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二五年國際書展華藏培訓課程開示—先看淡,再看破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24/12/28 新莊念佛堂 檔名:WD32-175-0003
諸位同修,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是我們台北華藏每一年參加台北國際書展籌備培訓的課程。非常感恩大家,每一次的書展,大家發心來做義工。這個時間,我們籌備會邀請悟道跟大家講講話、打打氣。我們做任何一個事情,總是有一個目標、一個目的,也要知道我們為誰而做,為何而做,我們為什麼要做這個事情。我們做這個事情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值不值得我們大家發心來做這個事情,這是我們首先要認識與了解的。
這個書展,古人講「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我們人一生數十寒暑,數十年的光陰就過去了,時間不是很長,但是這個書籍可以流傳千年萬世。所以我們人在世,我們勸人以口,一時勸人以口,一生一世勸人就是用言教,講經說法,這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就是一個階段,大概就幾十年。像過去先師淨老他講經弘法可以說是相當長的,到他老人家往生前三年,我們華藏也辦了一個慶祝他老人家講經弘法六十年的一個紀念活動。講經講了六十年,時間也相當長,一甲子。本師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講的時間還更長,講六十年。六十年也就是相當長了,但是也是幾十年,也就過去了。但是這個書籍,像先師淨老和尚他講的這些講經、講記,現在我們華藏講記組的同仁也都整理出書,這個書籍就不是傳幾十年,這個可以傳千年萬世了。
我們現在看到有一些古書,也有上千年的,但是比較少,透過現在的科技,保存時間可以更長,特別現在有這些電子檔。電子檔,畢竟它是電器的;紙本的書還是有它的需要,還是有它保存的價值,質感上還是有不相同的地方。你看那個紙本的書,跟看電腦的電子版,基本上還是有不同。當然現在看電腦是比較方便,一部電腦可以裝很多很多書籍在裡面。紙版的,這個就很多,特別出門在外,你帶很多書就不方便。帶個電腦、電子書,走到哪裡都可以看得到。所以現代人看電子書的機率就多了,看紙版的書就比較少了。
但是這個紙本的書還是有需要,第一個做存檔,做保存;第二個,有時間在家裡翻翻這個書籍,也是很好的,翻翻這個書籍,總是感受上還是會有不同。這些電子用品就需要有電,如果沒有電,也就沒有了。紙本的書也不需要電。所以傳統的書本還是需要,特別我們是要存檔的,這個還是需要。像過去先師淨老提倡印《乾隆大藏經》,印一萬套,在世界各地典藏,將來如果有什麼災難,這個地方沒有了,另外的地方它還有,可以讓後人不至於找不到這個經典。我們現在也做這樣的保存的一個工作。
古人有想到,一個戰爭、一個天災人禍,書本紙張的很容易就遺失了,特別是紙張的,火一燒也就沒有了。因此古人有刻石經,把經典刻在石頭上。所以在北京房山,有個房山石經(房子的房),房山石經。那個石經,它是一片一片的,大概有這麼高,一片一片,大概這麼寬,這麼高,放在山洞裡面,那是一個韓國法師去刻的,大概也是在唐朝那個時候,以前刻的。把《藏經》刻在石片,保存在山洞,也就是考慮到一個戰爭,一把火,紙本的經典容易被燒毀,這個石頭就不容易被燒毀了。後來先師淨老他想,一套石經也就這麼一套,那個石頭就很多了,如果來個大地震,恐怕也保不住。像我們今年那個花蓮大地震,山崩地裂,都埋到地下去了。因此他老人家就講,用量,量很多,散在世界各地,不可能全部都沒有,所以才印一萬套,到處送,到處保存。這個就是留給後來的人不至於看不到這些經典,這是也有保存的作用,還是有需要的。
現在喜歡讀書的人還是有,但不是很普遍,還是有,因此這些書展也是鼓勵大家來閱讀。這個是講到我們印經,印書籍來流通它的一個必要性。以前我在家的時候,我有一個習氣,喜歡去逛書店,有一些書放在架子就喜歡去看看。看看,有興趣就買。以前在重慶南路那裡,那邊很多書店,常常去那邊逛逛書店。還有賣古書的,像牯嶺街賣一些古書的舊書攤,這個我也很有興趣去看看這些。這些書籍跟我們人類,無論是中國外國,也是有很密切的關係。
談到這個書籍它裡面的內容,它的文字,它這個種類就很多,方方面面很多。特別講到這個思想、知見上的問題,在古代傳統的書籍,無論是世間或者出世間的經典,都是正知正見的比較多。但是現在這個時代,邪知邪見的書籍那就太多了。過去先師淨老,我們曾經聽他在講席當中講過,早年,他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去那邊講《楞嚴經》,在中華佛教圖書館,後來他也就常常到香港去了。到香港去逛書店,他說這個書店都有正能量,就是我們現在講那個磁場很好,現代人講叫正能量。但是他老人家往生前幾年,他說現在再去看書店,那個磁場都不對了,因為那些書籍,邪知邪見的就一大堆了,就像《楞嚴經》講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那些邪知邪見的典籍就太多了,包括一些雜誌等等的。所以現在去那些書店就感受不到那種正能量的一個磁場,就感受不到,感受到就是負能量的一些磁場。
這個我們一般人恐怕就比較沒有這種感覺。但是我自己個人也是比較有感覺,對這方面比較有感覺。有一年在山東海島金山寺,在那邊做百七的期間,齊老菩薩也一個房間給我,一個書房,我在台灣就寄很多我們老和尚提倡的、印的這些經典,善書典籍,都是正體字的,都是豎版的,就擺在那個書架。二O一O年我再去,我一進去那個房間,感覺磁場非常好,有那個書香的味道,感覺磁場非常好,這是我那一次去有很明顯的一個感覺。所以我現在這個年紀的人,看傳統的、豎版的、正體字的,還有正知正見的經典書籍,再看到一些邪知邪見的、不正規的書籍,看了就不習慣,感覺就不舒服。
所以中國傳統這種書籍,特別是正體字的、豎版的,它都有它的正能量,但是現代的書籍就沒有這種磁場。這是一般人他比較體會不到,因為現代人都看外國的書籍,橫版的比較多,大陸又是簡體字,連經典都印簡體字。簡體字,我實在看也看不習慣,看正體字的習慣了。這個磁場不一樣,因此我們印經,我們現在主要印傳統的。雖然現在看的人少,看的人少,我們印的量就少一點,主要要保存。我也是建議大家要多看傳統的,這個比較有正能量。因此我們這個書展也有這方面的意義,提倡我們傳統這種豎版的、正體字的這樣的典籍,而且最重要還是這個內容要正知正見。如果邪知邪見的書太多,這個社會上的人,思想、知見都受到嚴重的污染。
在《彌陀經》上講,「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濁就是污染,劫是時間,時間沒有什麼污染不污染,劫濁就是這個時期污染的事情、不好的事情很多,這個就稱為劫濁,我們一般俗話講「年頭不好」,這個年頭不好叫劫濁。主要為什麼不好?第一個叫做見濁,見,見叫做知見,這個知就是你的認知、你的見解邪了、偏了,不是偏左就是偏右,這些邪知邪見無量無邊,一個人有一個邪知邪見,所以《楞嚴經》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那麼多。
我們沒有能力去分辨什麼是正知正見、什麼是邪知邪見。如果明顯的邪知邪見,我們還容易分辨,最可怕的就是九十九句都是正知正見,裡面加一句邪知邪見,整個統統變質了,那個是最恐怖的。這種思想、心理的毒害,一般人他不知道。大家知道吃嗎啡有毒,但是這種精神的嗎啡、心理的嗎啡大家不怕,那個邪知邪見不怕,那個比吃毒品還嚴重。為什麼?因為邪知邪見它跟著你生生世世,你永遠愚痴,毒害你的法身慧命,那比殺人的身命嚴重太多太多了。殺人的身命,他不過一生一世的一個階段而已,但是法身慧命是生生世世,不曉得到哪一年、哪一劫,他才能回頭。恐怖!
見,這個是最麻煩的。《彌陀經》為什麼講劫濁,劫濁是指時節不好,什麼叫劫濁?這個時期有見濁、有煩惱濁、有眾生濁、命濁特別嚴重,就叫做劫濁。第一個是見,再來才是煩惱。那我們現在貪瞋痴煩惱,其實那個見才是第一個。八正道第一個叫做正見,你第一個見不對,後面統統不正,後面七個統統不正。因為見,是導航,定位導航,那你定位導航如果錯誤了,那導到哪裡去?這個一般人不知道,還給你導到火坑去了。現在講這個大家比較容易理解,那個見就是在引導你去修的。如果你是邪知邪見,你再怎麼苦修都沒有結果,不但沒有結果,可能得到的是反效果。這個見就是每一個人都有他的見,所以為什麼我們這個煩惱,第一個叫見思惑,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使,把它濃縮起來,見惑叫五利使、思惑叫五鈍使。見惑第一個身見、第二邊見、第三見取見、第四戒禁取見、第五邪見。邪見就包括所有錯誤的知見,這個叫五利使。五利使很猛利的,你要出三界,第一個要先斷見惑,這個見惑不好斷,佛在經上講,斷見惑如斷四十里流,好像瀑布四十里沖下來,你要把它截止,那個不容易。
五鈍使是貪瞋痴慢疑,這個叫五鈍使,這個煩惱。五鈍使從五利使發展出來的。鈍就是比較遲鈍,利就是比較猛利。五鈍使從五利使發展出來的,所以你斷惑,見思惑,第一個要先斷見惑,再斷思惑。我們現在什麼叫見惑、什麼叫思惑都搞不清楚,你怎麼斷?如果你帶著這個五利使、五鈍使,你帶著這種見思惑在修行,你怎麼苦修也沒有結果。你怎麼修?晚上都不要睡覺,都不要吃,佛跟印度外道學一天吃一麻一麥,那個統統錯了,修到最後沒結果,白白浪費時間精神。修錯了,嚴重的還會墮落、偏差,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為什麼見要擺在第一個,正知正見,什麼是正知正見?那個邪知邪見的他也說他是正知正見,他說正知正見的是邪知邪見,他的邪知邪見是正知正見,你搞得清楚嗎?現代人不要說到什麼很深入的,就講了一個很淺的,他都搞不懂,他都沒有智慧去分辨,他都沒有能力去辨別,遇到惡知識,他傳授你就是邪知邪見,那你跟他學,你就被他誤導了。所以在末法時期能夠遇到正知正見的善知識來給我們指導,我們聽了能夠理解、能夠認識、能夠接受,這個也真的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所以不容易。
所以《華嚴經》佛給我們講,末法眾生「入見稠林」,稠林就是密密麻麻的森林,你一走進去就迷路了,邪知邪見那麼多,你分辨不清楚,你很容易就誤入歧途,就跟著他跑了,現在我們看得非常的多。我一生自從十九歲聽先師淨老講經,一直到現在,我也不敢去亂聽、亂看,守住這一個。如果去亂聽、亂看,那恐怕也是會被這些邪知邪見所誤導、所夾雜。除非他老人家介紹的善知識,那個我們才敢看,才敢接觸。
所以我們現在跟大家說這些,主要是說我們出版的書,一個前提就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的書,正見當中也有等級上的不同,統統是正見,統統是佛講的,這有等級的差別。比如說小乘佛法,那也是佛講的,大乘法也是佛講的,都是正見。正見,有圓滿、有不圓滿的,但是都是正確的,正能量的。你遇到有牴觸的時候,要依四依法,第一個,「依法不依人」,第二,「依義不依語」,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第四,「依智不依識」。要依四依法,來做取捨。漸次見的修行法跟圓頓見的修行法也都是佛講的,有牴觸的時候,那你要依圓頓見。這個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你不能以那個低的去否定那個高的,你不能用小學的課程去否定大學課程。
所以現在有人提倡原始佛教,原始佛教是小乘佛法,人天小乘,五乘佛法,他就不承認大乘經典是佛講的,他就否定。這個自從古代印度就有了,不是現在才有。關鍵是什麼?見的問題,你的認知、你的見解問題。所以老師傳授我們什麼?民國初年支那內學院,歐陽竟無先生講的,「師以知見為體」。老師就是傳授你的知見,傳授你正知正見。佛門又講,破戒佛能救,破見佛救不了。破戒、犯錯了,可以懺悔,佛允許你懺悔改過。但是你的見解錯誤了,你把那個錯的當作是對的,而且堅固的執著,那個十方諸佛統統來也沒辦法。所以破見比破戒嚴重,這個也是一般人不容易體會的。
因此我們在書展裡面,我們擺的這個書是正能量,是放佛光的,我們那個擺在那裡放佛光。那其他的放什麼光我們不說了,說了又得罪人,它是放什麼光這個我們就不知道,都有光,但是什麼光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可以肯定我們做的就是放佛光,放佛光,在這個大染缸,我們也注入一股清流。從那邊經過,去看一眼的人,也幫他種個善根,跟它瞄一眼,也跟他種個善根,「一歷眼根,永為道種」。所以我們花了這些人力、財力、物力,為了是什麼?給眾生種種善根,有緣的人他就進來,佛度有緣人。善根福德因緣還不足,他能夠來看一下也好。經過那邊,聞到我們的書香,那麼也有佛的味道,對他也有幫助。這是事實,這是真的,你聞到這個正知正見的經典,都能夠消業障的。
古時候有一個公案,有一家寺廟在南方,比較潮濕。南方的寺院,以前沒有除濕機,所以那些《大藏經》,到夏天出大太陽就要搬出來,在寺廟門口的廣場,攤開來曬太陽除濕。寺廟都是建在鄉下,有一個農夫牽著一頭牛,經過經典曬太陽的地方,那頭牛就用鼻子去聞一聞,結果那一條牛死了之後就生天了。你看牠那個牛聞了都有功德,那我們人聞了當然也有,功德應該比牛多一些!
所以大家來參加,去那邊做做義工,你就聞那個佛香,幫你消業障,這是真的。所以這個六根接觸六塵,佛都在說法。這是我們辦這個書展,很重要的一個意義跟它的價值,什麼叫價值?價值不是我們去賺多少錢,賺那個錢是世間的一個錢財,我們也不賺錢,都是結緣的。我們那邊沒有賣,其他的攤位人家是賣的,我們是贈送的。我們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接觸到佛的正法,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功德利益,我們目的也就是在這裡。幫助別人聞到正法,當然我們自己的功德就不斷的增長。這不是賺世間的錢財,是賺功德法財,功德法財是可以帶得走的,世間錢財我們是帶不走的。
因此我們這個書展,大家發心來做義工,也要了解我們書展的一些書籍的內容,進一步,我們自己先來學習,有人向我們請問,我們也才知道怎麼來為他解答,給他說明接觸佛陀正法的殊勝功德利益,這樣輾轉的去勸化別人,這個功德就無量。因此這個書籍我們贈送給別人,送的對象,他帶回去,有的會看,有的他不一定會看,他可能擺在家裡,或許他不看,他家人會看,這個也不一定。因此我們送,也就是說,廣結法緣,反正有緣的人他就會去看到。或者他現在不看,過了一段時間他會去看看,這個也不一定。總之我們一個書的封面、一個標題,總是他看一眼,「一歷眼根,永為道種」,總是有給他種了這個善根種子。
我們「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像我們老和尚往生了,他遺留下來,整理出來這些講記,我們再流傳,這個就千年萬世了。有的人他不是出生在這個時代,他聽不到,但是在後世,他看到這個書,就像我們看到祖師大德的註解,一樣的道理,我們也不是生在那個時代,但是因為看到他的著作流傳下來,我們看到就如同當面跟他交流一樣。這個就是書的功能,還是有它很重要的一個地方。文字它是一個工具,文以載道,這是承載這些道理,我們能夠閱讀,就跟古人見面一樣。像我們現在讀到《印光大師文鈔》,我們也沒跟印光大師見過面,我出生,他老人家就往生了,也沒見過。
我跟我弟弟,我們第一次去台北蓮友念佛團,那一年我十九歲,我弟弟十六歲,我們第一次去聽經,就有一個老居士(大陸來的),就送我們《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那個時候印得算是很精美的,第一部書我們接觸到那個。《印光大師菁華錄》,我們沒有見過印光大師,看到他的《菁華錄》,就如同印光大師給我們當面開示一樣,非常的親切,這個也就是書的功能。印光大師的典籍也是他的弟子幫他整理的,大部分是回答人家問的問題。他回答的書信,也相當豐富,現在《印光大師全集》,精裝本七大冊,還有分《印光大師文鈔》上下冊,還有續編上下冊,三編上下冊。還有《永思集》。
印光大師,因為他是陝西人,他的鄉音很重,他講經說法,一般人聽不懂,因此印祖他都是文字弘法。所以我們現在文字弘法也是佔很重要的一個比例。他文字弘法,人家問問題,就用文字寫,他回答,那些書信留下來,他的弟子把它整理出來,就是《文鈔》七大冊。裡面很多問題,也都是我們現代這個時代人共同的問題。這個資料都非常寶貴,這個如果沒有靠書籍來傳承,印光大師往生也就沒有了。
所以「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所以這個書還是有它的重要性。所以我們還是鼓勵社會大眾能夠養成閱讀的習慣,雖然現在都是電子化的,但是書本的,我們還是偶爾翻一翻,還是有它的可看性,感覺上還是有不同的。
因此我們每位同修,新的書大家可以優先來看,看看有什麼內容。去年(算今年),講記類的,先師淨老和尚的講記,也有我個人的講話,比較淺顯的,一般人看比較容易理解的,這個也是比較適合普遍流通的。另外佛學問答的書,這類的書對一般大眾來講也是會比較契機。往往一般人,你在講經典一番大道理,他不一定聽得懂,他的慧根如果沒有很深,一般他聽不太懂,但是講一般生活上的一些事情,他就容易理解。所以我們看到問問題,很多都是重複問的,可見得那個問題是一般的問題,什麼時候都會有同樣的問題,所以那個也是很適合接引初機,就是初學的人,他總是心裡有些什麼疑問,他提出來,為他解答,幫助他解疑,這個也是很重要。
我們現在出版的這些書籍,佛經的部分,當然以淨土是主修的,《無量壽經》主修,《彌陀經》、《觀經》,淨土五經一論,包括祖師大德的語錄。還有先師淨老的講記,這個講記是相當的豐富。還有包括多元宗教,傳統文化,《群書治要》,這一類的。現在又加上德育故事這一類的。我們分類就是在世間法的部分,就是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個就是普世的教育。普世,就是無論你有沒有學佛,無論你信仰什麼宗教,那這個普世的教育大家都需要,這是共同科目,普世的教育。就像《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第一福無論你是學佛的、不是學佛的,有信仰宗教的,還是沒有信仰宗教的,大家都需要,這個就是共同科目,這個就是普世的教育。
佛法它是出世法,這個是要出離世間,出離六道生死輪迴的理論方法,這個出世法。有少數人要解決生死問題,就要佛法,所以佛法叫出世間法,出離六道生死輪迴的理論方法,出世間法。如果在六道裡面的,沒有出離六道,統統叫做世間法。世間法有善法、有惡法,修世間善法生三善道,修世間的惡法就墮三惡道,就在六道,這個都叫世間法。出世法就超越六道,六道十法界超越了。所以我們這個經典書籍,也有這個分類。
出世間的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也很多,我們是以弘揚淨宗為主要的,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以這個為主要的。在末法,要脫離六道生死輪迴,只有這個法門才辦得到。其他要斷見思惑,一個見惑都斷不了了,思惑就不用談了。那不容易,講是很容易,你要斷,那不容易。你見思惑一絲毫沒斷乾淨,六道就出不去。
我們現在修淨土法門,叫做易行道,通途法門叫難行道。淨土法門是易行道,但是難信,很難相信,這個信願比較難。這個信,不容易,所以《彌陀經》佛跟我們講,難信之法。四種念佛,持名念佛是最容易的,這個叫易行,容易,小孩、老人都會念,但是難信,信難。所以《彌陀經》,佛講了兩次難信,《無量壽經》佛也講這是難信。
我們現在大家似乎都信了,也都來念佛了。剛才我們還沒有開講,大家都在念!我們這個信,是不是有達到經典講的標準?因為這個信也有淺深不同,這個也不一樣。我們對「信」這個字,其實我們對它的意義,我們都未必搞清楚什麼叫做信。說到信,信有迷信、有正信、有深信、有真信,這個信也有很多層級的。我們如果都不相信,不會來念佛,有的人他根本就不相信的,他不會來念佛。你要勸他,他跑給你追,這個我都碰到過。
在二OO八年,我們開始在廬江實際禪寺做百七繫念,前面四個多月都在廬江做。當時我們住在金剛寺,在廬江縣城的金剛寺。金剛寺到實際禪寺開車大概還要半個多小時。因為實際禪寺在鄉下,在山下,金剛寺是在市區裡面(在縣城裡面),我們住是住在金剛寺,法會在實際禪寺做。我們都是在金剛寺吃過午飯,休息一下,然後坐車去實際禪寺做三時繫念。我們坐車,以前都是帶一些小佛卡,看到路邊有人,我們就想跟他們結結緣,佛卡、小佛卡,還有佛菩薩的名號。剛好我們看到一個拉車的,現在看不到了,以前我們小時候台灣還有,那個拉車的車夫,在路邊走。我們車子停下來,要拿佛卡給他,他就跑給我們追,他就趕快跑,「我不信」,一面跑一面講「我不信、我不信、我不信」。他說我不信,跑好遠,跑得好快。那他真的是不信。所以不相信他不會來念佛,你要送佛卡給他,他都不要。
因此我們來念佛了,我們不可能說完全不信。完全不信,就像那個不會來了,你拿錢給他,他也不會來。但是我們信了,信還不夠,我們只能這麼說,這個信當中有夾雜懷疑,所謂半信半疑,我們現在是這樣的狀態。如果不是這樣,佛怎麼會說難信之法?這個難信,一般人他不相信,我們不覺得奇怪,這一般人不相信,不信佛的人我們不覺得奇怪,他不相信我們覺得很正常。現在講難信是針對學佛的人,學佛的人很多人他不相信淨土,這難信!學了佛,我們又相信淨土了,那是不是真的相信?也還不是,夾雜懷疑。所以真正做到深信不疑,這個也不容易。
信,就是要真信,要真的他相信,他說他不懷疑了。我們舉一個例子,小孩子他也不懂什麼道理,他手去摸到火,被燙到了,他就相信了,相信什麼?那個火不能去摸的,相信這個,你不用跟他講什麼道理,因為摸了就被燙了,他信了。我們每個人大概都相信,都相信這個會燙到手,不能去摸,我們就舉出一個例子,那個信叫做真信,不懷疑,那個火會燙,他是真相信那個火會燙,燙到手,不可以去摸。
所以這個信,難!你沒有真正的信,那個願也是若有若無,因為願是從信來的,你真信才會發願。蕅益大師講了六信,我們一般人比較不容易理解,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一般人不容易理解,那個比較深。印光大師講的比較淺顯,信什麼?信娑婆世界的確是苦,你相信不相信?信極樂世界的確是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你信不信?我們大家都說信,那是不是真的?真信,真信就真的放下了,他真信;沒有放下,那還不是真的。是知道很苦,也相信很苦,就放不下,不是真信。真信就是真放下,真放下你才會真發願,才真正願意到極樂世界。大家可以測驗一下,我們的信願打幾分?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往生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這個信願行三資糧,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缺一不可。這個跟大家講真話,就是說如果你沒有具足真信切願,你佛念得再好,你也不能往生西方,但是會得人天福報。所以行策大師在語錄上開示,你念佛也很用功,也吃齋,也放生,也做好事,果無真信,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來生投生善處,往生到人天善道,你這一生有修福,來生會生到富貴人家;生到富貴人家,有錢、有地位。
我們在現前社會,你都可以看,他沒有錢的時候,講得怎麼樣、怎麼樣,沒有權力的時候,怎麼樣、怎麼樣,等到他有權力、有錢的時候,你再看他怎麼樣!現在講都不準。你去看,就在我們眼前的事情,不要講得太遠。那些社會新聞在報,我是從頭看到尾,所以還不用等到來生來世,這一生就迷惑顛倒了,還要等到來生來世。所以佛叫「三世怨」,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享福就迷惑顛倒,迷惑顛倒就造惡業,福報享盡了、惡業造多了,在第三生就墮到三惡道,到地獄去,叫做三世怨。所以佛在《華嚴經》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是名魔業」。菩提心,我們就不講其他的,就是講蕅益大師講,真信發願,念佛求生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如果你做這些好事,你不迴向求生西方,來生得人天福報,後面就是這樣,三世怨。
所以現在很多人他搞不懂這個,搞不懂。這是跟大家講真話,今天是書展,大家發心來做義工不容易,所以我跟大家講真話,講真話對大家會比較有實際上的幫助。我們這一生如果真要了生死,這是嚴肅的問題,這個我們要嚴肅來面對這個問題。不是說我們現在做做好事就了生死,念念佛是了生死,就去西方了,不是這樣!這個一般是接引初機,方便說。我今天在這裡講是叫做真實說,方便說什麼?有人說,我的父母有沒有往生西方?我說肯定往生的,一定去的。但是也沒有騙他,也是真的,你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你跟西方極樂世界就結上緣,總有一天你會往生,但是不一定是這一生。你這一生要往生西方,必須真信切願念佛,信願行具足,那就去了。《彌陀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做三時繫念,念得那麼多了,「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那什麼意思,什麼意思知道嗎?知否?各位菩薩,你知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是正常的。這個就是已經發願,就是若已生,已經發願就已經往生了;今發願就這一生發願,你這一生就去;當發願就將來,看你哪一生哪一世發願,你那個時候就去了,那個就是當生。那也沒有錯,你將來,你不是今生,那當生,當生是哪一生這個就看你自己了。
所以我們跟他講,一定往生西方,也沒有騙他,也是經典上都是這麼講的。那你不是已生,今生也不想去,那你來生來世,總有一天你會想去的,因緣成熟了,那你就會發願去西方了。也沒有錯,你只要聽到這句佛號,跟西方就結下這個緣,這個緣什麼時候成熟,各人因緣不一樣。總是有結上這個緣,總是因緣成熟就往生極樂了,他就真的想去。我們想這一生就解決這個問題,那這一生就要發願,發願就是願生西方,願放下娑婆世界,願生西方,願捨娑婆。
我們為什麼放不下?念佛有的人念得很精進、很用功,但是我們這個貪染,染就是污染,貪染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這些煩惱,這個愛染並沒有減輕,而且你念佛愈用功,他的愛染同步的增長,甚至這個愛染的心,超過我們念佛求生的心。就像我們身體有正常細胞跟癌細胞,你吃很多營養品,拼命吃、拼命吃,那個癌細胞成長的速度比正常細胞還快,結果還是死翹翹。我們從這個比喻可以理解一下,那個愛染就是癌細胞,貪愛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都放不下。但是你很用功,念佛很用功,這個功夫也提升,但是愛染的習氣也同步提升,而且超過,勝過你這個,那是去不了,那個願就是生不起來,被這個拖住了,會留戀這個世界,被這個拉住了,我們就去不了,這個問題是相當的嚴肅。
所以要往生西方,真信切願念佛,其他統統可以放下,一句佛號就可以。但是如果你還放不下,還沒有徹底放下,那個《地藏菩薩本願經》就很重要。你還在六道裡面,《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就是專門救地獄眾生。《地藏經》講,如果你的惡業造很多,臨命終到地獄門口去了,如果這個時候你能夠念一句佛號,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請地藏菩薩不要讓他墮地獄,幫助他生人天善道。但是看到地獄的時候,如果忘記念佛,就進去了,進去就是要那個罪要受滿的時候,那個佛號功德也會起現行。地獄罪受滿了,佛號功德起現行,就是清涼風菩薩,地藏菩薩還是幫忙。但是如果你還沒有墮進去,只要你能夠在門口念一句佛,這個地藏菩薩就有辦法讓你不要墮地獄,幫助你生到人天善道。
因此念佛,不管怎麼樣,你的信願怎麼樣,總是這個念佛的功德利益是功不唐捐,你也不會白念。只是說你現在念的功德,被我們的煩惱習氣,被我們的愛染給它凍結起來。好像你現在犯了案,你的資產被法院凍結了,你的錢沒有失去,但是現在你不能用,等到你這個案結了,錢就還給你了,你就可以用了。我們念佛功德就像這樣,現在我們一面念,一面存款,存到銀行,但是現在被我們的煩惱把它凍結起來,念到哪一天你煩惱伏住了,它的功德就出現了;念到伏煩惱,這個念佛法門他就算成就了,這是我們大家要努力的地方。
我們這一生能夠遇到淨土法門,就是成佛的機會我們遇到了。我們是希望每一個人這一生都能夠信願念佛往生西方,希望這一生解決這個問題,到西方去,不要再等來生來世,這是我們衷心期望的,希望大家同願往西方。這是我們這一生遇到佛法,遇到淨土法門,最殊勝、最究竟、最圓滿的功德利益,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功德。
因此我們現在這個書展,展出來的這些書籍,有一些是普世教育的,接引一般大眾的。接引少數的根熟眾生,我們就要幫助他這一生去作佛。沒有善根,幫助種善根;已經有善根,幫助他成長;已經成長,幫助他成熟。我們出書流通,這個目的就在此地,就在這個地方。也希望我們大家同共發心,共同努力。我們遇到這個因緣,的確也非常不容易,在我們這個無限的生命當中,「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六道輪迴要輪迴到人道不容易;輪迴到人道,又能遇到佛法,那就更難;聞到佛法,又能聞到淨土法門,聞到夏老居士的會集本,那就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那這個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我們都遇到了,我們這個緣是非常殊勝,希望我們珍惜這個因緣,這一生大家發心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世間的確是很苦,但是我們現在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現在大多數處在我們這個貪欲跟我們的覺悟,兩邊在拉鋸戰。就是儒家講的格物、致知,格除物欲,你自性的良知自然就顯現了,我們的自性般若智慧就現前了。所以我們現在要解決生死問題,就是要把貪欲先從看淡,再看破。先看淡,先淡化,我們做不到一下子就看破,要淡化,慢慢減輕,到最後真看破放下了,那我們這一生就往生淨土去作佛了。
好,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