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業道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05/4/2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9-0007
法界衛星空中佛學院。諸位同學,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這一集是我們第二屆空中佛學院淨宗課程圓滿。上一集我們講到《佛說十善業道經》,經文是第十四頁,從第三行看起:
【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恆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
上一集我們講到這段,這一段是菩薩修十善業再來修六度萬行第一度布施。『離邪倒心』,「邪」就是邪見,有的經典翻作愚痴,「離」是遠離,遠離邪見顛倒之心,這是十善業道第十條的善業。能夠永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又再來修布施,『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常富財寶」,在物質生活上絕對不會缺乏,你的資財沒有人能夠把你侵佔、奪取。『恆生正見敬信之家』,「恆」就是不斷的意思,「生」就是往生。在還沒有出離六道,每一階段有一次的生死,我們要是經過一次的生死,往往前生的事情就忘記了。如果你能夠離邪倒心而行布施,就可以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在現在這一生能夠得到這個果報,來生會往生到正見敬信之家,你不會往生到邪知邪見的這種家庭。我們一般說你會往生到信佛的家庭,但是信佛他是正信,不是邪信、不是迷信這種家庭,正信之家。你往生到正信之家這種家庭,當然你能夠繼續再來『見佛聞法,供養眾僧』,供養三寶,繼續修學佛法。『常不忘失,大菩提心』,「常」就是不間斷,不會忘記、不會失去、不會迷失,不會迷失大菩提心,這就是不退轉。所以菩薩修十善業再配合六度的布施得到這種殊勝的果報,這是第十條善業而行布施得的果報。
下面這幾句經文是總結以上說的,從第一離殺生到離邪倒心而行施故的功德利益做一個總結。『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受菩薩戒發願行菩薩道就是大士,諸位同學要是有受菩薩戒,你發願行菩薩道,以十善業道再來行布施,『行十善業,以施莊嚴』,行十善業道再以布施度莊嚴,『所獲大利如是』,所獲得的大利益就是像以上說的這樣。下面這段經文,六度第一度布施,再來就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下面就簡單說,我們看經文:
【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
從這段經文開始,這就簡略了,就沒有像前面的經文這麼詳細的來說。『舉要言之』就是舉出重要的簡要來說,不像前面一條一條的說。我們能夠體會,雖然是簡要來說,它的義理非常的深廣。我們看第二條,『行十善道』,以十善業道,再來修六度的持戒,『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義利」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功德利益。我們知道,戒定慧三學,佛法不管修學哪個法門,這是一個綱領,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智慧。所以,「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換句話說,我們要是不持戒就不能生起一切佛法的義利,不能滿足大願。
但是這裡的經文我們要了解,戒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這一點非常的重要。我們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它排列的順序,第一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導師淨空上人最近極力來推廣儒家的《弟子規》、佛門的《十善業道經》,向全世界來推廣。我們仔細來看儒家的《弟子規》,就是《觀經》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這兩句經文具體的說明、具體的做法;下面兩句,「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具體的說明就是這部《佛說十善業道經》,淨業三福第一福,這兩樣東西是具體的說明。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第二福。由此我們就知道,皈依跟受戒是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礎上,如果沒有第一福的基礎,我們一般在佛門皈依是結緣,是形式上的皈依,實際上沒有基礎,沒有辦法落實。去受戒,受五戒、八關齋戒,乃至出家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都沒有辦法落實。為什麼?三皈五戒以上的這些戒律,都是要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礎上,第一福最重要就是十善業道,我們沒有修十善業道要皈依持戒,等於我們要蓋一間房子沒有地基,沒有打地基,沒有基礎,怎麼蓋也蓋不好,跟這個意思一樣。所以我們看這段經文就要知道,「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三皈、五戒、八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都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這樣來持戒才能生起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這個大願就是開智慧。我們再看下面:
【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
這是簡省了,跟上段經文一樣。行十善業道,『忍辱莊嚴故』,修忍辱。有布施才能持戒,有持戒才能忍辱,如果行布施、持戒,沒有忍辱,功德不能保持,不能忍辱功德不能保持,往往會退轉,所以忍辱擺在第三。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你能夠行十善業道,再修忍辱莊嚴,以忍辱波羅蜜來莊嚴十善業道,這樣以後成佛的時候能夠得到佛的圓音。「圓」就是圓滿,「音」是音聲。「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用一種音聲來說法,所有的眾生都聽得懂,中國人聽是中國話,美國人聽是美國話,日本人聽是日本話,乃至六道眾生,每一道的眾生他所聽到的,都是在說他那個族群的言語,他那個國家地區的言語,這叫做圓音。我們現在說的音聲,沒有辦法像佛這麼圓滿,很多眾生聽不懂,不圓滿。我們要得到佛的圓音,必須要修十善業道,再修布施、持戒、忍辱,這樣你才能得到佛的圓音。「具眾相好」,相好,一般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大乘經說「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都是從忍辱得來的。下面就是精進,你能夠忍辱才會精進,如果不能忍辱就沒有辦法再進步。所以忍辱是關鍵,這個當中的關鍵,很重要。
【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也是一樣,要行十善業,『精進莊嚴故』,這都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精」就是純而不雜,「進」就是有進無退,不會退轉,才叫做精進。我們修學佛法時間很長,沒有成就,原因都是退轉;如果沒有退轉,成就的時間就很快速,很快。我們要精進一定要有前面這些基礎,布施、持戒、忍辱,然後精進,精就是不能夾雜。比如我們修的法門是淨土,你不能今天修淨土、明天修禪、後天修密宗,大乘八個法門統統修,這就不精,這就是夾雜,不精。不精,你所修學的時間就都耽誤、浪費,每樣都懂一點,但是不專精,不專精就不得力,不得力就不會進步。所以要專精,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樣才能提升我們的境界,功夫才會得力。
精進,『能破魔怨』。我們修行的過程當中,時常遭遇魔來干擾,天魔外道。在《八大人覺經》佛跟我們說有四種魔,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這四種魔,天魔是外面的,天魔外道來干擾我們、來引誘我們,來破壞。前面三種是我們自己本身的。五陰魔,就是色受想行識,五陰。《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陰障礙我們的自性,這是魔。我們現在看到的身心世界就是五陰所造成的。五蘊的身心世界,這是一種魔障,障礙我們。所有的煩惱,所有的苦難,都是從五蘊產生。煩惱魔,我們內心的煩惱,貪瞋痴慢,這是我們自己內心的魔障,自己的障礙。死魔就是我們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一次的生死就有一次的隔陰之迷,前生的事情又都忘記了,耽誤我們修行的時間,這都是魔。「怨」就是冤家債主,除了四魔以外,還有冤家債主,我們無始劫以來跟這些眾生恩恩怨怨,冤冤相報,在菩提道上常常來障礙。你能夠行十善業道,再修精進波羅蜜,這樣就能夠破除這些魔怨。如果不精進,這些魔怨就沒有辦法破除,所以要精進。破除魔怨,才能『入佛法藏』,入佛法的寶藏。這是精進莊嚴故,六度的第四度。再下面是:
【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
這是禪定波羅蜜,六度的第五度禪定波羅蜜。行十善業道,再以禪定波羅蜜來莊嚴,『能生念慧,慚愧輕安』。這都是善心所。這要有定我們才能生起智慧,我們一般講般若智慧,智慧要是能夠生起來才能看破,才能看破這個世間的虛妄相,這要有定。定也是要有前面的基礎,行十善業道,再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才能得禪定。慚愧輕安,這是善心所。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自稱「常慚愧僧」。一個人能夠常生慚愧,他的道業不斷提升。我們現在不能生起慚愧心就是還沒有定,心還不定,沒有定不能生起念慧、慚愧,不能生起念慧、慚愧,當然得不到輕安。輕安就是身心沒有壓力,很輕鬆、很安穩。這是行十善業道,以禪定來莊嚴,「能生念慧,慚愧輕安」。下面是:
【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
這是六度的第六度智慧,又叫做般若,般若智慧。行十善業道,再以般若智慧來莊嚴,『能斷一切分別妄見』,「分別妄見」就是《華嚴經》說的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要是斷除,我們就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我們就可以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要靠智慧。六度修學主要的目的就是在第六度要開智慧,我們一般說開悟,禪宗說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教下說大開圓解,我們淨土宗說理一心不亂,這就是開智慧了。自性的般若智慧現前,可以斷除一切分別妄想執著,一切分別妄見。以上是菩薩修十善業再配合修六度萬行所得的殊勝功德利益。下面就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以修十善業再配合修四無量心所得的功德利益。再看下面經文:
【慈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悲莊嚴故。愍諸眾生。常不厭捨。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捨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
這就是四無量心。四無量心,在我們三界裡面色界天人以上就要修四無量心,這是菩薩的境界,當然四無量心更加殊勝。以十善業道再來修,『慈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一般說慈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就是能夠給眾生得到安樂。所以行十善業道,再以慈心莊嚴,對於諸眾生不起惱害,你自然不會去惱害眾生。我們慈心現在生不起來,想要發慈心但是發不起來,就是我們還沒有修十善業道,所以慈心發不起來。我們有想要修慈心,但是就是生不起來,有障礙,就是被我們的煩惱惡業障礙住。所以要先修十善業道,你再來修慈心莊嚴就能夠成就,成就就是「於諸眾生,不起惱害」,對於一切眾生,你絕對不會起一念惱害眾生的心。
『悲莊嚴故,愍諸眾生,常不厭捨』。「愍」就是憐愍。這是以十善業道,悲心莊嚴,憐愍諸眾生,常不厭捨。因為眾生很難度,度眾生確實不簡單,往往你好心好意對待他,他反過來毀謗你,這也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菩薩不會因為眾生迷惑顛倒不接受教化就放棄這個眾生,「不厭捨」就是不會討厭,也不會捨棄。不會捨棄,眾生不接受的時候,要怎麼辦?菩薩很有耐心,眾生現在不願意見到他,他先退到旁邊等候時機,等候時節因緣成熟菩薩就再來了,他能夠接受的時候菩薩就再來了。但是菩薩從來沒有一念厭捨眾生之心,他不會起一個念頭:眾生這麼難度,不度了,永遠不理他了,他不會起這個念頭。所以是眾生捨棄佛菩薩,佛菩薩從來沒有一念捨棄眾生,這一點我們要知道。我們要是能夠這樣來修,修十善業道,再修悲心莊嚴,我們也是跟諸佛菩薩一樣,我們也是可以愍諸眾生,常不厭捨。這是慈悲。
下面,喜捨。『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嫌」就是毀謗的意思;「嫉」就是嫉妒。我們凡夫往往看人做善事、做好事,人家得到好處,得到名聞利養,心就生起嫉妒障礙,乃至毀謗,不能隨喜。《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其中就有一願「隨喜功德」,隨喜功德就是要破除我們的嫉妒心。我們也是知道要修隨喜功德,就是修不起來,嫉妒心還是一直現前,這就是還沒有十善業道的基礎。先修十善業道,再來修喜莊嚴,這樣你就能「見修善者,心無嫌嫉」,我們就會修隨喜功德了。
『捨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捨」就是放下的意思。怎麼才叫做放下?不是我們躲得遠遠的,沒有看到就好了,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種種境界,有順我們的心,有違背我們的心,順我們的心意,我們不會生貪愛心;違背我們的心意,我們不會生瞋恚心,這就是捨心。捨也是要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你這個捨才修得成就。所以,「於順違境,無愛恚心」。以上是四無量心的修學配合十善業道得的功德利益。下面說:
【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眾生。】
『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是四攝。菩薩以四攝法來攝受眾生,攝受教化一切眾生。四攝的布施跟六度的布施意思不一樣。四攝的布施是對度化眾生來說,要接引眾生來學佛,你先布施送一些禮物,跟他建立好的關係;愛語就是說愛護他的言語,他能夠接受的言語;利行就是所做的這些事情對眾生都有利益;同事就是成夠跟他打成一片,這樣來攝受教化眾生。六度布施度是對我們自己,六度是對我們自己,雖然也是利他,但主要是對治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六度的布施是對治我們的慳貪心,治我們的貪心,四攝的布施是要攝化眾生的,所以同樣是布施,但是意思不同。菩薩不用四攝法就沒辦法度眾生。四攝法,我們導師現在在國內、國外就是用四攝法來跟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交流,得到很大的效果。像在新加坡聯合九種宗教,大家彼此往來;在澳洲也是跟當地這些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大家互相交流往來,建立良好的關係,將佛法修學的理念普遍來供養大家。下面:
【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莊嚴故。恆令身心輕安快樂。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忘。寂然調順。斷諸煩惱。力莊嚴故。眾怨盡滅。無能壞者。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
經文到這一段,就是我們經典裡面講的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合起來三十七,三十七道品。我們因為時間的關係,沒有辦法一條一條來跟大家詳細報告,我們空中佛學院諸位同學,如果有需要進一步了解,可以寫信來我們學會請《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我們導師淨空上人講解的《講記》現在已經印出來,這裡面我們導師講得比較詳細,很值得我們來參考。在這裡我們就簡單介紹,這些名數就沒有時間再一條一條來跟大家報告。
『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這是修十善業道再修四念處。「四念處」,同學要是比較常看經典,觀身不淨、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受是苦,這就是四念處觀,你要去觀察。但是我們要知道,你如果沒有修十善業道,沒有十善業道的基礎要來修四念處還是修不成就。所以我們有很多同修,有人修不淨觀,過去我們有看到人修不淨觀,甚至有人修白骨觀,觀來觀去也觀不成就,觀到最後沒有結果。這就是沒有基礎,沒有十善業道,也就是沒有《觀經》三福第一福的基礎。所以,沒有這個基礎,後面就沒有辦法來修學,這一點很重要。
四正勤也是一樣,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就是說惡業還沒有生起,不要讓它生起,已經生起來這些惡業,趕快把它斷掉;已經生起的善業,要趕快讓它增長,不斷的增長,還沒生起的善業,我們要趕快讓它生起來,這就是四正勤。我們能夠修十善業道,再配合修四正勤,『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斷除一切不善法就是斷惡,成就一切善法就是修善。『神足莊嚴故,恆令身心輕安快樂』。這是修十善業再修四如意足,能夠使我們的身心輕安快樂。「神足」就是會發神通,你照四神足去修會發神通,就自在了。
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五力也是一樣。五根,就像樹有根,根扎得深就有力,就是五力,名數都一樣。『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忘,寂然調順,斷諸煩惱』。五根要是有,你的信心就堅固,精勤不會懈怠,不會迷失,不會忘記掉,我們的修學寂然調順,你寂然調順就斷諸煩惱,所有的煩惱都斷除。『力莊嚴故』,五根再進一步,有力,『眾怨盡滅』,我們一般說魔怨、冤家債主都消滅了,『無能壞者』,沒有人能夠破壞你,因為你已經有力了,這些魔怨沒有辦法破壞。
『覺支莊嚴故』,這是七覺支,『常善覺悟一切諸法』,這是七覺支。『正道莊嚴故』,八正道,從第一正見到正定,這個名數我們就沒有辦法一條一條講。『得正智慧,常現在前』,八正道第一個是正見,有正知正見的智慧才是正確的。如果沒有正見的智慧就不能叫做正智慧,是邪智慧,我們一般講世智辯聰,八難之一。如果你修十善業道,再以八正道來莊嚴,你會得到正確的智慧,正確的智慧就是自性般若智慧,常現在前。下面還有三條,以上說的是三十七道品配合十善業道的修學。
【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
『止莊嚴故』,這就是止觀。我們一般佛門裡面教下,天台宗、華嚴宗,這都修止觀,實際上止觀是通一切法門。『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結使就是煩惱。『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有為無為都能夠得到快樂。這是十善業道再配合修止、觀、方便莊嚴能夠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下面,這就是流通分,我們把它念一下:
【龍王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應勤修學。】
這一段是世尊又再對龍王說,十善業道能夠使如來果地上,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應勤修學』。可見十善業道的重要性,你要沒有修十善業,這些佛法都不能成就。
【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佛說此經已。娑竭羅龍王。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十善業道經》,這部經到這裡就圓滿了。佛在後面的流通分再跟我們開示,他用比喻來對我們開示,對龍王講就是對我們講,把十善業道比喻作大地,『譬如一切城邑聚落』,就是說都市也好、鄉下也好,不管是大都市還是小村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你要是沒有土地,我們人要住哪裡?沒地方住。這些大地的萬物,『一切藥草卉木叢林』,這些樹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十善業道就像大地一樣,你如果沒有大地,你什麼都沒有,什麼都落空,這些萬物都沒有,沒有依靠。所以此十善道亦復如是,比喻作大地。所以,『一切人天,依之而立』,我們要得到人天福報,要依靠十善業道;『一切聲聞、獨覺菩提』,這是二乘聖人;『諸菩薩行,一切佛法』,無上菩提,『咸共依此十善大地』,統統要依靠十善大地,『而得成就』,才能夠得到成就。可見《十善業道經》是基礎,重要。『佛說此經已,娑竭羅龍王,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大家聽了很歡喜,依教奉行。
我們空中佛學院第二屆淨宗課程到這裡就圓滿了,以後有因緣,再繼續來跟大家研究我們淨土法門修學的理論跟方法。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