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常禮舉要講記分享學習(一小時版)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20/5/16-2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6-0002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居家」第二條。

  【二、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現在的常禮,是說『坐桌子、椅子』,你怎麼不說坐椅子、坐板凳呢?現在請客、入席,席在哪裡?席都擺好了,請入席。開會也叫入席,到了屋裡也沒有席,怎麼叫入席呢?現在都叫入席,就不許我這樣說入席嗎?這也是隨大家的方便。」這一段雪廬老人講,『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這個席,現在沒有蓆了,席是草蓆。為什麼不說坐桌子、坐椅子、坐板凳?他先說明,現在大家也還都是叫席,開會也叫入席,請客也叫入席,但是也沒有蓆,那是古代才有蓆,這就是隨現在大家,還是用這個入席。所以雪廬老人講這一條,坐不中席,大家還是用這個,習慣了。

  「古時候原來就是在地下鋪上蓆」,就是草蓆,就像現在日本我們去,它還是有蓆,就是榻榻米,中國古代就是坐那個。「當中這一段供客,主人或在前頭或在旁邊。」請客人,主人在前面或者在旁邊。「為人子者不能坐在當中,這是恭敬客人的地處,沒有客人也不能在那裡坐著,即使沒有客人來,家裡還有主人呢!就是家裡的主人家長」,家裡的家長就是主人,「都不能待在那裡坐著」。為人子不能坐在那個當中,家長不在,那個「位子是虛著」,就是空在那裡。如果「你去坐在那裡」,「你要當客人嗎?」這是請客,是恭敬客人,讓客人坐當中,上座。就是家裡的主人家長都不待在那裡坐著,就是說給客人坐的。那你做人的子女,家長都沒坐那裡,自己跑去那裡坐,自己要當客人嗎?這是雪廬老人講,你坐那裡你是要當客人嗎?「現在不那麼講法了,現在沒有蓆子了!假若是屋子裡」,現在沒有蓆了,「譬如台灣舊式的房子當中有一張方桌」,古時候我們吃飯坐的桌子都是四方的方桌,「旁邊兩把椅子,這是平素擺設」,平常就這樣擺著。「要是吃飯,把椅子架開、六個人一桌,後頭這兩個是當中,旁邊那兩個是兩旁在左右,這是方桌。圓桌要看擺的縫子,這很講究!」你看怎麼擺,「從前客廳擺設是一個弓字形,為人子的就坐在兩旁」。「廟裡講經的人,在那裡講開示,穿衣打坐在正當中。」這是講經才坐在當中。所以這個中席不能隨便去坐,這是給我們講,當中那是給客人坐的。這個地方講,廟裡講經坐在當中,平常不坐那裡。這是講為人子坐不中席,不能坐在當中。

  「行不中道」,這是講走路。「你看看祭祀,祭祀的功夫,上台子的功夫是在這邊上、在那邊下,沒有看見在正當中走的!為人子的就是在學生地位上,不能在當中走。進去大門、二門,不在中央走,在旁邊走,這是規矩。從前連正門都不走,你上廟裡去不走正當中,這個你學了得記住,但是你會了不許你教人,去教你的子弟去。為什麼現在不許你教人呢?因為現在不興這一套了。」這是雪廬老人給台中蓮社蓮友講,就是你學會了常禮這一條,那你不要去教別人,去教誰?教你自己家裡的子弟,教自己的子女。為什麼不許去外面教人?因為現在人都不興這一套。「有人說,現在人見了長輩,是用叫的:『喂、喂,你這個老頭上哪裡去?』現在興這個!」現在人他不懂禮,「你講這個常禮」,他覺得你「不合潮流」。「你要講這個就是找倒霉,你會了不許也不能教人,吾把話說明白,你自己做,做得對不對也不必教別人說,一切就是自己不行,這是第二條。」雪廬老人講,學了這一條,包括全部這個常禮,現在人他不學,也不能跟他講,自己做。你要去講這個,可能就找倒霉,所以會了也不許去教人。這雪廬老人他就把話說明白,你自己做,做得對不對也不要去教別人,你去教別人,可能人家給你諷刺一番。總是感覺一切都是自己不行,雪廬老人特別給我們交代這句話。所以我們學了這個常禮,我們要給人講,看對象。如果你比較熟悉的,同參道友,自己家人,可以講講;對外面一般人,我們這樣跟他講,這就不可以。

  好,這一條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每一條都有很深的道理在。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居家」第三條。

  【三、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這條很要緊,你上外頭去,必得向家裡老人說,我要上哪裡去,老人就放心了。」

  「反必面,在外頭辦完事回來,先到老人跟前說我回來了,你再上你的屋裡去。現在這一條可是特別要緊,為什麼呢?你出去了,家裡人也不知道,有人找你,老人還到屋裡找你!」「沒在家」,找不到,「走了還是沒走都不知道,這是不行的。這裡頭如果出了若干亂子,說話就不好聽了」。這段雪廬老人講,『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這是要出門要給父母、老人講一聲,或者給家裡的人講一聲。不然人家要找,不知道你出去了,在家裡找了半天找不到,到底是在家還是出去了,造成家人的困擾。出門如果都沒有講,如果在外面出什麼事情,家裡人也不知道,也不知道去哪裡。這是外出,必須給家人講一下。

  「再者,回來也不說」,回來也不給老人講一聲,「老人也不曉得你回來還是不回來。或者你到外頭被扁鑽插了一刀,走不動了,或被車子碰傷說不話來,你姓啥名誰大家都不知道,老人也照顧不到」,家人也沒辦法去照顧,「那你又該倒霉了」。這就是說外面出了事情。的確外出有出了事情,家人都不知道,那就麻煩了。「你要是出去有說,老人有注意到,到時沒有回來,老人會依門依閭,母親靠著門等你。」父母會擔心,你出去有說,但是老人他總是會注意,到時候沒有回來,會在門口等你,特別是母親會靠著門等你。「怎麼等法?鐘點一到還不回來,趕緊到你去的地方問去,若是沒有在那個地處,又沒有再上別的地處,這就出了岔了,趕快找警察,走的路線被警察一查,才知道有個人碰傷了腿已送到醫院,父母就可以馬上去醫院照顧。」這是舉出一個例子,如果有講,就有個線索,就比較好找;如果都沒有講,不知道去哪裡,就不好找。如果在外面有車禍,受傷了,送到醫院去了,人家也不知道。

  「有人說,給父母這樣照顧照顧,與我有什麼關連?你倒沒關係,你不在乎這個,你父母可不行,他就連飯也不吃,也吃不下,你或可說他不吃飯他該餓死,那我就不能講了,就不必上這兒來聽。那有什麼辦法?那是合乎現代潮流,吾這一套不合乎現代潮流,好潮流吾就隨、不好的潮流吾就不隨。」這一段雪廬老人講,父母等兒女,等不到他就很擔心,吃飯也吃不下。現在有一些做兒女的人(做子女的),他不能體會到父母的心,天下父母心,父母總是一輩子關心兒女,關心自己的子女,他體會不到,他覺得沒有關係,他飯吃不下,他該挨餓。如果這樣講的話,雪廬老人說他就不能再講什麼,也就不必到他那裡去聽課了。那有什麼辦法,那合乎現代潮流。現代的人都是這樣,雪廬老人講他講這一套,就是《常禮舉要》有很多人認為不合時代潮流。但是現代人這種潮流是好潮流,還是不好的潮流?雪廬老人說好的潮流我就跟隨,我就隨喜,隨著做,因為它是好的;如果不好的潮流,吾就不隨,我就不跟隨那個不好的。這個地方的確我們是要學習的地方,我們不能跟著現代不好的潮流,好的我們可以跟隨,不好的我們就不跟隨。我們還是要依老祖宗的教導,才是正確的。

  好,第三條,「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我們就學習到這裡。這道理也很深,我們要不斷的去深入體會,舉一反三。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居家」第四條。

  【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上來講了三條,現在講第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就是長者給我們東西,我們要雙手把它接過來。

  「為什麼寫這麼簡單?因為容易記才好用。這裡說的『長者』,按著《禮記》上講,年歲比我們大五歲,或十歲、或加倍,都是長者。今日之下不大講長者,譬如大家都是同學,你同學家裡的子姪就是你的晚輩。」同學家裡的,同學的兒子、姪子就是你的晚輩。「同學裡頭,也有交情厚與交情薄的。」同學有交情比較深厚的,有交情比較薄的,就是不是很深。「交情厚的,禮可以變通變通,不必過分呆板,過於講禮倒顯得疏遠,你要是明白這個就可以從容了。」就是比較深厚交情的同學,就不用這麼呆板的,過於講究禮。如果過於講究禮,倒顯得好像很疏遠的樣子。所以明白這個道理,交情深厚的,我們就可以變通變通了,不必那麼呆板,很熟悉了,這樣就可以很從容的,不會顯得疏遠。「要是交情夠不上」,就是交情還不是很深的,「總而言之要恭敬人!」因為我們對他還不是很了解,拿東西給我們,我們雙手接,恭敬人總是好的。

  「就是比我們年輕或是同等,他要拿東西來,我們就得雙手接,這樣沒什麼不好之處。」這就是比我們年輕的人或者是跟我們同輩的,他拿東西來,我們就得雙手給他接過來。這是講我們不是很熟悉的,一般對他恭敬一點這沒有什麼不好。「即使國家對國家」,這講到國家,「國家對國家怎麼樣呢?《孟子》說,以大事小,以小事大。小國侍候大國,這是理所當然,我們的力量抵不住他們!」這是小國對大國恭敬,這是理所當然,因為我們力量抵不住他們。「大國侍候小國?」大國對小國也恭敬,「這是什麼道理?仁也!」這是仁慈的表現。

  「這個大家要懂得,吾講吾的。你們要悟!吾沒法子,只有你們大家聽了,你自己悟。這個『悟』說過多少次,無論什麼事情必得自己悟。現在講《華嚴經》,講到『方便』,你要不懂方便、不會變化,學了就是書呆子,好處你用不到。這個要記住!」這一段話非常重要,我們學禮也不能學得呆呆板板的,學得很不自然,讓別人也感覺很彆扭,這個就沒有開悟。沒有悟,不會變化,不懂得方便,學了就變成書呆子,好處你就用不到了,這個要記住。所以雪廬老人提醒大家,學東西要悟,這個悟是自己悟。雪廬老人說他也沒有辦法代替大家悟,他只能提醒大家要悟。所以這個悟,雪廬老人說過很多很多次,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不管長者他給你時」,就是長者他給我們時,他是兩手拿給我們還是一手,因為他是長者,我們不管他一手拿給我們、兩手拿給我們,我們就必須兩手接過來。「平輩或晚輩可以通融通融」,他要是單手給我們東西,「你也可以單手接,可以不必兩手接」。「你要兩手接也行」,也可以,「總而言之,恭敬人就好」。「你要雙手接,跟他客氣點,他會想:長者就是跟我不一樣!」對方他就會想,這個長者他的禮節跟我就不一樣,這很恭敬人。「他如果聰明或可有點覺悟,無形中受了教育。」這個也是真的,我們對他恭敬,他如果聰明一點,他可以有一點覺悟,無形當中對他來講也是受了教育。

  「從前下生以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都是教育」,從家庭到社會、到學校都是教育,「現在都不是教育」,這個話我們要聽清楚,現在不是你看到大學那麼多,幼兒園到大學,學校那麼多,從家庭到社會、到學校都不是教育。教育是教做人,現在沒有這個功課,「情形改變了!也有人認為:『你太呆板、太老古板了!』他不以為然」。雪廬老人講這個話,有感而發。現代人你跟他講這些禮節,他認為你太呆板、太老古板,他就不以為然。「但是你要聽明白,他不一定是壞人,他只是沒有學習禮,他的心地或許很好只是沒有禮貌。這個大家要知道,無論幹什麼都不是簡單的,有的人很禮貌,他還是壞人呢!」「譬如王莽」,漢朝時候的王莽,「謙恭得不得了,但很壞」。「他念的書也多,恭敬人也很自然,看不出是假的來。」雪廬老人這段話也非常重要。現在的人,他不懂禮貌不代表他是壞人,他只是沒有學習過禮節。他的心地或許很好,只是沒有禮貌,沒有禮貌處處他會妨礙人。但是他心地不一定是不好,有的人他心很好,但是沒有學過禮貌,他妨害人他不知道,所以這個大家也要知道。所以雪廬老人講,無論幹什麼事情都不是很簡單。舉出歷史上這個王莽,他很有禮貌,書又念很多,恭敬人也很自然,看不出他是假的。「這些變化,你要學這著悟!」就是這裡再強調要悟。「吾稍微一講,你或能舉一隅而以三隅反」,舉一反三,「你自己就進步多了,必得到那個樣子,我就希望大家這樣。這一條就講過去了。」雪廬老人講到這裡,就是希望我們要悟。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居家」第五條:

  【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

  「徐行就是散步,慢慢的。徐行後長,慢慢的走在長者後面」,不要很快的走在長者前面。這個講法,「要這麼講,誰也會講,徐行後長是對了」,就是你在長者後面慢慢走,不要走在長者前面,「難道快行就不後長了?」雪廬老人提出問詞,徐行後長,都不能很快的走嗎?「徐行,是沒事、逍遙自在的在那裡走路」,這是講沒有事情的時候就慢慢走;「若有緊急事情,你還在後頭慢慢悠悠的,哪裡能行!」這就是講你要看有沒有事,沒有事當然就在長者後面慢慢走,你不要走太快,走到長者前面去了;如果有事情,有事情就不能這樣,有緊急的事情,你還在慢慢走,那怎麼行?所以這裡就給我們講出來,你學了這一條,不能呆呆板板就這麼看。

  下面雪廬老人講了一個公案。「吾在這裡講,講不明白,咱講個故事給你聽。從前某人沒了門,幹什麼也不會,只好給人家當差。當差不必有本錢,也不必學。」當差去給人家做工,「在臨上工,有人教他規矩」,在將要去工作,去給人當差的時候就有人教他,去給人家當差要懂得規矩。有人教他「走路別在主人前頭,記住了嗎?記住了!」就是給他講,如果你在走路的時候,你就不要走在主人的前面,叫他記住。「另一條也要緊、也有好處,什麼好處?你的東西主人不用,主人的東西你可以用,這個記住了嗎?記住了!」這第二條。「還有一條,主人吃東西,你可別先吃;主人吃完了,剩下的你就吃,記住了?記住了!先記住了這三條再去當差。」所以就有人給他講這三條,你要當差,你要記住這三條。

  這個人就去當差了。「這天」,就是有一天,「主人在路上,家裡已準備吃晚飯,當時天黑,也沒有電燈,家人說:『某某,你提個燈籠接老爺去。』某人出去」,這個當差的人出去,拿著燈籠出去,要去接老爺回來。「在路上見了主人,手裡拿著燈籠,他跑到主人的後頭,主人說:嗨!你上前面去」,就是你走在我前面,這當差的他說「不行、不行、不行!怎麼說也不行,講的規矩是我要在主人後頭。主人在前頭沒燈光,一肚子氣」。這是好像我們現在打手電筒,晚上天黑沒有路燈,你要帶路,你要照路,你要走在前面照路,後面的人跟著你。但是他要當差,人家給他講這第一條規矩,你走路不可以走在主人前面,你要走在後面,但他打著燈籠走在後面,那主人怎麼看得到呢?叫他走到前面去,說什麼他也不可以走在主人前面,這就給主人生了一肚子氣。這是第一樁事情。

  「這一天,主人又出去,天晚下雨,家人要他拿傘去接老爺。他拿著傘走著,在路上見了主人,主人沒傘,主人說:『你打了傘來,我們一起用吧!』不行、不行!講的規矩是你的東西我用,我的東西你不能用。鮮事!這是第二回了,怎麼沒一點悟性!」雪廬老人講,他打了傘,要去接主人,下雨,主人說你有打傘來了,我們就一起用,一起遮雨。他說不行、不行,根據這個規矩講的,是主人你的東西我可以用,我的東西你都不能用;這傘是我的,你不能用。雪廬老人說鮮事,這很稀有的事情!這第二回了,怎麼一點悟性都沒有?

  「回去後,主人大大不高興,太太說好話也不行。這一鬧,出了事情了。」當然主人回去就很不高興,他的太太給他說一些好話也不行,兩個人就吵起來了,鬧出了事情。「小孩子看大人吵嘴就哭了,其他大人趕快哄他吃奶,吃完了剩下的,這位當差的就跑過去也去吃,為什麼呢?主人剩下的,這個就行了」,他可以吃了。這是第三條公案。這個東西,主人的東西,這是餵小孩的,他聽人家講,說主人吃剩下,你就可以吃的,那小孩吃剩下的奶,他也趕快跑去吃了。這是雪廬老人舉出這個故事,這三條,當差的人不開悟,學了規矩,學得讓人家反而麻煩了,給人找麻煩。

  下面雪廬老人再講,「你有要緊事,或者前面有什麼障礙,得跑到長者前頭去。」你要去把那個障礙處理掉,或者有要緊事情你要先走,「總之,要為長者多考量」。

  「不疾行先長,這句頂著上句『徐行後長』,沒事的工夫,不自己往前頭跑。不疾行,『疾』是快速的意思。沒事時,主人走得慢,你就走得慢;要是有事,主人慢走,你卻不能慢慢悠悠的走你的」,你就要趕快走在前面去辦事。現在這一條我們學了,我也常常碰到,到了一些地方,有些同修,我第一次去也不知道路,他帶路走在我後面,走走走說,師父你走錯了。我說我也沒來過,你要帶路,你要走在前面,你不能走在我後面。這個常常碰到,這個情況就跟這裡講的那個當差的一樣的道理,你要帶路的人,你要走前面。所以我常常要給同修交代一句,我說你帶路,你走前面。我不認識路,你叫我走前面,你好像是對我恭敬,可是我不知道路,不曉得往哪裡走。你不走前面帶路,我怎麼知道怎麼走?所以我就舉出《常禮舉要》這一條跟他們分享。

  另外就坐電梯,電梯我們站在後面,有時候老和尚他就站在前面,就是請老和尚先進去電梯裡面,他走前面,第一個進去,後面的人跟進去,老和尚就在最裡面。電梯到了,站在前面的人不肯出去,要請老和尚先出去,他就站在那裡,那老和尚怎麼出去?所以坐電梯,老和尚也常常講,你站前面的,你要趕快先出去,我才能出去;你要讓我先出去,你站在那裡擋著我,我怎麼出去?那像這個也跟這一條,那個當差的一樣的道理。所以《常禮舉要》我們看了這樣好像懂了,其實裡面很多道理。所以我們沒聽雪廬老人這麼一個解釋,往往我們都學的會跟那個當差的一樣,你要恭敬人,反而造成別人的困擾。所以要這麼學習,非常重要。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子、「居家」第六條。

  【六、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這一條是在家裡,長者就是長輩,大我們五歲以上的,十歲、二十歲都是長者。長者來到我這裡,我們不能坐著,必定要起來。

  「不但是長者立不可坐,同輩的,譬如這個辦公廳裡,同樣是課員,他跑到咱們桌上來說話,你在那裡坐著,這不禮貌。」應該要站起來。「人家上你這裡來就是客,你得在你桌上地處站起來。為什麼說這個?現在辦公廳裡,吾見了一些並不是如此,今日之下真是什麼教育?他即使與你再熟,上你這來,你就得有點表示,再熟也不能熟得無禮,這話對不對?除非旁邊有位子他坐下,你也坐,這也行!」這是講同輩的、同事,舉出一個例子,就是同輩的到你這裡來了,你也不能坐著跟他講話。這是講同事、同輩的也是要有禮貌,也是要站起來跟他對話。這是雪廬老人講,今日之下真的是什麼教育?他看到辦公廳裡,看到一些並不是如此。現代人的確沒有學禮,不懂這個禮。

  下面,雪廬老人再講唱戲的。「你看看唱戲,先出來的得讓後出來的,太太後出來,先生也得『夫人請坐』也得這樣子的。」這是講看唱戲,看那個平戲,現在講京劇。古代在我們中國地方戲,這些都是有這個禮節的,就是太太跟先生也都要以禮相待。「看唱戲,吾每星期看一次,吾看一次幹什麼?上學!你會說:『你還用上學嗎?』吾怎麼不用上學?孔子說過,你入了墳墓就不上學了,吾怎麼不上學呢!吾有好幾個字不認識,吾來到台灣才懂得的。」雪廬老人講,他每一個星期看一次戲,看京劇,看這個幹什麼?上學,學習。可能有人會說,你還用再上學嗎?雪廬老人講,吾怎麼不用上學?孔子說過,你入了墳墓就不用上學,吾怎麼不上學!雪廬老人九十幾歲了,還要上學,還要學習。所以他舉出他有好幾個字不認識,到台灣來才懂得。這是告訴我們,人活到老學到老,活到死學到死,所以他看戲是學習。「長者立不可坐,往後一層,咱們同事也是一樣」,這個不但長者,同事來我們這裡,我們也不能坐著跟他講話。「人家來我們這裡,各人求各人的禮貌。」

  「『長者來必起立』,現在不興這套了。你若自認我算是個念書的人,我這個念書的真假莫論,什麼叫假念書?念不通不是假念書!從前士、農、工、商四類,士是第一」,念書的是擺在第一個。「為什麼位居第一?因為他無恆產而有恆心。念書的有些有錢,有些是出自寒門,窮念書的很多,他們什麼都學,沒恆產無關係,沒有恆心是不能成功,這是第一。」沒有恆產就是沒有財產,沒有財產沒有關係,沒有恆心是不能成功,所以過去讀書人無恆產而有恆心。

  「上外頭來,不論穿著如何,必得整整齊齊。商家人雖然穿著綢緞,一付很有錢的樣子,不管有沒有上了年紀對著穿破衣服的念書人,他們不敢坐隔壁,甚至不敢去陪他,怕他在桌子上念幾句『之、乎、者、也』,大家不懂就很難看了。所以從前大財主都恭敬念書的,從前最有錢的是幹鹽務,現在就不行了。那時國家一些大建築物都是鹽行」,就是做鹽買賣的那一行,「那些有錢人替國家蓋的」。「可是只是有錢總覺得很難看,認識幾個讀書人,附附風雅,裝裝面子,就是對這般人說的。原來不懂風也不懂雅,也念上幾句、學上幾句,好在人眼前裝裝樣子。」這是雪廬老人講,在以前賣鹽的、幹鹽務的這最有錢,都是很恭敬讀書人,也不敢跟讀書人平起平坐,怕讀書人講幾句之、乎、者、也,他也不懂,這個面子就不好看了。可是只是有錢總覺得很難看,他如果能夠認識幾個讀書人,附附風雅,裝裝面子。不懂風也不懂雅,就是這個風雅幹鹽務的人也不懂,但是認識幾個讀書人學他們念上幾句,也可以在人的眼前裝裝樣子。

  下面講一個袁子才的公案,袁子才是清朝末年的一個才子。「有回袁子才在揚州,揚州的鹽務是很大。這一天作戲,有些人專開有錢人的玩笑,因為他們有『銅臭氣』,這三個字很難聽。有人說今天喝酒,高談闊論要是沒有佳作是不能下酒,喝酒還作詩作文?不能就對對子吧!對對子就是故意開有錢人的玩笑。一看門口外的柳樹、說『綠柳』」,說了兩個字。這是要對一個對子,袁子才知道幹鹽務的商人對不出來,這是大家跟這個幹鹽務的開玩笑。「鹽務商人一聽是兩字的對子」,那兩個字比較好對,「怕出別的對不了,就趕緊說:『我先對上就別找我』,想到柳樹上的飛絮,又聽說綠要對紅,就說:『紅絮。』全場的人哈哈大笑」。這時候「袁子才平時書念得多了,沒有也可胡造謠言」,他自己也可以編出來。「袁枚說」,就是袁子才說,看到大家在笑商人,他就說「大笑什麼?這個有典哩!」有典就是有典故。「古人詩你或可忘了」,或許是忘了,袁子才就講:「『夕陽斜照桃花岸,柳絮飛來一片紅。』大家也不記得是哪兒來的詩,其實是袁子才自己造的,古書哪裡有?大家一聽這兩句有道理,夕陽是紅的、桃花是紅的,一照著柳絮,落絮飛來一片紅」,在夕陽照射下一片都是紅的。「這下子大家說袁先生你念得書多,這過去了。」這個時候「鹽務大老闆臉上也沾了光,第二天,一個大元寶就送過去給袁才子了,兩句就是五十兩」。袁子才給他講了兩句,鹽務的商人就送他五十兩銀子。這是雪廬老人講有這個典故。

  「從前凡是士農工商,商是最後的。各種商店裡,固然幹鹽務的商人架子擺得很大,那是大有錢的人。」很有錢的人他架子很大。「而一般商店,你到櫃台,在櫃台後的人,平時大家坐著。一看有人往櫃台來,這櫃台很長,大家就全體站起來,這一路的掌櫃全體站起來。這種情形吾見過。」這是雪廬老人他曾經看過,就是櫃台有人走過去,櫃台有很多人都站起來。「商人四類之末,他還這樣!」商人在士農工商他擺在最後的,他還這麼講究這個禮節。「普通禮節人皆知道」,普通的禮節一般人大家都知道,「這個大家可學著」。所以這一條是講:「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對同輩、對同事、對客人必須要有這個禮貌,客人來了我們要站起來,同事來了也要站起來,不但對長輩。這一條也很重要。

  好,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