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三十六集)  1993/6  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  檔名:01-011-0036

  請掀開經本五十三面,第一行,最後一句看起:「今淨土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這是造作極重罪業的眾生,專門說這一類眾生。他在臨命終時如果遇到善緣,有善友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聽了很歡喜,能接受,就肯發心念佛求生,也一定得生。這個帶業是帶極重罪業的,可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末後這一句我們要特別重視,「皆得三不退」,這句非常重要!前面說過了,得三不退,從前面的註解來看,得位不退的,不見得得行不退;得行不退,一定得位不退;得念不退的,前面兩種統統都得到。但是得念不退的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是帶這樣重的罪業去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地位就等於圓教初住、別教初地。這簡直是一步登天,非常不容易,由這裡看到淨土的殊勝。我們看底下這段文。

  「然據教道」,教是經典,就是佛所說的一切經,這是教,教科書,道是道理。如果依佛的教學,依一般所說的道理,「若是凡夫,則非初果等」,初果是聖人,他要是凡夫,決定不是聖人。「若是二乘,則非菩薩等」,假如他是聲聞、緣覺,他當然決定不是菩薩。這就是說階級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若是異生,則非同生性等」,異生就是別教的三賢位,同生是圓教的初住位。同與異怎麼分法?是講真心本性。明心見性了,你跟佛所用的心是一個心,用真心,那就叫同生性。當你沒有見性之前,你用的是識心,就是八識,不是用真心,跟佛用的心不一樣。一個是用真心,一個用識心,真心也叫做真性,這就是同生性跟異生性的差別。三賢位的菩薩,這是別教三賢,因為別教初地就是同生性,初地他用真心。這個分得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怎麼一往生,造作五逆十惡這樣重罪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立刻就證三不退?證三不退就是同生性,超越了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這個超得太多了,這是道理上都講不通。所以,這是很特別的法門。

  「又念不退,非復異生」,念不退是圓初住、別初地,是同生性,他決定不是異生性。「行不退,非僅見道,位不退,非是人民。」這個意思不必說,諸位都能體會得到。「躐等則成大妄」,大妄是大妄語。怎麼能凡夫一下就變成圓初住的菩薩?圓初住是法身大士,怎麼可能一下就超越這麼多?超越就是躐等,躐等在佛法裡面這是大妄語。「進步則捨故稱」,就是舊的稱呼,譬如說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是初住菩薩,就不是十信菩薩,十信升了一級,前面的稱呼就不要了。好像你們在學校讀書,中學畢業,現在考取大學,從前是中學生,現在是大學生,以前中學生的名稱不要了,捨棄了,現在是大學生。佛法也是一樣的,如果說是證得初果,那就是聖人,就不是凡夫,凡夫名稱捨掉了,就成了聖人。如果證得行不退,就是菩薩,就決定不是二乘,二乘也捨掉。這個意思就是這樣,往上提升一級,以前的稱呼就捨掉了。

  「唯極樂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前面所講的是常理,是個正常的現象,極樂世界這講不通,怎麼講不通?煩惱、罪業沒有斷,換句話說,他根本就是個凡夫。但是一生到那個地方,他就證三不退,三不退是法身大士,他到底是凡夫還是法身大士?說他是法身大士,他煩惱沒斷,見思煩惱在;說他是凡夫,他證了三不退。所以,極樂同居淨土一切俱非,一切俱是。你說他是凡夫也行,說他是初住菩薩也行,那就俱是;你說他不是凡夫也對,說他不是菩薩也對,一切俱非,極樂世界真正不可思議。「十方佛土無此名相」,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那些剎土裡頭沒有這個現象。「無此階位」,凡聖階位裡頭沒有,絕對不像極樂世界,也「無此法門」,十方世界的狀況跟我們娑婆世界大致差不多。

  「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這是把這個事實真正的原因給我們說破。心性之極致,致是到達,極致是到達了頂點,就是我們用的真心本性,真心本性達到了極點。這是說什麼?說能念之心不可思議。諸位要想一想,這句話實在是非常不容易說出來的。所以印光大師讚歎這個註解說,就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印光大師讚歎也是讚歎到頂點。我們曉得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對這個註解如此的讚歎,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必定是觀世音再來。可惜在歷史上沒有記載,他的身分沒有暴露。如果不是彌陀、觀音再來,怎麼能當得起大勢至菩薩如此的讚歎!所以我們能念的心是真心的極致,非同小可;所念的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就是「持名之奇勳」。念佛法門一般人輕視了,這就是經上一再說的難信之法,為什麼?沒有那麼大的智慧。所以,佛說這個法門要叫著舍利弗給他說,為什麼?智慧第一。不是智慧第一的人他不能接受。華嚴會上我們看到文殊、普賢發願往生,再再都說明這個法門殊勝無比,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跟它相提並論,所以它的成就不可思議。彌陀之大願,我們能念的心,心性的極致,所念這個佛號,這叫持名的奇勳,再加上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才有這種特殊的現象。那就是一品罪業都沒有消,到那個地方去,就跟圓初住的菩薩、別初地的菩薩就平等了。

  這個地方也解答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羅什大師《彌陀經》上所翻的「一心不亂」。玄奘大師的譯本是直譯的,梵文的原本不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羅什大師他用的。後人對於一心不亂提出了很多的意見,因為一心不亂實在不容易!事一心是斷見思煩惱,換句話說,是阿羅漢的境界;理一心就是圓初住、別初地,法身大士的境界。我們讀了這一段,對於羅什大師所翻的一心不亂,疑惑沒有了。為什麼?五逆十惡,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三不退,證三不退就是理一心不亂,不是事一心不亂。可見得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理一心不亂立刻就得到。問你怎麼得到的?還不知道!要不是蕅益大師為我們說出,我們怎麼曉得,糊裡糊塗就得到了。這就是「心性極致,持名奇勳,本願加持」,這樣得到的。

  「一生補處者,只一生補佛位。」補處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後補,後補佛,他的成就實在講跟佛完全相同,只是不在佛的位置上。佛的位置出缺,他就補上去,這叫後補佛,我們稱之為等覺菩薩。「如彌勒觀音等」,彌勒菩薩是我們世界的補處菩薩,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補處菩薩,這是舉這兩個人做個例子。「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普是普遍,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是一生成佛,絕對不要等到第二生,這個前面我們見過了。「人人必實證補處」,這不是假設的,不是相似的,實實在在一生當中一定證得補處的果位。

  「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數知也。」經上講的「諸上善人」,上善就是指的補處菩薩,補處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太多了。從這個經文,我們也得到一個消息,也了解一個事實狀況,那就是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要多少時間的修持才能夠證得補處菩薩,換句話說,才能成佛?這樁事情大致上我們現在明瞭了。昨天跟諸位說過,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到現在他的時間是十劫,十劫當中,補處菩薩的數字超過了一半,因為他說「多有」,他並沒說「少有」,少有那不到一半,多有決定是超過一半。超過一半,當然十劫,第一劫、第二劫那已經到這個位子,沒有問題。第三劫、第四劫、第五劫去的,到今天算來成就了,可以說它的數字才只有一半。如果說第六劫去往生的也到補處菩薩,那就超過半數。第六劫去的到現在四劫,我們想到這個事實,就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快速。諸位你想想這段經文,雖然沒有明說,經文裡頭意思已經很具足,大概總是三劫到四劫就成就了。我們這個世界要三大阿僧祇劫,人家那個地方三劫、四劫就成就,所以他說多有一生補處,決定超過半數。超過半數,我們想那往生的人應該是在第六劫,阿彌陀佛成佛十劫,應該是第六劫,他已經到達這個地位,這才能超過半數。第六劫、第七劫到那裡都已經證得補處的位次,必定是這個現象。所以,補處菩薩不可思議,人數太多了。

  「復次釋迦一代時教」,說釋迦,就代表西方世界以外的諸佛剎土,因為以外諸佛剎土裡面的狀況跟我們這個世界差不多,釋迦佛足以代表了。我們看釋迦一代時教,「唯華嚴明一生圓滿」。我們看一切經,除了淨土三經以外,一切經講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修行圓滿,就是證到補處菩薩成佛的,只有《華嚴》一部經講到,其他的都沒有。《華嚴》善財童子一生圓滿,他五十三參,第一參的時候他的地位是圓教初住菩薩,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他的位次提高一層。他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這當中等覺菩薩有十一個,其他的都是每一位菩薩提升一級,到了參訪普賢菩薩的時候,他圓滿成佛。

  「而一生圓滿之因」,這一點非常重要,他一生為什麼圓滿成佛?「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善財在華嚴會上,參訪摩耶夫人的時候,他就是等覺菩薩了。摩耶到彌勒菩薩,十位善知識,換句話說,他已經是久居等覺,不是新成的等覺。彌勒給他介紹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勸他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圓成佛道。這是要我們深思的,要好好去想想,不能含糊籠統看過。為什麼?你才能真正認識這一切法門裡面哪一個法門殊勝,使我們慧眼開了,我們有能力選擇法門。普賢菩薩不但是勸善財往生淨土,「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華藏世界的人全部都是同生性,沒有異生性。都是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夠進入華藏世界。這四十一位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換句話說,普賢菩薩是以十大願王勸導所有華藏世界一切菩薩們統統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

  華藏世界的導師是毘盧遮那如來,文殊、普賢是毘盧遮那的左右助手。現在文殊發願求生,普賢勸導大家統統都生到極樂世界,毘盧遮那佛這兩位大弟子,沒有背叛老師。在我們想像,這還得了,把老師所有的同學統統都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還得了!毘盧遮那佛沒有出面來干涉他,沒有說他做得不對。像這些事情我們多想想,對於淨土法門才會真正認識它,你才會真的相信,真的發心。真信切願,一心持名,就是心性極致。所以他的成果,十方世界的菩薩都不明瞭,究竟為什麼原因,罪業極重的人,念幾聲佛號到西方極樂世界,居然他的地位、德能就跟等覺菩薩一樣,但是他又不是等覺菩薩,他煩惱沒斷。他的這些德能都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阿彌陀佛是作增上緣,但是他有因,因是什麼?心性極致,這是因。

  這下面,「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這是蕅益大師一個感嘆的話。諸位要看清楚,我剛才所說的,只是把五逆十惡往生的人把他比作圓初住的菩薩,我們已經就覺得不可思議。其實我這個比得還不夠,蕅益大師在此地說的,應該跟誰比?補處菩薩比;換句話說,五逆十惡這樣重罪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的一切受用跟等覺菩薩相同,這還得了!這個法門誰相信?沒有人能相信。這真的是諸佛的境界。蕅益大師說得好,非九界以自己的智慧能夠明白的,九界就包括了等覺菩薩,連等覺菩薩要憑他自己的智慧,他也搞不清楚。這個地方給我們點出來。凡夫例登補處,真的是奇倡極談,不可測度,不但是凡夫不能測度,聲聞、緣覺、法身大士都不能夠測度的。

  「華嚴所稟,卻在此經」,《華嚴經》裡面所說的一生成佛的宗旨就在本經。所以這部經是《華嚴》的歸宿,是《華嚴》的總結。「而天下古今,信尟疑多」,尟是很少,相信的人很少,懷疑的人很多。自古至今,無論是中國、外國,對這個法門抱著懷疑的態度,不能相信。「辭繁義蝕」,辭是言語、文字,對於淨宗討論得很多,討論得愈多,意思愈不明顯,就是連許多有修有證的這些大德們,他們著述談論裡面對於淨宗都懷疑。譬如李長者的《華嚴合論》,這是了不起的人,《華嚴經》自古至今只有兩個註解,一個是清涼大師的,一個是李通玄居士的,李長者。李通玄他在清涼之前,大概前後不太遠,算是同時代,年齡比清涼大師要大。他給《華嚴經》做註解,感應就不可思議!他要找個清淨的地方,在山上路上遇到一頭老虎。這個人真有道心,一般人見到老虎趕緊跑,他見到老虎不但不跑,拿個柺杖還敲敲老虎的頭:「我要找個清淨的地方,給《華嚴經》寫個註解,你知不知道?知道帶我去。」老虎搖搖尾巴就帶他去。找到一個地方,果然不錯!是一個石頭洞裡面,石頭洞是老虎窩,一窩的老虎,洞外面有泉水,環境非常幽靜。他點點頭,這個地方不錯!老虎搬家,把那個地方讓給他。

  他在那個地方發心註經,就在那個泉水池塘裡面,有兩個年輕的女孩子,從池塘裡面出來,每天照顧他的生活,所有一切用具,她都給他準備得很好。一、兩年。李長者很專心,這兩個伺候他的人,都沒有仔細看看,當然也沒有問她,妳姓什麼,叫什麼名字,沒有,兩年當中沒有打招呼,也沒有正看一眼。《合論》寫成,著作圓滿了,他就想起這兩個人,我要來見見她,問問她家住哪裡、叫什麼名字。這念頭才一動,這兩個人沒有了。他以為是鄉村底下的,到山下到處去打聽,沒有人知道。這是感應,天人供養!李長者在《合論》裡面就說「西方是權,華藏是實,華藏大,西方小」。以這樣的人,對於西方世界還打了許多問號,何況其他的人!所以,這個法門真的叫難信之法!蕅益大師在此地,「辭繁義蝕」這四個字也就是對李長者而說的。「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剖心瀝血是告訴大眾,李長者他說錯了,《華嚴經》其他部分說得對,對於西方極樂世界那一段他說錯了。再看底下這一段。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這個地方世尊叫著『舍利弗』,也就是叫著我們,勸勉我們要發願,『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應該要發願求生淨土。前面說過,《華嚴》是世尊一代時教的根本法輪,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華嚴》是根本,這個根本歸宿卻在西方極樂世界,歸宿在《阿彌陀經》。一般人不能相信,總是善根未熟,善根熟了,一聽就相信、就接受。善根還沒有熟透!蕅益大師苦口婆心為我們開導,把這些疑難一層一層替我們解開,我們明白之後,應當發願求生,這才不辜負蕅益大師。這個地方佛又特別勸勉我們求生淨土,當然淨土的殊勝就在上善俱會,這個實在太難得了!我們現在學佛,我們同參道友,善友少、惡友多。什麼是惡友?使我們對這個法門懷疑,不能專修,這就是惡善知識。善友是一味勸導我們、鼓勵我們,放下萬緣,專修這個法門,這是善友。我們同學當中還有勸你,《華嚴經》好,不能不讀,《法華經》也不錯,要多看看,這不是真善知識,你要知道。為什麼?分心,也就是說夾雜了,縱然你很努力、進步,我們前面講過,你是雜進,不是精進,精是純而不雜。像古大德一樣,古來淨宗的大德,一生就這一部經就夠了,那叫真善知識,叫真精進,那就是「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不但世緣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才行,專到極處,這樣的人沒有一個不往生的。

  在我們自己這一生當中,我們曾經見過、曾經聽過,這個聽說都有事實,絕不是傳聞,絕不是虛構的。往往有這些鄉下老太婆,不認識字,什麼經也沒聽過,就念這麼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個三年五載,站著往生,坐著往生的,預知時至。給諸位說,那些人那叫真正善根成熟,他一生專精,他一點都不雜,這是知識分子、士大夫階級不能夠相比的。古人常講「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上智,文殊、普賢這些人是上智,他們對這個事實真相完全明白、完全了解,所以一心念佛,一心無二用。不錯,文殊、普賢講了很多經,他為什麼講那些經?看到你根器沒成熟,你不能接受這個法門。你想學般若,給你講般若;你想學方等,給你講方等,這是不得已。根熟的眾生,他什麼都不講,專門教你念佛。

  這在我們中國歷史上能看到的,法照禪師,他的緣不錯,在五台山見到文殊菩薩,他見到大聖竹林寺文殊菩薩的道場,諸位看法照禪師的傳記你就明瞭。聽文殊菩薩講經,聽完了以後向菩薩請教,末法時期,眾生根性已經不如過去的人,應該修什麼法門才能夠得利益?文殊菩薩教給他念佛。他向他請教,念哪一尊佛?文殊菩薩給他介紹,念「阿彌陀佛」。怎麼念法?文殊菩薩還念了幾句,親口傳給他,這就是五會念佛。他離開了五台山之後,禪不要了,專修念佛法門,到處教別人念佛,所以成為五會法師,這五會念佛是文殊菩薩傳給他的,他傳下來的。但是五會念佛這個音調已經失傳,現在有流行的五會念佛譜,那是後人編的,照這個意思來編的,不是菩薩所傳的。這就是說明文殊菩薩觀機,看到法照機緣成熟,沒二話說,就教他念佛;換句話說,他還跟你講其他的經典,意思很清楚,你根機沒成熟,你不能接受當生成佛的大法。

  世尊在此地告訴我們,為什麼勸你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得與如是諸上善人』,「如是」就是前面講的不可算數無量無邊的那些一生補處菩薩,「諸上善人」就是指這些人,你到那裡跟他們『俱會一處』。同參道友裡來說,能夠跟補處菩薩在一起,補處就是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一流的。到那個地方去,跟他們是同學,每天在一起,這些人時時刻刻照顧你,你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在西方世界,在我們現在想像、推想當中,大概只是三劫、四劫,或者三劫都不到,他就證得補處的果位。你要問為什麼?因為這麼多補處菩薩天天跟你在一起,這些人提攜你、幫助你。我們看註解。「前羅漢菩薩,但可云善人。」前面所說的阿羅漢、菩薩,可以說那都是很晚才往生的,早往生的已經證得補處,這些人是善人。「唯補處居因位之極」,因是菩薩,菩薩地位最高,「故云上」,所以稱為上善。這就說得很清楚,上善是指補處菩薩的,補處以下稱為善人,不稱上善,上善是專稱補處菩薩。「其數甚多,故云諸」,前面那個數是無量無邊。這一段文我們要特別留意,這《要解》實在說,把西方極樂世界真實的狀況都給我們介紹出來,我們對西方世界事實、道理、境界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有不願意往生之理?

  「俱會一處,猶言凡聖同居」,我們帶業往生去的是生凡聖同居土,「尋常由實聖過去有漏業,權聖大慈悲願,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這是看我們一般,像我們世界,我們這裡也是凡聖同居土,但是狀況跟西方極樂世界相差太遠了。「實聖」,實是真實,真實的聖者,他過去有漏業還沒有斷乾淨,所以他住在我們這個世間。像一些阿羅漢、辟支佛,這我們常講,他證到初果之後,天上人間還七次往來。為什麼要七次往來到人間來?他有漏業沒斷乾淨。見惑斷乾淨了,思惑沒斷乾淨,他一定要來,我們跟他在一起,叫凡聖同居。「權聖」,權是權巧方便,像文殊、普賢、觀世音、大勢至、地藏菩薩,久遠劫已經成佛,他是示現的,也示現在我們世間跟我們住在一起。像法照見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是大權示現。《慈悲三昧水懺》裡面講的迦諾迦尊者是一位阿羅漢,他的道場在四川,悟達國師跟他有緣見到了。大聖竹林寺文殊菩薩,法照跟他有緣見到了,沒有緣的人見不到。而且法照見文殊就見一次,第二次想見就見不到了,不是常常見,不是想見就見。法照禪師離開竹林寺的時候,一路上做記號,下一次來的時候不要忘記。路一轉彎他就做記號,這一做記號,回頭再一看,菩薩道場沒有了,一片荒山。才知道凡聖同居,要不是特殊的因緣見不到,哪裡像西方世界這些菩薩天天見面,想見就見。

  下面說「至實聖灰身」,實聖,這些阿羅漢,他們修行圓滿,煩惱斷盡,灰身滅智,他超越了三界,不跟你同居。「權聖機盡」,這是大菩薩們示現的同居是為了接引眾生,接引眾生有特殊對象,譬如像文殊要度法照,現大聖竹林寺,現這個道場。他看到有一萬多菩薩聽文殊菩薩講經,文殊菩薩將五會念佛的方法傳給他之後就沒有了,再也見不到,機盡!「便升沉碩異」,就離開了,再見不到了。「苦樂懸殊,乃暫同,非究竟同也」,我們這個世間,凡聖同居是這麼一個樣子,這是暫同,不是天天同,不是究竟同。「又天壤之間,見聞者少,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我們在《高僧傳》、在《居士傳》裡頭,確實見了不少人,見到佛、見到菩薩、見到羅漢,但是緣都只有一次,第二次再也見不到了。這就是緣的問題,真正這一生很幸運,有這個殊勝的緣分,跟菩薩、羅漢見一面,非常希有難逢!

  再看極樂世界,「又佛世聖人縱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滿國土,如眾星微塵」。前面所說的,佛不在世了,像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我們見到菩薩、羅漢。這個地方是說釋迦牟尼當年在世的時候,菩薩多,阿羅漢也多,佛的弟子常隨眾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些人統統都是大阿羅漢。菩薩、羅漢雖多,要跟人民來做個比例,那還是少數,人民多。據經典裡面所說,以舍衛大城做例子,經上講舍衛大城,釋迦牟尼佛在世那是一個很大的都市,有十萬人口。釋迦牟尼佛在那裡講經說法很多年,在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城裡面,當然那個時候資訊不發達,交通也不便利,親近釋迦牟尼佛的人,就是認識釋迦牟尼佛,曾經聽他講過一次、兩次經的有三萬人,三分之一;知道有這麼一個人,沒有見過面,也沒有聞過法,也有三分之一;另外還有三分之一,根本就不知道,不知道這個地方有個釋迦牟尼佛。這是當時的狀況。縱然菩薩、羅漢那麼多,沒有緣的人是更多,所以說「不能遍滿國土」。釋迦牟尼佛這一千多人那還是少數,所以是「如珍如瑞」,非常稀有,非常寶貴。「如眾星微塵」,聖人像眾星,凡夫、人民像微塵一樣,不能比!

  「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這個話說得真正是一點都不錯。聖人所辦的,他辦什麼事?說實在話,這些大聖他們所辦的是求生極樂世界、勸導一切眾生念佛往生,他們辦這個事情。凡夫辦的是什麼?天天在辦六道輪迴。辦的不同,差得太遠了,一個是希望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一個還在迷惑懵懂。我們再看西方極樂世界,「今同以無漏不思議業,感生俱會一處,為師友,如壎如篪,同盡無明,同登妙覺」。西方世界凡聖同居,跟十方諸佛世界凡聖同居土完全不相同。蕅益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講,「今」是現在,現在以無漏不思議業,無漏不思議業說這些聖人大概我們沒有問題,如果說我們去往生的人,恐怕有懷疑了,旁邊有幾個小字,就是為我們破除這個疑惑的。多善根、福德、因緣,這經上不是說得很清楚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諸位要知道,一個造五逆十惡,他肯相信、他肯念佛、他能往生,這個人就是具足多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小看!

  往生有兩種,《無量壽經》跟《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說得很詳細。去年我們在此地講過《觀經.上品上生章》,善導大師為我們開示得很明白,如果不是多善根多福德,你跟他講他不能相信。他一生造作惡業,那是另一回事情,他能相信,這是多生多劫善根成熟,否則的話不可能相信。信了之後,立刻就發願、就求生,這是福德,肯去、肯念,這是福德,這是多福德。怎麼多?心性極致,那怎麼不多!心性無量無邊,你念一聲就是一聲無量無邊的福德;念兩聲,兩聲無量無邊的福德;你不肯念,沒福,不想去、不肯念,沒有福德。因緣,是有善知識把這個方法介紹給你,這是因緣。心性極致、名號功德、彌陀本願的加持,那就是無漏不思議業,通常我們用一個字代表,叫淨業,淨業就是無漏不思議業,這個法門叫修淨業。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感得佛與這些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這麼一樁事情。

  要不是無漏不思議業,怎麼能跟這些等覺菩薩天天在一起?這無漏不思議業要不說清楚,我們不知道怎麼個修法。可是諸位一定要記住,通常我們說得最簡單,「真信、切願,一心持名」,就對了。真信切願、一心持名就是心性之極致,我們自身具備的。因為心性的極致,能念的心是心性的極致,這一句彌陀名號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了,因為彌陀名號不是他,也是自性的德號,自他不二。我們用心性極致,名號功德也變成極致,無漏不思議業!再加上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給我們作增上緣,所以我們才能夠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跟他們在一起為師友。他有能力做我們的老師,實在說他的身分是我們的學長。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老師,他們這些人的老師也是阿彌陀佛,我們的待遇是平等的,所以到那個地方跟等覺菩薩是平等的。我們煩惱沒有斷,智慧沒有開,這些人無時無刻不幫助我們,所以成功快速。「如壎如篪」這是比喻像兄弟一樣,這個比喻是從《詩經》裡面來的,《詩經》裡面有說「伯氏吹壎,仲氏吹篪」,壎、篪是古時候的樂器,形容兄弟和睦。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跟這些等覺菩薩像兄弟一樣和睦、一樣的友愛。

  在一起大家做些什麼事情?「同盡無明」。他們的無明只差一品就斷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我們到那個地方,同盡無明,見思、塵沙就不必說了,無明斷了,見思、塵沙怎麼會存在?蕅益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不只是證三不退,簡直是圓證三不退,圓是圓滿。如果單單講證三不退,這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如果說圓證,那就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才圓滿證三不退,這要知道。「同登妙覺」,妙就是成佛,圓教的佛果稱之為妙覺,也就是究竟圓滿成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幹的是這些事情,決定沒有六道輪迴。這些都把西方世界的狀況,大家在一起的生活,都為我們說出來了。

  「是則下凡眾生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是則,根據前面的事實,五逆十惡、帶業往生這是下凡眾生,凡夫裡面他們造的罪業很重,下等的凡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這些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是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四十一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全超了,你還到哪裡去找這個法門?你還到什麼地方去找這樣的成就?從這個地方來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哪裡要三劫、四劫?不要!很快就證得補處的果位。這也就是讓我們體會到,西方世界的聲聞、菩薩是極少數的,補處菩薩才是極多數的。這些極少數的,過不了多久統統都變成補處菩薩,當然還有少數的,少數的是剛剛去往生的。「若謂是凡夫,卻不歷異生,必補佛職,與觀音勢至無別。」你要說這些人是凡夫,他帶業往生是凡夫,你說他是凡夫,他這一生成就。異生是來生,他不要等到來生,他在一生當中必補佛職,就是一生補處,就是證得後補佛的地位,等覺菩薩地位,與觀世音、大勢至平等,那是真正的平等。觀音、勢至這個地位,他一生當中決定可以證得,而且在西方世界,說老實話是很快的證得。「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這是剛剛去的,在同居土裡面,你要說他是一生補處菩薩,還不行,為什麼?他見思煩惱還沒斷,無明還沒破,所以他是凡夫,確實他不是等覺菩薩。所以,西方世界就是前面所說的,一切皆非,一切皆是,就是這個意思。

  「此皆教網所不能收,剎網所不能例。」這是事實。教網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這一切經教,沒有說過這個事情,沒有辦法說西方極樂世界。剎是什麼?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這種事情,唯獨西方世界特別,所有一切佛剎裡面都沒有,沒有這種情形。這是什麼原因?前面說過,心性之極致,這是我們能念的心,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如果不是這樣,那簡直就是講不通!但是這完全是事實,從這些事實裡面我們就真正了解,淨土法門極樂同居超絕一切諸佛剎土。所以,一切法門以這個法門為第一,若說成就,這是一切法門都不能跟這個法門相比的,一般講它天壤之別,用天壤之別來形容,有過之而無不及。任何一個法門,比不上這個法門的成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今天有幸遇到,只要依照這個經典理論、方法去修學,我們過不了多久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同居土裡面的大聖人,這不是普通人。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