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道德講堂光碟教學課程開示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20/5/2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32-054-0013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時間過得很快,我們一個月一天的《群書治要》學習又到了。最近因為新冠狀病毒疫情的關係,所以我們這三個月都是用視頻來跟大家一起學習。今天早上報紙有登,下個月六月七日在台灣地區就開放了,室內人數就不限制,沒有限制人數,就是還有大概十天左右。所以我們下個月,就可以恢復到三重淨宗別院大家一起上課。也歡迎我們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一起來學習。我們華藏的同仁、義工菩薩,大家都可以發心來現場學習。在現場大家彼此交流,跟在視頻上當然還是有一些不同。因此也希望大家盡量能夠參與,這是最好;如果不方便,當然就在家裡用視頻來參加學習。

  我們每一天也都讀誦一次《感應篇》,就是讀一遍《太上感應篇》。我們讀誦,距離我們在生活當中去行持,總是還有一段距離。我們希望把這個距離不斷的拉近,不斷的靠近,靠近就是在生活當中去落實,能夠把《感應篇》的教導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在生活當中慢慢的去實行,去把它做到。行前面這個解,當然是在行之前,信解行證,這個解,必須先要理解這個裡面的意思,理解之後我們才能在生活當中知道要怎麼做,這是必定的一個次序。所以先解才能行。解,我們除了讀誦,還可以聽講,或者看註解。自古以來,《太上感應篇》的註解可以說也非常的豐富,很多。印光祖師他提倡《彙編》,可以說引用三教經典來註解《太上感應篇》。另外,還有很多註解也都註得非常好,這個都可以互參。假如我們有時間,這些都可以互參。

  我們讀誦,目前還沒有感覺很明顯的效果,因為我們理解還不夠,讀得也還不夠熟悉。我們有初步明顯的效果,必定讀了《感應篇》我們的心會提高警覺,就是有警覺心。就不至於像過去平常這樣還是悠悠忽忽,就是警覺心提不來,還是迷迷糊糊這樣的一個狀態。我們如果還是在這樣的狀態,我們也要知道,我們還沒有進步,還沒有達到讀誦的初步效果。初步效果就是對照《感應篇》,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它能夠有一個警惕的作用;如果我們還沒有,說明我們這種效果還沒有達到。這個初步效果,過去也跟大家分享過,就是對《感應篇》主要是要有敬畏之心。敬畏之心不管人多,或者沒有人(自己一個人),這個心都是一樣的,就是沒有人的時候有天地鬼神。在儒家《論語》講,「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你自己在暗室之中,自己一個人也感覺到有十個手指頭在指著我們,有十個眼睛在看著我們,也就不敢隨便放肆。《感應篇》講就是有神明,我們自己身體當中有三司神,是我們身體當中的。另外,身體以外的鬼神的鑑察就更多,俗話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個我們也都聽過,但是雖然聽過,我們的警覺心還是生不起來。這就是用佛法經典的道理來講,就是業障還很重,所以生不起這種警惕之心。知道,但是就提不起來,這是我個人的一個經驗。

  我們學佛的人有佔一個便宜,就是我們業障很重,可以求佛力加持,這是學佛的人他的一個優勢。一般不學佛的人,他只有靠自力,自己這種修行,修養的功夫去提升;學佛就是說,你自己有這個修行的功夫,再加上求佛力加持,這就是事半功倍。特別業障深重的人,自己也沒有能力來修,業障太重,煩惱習氣太重,實在講,不容易轉得過來。除非有大善根,他能夠精進勇猛,才能轉得過來。如果一般,悠悠放任,縱然轉,幅度也不多,轉得不大,還是很有限。因此求佛力加持。另外就是說依眾靠眾,依眾靠眾這個也非常重要。特別業障深重,懶惰懈怠習慣的,如果大家沒有找一個時間來共修,那可能這輩子要靠自己提起來修學,恐怕還是有困難。自己一個人容易懈怠、容易懶散,特別現在手機、電腦、網路,節目內容那麼多,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些誘惑太多了,我們能保持不受影響、不動心嗎?這個也很難。我們可以講一個比較實在的話,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我們不接觸;你一旦接觸,必定會起心動念,必定受影響。

  現在網路上好的節目不多,不好的佔絕大多數,換句話說,我們受影響負面多於正面的。所以外有這些誘惑,我們內心又有很嚴重的煩惱,外有誘惑,內有煩惱,這樣裡外一結合起來,我們怎麼可能不造惡業?起個心、動個念頭不對,就造惡業了。《感應篇》後面講得很清楚,「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所以起心動念,一個善念,一個惡念,馬上就有感應。我自己反省自己,常常自己這個念頭不知不覺跑掉了,自己還沒發現。所以修行,在《太上感應篇》到最後這一句也是非常重要。修行的一個根本,就是在起心動念這個地方來修,是從根本修。其次就從身口上來修,這個心,它還是一個主導的,就是從根本來修。從身口來修,就是從枝葉上修,當然這個同時都需要修,枝葉、根本同時都需要。因此我們要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我這個念頭對不對?是善念,還是惡念,還是無記念(不善不惡),常常要提起觀照。

  我們念佛人就是提起一句佛念,就是念佛這個心,念佛的名號,或者你念佛的相好,或者念西方極樂世界,用這個來代替那些妄念,代替善念、惡念、無記念。這句佛號,或者是菩薩的名號,就叫淨念,也可以叫正念,也可以叫淨念。但是在淨土講「淨念相繼」,淨,清淨。我們現在念佛也念了很久,但是有沒有達到淨念?實在講沒有。因為我們念佛當中有夾雜這些不清淨的念頭,這個不清淨的就是淨老和尚常講,都會夾雜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利害得失這些念頭在裡面,會夾雜這些妄念,這些統統是屬於妄念。妄念起來,我們要有警覺心,能夠把它換成佛念,就是轉過來了,那不但是善念,是淨念。如果我們轉過來善念,將來果報在三善道;轉過淨念,轉成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這個聖號、這個念頭,將來我們的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它叫淨念。所以我們念佛,主要這個念頭就是不夾雜所有的妄念,不但惡念沒有,善念也沒有,一句佛號(一個佛念),念念相繼,所以善、惡、無記,統統轉成念佛。

  所以念佛,我們不容易體會,我們常常聽經的同修好像知道,念佛我懂了,心裡要念佛。但是沒有完全懂,只能說懂了一半,知道心裡有佛叫念佛,不是只有口中念、心裡不念,我們基本上有這個概念。但是我們心裡是不是有達到經典上講念佛這個標準?實在講,還是沒有達到。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如果我們達到經典上講這個念佛的標準,在《觀無量壽佛經》佛跟我們講,至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我們佛號念了很多,似乎也沒感覺滅多少罪業,這個方面,就是我們對念佛它真正的意義還不是很清楚。所以真正念佛,就算是你一念,一念相應就一念佛,念念相應就念念佛,你一念相應就感應、就相應了。我們念了這麼久,實在講,恐怕連一念都沒相應過。如果臨命終他一念相應,他念一念就往生了;如果不相應,念了很多,那還是不能往生,只有跟阿彌陀佛結結緣。因此我們對於念頭這個念,起心動念這個念,我們要深入的去認識跟理解。我們如果還理解不到這個淨念,《感應篇》可以說,我們先從善惡念,先起善念來代替惡念,慢慢我們就會體會到什麼叫淨念、什麼叫佛念。

  像最近我們早餐的時候,也都會看蔡老師講的《群書治要》。他在《群書治要》也講到《壽康寶鑑》裡面講的一個公案。一個讀書人,他要進京趕考,路上住一個客棧,遇到一個算命的,給他算他會高中,中進士,將來會做大官。他聽了當然非常歡喜,知道這次去會考中。古時候讀書人他辛辛苦苦的十年寒窗苦讀,為的就是得到功名,當然心裡很歡喜。但是他就開始打妄想,他家裡這個太太不怎麼漂亮,將來當了大官,他要把他這個老婆換掉。後來去考,沒考上。回來又碰到這個算命先生,算命先生:明明你命中應該考上,怎麼現在變成沒考上?過去算命的也都懂這些善惡因果,就問他,我給你算過命之後,你這段時間你有做什麼不好的事情?或者你心裡起什麼不善的念頭,損人利己、自私自利這些念頭?他自己一反省就想到,原來他給他算命後,都還沒有考上就想換老婆,這個心就很不厚道,很刻薄。結果原來可以考中,現在變成考不中。所以他回來住的那個旅館,大家知道這個事情,他也沒有面子再住下去,就趕快走了,一生的功名這樣就沒有了。

  從這個公案,就是《感應篇》講的,「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這舉出一個例子,當然你起其他的善念、其他的惡念,這個都有果報的。就一個起心動念,你看這個果報就這麼嚴重。反過來講,你起一個善念,當然增長你的福報;起一個惡念,就減掉你的福報。所以在這個起心動念,這是最難的,也是我們無始劫這種自私自利的心,自自然然它就起來了,你不要去提起,它就冒出來了;那個善念,還是不熟悉。

  所以古人要求自己修行,有很多種方式,一種就是袁了凡先生這種模式,就雲谷禪師教他記功過格,每天自己跟自己算帳,做了哪些好事,做了哪些惡事。蓮池大師也有一個功過格,叫自知錄。但是功過格也好,自知錄也好,這還是關鍵你要能掌握住我們這種起心動念,你記了才會有效果。以前我在家的時候也記,記到最後自己心裡一塌糊塗,記到最後不曉得什麼是功、什麼是過,自己也糊裡糊塗的,後來就記不下去。那業障非常嚴重,自己也搞不清楚。

  另外在《太上感應篇彙編》裡面,也有一個公案。一個人他要開始修這個心,他用兩個瓶子,找兩種豆,一個是白豆,一個黑豆,兩個瓶子。如果自己起一個惡念,他就拿一顆黑豆丟在一個瓶子裡面;起一個善念,拿一顆白豆丟在這個瓶子裡面。一開始,一天下來那瓶黑豆滿滿的,白豆才一、二顆,二、三顆,就發現我一天起心動念,起這個不好的念頭竟然這麼多,好的念頭這麼少。後來發現這個要用功,所以每天不斷的提高警覺,不斷的提起善念,這樣惡念就漸漸減少,善念慢慢增加。這樣他很認真的修,用功用了三年,就只有白豆了,起心動念都沒有起一個惡念,他就修成就了。後來他就不用算了,就扔掉了。這跟《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一樣,俞淨意剛開始修的時候意惡太重,灶神給他指點,意惡太重,心裡妄念,亂七八糟念頭太多,所以他就在「意」下功夫。自己業障很重,還是一樣,剛開始修心還是亂七八糟的,後來到觀音菩薩像前,每天念一百聲觀音菩薩聖號,在觀音菩薩像前頂禮磕頭,磕到流血,就是勇猛精進在修,後來就把這個念頭改過來,沒有惡念,起心動念都是利人的念頭,都是善念。到最後,靜則一念不起,動則萬善相隨。古人這些修行的經驗,也都提供我們參考。實際上我們應該是效法,也不能說參考,應該要去效法,看哪一種方式適合我們,因為每個人根器不一樣,看哪一種方式適合我們來修,我們要採取哪一種方式。

  另外《了凡四訓》講趙閱道,趙閱道他也是屬於記功過格。他是晚上都要焚香告帝,晚上就向上帝報告今天的起心動念、做的事情,不敢報告的事就不敢做,連起個心、動個念都不敢,所以他也修成就了。所以,這個趙閱道他是當官的,他臨終也是預知時至,身無病苦,自在而逝。這些都是修行實際的一個效果,這些都值得我們來效法、來學習。所以我們念佛功夫要得力,你沒有從這個地方去下功夫,念一輩子佛,功夫還是不得力。功夫不得力,就沒有把握往生。這個對修淨土法門的同修來講,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我們修淨土主要要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我們修了幾十年還沒有消息,這我們就要提高警覺,我們自己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的原因,總是在念頭上我們沒有去提起觀照這個功夫。所以觀照這個功夫非常重要,時時刻刻提醒。如果我們不提起觀照,一下子那個業障習氣它又冒出來,不知不覺我們又跟著這些業障跑。跟著業障跑,沒有跟佛念在跑,跟我們無始劫的煩惱習氣在跑,那又要繼續六道輪迴。因此我們不能不在「意」,就是心地上下功夫,心是根本,「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根本。這是我們這次道德講堂在聽課之前,悟道提出來自己最近的一些感想心得,跟大家分享。

  好,今天就先跟大家講到這裡。祝大家,我們今天學習能有很大的收穫,能夠福增慧長,業障消除,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