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三集)  1993/6  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  檔名:01-011-0003

  「古來註疏,代不乏人,世遠就湮,所存無幾,雲棲和尚著為疏鈔,廣大精微,幽谿師伯述圓中鈔,高深洪博,蓋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彌陀經》在中國,自古以來可以說是弘揚最為普遍的一部經典,前面曾經跟諸位略略介紹過。因此註解這部經典的人也就很多,每個朝代都有許多人註解,但是這些註解能夠流傳下來的不多,也就是說失傳的很多。現在我們研究《阿彌陀經》,可以說從古今註解裡面最具權威的三種註子,這是從明末清初以來幾乎為佛門裡面公認的。第一個就是蓮池大師的《疏鈔》,這個地方稱他作雲棲和尚。蕅益大師是蓮池大師的私淑弟子,也就是說蓮池大師雖然不在了、往生了,但是蕅益大師還是依蓮池為老師,向他學習。蓮池不在世了,怎麼個學習法?蓮池大師的著作存在。專讀蓮池大師的著作,遵照蓮池大師的教誨去修行,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謂的私淑弟子。他學得非常成功,所以蓮池是淨土宗一代祖師,他也是一代祖師。確實很類似儒家的孔孟相彷彿,我們曉得孟子是學孔老夫子學得很像,也是孔老夫子不在世,蕅益大師也採取孟夫子的方法。

  蓮池大師給《阿彌陀經》做了個註解叫「疏鈔」,他是先作的疏,疏就是註解經的。以後看看他這個註解註得太深了,在當時沒有問題,怕後世大家對他這個註解不太容易體會,於是就再作鈔,鈔就是註解疏的;換句話說,是註解的註解,我們稱之為《疏鈔》。疏跟鈔都是蓮池大師自己作的,這個註解在台灣流通非常廣泛。我們圖書館不但印了《疏鈔》流通,而且還將古德法師的《演義》也印出來,現在我們將《疏鈔》跟《演義》會合起來,會合起來精裝印成一本,我們讀起來就更方便。「演義」是疏鈔的註解,換句話說,疏是註解經的,鈔是註解疏的,演義是註解鈔的,這是三重註解。古德法師是蓮池大師的學生,我們中國俗話說徒弟,蓮池大師的徒弟,而且是蓮池大師的侍者,就是照顧大師日常生活的這麼一個人。蓮池大師的東西能夠傳下來,得力於古德法師,他把它印出來流通於後世。《疏鈔演義》我們在臺北曾經講過一次,我第一次是在蓮友念佛團,將《疏鈔》講過一遍。第二次是景美華藏圖書館成立,我將《疏鈔演義》講過一遍,我們留的有錄音帶,一共有三百三十五個帶子,可見這個內容確實是非常的豐富。蕅益大師讚歎「廣大精微」,這四個字用得非常恰當。

  「幽谿」是地名,是天台山幽谿高明寺傳燈法師。這位老和尚跟蕅益大師的師父是師兄弟,所以蕅益大師稱他作師伯,他晚年專修淨宗,專弘淨宗。這個老和尚感應不可思議,每一次升座講《彌陀經》都感應到天樂鳴空,大眾都聽到,聽經的大眾都聽到。他有個註解叫《圓中鈔》,諸位要記住,凡是鈔都是解釋疏的。疏不是他作的,是元朝時候大佑法師作的,大佑法師有個《阿彌陀經略解》,就是簡單的解釋。他就用這個《略解》再加以註解,所以他叫鈔,鈔就是註解大佑法師的《略解》。這個本子在臺灣有流通,流通的分量不多,台中蓮社曾經印過,我這個地方還有一本,《圓中鈔》。他取「圓中」這個意思是取「圓融中道」之理,以天台家真、俗、中三觀來註解大佑法師的《略解》,所以稱之為《圓中鈔》。

  大師讚歎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分量不多,它的分量幾乎跟《要解》相彷彿,不算很多。他讚歎道「高深洪博」,換句話說,《疏鈔》太多了,也就是太繁瑣,《圓中鈔》太深了,因此都不便於初學。所以他底下說,「特以文富義繁,邊涯莫測」,這是說蓮池大師跟幽谿大師的他們兩個人的註解,「或致初機淺識,信願難階」。或者是,這不是肯定的詞,或者有一些初學的、程度淺的人,這兩種註解他不能夠得利益;換句話說,依這個註解生起信心,發願求生淨土是比較上困難的。他這就是敘說他為什麼要註《要解》,這就把他註《要解》的原因說出來。「故復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這個說明他自己非常的謙虛,意思就是說,也不顧自己平庸、愚魯,這是大師謙虛的話,「弗揣」就是不顧,我也顧不了這麼多。為了便利於初學,程度比較淺的人,所以他再做《要解》。

  「不敢與二翁競異」,二翁就是指的蓮池大師跟幽谿大師,但是也沒有必要勉強跟他們所說的完全相同。為什麼?他下面有個比喻,他說「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這句話含義非常之深。他這個話是個雙關語,看起來很客氣、很謙虛,實際上已經把他自己修證的境界給我們透露了消息。橫看成嶺,側看成峰,這個話本來是蘇東坡遊覽江西廬山時候寫的一首詩。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蘇東坡寫的一首詩,他在此地引用。這個引用,他的意思就是他確實是見到廬山真面目了。蓮池大師見到了,幽谿大師也見到了,他自己也見到了。這個意義就是告訴我們,他是真正親證西方淨土,而為我們來說《要解》。縱然說法跟前面兩位大師都不同,可是是真實的,決定不是猜測的,是自己親證的境界。下面,序文到此地就介紹完了,後面是五重玄義。

  這是依天台家的講經的方法,註經、講經,天台都用五重玄義。玄義就是經中玄妙的義理,在沒有講經之前先把它說出來,換句話說,沒有講全部的經文,先把全經大意做個綜合的介紹,就是這個意思。使我們以很短的時間,對於全經概要能夠了然於胸,這樣才能生起歡喜心來深入研究經文,不至於茫然而沒有頭緒。天台家用五個段落,就是用五段的方法來介紹概要。而賢首,就是華嚴宗,它介紹一部大經的玄義,用的方法比天台家要繁瑣,它是用十個段落,叫十門開啟。當然十個段落比五個段落就要繁瑣太多了,所以自古以來,縱然不是學天台的,他講經、註經都喜歡用天台的方法。蕅益大師年輕時候學天台的,所以他的東西幾乎完全採取天台的方式。

  天台叫五重玄義,就是五個段落。這五個段落,第一個就是解釋經題,像一篇文章一樣,先要講解文章的題目。第二是辨體。辨體的意思就是說這部經它的理論依據,佛是根據什麼說出來的,如果這個依據我們不明瞭,信心就很難建立。假如我們明白佛所講的這部經,確實是根據一個真實、完全的理論,我們就信得過了,他不是隨便說的。所以第二個段落非常重要,說明他的理論依據。第三個段落叫明宗。所以第二這是起信,幫助我們建立信心,我們有了信心,我們要怎樣來修學?明宗是講這部經的宗旨,也就是講修學的方法、修學的綱領。我們掌握到了,才真正能夠用功,真正知道怎樣的修學,自己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第四是論用。宗是修因,用就是結果,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將來會得什麼樣的結果,這一定要知道,也就是說我們學了這部經有什麼用處?所謂學以致用,可見得佛法跟一般的玄學確實不一樣,學了一定有用處。大家都知道念阿彌陀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好像這個用處都是死了以後才能有的,現在沒有,這是錯誤的。現在要得不到好處,將來的利益就太渺茫了。所以我們在這個經典裡面所學習,真實的受用就在現前,現前就可以得到。

  最後一段叫判教。判教是我們中國祖師大德將釋迦牟尼佛這麼多的經論,給它做個分類、做個整理,使它淺深有一個次第,就是這部經適合哪一類的根性人來學習。根性有上、中、下三等根性,或者是初學,或者是老修,好像排課程一樣,應該排在第幾個學年,判教是有這個意思。這就是用這五個段落,將這部經的概要為我們介紹出來。下面這是第一個段落,解釋經題。

  「第一釋名,此經以能說所說人為名。」我們現在採取的本子是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羅什大師翻譯這個本子叫《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這個佛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佛,所以題裡面是娑婆世界跟西方世界兩個人的名字,它是以人名為經題。下面這就解釋,「佛者,此土能說之教主,即釋迦牟尼,乘大悲願力,生五濁惡世,以先覺覺後覺,無法不知,無法不見者也」。他的註解確實是簡單,也很容易明瞭。他解釋佛字,佛說這個佛,此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能說的教主,教是教學,主是主講之人,是在這個講座裡面主講的人。所以這個「教主」我們不要錯會了意思,這是教學的主席,是主講人,就是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的歷史我們在此地都省略掉了,不要在這裡耽誤時間。諸位在許多傳記或是經本註解裡面都能夠看得到,我們也把他省掉,釋迦牟尼。釋迦牟尼這個名號,我們在前面都曾經介紹過。諸佛菩薩沒有名號,名號都是度眾生的教學宗旨,用這個來做名號。娑婆世界的人當然毛病很多,在許多毛病裡面,哪一個毛病最嚴重,最嚴重的要先對治,這特別標榜在此地。我們世界眾生普遍的,第一個就是缺少慈悲心,自私自利,這是大病。所以佛在這個世間教學就要用「釋迦」,釋迦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能仁」,能夠仁慈。第二個,我們這個世間人心不清淨,所謂是妄想太多、昏沉太多,所以名號上用個「牟尼」,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清淨心,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是這個意思。能仁是仁慈的意思,我們今天講博愛、講慈悲。博愛也是佛經裡面的,諸位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就有博愛,所以博愛這兩個字出自於《無量壽經》。這都是釋迦的含義。釋迦牟尼是印度話,是梵語,它的含義就是仁慈跟清淨的意思。

  這是我們眾生的大病,佛提出這個教學的宗旨,讓我們時時刻刻警覺到,提醒自己。像我們一般不是修淨土的,念佛都是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就是提醒自己對人要慈悲,對自己要清淨,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念這個佛的名號,如果不知道它的含義,裡面沒有觀照的功夫,這個觀照就是沒有提醒自己的意念,那麼這個名號是白念了,這個名號沒有意義。一定要曉得名號的含義,使我們念這句名號就是喚醒自己,把自己本性裡面的大慈悲心念出來,把自己本有的清淨心念出來,這就是釋迦牟尼的意思。

  釋迦乘大悲願力,生五濁惡世,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我們為什麼要來?來了幹什麼的?你們同修們自己有沒有這樣的問題?從小到現在有沒有發生這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到這個世間來?來了幹什麼的?這是個大問題!我告訴諸位同修,我在十三、四歲時就有這個問題,常常這個問題會想想幾個月。來幹什麼的?可是想了很久都得不到答案,那個答案也不是真實的。到接觸佛法之後,我們才真正明白那是一回什麼事情。佛告訴我們,凡夫在六道裡面,現在我們生到人道,人生是酬業的。你怎麼來的?你是酬償業報而來的。佛給我們說這麼一句話,我們想一想果然不錯,人生是酬業而來,是幹這個而來的。你過去造的善業,你這一生就很享福,一生稱心如意,你得的是善果;如果過去做的業不善,我們這一生生活得就很痛苦,事事都不順心,都不稱意。換句話說,就是講的因果報應,這才是真正的事實真相。我們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所謂是心安理得了。這個道理搞清楚,事實搞明白,我心安了,不再怨天尤人。所以命裡頭是富貴的,就安於富貴;命中是貧賤的,安於貧賤。為什麼?事實真相搞清楚,心就安了,心一安,人就定了,定就生智慧。生智慧才能夠改造命運,才能夠轉移命運,這是事實。我們雖然過去世造的有業,這一世受報,沒有關係,真正明白之後,我現在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我縱然有惡報,惡報很快就報盡了,我的善業能夠增長,這個善的福不要等到來生,這一生就現前。

  諸位讀《了凡四訓》,像了凡先生一樣的修學成就的人,在中國歷代不知道有多少,沒有寫書留下來而已,袁了凡是寫出來了。沒有寫的人多,寫的人太少了。他是寫給他兒子,教導他孩子們的,否則的話,他也不會把這個事情在社會上宣揚。了凡先生改過自新、斷惡修善,把他一生的命運整個轉過來。佛在經典裡面講得比他說的更詳細、更透徹,佛家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句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過去初學佛,我的老師章嘉大師就教給我,他告訴我,他說求,一定要明理,要懂理論,要懂方法,如理如法的求,沒有不感應的,沒有求不到的。你求,求不到,求不到是當中有障礙,你把這個障礙去掉,就有求必應了。我們讀這部經,這部經裡面教我們所求的,真是至高無上,教我們求成佛。成佛都能求得到,世間什麼名聞利養、功名富貴、什麼長壽,這叫雞毛蒜皮,哪有求不到的?這太容易了!最難是成佛、成菩薩,這個難。這都能求到,其他的哪個求不到?

  所以一定要明理,要懂道理、要懂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這樣才能夠把我們這個業報身,我們現在每個人叫業報身,換句話說,你被命運控制住,這叫業報身。學佛了,第一個好處,你要把業報身轉變成願力身,如果不能在這個地方轉變過來,我們佛就叫白學了。轉成願力身就是乘願再來,我這業報身就報了了,而今而後,我這個身是願力來的,就跟釋迦牟尼佛乘大悲願力。這是講我們學佛現前得到的好處,現前得到的利益。大悲是對一切眾生,從前業報身念念為自己,事事都為自己,起心動念都是想到自己的利益,為個人、為家庭,這是業報。從今之後我們明白了,我們起心動念念念為一切眾生,再不為自己,為眾生。念念為佛法,怎麼叫為佛法?我們了解,佛法是世間至善圓滿的教育,如何將佛教育在這個世間推廣,在這個世間發揚光大,使一切眾生都有機會接觸到佛教育,都有機緣接受佛教育、修學佛教育,這就是把業力轉變成願力。

  底下說的「五濁惡世」,我們在過去,在經文上讀到這一句,體會並不深刻。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講這部經的時候,如果不是大智慧的人,對於釋迦牟尼佛這句話,在我想很難體會。但是今天提到這個話,我想我們每一位同學都能夠有相當程度的領會。為什麼?濁就是污染,我們今天講環境的污染,在這個地球上已經相當嚴重了,所以每一個國家、地區的政府都提倡環保,為什麼?污染太嚴重了。濁就是濁污,就是染污。惡是造惡業,人心不善,身造殺盜淫,口是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是貪瞋痴。確實,現在社會人心存在著十惡的逐漸逐漸多起來了,這不是個好現象,這是惡世,這是個苦難的世界。

  釋迦牟尼佛以大慈大悲救度眾生的大願,他要生在這個時代、生在這個地區,幫助我們脫離苦海,幫助我們超越輪迴。他是先覺之人,他是徹底覺悟,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他來教導我們。我們是後覺,聽了佛的教誨,我們漸漸明白,漸漸的覺悟了。先覺是佛,後覺是菩薩,我們真正覺悟、明白了,依照佛的方法來修行就是菩薩。特別是修學這個法門,這是大乘法門,你看《無量壽經》,就是大本的《阿彌陀經》,一開端「佛說大乘」,所以這部經是大乘,大乘菩薩所修的。你真搞清楚、真搞明白,真正發心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你就是菩薩,你就當得起這個後覺了。佛是先覺,幫助我們開悟。「無法不知,無法不見」,這兩句話是稱佛大覺究竟圓滿的境界,也是我們修學最後要獲得的境界。我們也要像佛一樣,盡虛空遍法界要做到無法不知,無法不見,那我們自己也就成佛了。這是把「佛」這個字簡單的介紹出來。

  下面是經題上第二個字「說」,佛說,這是釋迦牟尼佛說。「說者,悅所懷也。」懷是胸懷,心裡面歡喜,叫悅所懷。「佛以度生為懷」,諸佛如來他心裡想的什麼?念的什麼?心裡頭念念沒有別的,念念就是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們快快成佛,跟自己完全一樣,那佛就歡喜,就滿他的心願。所以佛是以度生為懷,這個地方是我們第一要學習的。我們剛才不是說了嗎?轉業力為願力,如果我們心願跟佛的心願相同,這個願力大,業力立刻就轉掉,就擺脫掉了,擺脫得乾乾淨淨。換句話說,念頭一轉我們這個人就變了,從前是六道裡頭的眾生,現在變成菩薩,變成了法界的法身大士,念頭一變就轉過來。問題就是你會不會轉?你肯不肯變?這個心一變就轉過來。一定要以度生為懷,念念幫助眾生,不要想自己,要想眾生。怎樣把佛法這樣美好的教育、圓滿的教育,介紹給一切眾生,推薦給一切眾生。你真的發這個願,你跟諸佛如來就同願、同德、同行了。

  「眾生成佛機熟」,這句話確實過去祖師大德講經說法沒說過,註解裡頭也沒看到過。我們看蓮池大師的《疏鈔》、幽谿大師的《圓中鈔》裡頭都沒有這個說法,他很難得,真的把佛的心願說出來。可見得這個法門不可思議,眾生成佛機熟。這個法門是什麼?這個法門是叫眾生成佛的法門,如果你成佛的機緣沒有成熟,說這個法門你不能接受、你也不相信,沒得用,那佛就不說了。佛說這個法門,是看到你現在成佛的機會到了,所以他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你,你依照這個法門去修,你這一生就成佛。你想想看,還有哪一樁事情能夠使佛比這個更歡喜,沒有了。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的,《無量壽經》的發起序裡面,阿難尊者看到釋迦牟尼佛容光煥發,他跟他那麼多年,從來沒有看到今天精神這麼好、容光這麼好。什麼原因?是講《無量壽經》的機會到了。講《無量壽經》的機會到了,也就是看看大眾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所以佛的歡喜是從來沒有見到過的這樣的歡喜。這一句難得,蕅益大師為我們道破,他確實是親見到這個境界。

  「為說難信法,令究竟脫,故悅也。」你的機緣不成熟,佛說這個法沒用處。你的機緣熟了,什麼叫熟?你一聽就懂,這是成熟了。你一聽就相信,你一聽就肯修、就肯幹,這個人機緣成熟,這個人這一生當中永遠脫離輪迴。換句話說,現在這個身還在,這個身就是佛經上講的叫最後身。我們在六道裡頭生死輪迴無量劫,不曉得輪迴多少次,下一次沒有了,下一次超越輪迴了。所以現在這個身,在六道裡頭就叫做最後身,超越六道輪迴了。這是說難信法,令究竟脫,究竟脫是成佛,脫是解脫,究竟的解脫。為什麼?因為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生,不是第二生去的,這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臨終的時候沒有斷氣,人是活人,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我們這個佛像是接引相,佛垂手來接你。來接引,我們跟佛走了,所以是活著去的。跟佛走了才斷氣,不是死了以後才往生的,諸位同修一定要把這個事實搞清楚。所以這個法門真的是不死的法門。死了以後走的,這人死了才是第二生,這個不是的,是當生。

  所以,念佛念得功夫好的人能夠預知時至,自己曉得什麼時候佛來接引我,自己知道。不生病,走的時候歡歡喜喜、快快樂樂,有站著走的,有坐著走的,那多自在!倓虛法師在佛七開示裡面跟我們說過,他說他一生當中親眼看到念佛臨終不生病,自在往生的,就是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他看到二十多個人,聽說的就太多了,數字就記不清楚了。親眼看到的。你看《念佛論》裡面講的三個人,多自在!極樂寺的修無師、山東的鄭錫賓居士、青島的一個拉黃包車的太太張氏,那是坐著往生的。這是他親眼所見的,他是青島湛山寺的住持。

  這個法門是真正不死的法門,你是活著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壽,一生圓成佛道,成的是究竟圓滿佛。所以這個法門叫當生成就的佛法,你說真正相信、真正肯修,這個人的福報有多大!我們六道當中任何一個人,不要說人間帝王,天王也不行,也比不上他。在《無量壽經》上我們讀過,真正成佛機緣成熟的人,是過去無量劫來你所修行的善根成熟,現前得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冥冥當中的加持,使你接觸到這個法門立刻就能解、能信、能願、能行,這談何容易!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珍惜,決定不能在這一生當中空過,那就太可惜了!這是悅字。

  《要解》裡面告訴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修什麼方法成佛的?這也是古來大德沒有提醒過我們,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提醒我們,這個就在《彌陀經》上。《彌陀經》上說,佛告訴舍利弗尊者說,「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佛講的「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成佛就是念阿彌陀佛,修這個法門成佛的。原來就出在這個經,這部經我們天天念它,我們疏忽掉了,大師這一點醒,我們才明瞭。「說此難信之法」,難信之法就是持名念佛的方法。所以佛是念佛成佛的,佛把念佛成佛這個方法教給我們,一定我們自己成佛的機緣成熟了,佛這一點醒我們,我們立刻就得到受用。這把「說」字介紹出來了。下面是「阿彌陀」。

  「阿彌陀,所說彼土之導師」,彼土是指的西方極樂世界,「以四十八願,接信願念佛眾生生極樂世界,永階不退者也」。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導師。在《無量壽經》裡面,我們讀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我們知道他四十八願是怎麼來的,去年我們在此地講《無量壽經》都跟諸位報告過,願願都是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十方世界所有一切諸佛所讚歎的,為什麼一切諸佛都讚歎?因為一切諸佛都有一個共同的大願,就是度眾生成佛道。雖然有這個大願,但是事實上幫助眾生困難重重。就是眾生根性不一樣,嗜好不相同,所以是用的無量無邊的法門,四弘誓願裡說「法門無量誓願學」,佛是用無量法門來度無量眾生。

  就沒有想到,阿彌陀佛那真是叫高度的智慧,太巧妙了,他用一個法門就普度一切眾生,所以令一切諸佛不能不佩服,不能不讚歎!佛佛道同,諸佛如來不像我們凡夫,凡夫看到你有個好法門,我嫉妒你,想方法障礙你,這是凡夫。諸佛不一樣,你這個法門好,我們大家都捧你,把我的學生也都送給你,諸佛如來是這樣的。所以一切諸佛如來都把自己這些學生,統統都介紹、推薦到西方極樂世界。像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一樣,我們為什麼不念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勸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道理。阿彌陀佛那個法門好,釋迦牟尼佛也分享阿彌陀佛的成就。釋迦牟尼佛既然分享阿彌陀佛的成就,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例外的,統統都分享阿彌陀佛的成就。都勸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西方世界就無比的殊勝莊嚴了。

  西方世界怎麼去?條件太簡單了,就這三個字,信、願、念佛。你真的相信了,願是你真肯去,真正想去、真正肯去,只要你一天到晚老老實實念這句阿彌陀佛就行了。你看這麼容易,這麼簡單!你只要專心修學,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你,這是他的本願。四十八願裡面我們看到,我們這個業報之身快要報完的時候,他就來接引我們。永階不退,這句話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修學任何一個法門,在一切諸佛剎土修行都是進進退退的,所以修行的時間很長,很難成就。西方世界最大的長處,就是決定沒有退轉。這個世界就好比是諸佛如來在法界裡頭辦的一個大學,阿彌陀佛是校長。諸佛如來勸大家都到這個學校裡面去求學,到了這個學校只有升級,沒有留級,沒有退學的,你說這個學校多好!升級,經上也說得很有道理,有人升得很快,有人升得比較慢一點,那是你個人到西方極樂世界用功勤惰的關係。你很勤奮、很認真,你就很快速的往上提升;你要是稍微懈怠一點,你的進度就比較慢一點。但是絕對是進步,不會有退步的,只是進得快慢而已,這麼好的一個地方。

  「不退轉」,佛在大乘經裡給我們講了有三種,第一個叫位不退,第二種行不退,第三種叫念不退。在我們這個世界,這三種不退地位不相同。第一種位不退,小乘要證得初果,這就是聖人了,我們稱聖人,那就不是凡夫;換句話說,他不會退到凡夫位,這叫位不退。但是往上提升相當困難,時間很長,也很緩慢。第二種叫行不退,這是大乘菩薩。菩薩大慈大悲教化眾生,他不會退轉到小乘,所以叫行不退。第三種叫念不退,是念念都趣向無上菩提。念不退是法身大士,像《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樣的菩薩才是念不退。

  我們念佛的人很奇怪,什麼奇怪?你只要真正相信,真正發願,一天到晚念這句阿彌陀佛,這三種不退都在其中,這個妙!我們是凡夫,我們連小乘須陀洹都比不上,小乘須陀洹才位不退,我們是凡夫,居然這一句阿彌陀佛堅定的信願,這三種不退我們現前就得到,你說這個奇妙!這個法門真正叫不可思議,真正是難信之法。現在就得三不退,到極樂世界還有問題嗎?當然是圓證三不退,這三種不退同時證得的。特別是講我們現前凡夫,三種不退現前得到的,除了念佛法門之外,沒有任何一個法門可以做到,這是很不可思議的,真的是難信之法。所以我們能夠相信,不容易!真正是過去無量劫來的善根,現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如果不是這樣,真的我們沒辦法相信。下面解釋阿彌陀。

  「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亦云無量光。」光跟壽是釋迦牟尼佛在經文裡面給我們解釋的。其實阿彌陀是梵語,是梵音音譯過來的,依照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無量」,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就是無量。無量是指一切一切統統都是無量的,佛用兩個字來代表,用一個壽,用一個光。壽也就是代表了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光是代表了空間,光明遍照。無量的時空裡面,所包含一切的萬事萬法統統是無量的,這才是阿彌陀的本意。佛不用時空,用壽跟光,意思就更深、更遠。壽是壽命,所以佛說了,無量功德裡面壽命是第一德,如果要沒有壽命,那就是無量的光明,像底下講的功德、神通、道力、種種莊嚴,沒有壽命,不全落空了?一切的無量都落空了。所以,壽命是所有無量裡頭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你有無量的壽命,底下的一切無量你才能夠享受,你才真正能夠得到。所以把壽命擺在第一,無量壽,諸位要曉得,不只是壽命無量,一切都無量。光是光明,光明代表智慧。

  所以底下講,「要之」,這是舉幾個例子來說,說不盡。「功德」,什麼叫功?什麼叫德?這兩個字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決定不可以誤會。功是功夫,功是功行,這個字念去聲,也就是講修行,修行是功夫。德是講的果報,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耕耘是功,收穫就是德。這個「德」跟得到的「得」是一個意思,就是得失的得,是同一個意義。你有功夫,你一定就有收穫。這種功夫是真實的修行,譬如我們持戒,這是功,你一定得定,因戒生定,定就是德。修定又是功,定能開慧,開智慧就是德。智慧開了能破無明、能斷煩惱,自己能成就無上菩提涅槃,那就是德。所以,功德跟福德不一樣,像我們做一點善事,出錢出力做一點善事,那是屬於福德。福德所得的果報叫人天福報,人天福報不能超越輪迴。功德可以超越輪迴,可以脫離三界,福德不行。六祖大師在《壇經》上也說得很明白,生死大事,福不能救,福德沒有用處。

  像過去我們中國梁武帝的時代,梁武帝學佛的人都知道他,他是虔誠的佛弟子,對於佛教非常擁護。以他的地位、以他的威力,他在位的時候替佛教建造了四百八十座的寺院,幫助許多想出家的人,他都幫助他,都發願供養他,所以度很多人出家。那時候禪宗達摩祖師到中國來,拜訪梁武帝。梁武帝就向他誇耀,你看我做了多少功德,我的功德大不大?建了四百八十個大道場,度了幾十萬人學佛。達摩祖師是很老實的人,聽了之後搖搖頭,「並無功德」。一盆涼水澆在梁武帝頭上,梁武帝聽了很生氣,話不投機,算了,也不護持他,搞得達摩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沒人理他。假如梁武帝要問他,我的福報大不大?那達摩祖師一定點頭,很大很大。那做的是福報,人天福報,不是功德。所以諸位,功德跟福德一定要分清楚。

  福德可以分給別人享,譬如說我有房子,我房子可以送給你,我有車,車也可以送給你坐。可是我的定功、我的智慧沒有辦法送給你,我的才藝沒有辦法給你,那是你的德。所以功德沒有辦法給人,福德可以分給人共享。功德一定要自己修,別人不能代替,你的功德也沒有辦法分給人,這個要知道,功德跟福報要辨別清楚。你自己確實成就了戒、定、智慧、無量的才藝德能。「智慧,神通」,神通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能力,通是通達的意思,是沒有障礙,通達。神是神奇莫測,別人想不到的,你會,你去做樣樣都沒有障礙,樣樣都做得盡善盡美。像今天西方一些科學家發明許多這些科技,在佛法裡面講都叫神通,他對於光、對於電,對於這些東西他都能通達,這是一般人看起來非常神奇的。神通是這個意思,用今天來講就是技術能力。

  「道力」,道力是講他修養的功夫,今天來說是講修養功夫,在佛法是講戒定慧的能力。「依正」,「依」是他的生活環境的享受,「正報」是身體,你身體健康長壽,有充沛的體力,「依報」是他生活環境非常之美好。「莊嚴」就是我們講的真善美慧。「說法」,他有智慧,他有非常好的教學方法,使聽的人很容易明瞭、很歡喜的接受,這是教學法的善巧。「化度」,「度」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幫助人,協助別人,「化」就是幫助他變化氣質,幫助他化凡成聖。這是從教學的效果上來說,如果教學不能產生變化,這個教學的目的沒有辦法達到。譬如我們剛才講的,我們必須要把業力變化成願力,我們就真的得受用,我們這一課就沒有白學。這是略舉幾條,總而言之「一一無量」。

  要是和前面讚美佛的那個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阿彌陀的意思。所以其他一般宗教讚美上帝「全知全能」,就是這個意思。這是我們佛法修學最高的目標,就是要在宇宙人生當中確實能做到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