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集—草堂集(深信因果)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24/7/18 救國團復興青年活動中心 檔名:WD20-065-0007
「草堂集」第一集。諸位老師,諸位同學,及網路前的同學,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這次「草堂集」的學習,到這堂課。第一集沒有講完的,我們就留到下一次,大家可以自己可以先看。我也請台北去找《閱微草堂筆記》這個書,看那邊還剩多少?如果還有,請他們今天送過來跟大家結緣,大家帶回去可以看看。可以比照我這個方式,把先師淨老和尚他節錄的,先按照這個節錄的去找裡面,看哪一條公案,用螢光筆把它畫下來,你有時間,要看整個故事再去看。不過這個故事裡面有很多生難字,就是它古文寫了很多生難字。生難字現在要查也很方便,現在手機都可以查了。以前要去翻字典,又很重,要翻,翻半天不一定找得到。現在這個手機,去google搜尋很快,裡面什麼意思、注音,還有台灣的注音,還有羅馬拼音,這些都有。所以現代有查資料的一個方便,大家可以看看。
這裡有幾個問題,我們先回答問題。
問:請問師父,阿彌陀佛!幾年前陸續申請善書及經典,因搬遷後住處空間有限,這些申請的法寶,不知如何如理如法的處理?勇組。
答:現在也是有這個問題,現在這些法寶,在書本這方面也算是飽和了。的確現代,特別在城市住的空間是有限,要挪一個地方擺這些書,有的人他家裡空間比較小,就沒地方擺,也有這個問題。這個我是建議,你可以先詢問圖書館,像地方上的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他們有沒有意願要收這些藏書?可以先問問圖書館,如果圖書館它有需要,你可以捐贈給圖書館,它有專人在管理。如果沒有圖書館,你是在我們這邊請的,再跟華藏的法寶組聯繫,你要送回來給他們處理,或者你要跟其他人結緣,這個都可以。但我是建議,可以先問圖書館。如果其他道場印的,看哪個地方印的,你可以跟當時印法寶的寺院道場聯繫。如果華藏印的,跟我們華藏聯繫。首先先去問圖書館,看看圖書館他們有沒有接收這些贈書?如果有,就贈送給他們。
問:下面的問題,尊敬的悟道師父您好,末學有兩個問題想要請教你,一、末學在參與法會與念佛共修時,正投入在經文與佛號中,身體就會不由自主的前後或左右擺動,曾被同修師姐提醒。因此末學想請問師父,身體為何會有此反應?以及能如何做改善,繼續共修?
答:這個反應,你心定下來,它就不會動了,因為你身體在動,必定是心先動。六祖講,兩個人,一個講風動,一個講幡動,兩個人在爭執。六祖說,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仁者心動。你心在動,所以就感召你身體會搖擺。身體搖擺也還好,只是擺來擺去,如果你感召到一些眾生來,比較恐怖的那些眾生來,干擾到你的身體,那就不只是搖擺,恐怕會栽下來,這個跟眾生有關係。
我把我個人的經驗給你參考,我有好像遇到過二、三次。大概二十多年前在林口長庚醫院,二、三十年前。我每個星期去講只講一次,那個不是做法會,講經的。結果講完,開始在念佛的時候,突然有眾生來,我整個人就不是只有搖擺,可能要從上面栽下來。就是你身心突然很恐懼的,你一直坐不住的,頭暈目眩,心跳加快,整個人就快控制不住了。正在念佛,這個時候我就知道這個心要定下來,所以我就把心沉澱下來,定下來,一直念佛、一直念佛,念到最後這個現象就好了。有一次在台大醫院也是這樣。可能那些眾生很痛苦,所以來找你,我們感受到就很恐懼的,非常恐懼的。所以遇到這個情況,這個總是有眾生干擾。眾生干擾,我們這個心跟眾生是息息相關的,所以這個時候你自己心要更把它沉澱下來,定下來,它這個現象就會停止了。所以在動的時候,你那個心不要跟著它動。如果你心跟著它動,愈動就愈厲害,你的心要定下來。
你說在念佛共修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我遇到的比你更嚴重,這個提供你參考。所以可以繼續共修,改善就是你心要定下來。我這個情況,遇到過二、三次。有一次是做法會,這個都有鬼神干擾。所以看到蓮池大師的《雲棲別鈔》講的這些做焰口、法會的,有時候被鬼神干擾,從台上掉下來,這個都有。我看到這些公案、這些故事,自己也親身經歷過,所以證實古時候寫的這些是真有其事,因為自己也真正碰到過。所以關鍵還是自己心要定,因為念佛就要修定。如果念佛,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這個就比較容易會受到干擾。所以念佛的時候,要放下萬緣,這樣參加共修就沒有問題。
問:第二個問題,末學參與法會數次,能把經文內容熟記,卻發現自己不如開始專注、攝心,反而會有口念心散亂的情形,不曉得可以從何處再努力下手?
答:念佛、念經,古大德教我們,你專注念佛、或者專注念經,妄念起來不要理會就好,你不要去在乎那個妄念,不要去害怕那個妄念,不要再去回憶那個妄念。如果你很在乎那個妄念,我怎麼妄念還這麼多?我剛才又起了什麼妄念?又再去回憶一下,然後很害怕這個妄念,怎麼妄念止不住?保證你妄念會愈來愈多。口念心散亂,這個很正常。
不曉得從何處再努力?從「不要理它」這裡努力。不要理它,為什麼?因為妄念它不是真的,妄念它也是如來,無所來,無所去,就如來。你說妄念,妄念從哪裡來?從東邊來、西邊來,還從上面下來、從下面上來的,你找,從哪裡來?沒有。等一下妄念沒有,它去哪裡了?往哪個方向去了?也不知道。來也不知道從哪裡來?去也不知道去哪裡?那個就叫妄念。
妄念,你去追它幹什麼?不要理會就好,你只要專注念佛,專注佛號。所以《淨語》裡面講,「妄想千般都莫管」,妄想千般,妄想很多,雜七雜八的妄想一大堆,都不要管它。莫管,就不要管它,不要理會。「一句佛號要分明」,這句佛號每一個字、每一句,你念得分明,這樣就好了,妄想就不要去理會它,你就在這個地方去努力。因為妄想,也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去了也不知道去哪裡,這個就叫如來。這是勇組王同學問的問題,這個提供給你。
問:下面的問題恭請師父開示,應如何面對本願念佛蓮友,及也在華藏淨宗參加法會,又在本願念佛道場念佛的蓮友,有的勸人念佛就好,有的說有念阿彌陀佛已經很好了。弟子聽老法師教導扎根教育的重要,但又礙於僧讚僧、佛法才會興的教誨,只有回「阿彌陀佛」。請教師父釋惑。阿彌陀佛!弟子妙音叩問,勇組。
答:現在我們念佛,每一個蓮友各有因緣,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也不一樣。現在我們知道自己要怎麼修行,這個是首要,這個是優先。別人,如果我們給他建議,他能夠接受,聽得進去,我們就給他建議建議,把老法師開示的這些跟他分享。如果他不能接受,就隨他去了,這個誰也沒辦法,就隨他去了,只是我們把老和尚開示可以提供給他。老法師的開示,跟佛的講經,也同一個道理,所謂應機說法,對象不一樣,講法不一樣,另外還有年紀也不同,男女老少,他的環境等等的,這個都不一樣。所以這個我們在前天(第一天),老和尚講善學善聽,這裡面都有答案;善學善聽,就是你不能聽錯了。每一個人有時候他聽得以偏概全,就是有的人他就執著我誦《無量壽經》就不念佛、有的就執著我念佛就不誦經,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這個夏老居士在《淨語》裡面也講,有人念經,有人念咒,根器不一樣。我們現在,我們是亦經亦佛,也念經、也念佛,我們也有念經,也有念咒,也有念佛。像我們做法會,念經、念咒、念佛也都有,那還有包括懺悔、唱讚,這些也都有。所以各人根器不一樣,因此我們自己適合什麼樣的方式來修行,根據我們自己的根器。別人怎麼修,如果他修學的方法適合我們的根器,那當然可以。比如說,有人他誦《無量壽經》,他誦得很得力,那他可以。如果我們要效法他,我們來誦看看,他誦的得力,看我們誦的得不得力?有人專心念佛他就成就了,我們也來嘗試一下,我們也來專心念佛,什麼都不要,看我們有沒有得到一心不亂?如果得到一心不亂,那也可以,就念佛就好了;如果還達不到,也就是說我們根器跟他不完全一樣,我們念佛可能還要聽聽經,還要念念經,這樣比較適合。像我這個根器,我比較適合聽經、念佛,聽經、讀經、念佛,這個都需要。不然妄念也是太多,疑問太多,聽聽經,可以幫我們斷疑生信。
本願念佛,這個在日本傳。這個本願,它是有一些偏差,只是說第十八願,重視第十八願。實際上十八願它是一個核心,並不是說其他四十七願都不需要,不是的,是它主要是核心。這個十八願涵蓋其他四十七願,內容涵蓋那些。你現在只取這個,就等於是分割了,變成這一願跟其他的不相關,其他的願跟這一願也不相關,變成把它切割了。其實不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每一願都涵蓋其他四十七願,這才是正確的。所以你不能這樣理解,只有這一願,其他統統不要,不能這樣理解。就像日本那個日蓮正宗,他就念一句「南無妙法蓮華經」,他就念一個經題。他是看到《法華經》裡面講,念這個經題就消無量罪,消千劫罪,那我念經題就好了,經文就不用念了。其實經題就代表所有經文的內容,所有經文的內容濃縮起來就是這個經題。你對這個經文的內容都不知道,那你光念那個經題也不得受用,這一點我們也要知道。當然你念念經題也有功德,種種善根,這個是有。但是現前你要修行,要怎麼修,你要了解這部經講的內容,它的修行宗旨,理論方法,它的作用。每一部經都有它的宗旨跟功用,所以五重玄義很重要的兩個部分,就是一個明宗,一個論用。你要明白這部經它修學的理論,它理論的依據、方法,要達到什麼目標?他達到這個目標有什麼用,就是有什麼用處,我們得到什麼利益?這個明宗、論用,五重玄義,起碼你要這兩個要抓住。所以這些不能以偏概全。
念佛就已經很好了,沒有錯,念佛很好,但是念佛也要知道怎麼做人。念佛它是跟我們整個生活是打成一片的,所以念佛與生活它分不開的。不是說我念佛了,然後其他所有的跟我都沒有關係了,不是這樣的。不然你說我念佛就好,不用吃飯;念佛就好,也不要喝水,也不用睡覺,什麼統統不用了,念佛就好;那是不是這樣?「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念佛跟你整個生活它是打成一片的。海賢老和尚他念佛的,他只會念佛,他一天到晚都坐在佛堂念佛嗎?什麼事都不幹嗎?你去看那個光碟,他很少在念佛堂,他都在外面在務農,作農夫,除草、耕地、修橋、鋪路、放生、做好事,一天做到晚,做到一百多歲還在做,做到往生前還在鋤地。他整個生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他的整個生活,他表演給我們看,也就是一個念佛人,你應該怎麼做事、怎麼待人、怎麼接物,才是一個真正的念佛人。如果念佛人不懂得做人做事,處事待人接物,那不是真正念佛人,這要搞清楚。
所以印光大師為什麼提倡《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提倡因果教育,提倡「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印光祖師不是說,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就好了,你也不用敦倫盡分,你也不用斷惡修善,你只要念佛就好了。這樣你肯定往生不了!所以《無量壽經》,特別是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二十四品到二十五品,這幾品經是重點,這一生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幾品經你可不能疏忽了。不要以為我念經就可以了,念佛就可以了。雖然它的條件沒有其他法門那麼高,但是它還是有一些基本條件。好像黃念老他講的比喻,我覺得也很好,他說阿彌陀佛這個大學,它錄取的分數比較低,最低的你只要考二十分就可以了,它就錄取了,當然二十分以上品位就更高,起碼你要二十分。其他諸佛的剎土,起碼你要六十分才可以去,要斷見思惑。有的佛的淨土,它更高,要七十分、八十分、九十分,甚至有的要一百分,你才去得了。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二十分就錄取了。他就用大學來比喻,但是你總不能考個零蛋,考個零蛋也上不了。就是說它分數最低的,跟其他諸佛的大學,它分數是最低的,當然大家都有機會考取,但是你總不能考零分。用這個比喻,我覺得也非常好。
所以有一些人他主張本願念佛,就念一句佛號就好,沒有錯,但是念佛也要懂得怎麼做人,處事待人接物,那這些標準都在《弟子規》、《常禮舉要》。所以雪廬老人他九十二歲再講《論語》,他為什麼講《論語》?他在《論語講記》也講了,他說我九十二歲講《論語》,針對蓮友講的。因為他到台灣來,前三十年往生的人最多,再經過十年,往生的就比較少了,比三十年前的人少;再過十年,又更少。他發現以前的人基礎比較好,根機比較好,現在的人根機就愈來愈差,發現做人的根機沒有,對往生也是產生障礙,所以添講《論語》。《論語》,如果你真懂得一篇、二篇,你的眼界、你的見識就跟一般人不一樣。《論語》講什麼?講做人處事的道理。《論語》我們一般講,辦政治。政治是「人道敏政」,每一個人都離不開政治,不是說我要去跟人家競選、去當官才叫政治。國父講,管理眾人之事就叫政治。你一個家庭沒有管理得好,你這個家的政治辦不好;你一個團體管不好,你的團體辦不好。怎麼辦得好?要從自己本身做起,所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世間法。世間法有了這個基礎,幫助我們學佛(出世間法)。所以它是出世間法的一個根機,讓我們在這個根機上往上提升,超越。如果沒有這個根機也超越不了,沒有蓋第一層,一下要蓋第三層,這也沒辦法的。所以這也是一個大問題,我們修扎根教育,是幫助我們念佛。如果年紀很大的人,我們也不要硬性規定你一定要學這個,他都七老八十了,眼睛花了,他也沒辦法再學這些東西了,就勸他放下萬緣,一心念佛就好了。你要看對象,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這樣。有的七老八十了,再學這些,恐怕他也來不及了,恐怕他明天就往生了,當然念佛是最迫切首要的。所以你要看年紀,看他的精神狀況,看他的環境,看他的根器,就好像醫生診斷病人的病情一樣,同樣一種病,不同的人開的藥方都不一樣。
所以僧讚僧沒有錯,那怎麼叫讚?僧讚僧,佛法才會興旺。讚歎是讚歎他對的、正確的,才會興旺。如果他那個僧是不對的,你拼命讚歎,那怎麼會興旺?那可能會把佛教毀掉。所以這個僧讚僧也要搞清楚,他善的才讚歎,不善的你怎麼去讚歎?他做得不如法的,你不可以讚歎;也不要去批評,你不要去讚歎就好了。所以僧讚僧,我們是讚歎他正面的、好的,這個我們讚歎。如果他這些修學的理論方法有偏差,我們也不能去讚歎。他不能接受,我們也不要講;他能接受,他能理解,我們是有義務要勸他。所以這個也要看人,看對象,你跟他的交情怎麼樣?如果交情不夠,勸他,你是好意要他能夠改進,可能被他誤會了,以為你在毀謗他,反而跟他結怨,這個就錯了。所以這些我們讀《論語》很有幫助,《論語》就教我們怎麼應對進退,待人處事接物。所以李老師才那麼重視,九十二歲講《論語》,不是對大學講的;他六十幾歲在大學講《論語》,跟九十幾歲講的,那個對象不一樣,在大學是對學生,在九十幾歲講的是對蓮友,蓮友是念佛要求往生的,是幫助他念佛往生的。學《論語》有幫助他念佛往生。好,這個問題就簡單回答到這裡。
問:下面一個問題,尊敬的悟道師父,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事,例,為親人報仇。站在因果論角度,如何判定事物的衡量標準,避免落入好心做壞事的困境?這個是智組陳同學。
答:為親人報仇,在傳統裡面父仇不共戴天,非報不可,這是世間法,父親被人殺害了,子女都要報仇,這是世間法。佛法,因果論的角度,那就不一定是這樣做。在佛法論的角度,要怎麼去衡量這個標準,避免落入好心做壞事的困境?這個標準我建議讀《了凡四訓.積善之方》,多讀讀,你就知道它的標準要怎麼去衡量。「積善之方」也非常重要,我們想做一個好事,往往好心,但是事情做錯了,好事就變成壞事。好心好意,但是方法不對,做錯了,反而得到反效果。本來是要幫助人,反而去害人,這個就得到反面的。所以在「積善之方」,它講了八對,善有真有假、有大有小、有難有易、有陰有陽、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端有曲、有是有非,這個講了八對。舉出呂文懿公那個公案,那個公案你去看看,也可以做為你這個問題的一個例子。
呂文懿公做到宰相退休了,回到家鄉,他們鄉裡有一個人喝醉了,跑到他家門口去罵他、去毀謗他。當時呂文懿公,「這個人喝醉了,不要跟他計較」,就隨他去了。第二年,這個人又喝醉,又去鬧事,鬧得更大,後來被判死刑了。呂文懿公那個時候就發現,當時他做錯了。他說當時如果我稍微跟他計較,把他送到公門懲罰一下,可能後來他就不敢太囂張了,也不至於犯下今天更大的罪過,要被判死刑。他就反省自己做錯了事情。但是當時是好心,他是覺得宰相肚裡可撐船,肚量很大,不跟他計較,他也不生氣,但是害他後來被判死刑。因為當初如果跟他警戒一下,後面可能他就不敢,不會造這個罪業。因此這個例子,我們也可以提供你參考,就是好心去做壞事,多看看《了凡四訓.積善之方》,你就明白了,這個多看、多學習。
還有在我們生活當中,多多的去歷練、去觀察。因為它講是一個例子,這個例子講出來是固定的一個例子,但是我們時代不一樣、環境不一樣、人的意識形態不一樣,種種不一樣,那是活的,你要根據這個原則你去判斷。所以這個只能言傳,意會要你自己去體會,我只能給你講到這裡,後面你自己要去體會了、自己去悟。我們學佛、學世間法都要悟,講求悟性,悟了你就能活用,你不悟是死的,悟了你就活的。所以學什麼東西、做什麼學問都要悟,悟了你才能活用。就好像你去學做醫生也要悟,不然你開了那些是死方子,人變來變去,病變來變去,你固定一個方子,你怎麼治那麼多病?古代的人有古代人的病,現代人有現代人的病,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統統不一樣,所以做法也就不一樣,這個就是要很活潑的去應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跟過去時代不一樣,所以我們現在無法以二十年前、三十年前那個標準來要求。現在這個標準愈降愈低,你沒有辦法依照那個時代。你要認清楚現在這個時代是什麼環境,現代的人他在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區,環境、人事物,他受到什麼樣的影響?所以這個千變萬化,這個要根據現前這種情況來斟酌。
所以過去我也常講,現在來聽課,來這邊打瞌睡都好,為什麼?因為過去我們在三十年前,華藏圖書館有個同修叫賴淑嫻,她乳癌,四十幾歲就往生了。還沒有往生的時候,我去她家看她,平常她有來共修,對我們法師都很恭敬,見到都頂禮,供養紅包。她往生前,冤親債主附身,就不讓人家去助念,念佛機拔掉,把助念的人統統趕回去。晚上鬧她先生,鬧得她先生不能睡覺。她先生就來找我,悟道法師,你有什麼辦法讓我太太趕快往生?她不往生,我會先往生,我快崩潰了。我說這個我也沒辦法,她命還沒到,我也沒有辦法叫她趕快往生。我說我現在只能建議你印經給她迴向,迴向她的冤親債主。那個時候剛好我們師父叫我印《淨宗經論合刊》,我們師父叫我去印經,但是都沒給錢的,錢我要自己想辦法。我說我們老和尚要印這個,你發心印這個迴向給你太太的冤親債主。他就同意了,印了。她不讓人家助念,後來我就請新店徐阿純居士。她說,悟道法師,那個賴居士,我們去助念,統統被她趕出來,怎麼辦?我說你們就發心,她有二十幾個同修,我說妳發心念《地藏經》給她迴向,迴向她的冤親債主。結果她就帶二十幾個同修念了兩部,兩部、二十幾個人,加起來也四十幾部了,迴向給她的冤親債主,她就恢復正常了,又可以助念了。一直到她往生,都給她助念。
助念之後,她先生,我說那你每一個星期還要來做七,我們這個星期三晚上有讀《無量壽經》,你下班的時候來讀經迴向給你太太,七七四十九天,每個星期都要來。七七之內,他每個星期都有來。滿七之後,我說還有百日,我說你還是最好每個星期都來念經,對你只是會有好處,迴向給你太太,她才滿七。他給我說好好好,結果好了之後就沒來。有一天我看到報紙,就是賴居士她先生(我名字忘記了),有個名字跟她先生一樣,我想可能是同名同姓的,現在同名同姓的很多。在台北市一家地下舞廳,被人縱火,燒死了很多人,其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就是這個,跟賴淑嫻她先生同名同姓的。我以為是同名同姓的,應該不是他。結果過了二十分鐘,徐阿純又打電話來了,道師,趕快給賴淑嫻她先生立牌位,我說真的是他嗎?她說,就是他。我說他為什麼會跑去那邊給人家燒死?她就說,那個地下舞廳是他朋友開的,第一天開幕,然後他朋友請他去捧場。但是他那個朋友得罪人,被人拿汽油彈丟他的地下舞廳,整個失火,燒死了很多人,賴居士她先生就被燒死在裡面。我算一算,賴淑嫻往生八十幾天,還沒有到百日。就看到被燒死那一天,剛好是晚上做七念《無量壽經》,他就那天晚上去那邊。如果那一天他發心來念《無量壽經》,就念到在那邊打瞌睡趴在那裡,也不會被燒死。
所以後來人家來念經,我說沒關係,你來這裡盡量睡,你如果沒有來這裡睡覺,你不曉得到哪裡去?恐怕你去的地方很危險。所以我說你要來佛堂睡覺,都比你去其他地方好,還有人念佛給你聽,佛力加持。以前我都會說,念經要提起精神,不能打瞌睡。後來那一次開始,我說沒有關係,你就來打瞌睡。所以那個賴居士她先生,如果他那一天來誦經,縱然誦得無精打采,一面誦一面打妄想,他也不會被燒死。但是他沒有來這裡,去那裡,他就死了,就死定了。這個利害得失,你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所以來參加我們這些正當的經教的講座活動,都有佛力、護法神加持,縱然我們妄念很多,那也得到加持。
好,我們繼續看「草堂集」,第三十四:
【三十四。問。命皆前定然乎。曰。然。】
這個有人問問題了,說命都是前生定的,是這樣嗎?『然乎』,現代的話講,是這樣嗎?或者說,真的是這樣嗎?這個『然』就是很確定的,事實是這樣沒錯。
【問。定數可移乎。曰。可。】
那定數能夠改變嗎?『移』就是移轉、改變。那也很確定,可以。這個《了凡四訓》給我們作證,我們老和尚也可以給我們作證。
【大善則移。大惡則移。】
你修大的善事,你不好的命也變成好的了。你造了大惡業,你原來好的命,也會愈變就愈不好。這個就移轉了,這後天的,後天的你可以改變。先天的,過去世造的,你沒辦法改變,那已經確定了。後天,你要怎麼造,這個就有變數,這個就不一定了,看你要怎麼造?你要造善還是造惡?後天就不一定了。過去世,先天的,造了,那就已經確定了。所以改造命運是後天改的。
【問。孰定之。孰移之。】
誰來定?這個命運誰定的?誰來移轉?誰來改變?
【曰。其人自定自移。鬼神無權也。】
這個也是摘自《閱微草堂筆記》的,節錄出來這些句子,跟佛經講的都相應。這雖然是鬼神講的,鬼神講的跟佛經是相應,那我們就可以採信了。『其人自定自移』,命誰定的?自己定的。《太上感應篇》一開始就給我們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災禍跟福報,沒有門路,唯有人自己去感召來的。不是上帝給你的,也不是閻羅王給你的,你自己的,你自己製造的,自己去承受。所以「自定自移」,自己定的,自己當然可以移。定是自己定的,移也要自己移,解鈴還需繫鈴人。所以『鬼神無權也』,鬼神他沒有權力給你定,或者他幫你移,他沒權力,他只是執行而已,執行這個賞善罰惡。你修善,他來護持你;你造惡,他來懲罰你,他只是執行的。
【問。果報何有驗有不驗。曰。人世善惡論一生。禍福亦論一生。冥司則善惡兼前生。禍福兼後生。故若或爽也。】
問這個問題就是『果報何有驗有不驗』?你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好像不一定是這樣。看到某某人他作善,好像他的果報都很不好;某某人造惡業,他又當大官,選舉他又選上了,這個我們當然會有疑問。明明他那個都是不善業,他為什麼得到的好像不錯、很好?有的人的確也有應驗,這個應驗就是說,善,他的確得到善報;惡,看到他有惡報;有的人就不一定有這個應驗,看他造惡業反而得到福報,造善業反而得到惡報,這個就不驗了。因此我們一般人看到這些,對佛經講的善惡果報難免會產生疑惑,到底是不是真的?
下面這個回答就符合經典上講的。『人世善惡論一生』,我們現在這一生、這一世,我們看到這個人作善作惡,論這一生的事情,我們這一生看到的。『禍福亦論一生』,我們一般人看的就是這一生這個階段,造善得善報、造惡得惡報,論這一生。這是講人世間,我們人世間看到的就現前這個階段。但是『冥司則善惡兼前生』,「冥司」陰間,這個善惡就推到前生了,不是只有這一生了。『禍福兼後生,故若或爽也』,因為有三世因果,所以不是只有這一生、這一世,他有前生、有今生、有來生,因此就不一定你這一生就會看到他的果報。所以因果通三世,我們一般講,就是為什麼有人造惡他還受福報?因為過去世他有修福,這一生果報成熟了,他先報。但是這一生造惡業,他的福報也會有削減,會減少。這一生福報他享盡了,惡業造多了,來生或者晚年的時候,他的惡報就會現前,他那個時候就要受報。你做好事,現在得不到好報,過去世造惡業你要償還,你這個惡報還掉、消掉了,惡業消掉了,你這一生修的福報成熟了,你後面你就享受這個福報。所以這個不是沒有報應,平常我們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這是講的事實真相。
我們要相信因果,也要多學問、多看、多閱歷,我們對因果相信,信心才會增長。我們現在是先學,看到經典有這麼一個概念,但是實在講,我們大多數人,多多少少還是有些懷疑,這個就需要你人生的閱歷、經驗,你看多了、聽多了,然後再來對照經典,再看經典,三世因果,你的疑惑就慢慢的斷除,你的信心就不斷的增長。所以你要做到「亦信因果」,這也是有一個標準,我們現在可能還達不到。所以《觀無量壽佛經》(《觀經》)第三福講「深信因果」,這個深信,他就有相當的深度,了解因果報應的理論跟事實,他才能深信。所以《觀經》九品往生,有深信因果的,深信因果的品位就高了;還有品位比較低的,比如說上品下生,他是「亦信因果」,亦信就是他也相信因果,就我們一般講相信因果。虛雲老和尚他的開示叫明信因果,你要明白因果報應的理論跟事實,要明瞭。明瞭之後,我們這個信心生起來,這個就叫明信。
我們再看:
【三十五。忠孝節義。上帝所重。】
這個『上帝』指忉利天主,上天。一個人在世,如果忠孝節義,他死了之後,他不學佛,他也生天道。『上帝所重』,跟天人的德行相應,他也生天,縱然他不學佛,他也生天。但現在我們看這個社會上,教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教這個。教這個,將來就到三惡道去了,不知道這個因果報應,現在人他不怕,但是果報現前就怕了。經典上講「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對造因,造作這個因很慎重,不敢造惡因;眾生造因不怕,但是果報現前他就怕了,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怎麼樣叫『忠孝節義』?如果我們從《弟子規》、《常禮舉要》去學習,再學《論語》,我們就知道怎麼樣盡忠盡孝。所以這個忠,你做任何事情,認真負責把它做好就是忠,如果你沒有盡到責任就不忠。忠於人,忠於事,忠就是忠心。所以「忠孝」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個教學的大根大本。在《太上感應篇彙編》,忠孝的註解,篇幅最大,所以這兩個字,如果展開也是無量無邊的。過去電影都演一些忠孝節義的,包括一些地方戲。地方戲,歷史劇,演忠孝節義的,這個是有教化的作用。後來演的戲就不是演忠孝節義,演古裝的或者是現代的,都是演一些談戀愛的,愛情故事。我年輕的時候也滿喜歡看的,看得迷惑顛倒,那個愛情故事編得好美麗,他們兩個人戀愛,父母不同意,兩個人就偷跑,後來結局就很圓滿。以前我們也不懂,年輕的時候,十幾歲,一、二十歲,看這些好像好美麗的愛情故事,結局都非常好。但是後來我看得多了,看到現在離婚率那麼高,我們問一問,是你們父母幫你們安排的嗎?還是你自己去找的?好像大部分都自己找的。你自己找的,你們兩個人不是很喜歡嗎?彼此都很喜歡,為什麼要離婚?為什麼沒有白頭偕老?所以那些都不是真的。所以現在看那些,以前演的愛情故事,那都不是真的,古裝的也好,現代也好。
以前我十五、六歲,我們那個時候住在萬華,我母親在那邊賣菜,還有租漫畫書,我都會去幫忙看店。看店,沒有人來租漫畫書,我就自己看,我看得可多了!因為看店,然後人家沒有來租,我就自己拿來看了。晚上我也喜歡去逛街,在龍山國小,廣州街,晚上擺路邊攤的很多,那個時候年輕,十幾歲,喜歡去看。看人家賣藥的,有一個道士姓李,是宜蘭人,他穿著道袍、道服,然後他也鋪一個布,點一個爐香,然後在那邊勸善,勸人為善。我聽了也很歡喜。他就講他的故事,他是一個道士,他有教人畫符,止血符、化骨符、安胎符,符籙,教人家畫那個。如果你在外面割傷了,要止血,拿一個樹葉,念念念,貼了就止了。但是他說是小動脈可以,大動脈還要到醫院去,他有說明。我就聽他講,他常常都擺攤,也到汐止去擺過,我都有緣碰到他,聽他勸善。那個時候聽到有些太太都很喜歡去看黃梅調的戲,叫「梁山伯與祝英台」,那時候很流行。有些太太就說,把那個買菜的錢省下來,看一遍還不夠,還要多看幾遍,意猶未盡。那個時候我家住在潭美那裡,所以我放學都要走路回家。跟我的一個同學,就結伴回家,回家就會經過一個松都戲院,那個戲院現在已經不在了。我們兩個都是是小學,矮矮的,我們那個同學就講,林正道,我們放學了去看電影。我說怎麼看?我沒錢買票。他說沒關係,我們看那個大人買票,我們就跟在大人後面,那個驗票的看不到我們,我們這樣就混進去了。
後來我就聽這個勸善的講,他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演的這個戲叫不忠不孝。怎麼不忠不孝?他說父母給他養那麼大,他不去考取功名,為了一個祝英台,到最後兩個都病死了,辜負父母,不忠不孝。後來我才知道,那個是不忠不孝,不然我也以為那個滿好的。所以我看到有一些戲,後來慢慢就比較明白。後來學佛了就更明白了,原來這個內容都不善,不是教人忠孝節義,是教人不忠不孝。現在的更離譜了,教人不忠不孝。所以現在你說要孝順,有很多年輕人說,我為什麼要孝順?我憑什麼要孝順你?對他父母這樣講,你說他的父母是情何以堪。這個你沒有當父母的人,你感受不到。以後你當人家的父母,你自己兒女這樣對你,你就感受到了。所以這個孝,它是天經地義的,烏鴉還有反哺之恩,羊還有跪乳,這個就是牠一個回饋,對父母的回饋。如果沒有父母給我們養育最少三年,我們也活不下來,父母有養育之恩,我們盡孝回饋是應該的。現在都沒有教這個。就是教好的都沒那麼快,你再教他負面的,教他不忠不孝,那他不是更離譜了嗎?他更覺得不孝、不忠就是理所當然。你說這個社會國家它怎麼會有前途?這個很恐怖!
所以我們大家也要覺悟,雖然現在人不提倡這個,但是我們學佛的同修,我們總是要教自己的子女要盡忠盡孝,這個才有前途,家庭也才會幸福美滿。如果不忠不孝,那個家就不像家了。很多家庭都有出問題,整個社會是很多家庭組合起來的,那這個社會是不是有社會問題?有!社會問題滿多,整個社會就影響國家。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問題,那這個世界怎麼會和平?肯定是災難愈來愈多,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這個就是教人不忠不孝,現世報就是感召天災人禍,頻繁不斷。因此我們要挽救世界,只有教人教忠教孝,從這裡開始。
你能夠孝順父母、孝養父母,自己的兒女也才會孝養你,將來他才會照顧你。如果你不照顧父母,將來兒女也不知道要照顧你。所以天下父母心,沒有為人父母的人他體會不到。所以有一些出家女眾,她沒有結婚,她就體會不到這個,她體會不到什麼叫做天下父母心,因為她沒有生過孩子,她不知道。她如果生過孩子,她就感受到了。過去我外婆講,一個女人可以離開先生,離不開自己的子女,因為子女是從她,台語講「痛肚腸生的」,從她肚子生出來,你說她那種親情,跟父親(父親又差一層)、母親,那真的是天下父母心。所以有一些出家女眾,我說,你沒有結婚,沒有生兒子,你體會不到。有結婚生過兒子的,才會體會得到。
好,我們這節課時間到,我們這次先上到這裡,下一次我們再繼續來學習。因為這個《淨土集》,先師淨老和尚他節錄一條一條,有這個好處,就很適合我們這種短期的講座,這在美國節錄的。你每一條可以獨立,也可以連貫;可以合講,也可以分講,所以這個就很方便。我們今天先學習到這裡,我們下午還有看因果的影片,還有心得分享,晚上再有個音樂會,我們這次的活動就圓滿了。祝大家福慧增長,六時吉祥,身心安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