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十三集)  1993/6  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  檔名:01-011-0013

  請掀開經本,第十九面,第三行,向下是解釋名相,什麼是「菩薩摩訶薩」:

  「菩薩摩訶薩,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雙運,自他兼利之稱。」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略稱,中國古人喜歡簡單,在文字跟語言都講求要簡要詳明,簡單、扼要,也要說得很清楚。印度人的習性跟我們中國人相反,印度人喜歡詳細,所以他們的東西我們看起來就顯得很囉唆,顯得太多了,於是翻譯往往把尾音也都省略掉,我們把它翻成菩薩。「摩訶薩」是摩訶菩提薩埵,我們加個摩訶,當中也省掉了。所以這一句應當是「菩提薩埵摩訶菩提薩埵」,我們此地用的文字就簡單了,用菩薩摩訶薩。

  它的意思有古譯,有今譯,這是解釋。蕅益大師在此地是採取古時候的解釋,新的解釋是以玄奘大師為代表。玄奘大師翻菩提薩埵翻作「覺有情」,菩提是覺悟,薩埵是有情的眾生,是照字面上直接翻譯的。古人把它翻作「大道心眾生」,大道心也就是覺悟的意思,不覺悟的人哪有大道心?大道心眾生。「此云大道心」,也就是真正發願修學要圓成無上的大道,發這樣的心的人,依照這個目標、方向來修行,我們就稱他為菩薩。「摩訶」是大,摩訶薩就是大菩薩,通常我們稱三賢的菩薩就稱菩薩,稱十地叫摩訶薩,就是大菩薩。也就是說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前面四十個位次都稱菩薩,後面十一個位次,就是從初地到等覺,我們尊稱他為大菩薩。經論上也常常用三賢十聖,三賢是三十個位次,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這是賢位,登了地之後我們稱他作聖人,就是大菩薩。所以,三賢十聖跟這裡講的菩薩摩訶薩是同樣的意思,這五個字就是把大乘法裡面所有修行的人全部都包括,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

  成就眾生,菩薩跟聲聞、緣覺不一樣,聲聞、緣覺只有自利而不發利他之心,不發不是沒有,這個諸位要記住。阿羅漢、辟支佛也很慈悲,但是他跟菩薩不同的,就是菩薩是以清淨心、平等心主動的去教化眾生、去幫助別人。阿羅漢、辟支佛不是主動的,有人去求他,他看得很順眼、很投緣,他就教他;他要看不順眼,他一樣不教你。所以他叫做小乘,不像菩薩那樣的平等,那樣的慈悲,無條件的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大眾。所以他是「悲智雙運」,悲是他有大慈悲心,智是他有智慧,他有智慧、他有能力。這個名稱是「自他兼利」,不但是自利也利他,利他就是自利,這稱菩薩。再接著看底下的註子。

  「佛為法王,文殊紹佛家業,名法王子,菩薩眾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實智,不能證解淨土法門,故居初。」菩薩眾裡面的代表人物不多,只舉了四位,四位足以代表這個法門。文殊是法王子,文殊師利法王子,佛稱為法王,王是比喻、是形容。佛法是平等法,沒有地位高下的,王是世間法,是很不平等的,是高高在上的。王自在,他發號施令,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底下的臣民是唯命是從,一定要服從他,服從就沒有自由、就不自在了,所以「王」是取自在的意思。佛對於一切法門都通達無礙,是一切法當中他沒有障礙,他得大自在,所以用王來表示這個意思。他並不是真正像世間的一個國王、大王一樣的,不是的,他是取在一切法裡面得大自在。文殊菩薩這是智慧第一,所以他就是繼承佛陀教化眾生的事業,好比是王子一樣的。所以「王子」、「王」都是比喻,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瞭的,佛跟菩薩跟我們大眾,地位完全是平等的,決定沒有高下。這也表示佛法的傳承、教學是以智慧為第一,所以大小乘經典裡面標榜的都是「戒定慧」,慧是佛法終極的目標,戒跟定都是手段、都是方法。所謂是因戒得定,可見得戒目的是要得定,定的目的是開智慧,所以智慧才是佛法修學真正的目標。可以說佛法是智慧的方法,佛學是智慧的學問,我們今天稱佛教為教育,佛教是智慧的教育,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要認識明白的。

  在菩薩眾之中,哪一位菩薩智慧、神通、德能也是平等的,也沒有高下的。為了表法起見,每個菩薩特別標榜一個特長,像文殊菩薩標榜的智慧第一,意思就在此地。顯示這個法門,確實是要高度的智慧,聲聞眾當中舍利弗智慧第一,菩薩眾當中文殊師利智慧第一,不是高度的智慧,這個法門很難理解、很難接受。所以,一定是叫著智慧第一的人,他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才能將這個第一法門、殊勝無比的法門傳授給他,在此地代表這個意思。我們聽到這個法門之後,能夠生起大歡喜心,能夠發大願依教奉行,我們的智慧,這個智慧就是抉擇,就是選擇這個法門,這個選擇,那我們跟文殊師利菩薩、跟舍利弗尊者沒有兩樣。這是至高無上智慧的選擇,就是其他地方我們比不上文殊菩薩、比不上舍利弗,選擇法門來說我們不比他差,跟他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將來我們的成就也是相同的。在序分裡面一定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所以「非勇猛實智」,實智是真實的智慧,這是揀別不是世間人的聰明智慧,世間人聰明智慧不能解決問題,這是真實的智慧,才能夠親證,才能夠了解佛所說的這個法門。所以菩薩眾當中,文殊排在第一。第二位是彌勒。

  「彌勒當來成佛,現居等覺,以究竟嚴淨佛國為要務,故次列。」彌勒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慈悲的意思,所以我們稱他叫慈氏。彌勒菩薩慈悲,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彌勒是他的姓。我們學佛的同修,每天念的迴向偈都念到「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佛淨土怎麼個莊嚴法?口頭上念,我們其實做到了沒有?彌勒菩薩就代表這個意思,是以究竟莊嚴清淨佛國為要務。假如我們做不到,阿彌陀佛縱然非常慈悲,歡迎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不只阿彌陀佛一個人,還有許多的菩薩,這些菩薩個個都是清淨莊嚴佛國土。我們是完全做不到,這做不到,我們到那裡去,造成那個國土的污染,人家怎能容納得了我們?所以諸位要曉得,莊嚴佛國土現在就要做。怎麼個作法?「心淨則土淨」。我們讀經,我們念佛,試問問為什麼?你為什麼要讀經?為什麼要念佛?一般人講這修行!你修的什麼行?不可以不知道。我們是把染污的心修正為清淨的心,心淨則土淨,那就是莊嚴佛國土了。

  心是正報,土是依報,依正莊嚴,所以我們天天在念,天天在修。假如我們讀經、念佛,我們這個心沒有把它修成清淨,你的佛跟經叫白念了。當然我說白念也說得太過分一點,這個念只有福報,變成福德而不是功德。我們佛門裡面講的德,這個也要知道,心不清淨,你念佛、念經變成福德,將來的果報就是六道裡面的福報,不能往生。為什麼?你不能莊嚴佛國土。如果我們讀經、念佛,真的念到心清淨,那就是屬於功德。功德跟福德要分清楚,福德解決不了生死問題。你看六祖在《壇經》裡面講生死事大,六道輪迴,福不能救,有福的人沒有辦法出三界,福不能救。一定要有功德,才能夠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這是一定要曉得的。

  慈氏菩薩在此地代表的,他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後補佛,現居等覺。他是以大慈大悲,在佛門,慈悲上加上一個大,這一定是說明這個慈悲是平等的;如果不平等的慈悲,就不能稱為大慈悲,大慈悲是對於一切眾生以平等心、清淨心拔苦與樂。他有苦難一定幫助他解決,幫助他得到快樂,離苦得樂,這個叫做大慈悲。平等心諸位要知道,就是清淨心,所以大慈悲,那就是心淨土淨了。我們心裡頭有等差、有分別,就不清淨,所以平等是清淨的意思,確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彌勒菩薩代表這個。這是福慧兩種莊嚴統統具足,這是往生淨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你看智慧、福報莊嚴,這是兩位菩薩代表的,文殊代表智慧,彌勒代表的福德的莊嚴,就是心淨土淨,這是我們當務之急。蕅益大師這句話很重要,就是嚴淨佛國為要務,在現前就是要清淨心地是我們當前的要務。在三皈裡面,我們所修學的是「覺、正、淨」,本宗特別側重在淨而不染,所以淨而不染是我們現在修行最重要的課題。這兩位是勸願,下面兩位菩薩是勸行。

  「不休息者,曠劫修行不暫停故,常精進者,自利利他無疲倦故。」不休息跟常精進要不合在一起,它是一個意思,能講得通的,不休息就是常精進,常精進就是不休息。如果這兩個名詞合在一起,講成一個就講不通,那底下一句就變成廢話了。它必然有兩個不同的意思,這個地方大師給我們說出來了。不休息是講他奮發勇猛的意思,他修學的功夫從來不間斷,表這個意思。這也非常之難,因為一般人修學之所以不能成就,實在講原因在懈怠、懶惰,一懈怠,功夫就退轉了。中國俗話常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們是不是這個樣子?想一想真的一點也不錯,有過之而無不及。一天二十四小時,我們用幾個鐘點功?我一天用兩個小時功,那不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嗎?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兩個小時用功,二十二個小時間斷,這樣修行怎麼會有成就?換句話說,就是真正用功,二個小時心清淨,二十二個小時心裡混濁,我們的功夫敵不過業力,這往生就沒指望了。

  很用功的人,我一天用十二個小時功,還有十二個小時是散亂的、是染污的,那個往生沒有把握,一半一半,很危險。必須要我們的功夫真正能夠超越,這才有把握。所以古人用功日夜不間斷。佛在世的時候,僧團裡面這些人所表演的,出家人,出家人睡眠,特別是小乘經裡面記載得很清楚。印度講時間單位是晝三時、夜三時,它是這個分法的,叫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晚叫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所以古印度時間單位只有六個。我們中國時間對於單位比它要細一些,中國把時間分成十二個單位,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單位。我們中國的兩個時辰才是印度的一時。現在我們所通用的是用外國計算單位的方法,是把一晝夜分為二十四個時辰,我們中國稱為小時。為什麼稱為小時?比我們中國時辰小,它二十四個小時。印度一時就是我們現在的四小時。佛陀在世,出家人睡覺,中夜分是睡覺的時間,中夜分是晚上十點鐘睡覺,兩點鐘就要起床。所以,他的休息時間就是中夜。換句話說,二十四時,他二十小時用功,四小時睡眠,所以他能成就,那個比例佔得大。這是我們自己要警惕的,自己要想在一生當中成就,不能不用功,不能不發憤,一定要學不休息菩薩。

  還得要學常精進菩薩,怎麼常精進?我們自己修行是自利,除了自利之外,我們還要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並不妨礙自己的功夫。功夫是什麼?諸位要曉得,就是清淨不染,這是真正的功夫。怎樣才能做到?我們幫助人,心裡不可以有執著,不可以有得失,更不可以有貢高我慢,「我幫助人多少,我對人有恩」,你的心地就被染污了。一定要像《般若經》上所講的「三輪體空」,作而無作,我做了,心裡面一點痕跡都不留,跟沒做一樣,心地清淨,沒有被染污。如果心裡覺得我有做,你就已經有染污了。所以「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你心地永遠保持著清淨,才能夠到無疲倦故。這是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自己修行以及盡心盡力幫助別人應當有的態度。一定要做到三輪體空,永遠保持著身心的清淨,不為外境所染。

  「此等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淨土,以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乃能速疾圓滿菩提故。」前面我曾經給諸位同學報告過,文殊、普賢在華藏會上居等覺菩薩的地位,為什麼還要求生淨土?在此地我們又看到彌勒菩薩、不休息菩薩、常精進菩薩,這三位菩薩也是等覺菩薩,都要發願求生淨土。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求生淨土的好處第一個是「不離見佛」,時時刻刻跟佛在一起;第二個是「不離聞法」,見佛當然就聽佛說法,聞法不間斷;第三,能夠親近海會大眾,「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能夠親近供養。如果是以這三樁事情來看,我還有點不服,為什麼?像我們,這對我們來講是講得通的,對等覺菩薩來講,等覺菩薩有能力,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他想去就去,又何必到極樂世界?這三個條件都很難叫我們心服口服,還不能夠顯示出極樂的殊勝。

  《華嚴經》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隨普賢求生淨土,顯示出無比壯觀的大場面,那真正叫我們警覺了。實在是說明見佛、聞法、親近諸善知識,沒有一分一秒的間斷,這是西方世界的特色。等覺菩薩今天想親近這個佛去聽法,明天想到到那個世界去見佛聞法,當中總有間斷的時候,縱然間斷的時間不長,他還是間斷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佛、聞法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一分一秒都不間斷的。這樣的殊勝,他方世界沒有,這是顯示出極樂世界是第一。以我們娑婆世界做例子,釋迦牟尼佛在我們世間出現成佛,時間很短。釋迦牟尼佛在世的壽命,世壽只有七十九歲,就圓寂了。他老人家在世,為我們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連頭帶尾,中國人喜歡虛數,就算五十年,釋迦牟尼佛活八十歲,講經說法五十年,四十九年。滅度之後,世尊的法運只有一萬二千年,也不算長,一萬二千年之後,這個世間沒有佛法,佛法中斷了。一直要等彌勒佛到我們世間成佛,彌勒佛講經說法,於是這個世間再有佛法出現。彌勒佛什麼時候來?要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他才會來,中斷的時間太長了。其他諸佛剎土跟我們娑婆世界差不多,很相似。

  唯獨西方極樂世界特別,它那邊人壽長,人人都是無量壽。這個「無量」,雖然在理論上講它還是有量的。因為將來阿彌陀佛滅度,觀世音菩薩就繼承佛位,所以它不間斷的。阿彌陀佛入滅,觀音菩薩馬上成佛,他就接上了。阿彌陀佛什麼時候滅度?這個數字我們算不清,你們念《無量壽經》就知道了。《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西方世界壽量,佛還舉了個比喻,目犍連神通很廣大,能夠在一日夜之間,就是二十四小時,就把我們娑婆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多少數,他都算出來。以這樣大的智慧,用一天一夜的時間就能夠算得很清楚。娑婆世界是個大千世界,拿現在講是銀河系,確實不是我們人的力量能做得到。他說假使十方世界的眾生,這不是說一方,十方世界眾生,統統都成了辟支佛,神通能力都像目犍連,共同來計算,算阿彌陀佛的壽量算不出來。雖然是有量的無量,那個數字太大,沒法子計算。阿彌陀佛壽這麼長,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壽命都是這麼長,這真的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所沒有的。所以,我們要想長壽,你不到西方極樂世界都算是短命,都不能算是長壽,唯獨西方世界是真正的長壽。佛長壽,菩薩大眾都長壽,自己也長壽。所以永遠不離三寶,佛法僧是三寶,這才顯示出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發願求生。

  生到這個地方,那就是「速疾圓滿菩提」,這句話就是講快速成佛,因為菩提路上一絲毫的障礙都沒有。在我們娑婆世界成佛,或者是在他方諸佛剎土裡面成佛,都有進退,進進退退,說實在話,進得少、退得多,因此時間就要很長。西方世界只有進步沒有退步,他成佛就非常的快速。所以等覺菩薩發願往生,是為了快速成佛,就為這個原因去的。我們自己也想自己道業快速圓滿成就,阿彌陀佛提供這個修行場所實在是最理想不過。這是菩薩眾,下面是天人眾。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釋提桓因』翻成中文意思叫「能為主」,諸位看註解,「即忉利天王」。忉利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叫「三十三」,忉利是三十三,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主。三十三天是平面的,不是豎的,有人看到三十三天,以為佛法講天只有三十三,這是誤會。三十三天在佛法裡面所說的是第二層天,豎的總共是有二十八層,那是一層比一層高了。這個三十三是平面的,好像一個國家它有三十三個省一樣的,是這麼個意思。他是天主,也稱天王,我們中國人俗稱叫玉皇大帝,就是稱他。我們看有許多宗教裡面稱天主,或者稱天神,大概都是稱的忉利天主,都是講的他。怎麼知道?我們細細觀察這些宗教的典籍,根據他的理論、修行的方法,以及他們達到的境界,似乎都離不開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往上面去一定要修禪定,沒有禪定決定不能往上再升的。所以,到達忉利天,佛跟我們講,你能夠修十善業道就能生到這個地方。佛說得很清楚,持五戒的人能得人身,修十善的人能生天,生天就是生忉利天。

  忉利天往上去,十善業還要加上定功,加上禪定的功夫,禪定功夫實在講就是清淨心,確實比一般人心地清淨。這個定,修了禪定,禪定沒修成功,假如禪定修成了,就不在欲界天,就到色界天去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那地位就高了。雖然沒有修成功,他有一點禪定的基礎,這叫未到定,就是沒有修成功的定,以他的功夫淺深,生到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真正修成了,那就到初禪以上去。所以它需要加上定功。四禪天以上,除了禪定之外,他還要修四無量心,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慈悲喜捨加上禪定才能夠升到色界十八層天。這是佛把因與果都給我們講得非常的清楚。

  釋提桓因跟無量諸天,這個釋提桓因『等』,等無量諸天,下面等四王天,上面就是等色界、無色界諸天;換句話說,這個法會當中,前面跟諸位同修提到,菩薩多,菩薩比我們人多,諸天,天神多,我們肉眼看不見,所以這個法會非常莊嚴。這個經文裡面都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色、無色,無量諸天」。這個地方為我們說明了一樁事情,諸佛菩薩哪個地方緣成熟了,他就到哪個地方去教化眾生。我們凡夫只看到我們人間有佛、有菩薩、有善知識,在這裡傳播佛教,講經說法,畜生裡頭有沒有?有!餓鬼裡頭也有,地獄裡頭也有,地藏王菩薩發的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所以地獄裡面有佛菩薩。往上面去,四王天、忉利天一直到色界四禪,統統都有諸佛菩薩在那個地方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唯獨四空天沒有。佛為什麼不到四空天去?四空天人不接受,他認為他自己已經證得大涅槃,已經成佛了,所以他不會接受,這個地方沒有緣。四空天以下,就是色界以下,統統都有緣。

  因此,如果說其他的宗教排斥佛教,這是一時,暫時,不是真的排斥。他能夠信宗教,我們讚歎他,幫助他,他真的生到天上了,將來跟他的天主,跟他的天父,在天上聽佛菩薩講經說法,跟我們現在聽沒有差別。就是他現在不學,他將來到了天上還是要學的。所以我們看起來很喜歡,不過你學佛的機緣現在沒成熟,到天上就成熟了。你現在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當你了解之後,你一定會樂於接受它,這是我們在此地能看到的。

  『大眾俱』,這個大眾是指「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這個大眾包括我們世間所謂四眾弟子,出家男眾、女眾,在家的男眾、女眾,參與這個法會的。除這個之外,還有鬼神。這是把九法界的眾生統統包括盡了,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顯示出這個法門無比的廣大,正是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只要能夠相信,只要能夠發願,只要能夠念佛,沒有不往生的。這個法門確實是平等的法門,是九法界眾生平等修行的法門、平等成佛的法門。說上平等修行、平等成佛,那是一切經裡面所沒有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唯獨此經有,其他經上沒有說過。所以這個經典、這個法門,確實是如來度眾生脫輪迴、了生死、成佛道的第一經。我們有幸遇到,是非常的難得!到這個地方,通序,就是證信序,就介紹到此地。下面是本經的別序,叫發起序。

  「淨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自唱依正名字為發起。」這個地方文長,一共可以分成三個小段,到這個地方是第一小段,我們先介紹這小段。淨土為什麼稱之為妙門?它究竟妙在什麼地方?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搞清楚的,然後才真正體會到這個法門的殊勝。它最妙的就是它的方法非常簡單。《觀經》、《無量壽經》以及本經裡面教給我們的「執持名號」,名號只有四個字「阿彌陀佛」,你只要能老實念,不管你懂與不懂。你要把理論都搞通了,事實真相都搞明白了,你念這四個字,通常我們叫理念。理明白了,當然很好。理不懂、不明白,沒人給我講,什麼都不懂,我也死心塌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那叫事念。無論是理念、是事念都能成功,這個妙!

  所以這個法門,你喜歡研究經教,可以。這個太麻煩、太囉嗦了,算了,你們去研究,我不研究了,我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行不行?行。你走事念這個路子,往往事念真的成功,成功很高。理如果不通,是半通不通,那反而變成障礙。理必須真正把它貫通,真正貫通不容易,那是要上等的智慧,像前面講的舍利弗、文殊師利菩薩,他們才能真正貫通,他們念阿彌陀佛是理念。我們今天是不通,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是事念。理念、事念一樣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決定不是說,理念會得理一心不亂,事念會得事一心不亂,不是這樣的。事一心是講見思煩惱斷了,理明白,見思煩惱沒斷,還是不能算一心不亂。所以他的功夫,兩種念法功夫是平等的,都在乎你功夫的淺深,你所得的成是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個妙!所以這個法門能夠普遍度脫一切眾生,不管你懂不懂。這是要有真正的信心,決定沒有懷疑、沒有夾雜,而不間斷,你就成功了,這是妙。顯示這個法門一生平等成佛。

  這個方法也是平等的,像前面舉的例子,文殊、彌勒他念佛,老實念佛,他明瞭,他走理念。我們不明瞭,我們也老老實實念這句阿彌陀佛,我們在方法上,他念一句阿彌陀佛,我也念一句阿彌陀佛,沒兩樣,我們採取的方法跟文殊、普賢是相同的。我們採取這個法門、選擇這個法門,跟文殊、普賢相同的,修行方法跟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也相同的,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所證得的果位那怎麼會不相同?當然相同。所以這個法門叫平等成佛,平等的方法,這妙門!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沒有這樣說法,也沒有這個事實。這是我們要曉得,所以它真正不可思議!

  不但我們一般凡夫問不出來,大智舍利弗尊者也問不出來,乃至於智慧第一的文殊師利法王子,他也問不出來。佛說法都是要有人啟請的,佛才說法,這個法門太深了、太妙了,等覺菩薩都問不出來。這個法門也非常的重要,釋迦牟尼佛觀察大眾,觀察與會的大眾機緣成熟了,機會到了,什麼機會?成佛的機會。諸位要曉得成佛機會決定不簡單的,《無量壽經》上講得清楚,是與會這些大眾每個人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你已經種了善根,已經供養了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這是你過去生中修的,在這一生當中起現行,就是這一生當中成熟了。從什麼地方能看得出來?佛說出這個法門,聽了就生歡喜心,聽了就想見阿彌陀佛,就想到極樂世界去,肯念這句佛號,這就證明你無量劫的善根今天成熟。這一成熟,諸佛歡喜,所以現在又得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冥冥當中加持你。你宿世的善根,現在又得諸佛加持,你怎麼不歡喜?法喜充滿。這就是證明我們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所以佛不需要你請,趕快就端出來,不要請了,就為我們詳詳細細說出一生圓滿成佛的法門。一生圓滿是對一切眾生所說的,因為它是平等法門,只要依照這個法門去修,決定平等。

  所以沒有人問,佛自己說出來,「唱」就是唱說,為我們說出來。依報是西方極樂世界,正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把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們說出來了。這就是本經的發起,它的發起很特殊。第二段:

  「又佛智鑑機無謬,見此大眾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起。」這個意思剛剛我也說出來了一些,佛觀察大眾成佛的機緣成熟了,這個觀察沒有錯誤。機緣成熟,佛要不說出這個法門,對不起大家;假如不成熟,佛要說這個法門,叫講廢話。為什麼?講了大家不接受、大家不相信,這不叫講廢話嗎?所以大眾機緣成熟,佛非常歡喜,無比的歡喜!實在說,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示現的,夜睹明星,契入菩提涅槃,就是圓成佛道的時候,他悟的什麼、他證的什麼?就是這個法門。實在講他就想把這個法門跟大家宣佈,看看大家機緣沒成熟,只好把這樁事情放下,給大家講大小乘一切方法來培養機緣,促進機緣早一天成熟,用這個方法。等待緣一成熟,可以接受了,立刻宣佈,這是佛教化眾生的苦心。所以,「應聞淨土妙門」,這時候大家可以接受了,那就應該聽說這個法門,佛不等問就說起了。

  這個當中有一句,「而獲四益」,四種利益,這四種利益,佛教的名詞叫「四悉檀」。檀就是檀那,中國的意思就是布施,悉就是普遍、就是平等的意思,平等普遍布施。一共有四種。第一種叫「世界悉檀」,眾生得的利益叫歡喜益,這是世界悉檀。也就是把這個世間一切事實的真相為我們宣佈說出來,我們聽了之後能夠生歡喜心。所以一切佛法的宣揚,對眾生來講都有四種利益。世界悉檀就是世間一切法的真相,佛為我們宣佈、為我們說出,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聽了之後明白了,生歡喜心。第二種叫「為人悉檀」。這是觀察眾生的機緣,應機說法,你需要什麼方法,他就給你說什麼方法,這一條令一切眾生得生善的利益。像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大病就是缺乏倫理道德的觀念,這使社會不安定、天下大亂。佛如果在這個時代出現,一定都說倫理道德,使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生出善心、善願、善行,得這種利益。第三種叫「對治」,對治是我們有毛病,佛說法來治我們的毛病,這個得滅惡之益;前面為人是生善,這一條是斷惡,斷惡生善。第四是講「第一義悉檀」。這四種裡頭,前面三種都是世間法,最後一種第一義是出世間法。第三是對治,第二是為人,第一是世界,前面三種是通世間法的,後面一種是出世間法。這個得的益處就是我們講的證果,悟道證果,得這個利益。

  現在佛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給我們講西方確實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裡頭確實有阿彌陀佛,我們聽到歡喜,這是本經裡面講的「世界悉檀」。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一定見到阿彌陀佛,只要執持名號,發願求生,就是善根、福德圓滿的現前,這是生善的利益,這個就是「為人」。我們以真誠的心、恭敬的心,晝夜不斷的念這句佛號,我們自己身口意的惡業自然不會現前,貪瞋痴慢也不會有,一句佛號統統把它壓住,這就是「對治」,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得滅惡之益。念佛念到功夫成熟了,我們現在念佛,諸位一定曉得,很多同學告訴我,我們雖然念佛,妄念很多,煩惱還是起來,遇到事情的時候還是脾氣很暴躁,念佛好像沒什麼效果。其實不是的,是你念佛的功夫不夠,你要加緊念,功夫夠了,這些問題自然就解決了;是自己功夫不夠,要努力認真去念。念到功夫深了,功夫自然成片,再深自然就得事一心不亂,再深那就得理一心不亂。只要達到功夫成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把握,有什麼把握?我老實告訴諸位,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在這個世界再多住幾年看看也不礙事。生死就沒有了,叫了生死,這真的,不是假的。

  也許諸位要問了,要念多久才能有這樣的成就?你如果是真的念,三年足夠了,你看不長。哪一個法門三年能成就?唯獨這個法門,三年可以成就。怎麼知道三年成就?因為過去、現在許多修行人,用三年時間到達這個成就太多了。他們三年能成,我們三年為什麼不能成?我們三年不成,說實在話,你不乖、你不聽話,所以你沒有念成功。你要是真老實、真肯聽話,乖乖去念,三年一定成功,那多自在!所以這個法門為什麼十方一切諸佛讚歎,一切諸佛都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眾,有他的道理在。這是第二個意思,第三個:

  「如梵網下卷,自唱位號云,我今盧舍那等,智者判作發起序,例可知也。」這一段是蕅益大師判底下這一段經文作發起序,古來註解《彌陀經》上沒有的,古人註解的底下這個經文,就認為它是正宗分,序分到前面就完了。蕅益大師把底下這個三句判作本經的發起序,這是個創舉。雖然創舉,也有例可援,這個例子是隋朝時候智者大師註解《梵網經》,下卷就是《梵網菩薩戒本》。他將前面的偈頌判作序分,因為那個實在講一般人也把它看作正宗分,智者大師判為序分。蕅益大師援這個例子,所以把這一段文判作發起序,當然是他的見地,祖師過去曾經有這個例子,這是他判教的依據。這個第一個是說明他有根據,第二個是大師謙虛,拿古人來,不是他自己發明的創舉,實在講是大師非常的謙虛,舉《梵網經》這個例子。

  《梵網經》下卷這是菩薩戒本,流通最廣。在中國出家人受菩薩戒,都是以這個戒本為依據的。一直到現在,連在家戒也有不少人是用這個《梵網戒本》。台灣這幾年,也有提倡《瓔珞戒本》做為菩薩戒,《瓔珞戒本》就出在《優婆塞戒經》裡面說戒條的這部分,比梵網戒少,只有六重二十八輕。它前面有幾首偈子,像此地所講的「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大師將這段經文判作序分。也是釋迦牟尼佛沒有人啟請,自己把自己的身分、地位、名號說出來,跟此地底下經文「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個例子很接近。所以,他把這段經文判作是《阿彌陀經》的發起序,這個發起序是佛自己說的。

  這個判法,實在講只有蕅益大師一個人,其他的這些祖師大德註解《阿彌陀經》,這一段經文都算是正宗分。他對於這個經典序、正、流通三分,跟一般祖師大德的看法不一樣,他有他的見地,說得非常之好。所以近代,印光大師對這個註解的讚歎,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是印光大師把蕅益大師這個註解捧到顛峰,沒有比這個更高的。我們細細看看,印光大師說得沒錯,說的確實是事實,這個註解真的是至善圓滿的註解。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