取的是夏蓮居的會集本。夏老居士將全經分成了四十八品,這四十八品裡面哪一個第一?我們照這個方式來找。當然是第六品是第一,第六品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是淨宗的中心。你看一部《無量壽經》,總不出四十八願,釋迦牟尼佛不管怎麼講,都是把四十八願詳細解釋而已,不違背四十八願。所以,四十八願是全經的中心,是全經的菁華,最重要的一部分,經中之經。這四十八願裡頭有四十八條,哪一條又是第一?這個不必要我們說了,古德曾經說過,第十八願第一,這是真正尋到了最高峰,第十八願。第十八願說的是什麼?第十八願就是講「十念必生」,把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圓圓滿滿的顯示出來。這樣我們才恍然大悟,這一句佛號展開來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歸總就一句名號。四十八願展開來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再要擴大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再要擴大,詳細一點,就是《大藏經》。諸位明瞭了嗎?

  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法的總綱領。你念這一句名號,等於說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一切法門,你統統都念到了,一個也沒有漏掉。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念佛的人不曉得名號功德,曉得名號功德,念的感應不一樣。為什麼?他心專,他心不懷疑。不知道的時候,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還想到《金剛經》還不錯,《法華經》也不錯,他還在胡思亂想,所以他的功力、效果就打折扣了。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他一點懷疑都沒有,死心塌地念這句佛號。他知道,我這句佛號就包括了一切經、包括了無量無邊的法門,我一修一切修,統統都修了。他還有什麼懷疑?事實是不是如此?事實確實如此,一修一切修,所以才真正能達到一心不亂。名以召德,德是萬德萬能,所以稱之為萬德洪名。它的效果,底下講「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這兩句話也非常重要。散稱是什麼?無論你是信還是不信,你是有心還是無心,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阿彌陀佛」,無論你是有心無心,你是信還是不信,都變成了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種子,念佛生西的種子。

  我們曉得這個事實,明白這個道理,我們這一生度的人就很多,你的功德就很大了。你沒度他,他看到你念了一聲阿彌陀佛,你就度了他,你就把這個種子給他種下了。所以我過去在台灣辦大專佛學講座的時候,我教給同學們,自己要認真念佛,要普度眾生。怎麼個度法?你在學校裡,手上拿一串念珠就行了。你同學一看到你,「阿彌陀佛」,你看他有心無心,他就念了一句,這就阿彌陀佛種子種下去了。還有你們念的書,書本上都是寫個名字,我說你不要寫自己名,寫個阿彌陀佛。同學們一看,阿彌陀佛!你看你又教他念一句了,這就是你度眾生,自行化他。

  你要是真的有這個心,善巧方便太多了,隨時隨地勸人念佛,信佛的人念佛,不信佛的人也念佛;喜歡佛的人念佛,討厭佛的人也念佛。哪些人?像這些信外教的,基督教稱佛是魔鬼,我們也教他念佛,都是佛種,種子都下去了。你現在雖然是虔誠的基督徒,不要緊,來生來世就變成佛教徒。為什麼?阿彌陀佛的種子種下去了,不知不覺他也得度。這是說「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執就是執持名號,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有真信、切願、老實念佛,這樣的人決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

  「然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土。」這段文是大師為我們做一個比較,在修行方法上來說做個比較。首先舉出一切經裡面所說的念佛方法,千差萬別。觀像,像《般舟三昧經》裡面所講的是觀像的念佛方法,在十六觀裡頭也有。我們特別提出《般舟三昧經》,因為《十六觀經》裡面講觀想講得最多,十六條裡面講觀想佔了十二條,所以它是以觀想為主,第十三才是觀像。觀想,就是《十六觀經》,就是《觀無量壽佛經》,它的註解,前面介紹的天台宗的《妙宗鈔》,智者大師註的,註的是很好。還有一個註解,善導大師註的,它另外一個名字叫《四帖疏》,《觀經四帖疏》,這是善導大師的。在臺灣這兩種本子都很流行,這兩種本子我都講過,而我最得受用的是善導大師的註子。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在《觀無量壽經》古今註解之中,它的價值可以跟《彌陀要解》在《彌陀經》所有註解裡面的地位相媲美。的確是《觀經》第一註解,許多的見地是古來祖師大德沒有說過的,我們修淨土的人不能不讀。在中國佛教史裡,有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黃老居士《無量壽經》註解也提到過。如果是阿彌陀佛再來註這部經,換句話說,那個註子就是阿彌陀佛自己為我們說法,這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禮拜、供養、五悔」,都可以用《華嚴經》做一個例子。《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就是屬於禮拜;「廣修供養」就是此地的供養;五悔也不例外,五悔是講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發願這個五種方法,都可以說是念佛的方法。除懺悔之外,後面的勸請、隨喜、迴向、發願,這四種裡頭都有懺悔的意思。如果不是真正懺悔,這四種方法他不會修的,所以都列在懺悔法裡頭,將懺悔法分這五種。這五種如果我們用十大願王來觀察,第四「懺悔業障」,就是五悔裡面的第一,懺悔法;「隨喜功德」,五悔裡頭第三個是隨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兩種是五悔裡面的勸請;「常隨佛學,恆順眾生」,這兩願是發願;後面「普皆迴向」是五悔第四的迴向。可見得普賢菩薩自己修的、教人修的,真的是修念佛法門,目標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除這個之外,還有「六念」,這是佛在許多經上都曾經說過的。六念,前面三種是念佛、念法、念僧,就是念三寶,後面三種是念天、念戒、念施。念天,生天要有生天的條件。天確實有,我們佛門裡面講天道裡面的狀況,實在講比任何一個宗教都講得清楚、都講得詳細。生天不是說信了上帝就生天,我們這個地方念天千萬不要誤會了,念上帝就可以生天,那你就錯了,要念他生天的條件。佛告訴我們,人一生當中受持五戒,五戒清淨,來生可以得人身。要想生天,要修十善業道,十善業修成功才能生天,你要念十善。如果只有修十善,你所生的這個天不高,生在哪裡?生在欲界底下的兩層,就是四王天、忉利天,只能生到這個地方。為什麼?往上去條件就很高了,往上去要修清淨心,要修禪定,定就是清淨心;要修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所以你能夠修十善、修定、修慈悲喜捨,你才有能力生到色界天,欲界上面的四層、色界十八層,你才能到那裡去。所以,念天之德,效法諸天的慈悲喜捨,這是念天真正的意思。

  「念戒」這是佛為我們制定的戒律,五戒、八戒、十戒,乃至於佛在一切經典對我們的教誡,對我們的教誨,都在這個戒的範圍之內。念戒,它的功德幫助我們清淨三業,使我們身語意三業清淨。

  最後「念施」,施是布施,它的功德是讓我們真正的斷除煩惱。我們的煩惱很多,無量無邊,佛菩薩很慈悲,在講解的時候,將無量的煩惱把它歸納、歸類。歸納成一百零八類,叫「百八煩惱」,這是歸成大類。經上常講八萬四千煩惱,八萬四千也是歸類的,其實是無量無邊,歸成八萬四千。八萬四千太麻煩,講的時候很囉嗦,歸納成一百零八。一百零八在普通講演的時候還是嫌繁瑣,所以天親菩薩造《百法明門論》,將《瑜伽師地論》裡面所講的煩惱頭數再歸納,歸納成二十六個,六個叫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通常講經講得很詳細的,就是依這個二十六講。一般二十六還是嫌繁,再講六個,六個根本煩惱。六個再嫌多,講三個,六個再歸納講三個,這三個是貪、瞋、痴。所以這三個叫三毒,太毒,諸位要曉得,所有一切煩惱都是從這三個根生出來的。所以最後歸納成三個。假如這三個再歸納,歸納成一個行不行?行。那一個是什麼?就是貪。所以六度裡頭第一個修布施,布施度什麼?度慳貪的。

  諸位要曉得,慳吝、貪愛是煩惱的大根大本。我們要想斷煩惱,從什麼地方?從根斷,這個手法才高明,枝枝葉葉斷,斷不了的,要從根本斷。用什麼方法?用布施。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布施不是便宜別人,便宜了自己,哪裡是便宜別人!別人所得的太渺小了,自己所得的是真正不可思議,把根本煩惱連根拔除。所以這個施要認真去修,一定要認真,一定要努力。因為這個病根太深了,所以修布施非常困難,你初學的時候等於割肉一樣,施捨很難過,很不容易。我學布施,總是自己有多餘的才可以施給人,給人家的時候還要比較一下,我有兩樣,好的自己留著,壞的布施,送別人。要從這個地方下手,這個不能算壞事。到你漸漸覺悟,煩惱輕了,到以後施捨,壞的留給自己,好的送給人,這是你進了一步;更進一步的時候,人家需要,我雖然也很需要,我可以割愛先幫助他。慢慢的把你這個煩惱根逐漸去掉。這是三界六道生死根本,所以要常常念著。

  布施,不要怕自己沒有,一般人為什麼不肯施?他心裡頭有疑、有恐怖,怕的是我施了之後,我自己怎麼辦?他擔心這個,所以他不敢布施,他也曉得布施好,不敢,有疑、有慮。對於事實的真相不了解,對於道理不明白,才有這些顧慮。其實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不敢相信,難關在此地。我們今天以賺錢來說,財布施,我們的錢賺得好辛苦,生活很艱難,哪有那麼輕易就布施掉?縱然我們做,你的家親眷屬、周邊的人都說你學佛迷了,學傻了,學佛怎麼可以這個學法?他們說這些有沒有道理?也有一點道理,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也不是完全有道理。所以我勸人學佛,首先要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做為你學佛的基礎,你真正明白因果報應。我們人一生在這個世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一天吃多少、喝多少、用多少,命裡注定的,這一點不假。命怎麼注定的?是你前世所修的。你這一生所得的財富是你前生財布施的果報,你過去布施得多,你這一生發大財。所以我們看到大富大貴的人,懂得佛法,不會羨慕,為什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他種的好因,他當然要得好報,這一定的道理。

  我們明白了,我們今天種好因,來生就好的果報,我們也有,我們比他更具足,所以要懂得種因。佛教給我們財富是果報,財布施是因,施財得財富;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你能修法布施,自然就開智慧;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我們能用真誠之心、恭敬心、清淨心修三種布施,果報自然得到,不要求,自然得果報。你得到果報能夠更布施,你將來這個果報輾轉真的是廣大無有窮盡。你相信你才肯做,你才能得到這個果實。所以佛菩薩可以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道,成了佛之後還要倒駕慈航,你問他,他做些什麼?這三種施圓圓滿滿的包括了。諸佛菩薩沒有別的事業,就是修布施,他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最好的典範。佛菩薩距離我們遠了,晚近,在中國近代,我們看到淨土宗的印光大師、禪宗的虛雲老和尚,這是我們中國佛弟子在近代的出家人當中最敬佩的兩個人。他們兩個人一生幹些什麼?諸位想想看,是不是一生都在那裡做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人家拼命在做,一點不懷疑,一絲毫都不保留,圓圓滿滿的布施,得的果報也是圓圓滿滿。這是近代我們看到的。

  六念,《觀無量壽經》也特別提到,《觀經》裡面說得很清楚,他說有三種人應當得生淨土。第一種人是「慈心不殺,具諸戒行」,實在上講就是「淨業三福」裡面第一條跟第二條;具足這個兩條的,念佛求生淨土,一定得生。第二種人是「讀誦大乘方等經典」,這是淨業三福裡面第三條所說的,第三條講「發菩提心,讀誦大乘」,有這個說法。他念佛求生淨土也必定得生。第三種人就是「修行六念,迴向發願求生淨土」,這種人也得生。他心清淨,能夠與佛的本願能有感應。我們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明白了,應當要發心,認真念佛,正助雙修。正修就是「信、願、持名」,助修就是「十大願王,五悔六念」,那都是事,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教我們彌陀弟子應當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應當什麼樣的心態生活在現前這個社會。這樣做就決定不錯,理事圓融,空有二邊都不落。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