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集—草堂集(聖賢立命之學)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24/7/16 救國團復興青年活動中心 檔名:WD20-065-0002
《淨土集.草堂集》第一集。諸位老師,諸位同學,及網路前的同學,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我們這堂課繼續來分享學習「草堂集」,第一集節要第六條。
【六。善留其有餘。惜福者當如是。】
這一條,跟前面這一條,「業緣一日不可減,亦一日不可增,惟遲早則隨所願耳」,是同一個公案,就是一個故事裡面節錄這兩段,這兩條。這個公案大概說一下,有一個叫周虎的,老虎的虎,周公的周,他們遇到狐狸。《閱微草堂筆記》講的狐仙、狐狸,這個是最多的。因為在中國北方很多狐仙,在南方也有。以前我小時候也見過碟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就是醬油碟,大概這麼大的醬油碟,我大概讀小學的時候,看到我們隔壁,他有畫一張圖,好像八卦這樣,密密麻麻的,然後你要問什麼事情,要問的人他的手指頭,食指按在那個,碟子把它倒過來,在那個當中。那個碟子自動會轉、會跑,聽說那個是狐仙,狐仙來附在那個地方,讓你這個手會動。就擺在門口外面的走廊,在給人家問事情。那個時候我讀小學,也滿好奇,我就過去看。我就覺得很奇怪,他那個碟子這樣放著,怎麼會動?小時候也滿好奇的,就是趴在那個桌下,看看有什麼東西在桌底下?看什麼也沒有。另外他又倒了一杯茶,還點一根香煙,擺在桌上,那個香煙頭在桌緣伸出去。然後看到那個香煙,就像我們吸煙一樣,一閃一閃的。看到那個煙,也沒有人,就放在那邊,那個煙就一閃一閃的,就像我們一般吸煙一樣。那個水(那個茶),慢慢慢慢減少。後來我聽說那個就是狐仙,我們在台灣叫碟仙,現在我就不知道還有沒有,小時候曾經看過。這一類的,我也是自己也見到過一次。
這個周虎先生他是遇到個狐狸,狐狸會修行,他遇到這個狐狸修行四百多年。狐狸能夠修到變人形,一般要四、五百年。狐狸都會變一個美女,然後跟他交往。這個交往當中,在這個故事裡面講到,就是過去世他們有這個因緣,有這個業緣,業因果報,所以這一生這樣的因緣碰到了,他們聚在一起聚了很多年。後來有一天就要向他告別,她就跟他講了這個話,就是「業緣一日不可減,亦一日不可增」。就是說這個業因果報,因緣聚會,你要少一天也不行,你要多一天也不可以。「惟遲早則隨所願耳」,但是這個「遲早」也是隨自己的心願,你要提早一點、還是晚一點,還是可以去調整的。
這個狐狸跟周虎講,我們的緣盡了,她幫他再找一個對象,聘金也給他準備好了。她說她再留三天,就是前緣保留三天,過幾年後再來跟他聚會三天。『善留其有餘』,留這個三天,幾年後再來相會。那個狐狸就離開了。數年後又來跟他見面,又跟他親密了三天。三天時間到了,她說這次就結束了,以後不會再見面了。這是「善留其有餘」。當時有人聽到這個公案,就有一個評語,說這個狐狸善留其有餘,她還留個三天,幾年後再來相會,沒有統統把它用盡。『惜福者當如是』,這句是重點,我們有福報不要把它用光,要惜福。
先師節錄這一條,「善留其有餘,惜福者當如是」,重點是勸我們要惜福。我們這一生所享用的,是過去世我們修的,如果你很快的把它用完,好像錢一樣,你很快把它花光,那你就沒有了。那你慢慢花,花的時間就比較長,不要那麼快把它花光,這個就是惜福的道理,這是惜福。我們在生活當中,方方面面都要惜福,比如說用水也要惜福,也不能太浪費。因為我們一生,水要用多少也是有限的,我們不要把它用盡、用到不夠,應該保留有餘,留到來生來世還有,不要把它用盡。我們有水喝、有飯吃,就要想到沒有的時候,我們就會惜福了。如果沒有這個觀念,很容易就很浪費,不知道惜福,拼命用、拼命用,我們命中原來福報用光了。所謂「祿盡人亡」,祿盡就是你的福報沒有了、福祿沒有了,壽命還有,但是福祿沒有,人就提早往生,提早結束生命了。比如說,有八十歲的福祿,六十歲就把它用完,那六十歲就走了,就往生了。如果慢慢用,他還可以延壽,延壽延到一百歲。所以節錄這一句,重點是在惜福,勸我們要惜福,方方面面我們都不能夠去浪費,要保留有餘,不要用盡,甚至用超過。
我們接著看第七條:
【七。知其不可而為之。諸葛武侯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覩。此聖賢立命之學。】
這一條,這個公案也滿長的,大家有興趣可以找這個故事來看。我們把這一條它主要的重點來跟大家分享。『諸葛武侯』,我們一般年紀比較大的人都知道,現在年輕人知不知道,我就不知道了。現在我們年輕的同學,大家有看過《三國演義》嗎?我們年輕同學有沒有看過?有看過,諸葛孔明大家應該都知道,都很熟悉。我從小就喜歡看這些漫畫書,以前有《三國演義》的漫畫書,有字的,還有圖畫,《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水滸傳》這些,小時候看了不少。諸葛武侯,我們看過《三國演義》就知道,他出來幫助劉備得到三分之一的天下。那個時候漢朝分裂成三個國家,孫權、曹操、劉備,三分天下,各據一方。孔明還沒有出山,他就知道劉備不可能恢復漢室,因為漢室的氣數已盡了。但是劉備很誠心誠意的三請孔明,孔明被他感動,所以出山,所以才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他也知道漢室氣數已盡,但是為什麼還出來?受到劉備這麼誠心誠意的禮請。他出來就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知道這個不可能,但是為了漢室,他還是出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所以諸葛武侯出來之後,他說了一句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鞠躬盡瘁,就是他盡心盡力幫助劉備,一直到死了為止。答應他出來了,就要鞠躬盡瘁,盡心盡力的幫助他來恢復漢室。但是能不能成功?在佛法講要看因緣,有這個因緣,能成;這個因緣不具足,不能成。但是無論因緣具足不具足,人總是要知道這個事情合不合理、應不應該做?如果合理的、應該做的,雖然明知不可為,我們還是要做,盡心盡力做,做多少算多少。所以『成敗利鈍』,成功或者失敗,順利或者不順利,這個也是隨緣,『非所逆覩』,佛法講,這要看因緣。這個也是『聖賢立命之學』。就是問這個事情它該不該做?該做的,我們就盡心盡力去做。到底能不能成功?就隨緣,看因緣。有去做,總是比沒有去做好。像我們辦研習營,我們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我們知道辦了這個,沒有什麼人要來,有興趣的人很少,因為現在接受的資訊太多了,對這方面大家又很生疏,又不認識,他當然對這方面就不會有興趣了,特別是年輕的同學。所以這次有比去年多了好幾位年輕同學,我看到也滿安慰的,比去年有進步了。
我們淨老和尚辦一條龍學校,前天我在台南會展中心,參加先師淨老和尚生西二週年的追思紀念會。鴻仁學校辦了很多年,現在已經辦到初中,從小學一年級,現在到初中了。看到他們大概現在有三十幾位學生,三十幾位,那也不少了。澳洲圖文巴悟莊法師他也辦一個明德學校,他現在好像也是辦到六年級,他有二十幾個。我說我在台北辦一個華藏實驗小學,只有五個;我是最後一名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我也知道非常非常艱難,因為先師淨老和尚他老人家的德高望重,在台南辦,也是現在三十幾位。我無德無能,在台北辦,有五個已經不錯了。現在二年級好像三個,加起來一年級、二年級一共八個。這個也就是看到這一句,我是很有感受,我知道家長現在對這些也不認識,他也不可能把他的子女送來我們這個學校。所以我到大理國小,從一開始我就一直講,大理國小學生那麼多,現成的,我們借他的學校,如果大理國小的家長,他知道我們這一塊,反正他是送到大理國小,只是我們這一塊有加上讀經這個功課比較多,教做人做事的道理,這個就很現成。但是一般家長他不了解、他不認識,他也沒有信心,說實在話,沒有信心把子女交到我們這邊來。不過我們這個是實驗學校,在政府那裡登記的實驗學校。實驗學校按照政府給我們的規定,就是如果我們萬一沒辦法繼續辦,怎麼去銜接一般的學校,這個事先都有安排好了。如果有這個信心的家長,也不妨來參與學校的學習。因為現在所有的學校,只教技術、知識,不教做人做事這些道理,所以學了這些知識,將來他不知道人與人之間要怎麼去對待、相處。
人與人第一個就是從家庭開始。家庭,對父母、兄弟,如果自己長大了結婚,夫妻,有兒女,那你怎麼相處?夫妻怎麼相處?對父母、兄弟、兒女,你要怎麼相處?就沒有這個教育。所以現在家庭沒有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每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身分地位,不知道應該盡什麼義務跟責任,都完全不知道,這個家庭就很難有幸福可言。因此現在離婚率是愈來愈高。所以過去先師淨老和尚也常講,他說這個地方如果離婚率很高,這個地方的社會就不安定。這個也是必然的,因為社會是很多家庭組合起來,如果很多家庭都破裂、不圓滿,他的兒女、家人肯定精神會受到很重的打擊。所以在社會上有很多我們想不到的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都會發生,我們現在都看得到,這個都是沒有家庭教育所產生的一個後果。因此我們現在辦這個,也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先師淨老和尚就是這個概念,所以他老人家節錄這一條,我看了是很有感受。
還有我們同修兒女,我也盡量勸。滿居士他們兩個兒子,他也接受我們老和尚的教學理念,所以他兩個兒子沒有到一般學校去上課,他是申請自學。自學跟我們實驗學校還不一樣,自學就是在家裡,父母自己教,他們夫妻兩個人教。教就是要掛在你戶籍所在地的一個小學,要掛個學籍。掛個學籍,學校考試,你都要去考。如果考通過了,那他就發學歷給你,就考試。後來他們經過這樣的一個實驗,他們自己教,沒有比送去學校教差,考試都通過。而且自學可以到高中,從小學、中學、高中,父母自己教,還是你自己請老師來自己家裡教。就像古時候私塾學校一樣,自己的家族有一些子弟,然後用祠堂,以前都用祠堂,請一個教書先生來教,就像古時候私塾學校一樣。這個教出來,高中也畢業了,去考大學,大兒子他也考到中央國立大學(在中壢),小兒子是台北藝術大學。還有李威養的兩個兒子,他們去佛光山,也考上現在碩士班,中央國立大學。我是勸他們選中文系,威養兩個兒子,還有滿居士他一個大兒子,他也是念中文系,那小兒子練古琴的。小時候都有開始練書法、古琴。我就給他們講,我說中文系現在是很冷門的,現在最熱門的大概就是物理、化學、科技這一類,將來畢業可以去台積電上班,現在好像是最熱門的,念科技、電腦這一類的現在是很吃香。另外就是會計,還有貿易,念科技、物理、貿易,這些都比較熱門。還有醫生,聽說醫生錢賺得很多,醫生也不錯,這個就比較很多人願意去學習。中文系,念這個古文,將來是什麼出路?能賺到錢嗎?現代人他的價值觀是能賺多少錢,這個都是受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所以他的價值觀就是賺錢,不知道人生的意義跟真正的價值,不知道。你沒有讀這些聖賢書,你根本就不會了解的。
讀這些聖賢書要做什麼?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儒家講辦政治,辦政治的這套學問,現在講政治。現在我們看全世界政治辦得很亂,愈來愈亂,沒有學這一套,像英國湯恩比教授講的,這個世界社會要恢復秩序是非常困難。因此我們大家有緣來這裡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我們也要有個使命感,要肩負這個責任,自己學習,再把它發揚光大,推廣到全球,這個就是「聖賢立命之學」。這就是關鍵我們要不要做?我們先不要考慮到到底做這個多少人會來、到底能不能成功,先不要考慮這個,我們先發心來做,盡心盡力去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個就是真正我們人生的價值跟意義,我們是為了救世界、救眾生。
靠科技它是不可能救世界、救眾生。科技的發展,如果人心壞了,大家想一想,科技可以拿來善用,也可以拿來惡用。就像一把刀,你用在善的方面,它能夠發揮善的作用;如果你把它用在惡的,去亂殺人,用在不好的作用上。所以科技它並沒有善惡,關鍵人有好人、有壞人,人心有善、有惡。所以政治也是一樣,政黨,黨只是一個名稱,黨也沒有什麼好,也沒有什麼不好,關鍵是這個黨的人,他是好人在做、還是壞人在做?如果好人在做,不好的制度,他也給它變好;壞人在做,好的制度也會給他搞壞,關鍵都在人心。人心,沒有經典、聖賢的教育,他怎麼可能會教得好?你去教這個聖賢教育,都還不一定能教得好,雖然不能教得好,他總是有個概念,也知道他一個分寸,知道哪裡錯了,雖然自己沒做到,他也知道哪個是對、哪個是錯。如果這個聖賢教育、經典教育統統沒有,他沒有標準了,他做錯了他也不知道,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那這個就更嚴重了。所以你有這個教育,他雖然現在做不到,但將來總有一天他能做到。如果你沒有這個教育,他連一個概念都沒有,他永遠不可能會去做到,愈來愈壞,愈來愈墮落了。所以我們現在辦這個班,我們也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是盡心盡力去做,就不去考慮「成敗利鈍」,不考慮這些了。所以這次我們大家能夠發心來參與,也是給我們很大的鼓勵。
我們再看第八:
【八。果一生無利己損人心。鬼神皆加禮敬。】
這個公案,寫的是北村有一個鄭蘇仙,姓鄭,名字叫蘇仙,蘇州的蘇,仙人的仙。「一日夢至冥府,見閻羅王方錄囚」。他有一天睡覺作夢到陰間去了,看到閻羅王在收錄囚犯,就是有罪的囚犯。「有鄰村一媼」,「媼」就是老婦人、老婦女,走到殿前。「王改容拱手」,閻羅王在收錄這些囚犯,當然面容就很嚴肅,像法官一樣,面容就很嚴肅,但是看到這個老婦人,閻羅王容貌就改變了,就很溫和,沒有那麼嚴肅了,而且對她「拱手」,對她很有禮貌。「賜以杯茗」,並且賜她一杯茶。「命冥吏速送生善處」,就命令冥吏,就是陰間的官吏,趕快把這個老婦人送她往生到善處,善處就是人天善道。鄭蘇仙看到這個情形,「鄭私叩冥吏曰」,鄭蘇仙就私下去問冥吏,冥間這個官吏,「此農家老婦,有何功德?」意思就是我們隔壁村這個老婦人,她是農家的,她到底有什麼功德?閻羅王為什麼對她這麼禮敬?
「冥吏曰:是媼一生無利己損人心」,就是這個老婦人她一生當中,她沒有損人利己的心,這個不容易。「夫利己之心,雖賢士大夫或不免。然利己者必損人,種種機械因是而生,種種冤愆因是而造,甚至貽臭萬年,流毒四海,皆此一念為害也」。這個冥間的官吏就給他講,他說人都有自私自利,我們凡夫很容易都有自私自利,都有私心,有利己之心。這個利己之心,就是說什麼事情第一個先考慮到自己的利益,第一個就想到我的利益,那就自私自利了,沒有為別人想,只想到自己。「夫利己之心,雖賢士大夫或不免」,雖然讀書人、士大夫都不免有這個利己之心。雖然讀聖賢書,但是他如果沒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沒有做到這個功夫,雖然讀聖賢書,難免還是會有自私自利的心,利己的心。所以雖賢士大夫或許不免都有,只是輕重不同,還是有。
「然利己者必損人」,你要利益自己,就損害別人的利益,這個叫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這樣的心態,「種種機械因是而生」,就勾心鬥角,「機械」,用機心,想盡辦法讓自己得到利益。這個機械的心,就是這一念私心就生起來了。「種種冤愆因是而造」,特別當官的,種種冤獄,「愆」是罪愆,就這樣造了。特別是當官的人他有私心,他就造罪業,他偏心、私心就造罪業。甚至造大的罪業,就「貽臭萬年,流毒四海」,這個流毒就遍及世界。「皆此一念為害也」,就是一念自私自利的心所害的。
這個冥間的官吏就給鄭蘇仙講,他說,「此一村婦而能自制其私心」,他說這個老婦人,雖然是個農家的老婦女,但是她能夠控制自己的私心,這個不容易。這個在儒家修學的功夫就是格物,格除自己的物欲、私欲,格物。在佛法講,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儒家講的格物,她能控制自己的私心。「讀書講學之儒對之多愧色矣」,他說讀聖賢書的人、講學的人,能夠講聖賢的經典、道理,自己做不到,自己還是有私心。看到這個老婦人,都感到很慚愧,自己讀聖賢書的,做不到;這個農家老婦,她卻能做到,當然看到就很慚愧了。
「何怪王之加禮乎?」你就不用見怪閻羅王對她特別的禮遇。「鄭素有心計,聞之惕然而寤」,鄭蘇仙他也是很有心計的,很有私心的,聽到也就頓然覺悟了。「鄭又言,此媼未至以前」。他說這個老婦人還沒有進來之前,「有一官公服昂然入」,有一個穿公服的,就是古時候當官,公家上班穿的服裝,就像我們現在講的制服。昂然而入,就抬頭仰首這樣走進來。「自稱所至但飲一杯水,今無愧鬼神」,他自己所稱,他說我到任何地方,只有跟人家要一杯水喝;意思就是說,他所作所為,不會愧對鬼神,對得起鬼神,「無愧」就對得起。他沒有貪取,他當官到任何地方,他只要一杯水喝。我們一般聽起來,那這個一杯水,那很平常。
這個閻羅王聽到之後,「王哂曰」,這個「哂」,一個口,一個西,就是微笑,微微的一笑。「設官以治民,下至驛丞閘官,皆有利弊之當理。但不要錢即為好官,植木偶於堂,並水不飲,不更勝公乎?」閻羅王就微笑了,對穿公服的這個人講,他說「設官」,設立官職、官員就是來治民,辦政治,照顧人民。下到「驛丞閘官」,就是很低官階的這些官,都有利弊之當理,都有利有弊,這是當然的道理。「但不要錢即為好官」,你說你不要錢就是好官,閻羅王說,如果是這樣,你去弄個木偶放在堂上,那個木偶、木頭人他連水都不用喝,它不是比你更高嗎?你還要喝一杯水,那個木偶、木頭人連一杯水也不用,那不比你更強嗎?
穿公服這個人,他又不服氣,給閻羅王講。「官又辯曰」,他又辯解說,「某雖無功,亦無罪」,我雖然說算不上什麼功德,但是我也沒有什麼罪過。「王曰:公一身處處求自全,某獄某獄避嫌疑而不言,非負民乎?某事某事畏煩重而不舉,非負國乎?三載考績之謂何?無功即有罪矣」。這個官員說,我沒有功,但是我也沒罪。閻羅王就說,「公」,稱這個官員,「一生處處求自全」,你一生處處求保護自己,「自全」就是保護自己。「某獄某獄避嫌疑而不言」,有一些冤獄,你知道這是有冤情的,但是你為了避嫌疑,你都不講,不向上面報,「非負民乎」,你這樣不是辜負人民嗎?「某事某事畏煩重而不舉」,有一些事情該做的,你怕麻煩,你就不去做了,「不舉」就不去做了,「非負國乎」,你不是辜負國家嗎?現在公務人員很多是這樣的,我們碰到很多,我們辦申請,那些公務人員給我們一拖就拖很久,他怕麻煩,不理你。這個以後到閻羅王那邊都要算帳的。這個「非負國乎」,你要保護自己,就是我們現在講,你應該揭弊你不揭,你怕得罪人,要保護自己,你不是辜負人民、辜負國家嗎?
「三載考績之謂何?」他說三年當官,給你考績怎麼樣?「無功即有罪」,你不是無功也無罪,無功就是罪,不然選你當官幹什麼?所以「官大踧踖」,「踧踖」就是外表恭敬,內心侷促不安。「鋒稜頓減」,原來進來的時候他的鋒芒畢露,這時候他鋒銳之氣,馬上氣焰就降下來了。「王徐顧笑曰」,閻羅王慢慢就笑著說,「怪公盛氣耳」,他說你盛氣凌人。「平心而論,要是三四等好官,來生尚不失冠帶」。好官他有分等級的,當然一等是最好,如果是三、四等也算是好官,三、四等的好官來生「不失冠帶」,來生會來到人間來,還是可以再當個官,可以當人間的這些官員,可能不是當很大的官。「促命即送轉輪王」,閻羅王就催促,送到轉輪王那邊去發落,再去輪迴、再去投胎。
下面這一條,第九條:
【九。人心微曖。鬼神皆得而窺。雖賢者一念之私。亦不免於責備。】
這一條,跟『果一生無利己損人心』,這是同一個公案節錄出這兩條。『人心微曖』,「曖」就是有些昏昧,如果人心動一些不正當的念頭,鬼神就知道了。人不知道,鬼神他就知道。如果我們人不動念頭,鬼神就不知道,他也找不到你。所以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有個公案,有個道士在河旁邊搭個茅蓬打坐,聽到兩個水鬼在河邊,在他旁邊講話。他打坐入定,講話他聽到了。其中一個水鬼說,他找到替身了。另外一個鬼就給他恭喜,恭喜你找到替身了,明天你就可以去投胎,有人替你在這邊守這個河了。這個道士他聽到了,第二天果然有一個人要涉水過那個河。以前沒有橋,就是看水很淺,河有那些石頭。大家如果去看那些河,像我們雙溪下面就有河,如果沒有大水的時候都有石頭,你這一岸要過去那一岸,大概踩著那些石頭就可以走過去了,但是發大水就不行了。
那個人看到沒水,要過去,那個道士就給他說,你不要過去;你走到當中,會有山洪,水沖下來,你就被溺死了。這個人就聽道士的話,就不敢過河,結果沒有被淹死。那一天晚上道士又入定,又聽到這兩個水鬼在講話。他說這個道士給我壞事,原來我都可以找到替身了,他給我障礙,害我不能得到替身。另外一個鬼說,那你為什麼不去處罰他?他說我找不到他,不曉得他在哪裡?他們兩個鬼在講話,就在這個道士打坐的旁邊,道士聽到了,但是他們竟然不知道他在旁邊。為什麼不知道?因為道士沒有起心動念,所以鬼就不知道他在那裡;一起心動念,他就找到了。
在佛門也有個公案,金碧峰禪師,他是禪定功夫很深,一打坐一個月、半個月的。他的壽命到了,閻羅王派兩個小鬼來抓他。這個小鬼找不到,怎麼找也找不到,找了二、三次,回去都沒有辦法交差。第三次閻羅王說再去找,一定要找出來。後來這個鬼也會去打聽,寺院裡面都有起心動念的,他就會知道了。寺院的人大家都知道金碧峰禪師常常入定,但是要叫他出定,就有一個辦法。就是他什麼都放下了,他什麼都不放在心上,他唯一還沒有放下就是他有一個缽,如果誰去玩他那個缽,動到他的缽,他就會出定了。所以這個小鬼打聽到,知道這個事情,這個就有辦法了。去找他的缽,去玩他的缽,就把他的缽敲一敲,就果然沒有錯,金碧峰就出定,誰在動我的缽?他一起心動念,就出定了,剛剛誰在動我的缽?一起心動念,小鬼看到,原來在這裡,逮到了!跟我走,到閻王那邊去報到。金碧峰禪師說,你們怎麼能找到我呢?他說我們打聽,知道你喜歡這個缽,動你這個缽,你就會出定,所以我們就可以找到你,抓你去閻王那邊交差。金碧峰禪師說,原來是這樣,那個缽給我,我跟你們去。小鬼就把缽給他了。他把那個缽摔在地上,摔碎了,他說我這個缽現在也放下了,你現在要再找我,就像鐵鍊鎖虛空,我入定了,就空了,你也鎖不到了。這個一摔,他又入定去了,小鬼又找不到了。所以從這個地方,這個公案,就是我們只要有起心動念,鬼神他都知道。可能我們自己還不察覺自己的念頭,鬼神都清清楚楚。
『雖賢者一念之私,亦不免於責備』。雖然讀聖賢書,賢人偶爾起一念的私心,也免不了鬼神的責備。因為起一念私心,鬼神都知道。起一個善念,鬼神也知道;起一個惡念,鬼神也知道。所以我們起心動念就感召吉神跟凶神。《太上感應篇》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我們起一個善念,還沒有去做好事,吉神就來了。鬼神有吉神跟凶神,你起善念,你感召來的是吉神;你起一個惡念,感召就是凶神。所以我們每一天從早到晚起心動念,一下起善念,一下起惡念,不斷的,一下子感召吉神,一下子感召凶神,所以我們每一天功過善惡都有加減乘除,大的就乘除,小的就加減,加分減分。
先師節錄這一段,也就是告訴我們,我們修行在哪裡修?就在起心動念修。我們現在這個心還沒有辦法做到《金剛經》講的離四相、離四見,但是我們先從存善心,不要起惡念,先從這裡開始,到最後善惡念都放下,我們就超越了,超越六道了。所以節錄這一條,重點是在這裡,提醒我們有一念的私心,鬼神都知道。教我們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的起心動念,我這個念頭善不善?心是利人還是利己?是公心還是私心?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如果都會為別人想,那這是公;只為自己想,不為別人想,那是私。我們在生活當中方方面面的,常常為別人想,為別人想,也是為自己想。所以「仁」這個字就是兩個人,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推己及人,不能只有想到自己自私自利,人太自私了不好。
我們再看下面一條,第十條:
【十。削髮辭家淨六塵。自家且了自家身。仁民愛物無窮事。原有周公孔聖人。】
這條講,『削髮辭家淨六塵,自家且了自家身』,這是講出家人,「削髮」就是剃頭。辭掉俗家,就出家了,「六塵」就清淨了。「自家且了自家身」,自己了自己的事情,這個叫出世法,出世間,求超越六道生死輪迴。『仁民愛物無窮事,原有周公孔聖人』。這世間法就是仁民愛物,就是辦政治。在周朝,周公政治辦得最好,制定周禮。孔子非常仰慕周公,所以夢見周公,向周公效法學習。這仁民愛物,周公、孔子(孔聖人)。
這裡這個公案,它原文是「無雲和尚,不知何許人也」。這個和尚的法號叫無雲,有無的無,雲彩的雲,無雲和尚。「不知何許人」,不知道他是什麼身分?「康熙中」,就是清朝康熙年間,「掛單河間資勝寺」,「河間」就是在中國大陸的河北省滄州市。過去二OO九年到二O一O年,我在山東德州海島金山寺做百七繫念法會,那個德州慶雲,它隔壁就是滄州。滄州就是紀曉嵐的故鄉,那時候我也去過,滄州。不知道他是什麼人,他掛單,到河間資勝寺去掛單。「終日默坐,與語亦不答」,他每一天都在那邊靜坐,跟他講話,他也不跟人家講。「一日,忽登禪床,以戒尺拍案一聲,泊然化去」,他有一天忽然登上禪床。這個禪床,大家如果去大陸看禪堂,像靠牆壁有一排的,長長的,像椅子一樣,那個叫床,就是給人家打坐、參禪的。香港寶林禪寺還有,現在還有保留那個禪堂,我去參觀過,我也照了一些照相,那個就是禪床。
有一天他就登上去坐在那個禪床,戒尺,禪堂巡香有戒尺,巡香的,我們一般講香板這一類的,戒尺。戒尺,他拿來「拍案一聲」,就是拍在案上一聲。好像我們做法會在桌子上,啪一聲,這樣一拍。坐著就走了,這樣就走了。「視案上有偈」,這個案上,他就寫了一首偈。「削髮辭家淨六塵」,這首偈就他寫的,「自家且了自家身;仁民愛物無窮事,原有周公孔聖人」。這也是一個聖僧,也是講佛法。出家,主要是出離六道生死輪迴,你要『淨六塵』。「自家且了自家身」,自己生死的事自己了。出家就是為了了生死、出三界,這是出世間法。世間法有「仁民愛物」,「原有周公孔聖人」,有周公、有孔子,儒家的教學,辦政治。政治辦好,大家得到公安;政治辦不好,大家都不安。在《孔子家語》講,「天道敏生,地道敏樹,人道敏政」。天就是四時,春夏秋冬,該冷就冷,該熱就熱,敏時。地道敏樹,四季要種什麼蔬菜水果,它也有一定的,我們現在講季節菜,這個季節哪些蔬菜水果是當季的,產量最多的,我們就多吃。所以有一句話講,「冬吃蘿蔔,夏吃薑」。冬天要多吃蘿蔔,現在是夏天,薑多吃一點,但晚上不要吃,最好是早上起來,上午、中午多吃一些薑,去寒氣。現在是三伏天,昨天開始是三伏天。三伏天是最熱的時候,一般只有三十天,但是今年特別多十天,四十天。這個四十天,在網路上也看到很多這些資訊,勸大家不要喝冰。三伏天最熱,也就是說我們在一年四季當中,這個季節讓我們把體內寒氣往外排的。所以這個很熱的時候,就是流汗,流汗就是排毒,排出來。但是現在我們都是吹冷氣,該排的把它凍結起來,所以現在醫院生意就很好,因為你違反自然,該流汗不流。冬天,冬藏,冷就是要藏起來。夏天你就要排。我們人類順乎自然,身心就健康;違反自然,身心就不健康。所以現在奇奇怪怪病很多,主要還是違反自然規律。「天道敏生,地道敏樹,人道敏政」,人道辦政治最重要,所以周公、孔聖人他就是辦政治的。
下面這個聲色之娛,第十一條:
【十一。聲色之娛。電光石火。皆幻化也。懸崖撒手。轉瞬成空。朱顏不駐。白髮已侵。】
這個公案也滿長的,這個也是寧波有一個「吳生」,他遇到一個狐狸,會變化的,變美女,變的就是幻化。狐狸要變成人形,一般都是要修行五百年。過去先師淨老和尚也常講過,他年輕的時候,在大陸抗戰期間,他看過狐狸。就一個大宅院,他們住在那個地方,那個樓上沒有樓梯,但是有一個狐狸住在樓上,他們住在樓下。當時我們師父上人跟著他父親,他父親是軍人管軍械的,都有槍、有子彈。他很想爬上去樓上,去看看那個狐狸怎麼樣?被我們老和尚的母親制止,不可以上去,不准上去。他每天都有看到那個狐狸爬到屋頂上去曬太陽,看到穿人的衣服,那個臉還沒有變成人的形,但身體已經變了。根據判斷,可能還修不到五百年,修到五百年他就能變人形,他就有神通,可以變了。所以這個狐狸,先師淨老和尚他老人家有看過。
這個狐狸就會變化,變美女,這個吳生跟他講,變的這些美女,變這些都是幻化的,「轉瞬成空,朱顏不駐,白髮已侵」,幻化的,就不是真的。我們縱然看到我們現前這個人生,一個美女,到最後慢慢會老,現在很年輕,慢慢老,老了之後白頭髮就出來了,皺紋也出來了,看到我們現實人生跟那個變化、幻化的,也不是真的。《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看到現前一切是幻化的,看到狐狸會變來變去是幻化的。但是我們現在看到幻化的更多了,我們現在看手機、看電腦、看AI,那個不是幻化的嗎?AI現在也可以弄一個人,跟你很像,就像狐狸變一個人很像,但你知道他是幻化的。現在AI,那個是不是幻化的?是幻化的。你要打那個電動玩具,那個統統是幻化的,夢幻泡影,不是真的。這個也是勸我們不要迷在幻化當中,要知道那個是幻化的,不是真的,不要當真,不要迷在裡面,要覺悟。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條。下面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