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常禮舉要講記分享學習(一小時版)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集)  2020/6/26-7/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6-0008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卯、「聚餐」第十六。

  【十六、勿叱狗,不投骨於狗。】

  「現在講究的是不讓動物上屋裡去,普通人家沒有這個規矩。」這是雪廬老人在這一條開頭講,在雪廬老人那個時候講究,現在也是有講究,吃飯的時候不讓動物上屋裡去。一般普通人家他就沒有訂這個規矩。「吾跟大家說一句,你在這裡請客,葷菜裡頭必須有帶骨的菜,西菜裡也有,牛排、豬排都帶著骨頭。」這是講葷菜請客。「中國菜裡頭,現在的館子沒見過,從前都有,任何盤子必有一樣排骨,大約一寸,肉在骨頭上,排骨跟骨排在一塊。吃的功夫,用筷子夾著骨頭,用嘴把肉脫出來,將骨頭放在桌子上,你不能往地上一摔,主人還要替你善後呢!從前做菜沒有骨頭菜是不行的,因對客不恭敬。而肉靠骨附近最香,這裡頭還有些講究。你要是把骨頭摔在地上,狗的嗅覺最靈敏,牠就上屋內吃骨頭,一來一隻狗這還罷了,來兩隻狗就打架。你看狗來了,客人就算不說,主人也不能讓狗走來走去,呵斥牠:『咳!狗滾出去。』這若是在普通時候說,狗滾出去是可以的,在聚餐時主人要是說:『滾出去』是叫狗滾出去?還是罵客呀?這個大家可要迴避,以免發生誤會。」

  這一段雪廬老人講,家裡請客,過去,在我們年輕那個時代,這也大概四十年前的時候,一般人家請客,都在一樓。以前高樓大廈沒這麼多,都是平房,最多二樓、三樓,請客,客廳一般都是在一樓,一樓門都是開著,不像現在這個大樓。所以外面有一些狗,牠也會跑到屋子裡來。所以如果你在這個客廳請客,吃飯的時候,主人如果有預備排骨這一類的,肉吃完了,骨頭不能往地上丟,丟了怕引來狗。狗跑進來,主人怎麼辦?要叫狗出去,如果這個時候有客人在,喝斥狗,叫狗滾出去,這個時候可能會造成誤會,客人以為是在罵他,叫他滾出去,怕造成誤會。如果在平常沒有客人,狗進來,喝斥狗,叫狗滾出去那是可以的;如果有客人,那就要避免,這個要迴避。這雪廬老人給我們講。「再說席上客人有穿好的,也有穿的不好,這個穿的不好的人一聽滾出去,他心裡就發生誤會。」雪廬老人又舉出另外一樁事情,如果你罵狗,叫狗滾出去,丟骨頭的是一樁事情;另外,不是丟骨頭的,穿的比較差的,一聽到滾出去,可能他心裡也就會發生誤會。因為穿的比較差,經濟比較不好,心裡本來就有一些自卑感,如果這個時候,他產生誤會,這就很不好解釋。在這個時候,「你可不能解釋說:『我不是說你呀。』你愈解釋愈糟糕,這可就要注意了。」所以這個常禮不學是不行的。

  「再者『不投骨於狗』,明明看見有狗來,你的骨頭也要放在桌子上,怕有另一隻狗與牠打架。」以前我們年輕的時候都有碰到過這個事情。因為以前客廳都是在一樓,門都是開的,吃飯的時候常常有狗跑進來,進來就是看看有沒有人丟骨頭給牠,骨頭很香,狗喜歡啃骨頭。以前我們也幹過這個事情,把那個骨頭丟給狗吃。但是去給人家請客,就不可以把骨投給狗吃。你看到一隻狗進來,你投一根骨頭給牠吃,如果另外一隻聞到了,牠也跑進來,兩隻狗就是那邊搶,在打架,就給人家製造麻煩了。所以明明看到有狗來,你的骨頭也要放在桌子上,不要丟在地上。這是講吃葷菜的,當然我們現在都吃素了,就沒有吃骨頭這個事情。雪廬老人講這常禮,是對學佛、沒學佛的人。我們學了佛吃素,這些禮節還是要懂,還是要知道。因為我們有一些親戚朋友可能他們不是吃素的,我們學了之後,也可以告訴他們,避免不必要的一些誤會。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卯、「聚餐」第十七。

  【十七、碗中不留飯粒。】

  這個例子十七條,聚餐的時候,我們碗盤當中不要留飯粒,要把它吃乾淨,這也是惜福。下面雪廬老人給我們講,「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立國,民以食為天,農田是人民命脈,所以農人的地位很高」。這就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立國,所以民以食為天。農田是人民的命脈,所以過去農人地位很高。

  「說到這,打個岔,你們同學們,連旁聽的同學們,來聽這個事不是勉強的,有工夫必須看看中國的歷史,即使聽街上說書的也有好處,只是效力很少。總而言之要有個體系,讀二十五史,我們沒有那個時間,可是這部《通鑑》必得要看。什麼叫通鑑呢?」就是《資治通鑑》,通鑑就是自古以來到現在,「各代的重要點,一興一亡注重興亡的事跡。什麼叫資治?幫助政治的。可是哪一個歷史不是幫助政治?吾跟你們諸位說,《春秋三傳》以及《史記》這些歷史,不光是興衰存亡,天文、地方上的物產等等都記載。現在中國各省各縣的省志、縣志都是仿照那個,風土人情、山川地土都記載。這個《通鑑》則專談政治,政治以外就不談,就很簡單了。」這《春秋三傳》記載這些歷史,不光是歷史上的興衰存亡,連天文、地理、地方上的物產等等都有記載,風土、人情、山川這些地理都記載。三傳,《公羊傳》、《穀梁傳》、《左傳》,這是《春秋三傳》,記載多方面的。《資治通鑒》是專門講政治。

  「這個必得多看看,第一次碰見事情是這樣,下次再遇見同等事情,請問:一樣不一樣的辦法呢?你要認為就是這個辦法,那又糟糕了,天下沒有一樣的事情。現在的好事,大家最好學一學,不好的要戒一戒,現在你們這兒皂白不分,怎麼個學法呢?現在這個事情複雜了,打開報紙,哪一天不殺人?強盜殺人一天鬧比一天不像話,十五年前會有這個樣子嗎?十五年前沒這個樣子,現在是這個樣子。是十五年前好,還是現在好?現在人是光學文,即使學也不夠熟,就算你學得夠好,吾再說一句,這話以前吾是不肯講的,現在跟大家講一講。有人說:『為什麼你不肯講?』現在是文化低落的時候,一步步往後退,吾再說大家,大家就更不敢學文了。孔子並不注重文,這是比較的話,為什麼呢?『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你聽見嗎?孝、悌、謹、信等等這個多做,才准你學文。孔子他那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文學在後,這個你念過《論語》,你都不覺悟!果然孝、悌、忠、信都做到了,吾跟你說,古人有這種事『久居官場無佳士』,做官做久了,好人就愈少,這吾不能細講。下句『飽讀詩書有罪人』,飽讀詩書卻成有罪人,不如沒念過書遊手好閒的人,現在吾不大敢講這個,現在大家不認識字,改聖賢書,又改佛經,自己連字都不認得就在那亂改,吾若在這裡說,大家都會說:『咱不必念書,自古豪傑沒念過書的多。』唉!很難!必得要看歷史。」這一段雪廬老人給我們講,德行是為主,學文是為末。古人講有這種事,現在人也是一樣的。久居官場無佳士,做官做太久了,好人就愈少,這個上一句。下一句就是飽讀詩書有罪人,這個就是沒有德行就學文,《弟子規》都講過,這個就長浮華了。

  「其次,吾也提倡要看京戲,吾雖然提倡,卻是私下提倡,吾也沒跟政府說,也不曉得再過半年,政府也提倡了,可是提倡也是白提倡,看熱鬧而已,看一會兒有什麼用處呢?看不懂,還不如聽熱門音樂好,那就沒辦法了。」這一段雪廬老人他提倡要看京戲(就是現在講京劇,以前講平劇),看這個學做人做事。雪廬老人雖然提倡,是私下提倡,他也沒有跟政府講,他也不知道他提倡之後過了半年,政府也在提倡。可是提倡也是白白的提倡,就是看熱鬧而已,就看一下子沒有什麼大的用處,看不懂,不懂得欣賞。有很多人看不懂,那就不如去聽熱門音樂,這個就沒辦法了。所以看京戲還是要常看、要看懂,這樣才有用。

  好,這一條『碗中不留飯粒』,雪廬老人講了這些大道理,這個非常珍貴的道理,我們要記住。要讀《通鑒》,要有孝、悌、忠、信,然後再學文。京戲必須要看。

  好,我們這一條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卯、「聚餐」第十八。

  【十八、不對人剔牙齒。】

  「吃完了飯要剔牙是免不了的,但是不對人,你凡是不恭敬的事情不對著人。你譬如見了人,對著人打呵欠,對著人『嗯~嗯~』伸懶腰這個樣子,對方看見這個就覺得你不禮貌。現在不這樣了,什麼禮貌也沒有了。」

  「從前,一碰見有人對著我們打呵欠什麼的,就是今天運氣不好才碰見這個,一定不吉祥,趕緊把霉氣弄走了。還有一個風俗,這個茶壺嘴子不可對著人。這個事多了,這是中國迷信,現在不信這個,信洋迷信了。有了洋迷信就把中國迷信蓋了去。」

  「以上是不對人剔牙齒。」這一條雪廬老人講,吃完飯要剔牙,這也很平常。剔牙我們不要面對面對著人,不管是客人、主人,你都不要對著人剔牙齒,如果對著人剔牙齒不禮貌。我們應該把臉稍微轉到旁邊,轉左邊或轉右邊,不要正對著人在那邊剔牙。這就是不對人剔牙齒,因為對著人剔牙齒就是對客人或者對主人不恭敬。這裡也舉出其他的事情,就是以此類推、舉一反三,就是凡是不恭敬的事情就不對著人。又舉出打哈欠,打哈欠、伸懶腰也不要對著人,你對著人打哈欠、對著人伸懶腰,對方看見就覺得你不禮貌。那現在的人也什麼禮貌都沒有了。所以從前碰見有人對著我們打哈欠什麼的,就覺得今天運氣不好才會碰到這個,一定不吉祥,趕緊把霉氣弄走。另外還有一個風俗就是茶壺,我們放的茶壺那個嘴不可以對著人。這個事情就很多了,有人說這是中國迷信,都不要了,不信這個,信洋迷信,這就把中國迷信蓋了過去。這是國人把自己優良的這種傳統文化拋棄,學習外國那些不好的文化,這些我們都要改正過來。所以這一條『不對人剔牙齒』,我們也要舉一反三,以此類推,凡是對人不恭敬的這些事都要避免。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個地方。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卯、「聚餐」第十九。

  【十九、客食未畢,主人不先起。】

  「這條單指對主人而言,客人或許吃得慢,主人若先吃飽就把筷子放下來什麼的,這不行!你當主人,主人先不吃啦,這哪有不開竅的客人?主人都不吃了,你還在那兒吃,這什麼話呢?當主人總得慢慢的吃,並且把桌上東西盡量吃完,這個好看。」

  第十九條,這一條是對做主人的人來講。主人請客,客人還沒有吃好,或許客人吃得慢,那主人自己先吃飽了,就把筷子放下來,不吃了。你當主人的,已經先不吃了,這個時候,哪有不開竅的客人?這個客人看到主人都已經不吃了,自己還在那裡吃,這像什麼話?所以客人也就不好意思再繼續吃了。所以當主人的人請客自己要慢慢吃,不能自己當主人先吃飽了,筷子擺在那裡不動,客人還沒有吃飽,主人自己就先吃飽了。所以當主人的人要慢慢吃,客人都吃飽了,自己才可以停下來,並且最好是把桌上的東西盡量吃完。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卯、「聚餐」第二十。

  【二十、起席,主人遜言慢待,客稱謝。】

  「用完餐一起席的工夫,主人遜言慢待,主人先說『對不起』。也不只是說慢待了,這裡『遜言慢待』的意思,是哪裡也招待不好,這是說客氣話。洋人正好相反,對客人說:『你看吧,今天我這個菜最好。』這跟中國相反。送禮給人,中國人說:『這個東西是薄禮』,洋人說:『我這把扇子是從非洲來的,好貴唷!』我今天招待的菜是天下沒有的,這是洋派的,一切都與中國反著」,都跟中國相反。雪廬老人下面再引用中國跟西洋不同文化的地方。

  「你再看看昨天中央日報副刊上談到那個西洋文化,就以阿根廷與英國這個事情來說,阿根廷佔領了福克蘭島,英國人人少就投了降,後來英國本國發了兵,阿根廷就投降,這兩面都投了降。但是中國可不是這個風氣,就以張睢陽為例,大家知不知道這個人?外頭幾十萬兵,自己敗得剩十幾個人就是不投降,賊兵破城,割他的舌頭,殺他的頭,也是不投降,這是中國的文化,跟他們的文化怎麼樣呢?你看歷史,它們不夠人格,我們還要全盤西化嗎?中國再不行,在地球上也已五千年了,雖然亡國但沒有亡族。如今卻必得要把民族滅亡了,這個也難怪!國家算什麼,連父母都不要了,還有什麼國家呢?談不上盡忠報國了。你看中國的張巡、岳武穆等等,洋人看他們都是傻小子,跟他們不一樣。就是要我們聽他們的話,全盤西化,這就行了!誰有力量就投降誰,邪說橫行,現在就鬧成這個樣子。」這是雪廬老人講了這一條,就附帶引用出中西方的文化它的不同點。實在講,西方文化不如中國這些傳統的優良文化,還要全盤西化,實在是顛倒了。

  「書歸正傳」,雪廬老人講,就是上面講的那是附帶講的,回到我們這一條來,書歸正傳,「起席的功夫,主人先說慢待,客人也得說謝謝,雙方禮尚往來,人家恭敬我,我恭敬人家」。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卯、「聚餐」第二十一。

  【二十一、宴畢,主人進巾進茶。】

  「『宴畢』,飯吃完了,主人照例的擺手絹、獻茶」,這個手絹就是現在講擦手巾、毛巾這一類的,就上茶。「這個現在還得有,總而言之,必得講衛生,這個手續省不下,手巾是免不了的。」就是主人要準備擦手、擦臉的小毛巾,這個我們在外面餐廳也都有。如果請客人到家裡來吃飯,這也不能省,也是要準備手巾,吃過飯要上茶。

  「作客的功夫,吾給諸位說,你」,這個你是指主人,「拿著手巾來,我們可以擦擦,在這個時候,擦了別再坐在那兒,等著主人獻茶,擦了臉就可以起來了」。「所謂『客去主人安』,主人忙著的時間已很久了,主人還得吃飯呢,我們早退也好嘛!」就是給人家請客,用餐用完了,臉、手擦一擦,也就別再繼續坐了,擦了臉就可以起來了。這是客人離去了,主人他才安心,因為主人準備招待客人時間準備很久了。那是講一般客人,如果熟客,當然也就有所不同了,如果一般不是很熟悉的客人,那就應該是這樣的。所以這一條我們也知道要怎麼去活用。有時我們給人家請客,還不是很熟悉,就不要在主人那邊耽誤他們太多時間,可能他還有其他的事情,所以我們吃過飯,頂多再坐一下子,就可以離開了。離開,客去主人安,客人去了,主人他心才安。如果我們一直待在那裡,又坐很久,主人他一定要招待,他可能有事情,他也不好意思說,就造成主人的一些不方便。所以這個我們必須要知道。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一次我們就學習「出門」,辰、出門,下一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辰、「出門」。

  「講《常禮舉要》與講經不一樣,講《常禮舉要》一段是一段,不必交代。」雪廬老人給我們說明,講《常禮舉要》跟一般講經不同,講《常禮舉要》一段是一段,就是不必交代前面的。辰、「出門」第一:

  【一、衣冠不求華美,惟須整潔。】

  「出門離開家裡,只要出來,吾把這個事情跟大家說說。這個人,今天刷牙、洗臉等等,固然是衛生,而衣服就有兩種作用,不光是衛生,大主意是恭敬人。譬如在家裡,天氣熱了敞開懷,在屋裡這樣子不可以嗎?要是來了客人,你拿著扇子、敞開懷,感覺對不起人,眼中無人!要明白這個。」這就是雪廬老人講,穿衣服,如果有客人來,當然你就不能隨便,不能衣服敞開、拿扇子來扇,這就會感覺對不起人。

  「一出門如何呢?《論語》有『出門如見大賓』,講了必得能口中誦,口中誦是記問之學,能夠記得住,能夠說了,這個還不中用,現在連這個記問之學也沒有了,道聽途說而已!記問之學沒用處,要記問幹什麼呢?記問之學能夠舉一反三,以此類推,溫故而知新,看舊的,來了新的就明白新的,還沒講就知道,那就算有所得了。」這個出門就是不能衣冠不整,所以出門《論語》講如見大賓。雪廬老人這一段主要給我們講,要以此類推,在這個地方要能夠舉一反三。

  「『衣冠不求華美』,衣服不在好壞,就是破了也不要緊。吾跟大家說,你要是光聽這個,有了心得,再看歷史,一定是兩個樣;要是沒心得,你看歷史,就是看了二十四史也沒用處,你不知道它的用意在那裡。就用這句話,衣冠不求華美,古人說『捉襟露肘』,襟怕露了,趕緊拉衣服,襟一整齊了,手肘又露出來了,這又不好看,蓋了這個,露出那個,可見得衣裳很破爛。」衣服很破、很爛,所以穿起來就不好看。

  「從前有一位高士叫黔婁,他死了,家裡窮。拿個被子給他蓋上,蓋上了頭,露了腳,蓋了腳,露著頭,怎麼著也不行。有朋友出主意:『這麼好,斜著一蓋不就成了嗎?』太太在旁邊大不高興說:『唉呀!那可不行,先生他一生正直無私,怎麼死了還要叫他斜著呢!』你聽聽這一句便可以了。」所以古聖先賢是一點也都不隨便的。

  「衣服不在好壞,破爛也不要緊,破了打補釘。以前窮念書的,衣裳破了這個補那個,補了又補。衣服不是要求華麗,而是要求整潔,『整』是必須要用扣子把衣服繫起來,譬如夏天穿著香港衫,人家都敞著,吾是必得扣起,你叫吾敞著吾不會。」你把衣服扣子不扣給它敞開,這個就不整齊了。

  「有人說:『你太落伍了!』」雪廬老人夏天他衣服穿著還是扣著,他沒有不扣扣子敞開著,有人說你這個落伍、思想老舊了。雪廬老人講,「吾跟大家說過,吾跟他們不一樣,吾根本就沒落伍,吾還沒落伍談不上落伍!他那伍,伍到什麼樣子?吾也不落伍,吾跟你說吧。他以為現在興這個,衣冠整齊現在是不興了,現在不興的,吾就走那一條路。」現在不興就是說不流行穿著整齊。雪廬老人講,現在大家不流行的,我就走那一條不流行的,走原來規規矩矩的。像現在我們看到有一些女眾,穿著褲子都是穿破褲子,不是沒錢買褲子,故意買破的褲子穿,現在流行這個。雪廬老人講人家流行那個,他不流行。他還是走人家不流行的這一條路。「哪一條事情對社會上有利益,吾就去幹,哪一條對社會上有害,吾就不幹,吾不管它現在興不興。」主要要對社會有利益就去做,對社會上有害就不做了,不管它流行不流行。流行對社會有害也不做。

  「現在是殺警察、搶銀行、要紅包,這些都興,這個吾絕對不幹。叫洋人洋爸爸,吾怎麼也不幹,活著吾是一個中國人,死了吾也是一個中國鬼,下生在這個地處!你查中國歷史,凡是念書的大家必須知道,狐狸死在遠處,跑不回來,牠跑不回來,怎麼樣子呢?東西南北牠記得,牠必得在那個地處,將頭朝著來處,死得才瞑目。不衝著牠的窩,死也不瞑目,畜生尚且如此!吾講的都是實話,你去悟!」這是講人要不忘本,狐狸牠都不忘本,不忘牠從哪裡來的;人如果忘本,那就不如狐狸。

  「『潔』,衣服穿在身上,這身上有了汗臭氣,很骯髒的,往衣上一染,衣上染了這些就要洗洗,總之要整潔,就算盡意了。」就是要清潔。

  「你的衣服一整潔,要是對待有學問的人,你是雅人對雅人,那是志同道合那很好,不要叫人家說你閒話。對待俗人,那沒關係,俗人說你壞話、壞人說你壞話,不需要覺得羞恥,因為那些人是賊寇和小偷。我雖然穿得破爛,我賣土豆花生,一天只賣十塊錢,吃飯我就吃九塊,甚至於吃十塊,餘錢雖然沒有,但還是豐富,豐富什麼?道德豐富,天爵豐富!你好,你一天偷一千萬,你是賊寇,誰比誰高?」

  「吾跟你說,講書的人,有時間就多談幾句。唱戲的穿了破爛衣裳,那叫做什麼名目?那都有名字的,連小丑背上的衣裳都有名字,絕對沒有這個當那個講法的,沒有這個道理,這個學問可大了。現在人改聖人的書、改佛經,唱戲的唱這麼多年,就是不敢改一改劇本,戲中那件破衣服叫『富貴衣』。要是這一戲班子他不辦了,他要賣,照例不能全點收,不全點收不要緊,簡單檢點一些富貴衣,有這件富貴衣,他才買你的,沒有這件富貴衣他不要。」

  「你看看這件破衣裳,再想想中國的教育,現在必得處處西洋化,這是自掘墳墓,根本不要了。想要中國再延續下去,必得落實中國文化。」

  好,「出門」第一條,『衣冠不求華美,惟須整潔』,雪廬老人給我們發明這些大道理。我們這一條就學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辰、「出門」第二。

  【二、見長者,必趨致敬。】

  這一條就是我們在街上、在外面看到長輩,必須走過去向他問候、致敬。

  「你到街上,長者他在前頭,咱們不必向前頭去,也不必多問,頂多在後頭跟著。他在後頭,咱們沒看見,就怕我們往那邊去,他往這邊來,這就面對面碰到了。不過這得多少變通,譬如在鄉村中、馬路上等等這個地處可以使用。」這一段就是雪廬老人講,就是我們在長者後面,不要跑到他前面去,也不要多問,頂多就是跟在後頭走。他在後頭,我們沒有看見他在後面,就怕我們往那裡去,他往這邊來,這樣就面對面碰到了,這個是需要變通,在鄉村中、馬路上等等這個地處可以使用。

  「編《常禮舉要》這些東西,那個時候沒汽車那個東西,現在在偏僻街上也可以如此做。」因為編這個就是在以前汽車很少,一般沒有汽車,現在汽車好多。現在在偏僻,就是汽車很少的地方,沒有汽車的地方,也是可以如此做,看到長者,我們就過去跟他問候、致敬。「正走著,看見長者,我們穿過路旁去,幹什麼?趨」,趨就是「跑到那邊去迎著他說句話、行行禮,敬也就是這個樣子;或可在路旁站著談話。」這是趨,就是看到長者,我們主動走過去。或者是我們走路的右邊,長者在左邊那邊,我們穿過馬路,過去打招呼,說句話、行個禮,尊敬也就是這個樣子,這表現尊敬的樣子;或者可以在路旁站著談幾句話。這個都是屬於車少的時候是可以,如果像現在市區,車子來來往往那麼多,就不行。所以這裡雪廬老人講,「但是在城內就是不行,來回的車輛這麼近,你必得穿過路去,穿過去就碰上車,他不安心,你也不安心!」車來來往往那麼多,你穿過馬路去跟他打招呼,他看到你,哎呀,怕有危險,自己也不安心,怕被車子撞到,所以這個就要變通。

  「學什麼東西,都要有實有權,沒有叫你學呆呆板板的、學書呆子,學書呆子有什麼用處!」雪廬老人講,我們根據這一句的精神,你要看在什麼地方、什麼情況,如果在外面看到長者,當然要去打招呼;如果是同在一個方向,剛好碰到了、看到了,我們過去跟他打個招呼。車子來來往往很多,這個時候可能也就不能這樣硬穿過去,那很危險,所以這是需要變通,如果比較安全的地方是可以的。大家可以去根據雪廬老人所講的,我們可以去揣摩怎麼做。總之,這一條就是看到長輩,我們必須向前,去向他致敬;再看什麼地方,適合的地方我們必定要去,如果危險就不要勉強。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