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O二五年國際書展華藏培訓課程開示—經書弘揚,法輪常轉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25/1/4  華藏新莊念佛堂  檔名:WD32-175-0005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新年好。阿彌陀佛!今天是我們義工同修大家在一起交流學習的時間,大家發心來做義工,準備二月的書展。

  這堂課的講題是「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這個是出自《了凡四訓》。先師淨老和尚給我們示現表演的,就是一生都是講經說法。講經說法就是以口(言語)來講解,這是言教,言教當中也有身教。身教、言教,言語勸導我們,身教做給我們看,讓我們來學習,這個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就這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我們淨老和尚往生了,那就沒有繼續再講了,也就是停止了。他老人家弘法六十週年,講經說法,出家就開始講經教學,一直到九十三歲,往生前三年還在講,整整六十年。在我們中國古人講三十年是一世,先師淨老和尚講經說法六十年,如果以三十年一世來算,那就兩世了。實際上,我們一般講一世就是一生,從生到死這個階段,這一世。我們人生在世,生到死這個階段,我們勸人也就是一世的事情,一個階段,人死了也就不能再繼續講經了,不能再繼續弘法了。因此古人講這句話有很深的含義,也就是我們勸人,在我們現前這一世的人他有聽到,後面的人他就沒有聽到了。

  現前,在現場的有聽到。像過去科技不發達,我早年聽經的時候,都沒有這些錄音錄影的設備,都沒有。我們剛聽老和尚講經,就是五十年前,這些都還不發達,那個時候有錄音機,但是道場都沒有這些設備,那時候有錄音機是居士自己的,小小的,你自己要錄,你自己放個錄音帶,然後你帶到現場去錄,那個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先師淨老和尚有很多地方講的經,早期的這個錄音錄影還不發達,因此我們當時如果沒有到現場去聽,這個也就沒有聽到了。

  我記得我在家的時候,新莊輔仁大學請我們老和尚去講宗教的這一方面,我是舉出一個例子,當然還有很多地方,像嘉義梅山禪林寺講《禪林寶訓》等等的,這些當時也都沒有錄音,也就沒有這些資料傳下來,只有在現場聽的。我記得我在家的時候,在內湖圓覺寺講《圓覺經》,那時候大專講座,那個有沒有錄我就不知道,現在我們的音檔有沒有那個資料就不知道。我知道是在圖書館成立之後就有開始錄,圖書館成立有錄《楞嚴經》,沒有講完,有很多,我沒有聽到的那就更多了,我聽到的就有好幾種當時沒有錄音,錄像更談不上了,這些資料就沒有傳下來。

  再更早,沒有這些錄音錄影的設備、這些機器,聽經大部分都現場大家去做筆記、去抄,聽了哪一句這樣抄。過去像先師淨老在台中慈光圖書館,還有台中蓮社學經教,李老師講經他也不允許錄音,就是學生跟他學講經就要很專注的聽。聽了大家做筆記,因為講的速度比較快,你寫的速度沒那麼快,因此有很多同學大家現場記,記下來,這一句我有聽到我記到了,那一句我沒聽到,但是另外一個同學他有記錄,大家再去會集,再去把它整理,這樣整理出來也就會比較完整。

  早年,在民國初年這些祖師大德講的也都沒有錄音機,都是靠現場聽,現場拿筆去記。像江味農老居士他的《金剛經講義》,主要是蔣維喬居士他記的,還有江老居士他自己寫的,其他同修聽到的,有一些提供。印光大師那個時代也沒有這些錄音機,沒有這些設備,都是靠當時記錄下來。現在是方便了,後來錄音機就不斷的發展。這個錄像,我記得是早年在景美華藏圖書館,有美國的同修來請我們老和尚去美國弘法,但是那個時候出國不方便,不像現在出國這麼方便,那是早期,很早了,至少三、四十年前了,我們老和尚他就很重視這個錄音錄影。他說你們美國那邊這些科技比較先進,你們就買一部錄像機送到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我就錄這個錄影帶寄給你們。以前那個時候還是戒嚴時期,出國都不方便,所以就用錄音帶、錄影帶。錄音帶是比較普遍,錄影帶那個時候還少,很笨重的,那個錄一套經,那櫃子就擺了一櫃。當時我記得他老人家還有在佛陀教育基金會,那個時候錄《六祖壇經》,那個不是彩色,黑白的,那個是很早期的。那個時候就是送給美國同修他們去聽、看的,先以這個錄音帶、錄影帶去流通,後來這個因緣成熟,他就到美國去了。所以前面都是錄音帶、錄影帶。後來到大陸開放以後,也都是錄音帶、錄影帶這些,還有這個書籍,講記類的經典來流通。

  我們現在很多講記出書,我們這個書展,因為得利於現在科技的方便。早期沒有這些科技的產品,後來有這些科技的產品,就利用這個科技產品錄音、錄像錄下來。錄下來還要做一個整理,但是早期我們做整理的工作比較缺乏,錄下來應該還要有一個專門處理的小組來處理,就是剪接。剪接,就是講的內容有一些是針對性的、對內部的,那個不適合普遍公開的,那些就要剪接。原來檔案就是保留內部參考,對外流通要經過比較細緻的來做一個整理,這樣流通就比較好。

  過去聽先師講,在台中蓮社,李老師對內部學生的教誨,他是不准錄音的,他很謹慎,錄音我就不講。為什麼?因為有時候是針對性的在講話,那你錄下來你普遍去流通,有一些人聽到以為在罵他,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造成誤會,自古以來都有,所以李老師他對流通這個很慎重的。像我們現在這個錄影、錄像、網路直播,網路直播威脅是最大,錄音錄影你還可以剪接,聽一聽哪些地方不適合剪一剪;你要直播,講一句罵人的,那都不用剪接了,大家都聽到了。而且現在這個科技發達,網路直播他還可以網路現場給你錄下來,到時候證據充足。所以對學生講的一些真話,就不敢再公開了。不公開講,實在講對大家就沒有幫助,但是你公開講,又怕人家誤會,所以有這個問題存在。所以我們網路前的同修也好,現場同修也好,這個錄音錄影大家也都要有這個認知,就是哪一些比較可以普遍性的跟大家講的,有哪一些是針對性的,那個就要刪減不要去流通,因為會造成誤會。

  我們現在出書,包括現在這個影音也是書,叫做有聲書、有像書,有影像的書、有聲音的書。我們這個紙本的書就是無言的書,這個統統叫書,有聲書、無聲書。這個書展包括有聲書。現在這個錄音帶、錄影帶也都退時了,由更新的科技來取代了,後來又發展到VCD、DVD。現在發展的晶片,一點點可以裝很多,裝在手機裡面、裝在電腦裡面,甚至現在你只要把這個放到網路上,收看的人也不用什麼晶片,網路上搜尋,你要什麼有什麼。那個統統叫書,所以現在書涵蓋這些,紙本的是一類,有聲書、有像的書,那個也叫書。因為這個可以流傳的,這個書,經書、經典,這些典籍,它是可以流通十方,流傳萬世。流通十方就是空間,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去流通,像我們淨老和尚提倡印《乾隆大藏經》,世界到處送,那就是十方;時間來講,它可以流傳千年萬世。這個是我們大家要知道,現前這個時代,這個書已經包括有聲書、有像書了,不只是紙本的書了。

  現在有這些工具,還有文字經典的紀錄,像講記類的,先師淨老和尚法語菁華這類的,就是把他老人家平常講經、講開示一些重點,做個刪減整理,這樣來流通很方便。因為這個文字的,跟我們講話的有不同,講話的就是講白話,這些都會言語上比較多。文字,無論是白話文、文言文,都不適合太冗長,都要精簡。所以過去先師淨老教我們複講,複講他的東西,就是只可以減少不能增加,他的標準是減少到三分之一,就很精練,那個你要節錄、節選就很精練,都是精華,很精簡。特別現在這個時代的人大家很忙碌,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果太冗長的這種典籍,實在講找不到幾個人有時間去看,縱然有時間他也未必會看,因為現在資訊太多,一個手機好像看不完的,你還有時間看其他的?所以現在這個時代就是要精簡,現代人還比較容易來看。

  過去先師淨老他也看到弘一大師的《晚晴集》,他以前在達拉斯有講過。這個《晚晴集》是弘一大師把經典裡面重要的經句,這部經他取哪一句、哪一段,做人處世修行等等,把它取下來,編號一到一百,一百條。弘一大師這個做法也給他一個靈感,所以他就效法弘一大師,他做了一本書,《淨土集》。把《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觀無量壽經四帖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節要一些精華。包括《閱微草堂筆記》,「草堂集」也節錄了五集。這就是看到弘一大師那個,他就節錄。後來還有《金剛經講義節要》,節錄江味農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把它節錄一條一條。我現在也是在習講這個。這個都節錄得很精練,節錄這個也是要學習的,你那個取捨,把文字的重點,精要的節錄下來,編一條一條。他編這個,也是因應我們這個時代。因為當時在美國弘法,美國的人生活也滿緊張的,聽說有最遠你早上開車上班要兩個小時,晚上下班回家又兩個小時,一天四個小時去了。平常也沒有假期,現在是有週休二日,或者有特定的假期,假期會長一點。所以在美國當時,你說講一部大經大論,除非他退休了,如果他還在上班工作他不可能天天來聽,一個星期能夠來聽一次那就很不錯了。

  像台中蓮社雪廬老人,李老師講《華嚴經》,他固定的每個星期三晚上兩個小時。兩個小時實際上是一個小時,因為講一句國語要翻一句台語,因為李老師那個山東腔有些老菩薩聽不懂,所以講一句要翻一句,講兩個小時實際是一個小時,一個禮拜一次。因為他的工作量也很大,不像我們老和尚他出家比較專職講經。因為在家人有工作要上班,當時他在奉祀官府當主任祕書,還要當醫生,還要到學校上課,蓮社圖書館還要講經教學,還要辦班,那忙得不得了。所以一個星期只能講一次,實際上一個小時,所以那個《華嚴經》要講很長,講了十幾年也沒講完。先師淨老他就專講,他到台北來一次講一個半小時,也不用翻譯,天天講。天天講,當然他的進度就超過老師,因為他是專職的,出家專職的講經弘法。李老師算是兼職的,他有工作,不像出家人專心在做弘法。

  因此在現場聽的人數有限。包括我們現在有網路直播、也有現場聽眾,但是還是很多人他沒有時間來聽,還是有很多人他有他的事情不能來。現場跟網路的都一樣,我們在講的時段,他也要有時間聽。現在得利於科技的方便,我們就是錄下來,我們在講的這個時間你沒時間,你在網路上可以搜尋,可以聽首播的、聽重播的。特別在不同國家地區有時差的,他要收看這個網路也要看他那邊的時間。像我們現在是上午九點多,美國是晚上,如果差十三小時就十點多了,他們要休息。其他地方有差三個小時、兩個小時的,七個小時歐洲,這個有時差。縱然網路直播,也是在沒有時差的這個地區,東南亞、大陸,這個地方沒有時差的,他有時間還可以參與,如果這個時間他有其他的事情他也不能來。因此這個錄下來再重複去播,這個對大家來講就很方便,他就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他隨時隨地,他自己安排,找自己的時間他可以去聽。所以現在,我們現代人如果真正要學習,那比古人,不要說古人,就是五十年前那個時候的人方便太多了。但是我們人總是有一個毛病,很容易得到的時候就不太會重視、不太會珍惜,這個是也是一般人的一個通病。反而你不容易得到的,那會很重視、很珍惜的來學習,這個是一般人都有這個通病。

  現在我們講到「百世勸人以書」,古人的學問,他的寶貴經驗,古人修學的這些心得經驗,包括佛講的經典,如果沒有經書的流通,佛不在世我們也聽不到講經說法,我們怎麼知道會有佛法?佛要滅度之前,佛的眾弟子五百羅漢,勸阿難尊者。阿難是侍者,他是多聞第一,佛當時講的阿難都有聽過,阿難的記憶力很好,像錄音機一樣聽一遍他就不會忘記,他有這種特異功能。所以大家就講:佛要入涅槃了,阿難你不能一直在哭、在那邊傷心,有重要的事情要請問。以後,佛在世的時候講的經,要把它整理成文字,這個叫結集,經典的結集,就是把它集合起來做個總結;阿難複講,把佛講過的重複講,其他的這些五百羅漢弟子記錄。這記錄下來很嚴謹的,這個五百羅漢都證阿羅漢果了,其中如果有一個羅漢有意見,他說這一句我當時聽佛講的好像不是這樣,那你這一句就不能記下來。這個不是半數通過,要全數通過,這樣這個經才能記錄下來,所以這個結集經典就非常的嚴謹。這個也是給後人一個保證,當時結集流傳下來的經典都是佛親自講的,這些弟子親自聽到的,如是我聞,這才能取信於後人。

  所以阿難就請問,佛滅度了,我們要把你一生講的經做個總結,把它集合起來做個整理,流通十方、流傳後世,為了取信後人,那個經典開頭第一句要安什麼?佛就講,要安上「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與大比丘眾、居士、菩薩多少。這個我們讀《無量壽經》、讀《地藏經》,這些都有。這個叫六種成就,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眾成就、地點(處成就)。這個像開會記錄一樣,很嚴謹,所以要加上「如是我聞」。

  第二個,佛不在世了,如果後世的佛弟子對佛講的經典、修行的法門有疑惑、有爭議,怎麼取捨?佛就講了四依法,第一個是「依法不依人」,法就是你們經典結集下來,現在《大藏經》能夠入藏的,那個都是經過每個朝代當代的高僧大德的鑑定審核才能入藏。你講要有經典的依據,依法不依人。人無論他在社會上,他的身分在家出家,他的地位有多高、他的名氣有多大、他世間的學位有多高,他得了三十八國諾貝爾獎,如果他講的,經典找不到依據,你就不能聽他的。出家的也是一樣,有的大法師很有名,他講的也要有經典依據;如果沒有經典依據,那是他自己講的,不是佛講的,你聽他的就錯了,你就沒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是皈依他。

  所以我們佛弟子、三寶弟子,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經典。所以過去很多人問,有人聽人家講,在家人不可以誦《地藏經》,不可以在家裡誦、晚上不能誦。我還碰到好幾個,也有人去問老和尚這個事情的。這個事情,我們就依四依法或者三皈依。三皈依,皈依法就是第一個是依法不依人。你講《地藏經》,那你要看《地藏菩薩本願經》經典,經典佛有沒有規定在家人不可以誦《地藏經》、不可以在家裡誦、晚上不能誦,鬼會很多到你家來你招架不住?我說,《地藏經》佛有沒有這麼規定,有沒有這麼講?他《地藏經》是讀得特別熟,他說,沒有。我說沒有,那都可以,佛既然沒有這個規定,你晚上睡不著可以起來念,只要你不去吵到別人,你在家裡念、在寺院念,你在郊外念都可以,或者坐著車默念也可以,行住坐臥都可以。「我是聽某某人講」,我說你皈依三寶了嗎?「皈依了。」我說,你是皈依三寶,還是皈依那一個人?你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還是皈依那一個人?那個人講了你就依他的,佛講的你就不依,你到底是皈依誰?皈依那一個人!現在三皈依,皈依三寶的人很多,這個概念他還沒搞清楚,大有人在,而且有很多人皈依好幾個法師的,皈依證一疊,問他三皈依什麼?他搞不懂。依法不依人。

  第二個,「依義不依語」。義就是意思對,言語文字不一樣,這個也可以依,只要那個意思沒有錯就可以。依義不依語,就不要在這個文字上去有爭議,只要那個意思是正確的,不同的說法這個也可以。像《十善業道經》翻譯「不綺語」叫「離無義語」,遠離沒有意義的言語。有的經典翻不綺語,不綺語跟離無義語文字不一樣,但意思是一樣;那就不要在那邊爭一定用這個或者那個,不要去爭,意思相同就可以了。我們依哪一部經,就依那一部經翻譯的講為主;其他經,跟這個意思一樣,翻出來的用詞、用字不一樣,我們可以提出來讓大家了解,消除大家的疑慮、疑惑,這是講經法師的一個義務跟責任。

  第三個,「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經、不了義經,統統是佛講的,但是後世弟子遇到了義跟不了義有牴觸的時候,你要有個取捨,你要依了義就不依不了義的。所以現在這個有很多,在佛教很多,像南傳佛教國家,他不承認大乘經典是佛講的,他認為是後來佛的弟子編的,不是佛講的。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學原始佛教,原始佛教就是佛陀當年在印度什麼地方,他可以找得到的;而且大乘經典都是講不可思議的境界,他一般這個常識不能理解的,他就否定了,他就說那個不是佛講的。這個就誹謗大乘了,以小乘來否定大乘,這個是不對,不能以這個低的去否定高的,高的也不能輕視低的。都是佛講的,佛講經有時節因緣,有對象,根機不一樣,所謂應機說法。應機說法,你有牴觸的時候,你要依了義不能依不了義的,這就是一個取捨。

  這個經典,了義經、不了義經,究竟了義像《華嚴》、《法華》,這個是一乘了義,還在大乘之上,這兩個有牴觸,你要依了義的。大乘跟小乘,大乘了義,小乘不了義,這兩個說法有牴觸,你要依那個了義的。小乘跟人天乘,小乘是了義,人天乘還沒有出六道,你要依小乘,那個比人天乘了義。因為現在很多人學佛就要求人天福報,所謂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要求人天福報,求人天福報沒有脫離六道生死輪迴,小乘它已經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你在六道裡面的人天福報,這也是佛講的,教你怎麼發財、怎麼升官,這個是世間人求的,求這些人天福報,或者求生天到天道去作天人享天福,但是不出六道,不究竟不圓滿。這個跟小乘比,那小乘是了義,他出離六道了,他的果報比你六道這個真實,他不要受生老病死的苦,你在六道都要生老病死,六道輪迴。

  另外,這個了義、不了義,還有你自己修的法門,你選修的法門如果跟你本修的相應,那是了義;不是你修的,那就是不了義。所以每一個經典、每一個法門,都有它的方法不一樣,方法門徑不同,門庭施設不同,自己選修的當然是為主,遇到有這些牴觸,你要以自己修的本宗為主修的,不然你就不曉得在修什麼。總是有一個主修的科目,其他的是可以助修,賓主要分清楚。《華嚴經》講「主伴圓融」,主跟伴要圓融。《華嚴》就是已經講到最圓滿了,《法華》,這個都是一乘圓教。《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它都講到四種無礙了,這個我們也要知道。所以第三個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第四,「依智不依識」。這個智是什麼?就是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自性的般若智慧,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不離般若,無論你是人天法、小乘法、大乘法、一乘法,都離不開般若。人天善法也離不開般若,比較淺,小乘的般若也比較淺,大乘的般若較深。《心經》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那個是深般若。小乘也有般若,比較淺,還沒有照見五蘊皆空,它只有照見人空,法還沒空,它執著一個空。你大乘深般若,有也空,空也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個是深般若,那個叫智慧。我們學佛就是開啟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自性的般若智慧。

  「箇箇不無,人人本具」,我們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都給我們開示得很清楚,大家都有,本來就有,不是外面學來的。但是現在自己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去把它障礙住。你把這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我們自性原本的般若智慧它就現前了,不用學的,它本來具足。六祖開悟的時候就講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什麼叫自性?一切智慧德能本來大家統統有。再過幾天就是臘八,現在是臘月,在我們中國講就是每一年最後一個月叫臘月,臘八就是十二月初八。十二月初八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釋迦牟尼佛成道紀念日,在中國佛教有一個習俗就是喝臘八粥,八寶粥。佛成道第一句話就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第一句話就講這個。大地眾生,有情無情,那個螞蟻蟑螂都包括在裡面,一切眾生都有,跟如來智慧德相大家都一樣,平等的。但是被這個妄想執著,《華嚴經》講妄想執著,講詳細一點,妄想分別執著,簡單講就妄想執著(涵蓋分別),被這個障礙住了。

  所以般若智慧是我們學佛人不能沒有的。六度,第六度就是般若,金剛般若。黃念老有一本書叫《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就是講「般若為導,淨土為歸」。般若是前導,般若是導航。現在我們開車、開船、開飛機都要導航,般若是導航。如果你沒有般若,你沒有導航,恐怕會迷路,找了半天找不到路,不曉得路在哪裡要怎麼走,所以般若是前導。所以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前面五度如果沒有般若,就像人有四肢沒眼睛,沒有眼睛看不到路。看不到路,你走,前面有個坑你看不到,你掉下去就很危險。你有了眼睛就不會走錯路,這是形容比喻般若,如果你沒有般若,你怎麼修行、怎麼苦修,終成魔類,就變成魔,學佛學到成魔、成外道。不是說學了佛,甚至出了家,你學的就是佛法,要搞清楚,附法外道、附佛外道的一大堆,一般人他也認識不清楚,這個很重要的。

  所以我們學佛,依智不依識,就是你要有這個智,簡單講是理智,也離不開般若。像世間法儒家、道家講的那個就是天理勝過人意,那個就是智,不依識,這個也跟自性相應,但是比較淺。像《心經》講的就深。小乘比較淺,小乘只有人空,他法沒有空;菩薩是人法都空,深入,所以般若有淺般若、有深般若。不能沒有般若,沒有般若你就盲修瞎練,苦修,你修得不對路,浪費時間、浪費精神,走冤枉路、走入歧途。所以這個智就很重要,智慧,我們不能不學。

  所以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講,他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也講,不能沒有般若,沒有般若就好像天黑了(天黑比喻作無明),沒有陽光,那個小偷強盜就出現了,小偷強盜趁這個時候出來偷、出來搶。般若的智慧光在照,比喻說日光在照,照得很清楚,那個小偷強盜不敢動;晚上天黑了,沒有這個日光注照,比喻你般若這個智光、這個觀照沒有,那無明就起來了,無明就比喻那個小偷強盜起來,偷你的功德法財,都被偷光了。所以我們學佛要搞清楚在學什麼,要學般若,金剛般若。

  我們修淨土也要般若,般若是教我們看破放下的,你真正對這個世界看破放下,你信願才生得起來,念佛臨終才能感應佛來接引。所以般若它是共同科目,不是說哪個法門需要、哪個法門不需要,都需要!所以依理智不依感情,我們一般講依智不依識,依理智不依感情。這個特別是儒家聖賢的教學,我們在處事待人接物要理性的,要理智來處理事情,不要感情用事。現在人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就壞事了,事情就搞壞了,不能感情用事。我們在處理人事當中要理性的,要理智的來處理才不會錯,你意氣用事、感情用事就錯了,那個就不依智,就依識了。「依智則淨,依識則染」,你就受到污染,你就不明白,你頭腦就糊塗,你就容易被騙。

  我那天在山上也講得很清楚,有一些同修聽了會生煩惱,我們不是中國人,我們是台灣人,不然你身分證拿來給我看一下。為什麼這麼多人都這麼認為?明明他身分證是中華民國,不是台灣國,怎麼這樣?你不是中國人,你要跟中國文化切割,你怎麼切割?不然我們都不要過年?農曆年到了不要過年,大家都不要放假,拜媽祖、拜關公,那個不都是大陸來的嗎?那個是南島來的嗎?怎麼這麼好騙,很奇怪!有些同修聽到我在說這個,他就起煩惱,不來了。你聽騙不聽勸,我是在勸你。我也是台灣本土的,但是我是有良心的、有理性的台灣本地人。很多人他沒有理性的,他糊塗了,自己製造矛盾。你說這個中國都不要,去中國化,那些神明都請走,大家想荒唐不荒唐?但現在很多人相信這個,被騙,聽騙不聽勸,勸他他生煩惱,騙他他很歡喜,這個就是人就顛倒了。教你不要認同自己的祖宗你也相信,教你不忠不孝你就接受,不是糊塗到極點了嗎?這個政治人物真的是造無間地獄的業,這個很恐怖的,為了自己一時的權力、勢力造這些業,實在講,得不償失。

  所以我們勸人,百世勸人以書,沒有這個經書的流傳,我們現在怎麼會有知道佛法?經書的流傳也靠佛弟子代代相傳,一代傳一代。書,我們流傳下來了,我們現在辦書展,書流通出去就希望人家看。希望人家看,希望他看得懂,不要看錯,不要曲解、不要錯解、不要誤解。所以這個書印出來,像經典印出來,「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佛法沒有人給你講解,你是得一百國的諾貝爾獎金你也看不懂。現在你不要以為得諾貝獎金的他很有智慧,他是沒智慧,他有他的專業知識,不是智慧,要搞清楚。學歷高不就代表他有智慧,這個智慧是講般若智慧。六祖他沒有讀書,他有智慧;很多人讀書做大官,知識很豐富,沒智慧。

  所以這個智慧不是學來的,是你本來具足的,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它就現前了。我們現在修就修這個,真正認識自己。所以佛臘月初八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悟什麼?就是自性般若智慧,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明白自心,見到本性,這個人就叫佛。所以這個佛,你只要大徹大悟,那就是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在家出家,都明心見性,都是佛。但是不同的身分,有的在家、有的出家,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小的,甚至畜生道。《妙法蓮華經》講龍女八歲成佛,龍是畜生道,她還不是人道。龍,那個女孩,而且是小女孩,八歲她就明心見性成佛了,龍女八歲成佛。所以成佛這是真平等。現在講什麼男女平等,男女平等還不行,女男平等,你平等給我看?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怎麼樣都不會平等;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叫做真平等,人人都是佛,那不平等了嘛!所以講到向上一著,我在這裡拜佛,拜十方佛,十方佛接受了禮拜,同時也觀想十方佛向我禮拜,這個是最高的佛法,這不平等了嘛!我拜十方佛,十方佛也拜我,就真平等了。《華嚴》就講到這個,向上一著。你在這個之下的,你還沒有達到,才給我們講這些。

  所以《妙法蓮華經》佛給我們講,佛唯以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就是為了這樁事情。所以《妙法蓮華經》「開權顯實」,講真實的,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佛講真話,佛前面講的是方便接引,真正要講是一乘法。什麼叫一乘法?就教你這一生就去作佛,你就是佛。這個時候因緣成熟了,才講真話,真實話,那個時候大家能接受。但是當時講《妙法蓮華經》,還是有五千比丘退席,聽不下去,不能接受這個。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人不接受大乘佛法,也不奇怪,佛當年就很多人不接受,他只接受小乘的,他的因緣還沒到,善根福德因緣還不成熟,他聽不下去,他就離開了。能接受的留下來聽,幫助他們成佛,還不能接受的以後再說,哪個時候你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再來幫助你也不急。先幫助根熟眾生,根還不熟先幫他種善根。所以講真話就是這個。

  淨土為歸,我們如果沒有歸到淨土,六道輪迴很難出得去。縱然你開悟了,你煩惱習氣沒有斷,六道還出不去。你開悟了,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個往生就是上品,那個就不一樣了,到極樂世界就不一樣。因此我們這個兩方面要重視,要知道般若是共同科目,不是說你修哪個法門需要般若、修哪些法門就不需要般若,不是這樣的,你什麼法門都需要。包括你人天小乘也需要,你要求個人天福報,沒有智慧你也修不到福報。我們看《了凡四訓》就知道了,善有真有假,有陰有陽,有半有滿,有偏有正,有難有易,有端有曲,有是有非,有大有小,講了八對。你到底修的是什麼樣的善?如果你不學習,真的也分不清楚,往往把惡看作善、善看作惡,顛倒,這個修了得不到結果,那就很冤枉。所以都要學習,你要求個人天福報都要學習,你才真正能求得到,不然就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了凡四訓》講的。

  總之,流傳經書,一個很重要的使命,還要讀得懂經書的人,有人去弘揚。書被印出來,擺在那邊讓他們去看,他們會看嗎?所以我們書印出來,後面你還是要去說,講經說法,法輪要常轉。你不轉,它就停在那裡,就沒作用。過去先師淨老印《四庫全書》一千五百冊,他老人家講,他先在英國漢學院培養二十個學生,能夠看得懂這部書的二十個。如果這個書印出來,大家沒有一個人看得懂,那就是一堆紙在那邊,不起作用。所以大家都要練習講經。昨天佛學問答,有一個居士問我,他學了我們佛學班九年級,能不能做法師?可以。法師是在家出家、男眾女眾都可以做,法師是通稱,出家法師、在家法師,男眾法師、女眾法師,有老的法師,也有小的法師,只要你講經說法不要講錯,你就是法師,大家都可以當法師。所以人人要當法師,我們這個書展就是要培訓大家當法師。這個不是悟道法師你的事情跟我們沒關係,人人有責,不能把責任統統推給我。

  好,這節課時間到,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我們下課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