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一四集) 2020/4/19 台灣 檔名:WD20-037-0514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要》,〈子張篇〉第十二章。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洒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此記子游、子夏二人教學方法迥異」,這章經書記載子游跟子夏他們兩個人教學的方法不一樣。「前節是子游的觀感」,這一章書前面這一節講的是子游他的觀感,「後節是子夏的辯論」。子游的看法、觀感,子夏他提出辯論。
「子游說,子夏的門人、小子,做些灑水掃地」應對,就是做一些灑水、掃地,客人來,「應對賓客」、接待,「進退禮儀諸事」,做這些事情「還可以」,『抑末也』,「然而,這些末節」,『本之則無,如之何』。子游說,子夏的門人(他教的這些門人),這是枝末,根本就沒有,如之何。「若究其本則無,如何是好。」子游他對子夏教學的觀感。
「子夏聽到了這些話,便嘆息說:」『言游過矣。』「言游說錯了」,子游說這個話不對。
『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君子之道,皇疏(皇侃的注疏)以為先王之道」,皇侃注疏注解這個君子之道是先王之道。「劉氏恭冕《正義》以為禮樂大道」,就是劉氏恭冕《正義》解釋,以為這個是指禮樂,大道是指禮樂,感覺君子之道就是禮樂的大道。「即子游所謂之本」,就是子游所指的本就是指這個。「劉氏說:此當視人所能學而後傳之。故曰,孰先傳焉,孰後倦焉。倦即誨人不倦之倦,言誰當為先而傳之,誰當為後而倦教,皆因弟子學有淺深,故教之亦異。」這是依照劉氏對於這個的注解。「依劉氏此解,則子夏的意思是說,君子之道,不是我不傳給弟子們。但看誰能先學,我便傳焉。誰到以後始能學,我今且倦於教而已。」這就是說要看這個學生他的情況,誰先能學我就先傳給誰,誰,就是說有的人他是現在還沒辦法學,以後他能學了,我再教給他。
下面用譬如。『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譬如培植草木,應該區別其種類,而採用不同的培植方法。君子之道,何能不按先後而誣妄施教。」這是子夏用譬喻,好像種植、培植草木,要區別這是哪一種種類,種類不同就採用不同的培植方法,以這個來譬喻傳授君子之道,怎麼能不按照先後而這樣去施教!
『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孔安國注:終始如一,惟聖人耳。凡事皆有先後次序,始在先,終在後。而此有始有卒的意思,則是自有始即有終,至終仍不離始,始終一貫而不可分。所以孔注(孔安國注解)為終始如一。此義是指教者能將學問的本末圓融一貫的教授弟子,不必循序漸進。但只有聖人教賢人方能如此,非普通人所能為。所以說:其惟聖人乎。」所以子夏他講出來對子游這個說法的一個辯論。各人教學的方法有不同,各人的見解也有不同,這是提出兩方面的不同的教學方法。
好,今天這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