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西方確指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集)  2013/11/12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檔名:WD20-016-0008

  《西方確指》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課本第二十三頁,倒數第二行。我們將這段文念一遍:

  【示陳定耑曰。小人之為惡也。惟恐人知。君子之為善也。亦惟恐人知。汝當以君子慎道之心。而作佛事。更有偈曰。勿貴人知。勿希天應。恆一其心。必堅必正。】

  這一段是覺明妙行菩薩對陳定耑居士的開示。這個開示跟我們講,『小人之為惡也,惟恐人知』。在中國傳統文化聖賢的教育,第一個是君子,學習聖賢教育第一個階段學做一個君子,君子再提升就是賢人,賢人再提升就是聖人,這是世間的聖賢君子,修學世間善法。如果造惡那就是小人,修善是君子,這是中國傳統聖賢教育的一個標準。我們不管是什麼人,總是如果人家對我們說是小人,我們聽了心裡就會不高興。不高興也是好事,總是有良知,知道小人不好,就是指不善,還是有良知。「小人之為惡也,惟恐人知」,小人做了惡業、惡事,就怕人家知道,這就是小人他的一個行為。

  『君子之為善也,亦惟恐人知』,君子他做好事,他不會去宣傳自己,也不會去標榜自己,他還怕人家知道,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謂的積陰德、陰善,做好事不讓人家知道。如果做好事就是很想讓人家知道,這是有求名,我們一般講名利名利,為了這個名聲來做好事,讓社會大眾對他公開的讚揚、稱讚,得到好的名聲。佛法教人就是惡不怕人知道,這個我們一般講叫發露懺悔,懺悔我們就有改過的機會。而且我們有一些過惡人家知道了,這個人批評一句,那個人罵一句,這是替我們消業障。所以別人對我們的批評、對我們的指責,如果我們真有其事,當然我們應當要接受,他幫我們消業障;如果沒有那個事情,冤枉我們,那消的業障更大,還得到不可思議的福報。所以明瞭這個因果,大家遇到這種事情就能夠心很坦然去面對別人的批評指責,甚至誤會,甚至毀謗、陷害,也若無其事,知道他幫我們消業障。如果他是冤枉我們,他冒著造惡業的這種罪過來替我們消業障,我們還要感恩他。如果不明瞭這個因果,可能就互相攻擊了。互相攻擊造成的後果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所以最近有人指責我們華藏社團印《龍藏》是偽經,在網路上是散播得不堪入耳,這同修告訴我們,來告到淨老和尚那邊去。我就沒有關係,就是讓他去罵、讓他去講,因為我們做好事,他還攻擊我們,的確是幫助我們消業障。事實上我們自己心裡清楚,我們做的是不是偽經,我們心裡清楚。他指責說加句讀版就是偽經。這個句讀版,過去楊老師發心,我還沒有能力做這個工作,是楊老師發心,請示我們老和尚,老和尚同意了,跟世樺合作。因為我們華藏印《龍藏》,所以有印沒有句讀版、有句讀版兩種,有句讀版可以提供給一些不會斷句的同修,方便他來看、來閱讀。楊老師當時發心,這個用意也是很好,老和尚也同意,他們做好了,我們社團來印。

  這個經是古代木刻版,故宮都有版本,是照那個翻印,如果是偽經,那是乾隆皇帝他造偽經,不是我們造偽經。加句讀那不是偽經,那是加句讀。如果他批評說這個句讀,我也發現有一、二個地方,他斷的句斷得不對,我有提出來校正。如果說做這個校對的工作有瑕疵,這個就符合事實真相。所以印這個經,我跟世樺講,我說我不怕發現問題,我很樂意發現問題,因為發現問題我們才能夠改,把它改正過來,改到都沒問題了,我們這個版本流通到後世,就是可以提供大家一個很完整、很正確的一個經本。所以這些事情都沒有關係。最重要我們如果真的做得不對,人家提出來我們要去改,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樣就好了。所以我們有做什麼錯事也不必要怕人知道,這是佛門講叫發露懺悔。如果這個過失不肯認錯、不肯懺悔,那個罪就永遠保存在那個地方。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不是聖賢,那不可能說不會做錯事情,這個在《論語》裡面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儒家講的。我們既然不是聖賢,我們也不是聖人、也不是賢人,現在我們連君子這個標準都達不到,我們怎麼可能都沒有過失?那一定有。「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過沒關係,重要要能改,改過來過失就沒有了,這就是我們佛門講的「懺悔業障」。改過之前必先知過,知道自己過失在哪裡,經典就是我們標準。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無量壽經》夏老的會集本,這一本真的是我們淨宗同修,不但淨宗,所有法門,包括沒有學佛的人,這本經三十三到三十七品,都是我們修行、做人斷惡修善的一個標準。依這個標準來改、來修,別人批評我們,我們看看我們有沒有犯經典上講的過失?他批評的是不是經上講的?如果有,我們要感謝他給我們提醒,我們要發願來改過;如果沒有,他冤枉我們,也感謝他,他幫我們消業障。所以過惡也不必怕人知道。

  君子為善他也不想讓人家知道,因為君子他不求名,他是真正想要做好事,他不是為了要得到這個名聲才來做好事。但是現在社會大眾有些人,的確他做好事他也是想要出名,得一個名聲,好的名聲,希望社會大眾知道他做什麼好事來給他表揚、來給他讚歎,登報紙讚歎。做好事得到這個好的名聲也是福報。所以《了凡四訓》講,「陽善」,就是做好事大家知道,社會大眾都知道,甚至媒體都給他報導,「陽善享世名」,陽善就是這個好事大家都知道,他可以享受到世間的名聲,好的名聲。「陰德天報之」,陰德就是做善事也沒有人去表揚、也沒有讚歎,甚至你做一些好事,人家還要毀謗你、還要污衊你,這個天知道,諸佛菩薩、護法善神都知道,他給你回報的比那個享世名不曉得多多少倍。

  所以《了凡四訓》講,無緣無故被人冤枉,往往他後代子孫都發達了,上天回報給他也非常的豐厚。所以真正懂這個因果,積陰德。但是有些人他還不明瞭這個道理,他想如果他沒有得到名聲他也不願做好事。這孔老夫子也為了改善社會風氣做好事,你愛名聲那就給你,給你名聲、給你表揚、給你讚歎,這樣社會做善事的人多,對社會大眾是有好處、有幫助,他得到名聲,名聲也是福報。所以我們也是鼓勵人家做好事。特別現在這個時代,現在這個時代是好事不出門,惡事是傳千里。古人教我們是隱惡揚善,惡你不要一直去宣揚,多多宣揚正面的,這樣對社會人心改善才有幫助。

  如果造惡業,那個不好的事情都是頭版,都報得那麼大,字都這麼大;做好事,第二十幾版,那一點點,人家都看不到。我們現在買報紙來看,報好人好事的幾乎非常稀有,非常少,那報壞事的人報得可淋漓盡致了,報得可徹底了,這樣社會人心就愈來愈不好。似乎要出名得幹壞事,出名就比較快,做好事沒人知道。所以很多人他不願意幹好事,他寧願去幹壞事,變成一種惡性的影響。這些道理都在《了凡四訓》,這個要深入。這裡給我們講個原則,就是惡不怕人知道,我們自己有過惡人家知道,人家知道給我們批評指責要感謝他。做好事也不必特別讓人知道,不必自己去宣傳,你積功累德好事做多了,你不宣傳,自然久了人家也會知道。如果急著去宣傳,反而得到的福報就非常有限。所以善不要公開,惡公開沒有關係,這是對我們自己修行。

  『汝當以君子慎道之心,而作佛事』,說你應當「以君子慎道之心」,這個慎就是謹慎,道是道德,修這個道德。因為我們一不謹慎,往往我們就違背道德,違背道德良心。用這樣的心態來作佛事。下面菩薩又講了一首偈,給陳定耑居士講,『勿貴人知,勿希天應』,就是做好事不要希望人家知道,也不要希望天趕快給他有這個感應,如果心這樣求就不清淨了。所以要『恆一其心,必堅必正』。斷惡修善、改造命運,這個詳細的理論方法都在《了凡四訓》。所以《了凡四訓》這本書是印光祖師是一生提倡,跟《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本書印祖印最多,第一本就是《了凡四訓》。特別現在這個時代,印祖講沒有弘揚這三本書,這三本都是講因果教育的,以因果教育來輔助倫理道德教育,如果不提倡因果教育,大家不了解因果、不相信因果,這個世界就很難改善,大家造惡業多,做善事的少,這個世界災難就多了,災難是我們這個地球上人類造作十惡業感召的。這一段開示我們學習到這裡,我們接著再看下面:

  【示查定敏曰。汝未及弱冠。已知向道。可驗夙因。】

  這一段對查定敏居士的一個開示。菩薩跟他講,『汝未及弱冠』,你還不到二十歲,這個「弱冠」就是二十歲。中國傳統就是男子二十歲成年,在古禮,成年這一天二十歲,滿二十歲成年,就可以戴帽子,冠就是帽子,舉行一個冠禮。舉行這個儀式之後,就是這個家庭社會大家都知道你已經是成年人了,不是童子,你是成人,就戴帽子。但是成人還弱,弱就是還不是很強,一般到三十歲就強了,我們一般講比較成熟,二十歲是成年,現在的話講還不成熟,到三十歲那就比較成熟。「未及弱冠」就是還不到二十,大概十七、八歲,十八、九歲。『已知向道,可驗夙因』,你都還沒成年,還不滿二十歲,你已經知道要向修道這個路來走,從這個地方可以檢驗出你宿世也是修行人,夙因,過去有修這個因,不是一般人。所以現在你仔細去看,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如果有十幾歲的年輕人,他發心要學佛,那你就知道他過去世是修行人,過去世如果不是修行人,他生不起這個心。

  這一點我自己也有經驗,我十六歲接觸到佛法,十六歲就開始聽經,聽以前的電台,我們台灣幾位老和尚,有幾位已經不在了,有的還在,淨心法師、心田法師,他們現在都還在,現在都是老法師了,這講台語的。我十六歲就寫信皈依星雲法師,通信皈依。那一年我有什麼問題,我寫信去向星雲法師問問題,那時候還不認識我們淨老和尚,星雲法師都會給我回信;寫信給淨心法師,他也會回信,問問題,剛學佛,問問題。那時候還沒有佛光山,佛光山還沒有改,是高雄壽山寺,因為星雲法師從大陸來,第一個接收的寺廟是宜蘭雷音寺,第一個,後來又到高雄壽山寺,到高雄之後,後面再發展就佛光山。當時他們有出一個「覺世旬刊」,現在可能還有,但現在這個刊物可能改變很多了,以前就好像那個新聞報紙,十天出一次,那我訂了一份。

  我會認識淨老和尚是訂這個佛光,那時候沒有佛光山,叫壽山寺,高雄壽山寺,那個「旬刊」,看到我們淨老和尚在台北市龍江街蓮友念佛團講《楞嚴經》,我約我弟弟去聽,那年我十九歲。所以當時我們去聽淨老和尚,我十九歲,我弟弟十六歲,大概我們兩個最年輕,其他都是老菩薩。大家來看看,來打佛七,你看有幾個十幾歲的來參加佛七?沒有,大概都年紀比較大的。年輕人就想要修行學佛,他過去世已經修到一定的程度,所以「可驗夙因」,就是說過去世有修,修了還沒有修成就,這一生接著繼續再修,就是這樣。大家學佛也都有夙因,沒有夙因你也不會來學佛,過去世總是有修,只是各人修的層次上不一樣,各人因緣不一樣,都是有修。這是對查定敏居士講,你過去世,就可以知道,可以驗證你過去世宿世的因緣也非常深厚,所以這麼年輕就想要來修行。再看下面這一段:

  【今為汝命名曰敏。】

  覺明妙行菩薩給他取個名字叫『敏』,敏捷這個敏。我們東北哈爾濱有一位王敏居士,上海有一個張敏居士,他們父母給他取這個敏是非常好的。下面菩薩有解釋敏這個字它的意思。

  【敏有聰、勤、妙、捷四義。】

  這個敏有這四種意思。

  【聰以除汝暗。勤以勵汝怠。妙以開汝慧。捷以發汝廢。】

  這個廢是荒廢的廢。這個敏有『聰勤妙捷』四個意思。這個聰,聰明的聰,『聰以除汝暗』,聰就排除你的暗鈍,暗就是蒙蔽,我們這個心被蒙蔽了,好像沒有燈光我們看不到路,很黑暗,看不到路。人如果聰明,這個心胸的昏暗他就排除了。這個要學習聖賢之道,佛菩薩聖賢之道,我們才能夠變聰明。這個聰明不是世智辯聰,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那個不是佛講的智慧,這是真正我們內心般若智慧的啟發。『勤以勵汝怠』,勤就是勤勞這個勤,勵就是勉勵,勉勵你不要懈怠。我們凡夫很容易會懈怠,在我們功夫還不得力之前,比如說我們念佛,念佛功夫還不得力之前,懈怠也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因此唐朝,最早是晉朝慧遠大師,我們淨宗初祖他提倡共修,一百二十三個人在一起念佛。到了隋唐,佛教的宗派成立了,大乘八個宗、小乘兩個宗成立了。到了唐朝正式建立佛教的叢林,佛教叢林就是現在講的佛教大學,提倡共修,依眾靠眾。因為到了唐朝這個時代距離佛滅度一千多年了,人的根器就不如佛陀那個時代,正法時期的人。在佛陀的時代他沒有共修,只有聽講經在一起,那個修行是各人修各人的,他沒有共修。那時候的人根器利,不會懈怠,自己修都能用功,所以當時他們不需要共修,有共學沒有共修。聽經在一起學習,修行、念佛、參禪,或者修止觀,修什麼法門,那是各修各的,個人自己修,你自己喜歡修哪個法門你就修哪個。

  但是到了佛教傳到中國,到了唐朝,人的根器就不如佛陀那個時代,所以祖師大德提倡共修。在我們末法時期那更是需要,因此我們現在道場舉辦念佛會,打佛七、做法會,這個都是共修。共修它的作用就是依眾靠眾,大家互相依靠,這樣比較不會懈怠。如果一個人在家裡很容易懈怠,或者在家裡有很多事物來干擾,有時候朋友來找,或者什麼事情,這也是時常會有的。所以道場安排一個時間讓大家來共修,就是在這個時段裡面,你就放下萬緣來道場參加共修,依眾靠眾,防止懈怠。所以這個「勤以勵汝怠」。

  『妙以開汝慧』,這個妙就是開智慧的意思,這個也非常重要、也非常關鍵,因為我們學佛不開智慧,就是功夫不得力。所以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我們學了佛,智慧增長,煩惱減輕,煩惱輕智慧長,這樣我們學佛就妙了。如果我們學佛,智慧也沒有增長,煩惱也沒有減輕,甚至煩惱還增長,這個就不妙了,學了不妙。所以妙這個字是開智慧的意思。所以「無上甚深微妙法」,什麼叫微妙法?開啟我們自性般若智慧的這個方法就叫妙法。

  開智慧,我們淨老和尚最近講《大經解》不斷的提起,不厭其煩,百千萬遍,不斷的重複,「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要有耐心,這樣才會開智慧,才能明心見性,堅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必定能開智慧。所以他常常講,最近也是不斷的講,我們聽他講經聽了四十四年,四十四年前就聽他這麼講,四十四年後這個話還是常常講。他到台中蓮社親近李老師,李老師給他規定三個,約法三章,就是跟他學,過去他所聽的、所修的要先放下,不算數,重新再來,從那天開始只能跟他學,什麼法師大德講經都不准聽,要看什麼經書,或者世間的書,那必須經過老師同意才可以看。當初開的這三個條件,他還愣了一下,後來想想,李炳南老居士是懺雲法師介紹的、朱鏡宙老居士介紹的,他這兩個人也不是一般人,他會推薦這個人一定有他的道理,後來就接受了。

  李老師跟他講,有期限的,五年,你跟我五年,守住這三個條件,你接受,我收你為弟子;不接受,那你就旁聽,我不負責。後來想想,還是接受了。接受之後,以前因為知識分子喜歡看書,現在都不能看了,也不能看報紙,都不能看,經過三個月,他感覺心清淨多了,到了半年更清淨,就知道它的好處,感受到了。以前看很多、看很雜,你的頭腦很複雜,心不清淨,心不清淨就開不了智慧。所以現在我們老和尚講,他說他六十年沒有看電視、沒有看報紙、沒有看雜誌。他現在看到我們同修都要拿手機,他說如果你想開智慧,最好那個手機丟掉。的確我們現在人都被這些蒙蔽了,都不聰明。

  所以那天周金發居士發一個簡訊給我,現在這個電腦我們用來弘法是很好用,但是用在其他方面也是很麻煩,但是也沒辦法,現在這個時代就是這樣。像我們晚上現在在現場講經,同修有電腦,我講完,距離非常遙遠的那個東北的同修,二、三千公里這麼遠的地方,就跟現場一樣,也滿好用的,用在弘法上也滿好用。我們在打佛七,我們網路一播,他就跟著我們打佛七。所以老和尚也是指導我們說利用現在的工具用在弘法上,利用這個。但是它的副作用就是它亂七八糟節目太多了,你看多了,你頭腦就複雜了,就會受影響,這也是必然的。如果你能夠守住五年,這個都不看、都不接觸,那心肯定就清淨很多。

  我現在我是有放下一些,我以前都是幾乎每一天要看個報紙,現在沒有了,現在我來這裡,有時候看看颱風的消息,偶爾看看,偶爾看一下,沒有天天看。因為現在看了覺得浪費時間,看那沒意思,看報紙主要是我們看看這個跟我們民生有點關係的,看看那個就好,其他就不去看了。或者是對傳統文化,這些我會留意一下,其他我不看,大部分看大字,小字我也沒有時間去看那麼多。的確這些東西是妨礙我們。還有電視也不能看。所以《沙彌律儀》有一條,歌舞倡妓都不能故意去觀聽,都包括這些,電視、電影、報章雜誌這些都不能看、不能接觸。現在我們老和尚講得這麼清楚,我知道,佛制這條戒就是保護我們清淨心的。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講,現在我沒有權利去叫這些媒體不做這些污染的節目,但是我有權利不接受污染,我沒有權利去禁止,但是我有權利不接受,那他不看。現在電視、電腦就是魔王的道場,所以有一天魔王波旬附在一個人的身上跟老和尚講,說老和尚佔用他的道場。老和尚說沒有,我沒有佔用你的道場。他說現在那個衛星電視、電腦那就是我的道場,你沒有經過我的同意就在那邊播佛法,那是他的道場。老和尚說就這個事情,後來給魔王波旬供個牌位,就是請這個魔王做點好事,不要淨幹壞事。將來魔王也會成佛,魔王也有佛性,現在迷了變成魔王,覺悟了就變成佛。所以借用魔王的道場,也是魔王他的功德。

  所以開智慧的確我們要從這個戒,像李老師給我們老和尚規定這三條,那也是戒。除了這個戒律條文之外,老師的教誡、經典的教誡都叫戒,凡是有幫助我們心定下來開智慧的,這個叫戒。我們老和尚講,你遵守老師的指導百分之百,你就得百分之百的利益;遵守老師指導百分之五十,你就得百分之五十的利益。如果都不能遵守,那你都得不到,那自己要負責,這個就不能怪佛菩薩、怪這些善知識,要怪我們自己不聽話、不遵守。所以現在看電腦、電視看多了,頭腦都很複雜,看了都一直生煩惱,開不了智慧,心就被蒙蔽就昏暗了。所以看了這些如果能夠增長智慧,那就對了;如果不是增長智慧,那就我們要知道避免。

  『捷以發汝廢』,這個捷就是敏捷的捷,我們現在講捷運這個捷,發是開發,廢就是荒廢這個廢,我們的道業學業荒廢了。為什麼荒廢?實在講我們還是受魔王的干擾,現在我們還是生活在這個大環境,那不可能不受這些干擾。我們受到干擾,比如說你看個電視節目,看個第四台,看個電視節目,你這個時候你就荒廢道業了,你就不是在念佛。如果這個時候你來聽經,那就不會荒廢了,看那些就沒有意義,那就荒廢道業。所以「捷以發汝廢」,發現我們什麼事情荒廢掉了。總之,這個都離不開戒定慧三學這個原則,戒就是規矩,佛菩薩定的戒(規矩)要遵守,我們心才定得下來;心定下來,心清淨,才能開智慧。

  【汝當顧名思義。莫謂菩薩徒與爾一箇字也。】

  說你應當『顧名思義』,顧名就是你要想到這個名,要思惟它的意義,敏這個字它的意義是什麼,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講菩薩只是給你一個字,這個查定敏,給他一個字,敏,要常常提醒。所以這個名字,顧名思義,我們要去思惟這個名它的含義是什麼,以這個名來提醒自己、勉勵自己、啟發自己,這個名對我們來講就有作用。如果只是取一個名,不懂它的意思,只是一個名,那就不起作用。所以現在我聽到很多人他取的名字很好,甚至有的人他嫌這個名字不好,去改名,去算那個筆劃,筆劃算出來。以前我年輕的時候也很好奇,看路邊攤人家在算名字學的,幾劃是吉祥,幾劃是凶災,算名字學,又有列出實際的例子。這是不是絕對的?不是,也不是。名最重要,你要顧名思義,知道那個名義啟發我們什麼,依照這個名來修學,那你就能改造命運,不受這個數在拘束,就能改造命運。如果只是想取個好數、吉祥數,你也不照這個意義去修,實在講也得不到好處。

  以前我二哥,俗家二哥,喜歡喝酒,有人就講這個喝酒不好,要改個名字,他就不喝了。因為我們家兄弟都是一個正字,我大哥是棟,二哥是梁,棟梁,我三哥是宗,宗旨的宗,我是道,我弟弟是德,棟梁宗道德,當中都是一個正。我哥哥叫正梁,就是我們那個梁很正,上梁,梁,正梁。他喜歡喝酒,喜歡喝酒就去給改名字,改叫聰池,聰明的聰,水池的池。後來喝得更凶。後來我爸爸說因為那個有三點水,所以酒喝得更多,不但沒有效,喝得更多。後來又改回來,沒有用,反而喝得更多,那還是改回來比較好,看會不會再少喝一點。所以你不懂那個意思去修,光是在這個字劃在那邊算,那也不管用。你懂得這個意思,顧名思義去修,那就不一樣了,像《了凡四訓》改造命運。如果不懂得修,不懂這個意思,那取的名字再好也沒用,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菩薩這一番開示雖然很簡短,但是非常精要。

  【復示汝偈。汝年正幼。當學孝弟。以是持身。毋惰其志。】

  他說你還不足二十歲,你這個年紀算幼小,還沒成年,應當學孝悌。這一句就是我們現在淨老和尚提倡的《弟子規》,你看覺明妙行菩薩也提倡《弟子規》,「首孝悌」,這個孝悌,或者孝弟,都可以,這一句就是《弟子規》,詳細的就是《弟子規》,年紀小要從這裡學起。『以是持身,毋惰其志』,以這個來修持自己的身心,不要懶惰,這個志氣不能墮落。現在馬來西亞中華文化中心蔡老師他們都是修這個,跟蔡老師他們學就「毋惰其志」,如果不跟他們學,那就墮自己的志了,志氣都懈怠懶惰,不修聖學就懈怠懶惰,就是會受到社會上這些污染。這個非常重要,學《弟子規》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年輕人,沒有從這個地方修,做父母的真的操心一輩子,做父母的操心一輩子。

  我昨天回來,昨天晚上才回來,我們這個佛七今天是第三天,前天在溫州鰲江做三時繫念,有一個溫州的居士帶他的兒子來,二十八歲。他們現在他兒子有自閉症,關在房間都不出來。我說現在這個很多。但是這個問題也是很普遍的問題。你看青少年這樣的情況,做父母的多操心。為什麼有這樣的情況?因為從小沒有培養這個孝悌,沒有接受聖賢佛菩薩的教育,只是想學科學。所以大慶一個居士,他們一對夫妻,最近也都來參加我們法會,我到大陸做法會他們都來參加,帶小孩子大概一歲多(一、二歲)來。昨天他跟我講,他有一個女兒十五歲,是女的,這個小兒子是男的,兒子。他就跟他女兒講,他帶她的小弟去學佛。他女兒說學什麼佛,要學科學,學什麼佛。我說你不要怪她,因為現在學校都是教這個,教你學科學,教你學英文,這個英文不懂不行,沒有教你學做人,沒有教你學處世,做人處世它沒教,學這些科學知識、技術,玩這些電動玩具,學得可厲害了,那個就是學科學。學科學,你不教做人,那後面麻煩就大了。

  現在社會問題、家庭問題層出不窮,全世界都這樣,你說這個世界,這不是災難是什麼?災難不一定說是什麼地球爆炸那才是災難,現在你就在受災受難了,你看一個兒子有什麼問題,做父母的提心吊膽操心一輩子,你不是在受苦受難嗎?你不是在受災難嗎?那日子不好過。所以我跟他講,不要怪你女兒,因為家庭沒有教育,學校也沒有教育,教的都教你學科學,不要學做人,你能怪她嗎?那沒人教她。所以你看覺明妙行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再來的,他講的,你看都是一樣的,佛菩薩聖賢教的都是相應的。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是日陳大心後至。菩薩問曰。汝云何修持。答云。惟修淨土。菩薩曰。捨此別無勝門矣。】

  『是日』就是有一天,有一天一位『陳大心後至』,這個陳大心居士後來才到的,就是菩薩在那邊開示,這位陳居士他比較慢,後面才來。來了他也請教菩薩,菩薩就問他,『菩薩問曰:汝云何修持』,你怎麼修持?『答云:惟修淨土』,他說我只有修淨土,修淨土法門。菩薩回答,『捨此別無勝門矣』,菩薩跟他講,捨這個淨土,「捨此』,此就是指淨土法門,「別」就是其他的,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法門,這個話的意思就這樣。下面說一首偈:

  【囑汝一偈。道無他說。唯心而已。蓮胎始成。專精勿二。】

  『道無他說』,這個道,這個道我們常常看到這個字,我們想佛道,「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道有很多方面,不管你講哪一方面,『唯心而已』。你看《華嚴經》講,「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心而已」。你說現在我們看到這一切,「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它是自己的心所變現的,唯有自己的心而己,離開我們這個心,那什麼都沒有。你說沒有我們自己這個心,那你說這個世界上這一切還存在嗎?沒有。所以講唯心所造,就是這個道理,心現識變的。佛法講這個心,有真心、有妄心。我們現在看到這些境界相是阿賴耶妄心變現出來的,但是妄它是依真才能現,離開這個真心,那也沒有妄了。這個真心迷了,變出這個幻相;覺悟了,這個幻相就沒有了,回歸到常寂光。常寂光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精神思惟不到、想像不到、感受不到,意識心都緣不到,因為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

  所以我們現在世間外國人講的唯心唯物,唯心他講精神,唯物講物質,都不是。所以佛法講這個心,我們要知道,它的心性,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但是精神、物質都是從它那裡出現的。所以講唯心,這講真心,唯心而已。西方也離不開唯心,你看《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得很明白,雖然很簡短,但是很明白、很扼要,「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關鍵我們迷悟的問題。我們要回歸到自性,這個法門很多,都是教我們回歸自性,所謂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八萬四千法門修到最後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我們修淨土也是一樣,我們修淨土也能修到明心見性,不是說參禪才能明心見性,念佛就不能明心見性,不是這樣的,念佛也能明心見性。但是參禪你沒有明心見性,你就不起作用。念佛沒有明心見性,他能帶業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再去跟阿彌陀佛修明心見性,這保證見性。所以淨土有這個方便。其他法門沒有這個方便,你一定要修到那個目標才算畢業,沒有修到明心見性,證阿羅漢、證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這還不算畢業。四聖法界不算畢業,一定要明心見性,入一真法界,那才算修學真實成就。淨土也是唯心所造,離不開我們的心性。既然是我們的心性,當然我們願意往生淨土,當然可以去,這個就不會有疑惑。

  『蓮胎始成,專精勿二』,這個蓮胎,我們在這裡念一個佛號,你動個念頭想去西方,那邊極樂世界七寶池它就長出一朵蓮花,有你的名字,七寶池,它就出現。這個剛開始才成立,成就一朵蓮花,就要去培養,要培養,讓這個蓮胎愈來愈成長,愈來愈大,愈來愈殊勝。要怎麼樣幫助我們這個蓮胎能夠不斷成長、成熟?就是「專精勿二」,這句就很重要,專就是不夾雜,專精就是不夾雜,不要夾雜這個、夾雜那個,就是一心念佛就好。不要一下子修這個法門,一下子修那個法門,修得很多,修到最後什麼都懂,但是什麼都不行,每一樣都懂一點皮毛,但是每一樣都拿不出來。所以自古以來做通家是有,有這樣的人,像龍樹菩薩八宗共祖,這是大通家,這樣的人是有,但是不多,那上上根人才有辦法。上上根要像龍樹那樣也是非常少,你看六祖惠能大師他也是專精,他就是禪,他也是一門深入,他是參禪,在《金剛經》開悟的,他也是沒有夾雜。所以一般人上中下根器的做專家有把握成就,做通家那沒把握。

  以前我有一個師弟,在美國,悟塵師,紅塵的塵,他這個人很有趣,也很聰明。他不是八宗共學,他是十宗統統學,他很聰明,他喜歡廣學多聞,大乘八個宗,小乘兩個宗他也學。那個咒語持得可標準了,念咒念得很標準。他們家移民到美國,我們老和尚到邁阿密講《認識佛教》,他那時候還沒有出家,他當翻譯,他英語不錯,當翻譯,在美國一個核能發電廠上班。後來他發心出家,到景美圖書館來出家。有一次他跟我講,他說他太太信基督教。我說那你們信仰的宗教不一樣,你信佛,你太太信基督教,我說這個也不簡單,這個信仰不一樣,夫妻信仰不一樣,相處很難。他說是,是很難。他跟我講,他太太長得很像台灣一個歌星,他跟我講什麼名字我忘記了。有一天他太太說,那天是她生日,問他說今天是我的生日,你要買什麼禮物送給我?我們這個寶貝師弟就跟他太太講,他說我今天誦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給妳迴向。他太太一氣之下離婚。離婚了他就跑來出家。我說這是肯定的,她信基督教,她問你要送點什麼生日禮物給她,你誦一部《無量壽經》給她迴向。

  他修了很多,他特別喜歡去接觸那些洋人,都是洋人,奇奇怪怪的,什麼催眠、通靈的,在邁阿密是特別多,他很喜歡。所以那時候住在圖書館,跟我講這些講了很多。我看他,我說你修得很雜,我們老和尚提倡一門深入,他就是沒辦法。修到最後也沒辦法,修不下去,因為懂得多,頭腦很複雜,心定不下來,心定不下來開不了智慧,開不了智慧得不到法喜,那就會退轉。所以老和尚現在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這裡講的專精勿二,就堅守一個,一條路,不要走岔路。你說走岔路,你不曉得這輩子走到哪輩子才會明心見性。所以我們修淨土就專修淨土,修其他經典還是回歸到淨土,其他的經教,包括世間的像《弟子規》,這些修學都是回歸到淨土。所以專精勿二,這個法門不要改來改去。

  另外,我們現在,從以前到現在,有很多同修喜歡這個廟跑一跑,那個廟跑一跑,喜歡聽這個法師講一講,喜歡聽那個法師講一講,今天接觸淨土,明天接觸密宗,後天接觸一個禪宗大德,哪邊有大德就哪邊去,跑道場。有的人喜歡跑道場,跟這些法師結法緣,看起來是好事,廣結法緣,多多跟法師結緣,但是對自己的修道有障礙。他聽多了,這個法師這麼講,那個法師那麼講,這個法師這麼修,那個法師那麼修,到最後他就無所適從,不曉得哪一個比較好,哪一個對,那自己就麻煩來了。所以有時候我們勸同修說,你就專聽,如果聽老和尚的,你聽得進去,就不要再聽別人的,我是鼓勵大家專聽,老和尚講的專聽。像我聽了四十四年,我還在聽,過去寬裕老法師跟我講,說我是淨老和尚的忠實聽眾。忠實聽眾這個我是可以承當,真的我十九歲聽到淨老和尚講,我就沒有再聽第二個法師講經說法。這老和尚沒有給我規定,我自己就這麼做了,我自己還沒有明心見性,我就不聽第二個。

  所以凡是到我們道場來出家,我說我們淨老和尚是沒有像李老師這樣硬性給我們規定,但是他常常提這個,就是表示很重要,講了四十四年,到現在還在講,那表示這個是很關鍵、很重要的。那我告訴你們,我也沒有硬性給你規定,但是你願意接受,那你會得到這個好處;如果你不願意接受,那你要自己負責。你要這裡聽、那裡聽,聽到最後自己心亂糟糟,那你自己要負責。所以這個專精勿二非常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定慧還沒有成就之前,盡量減少,不要知道太多,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時就是非多,這是一定的。不必要知道的就不要知道,不要浪費我們的精神、浪費我們的時間,我們應該好好把握這個時間用在念佛上面,這個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要把這一生這個寶貴的光陰空過了,這一生空過就非常可惜。

  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現在時間也差不多了,剩下兩分多。下面這一段我們明天再來學習。我們這個佛七沒講完,下個佛七大概就可以講完。因為如果講得太簡單,沒有詳細講,可能大家不太會了解,那也等於沒有講,所以可能要多說明一些,讓大家能夠更深入的一個體會,所以必須多一點時間。所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時間要長,一門,但是時間長,你時間不夠,功夫不到,就達不到那個效果。我們念佛也是這樣,念佛不是說短時間,我們也是長時薰修,從念到沒有味道,念到慢慢有味道,念到無味道又退了,又再念,念到又更提升一層的這個境界,這個都需要時間的,大家務必要耐心。這個忍辱也有忍耐的意思,你才能精進,精進才能得定。好,我們今天就先學到這一段,下面我們明天晚上同一個時間我們繼續再來學習。我們下面是三皈依、迴向。祝大家法喜充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