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西方確指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13/11/14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檔名:WD20-016-0010

  《西方確指》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昨天學習《西方確指》學習到覺明妙行菩薩為大家開示,說出他在什麼時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在我們中國東晉明帝,公元三百二十三年到三百二十六年,距離現在一千六百多年。這是菩薩給我們講他往生,往生極樂世界之後,他的願很重,所以很快他又回到娑婆世界,又回到這個世界來度眾生,也是跟觀音菩薩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

  這一會,講《西方確指》這一會,是在明朝時代,在明朝末年之前,他是東晉那個時代往生的,也一千多年。這一千多年之間,菩薩往生到極樂世界他很快又回來,做種種示現,示現種種的身分,或為國王,或為居士,或為比丘,或為臣宰,或為女人,或為屠丐,或隱或顯,或順或逆,隨順說法來引導一切眾生回歸到淨土。從這個地方、這個開示也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啟示,就是我們想要真正度眾生,真正要幫助眾生,覺明妙行菩薩是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就是先到極樂世界去,自己念佛成就先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蒙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我們馬上就有能力跟佛菩薩一樣,可以示現各種身分,到十方世界去度眾生。這個開示非常重要,有些同修想我往生到極樂世界,萬一我忘記,那邊那麼快樂,那就不想再回來這個世界度眾生,那怎麼辦?你看到這段開示你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到時候你忘記,阿彌陀佛會給你提醒。所以這是很重要。

  這一段開示最後,就是我們念佛道場常常講的一首偈,就是「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句話非常普遍,我們一般打佛七,念佛道場,都曾經聽說過這首偈。這首偈的確是我們念佛人一個很重要的心法,能做到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這是我們一個前方便,主要要打得念頭死。這個念頭是比較不好降伏的,怎麼樣打得念頭死?我們怎麼打它都不死,有時候愈打它就活躍得更厲害。每個人他的根器不一樣,所以用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印光祖師他給我們一個示範,這個也是給我們做一個很好的榜樣。你看印祖他自己那個小佛堂,他什麼都沒有,一尊阿彌陀佛、一杯水,那個小佛堂後面他自己寫一個字,寫一個死字,寫一個死。他也常常勸念佛人要把這個死字貼在額頭上,就想到說我今天就快死了,要常常這樣觀想。

  我們如果想我現在就要死了,那你該做什麼事情?你要做什麼事情?現在就快要斷氣,快死了,今天就要死了,或者時間長一點,明天就要死了,我現在最重要要做什麼?念佛人就沒有其他的想法,就提起一句佛號,什麼統統放下了。你千萬不要想到我那個孫子還在美國,還沒有回來,要見最後一面,就去不了極樂世界了。你到極樂世界你不怕見不到你孫子,你生生世世的孫子你都看得到,不只這一生的孫子。放不下,不想去極樂世界,總是對極樂世界的情況了解不夠、認識不夠,總是憑我們自己凡夫的一種想法,在想像極樂世界。凡夫的想法跟實際上極樂世界的情況,我們想的完全是錯的,應該依照經典做標準。

  印袓跟我們講,如果死這個字,說修道人念念不忘此字,念念不忘這個死,你隨時想到說我隨時都要死了,那你自然,人都要死了,那你還有什麼計較的?自然他就放下了,放下萬緣。但是放下萬緣要提起一句佛號,這樣道業必成,這個道業必定成就。我們現在就是死這個字觀不起來,所以這個念頭怎麼打它也不死。為什麼打不死?打得念頭死,為什麼打不死?因為我們還不想死,所以怎麼打它都不會死。死到臨頭,他還是打不死這個妄念,這是我們現在念佛人一個很關鍵的。我們現在想很多事情、罣礙很多事情,就是沒想到死這個問題。

  但是佛在經上講的都是講我們現實人生的情況,人生是苦空無常無我,《無量壽經》佛也跟我們講,「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佛也是一再給我們提醒,這一切,這個世間這一切,是短暫的、無常的,你都帶不走的,應該要放下,應該勤精進念佛求生安樂國,那個是永恆的,你真的可以得到的。這個世間你什麼都得不到,連自己身體也得不到,身外之物更是得不到,佛大慈大悲一再的提醒我們。佛在經上講的就是講我們現實人生的情況,現實人生這些情況就是活生生的一部經典。

  今天下午有同修跟我講,有一個好像兄弟姊妹,她一個姊姊,好像四十二歲,說上個星期三得了感冒就往生了,四十二歲得了個感冒就往生了,還不是得什麼大病。人好好的也會死,你不要說得癌症才會死,身體很健康,那個身體很強壯像牛一樣的,也會突然死掉。不是說身體很強壯的人他就不會死,壽命到了一樣死。這個人來跟我們講,他就是在跟我們說法,說「人命無常,黃泉路上無老少」,老的也會死,年輕的也會死,這些都是經典。我們看到這個實際情況,再回頭看看佛在經上講的,就是講我們現實人生,現實人生就這樣,苦空無常無我。

  我們現在為什麼放不下?就是沒有看破,對這個事實真相還沒看清楚。也就是說這個功夫沒有深入,沒有深入,我們抵不過無始劫這個生死的習氣,輪迴心的習氣,抵不過。偶爾我們會有短暫性的一個覺悟,想要了生死,但是很快的又被這個輪迴心轉,抵不過。所以這個用功,他就是時時刻刻要提起覺照,功夫才會得力;如果提不起覺照的功夫,我們知道是知道,但是你轉不過來、你放不下,這就是觀照功夫要提起。這個觀照不但是修教、修禪、修密,修淨也是要觀照,你看《觀經》,《觀無量壽佛經》,就觀,要去觀,觀照功夫提得起,我們念佛功夫就會得力。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特別發明這個道理,他講的真的是有道理。這個修行人不懂觀照,他就嘗不到法味,得不到法喜,枯燥無味,他很容易退轉。

  所以印祖教我們觀死這個字,他也是觀照,你要觀那個字,這個觀是要回頭觀照自己,你觀察外面,對外面的事物叫觀察,回到自己內心叫觀照。比如說你觀察那個人死了,如果你沒有回頭觀照自己,死是他死,我也沒死,我活著好好的,那就不起作用了。如果你回頭觀照,他死,我也會死,我們一天到晚給別人寫牌位,你也要想到有一天我的牌位也會在上面,這就叫做反觀,反過來觀照自己,這樣才會起作用。如果你觀察外面這個死、那個死,我沒有死,我還在,好像自己都不會死,沒有想到自己也會死。這樣,你看那個殯儀館一天到晚,那些工作人員一天到晚在摸死人,他沒有想到他自己也會死。或許說哪個人不會想到自己會死?想是想,但是那個想跟佛講的那個觀想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你想到你會死,會,大家都會想到自己會死,但是你沒放下。那佛講的標準就是,你想到自己會死,你這個世間的萬緣你放下了,這樣就及格了,標準在這裡。不然想大家都會想,想是想,但是你放不下,要放下才算數,放不下不算。

  所以打得念頭死,我們念佛要怎麼樣把這個妄念打死?印光祖師寫了一個死字,值得我們去深入的玩味,去思考,去觀察、觀照,這樣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念佛功夫不得力的原因,沒有別的,就是沒放下,有一樁事情沒放下就是障礙。《彌陀經》講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絕對是正確的,你看覺明妙行菩薩他就是念七天七夜,他就見到阿彌陀佛了。那還有更快的,我們在《淨土聖賢錄》看到宋朝瑩珂法師,他是三天三夜就見到阿彌陀佛了,覺明妙行菩薩是七天七夜,宋朝瑩珂法師是三天三夜,真的沒錯。關鍵有沒有放下,關鍵在這裡,放下,真的七天就一心不亂了。所以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或問。學人云何得離塵欲。得無障礙。菩薩曰。我將由小而推之大。由外而推之內。汝等當善解其義。】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菩薩他自己講,是一個假設的問答,『或問』,或許有人提出這麼一個問題,就是「或問」,或許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學人云何得離塵欲』,這個「學人」就是學道的人,學道的人要怎麼樣才能遠離五欲六塵?我們知道,我們迷在五欲六塵裡面就是障道,障礙我們修道,障礙我們道業,我們念佛講淨業,障礙我們的淨業。要怎麼樣遠離五欲六塵這個塵欲才能得到沒有障礙?要怎麼修?這個話的意思是這樣,從哪裡下手,要怎麼修?菩薩回答,『菩薩曰:我將由小而推之大』,從小的地方然後再推向大的地方,『由外而推之內』,從外面再往裡面內心推。

  『汝等當善解其義』,「汝等」就是你們大家,應當要「善解其義」,這個善字,這個字就是很關鍵的,這個解要善解,你善於理解,不能給它解錯,我們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要善解其義。要怎麼樣善解其義?我們看到經典常講,佛有重要的開示要講,就告訴弟子要「諦聽諦聽」,這個諦聽就是你聽經的一個心態,你才能真正聽得懂它的真實義,如果沒有諦聽,那可能我們就無法理解它的真實義。所以聽經聞法,同樣在一個講堂裡面,每一個人聽的,他的受用不一樣,他得到的功德利益也不一樣,因為各人的理解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每一個人聽經的心態不一樣。所以同樣在一個講堂,各人他獲得的利益都不相同,有的人甚至他什麼利益也得不到。所以應當要善解其義。下面菩薩就舉出一個例子。

  【有人於此。】

  如果有一個人在這個地方。

  【無故而奪汝一錢。】

  明朝時代一錢多大我們不是很清楚。我們現在就用一塊錢,現在台幣一塊錢,大概掉在地上有的人都懶得去撿,就一塊錢。以前我小時候是一毛錢,一毛錢感覺就還滿大的,現在一塊錢好像不如以前一毛錢,一塊錢台幣。如果有一個人無緣無故你身上一塊錢他給你搶過去了。

  【動瞋恨否。】

  會不會生氣?你怎麼搶我的錢?菩薩舉出這個例子來問大家。

  【答以一錢雖微。見奪則瞋。】

  這個回答,就是說有人就答,就是一錢雖然很少,但是人家無緣無故給我搶過去,我當然會生氣。菩薩又講:

  【又無故而與汝一錢。生喜悅否。】

  那人家無緣無故拿一塊錢給你,你心裡會不會生歡喜心?有人又回答:

  【曰。一錢雖微。見與則喜。】

  一錢雖然很少,但是人家給我們,我們總是會生歡喜心。給我搶過去,我會生氣;如果給我,我會生歡喜。有人這麼回答。另外又有人回答:

  【有答以一錢甚微。與何足喜。奪無可瞋者。】

  有人這麼回答,有人聽到說給我們搶一錢就生氣,給我們一錢就生歡喜。一錢那麼少,有人就回答,一錢那麼少,給我們有什麼好歡喜的?給我們搶走又有什麼好生氣的?意思就是這樣,有人這麼回答。

  【菩薩曰。】

  菩薩又說,聽到這個人這麼回答,菩薩說。

  【汝能如是。心之清淨久矣。何至今日尚沉濁垢耶。】

  菩薩就講,你如果能夠這樣,人家給你搶走一錢你也不會生氣,給你一塊錢你也不會生歡喜心,如果你真正能做到這樣,那你的心就清淨很久了,很久之前你就清淨了,為什麼到現在還沉淪在五濁塵垢裡面?那你應該早就超越,得清淨心了。這個話的意思就是說,好像似乎不會起這個心,只是我們沒有發現。所以菩薩接著就講:

  【汝等當知。學人洗心不密。見有見無。處處是著。念念皆貪。所以業識紛馳。無暫停止。】

  他說『汝等』,就是你們大家,應當知道,學道的人『洗心不密』。什麼叫「洗心不密」?我們修行就是在洗心,洗什麼心?把貪瞋痴慢這些煩惱給它洗乾淨,這個叫洗心。現在人有人講說洗腦,實在講現在人講那個洗腦也講不通,他洗什麼腦?他是給一些污穢的水灌進去腦袋裡面,讓那個腦袋更髒更亂,那個不是洗腦,那是污染那個腦,那個腦袋像漿糊一樣。你看《彌陀經》講「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濁就是污染,嚴重的污染。講洗腦,那個名詞也不恰當,因為腦畢竟它是一個物質的東西,我們能夠思惟想像不是那個腦神經,它是我們身體的一個器官。所以洗心那才是事實真相。

  洗心不密,不密就是說粗心大意,不細心,修道人修行他自己觀照功夫不密,不細密,這個密就是細密,就是自己有這些煩惱習氣自己沒發現,粗心大意,心浮氣躁,粗心大意。現在我們淨老和尚常講,就是現在,特別是年輕人,心浮氣躁,自己有什麼毛病自己不能發現,這個就是洗心不密。你看明朝時代,那時候距離我們四、五百年,四、五百年前,四、五百年前跟我們現在環境差別多大,那時候的修行人都洗心不密了,到我們四、五百年後的今天,這個五濁惡世已經嚴重到相當的程度,現在的人那個心浮氣躁比四、五百年前不曉得嚴重多少倍,自己沒有發現。

  所以『見有見無,處處是著』,到處都是執著。這個執著是什麼?我們淨老和尚現在講得非常清楚,就是對一切人事物有控制佔有這個念頭,我們凡夫都會有,有控制佔有。『念念皆貪』,起心動念都是貪心。『所以業識紛馳,無暫停止』,就業力、業識,這個意識心紛馳,馳就是往外奔馳,紛紛擾擾,「無暫停止」,沒有一時一刻停止下來。我們現在,特別現在人的心,我們六根所接觸的統統是誘惑,我們比古人那種業識紛馳不曉得嚴重多少倍。日夜,連晚上作夢也沒停止,晚上睡覺都沒停止,睡覺還會作夢。所以無暫停止,都不能暫時停止一下。

  【即念一句阿彌陀佛。心想依然外遊。未能頃刻歸一。】

  就是即使念一句阿彌陀佛,念一句佛號,我們心裡面想的依然還是往外跑,心收不回來。『未能頃刻歸一』,就是不能在短暫的時間心歸到一處,「歸一」就是回歸到一處。在大乘經佛跟我們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你把這個心把它控制在一個地方,那你什麼事都能辦得成,心要歸一,歸到一個地方。但是我們現在連「頃刻」,這個頃刻是講很短暫的時間,都很難歸一,長時間那就更不用談,我們要念句佛號,還是心往外跑。所以在念佛堂裡面念佛,心裡還是想到外面的很多很多事情,這個也是相當難,大家想想,真的也不容易。過去我們雙溪山上,有同修慕名上山的,山上很清淨。平鎮淨宗菩提念佛會那個許自標會長,他有一次帶幾個老菩薩上山,他們說上山要住一個晚上,有幾位要去住一個晚上,有一些人要回去。其中有二、三位老菩薩他發心,帶了一點行李衣服要去山上住一個晚上,結果上山之後,看到跟他一起來的同修要回去,他也說我不住了,我要回家,他一個晚上他都沒辦法。

  所以這個很難歸一。我們儒釋道三教的修學都是同樣的一個原理原則,就是心歸一。做學問,什麼叫做學問?就是心歸一了,這個是學問,這是孟子講的。孟子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說做學問,學問之道沒有別的,要求什麼?求自己這個心,你放在外面五欲六塵這個心把它收回來,這就是真正在做學問,讓你的心回歸到一處。以前我們當兵如果放假,比較長一點的假,放三天、一個星期,回到營房,班長說我們現在來做收心操。為什麼?因為我們回去,在外面玩了幾天,心都收不回來,一直往外跑,所以回去第一個功課要先做收心操。我們到念佛堂也是要做收心操,心要收到一處,歸到這句佛號上,心不要往外跑。但是我們無始劫這個習氣很難控制,你不讓它跑,它就偏要跑。所以下面就跟我們講:

  【良由汝等於無量劫來。未嘗發一時一日遠離塵欲之心。故此塵欲。亦從無始劫來。未嘗一時一日肯離汝心。身纏心縛。深入塵網。那得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這一段菩薩就開示,『良由汝等』,「良由」,就是因為你們大家在於無量劫以來,為什麼念一句阿彌陀佛心想依然往外跑?連短暫的時間歸一,歸到這一念都做不到,什麼原因?因為大家在無量劫來,『未嘗發一時一日遠離塵欲之心』,就是從來沒有發過這個心。從來沒有,一時就是,古時候一時是兩個小時,一個時辰就是現在講兩個小時,一日就是二十四小時,從來沒有「一時一日」,這個是表示時間不長,這麼短的時間從來沒有發過一個心要「遠離塵欲之心」,連這麼短暫時間的發心都沒有,都不想遠離這個塵欲,對這個五欲六塵念念不捨。

  我常常讀到這一句,回頭想想我自己的確是這樣,沒有讀到這個,我們自己還不發覺,讀到這裡回頭想想,是!我自己從來都沒有想到要遠離這個五欲六塵。不但沒有想到遠離,還念念貪著,起貪心、起執著,這些都是塵欲。在世間法貪著世間法,學了佛還是貪,老和尚講貪佛法,換一個對象,那個貪心沒改變,那還是貪。所以老和尚常舉出例子,有很多人收集那個古董、字畫、真跡,收藏,這個都是增長貪心。所以老和尚說我不要真跡,我要複製品。為什麼?複製品很便宜,丟了心不痛,真跡不行。所以有人要送他什麼古董真跡,他說送博物館,讓博物館去保管,讓大家去分享。但是有些人專門收古董,他是鎖在他自己房間保險箱,然後有特別的人他才帶他去看一下,平常看不到。但是死了以後還是別人的,他也帶不走。

  我們從來沒有一時一日發遠離塵欲之心,『故此塵欲,亦從無始劫來,未嘗一時一日肯離汝心』,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發過這個心,所以這個五欲六塵『身纏心縛,深入塵網』,從來它也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是被這個五欲六塵纏縛著,在六道裡面出不去,擺脫不掉,所以「深入塵網」。『那得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哪有辦法像蓮花那樣「出淤泥而不染」?我們就做不到,我們是染了一身很嚴重的污染。要怎麼修?下面就告訴我們怎麼修,怎麼下手。

  【故知欲斷貪著。先從一錢之與奪。作棄捨觀。作非我有觀。奪不起瞋。與不起悅。如是乃至百千萬錢。乃至億億萬錢。乃至國城妻子。乃至身肉骨髓。乃至過現未來心意意識。乃至生死業報菩提涅槃。一切皆如此一錢之與奪無異。自然習漏消亡。障緣永滅。漸履清淨。成就道品。汝等當依此修行。勿更自虞窒礙。】

  這個『虞』是憂慮。菩薩教我們從這個地方下手,『故知欲斷貪著,先從一錢之與奪,作棄捨觀』,我們要斷這個貪心,先從一錢這個最少的開始。人家,「與」就是給我們,我們不生歡喜心,人家給我們搶走,『作棄捨觀』,就放棄。『作非我有觀』,這個「觀」就是觀照,就是不是我的,人家給我們為什麼會歡喜?搶走為什麼會生氣?因為我們執著那是我所有的,如果那個不是我的,這個心就能擺平。所以『奪不起瞋』,搶走了不生氣,『與不起悅』,給我們也不生歡喜,這個心就平靜了。

  『如是乃至百千萬錢』,從一錢一直加,十塊、一百塊、一千塊、一萬塊,十萬、百萬、千萬,乃至億萬,『乃至億億萬錢,乃至國城妻子,乃至身肉骨髓,乃至過現未來心意意識,乃至生死業報菩提涅槃,一切皆如此一錢之與奪無異』。這是從小推到大,從身外之物推到自己身體,從外財推到內財,從這個身體再推到內心,「心意意識」,推到最裡面,都是像這一塊錢這樣「與奪無異」,不是我的,跟我沒有關係,人家要我們的命也無所謂。這樣修『自然習漏消亡』,這個無始劫以來,這煩惱習氣,有漏的煩惱,就消除了、就沒有了,『障緣永滅』,這個障道的因緣永遠就消滅了,『漸履清淨』,漸漸心就清淨了,就『成就道品』。

  我們修這個,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教我們修,從四十幾年前我聽他講經,章嘉大師就教他這樣修,章嘉大師是教他修布施,就是教他修看破放下。我們淨老和尚學佛沒有多久,好像半年的樣子,方東美教授給他介紹佛法,他開始接受佛法,開始學佛,就有一個蒙古的親王,在清朝時代的親王,給他介紹章嘉大師。那時候章嘉大師是總統府資政,介紹。介紹認識之後,因為方東美教授跟我們淨老和尚講,那時候他還沒有出家,還是在家居士,去親近章嘉大師。方東美教授跟他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佛教哲學是世界哲學的最高峰。他是因為方老師這樣跟他講他才有意願要接觸佛法,他是這個因緣來學佛的,從哲學入門。

  以前對佛教很排斥,因為在念小學、中學,老師都跟他們講佛教是迷信,從小就給他灌輸這個錯誤的觀念,所以對佛教他就沒有好感。到台灣來他發心跟方教授學哲學,方教授給他介紹佛法。聽了方教授講的這個話,那很動聽,他聽了心動,佛法這麼好。差不多半年時間就有人介紹他認識章嘉大師,因為方教授畢竟他是一個學者,他是從哲學來看佛經,用哲學的角度來看佛經,所以就佛經哲學。他認識章嘉大師之後,一個星期兩個小時,到他那個青田街,現在還在,還有個紀念館,他住的地方,等於跟他講佛法,講兩個小時,他有問題向章嘉大師請教。

  我們淨老當時就請教章嘉大師,他聽方教授講佛法這麼好,人生最高的享受,他說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入進去,得到這個人生最高的享受?他說當時他問了這個問題,章嘉大師跟他面對面,眼睛對眼睛,看了半個小時,沒有回答,半個小時之後才給他回答一個字,說有,而且有那個字又講得很慢。他講到有,他就急了,有,那趕快講,到底什麼方法?他又沒有馬上回答,又停了五分鐘,跟他講六個字。現在老和尚最近晚年講比較簡單,現在都講四個字,以前我聽他講都六個字。他說,講得很慢,「看得破,放得下」。老和尚心又急了,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裡下手?要怎麼修?他說他當時年輕,心浮氣躁,急著要知道。章嘉大師又停了一下,又停了三分鐘,從布施,講了兩個字,「布施」。

  他聽到布施,那我沒錢,那時候當軍人大概只能吃三餐,沒有什麼多餘的錢,我也沒錢,拿什麼去布施?聽到布施兩個字就想到要拿錢出來。他說沒有錢。他說你一毛錢有沒有?一塊錢有沒有?他說這個倒有,多就沒有,這個有。他說你布施就從一毛,你有一毛錢你就布施一毛,你有一塊錢你就布施一塊,這樣修。他說這個倒是有,窮還沒有窮到說連一毛錢都沒有,發薪水吃飯剩下,剩個幾毛錢總是有。他說你就從這裡修,有一毛布施一毛,有一塊布施一塊,就這樣修。跟他講完,就送我們老和尚到門口,送到門口再跟他講,我今天給你講這六個字,你去修六年,看得破,放得下,修六年。

  他回去就真的認真修,當時修得也心會很痛,好像割肉一樣。因為人沒有錢,窮的時候,那一毛一塊也會覺得對自己來講就很重要,現在要布施出去,我聽我們師父講,他當時開始修布施像割肉一樣。但是勉強的修,就像《了凡四訓》講,「始而勉強,終則泰然」,剛開始很難受,像割肉一樣。你看這個身外之物都像割肉一樣,那真的割我們肉那怎麼得了?修要從身外之物先捨,再捨身內,再放下這個身心世界,先從身外之物先捨。當時他修了半年,他覺得心就比較清淨,也有感應了,慢慢的好像不像以前生活那麼艱難,生活上有需要的什麼東西都會有人來送給他。修了三年之後,我大概四十年前聽他講經,我聽了四十四年,聽了四年,大概三、四年,大概我去當兵那個時候。有一天我就聽到他講,我修了半年之後心清淨,大概三、四年,他這樣一直持續的修,他說很多事情他能夠預知,能夠事先能知道。我們一般講念佛可以預知時至,他可以預知,心清淨自然這個能力它就會現前。所以他一直修布施。那布施他很快又會回收,就趕快再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施。

  以前他的命運,不會看相算命也會看,真的那個照片拿來看,下巴又尖又瘦,那真的是薄福短命相,那個不會看相的都知道這個人沒福報。壽命四十五歲。老和尚四十五歲那一年,我跟我弟弟就在聽經了。他四十五歲那年我二十一歲,那個時候我要去當兵,還沒有當兵,那一年年底再去當兵。所以那一年大概七月份,他在基隆十方大覺寺講《楞嚴》,跟我弟弟去聽了三天,後來他就沒有去講了,也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停了一個多月,又聽說在台北火車站前面那個李建和的房子那邊講,我們再去聽。

  後來他自己講他病了一個月,講出他們三個同戒,三個同時出家,同年,同時出家,同時受戒,同時去給人家算命,他們三個都活不過四十五歲。他的戒兄,二月,四十五歲那年,二月份往生一個,五月往生一個,老和尚他七月生病,他說輪到他了。他也不看醫生,壽命到了,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壽命沒有了,神仙來也醫不好,神仙難救無命子,他就念佛求往生。但是病了一個月之後,他又好起來,因為他有修,修財布施,講經說法,法布施,他壽命延下來。所以他講那個事情我很清楚,因為那時候已經聽經了,真的是這樣。他修到現在,他福報很大了,過去黃念祖老居士有講,淨空法師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將來可能一定是往生到天上去當天王。老和尚聽到這個話說,我才不去當天王,我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他修得的確修出一個成績給我們看。

  我這個人也是貪心很重,看到老和尚這樣修也受感動,所以我多少修一點,沒有修得老和尚那麼好,但是總是要學,老和尚布施給我們看,我們就布施。布施也有得到一點感應,但是沒有老和尚修得那麼到位、徹底,但是我有在修。有些人聽了,他不願意修。所以以前有一個女眾,她的年紀現在大概也七十幾歲了,出家還比老和尚早一年,在圖書館發心跟老和尚學講經。有一天,人家供養的紅包,她說要跟會,跟那個互助會,在跟會,在台灣大家都知道,跟會。她有一天跟我講,悟道師,那時候我們住在華藏圖書館,她說你人家供養的錢,你不要全部拿去布施,你要留下來去跟個會,要儲蓄,你都布施光了,如果館長萬一哪一天給我們趕走,你就要去睡火車站。她說我要去睡火車站,就沒地方睡,你要去睡火車站。

  她也是好心好意給我勸,勸我說你不可以這樣,要留下來跟會,萬一被趕出去,去買個房子。她有去廈門街買一個房子,我沒有。後來我想想,我還是要聽師父的,以師父為標準,她是好心好意關心我,也感謝她的好意。但是還是要聽師父的,師父教我們要修布施,修財布施得財富,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要修,所以我還是去印經,去修。後來她跟一個居士,也是住在圖書館那棟大樓,跟一個居士,跟他的會。結果那個居士給她倒會,給她倒了,她被倒了一百多萬。有一天她去找那個居士要錢,那個居士不曉得跑到哪裡去,我看到她,因為她買了房子在廈門街,她就搬到那裡去。我看到她,我也不好意思給她洩氣,我說妳要來要債,當時還好沒有聽妳的,如果聽妳的,我去跟他的會,我今天下場跟妳一樣,被倒掉了。我現在都寄在那個堅牢庫,五家都搶不走,聽師父的話還是對的。

  到今天,出家已經,這個禮拜天國曆十一月十七號,我在杭州南路,民國七十三年十一月十七號在台北市杭州南路佛陀教育基金會剃度,所以這個禮拜天,就是十一月十七號,是我出家滿二十九年,下個禮拜一就是進入第三十年。到三十年這當中還沒有睡過火車站,現在睡得都還不錯,沒有睡火車站,到海內海外,吃的、住的大家都招待得很好。這說明什麼?佛在經上講的因果,要相信因果。你不相信,他就不敢修。

  我們一般人一定要從《了凡四訓》這方面來修。像覺明妙行菩薩現在這裡講的,他這個層次相當高,他這個是講修道,要成就道業,放下。我們一般人層次沒有到這個地方,我有的統統布施出去,那我明天生活怎麼辦?你就會顧慮到這個問題,你顧慮到這個問題你就不敢修。因此為什麼要講因果?就是說你有修因一定會得那個果報,你就不用怕。我們凡夫如果知道修因就有那個果報,那就會安心,敢去布施,不然不敢,總是擔心。

  所以我常常講泰國那個李會長,已經往生三、四年了。他那個泰國淨宗學會幫他成立,有一天請我到他別墅吃飯,他去泰國很賺錢。他跟我講,悟道法師,我聽淨老和尚講《了凡四訓》,老和尚說我們有錢財統統布施出去,那很快又回來,又像生利息又多一點。它如果真的這樣,我當然敢布施,後面他又講,萬一布施出去不回來那怎麼辦?所以結論是,還是不敢。這就是一般人的人之常情。當然我們也不能要求太高,但總是你要了解因果,對《了凡四訓》如果你真正深入,你就敢修,修了你有感應,你信心就增長。你看老和尚為什麼愈修愈有信心?他修了真的得到這個效果,當然他就不懷疑。你沒有修,你還在打問號,到底是不是這樣?

  所以信解行證,這個信心一定到證實這個效果,你那個信心才算真信。如果有去修,那個信心已經深入,叫深信。只有信、只有理解,還沒有去行、沒有去做,這時候的信是正信,這個信心還沒深入,因為你還沒有做,你有做就表示你信心深入。去做了之後信心深入了,你證實這個經典上講的效果,的確是這樣,那你絕對不會懷疑。像了凡居士一樣,他很肯定的;像我們淨老和尚一樣,他講的話,斬釘截鐵,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因為他的確他自己得到這個效果,他這時候的信是真信。所以我們一般人要從《了凡四訓》這個因果下手,一般人才有一個下手處,他才肯修。這裡講的層次比較高,這是要修道,超越六道,不是只有求人天福報。但是我們一般人還是要從人天福報,他這個基礎穩定了,他在這個基礎上再向上提升,就能達到這個境界,就沒有問題。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也要這樣來修。

  我現在修,我也有修,但是還沒有修到這個標準,還有很大的距離,我要認真來修。一定要我自己修給你們看,我不能光叫你們修,我自己不修,這個是不合理,我要自己來修。所以大家給我的紅包,我就是這樣布施。那天在國際會議中心人家供養幾個紅包,那個強帝瑪法師來,我就趕快給他,我說老和尚說你現在在蓋佛教大學,這些統統給你,但是不多。那個傅居士,新加坡那個傅居士他也來參加,他說你放心,那老和尚講一句,他幾億馬上就有了。強帝瑪法師那天晚上去吃飯,我說那個傅居士講,說老和尚講一句話,幾億都有,那你們佛教大學大概錢都有了。他說沒有,我還差很多。下個月二號,他說要來我們社團拜訪,他說斯里蘭卡有十個高僧來給他們三摩地學會,好像會長的家屬往生,來給他念經超度。現在老和尚就是最近有一些人家供養,我去看他,聽經都要供養紅包給老和尚,我就全部給他去蓋佛教大學,我紅包也沒有拆,全部給他,他叫人去拆。

  這是我們修的一個項目,我們項目很多可以修,很多項目可以修。現在很多同修,包括我去大陸跟很多同修,他們有一些錢不知道怎麼修,我就根據《地藏經.校量布施功德緣品》,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出幾個修福的項目,像印經,或者修補經典,經典壞了修補,像我們現在整理,做後製,印佛像,寺院壞了去修護,或者蓋新的塔廟,《無量壽經》講的「起立塔像」。現在我們雙溪我也計畫蓋一個廟、寺院,不是很大,我也希望蓋一個塔,一塊建地我想蓋一個塔,蓋一個塔,反正有沒有人,以後佛菩薩安排,大家去繞塔也有功德,這些都是我們修福的項目。

  我們讀到這一段,就是修布施,我們先修布施。如果有人給我搶,也很好,這個境界比較高。如果我們主動去修布施,我心甘情願布施給你的,你會歡喜。你給我搶去,我心裡就不高興,就生氣。這個照這裡的標準講還不及格,我這條我還不及格。所以現在也要修這一條,人家給我搶走,不生氣;人家包紅包給我,我也不高興,那我就及格了,現在還不及格。還有人家要坑我們、騙我們,都是這一條。最近老和尚講經常講,他說我們歡喜吃虧,人家騙我們也很歡喜,就讓他騙,知道他在騙我們,還是很歡喜讓他騙,歡喜吃虧、歡喜受騙。這個境界就比較高了,比我們去布施,做很多善事、好事,那個境界要高。那個騙人的,怎麼可以給他?騙人還是給他騙,這個層次就比較高。像這裡講的搶,奪就是給你搶走,騙取、奪取,若無其事,這個層次就高了。

  所以香港有很多居士,老和尚身邊也有很多發心出錢出力的,也有很多去騙錢的,老和尚就學道安法師,以前松山寺道安法師。道安法師那個心量很大,有一天他去松山寺看道安法師,有個人去找道安法師,那個人走了,道安法師就跟我們師父講,那個人又來騙我的錢。他聽了很奇怪,你知道他騙你的錢,你怎麼還給他?就給他,知道他來騙還給他。所以有很多出錢出力的居士知道有些人專門是要去騙老和尚的。老和尚後來講經,我聽到他講,他說騙就給他騙,他用跟我們自己用不是一樣嗎?這個層次就高了。所以現在老和尚教我們說,歡喜吃虧、歡喜受騙,對一切人事物沒有佔有、沒有控制,你可以享受、可以欣賞,你不要去控制佔有,你就自在了。我們這個世間的一切,我們這個身體自己就控制不了,你還能控制身外之物嗎?所以只是借我們使用,借我們享受、欣賞,我們不要執著,不執著就是不要有控制佔有這樣的心,我們就得解脫、得自在。

  所以這地方我們也應當要學習,人家錢給我們拿走,甚至騙走了,我們就學老和尚一樣,歡喜。以前在圖書館小偷偷功德箱,那時候我才三十幾歲,三十五歲,那時候出家才二、三年,老和尚跟韓館長都一年要到美國住半年,他們拿綠卡要美國住半年,統統我在看圖書館。三更半夜,這個小偷很厲害,進來,那個功德箱我們一個禮拜結算一次,功德箱錢被拿走,拿光了。連我放在我辦公桌那個抽屜最下面,人家託我兩萬多塊要印佛像,怎麼那麼清楚,我塞在裡面他也知道,把我拿走。然後走到師父的房間,師父有二十幾萬台幣現金放在抽屜,我知道,我不敢動,被翻箱倒櫃統統拿得乾乾淨淨。當時我生煩惱了,你什麼地方不偷,三寶的地方來偷,那時候真的生很大煩惱,就趕快傳真跟老和尚報告,傳到美國達拉斯去。老和尚聽到說被偷了,他一直笑。他一直笑,笑得我實在是莫名其妙,錢被偷了還在笑,我都快氣死了,師父還在笑。後來我想想,師父二十幾萬,他都在笑了,我兩萬多塊,我笑不出來,但是那就不要太生氣,反正師父都那麼歡喜被偷。

  後來我怎麼擺平我的心?因為讀到華嚴宗的祖師杜順和尚,他說生生世世他持不偷盜戒。人家送他一雙草鞋,吊在寺院門口,吊三年沒有被偷。那時候天下正在大亂,強盜很多,你藏在裡面都被搶走,吊在外面竟然沒有被拿走。三年後那個送草鞋的人去問他,你這個沒有收進去,怎麼沒有被偷走?他說我生生世世持不偷盜戒,所以我沒有欠人家,所以不會被偷。我知道這個因果,想想,那個功德箱是韓館長的,抽屜那兩萬多塊是我的,人家要給我印佛像的,師父房間那二十幾萬是師父的。我說我們不曉得那一輩子,我們三個人去偷那一個人,我偷的是最少的,我偷最少,合夥去偷我偷最少,師父跟館長偷得比較多,所以他們損失比較大。後來再想,過去我們就應該是偷他的,還了,還了。後來一個黃居士,那時候也沒錢,我說我們一個月單金兩千塊,我的兩萬塊,我要儲蓄一年才有辦法還。後來一個黃居士說,悟道師,我看你沒錢,那兩萬多塊我就幫你賠。黃居士幫我賠的。

  我們從這個地方來學就會很自在,人家搶走也若無其事,給我們也若無其事,這個不是我的,我們就得解脫、得自在,修行就是這麼修。要修到這個層次也不是一般人可以一下子就達到,我們可以學老和尚這樣布施,你有錢就布施布施,最重要,你被騙、被坑你就歡喜,那你境界就提升了。因為現在布施去做好事,我們會比較樂意,這是做好事。這騙我的怎麼可以?我們就會生煩惱。但是這個地方,就是給你搶的你也不生氣,那個好像跟我沒關係,那你境界就比布施做好事要提升。這個提升是可以超越六道的,還有著相的布施會得人天福報,我們修行主要超越六道,要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菩薩最後講,『汝等當依此修行,勿更自虞窒礙』,就是你們大家應當依照這樣來修行。什麼叫修行?這個就叫修行,不是你經念多少,佛念多少、拜多少,那是形式,形式要有內容,這個就是內容。你看《無量壽經》講的也是這樣,你看法藏比丘還沒有成佛的時候,還沒有建立極樂世界,你看他就是這麼修,你去讀《無量壽經》,國城、妻子都無所著,歡喜的施捨。「勿更自虞窒礙」,不要自己有憂慮,造成窒礙。

  好,今天時間差不多了,剩下兩分四十秒,我們今天學到這一段。原來我想一個佛七就把它講完,看到這個分量還不少,如果念一念,沒有詳細講,可能大家也比較感受不到,我自己都體會不到了,大家可能也體會不到。詳細的來講解,我自己會體會比較深刻一點,大家同時也會有比較深刻的體會,這樣對我們修行才會有幫助,對我們看破放下有幫助。這個如果你沒有常常提起會忘記,現在有這個因緣來講,也是自我的提醒。這以前很早我就看過,看過常常忘記,看的時候那個心那個時候會提起來要修,忘記,又迷了、又不知道要修了。所以要常常提醒。為什麼功夫不得力之前要天天聽經、講經?你看老和尚講了六十年,他現在還每天不中斷,就是這個道理。

  好,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裡,下面這一段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法喜充滿,福慧增長,我們明天晚上同一個時間再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