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道德講堂光碟教學課程開示—真正的學問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集)  2021/4/22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32-054-0040

  諸位同修,我們今天道德講堂到這裡告一個段落。請放掌。

  下午這兩堂課,重點是要讀聖賢書,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一個工匠你要把工作做好,你的工具要準備好;工具如果不好,這個工作也做不好。士,讀書人要宣講這些聖賢的道理,必先讀聖賢書,我們現在講讀經,包括聽經,看註解等等都是,這個就是充實我們的道德學問。聖人他對自己身分地位貧賤不感到羞愧,感到羞愧的就是這個道不能行,不能去行道。也不憂慮生命短暫,憂百姓之窮。這個窮,蔡老師也講得很詳細,不止是物質的,其實現在科技發達,很多地方物質不缺乏,而最窮的就是人的思想見解偏頗了,思想見解偏差錯誤了,被誤導了,這個是現在人的精神思想最窮困的。「富而不樂,貴而不安」,有錢不快樂,有地位沒全感,那是窮。為什麼窮?沒有接受聖賢、佛菩薩的教育,所以有錢,煩惱還是很多;有地位,心不安。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舉出古人做學問,什麼叫做學問?不是這個書讀一讀,那就算做學問。讀了,知道我們要解意,要了解它的意思;了解之後,你要下功夫,少壯功夫老始成,你年輕的時候就開始下功夫,用功,這我們叫用功,老的時候才會有成就。所以蔡老師也舉出一個例子,就是古人改個脾氣,從年輕的時候開始改,改了二十年,很容易發脾氣的煩惱才降伏下來。可見得克己的功夫不容易,這個不是講一講就可以辦得到的,這個是要真正在自己心地上去下功夫才行,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才行,這個叫格物,格物是這個意思。「紙上得來終覺淺」,紙上得來就是從書本上看到,你知道的、你感受到的還是很膚淺的。我們現在聽講,看書、聽經,甚至自己會講給別人聽,但是還是很淺,我們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如果沒有去躬行,沒有去做到,這個總是很膚淺的。比如說我們在講台上講經,勸人家不要貪瞋痴,我自己有沒有貪瞋痴?勸人家不要發脾氣,我自己的脾氣還是滿大的。這個講很容易,我坐在這邊講一講,等一下如果一個人來給我個臉色看,我會發脾氣嗎?這個才是功夫。所以這個不是在這裡講是功夫,講是一回事,你面對境界來考驗又是一回事。但是真正的學問,真正功夫是你要面對這個境界不生貪瞋痴,才算及格,才算過關。所以蔡老師講,這輩子沒有過關,下輩子還要再來。這個事情,好像你考試不及格,生生世世都要接受這種考驗。所以「絕知此事要躬行」,躬行才能得利,得到實際的功德利益。

  孟子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個也是我們要來學習的。但是這個也不容易,我自己也實驗過,不容易。好像說你們的錯,第一個我先反省我自己,就是我的錯,這不容易。我們的習慣性,看到別人的不對,我們第一個反應就是指責別人,第一個反應不會先回頭說反省我哪裡錯了,這是我的問題,別人的錯就是我自己的問題。大家可以試試看這個容不容易?我們一般第一個反應,就是都是你不對,第一個反應是這樣的。你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反過來求自己,反省自己,這個就是真正在修行。

  曾子講,「君子攻其惡,求其過,強其所不能。去私欲,從事於義,可謂學矣」。曾子每一天反省三次,曾子他的天分不高,他就有點類似我們佛門的周利槃陀伽,但是他就是抓住一個重點,他去躬行,去深入。他每一天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他就這三樁事情,每一天他反省這三樁事情。我替人家辦事,我有沒有辦好?蔡老師講,我們替領導辦事,有沒有讓領導安心?有沒有隨時向領導彙報?有沒有給領導找麻煩?這個叫忠。為人謀而不忠乎,我有沒有做到?第二個,與朋友交,有沒有信用?跟朋友交往,有沒有守信?講話有沒有算話?我們一般講誠信,第二條。第三條,「傳不習乎」,就是說老師傳給我們,我們有沒有去學習?有沒有去學而時習之?在生活當中去做,去落實?他每一天就是反省這三樁事情,因為太多了記不住,這三件事情他功夫得力,他就能觸類旁通。這個我們也可以採取,看哪幾樁事情我們現在聽懂了,我們先去做,先去實習。實習,無非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叫格物。

  煩惱習氣也很多,從我們現在知道的,比較明顯的那個先來對治。過去淨老和尚講席當中常講,看哪個毛病最嚴重,那個要命的先對治,這個對治好了,其他就比較容易了。我們每個人的煩惱習氣也不同,每個人都可以去檢查自己的煩惱習氣,哪一方面比較嚴重,先來對治,來下功夫。總之一個原則,佛法講內學,佛經叫內典,儒釋道,包括所有宗教,其實都是內學,都是向自己內心去求的。不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就變外道,都是向自己內心去求的。所以遇到任何事情,第一個就是先反省自己。所以蔡老師講,「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工於論人」就是很會批評人,人家的毛病如數家珍,很會批評人,很會看人家的毛病,很會看人家的缺點。但是自己的缺點,肯定他疏忽了,因為時間、精神都用在去看別人,沒有回頭看自己,自己的毛病、自己的問題就察覺不到。所以「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很會批評人,但是回頭檢查自己的問題毛病,肯定就疏忽了。這個對治,我們每個人可以來看看自己哪些先來實習,但這個對治真的要下功夫,所以我們用功,不是說我們經讀幾部、佛拜幾拜,這是用功的預備功夫,真正用功就是在改自己的煩惱習氣。

  所以這裡講,「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食無求飽,也不是叫你不要吃飽,也不是說叫你居住得都不安穩,就是說對事情,你辦事不能夠怠慢。這是在《論語講記》雪廬老人講,周公他兒子去當官,他就交代,你什麼人都要見,縱然你在吃飯吃了一半,人家來要拜見,你要先放下來去見;要休息了,人家來了,你也要去見。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就是說人家來找你,你就要去見了。當然就很忙,當官的都很忙。這個意思也可以引申到很多方面,比如說我們不要吃太飽,對胃腸是比較好。因為我常常吃太飽,所以胃腸不好,吃出三高、四高。我也知道,我不用吃血糖藥,我只要晚上不吃就可以了,但是這個習氣不好改。這個習氣,晚上,「師父,吃啊吃啊!」我那個貪吃的習氣又起來,好,就吃,隨喜功德吧!又吃了。吃得三高,三高你就降不下來。這兩天三餐都吃很飽,所以血糖飆高,血壓飆高,我這個後腦勺就一直在抽。前天有同修心肌梗塞,我說昨天晚上我也差不多會這樣,可能睡一睡就再見了。所以我昨天晚上就不吃,就好了。所以佛陀規定晚餐不吃,我覺得很有道理。但是你遇到人家辦那麼豐盛的菜來誘惑的時候,你受得了嗎?用功是在這個地方用,不是經讀幾部。讀幾部,你沒有照那樣修,不行的,好像讀藥方,你沒有吃藥,病還是不會好。所以居無求安,食無求飽,就是你不要太奢侈,不要太享受,那就是增長貪心。所以境界來的時候,我們自己要警惕,「敏於事而慎於言」。

  有恆也是成功之本。孔子講,「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個我們老和尚很早之前他就用墨寶寫了,我記得在美國達拉斯我就看過,二、三十年前在美國達拉斯,我看師父寫那個墨寶,貼在我們寮房那邊。當時我看也看不懂,字的意思大概有個概念,就是什麼意思;現在聽師父講課常常講,聽傳統文化的老師講,慢慢有一點體會。因為你整天不吃,你終夜不睡覺,一直去想,想也沒有用,「不如學也」,就是理論方法去學習,要怎麼去做、怎麼去修,這樣才有幫助,不然在那邊空想,沒有用。好像我們念佛法門,我們一直要想見極樂世界,要見阿彌陀佛,一天到晚一直想,佛也是沒來。所以「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怎麼學?照《彌陀經》教我們的這樣去念佛,若一日到若七日,拼命的念,這個就是學。學了之後,你才會發現問題在哪裡。因為「學而時習之」,學而時習之,學了就是要去實習,你沒有去實習,那不算是學。所以《論語》第一篇「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以學了要去實習,那才是學;如果沒有去實習,就不算是學,這一點我們要明白。好像我們念佛,你都不去念,你沒有去實習,你這個就不算學佛,不算念佛。我們舉出一個例子,其他的也都是同樣一個道理,你要明白,總是要透過學習。善人、惡人都是我們的老師,真的如果我們明白這些道理,順境逆境都是我們修行的道場,這些人事物的環境都是我們修行的道場,我們要通過這些考驗,學習,才能夠提升。

  學習有恆,也是成功的一個關鍵,「有恆為成功之本」,這個有恆就是要恆心。有恆,我們不要一下子用功很猛,可能你進一步,退了九步。好,我現在來用功,三天不睡覺,但是可能又睡一個月。有恆,我覺得夏老《淨語》裡面講得很有道理,他說我們念佛的人,你定課不要定得太多,定課宜少不宜多,散課多多益善。散課就不一定,你有時間你要念,多多益善,念愈多愈好;定課,你固定要念的,不要太多。太多,有時候你時間不夠了,你就沒有辦法去完成;沒有辦法完成,你心裡就會有罣礙,有罣礙,對你的功夫就有障礙。過去有一個同修,他說一天拜三百拜佛,結果有一天坐飛機他不能拜,他那個事情一直罣礙。所以我們定課不要定得太多,你定個三分鐘可以完成的,你每一天大概都可以去做到。我現在就是用這樣來持之以恆。所以我是從前年我就覺得,這樣混混噩噩,懶懶散散,一天過一天,也就這樣混過去了;我回顧一下做百七,如果那兩年沒有去做百七,我還不是這樣空過嗎?所以我們不要浪費這些生命,浪費這些光陰,人生苦短,我們要珍惜我們的生命,好好用功。所以我是那個時候學習講李老師的《論語講記》,我的時間是定在三分鐘到五分鐘,因為這樣對我來講,時間不會影響其他的行程。但是就持之以恆,每一天固定早上起來講個三、五分鐘,所以我現在一直持續了好像二、三年。現在在講《群書治要》也是講簡短的,因為我也考慮到現在的人沒有耐心聽你講那麼長,最好三分鐘可以講完的,大家還比較會去聽一下。所以我在大陸、在台灣,在微信組了五個群,這五個群就是我每一天要講一點給他們聽的,這樣來逼我自己,我組群是這個用意,不是跟他們聊天,是提醒我自己的一個對象,是這個用意。所以大家共同勉勵,歡迎大家下個月再來。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